[小学语文]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

合集下载

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学习语言和培养思维能力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应该把发展思维和学习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一、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规律知识,如偏旁部首的演变规律,汉字的构字特点,看图、观察事物,阅读课文的方法等,从而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运用汉字象形、会意、形声的构字规律,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创造性地理解字的音、形、义,例如:学“批评”的“评”字,它是形声字,由“言”和“平”两部分组成。

按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分析,基本字“平”表音,“批评”就是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需要谈话,所以加“言”旁表义,把“言”“平”合在一起就是“评”。

然后,教师再根据字义引导同学们组词并在句中运用。

这样,音、形、义整体识字,既识字又识词,加深了对字的认识和理解。

又例如:在教“尖”字时,教师先把它分成“小”“大”两部分,让学生考虑一头小,一头大的东西有什么特点,这时再把事先准备好的圆锥拿出来让学生观察,特别小的一头怎样,这时学生不约而同地说:“一头小一头大,小的一头尖。

”这就运用了会意字的规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尖”字音、形、字之间的联系。

偏旁部首一般有表示字义的作用。

如偏旁为“木”的字有“椅、板、桃”等,其意义大都跟“木”有联系。

偏旁为“日”的字有“明、暖、晒”等,其意义大都跟“日”有联系等等。

教师在教学中就选择典型字例让学生分析,教给学生这些规律性的知识,把识字过程变为思维活动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分析字形、理解字义的能力。

有时学生甚至会有特别的见解,如有位同学分析“闹”字时说:“城市是热闹的”,不少同学还总结了用手“拍”用口“咬”,两人一起是“从”等形象的记字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促进语言与思维协调发展

促进语言与思维协调发展

促进语言与思维协调发展学生思维发展是进行学习的前提,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接助语言实现的。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语言的发展,也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1. 理解词、句、段,发展逻辑思维词、句、段的训练是中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词的理解不能以词解词,应当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方能使学生体会得更深刻。

如小学语文第五册《师生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三位女同学带着全班同学的心意去看望王老师”。

“课文中的‘心意’是什么意思?”,为了理解“心意”一词,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课文中的心意是指。

“一篮子鸡蛋”表达了对的。

学生通过讨论与练习,进一步理解“心意”不单指“一篮子鸡蛋”,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老师的问候、祝福、尊敬等含义。

紧接着在学生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造句,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词语,更加深了对词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存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

对篇幅较长,段落较多的课文,要帮助学生清理层次,了解每一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高年级分段理解做准备。

《雷雨》一文用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课文的逻辑顺序;《富饶的西沙群岛》可以先揭示每一段大意,然后要学生按大意分层。

划分层次,理解课文脉络,也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条途径。

2. 展开想象,发展形象思维语文教学既要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也要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

小学擅长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在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例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我问:“在生活中,假如碰到了像狐狸这样对你说奉承话的人,你会怎么办?”“以‘乌鸦又找到了一片肉’为题,编个故事,说给父母听听。

”“《小摄影师》课文的结尾写了小男孩去取胶卷,还没回来,高尔基十分惦念。

让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步发展

让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步发展

体的学语习文; 薛法根老师说: 教语文就是 “使学生获得 言 语 的 智 慧— ——简 单 地 说 就 是 获 得 表 达 的 方 法 与 艺 术 ”。 他们都在明确地提醒我们: 语文学习的内容应该是言语表 达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形式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要 在课堂上增强语言训练的目标意识, 抓取适当的语言特 色, 贯彻精讲多练的精神,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保证听 说读写语言操练的时间。
其实, 不只是写作方面, 其它方面如阅读、 口语交际 等也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里里外外、 每一环 节几乎都可以发现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 他们的表述、 他 们的回答都会出现含混不清、 不准确、 不顺畅、 别别扭 扭、 语病百出的种种迹象。 总之一句话, 不知怎么说才是 对的, 才是好的。 这些问题不能只归结到语言表达上, 归 根到底还是思维上出了问题。 他们不能具体明确地、 文从 字顺地去陈述, 是表达能力差, 语感不强, 那只是表面上 的现象, 说来说去终究还是思维产生了混乱。
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提高是一个过程。 培养学生的 表达能力是教学的一个方面, 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我们要 切记思维能力是影响语言能力的核心, 所以不能忽视思维 能力的训练, 要让二者协调统一, 共同发展。
148
2009 年 8 月 ( 上 旬 ) 总 第 158 期
3.要 “真真切切” 开展语言学习效果的测评。 教者应 将每一篇课文的阅读和写作密切联系起来, 深入剖析文本 的语言特色, 提炼出某一个语言训练点, 设计专项练习, 做到一课一练, 一组一练, 一单元一测试, 并及时进行反
◇◇◇◇◇◇◇◇◇◇◇◇◇◇◇◇◇◇◇◇◇◇◇◇◇◇◇◇◇◇◇◇◇◇◇◇◇◇◇◇◇◇◇◇◇◇◇◇◇◇◇◇◇
教 学 相 长·学 法 指 径

