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的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北京天坛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精华

北京天坛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精华

北京天坛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精华北京天坛,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精华之一。

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之地,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历史和建筑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从天坛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背景天坛始建于1420年,明成祖朱棣为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而兴建。

而后的明清两代,这里成为了皇帝祭天的主要场所。

天坛呈现的是中国传统祭祀的宏大仪式,标志着皇权的正统和天地和谐的观念。

经历多次修葺,天坛保存至今,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建筑特点天坛分为内外两个环境,外环称为“皇储园”,内环则是“祈年殿”。

整个建筑群采用了直线与曲线的相互烘托,以及阴阳平衡的设计理念。

天坛的建筑形式十分独特,主要由圆形、方形和交叉形建筑组成。

最著名的是“祈年殿”,它是一座双层的祭祀建筑,呈圆形的外形,直径约为36米。

祈年殿以青砖铺地,屋顶采用石板覆盖,建筑材料精细而独特。

三、文化意义天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它与皇权和万民生活息息相关。

天坛的设计布局体现了这种观念,通过建筑形式和仪式来表达对天地之间的关系的敬仰与感恩。

同时,天坛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品味。

无论从建筑结构还是装饰细节,都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天坛的历史和建筑艺术成就了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天坛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现代城市发展的象征之一。

北京天坛的存在,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伟大文明。

总结:天坛是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代表之一,它承载了中国古代帝王祭天的仪式和文化观念。

通过对天坛的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天坛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历史和建筑的宝库,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让我们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继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天坛的建筑特点

天坛的建筑特点

天坛的建筑特点天坛是中国古代敬神的重要场所之一,它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东南部,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帝祭天之地。

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天坛的建筑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布局和精巧的结构,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首先,天坛的建筑特点之一是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

整个建筑群体的布局在几何形状上呈现出完美的圆形,象征天地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从外部看,天坛的围墙是圆形的,以示天圆地方的观念;而在内部,有一个三层的圆形祭坛,分别是圆形的祈年殿、圜丘、祈谷地,从上至下依次递减,形成层次感。

这种建筑布局力求达到宇宙与人类之间互动的效果,凸显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和谐统一的价值观。

其次,天坛的建筑特点是独创的木质结构。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质结构被广泛应用,而天坛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

天坛的主要建筑都采用了优质的木材,如楠木、香樟木等。

这些木质结构具有优良的弹性和稳定性,能够抵御风霜雪雨的侵蚀,保证建筑的稳固性。

同时,这些木构件经过精巧的加工和榫卯结合,形成了宏伟的建筑形态。

木构件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追求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理念,也展示了中国木工技艺的卓越成就。

第三,天坛的建筑特点还在于其丰富的色彩应用。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色彩的搭配,在天坛中也不例外。

天坛的建筑表面采用了多种鲜艳的颜色,如黄、红、绿等,使整个建筑群体呈现出瑰丽多彩的景观。

这种色彩应用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具有象征意义。

比如,黄色被视为帝王的颜色,代表皇权和权威,因此在天坛的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黄色的应用。

这些丰富的色彩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整个建筑群体更加生动鲜活。

此外,天坛的建筑特点还包括对数学和天文的运用。

天坛的建筑群体严格依照数学法则和天文知识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规律的理解。

例如,圜丘的直径是祈谷地的约3倍,正好构成了一个黄金分割的比例。

这些精确的计算和布局使得天坛的建筑在视觉上更加和谐,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科学与艺术的并重。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

世界文化遗产——天坛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概况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

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圜丘”、“祈谷”两坛同建在一个园子内。

圜丘坛在南部,是天神的地方。

祈谷坛在北部,是祈求丰收的地方。

依照古人的思想观念,认为天地的结构是“天圆地方”,因此天坛围墙平面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此墙俗称天地墙。

天坛的主体建筑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圜丘”、“祈谷”两坛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用墙相隔,并由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石桥相连。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

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

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斋宫在西天门内,是皇帝祭天前沐浴斋戒的地方。

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四周以回廊163间环绕。

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

铜人手持斋戒牌,传说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征的形象铸造的。

东北角的钟楼内高悬着明成祖永乐帝在位时制造的一口太和钟,皇帝祭天时,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圜丘坛,钟声即止。

【中国古建筑】天坛

【中国古建筑】天坛

【中国古建筑】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祭雪的圣地,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天地坛”。

因嘉靖九年(1530年)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后又经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天坛现在的格局。

天坛占地270余万平方米,比北京故宫还大2倍多。

二重垣墙,形成内外坛,垣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圜丘坛是皇帝祭天活动的场所,又叫“祭天坛”、“拜天坛”、“祭台”。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

坛的外面有两道土遗墙,第一重为方形,第二重为圆形,象征“天圆地方”。

中国古代认为9为数之极,是最尊贵的象征,因此圜丘坛建筑与9关系极为密切。

圜丘坛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

从中心面向外,3层台面每层都铺有9环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第1环为9块,第2环为18块,第3环为27块,到第9环为81块,中层从第10环的90块到第18环的162块;下层从第19环的171块到第27环的243块。

