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人教)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说课稿
《望江南》和《武陵春》说课稿一、说理念:语文教学新课标要求:语文学科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等。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说课。
二、说教材: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五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与经典词作。
《望江南》是一首词,描绘了一位闺中思妇在望江楼盼夫归来的画面,短短五句诗形象生动而又准确地表现了思妇从盼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情感变化。
《武陵春》则又描绘了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赏析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技巧,根据单元目标、本课的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利用想象、联系比较等多种方式培养赏析感悟诗歌的能力。
5.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6.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7.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
因为《望江南》《武陵春》是词作中的经典篇章,其内容与语言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所以我计划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又因为每一句诗歌都是一幅画,一幅优美而又让人回味无穷的画面,所以我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既能增大课堂容量,又能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从而品味美。
三、说教学程序和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借鉴教育家加涅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实际,我将教学程序安排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精读品味、课后思考及作业巩固五大环节。
导入新课时,我采用情景导入法,用多媒体播放《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曲然后导入新课。
八年级语文《武陵春》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武陵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首词的创作背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品味本首词的意境,掌握本首词的大意。
3.学生能够体会词人李清照心中的无限愁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注释,品味本首词的意境,了解本首词的大意。
【难点】体会词人李清照心中的无限愁情。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家有谁知道千古第一才女是谁呢?她就是李清照。
谈到李清照,有谁能向大家分享一下你对于李清照的了解呢?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的生活十分富足,由于她的父亲精通经史,母亲也知书能文,因此她小时候就在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了文学基础。
等到长大出嫁之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但是当金兵入据中原时,再加上丈夫的离世,她孤身一人流寓南方,处境孤苦。
因此,李清照所作的词,词风是有明显的转折的,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后期多悲叹身世,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情调转为感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就是在她经历国破家亡流寓金华之后所作。
让我们一起去细细体味在这首词中所饱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词,注意其中“舴艋”的读音,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朗读的节奏、语气和语调。
2.针对学生的朗读老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通过范读以及播放名家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把握其中的韵律,进而初步体会其中的情感。
3.同学们,接下来大家再次朗读诗词,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
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
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
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
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三)抓住重点,体悟道理过渡:这首词的大致内容我们已经有所了解,那本首词主要围绕哪个字来写的?请从本词中找出这个字。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武陵春》的背景和意境。
2.领悟李清照的词风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3.分析《武陵春》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武陵春》的意境和情感。
2.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三、教学难点1.《武陵春》中的意象分析。
2.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词坛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清照的其他词作。
(二)课堂讲解1.介绍《武陵春》的创作背景。
2.分析《武陵春》的意境和情感。
3.讲解《武陵春》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武陵春》的理解和感悟。
2.分析《武陵春》中的意象,如“武陵春”、“绿肥红瘦”等。
3.讨论李清照的词风特点,与其他词人进行比较。
(四)案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分析《武陵春》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分析《武陵春》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3.探讨李清照在词坛的地位及其影响。
(五)课堂小结2.强调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背诵《武陵春》。
2.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分析其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3.写一篇关于《武陵春》的鉴赏文章。
【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鉴赏分析】1.意境分析《武陵春》以春景为背景,描绘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词中“风住尘香花已尽”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结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失落。
词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美好时光不再的感慨。
2.情感分析3.修辞手法分析(1)拟人:词中“风住尘香花已尽”,将风、尘、花都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结束。
(2)比喻:词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愁比作沉重的物体,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愁苦。
4.艺术特色分析《武陵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词人内心的情感。
词中采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词意更加深刻。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李清照《武陵春》教学设计
《武陵春》教学设计通化市第二中学邢云一、课程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感悟作品内涵,提高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诗歌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武陵春》是李清照的一首著名的词作,创作于南渡以后国破家亡夫死的背景之下。
词人通过描摹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遵循“读——诵——赏——比——拓”的思路,以《武陵春》为线,将李清照其他几首著名作品的鉴赏贯穿于整首词的教学中,力求以点带面,使学生不仅深入领会本首词的内涵,同时又对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内容和风格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对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更宏观的认识,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诗词知识储备和鉴赏能力,通过对李清照《如梦令》的学习和课外的阅读积累,对李清照的身世、早期的生活和思想、创作风格都有所了解,为学习《武陵春》打下了一定基础,但对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比较陌生。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鉴赏李清照词的兴趣,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词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鉴赏方法,品味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鉴赏方法,品味鉴赏诗歌,体会词人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2、评析欣赏法3、想象联想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七、备习内容1、字词舴艋zé měng:一种形似蚱蜢的小船。
尘香:泥土里的香气。
拟:打算。
2、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作家,有《漱玉词》、《词论》、《<金石录>后序》。
她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从小便有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阜阳市郭老师
《词五首》五首词:温庭筠《望江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武陵春》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本是按词作者生活年代的先后排列几首选词的顺序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背诵五首词。
【教学难点】
1.作品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能力。
1.多媒体课件;
2.
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一、教学重点
学习《望江南》、《武陵春》。
1.朗读与背诵。
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能力。
2.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二、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几首词,体会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望江南》
1.解题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作者及背景 。
(学生说,师补充)
温庭筠(y ún )晚唐诗人、词人。
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
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
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5.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
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
“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三、学习《武陵春》
1.解题。
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5.思考。
本文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提示: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
如“欲语泪先流”。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学生说的言之有理即可。
四、教学小结
这两首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五、作业布置
1.课后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2.背诵默写两首诗。
望江南
温庭筠(晚唐诗人、词人)
梳洗、独倚、江楼→希望
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
肠断→绝望
时间:从清晨到黄昏
景物:楼头----千帆----斜晖、江水----白频洲
情感:希望----失望----绝望(“肠断”)
手法: 白描、直叙--------含蓄、细腻。
武陵春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花已尽、倦梳头
愁--物是人非、欲语先流
闻说、也拟、只恐、载不动
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