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言与思维抓起

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言与思维抓起

青少年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言与思维抓起武欣平(睢宁县李集镇中心小学,江苏 徐州 221200)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归结起来无非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与发展思维,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思维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学习语文的核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思维;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33-0124-011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思维之间既是各自独立,又是彼此关联,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般说,听的能力,是通过思维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吸收;说的能力,是通过思维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运用和表达;读的能力,是以符号(即文字或画面)为信息,是通过思维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吸收;写的能力,是以符号(即文字)为信息,是通过思维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运用和表达。

听读与说写是接受信息与输出信息、吸收与表达的关系,是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这样,听、说、读、写就成为交际的工具,不是因为交际中需要接受、理解、吸收而听、读,就是因为交际中需要输出、运用、表达而说、写。

这就是听、读和说、写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互相依存而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方面。

而人们无论听、读、说或写,都离不开思维的过程,思维的过程也离不开语言,于是两者也都同属于思维对某一具体语言的交际。

2 学习语言与发展思维的重要性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又是表达思维成果的外壳。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要从刚入学的娃娃抓起,形成由低向高发展的链条,这样,必然能促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抓语言与思维训练的提早起步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如,唐代骆宾王七岁能作《咏鹅》诗,除了其天资聪慧之外,更主要是得益于早期的语言与思维的训练。

3 设计语言与思维相连属的课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教学中“小和尚念经”似的读,简单一问一答地说,以及老师念笔记学生听,老师出题学生写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抹杀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变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

在语文教学中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
注意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思维训练中我还注意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语文教学中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
韩 向群 ( 河北省 冀州市码 头李镇第 -/ J , , 学
恩 格斯 曾经 说过 : 思维着 的 精神 是人类 最美 丽 的花 朵 。教师 作 为一名 园丁 ,有责 任 时时浇 灌 这最美 丽 的花朵 。培养 学生 理解 和运 用语 言文 字 的 能 力是 语文 教 学的基 本任 务 ,而 语言文 字 的理解 和 运用 又离 不开 思 维 的发 展 。我 在语 文 教学 中 ,既重视 发 展儿童 语 言 ,也重 视思 维训 练 ,努 力把语 言 与思 维训练 紧 密地 结合起 来 ,使 思维和 语 言互相 促进 ,协 调发 展 。 1 在理 解词 、句 、段 的过 程 中发展儿 童 的逻辑 思维 词和旬的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词的理解不能 以词解 词 ,应 当把 词放 到具 体 的语言 环境 中去 理解 ,这 样才 能使 学 生体 会 得 更深 刻 。如 《 温暖 》一课 中有 这样 一句 话 :“ 深 秋 的清晨 是 寒冷 的,周 总 理 却送 来 了春天 般 的温 暖 。” 课 文中 的“ 寒 冷” 是指 深秋 的气温 低 ,而“ 温暖” 在 课文 中却 是一 个 比喻 ,并不 是指天 气 的温 暖。 低 年级 的课 文 ,篇幅 一般 比较 短小 。但 也有 一些 课文较 长 , 自然段 多 , 我就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了解每一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中年级学习分段 作 准备 。如 《 一粒 种子 》一 课 一共 出现 了四个“ 挺一 挺” ,每 个 “ 挺 一挺 ” 都 说 明种 子在 一 定条件 下 的变化 ,体现 了种 子发 芽 的变化 过程 。我 就 帮助 学 生 抓住 四个 “ 挺 一挺” 来理 清课 文脉 络;《 雷雨 》 一课用 “ 雷 雨前 ” “ 雷 雨 中” “ 雷 雨 后” 理解 文章各 部 分之 间的关 系 , 初步 认 识课文 的逻 辑顺 序 ;《 狐 假虎 威 》 则 先揭 示每 一 层大 意 ,然后 要学 生按 大意 分层 次 。划分 层 次 ,理 清 文章 脉 络 ,也 是对 学 生进行 逻辑 思维 训练 的一个 方面 。 2 在想 象 、说话 中发 展儿 童 的形象 思维 语 文教 学 既要促 进 儿童逻 辑 思维 的发展 ,也要 促进 儿童 形象 思 维的发 展 。低 年级 儿 童长 于形 象思维 ,充分让 学 生再现 表 象 ,发挥 想象 , 并用语 言 描绘 出来 ,可 以有 效地 发展 他们 的思维 和语 言 。 《 骄傲 的 孔雀 》一 课 ,第一 句就 说 :‘ ‘ 孑 L 雀 很美 丽 ,可是 很骄 傲 。” 孔 雀 怎样 美丽 ? 我 让 学生看 着 插 图说话 。学生 说 :¨ 孑 L 雀美在 羽 毛 ,它 的尾 巴 特 别美 。” ¨ 孑 L 雀 展开尾 巴,像一 把五 彩洒 金的 大扇子 。” 孔 雀 是美丽 的 ,可 是 很骄 傲 。哪些 地方 看 出它很骄 傲? 我让 学生 在观 察 图画 的基础上 ,从课文 中找到 表示 骄傲 的句 子 。学 生找 出 :“ 只 要谁 长得 漂亮 ,它就 抖动羽 毛 ,展 开 尾 巴,炫耀 自己的美 丽 。” “ 昂着 头 ,挺 着 胸脯 ,拖着 长长 的尾 巴” ……这 样 ,把 看 图跟 学 习语 言结 合在一 起 。 3 注 意发 展求异 思 维 。培 养 学生思 维 的灵活 性 在 思维 训练 中 , 我 还 注意把 求 同思维 和求 异思 维结 合起 来 ,同中求 异 , 异 中求 同 ,训 练学 生思 维的 灵活 性 。教 《 狐假 虎威 》一 课 ,我让 学 生讨 论 了这样 一个 问题 :“ 狐狸 和 老虎 一前 一后 朝森 林 深处 走去 ,你 知道 谁在 前? 谁 在后 ? 为什 么? 让学 生 各抒 己见 。 生 :狐 狸 摇 了摇尾 巴,说 :“ 我 带 着你 到 百兽 面前 走一 趟 。” “ 带着 ” 两 个 字就 说 明了狐 狸在前 ,老虎在 后 。( 这个 学生 从“ 带着 ” 这个 词语 中