3层总计是378个9,共3402块,象征九重天。

圜丘坛四周长160.2丈,总高度5米,分上中下三层。

下层直径70米,中层直径50米,下层直径30米。

3个数相加等于45,刚好和了“九五之尊”的说法。

四面石栏上雕刻花纹的石板数也有规定的数目,第1层每面栏板45块,四面共180块,由20个9组成。

第2层每面栏板27块,四面共108块,由12个9组成。

第3层海面栏板18块,四面共72块,由8个9组成。

3层台面的栏板总数为360块,正合历法中一“周天”的360。

圜丘坛北面就是皇穹宇。

皇穹宇是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

明嘉靖九年(1530年)创建时,拟定名泰神殿,竣工落成,又改名为皇穹宇。

中国的四大名楼天坛

中国的四大名楼天坛

中国的四大名楼天坛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天、祈年之地,也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天坛的建筑风格独特,宏伟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下面将为您简要介绍天坛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一、天坛的历史天坛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用于皇帝祭天祈祷丰收和国泰民安。

清朝时期,天坛逐渐成为了众多皇帝祭天的重要场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皇帝会亲自前往天坛祭天,并在此祈求上天的赐福。

天坛被誉为"天人合一之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和谐的理念。

二、天坛的建筑特点天坛包括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坛、皇穹宇和祭坛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祈年殿,它是天坛的核心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群的代表性建筑。

祈年殿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圆地方"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殿顶呈圆形,象征着天,而殿底呈方形,象征着地。

这种特殊的建筑布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独一无二,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深深的崇敬之情。

三、天坛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天坛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遗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天坛在中国人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天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天坛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庙会、音乐会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文化享受。

总结:天坛作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所展现的建筑风格独特、宏伟壮丽,代表了中国古人对天地和谐的理念。

此外,天坛还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了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未来,天坛将继续扮演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角色,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国的博大精深。

北京天坛的象征手法

北京天坛的象征手法

北京天坛的象征手法
天坛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重要场所,也是北京市的一处著名景点。

天坛的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其建筑和布局上。

天坛的建筑是其象征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坛主体建筑是圜丘、祈年殿和皇穹宇。

圜丘是一个圆形的祭坛,象征着天地之间的联系和神圣的力量。

祈年殿是帝王祭祀的地方,内部有祭坛和祭器,表达了帝王对天地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皇穹宇是一座宏伟的圆顶建筑,象征着天的高远和广阔,展示了帝王的至高无上。

天坛的布局也体现了象征手法。

天坛的布局采用了中轴对称的设计原则,整个建筑群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各建筑依次排列。

这种布局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和天地之道的理解,也表达了帝王对天地秩序的敬畏和臣服。

天坛还通过其建筑材料和装饰来体现象征手法。

天坛的建筑大多使用了红色和黄色的琉璃瓦,寓意着吉祥和繁荣。

建筑的细部装饰也精美华丽,有龙、凤等祥瑞图案,彰显了帝王的尊贵和权力。

天坛通过建筑、布局和装饰等手法,巧妙地表达了帝王对天地的崇敬和敬畏之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天坛的象征手法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帝王的伟大和威严,也让人们对天地之间的关系和宇宙之道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无论是从建筑的设计还是从布局的安排,天坛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
瑰宝之一。

中国建筑史-天坛

中国建筑史-天坛

论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及其艺术意义——天坛的建筑艺术在古代中国,天地的意义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之所以古代帝王自命为“天子〞,也是为了借天地的名义,让自己的地位得到百姓的认可与尊重,这足以表现出在那个时期中国百姓对天地的信奉程度。

而且风调雨顺一向是粮食丰收的重要条件,在那个农耕时代,人们在祈求丰收时往往都会进行祭天、祈雨等活动。

古代帝王也对天地是非常的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来进行,因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这才有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祭天建筑,这些建筑中,北京天坛是最宏伟、最精美的一个。

北京天坛的建筑设计特点:天坛闻名于世,既因为其宏伟的宫殿建筑,还因为它在声学上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时的创新应用,天心石、回音壁、三音石这三处让人们为之称奇的设计就是使天坛在人们心目中享有盛誉的杰作,不仅是赋予了封建意义的统治者的工具,也是现在人们探索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

首先是名为“亿兆景从〞的天心石,当人们站在圜丘坛上层中央的圆心处发出声音时,四面八方竟会传来悦耳的回音,这仿佛是上天正在对人们传达什么重要的讯息,不禁使人们更加相信这里就是连接上天的地方。

虽然这些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使天下百姓归附而强加的意义,但其价值远不止于此。

产生这种现象其实是因为天心石所处的位置正是圜丘坛的中心,石坛的周围有着三重石栏,石坛以外还设了两道逆墙,这时从圆心石上发出的声音传到四周的石栏和逆墙上就同时从四周向天心石折射回来,并且因为圜丘的半径和回音传回的时间较短,使说话的人几乎无法辨出哪个是原音哪个是回音,又由于回声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使听起来既洪亮悦耳又连续不断,才让人产生了与天对话的感觉。

再者是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回音壁,这个曾出现在小学课文中的院墙,激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的地方,现在已经被列为中国四大回声建筑之首了。

北京天坛的艺术成就

北京天坛的艺术成就

北京天坛的艺‎术成就天坛整个坛域‎由两道坛墙分‎为内坛、外坛,分布着五组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圜丘坛建筑群‎、斋宫、神乐署。

主要建筑均集‎中在内坛。

内坛北部为祈‎谷坛建筑群,主要包括祈年‎殿、皇乾殿、长廊、丹陛桥等,每年正月上辛‎日皇帝率群臣‎在此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南部为圜丘坛‎建筑群,包括圜丘、皇穹宇、神厨院、三库院、宰牲亭,每年冬至日皇‎帝在此举行祭‎天大典,表达对上天的‎崇敬之情。

两坛之间由长‎约360米的‎丹陛桥相连。

斋宫坐落在内‎坛西,主要包括无梁‎殿、寝宫等,这里是皇帝祭‎祀前进行斋戒‎的场所。

皇帝在此摒除‎一切私心杂念,清心寡欲,洁净身心,以与天交。

神乐署偏安于‎外坛西南隅,主要包括凝禧‎殿、显佑殿及周围‎廊房,是祭祀大典前‎乐舞生演练乐‎舞的场所。

这些建筑虽不‎属同一时期建‎成,却规划合理、严谨,除斋宫、神乐署外,多集中分布在‎贯穿天坛南北‎的主轴线上。

各组建筑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形成错落有致‎、遥相呼应的格‎局。

天坛建筑寓意‎丰富,蕴含“天圆”思想的建筑物‎俯拾皆是。

天坛整体布局‎呈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物均‎呈圆形,如祈年殿、皇穹宇的圆形‎殿顶,圆形的皇穹宇‎院墙—回音壁,圆形的圜丘台‎,圜丘台内圆外‎方的两道墙也‎是“天圆地方”的象征。

建筑色彩上,天坛主要祭祀‎建筑均覆盖蓝‎色琉璃瓦,蓝为天色,正是象征天坛‎是祭天的场所‎。

在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端庄秀‎美的形象最广‎为人知。

它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北京现存‎最大的圆形木‎结构建筑。

祈年殿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手法,构架极为精巧‎。

殿内柱子巧妙‎的数理变化,与我国古代农‎历年月日的时‎间概念相吻合‎。

祈年殿高达3‎2米,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圆台上,木结构圆攒尖‎顶,三重蓝色琉璃‎瓦,鎏金宝顶,显得高大宏伟‎、气度不凡。

祈年殿殿内大‎柱分为内、中、外三层。

大殿当中4根‎大柱称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天坛的工艺技术

天坛的工艺技术

天坛的工艺技术天坛位于北京市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古代祭天的圣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天坛的建筑工艺技术非常精湛,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和风格。

天坛的建筑以木构为主,采用了榫卯结构,没有使用任何一颗钉子。

整个建筑工程需要将飞檐结构与屋顶相连接,这对木工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

工匠们使用木榫、木卯等传统的连接方式,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定,耐久性更好。

天坛还采用了智慧型的气压机制,以保证整个建筑不会被风雨腐蚀。

天坛的建筑呈现出环状结构,四周都是高墙,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这个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地宇宙的敬畏,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减缓风力的影响。

此外,工匠还在屋顶的每个方向上设计了和平斗,通过斗的形状和角度来调控屋顶的压力分布,使得屋顶能够承受更大的外部压力。

天坛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艺技术就是彩绘。

天坛的建筑不仅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雅和朴实,更是通过彩绘的手法将建筑变得更加华丽。

天坛的彩绘大多是采用了民间传统的绘画技法,除了使用了常见的颜料外,还使用了金粉、珠粉等特殊的材料,使彩绘更加丰富多彩,耐久性更好。

在天坛的建筑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工艺技术,那就是设计与施工的精密度。

天坛的每一个构件都经过精心测量和设计,确保每个构件的尺寸和位置都能够准确地符合整体的设计要求。

同时,工匠们在施工过程中还使用了许多特殊的工具,如角锤、量尺等,以确保每个构件的安装和连接都能够达到最高水平。

总的来说,天坛的建筑工艺技术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精神。

无论是榫卯结构、智慧型气压机制,还是彩绘和精密度的设计与施工,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品质。

天坛的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其建筑特点和美学意义如下:
一、建筑特点
1. 建筑布局:天坛的建筑布局非常精致,整个建筑群分为内外两个圆形区域,内圈为祭天区,外圈为祈年区,两个区域之间由环形的墙壁隔开。

2. 建筑材料:天坛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木材和砖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大圆形建筑,即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坛,这三个建筑都是由木材构成的。

3. 建筑形式:天坛的建筑形式非常独特,其建筑主要采用圆形和方形相结合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也表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圆地方”的思想。

4. 建筑装饰:天坛的建筑装饰非常精美,建筑上采用了大量的彩画、雕刻和金字招牌等装饰,这些装饰不仅美观,也富有象征意义。

二、美学意义
1. 宗教意义: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其建筑和装饰都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神明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

2. 历史意义:天坛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 艺术意义:天坛的建筑和装饰非常精美,其采用的彩画、雕刻和金字招牌等装饰手法都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艺术意义。