语文教学,让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下)

语文教学,让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下)

语文教学,让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下)(接上期)二、语文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1. 培养相应的思维能力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形象思维能力,重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同时适当增强培养创造性思维、反省思维的意识与能力。

(1) 着力发展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凭借表象或形象进行的思维,但它不是头脑中原有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形象的概括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

首先,要注重培养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观察是思维赖以发展的基础,观察使儿童不断地从周围世界中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

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善于观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为学生形象思维活动奠基。

例如,理解“盛夏酷暑”一词,学生们说:“夏天太阳像个大火球,烤得地面发烫”;“夏天又闷又热,像个大蒸笼”;“夏天的太阳很强烈,晒得小草、树叶都耷拉下脑袋”;“夏天人热得不停出汗,汗水像小溪流”……在这里,学生借助观察所获得的表象进行思考,形象地诠释了对词语的理解与感知,“盛夏酷暑”成了学生头脑中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情境。

其次,要借助想象与联想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以此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中“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一句时,如何引导二年级学生体味“高雅”一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想前面所学内容,由“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体会丹顶鹤的修长与高贵,再引发学生联想生活中所见的芭蕾舞演员及其舞姿,进一步感受丹顶鹤在空中飞翔如芭蕾舞演员的舞姿一样高贵、美妙,以此形象感知、意会“高雅”的内涵。

而在体会丹顶鹤生活“无忧无虑”一词时,教师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黄海之滨,丹顶鹤怎样生活?学生由形象的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丹顶鹤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有的在欢快地追逐嬉戏,有的在空中展翅飞翔,有的在水中尽情遨游……通过丰富的想象,学生由“悠闲”“欢快”“尽情”形象地感知“无忧无虑”的内涵。

[小学语文]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小学语文]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

教师作为一名园丁,有责任时时浇灌这最美丽的花朵。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我在语文教学中,既重视发展儿童语言,也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一、在理解词、句、段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词和句的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词的理解不能以词解词,应当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得更深刻。

如《温暖》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

”课文中的“寒冷”是指深秋的气温低,而“温暖”在课文中却是一个比喻,并不是指天气的温暖。

那么联系课文,是什么意思呢?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师:请看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是写深秋季节的,找出来读一读。

“深秋”和“寒冷”是什么意思?生:“深秋”是秋天快过完了,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

“寒冷”,就是冷。

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师:看图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生:树枝上光秃秃的,只剩下几片黄叶。

一阵秋风吹过,黄叶随风飘舞,落到地面上。

周总理穿上了大衣,清洁工人戴上帽子,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师: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清洁工人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呢?生:天气虽然寒冷,但是周总理不顾自己的劳累,亲切问候清洁工人,使清洁工人感到热乎乎的。

生:清洁工人受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温暖的感觉。

生:这里用“春天般的温暖”来比作清洁工人心里感到很愉快,很激动。

师:说得很好。

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清洁工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句子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把意思转过来了?(生:却)对,“却”是表示意思转折的。

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自己体会体会。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一般比较短小。

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1)

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1)

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离开了思维,语言就不存在;思维也离不开语言,离开了语言,思维就无法被外人获知。

它们是存在于统一体内的两个不同的现象。

因此,我们不能忽略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来看,同步发展语言与思维并通过这一手段提高学生的素质已引起大家的重视,但依然存在两大问题:一种是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种是开始重视思维训练,但发展思维不注意落实到语言上,这些都是影响学生素质提高的障碍。