4. 哲学意义:天坛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圆地方”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在建筑中得到了体现,也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综上所述,天坛的建筑特点和美学意义非常丰富,其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不仅具有宗教、历史、艺术和哲学意义,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1. 天坛的建筑特点
天坛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与其他古典建筑相比,天坛的建筑特点有哪些呢?
首先,天坛的建筑都是有重山叠水的设计的,山水布局构筑出宏大的空间,满足空间的表达要求,使空间有层次感。

其次,天坛的建筑大多采用室内外相连的设计,突出中庭的感觉,使得空间能够充分利用,非常精细。

最后,天坛的建筑一般都拥有壮观的正门和殿堂,使之呈现出宏伟的视觉效果,从而展示着建筑的重要性。

2. 天坛的美学意义
天坛的建筑具有宏伟的外观,但它不仅仅是外观美,它还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首先,天坛是以“建筑艺术”的形式来表达社会的文化功能,它是建筑史上的精品,刻画了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粹发挥到最大程度,充分展示了天坛的建筑美学价值。

其次,天坛的建筑融合了古代与现代的风格,使之成为中国神秘的历史文化的象征,它不仅具有艺术美感和宗教文化仪式作用,而且能够传承传统文化,使人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 1 -。

北京天坛历史背景基本现状

北京天坛历史背景基本现状

北京天坛历史背景基本现状
北京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圆丘式祭祀建筑群。

它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历史背景:
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为了祭祀天和农业而建。

它典型代表了中国古代祭天祭典的建筑艺术。

天坛经历明清两代历代修缮,规模日益宏大,至清朝乾隆年间建成今天的规模。

它是我国现存祭祀建筑的典范之作。

建筑现状:
北京天坛主体建筑由三层石台与三座大门组成。

三层石台为青石砌成,正中为圜丘台,四周环绕二层石台和一层石台。

三座大门分别为南门、东门和西门。

大门楼高肃穆,飞檐翘角,气势宏伟。

石台上有两座主要建筑:圜丘坛和皇穹宇。

圜丘坛为三层徐溪石砌成的圆丘,最高层有铜制,是祭祀天的主要场所。

皇穹宇是皇帝祭天所在的建筑,黄琉璃瓦屋顶,气势雄伟。

天坛周围还有诸多配套建筑,如迎恩门、顺天门、皇城墙等。

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对称布局,气势恢宏,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和皇权神秘色彩。

它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祭典的珍贵遗存。

天坛的建筑艺术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古代建筑史和宗教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华民族宗教建筑和古代艺术瑰宝,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精华。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承袭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明底蕴。

所以,北京天坛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和艺术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记录了中国古代祭典和宗教崇拜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准,在世界建筑史和宗教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建筑史论述题试论述北京天坛建筑的艺术特色

建筑史论述题试论述北京天坛建筑的艺术特色

北京天坛是我国古代皇帝祭祀神灵的场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是我国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建筑的历史背景、总体布局、建筑形式和装饰艺术等方面对北京天坛的艺术特色进行论述。

一、建筑的历史背景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修建过程中融合了我国古代祭祀思想和宇宙观念。

天坛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它代表了我国古代皇帝尊崇天地、帝王祭祀的权力象征和神圣仪式。

在地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方面也体现出我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总体布局1. 祈年殿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皇帝举行祭天的地方。

它呈圆形,寓意天圆地方,呈现了我国古代人对宇宙的崇敬和理解。

祈年殿的建筑结构复杂巧妙,屋顶覆盖着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彰显了古代我国建筑的工艺水准。

2. 圜丘圜丘是天坛的主祭坛,呈圆形,象征着天的神圣。

圜丘的建筑结构十分美丽,传统的斗拱结构和精致的装饰无不展现了古代我国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3. 祈谷坛祈谷坛是天坛的辅祭坛,用来祭祀五谷之神。

建筑形式简约优美,外观圆形的祭坛体现出我国古代人对丰收的向往和祈求。

三、建筑形式1. 皇穹宇皇穹宇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呈现出典型的我国式建筑风格。

它的屋顶呈圆形,象征着天空,整个建筑寓意着天与人的通联,展现了我国古代人对天文的敬畏和崇拜。

2. 祈年殿祈年殿的建筑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精华之一。

它的设计巧妙,建筑材料精美,装饰艺术独特,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准。

3. 协天门协天门是天坛的正门,其建筑形式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庄严和威严。

门前巨大的圆形石墩、高大而宽厚的墙体和斗拱结构都体现了古代我国建筑的气势恢宏和雄浑大气。

四、装饰艺术1. 彩绘天坛建筑的彩绘装饰形式多样,包括了宫廷画、颜色描金、漆画等多种表现形式。

这些彩绘图案以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为题材,体现了我国古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

2. 瓦当天坛的瓦当装饰精美,其造型多样,雕刻工艺精湛。

北京天坛古代帝王祈年之处

北京天坛古代帝王祈年之处

北京天坛古代帝王祈年之处北京天坛,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是一座古代祭天祀神的重要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帝王祈年的场所之一。

天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占地面积约273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祭天建筑群。