发展语言要以发展思维为先导,就是要从发展思维入手,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学生主动精神,使学生学习字词句篇,提高听说读写能力都能建立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要落实到发展语言上,就是不要忘记我们教的是语文课,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

回顾自己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中的所做、所见、所思、所感,下面谈几个观点。

一、抓好词句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幼儿大约一周岁左右便开始有了最初的思维。

从最初的牙牙学语,思维便有了可供依托的形式。

回顾幼儿的成长,大多都是从一个字,一个词开始发展语言的。

随着逐渐地成长,孩子也逐渐能够用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大多家长便逐渐淡化了对孩子语言的训练。

但我们从事教育的教师应该懂得词句的理解和运用是语文的基本功。

在教学中,要抓住词句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进行词语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对词语形成正确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的运用这些词语。

如,我在教学《荷花》一文时,讲到“荷叶挨挨挤挤的”,我发挥自己绘画的特长,在黑板上先画几片荷叶让学生形容,再加上几片让学生形容,接着又添上几片——这样,学生由“稀稀疏疏”开始,一直说到“挨挨挤挤”。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对“挨挨挤挤”有了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运用自然不是什么问题了。

语言与思维共同生长教案教学设计

语言与思维共同生长教案教学设计

语言与思维共同生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认识二者共同生长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能力,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3.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增强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2.语言表达思维的策略3.语言与思维共同生长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掌握语言表达思维的策略。

2.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运用中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共同生长。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的?第二环节:理论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二者共同生长的意义。

2.教师讲解语言表达思维的策略,如:明确思维目标、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等。

第三环节: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一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表达思维的策略。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第四环节:实践演练1.教师设计一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语言表达思维。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第五环节:方法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总言与思维共同生长的方法,如:多读书、勤思考、实践锻炼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点评并给出建议。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深入思考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实现二者共同生长。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演练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掌握了语言表达思维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共同生长。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但仍需在课后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重难点补充:第二环节:理论讲解1.教师与学生互动: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语言和思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吗?生1:我觉得我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思维的一种体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发展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发展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发展的策略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这就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通过教学中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思维深度,落实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言思维能力策略教学1.小学语言思维能力的认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1语言是思维的表现的外在形式,是将人脑机能转换为外部现实的重要方式。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他们统一构成人类正确表达特有的形式。

语言思维是语言表达和思维表现的相互作用的方式,是通过具体可感的模式,并伴随语感模式,是语言表达和表现思维能力的过程。

皮埃尔加涅说:“言语在实际上不是表现于外部而是在头脑中自言自语时就产生了思维”。

因此,语言产生的时候,思维已经启动并进行有效运作。

语言和思维,这两者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价值型。

语言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转换为听说读写的能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用多样策略探寻提高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办法。

二、激发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发展的策略(一)善于质疑,发展语言思维力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是思维活跃的表现。

善于质疑和发问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索,也是掌握事物规律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多加鼓励,正确引导,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当然,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需要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对课题质疑,激发思维课题最能展示文章的关键,从课题着手提出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

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真理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真理”“问号”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凸显文章的中心,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词提出问题,学生提出:文章中的“真理”指的是什么?“问号”又是指什么?为什么说“真理”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样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能快速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中应做好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最新教育文档

语文教学中应做好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最新教育文档

语文教学中应做好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科学地认识和处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如果说,数学课是思维的“体操”,那么,语文课则是思维的“田径场”。

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将经受“投掷跑跳”“摸爬滚打”等多项目、全方位的锻炼。

为了提高思维的效率,应注意选择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结合点。

一、语言与思维训练是贯彻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语文学科的综合素质教育是由语言的素质、思维的素质和人文的素质三个基本素质构成的。

语文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又是一门思维学科。

在大脑思考的时候,语言就是思维的工具,在交流思想的时候,语言就是思维的体现。

语言与思维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在生活中不存在脱离思维的语言,同样也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思维。

思维是运用头脑里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对直接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出假设,检查假设,作出推理和判断的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或工具,思维形式中的概念对应语文里的词语、判断对应着句子。

没有词语,概念就无法表达,没有句子,判断也无法进行。

同时,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为准确、连贯、生动的语言对思维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和思维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从思维方向把握言语思路人的思维活力是沿着一定方向展开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

思维反映客观事物,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要素。

当思维活动沿着时间意义的直线展开的时候,形成纵向思维;思维活动在时间意义的直线展开一段之后,向其他方向折去,出现折向思维;当思维活动以空间意义的背景为依托呈“横断面”展开的时候,成为横向思维。

同三种类型思维方面相对立,言语思路也有纵向、横向、折向三种。

从本质上说,他的言语思路是思维方向的反映,只有思维方向清晰的人,他的言语思路才有可能清晰。

让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

让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

让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作者:杜林贵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7年第08期语言是思维的外衣。

新课标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中,将语言文字训练、思维训练、人文渗透有机整合是达成新课标“语言”、“思维”同步发展这一愿望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

一、借语言文字训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特级教师黄亢美说:“语文课不仅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要‘训练扎实’。