下面将为你介绍北京天坛作为古代帝王祈年之处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文化价值。

一、历史背景北京天坛作为古代帝王祈年之处,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的皇帝朱棣为了祈求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命建造了天坛。

崇尚天道的中国古代君主相信,通过祭天祀神,可以获得上天的保佑和指引,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天坛作为帝王祈年的重要场所,在明清两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建筑特点天坛建筑群包括主要建筑有三个部分,分别是祈年殿、圜丘坛和皇穹宇。

其中,祈年殿是天坛的核心建筑,也是帝王跪拜祈祷的地方。

圜丘坛是一个圆形的祭台,象征着天圆地方,代表阴阳平衡和天人合一的观念。

皇穹宇则是圆顶建筑,寓意着帝王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天坛的建筑布局十分精细,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祈年殿与圜丘坛相距约360米,正好呈现了八卦中的“乾”和“坤”两个卦象。

同时,天坛的建筑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合美的设计理念,将钢筋水泥完美融入传统建筑的形式,让每一个细节都展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文化价值天坛作为古代帝王祈年之处,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价值。

首先,天坛代表着中国古代帝王与天地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现了中国君主神权思想的核心。

其次,天坛作为一座卓越的建筑艺术杰作,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

再者,天坛所依托的“天人合一、天人合美”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和谐共生的追求和崇尚自然的态度。

此外,天坛作为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帝王祭天活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和历史文献。

通过对天坛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以及科技水平等方面的信息,对于我们研究和传承中华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与历史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与历史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与历史意义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载体之一。

天坛建筑的特点呈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天坛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并通过分析相关历史文物来探究天坛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天坛建筑的特点天坛的建筑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完美匠艺,这种传统文化内涵贯穿于天坛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形成了天坛建筑的特点。

其中,天坛固有的祭天功能和宏伟的建筑造型是最为显著的。

首先是天坛内部的建筑构造。

天坛是由三个园区组成的,分别是圜丘、祈谷和皇穹宇,这三个园区形成的建筑格局是天地人相互联通、宇宙万物一体的表示。

在圜丘建筑群中,圜丘是天坛的核心建筑,它的基座由三层白色台阶构成,代表地球;上部为白色祭坛,代表天。

整个建筑呈现出浓郁的氛围感和庄严感。

在祈谷和皇穹宇建筑群中,祈谷是天坛较为宏伟的建筑之一,整座建筑由两个独立的石板楼阁组成,中间隔着一条长廊,这一建筑结构在当时的中国极为罕见,体现了当时中国建筑上的创新精神。

此外,天坛建筑的装饰和结构都在呈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例如,在天坛中的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装饰,随着建筑结构从底部往上逐渐升高,每层都呈现出从宽到窄的锥形等比例变化,形成了均衡美和谐比例的视觉效果。

在其中的柱子和檐口,还刻有中国古代传统图案,如龙、凤、云、瑞兽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在修建天问坛四百年时期,还在天穹殿的殿顶上加盖了一座金球,这个金球仿佛在阳光下呈现出巨大的光晕,表达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威严与尊贵。

其次,天坛建筑的规划并非仅仅为了实现其祭天的功能,同时也有着人文内涵。

据考证,建造天坛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让中国帝王通过祭天这一崇高仪式,弘扬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帝王崇尚天道、顺应天命的思想。

因此,天坛的建筑规划也有意识地体现了人文关怀,建筑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深刻的内涵。

列出我国古建筑的突出成就

列出我国古建筑的突出成就

我国古建筑的突出成就一、概述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

以下将列举我国古建筑的突出成就。

二、木构工艺中国古代木构工艺是世界上最为发达和独特的之一。

它采用了独特的榫卯结构,使得整座建筑物能够牢固地支撑起来。

木构工艺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广泛应用,不仅体现在寺庙、宫殿等大型建筑中,也体现在民居和园林中。

明代的紫禁城是典型的例子。

紫禁城采用了精巧复杂的木构工艺,使得整个宫殿群能够经受住地震等自然灾害,并保持稳定。

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斗拱”、“脊兽”等独特的构件形式,使得建筑更加美观。

三、砖雕技艺中国古代砖雕技艺也是举世闻名的,它在我国古代建筑中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