夯实‘双基’,固本培元,加强训练,渗透其他,这应是不变的方向!”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加强思维训练,让语言文字与思维训练联姻,既能回归语文本色,又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位教师教学《赤壁之战》,进行了如下教学:师:周瑜凭借东南风,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课文中,作者对东南风作了怎样的描写?生:我觉得东南风又急又大,对赤壁之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师:你的眼光真犀利。

从哪儿看出东南风很“急”呢?生;从“江面上波浪滔天”申的“波浪滔天”可以看出风“急”。

师:是的,这是浪大显风“急”。

其实,文中对东南风的“急”,有很多处描写。

读读文章,看看你还能从哪儿发现东南风的确“急”。

(生读书思考,与同伴交流。

)生,:“黄盖的船把帆扬足,快得像离弦的箭”。

“像离弦的箭”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风“急”。

生:“曹操的战船被铁索连着,没法散开,一下子都着了火。

”中的“一下子”表明时间短暂;“都”是说范围广。

短时间內,战船都着了火,真是火快现风“急”。

生:兵士报告曹操,说隐隐约约看到有“船帆”向这边驶过来,曹操接报后,定睛一看,看到的却是“帆船”,也说明东南风的确很“急”。

师:多好的发现啊!你的语感真强,老师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详细说给大家听听。

生:“船帆”,侧重在帆,隐隐约约望见船帆,说明黄盖的船队与曹操的船队相距甚远;就在曹操接报后定睛一看的时间,他竟能较清楚地看到“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帆船”侧重于船,说明黄盖的船队离曹操的船队比较近了。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儿童思维和口语的同步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儿童思维和口语的同步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儿童思维和口语的同步发展禄劝民族小学杨位明现代的小学生是我国跨世纪的建设者,未来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是思维灵活、能言善辩、知识广博、善于社交、随机应变,而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刚刚发蒙的小学生开始,这是历史赋予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儿童思维和口语的同步发展。

那么,此项工作应怎样做呢?一、重视思维与口语的相互作用依照心理学的观点,语言是儿童思维的工具,儿童无论是在观察、开展想象(形象思维)的时候,也无论是在开展抽象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或识记事物和回忆的时候,都离不开内部语言或外部语言。

离不开出声的自言自语或小声说出的语言。

比如低、中年级儿童的心灵中,饱含着强烈的语言文字表达欲,他们大多喜欢东看看、西瞧瞧、爱说爱道、爱提问题,而这种“天性”象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并很好利用这种年龄心理特征,采用良好的训练方法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她们的语言,而主要是发展口头语言,同时,促进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循环往复地转化,这就是思维与口语内在的相互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儿童思维与口语的相互作用,就有可能促进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被家长和教师视为“小闷葫芦”的儿童,也逐渐开始爱说爱道,最后变成能说会道。

从而为培养儿童的识字能力。

读写能力奠定良好的智力基础,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据调查结果表明。

儿童的思维与口语的关系有以下四个类型:一是爱思考、好说话的儿童,这种儿童的思维与语言能力发展最快。

这一类型的儿童由于爱思考,就进一步促进了好说话,他们常常会向老师和大人们提出各种问题,“嘁嘁喳喳”是什么声音?“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那样长?”“小猴的屁胶为什么是红的?”等等。

由于思考说话的结果,大大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发展,感情也逐步丰富起来。

二是爱思考,却在课堂上不爱发言的儿童。

这类儿童的思维与语言发展也较快、他们胆怯,却又心细,很少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却爱学习、爱思考问题。

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小学六年级作文指导课昆明湖畔的红领巾教例评析

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小学六年级作文指导课昆明湖畔的红领巾教例评析

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小学六年级作文指导课昆明湖畔的红领巾教例评析(l)从整体上观察图。

①图上有哪些人?每个人在干什么?哪些人物是主要的?②观察周围的环境,想想活动是在什么地方进行的?(这幅图画的是航模小组的少先队员在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进行航模表演。

)28—小学六年级作文指导课《昆明湖畔的红领巾》教例评析柳州铁路局第三小学唐湘蓉(2)按顺序细致观察图。

①观察景物。

想想远处的背景都画了些什么?按什么顺序观察?(从上到下,从远到近)观察到了什么?(回答后出示投影片)把观察到的景物按顺序说说。

②观察人物。

先观察图上的两个主要人物。

说说从图上看到的男少先队员和女少先队员的衣着、外貌、神态、动作,想象他们会想些什么。

再观察其他三个次要人物。

他们分别在干什么?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

把少先队员举行航模表演的情况有条理、有重点地说一说。

(3)再从整体上观察图,体会中心。

这幅图表现了少先队员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科学)从这些热爱科学的少先队员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祖国科技事业美好的明天,祖国的科学事业后继有人,我国的科学技术将更快地发展……)师述:这就是这幅图的主要意思,也就是这次作文的中心思想。