砖雕通常用于门楼、墙壁和屋顶等部位,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造型而著称。

明代的北京天坛是砖雕技艺的杰作之一。

天坛采用了大量的砖雕装饰,如龙纹、凤纹等,这些装饰既具有装饰性,又具有象征意义。

砖雕技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了建筑的内涵和表现力。

四、彩绘工艺彩绘工艺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

它采用颜料对墙壁、梁柱等部位进行精细绘制,使得建筑更加色彩斑斓、富有生气。

故宫是中国彩绘工艺的典范之一。

故宫内外壁面都进行了精心彩绘,以花鸟、人物等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细腻。

彩绘工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使得建筑更加美观和富有艺术感。

五、石雕技艺中国古代石雕技艺是世界上最为精湛的之一。

它采用石材进行雕刻,常用于门楼、栏杆、碑碣等部位。

石雕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细腻的雕刻而闻名。

唐代的大雁塔是中国古代石雕技艺的杰作之一。

大雁塔采用了大量的石雕装饰,如佛像、花纹等,这些装饰既具有宗教意义,又具有装饰性。

石雕技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丰富了建筑的内涵和表现力。

六、屋顶工艺中国古代屋顶工艺是世界上最为精湛和多样化的之一。

北京天坛三大声学奇迹

北京天坛三大声学奇迹

北京天坛三大声学奇迹在首都北京市区的东南部,座落着一个驰名中外的天坛公园.那里本来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祷丰年的祭坛,最初建设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坛是我国最壮观、最有特色的古建筑之一.不过,从声学上看,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天坛第一声学奇迹是回音壁.回音壁是一个圆环形的围墙,高约3.72m,直径61.5m.在回音壁内的圆形场地上,偏北有一座圆形的建筑物叫“皇穹宇”,它与回音壁内壁间的最短距离是2.5 m;同时东西对称地盖着两座房屋.人们一进回音壁,往往第一件事便是与同伴贴着围墙作远距离的耳语.人们讲悄悄话,一般在6 m以外就听不见.而在回音壁边上讲,传播却要远得多.即使你和同伴分别在直线距离为45 m的甲、乙两处轻声对话,彼此还听得清清楚楚,就像同伴在跟前与你说话一般.这个声学奇迹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语音的波长只有10~300 cm,比回音壁半径要小得多,因此在这种场合下可以认为声波是直线前进的.语音在甲、乙两处之间传播,一部分以束状沿围墙连续反射前进,全程有129 m;一部分沿直线直接通过空气传播,全程才45 m.因为墙面相当坚硬光洁,对声音的吸收小,是声音的优良反射体;而且在回音壁的具体条件下,声波沿墙面连续反射都是全反射,没有穿入墙体内部发生折射的部分,所以声音在传播中衰减很小.两个人在甲、乙两处发出轻声细语,通过墙面传播的声波,尽管走了129 m,对方还能听清楚,就像打电话一样.而直接经过空气传播的声波却衰减很快,只走6 m就消失了,根本传不到45 m外的对方耳朵里.这就是神秘的回音壁的声学原理.天坛的第二声学奇迹是三音石.它在从皇穹宇通往围墙门口的一条白石铺成的路上,从皇穹宇台阶沿这条路数到第三块石头便是.游人们一到这里就鼓掌.鼓掌一下,可以听到五六次回声.因为三音石正好在回音壁内圆心上.鼓掌声沿着四面八方的直径在墙间来回反射.因为围墙为圆形,每次声波从围墙反射回来在圆心会聚,便是一次回声.只是由于声波在来回反射的过程中逐渐衰减,因此回声一次比一次微弱.五、六次后,回声就微弱到听不出来.天坛的第三声学奇迹是圜丘.圜字是圆字的古体,丘字原意是小山、土堆子.不过,圜丘不是圆形土堆子,而是青石砌成的高台,这里是真正的祭天的祭坛.因为古人流行着“天圆地方”的不正确说法,所以圜丘砌成圆的,它外面的围墙筑成方的.圜丘是三层的石台.每层都有台阶可以拾级而登.每层台的周围都有石栏杆.最高层离地5m多,半径15m.人们登上台顶,站在圜丘的圆心石上,往往又是喊话,又是拍手,这时听到的声音特别洪亮.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来台顶不是真正水平的,而是从中央往四周坡下去.人们站在台中央喊话,声波从栏杆上反射到台面,再从台面反射回耳边来;或者反过来,声波从台面反射到栏杆上,再从栏杆反射回耳边来.又因为圜丘的半径较短,所以回声比原声延迟时间很短,以致相混.据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的时间,只有零点零七秒.说话者无法分辨它的原音与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上听起来,声音格外响亮.但是站在圆心以外说话,或者站在圆心以外听起来,就没有这种感觉了.天坛的声学奇迹是我国古代建筑匠师的卓越创造.。

北京天坛中国古代帝王祭祀之地

北京天坛中国古代帝王祭祀之地

北京天坛中国古代帝王祭祀之地北京天坛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之地。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祭祀场所,天坛见证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庄严祭典,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制度的特点。

本文将从天坛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祭祀仪式等多个方面介绍北京天坛。

一、历史背景北京天坛位于北京市南部,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圣地。

明代永乐年间,皇帝朱棣为了表达对上天的敬意,迁移了原本位于北京皇城内的皇帝祭天场所到天坛。

清代康熙时期,康熙帝进行了一系列修缮,并将其正式定名为“天坛”。

天坛占地面积约为273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祭天仪式的代表性建筑。

二、建筑特色天坛的建筑主要包括圜丘、祈年殿和皇穹宇三部分。

其中,圜丘是指中心为直径约36米的圆形基座,代表天地之间的联系。

圜丘上方是全国最大的圆形石府,名为“圜丘坛”,由三层白色的石坛组成,象征着上天的神灵。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呈方形,坐北朝南,上覆翘盖的蓝色琉璃瓦。