想一想,可以给文章拟一个什么题目?(板书课题:昆明湖畔的红领巾或昆明湖畔的少先队员)小结:刚才我们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由景物到人物的顺序观察,抓住景物、人物的重点和特点,并展开了合理的想象。

下面我们要研究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或人物),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拟提纲,指导写作顺序。

(l)讨论如何编写作提纲,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①交代试航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

②写航模小组少先队员在昆明湖畔进行航模表演的情景。

③点明少先队员热爱科学的心愿。

(2)讨论上述提纲,哪些是重点材料该详写?哪些是次要材料应该略写?5.学生口头作文,讲后师生评议。

学生书面作文,教师巡视。

·教例评析·言文字表达,把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

力求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共同发展

力求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共同发展

力求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共同发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是,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语言和思维是语文学科更核心的因素。

语文是靠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了听说读写的思想交流过程,才表现出了它的工具性。

当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遇到了某个问题,他就会在头脑中针对这个问题以语言为工具,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一种认识,这就是思想。

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把“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力求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呢?本人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听说读写间的关系听说读写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

它从现象上看,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而实际上,语言承载着思维的信息,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起着作用。

而听说读写又是语言和思维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方式,离开听说读写,语言和思维便失去了得以外化并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条件,它只能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头脑中。

因此教学中就应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听说读写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听说读写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去一味强调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则必然事倍功半,不能收到好的效果。

比如阅读,即使每篇课文学生都可以背出来,但生吞活剥,不求甚解,既不懂得文章的语言好在什么地方,又不懂得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学生仍学不到什么,形不成能力。

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要靠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能力才能提高。

再如写作,如果不在语言和思维方面提出要求,学生当然也要思考,也要用语言来表达,但毕竟是不自觉的、盲目的,他的进步也必定是缓慢的。

因此,我们要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二、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知识经验的积累关系有人误认为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便可以忽视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这是不对的。

学习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学习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学习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工具,语言不仅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思维能力的提升必将促进语言的表达、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运用能力提升,也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

当下,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言语运用和思维发展脱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思维浅表化、简单化和教学模式化。

识字止步于机械记忆,阅读满足于多读多背,习作停留于简单移植、生硬模仿。

教学中,学生仿佛也在思考,也在释疑,也在答问。

然而深究之,大多徒具形式,缺乏思维价值,也缺乏语言价值。

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儿童对语言文字及所描绘的形象充分感知。

在头脑中聚集起多个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表象,这是儿童展开想象的前提和基础。

丰富的想象离不开丰富语言的支撑。

想象的发展,一是可以丰富思维的内容,给思维提供材料;二是借助个性鲜明的形象,通过抽象概括初步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这个意义上说,想象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

因此,发展想象必然促进思维发展,特别是形象思维的发展。

在统编本教材中,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要求“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要求“走进想象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如果说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还只要求儿童展开再造想象,通过语言描绘,在头脑中再现画面,那么,在第五单元中则要求儿童走进想象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这是心理活动中的一个飞跃,表现为再造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由一般想象过渡到神奇幻想。

此时,想象已提升为形象思维。

儿童经由想象,引发联想,情不自禁,思路打开,产生了许多奇妙的幻想。

而爱想象,尤爱幻想正是儿童心理的重要特点。

语文课要让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

语文课要让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

语文课要让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普遍效率低,质量不高。

究其原因,就是传统语文观念局限了教师对语文课的深层认识。

传统的语文观念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语文课的目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好语言文字,学会读写听说。

有此观念出发,便形成了以语言文字为主轴,以语言(包括文学、文章等)知识的传授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为两翼的教学体系。

于是,学生便成了强化训练技能,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这种观念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它没有看到语文学科更深层的本质,即“语文是语言与思维的统一”。

语言和思维都是语文本质的反映。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和工具。

思维脱离它所依托的外壳或载体是不会自行交流的,它必须借助被物态化的语言来进行。

但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载体或工具,它与思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离开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工具的作用。

所以人们进行交流思想的时候,思维总是由语言承载来进行交流的,二者总是密不可分的。

过去,有些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就是只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发展,不注重学生思维的开发。

于是乎满堂灌、题海战,抄写十面八面,对学生进行机械地训练。

结果费力不讨好,老师越教越糊,学生越学越蠢。

这说明过去有些语文课没有充分发挥其效能,没有做到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

所谓“协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各方互相配合”。

湖南师范大学郑和均教授在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协同教学与心理发展》一书中作了更为科学的阐述:“所谓协同就是协调、合作、互补的意思。

协同构建就要协调好心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心育系统与其他教育系统的关系,形成合作、互补的关系,增强心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心育目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将郑和均教授这一理论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只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的发展,而忽视学生思维的发展的教学观念,即做到语言与思维的协同发展。

小学语文学习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的培养

小学语文学习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的培养

小学语文学习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的培养语文学习是小学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学习语言的运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学习在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上的培养。

一、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学习语文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增加词汇量,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对语言的感觉。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增加语感。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对于进步较快的学生,可以提供更高难度的习题进行挑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进步较慢的学生,可以采用分步教学的方法,一步一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培养思维发展能力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语文,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通过启发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思考。

教师的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也可以是引导性的,指导学生逐步思考并给出答案。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锻炼机会,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阅读课文后,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互动游戏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并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注重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注重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注重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2023年,小学语文教育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进一步注重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发展的培养。

在这个时代,语文教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更注重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小学语文教育如何注重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

一、注重语言表达语言是人类最为基本的沟通工具,也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注重语言表达的教育,是要让孩子们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观点,使孩子们内心的想法和外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对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孩子们充分体验语言的魅力,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交流活动,如辩论赛、课堂演讲、小组讨论等,帮助孩子们锻炼自己的表述能力和听取他人意见的能力。

此外,小学语文教育还需要注重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互相关联和相互影响的。

通过阅读,孩子们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拓宽眼界,还可以体味语言的美感和表达技巧;而写作,则是让孩子们进一步练习语言表达的机会,积极创作,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练习写作,如写日记、写作文等,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素养,积极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促进思维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还要促进孩子们的思维发展。

语文是通向人类文化的门户,注重小学语文教育的思维发展,将会对孩子们日后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知识与思维的融合。

语文知识的传授不能狭隘地停留在认字、认词、懂句、会篇的层面,而应该从语篇中寻找共性和规律,让学生联想、比较、归纳、推理等,将知识与思维深度融合,使语文知识更加丰满、立体。

其次,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引导。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能够独立思考、质疑和分析的思维方式。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讨论、辩论等方式,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根源,分析问题的背景和影响,以及在思考中理清思路、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_语文论文_希望可以帮到您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

教师作为一名园丁,有责任时时浇灌这最美丽的花朵。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我在语文教学中,既重视发展儿童语言,也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一、在理解词、句、段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词和句的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词的理解不能以词解词,应当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得更深刻。

如《温暖》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

”课文中的“寒冷”是指深秋的气温低,而“温暖”在课文中却是一个比喻,并不是指天气的温暖。

那么联系课文,是什么意思呢?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师:请看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是写深秋季节的,找出来读一读。

“深秋”和“寒冷”是什么意思?生:“深秋”是秋天快过完了,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

“寒冷”,就是冷。

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师:看图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

生:树枝上光秃秃的,只剩下几片黄叶。

一阵秋风吹过,黄叶随风飘舞,落到地面上。

周总理穿上了大衣,清洁工人戴上帽子,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师: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清洁工人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呢?生:天气虽然寒冷,但是周总理不顾自己的劳累,亲切问候清洁工人,使清洁工人感到热乎乎的。

生:清洁工人受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温暖的感觉。

生:这里用“春天般的温暖”来比作清洁工人心里感到很愉快,很激动。

师:说得很好。

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清洁工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句子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把意思转过来了?(生:却)对,“却”是表示意思转折的。

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自己体会体会。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一般比较短小。

但也有一些课文较长,自然段多,我就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了解每一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中年级学习分段作准备。

如《一粒种子》一课一共出现了四个“挺一挺”,每个“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体现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

我就帮助学生抓住四个“挺一挺”来理清课文脉络;《雷雨》一课用“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课文的逻辑顺序;《狐假虎威》则先揭示每一层大意,然后要学生按大意分层次。

划分层次,理清文章脉络,也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二、在想象、说话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语文教学既要促进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要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

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骄傲的孔雀》一课,第一句就说:“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

”孔雀怎样美丽?我让学生看着插图说话。

学生说:“孔雀美在羽毛,它的尾巴特别美。

”“孔雀展开尾巴,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

”孔雀是美丽的,可是很骄傲。

哪些地方看出它很骄傲?我让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到表示骄傲的句子。

学生找出:“只要谁长得漂亮,它就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

”“昂着头,挺着胸脯,拖着长长的尾巴”……这样,把看图跟学习语言结合在一起。

教学中用好插图,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雷雨》一课雨中、雨后景象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画,想象当时情景,运用恰当的语句叙述雨中情景,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雨前、雨后景色作了比较后,再启发学生说说课文中没有写到的景物。

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前后联系发挥想象,说了这样一段话:雨过天晴,天空蓝蓝的,地上的小草像是铺上了一条碧绿的地毯,花苞上清水滴滴,花朵格外鲜艳,大树在雨水中洗了个澡,树叶绿油油的,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啦!雨后的景色多么美丽。

三、注意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思维训练中,我还注意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狐假虎威》一课,我让学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你知道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生: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

”“带着”两个字就说明了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这个学生从“带着”这个词语中悟出谁在前、谁在后。

)生:课文写的“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那一定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这个学生从词序的前后关系中分析谁在前、谁在后。