而皇穹宇,则是连接圜丘和祈年殿的廊道,是古代帝王祭拜时行进的通道。

三、祭祀仪式每年的冬至,天坛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

在这一天,君主会亲自率领文武百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登上圜丘坛,向上天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祭天仪式较为庄重,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四、文化价值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的重要场所,也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

首先,天坛的建筑风格独特,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工艺和艺术水平。

其次,天坛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象征。

在祭祀仪式中,君主和百官的服饰、行进礼仪等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

此外,天坛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以及历史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古代帝王祭祀之地,在历史、建筑、祭祀仪式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庄严祭典与华丽建筑相结合,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成就。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北京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天坛建筑特点

天坛建筑特点

天坛建筑特点天坛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独特形式,其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丝绸之路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从外观到内部结构,天坛建筑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探讨天坛建筑的特点,从其整体布局、建筑材料、装饰艺术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天坛建筑的整体布局往往呈现出周而不比的形态。

这种布局方式被称为“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整体造型上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追求。

天坛的中心是圆形的祈年殿,围绕其四周是一系列环形、方形和八角形的殿堂。

这种分层布局给人以升腾的感觉,同时也强调了祭祀活动的庄严和神圣性。

其次,天坛建筑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也是其独特之处。

天坛建筑大多选用上等的木材和石料进行建造,尤其是檀木和花岗岩。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建筑更加协调和谐。

同时,建筑师还注重利用材料的质感和纹理来增强建筑的美感和触感,使观者能够有更丰富的感官体验。

天坛建筑的装饰艺术也是其独特之处。

天坛建筑的外墙往往被绘有精致细腻的图案和文字,这些图案和文字大多以五彩斑斓的彩绘形式呈现。

绘画中以龙、麒麟、凤凰等瑞兽图案为主,寓意吉祥和祝福。

同时,建筑内部的天花板和壁画也是其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装饰用具象、抽象的绘画手法来展示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故事,以及对天地神明的崇拜和敬意。

此外,天坛建筑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神明的重要场所,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

在中国古代的理念中,皇帝是人间与天地之间的中介者,通过祭祀仪式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安定和繁荣。

因此,天坛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古代中国皇权的象征,并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天坛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建筑材料、装饰艺术和文化意义,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无论从建筑学的角度还是文化学的角度,天坛建筑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天坛建筑特点的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追求,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天坛的艺术成就
天坛整个坛域由两道坛墙分为内坛、外坛,分布着五组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圜丘坛建筑群、斋宫、神乐署。

主要建筑均集中在内坛。

内坛北部为祈谷坛建筑群,主要包括祈年殿、皇乾殿、长廊、丹陛桥等,每年正月上辛日皇帝率群臣在此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南部为圜丘坛建筑群,包括圜丘、皇穹宇、神厨院、三库院、宰牲亭,每年冬至日皇帝在此举行祭天大典,表达对上天的崇敬之情。

两坛之间由长约360米的丹陛桥相连。

斋宫坐落在内坛西,主要包括无梁殿、寝宫等,这里是皇帝祭祀前进行斋戒的场所。

皇帝在此摒除一切私心杂念,清心寡欲,洁净身心,以与天交。

神乐署偏安于外坛西南隅,主要包括凝禧殿、显佑殿及周围廊房,是祭祀大典前乐舞生演练乐舞的场所。

这些建筑虽不属同一时期建成,却规划合理、严谨,除斋宫、神乐署外,多集中分布在贯穿天坛南北的主轴线上。

各组建筑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形成错落有致、遥相呼应的格局。

天坛建筑寓意丰富,蕴含“天圆”思想的建筑物俯拾皆是。

天坛整体布局呈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物均呈圆形,如祈年殿、皇穹宇的圆形殿顶,圆形的皇穹宇院墙—回音壁,圆形的圜丘台,圜丘台内圆外方的两道墙也是“天圆地方”的象征。

建筑色彩上,天坛主要祭祀建筑均覆盖蓝色琉璃瓦,蓝为天色,正是象征天坛是祭天的场所。

在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端庄秀美的形象最广为人知。

它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北京现存最大的圆形木结构建筑。

祈年殿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手法,构架极为精巧。

殿内柱子巧妙的数理变化,与我国古代农历年月日的时间概念相吻合。

祈年殿高达32米,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圆台上,木结构圆攒尖顶,三重蓝色琉璃瓦,鎏金宝顶,显得高大宏伟、气度不凡。

祈年殿殿内大柱分为内、中、外三层。

大殿当中4根大柱称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中层12根大柱称作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

外层12根大柱为檐柱,象征一天12个时辰。

中外两层柱子相加共24根,象征24个节气,加上中间4根大柱共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

28加上柱顶的8根童柱,合计36,象征36天罡。

祈年殿殿顶装饰有龙凤藻井。

藻井外形随祈年殿平面形状,上中下三层皆为圆形,层层收缩,叠落起来形成穹窿,斗凭榫卯支于圆穹内壁,正中金色龙凤雕饰,高高突起的龙头和凤首,栩栩如生的龙身和凤羽,衬托出天宇的崇高伟大,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殿内饰以龙凤和玺彩画,金龙飞舞,彩凤翩翩,典雅庄重,富丽堂皇。

大殿地面用艾叶青石铺墁,中心为一圆形大理石,石上墨色纹理天然勾画出龙凤图案,龙纹色深,角、须、爪、尾俱全,凤纹色浅,羽毛、头、尾隐约可见,惟妙惟肖,人称“龙凤石”。

与大殿藻井上的龙凤遥相呼应,天然成趣。

圜丘台作为祭天大典举行的场所,建筑造型优美,色彩圣洁。

嘉靖年间建造圜丘的同时,种植了许多柏树,现今这些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树型千姿百态,更衬托出汉白玉祭坛超凡脱俗、圣洁神秘的气韵。

圜丘的规制寓意颇深,上层坛面中心有一凸起圆石,称之“天心石”,又称“太极石”。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于万事万物皆由其生,是中国古代玄妙精
深的宇宙观的体现。

天生万物,而“天心石”被视作“天”的中心,自然认为它有化生万物的神奇力量。

事实上“天心石”确有奇特之处,这就是它神奇的回音现象。

人站在天心石上面向东南或正南方向讲话,不仅声音顿时变得洪亮、清晰,而且耳旁会感受到极强的声音共鸣,如同好多人对着麦克风讲话,而声音却又从后面传来,玄妙万端,仿佛人在与自然对话。

这种现象在明嘉靖初建圜丘时就已存在。

祭天大典时,读祝官要在此诵读给皇天上帝的祝辞,声音嗡鸣,仿佛与天神交流,天人合一的境界由此达到。

这块石遂被命名为“亿兆景从”石,意为皇帝在此祈求皇天上帝佑护,同时,“亿兆”的人们都跟随皇帝身后,皇帝发出的旨意就是上天的旨意,是天命,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

围绕“天心石”外铺的扇形石板以9的倍数向外延展,第一重为9块,第二重为18块,直到第九重为81块,上层坛面共计石板数405块(不计天心石);下面两层台面的石板和四周的栏板、望柱也都是以9的倍数递增,中、下层各计石板1134块、1863块。

“9”被视作中国古代“阳”数中最大的数,天是至高无上的,因此“9”又被称作天数。

圜丘专用于祭天,其构件全部采用天数,象征九重天,这正体现了古人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

圜丘处处蕴含着“圆”的和谐,圜丘两重墙内圆外方,象征天圆地方,代表了广义的天地万物。

其建筑造型均为圆制,形圆象天。

从围墙到台面层层收缩,直至中心圆石,这个圆不仅指外形圆,还有一种哲学意味,它代表一种生命的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已的运动。

圜丘北面的皇穹宇是存贮皇天上帝、列祖列宗及日月星辰、风云雷雨神版的场所。

皇穹宇的圆形围墙——回音壁,是一处著名的声学景观,能产生奇特的回音现象。

它高约3米,厚约1米,砌造回音壁所使用的是山东临清城砖,这种砖质地细密,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据说是良好的声波反射体。

皇穹宇正殿前的甬路上还有著名的回音石“一音石”、“二音石”、“三音石”、“对话石”,回音效果令人称奇。

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丹陛桥也是一处建筑佳作,虽然外观上仅为一座巨大的砖石甬道,但却融入了独特的设计思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寓意。

丹陛桥桥面共有三条宽窄不一、颜色各异的道路,其中中间一条铺装以白石,石面稍稍凸起,路面呈弧形,比东西两侧的路面略高、略宽,这条规格明显较高的路称为神道,是举行祭典时神舆所走之路。

东侧为御道,是皇帝所走之道。

西侧为王道,是王公大臣所行之道。

丹陛桥北端比南端高出4.5米,从南向北行进,会有步步升高的感觉,这是当初建筑者巧妙设计营造出来的一种“步步登天”的独特氛围,“天”的尽头是祈求五谷丰登的殿宇,世间的凡夫俗子们、甚至包括“天子”皇帝若想到达与天交流、向天祈祷的“天庭”,必须经由一种特殊形式的“途径”才能到达,而丹陛桥的设计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

天坛建筑浓缩了史学、美学、伦理学、建筑学、声学、哲学、天文学等多方面的珍贵价值,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品之作,它规划合理的建筑格局,极富特色的建筑形制,完备系统的建筑功能,寓意深刻的建筑内涵,令人欣赏之余,惊叹不已。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做出了如下评价:
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宇宙观。

许多世纪以来,天坛所独具的象征性布局和设计,对远东地区的建筑和规划产生了深刻影
响。

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之下,而天坛的设计和布局正是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之象征。

在天坛广阔的坛域内,除了古老的祭祀建筑外,最令人心旷神怡的就是那些历经沧桑依旧生机勃勃、茂密葱郁的古柏林了。

中国自古就在坛庙四周植松柏,以示尊崇。

天坛古柏是明清时期随着天坛的初建、扩建而栽植的,也有少数为元代所植,至今已有数百年的树龄,现颇具规模,坛内古柏达3500余株,集中分布在中轴线祭祀建筑的周围,为祭坛增添了无限的庄重和肃穆,营造出一片清幽静谧的园林景观。

参考资料:《寻根》2004年第4期历史风物-世界遗产天坛张晶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