)生:从插图上也可以一眼看出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生;从百兽眼中也可以看出。

它们先看见狐狸,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

说明老虎在狐狸后面。

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不过三言两语,便能使满堂活跃,因为提问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与兴趣,寓难点于“设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能学善问,鼓励他们经过自学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往往对同学们都有启发,既有助于大家开动脑筋,也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初入学的儿童,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不会提问。

我经常教育他们学习要多想多问。

预习课文时要学生在不懂的词语和课文内容旁做上记号,提出来问。

经过引导,学生开始提问题了:这个字笔画多看不清,那个词意思不懂等。

我鼓励他们说:“提得真好。

学习语文就是要不懂就问。

经常鼓励,提问的人数也更多了。

预习《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小静小朋友平日胆小怕发言,我看她刚把手举起来,随即又放下了,就用眼色鼓励她发言。

她忸怩了一下,终于站起来说:“小白兔是兔子应该用‘它’,课文中怎么用‘她’呢?”原来前面一课中刚学过“它”,这个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提出疑问。

我表扬她读书认真,肯动脑筋,问题提得好。

从这以后,小静就能主动提问了。

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即漫无边际地提问。

我就给学生提出了思考问题的范围:一是不理解的词和句,二是课文内容上不理解的地方,三是不理解的标点。

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边读边思考,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

质疑问难形成习惯后,我就要求学生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

比如《狐假虎威》一课讲读完了,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问:“狐狸是怕老虎的,但它为什么还要从老虎身边窜过?”“课题《狐假虎威》能不能改为《狐借虎威》?”……这些问题紧扣课文,提问质量明显提高了。

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解决。

比如讨论改课题的问题,学生的意见是:“假与借意思一样,可以改成狐借虎威。

”“不能改,因为狐假虎威是一句成语,改了成语就不像成语了。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足之处,我就加以补充。

我告诉他们:“狐假虎威是长期沿用下来的一句成语。

成语一般都是四个字,都有一定的含义,一般说不能更换文字。

”这样就丰富了学生关于成语的知识,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思维和语言都得到发展。

对写景课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写景的课文,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之情。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阅读和理解比较难的就是写景类课文,尤其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情感体验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写景类的课文,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文章的语言文字本身去感受情感,而情感需要堆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铺设情感基石,学生才能踩着石头,慢慢地走进文章的情景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那么,如何处理、把握这类课文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能从中领略到动人心魄的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呢?策略之一:布置预习促求新知教学写景类课文实施有效教学策略首先是布置预习,让学生带着知识基础走进课堂。

在进行写景类文章教学前,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观察、搜集有关文本内容的图片、文字和影像等资料,以促进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激发阅读期待。

策略之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写景类课文,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课文所描写景物的整体形象,因而就无从把握景物所体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

为此,教师在教学写景文章时,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策略之三:读中想象情感体验对写景课文实施的第三个有效策略是边读边想象,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述进行情感体验。

由于小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对写景文章的阅读与理解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进行这类文章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情感体验。

学生边读边想象秋天那美丽的画面,这种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在想象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秋天的画卷里,融情于景,体验到秋天的景色特点。

读中想象是教学写景类课文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读进去,再读出来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描写景物的篇章,语言优美明快,遣词造句生动形象,特别是琅琅上口的丰富词汇和巧妙而富有趣味的比喻句,给人一种百读不厌的精神享受,如何把这样的阅读感受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我想就是语文老师应该承担起的使命吧。

为了实现这种传递,我想应该先引领学生读进去,再从语言文字中读出来。

读进去——把心整个地沉浸在文章的美好境界中;读出来——初步领略到语言文字的表达魅力。

对此,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一、想着画面读课文,读进语言文字中去1.提出明确的要求读课文时,脑海里不能一片空白,要在读的同时闪现出画面来,想得越多,读得就越投入,体会得就越深!对于描写景物的文章,这种阅读体验应该及早地教给学生。

所以,进入三年级下学期,我更加明确地要求学生:真正优秀的朗读不仅仅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能在眼前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长时间以来,每遇到这样的课文,我往往并不提其它方面的要求,只是提一个要求: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2.给予热情的肯定边读课文边想画面,对于这样的要求学生是否在想了,想到了什么,这些都是无法直观呈现的,那么如何评价学生读书的用心程度呢?其实,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可以告诉我学生是否读进去了,或欣喜,或悠远,或惊奇,或陶醉……随着文章内容的变化,他们的心也跟着飞翔起来,孩子天生不会掩饰,他们在读课文时自然流露出的丰富表情就是我肯定他们的依据,“你的表情让我看到了你想象出的画面,你把心放进去了!”“你的眼神让我和一起分享了想象的美妙,真好!”这样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乐意接受老师的要求:想着画面读课文。

二、想着课文看画面,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在没让学生接触文本前给学生播放大量的视频资料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或者在接触文本后作为一种对学生的奖励而播放,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够科学理智,前者剥夺了学生想象的主动权,让接下来的文本阅读毫无期待;后者为了欣赏而欣赏,不再有进一步的探究,浪费了宝贵的视频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