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缺位与主体失落:《恰似花落几时休》小说人物论
2022年初高中衔接小说典型人物分析与专练
2022届初高中衔接小说典型人物分析与专练考点:1.老舍《四世同堂(节选)》2. 李修文《猿》3.[意]卡尔维诺《被施了魔的花园》4.劳马《剖面》5.魏巍《家乡早春》【考点研究】一、赏析人物形象(或物象)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主要、次要之分。
此外,小说中还经常出现“我”及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物象。
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1)对情节的作用。
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呈现,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对情节的展开产生推进作用。
(2)对主题的作用。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主题。
(3)审美作用。
读者阅读小说获得的种种认识、感悟,大多和人物形象密切相关。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侧面衬托主要人物,使人物各自的个性更鲜明;调节或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揭示主题;等等。
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我”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其作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从情节结构看“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从人物塑造看“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陈述者,见证了人物活动的过程,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的形象。
从主题表达看“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领读者去思考、探索,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物象描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动情节发展;二是衬托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三是丰富环境描写;四是强化主题的表达。
示例肖复兴《白菊花·黄菊花》文本白菊花·黄菊花肖复兴玉生下楼送走“大了”,又仔细看了看楼门对面用帆布扎起的一座临时大棚,棚子里挤满了亲朋好友和单位送来的花圈和花篮。
门右侧贴着的一张门报,白纸黑字,上面写着“申家丧事,恕报不周”八个字。
这一切都是“大了”一手经办的,办得很是仔细,周到。
已经很多年了,这座城市各家办丧事的时候,都要找一位“大了”。
“大了”从头到尾帮助你把丧事料理清爽,包括最后葬礼的司仪主持。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复习指导完整答案(完整分析题答案)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胡适)。
2.《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周作人)。
3.小说《湖畔儿语》以儿童的视线和体验,讲述一个苦难家庭的故事。
其作者是(王统照)。
4.体力劳动和人生磨难没有摧垮她,关于地狱之有无,是否会在死后被两个男人用大锯锯开,以及作为再嫁的寡妇是否有资格参加祭祖祝福,才是她的精神支柱。
这个人物是(祥林嫂)。
5.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这人是(郭沫若)。
6.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新潮社)。
7.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倪焕之》)。
8.文学研究会重要的小说家,除由新潮社而来的叶绍钧和俞平伯外,还有冰心、落华生等,落华生是指(许地山)。
9.诗界第一位发难者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人”的(胡适)。
10.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
《女神》的作者是(郭沫若)。
11.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是倡导文学革命和新诗理论建设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是(胡适)。
12.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诗集是(《尝试集》)。
13.《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甚广,并首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的流行歌曲,这首诗的作者是(刘半农)。
14.文学研究会丛书中的第一部个人诗集《将来的花园》的作者、文学研究会诗人中最受推崇的诗人是(徐玉诺)。
15.在众多小诗的作者中,最重要的诗人是深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的(冰心)。
16.与冰心同为“小诗运动”重要诗人的是(宗白华)。
17.“只要你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就不必打开窗门问我‘你是谁?’”以这样发问开篇的诗作是(《吹箫人的故事》)。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565新时代塑造新青年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第1565期)主题:新时代塑造新青年【作文指导】【文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一代青年都曾经“迷茫”,都曾经被长辈担心“垮掉”。
而任何时候,面对青春的迷茫,最有效的“解药”,是九个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即将毕业的你,如何看待青春的“彷徨”“迷茫”?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本校高一新生写一篇演讲稿,倡议新生们“直面青春迷茫,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文中要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写作时要围绕材料展开,比如青春的彷徨与迷茫,谈直面青春的迷茫,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具体行文时,要围绕以下三点分析阐述:1、直面青春的迷茫。
青少年有彷徨或迷茫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谈之色变或有意回避,不敢承认是不对的;而要勇于承认,直面迷茫,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2、面对青春的迷茫,要从我做起。
不怨天尤人,不迷失自我,要聆听长辈教诲和同辈指点,找到人生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从彷徨迷茫中走出,勇敢向前,披荆斩棘,无所畏惧。
3、面对青春的迷茫,要从现在做起。
珍惜韶华,不蹉跎岁月,不偷懒,不拖延,今日事今日毕,唱响拼搏之歌。
本类作文的核心问题应该是青年学生如何让自己成长为新时代的巨人,属于“青年与时代”“青年成长与成才”的大话题。
写作时,只要扣住核心问题,通过界定核心概念明确成为什么样的巨人,阐述清楚成为时代巨人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成为时代巨人,就是符合要求的作文。
【立意参考】处巨人时代,做时代巨人逐梦创新无止境,自强奋斗做巨人奋斗创新之魂,铸就巨人臂膀以巨人之姿擎未来蓝图提升内在本领,做真正的巨人以巨人之志,汇复兴之源以巨人精神雕琢奋进时代奋进新征程,逐梦做巨人怀揣巨人之志,成就复兴中国逐梦铸就伟大,拼搏终成巨人时代潮起,做巨人踏浪前行。
【佳作赏析】新时代塑造新青年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小说次要人物分析与增分型专练
2022届高考小说次要人物分析与增分型专练考点:1.秦悦《东家》2. 范小青《现在几点了》3.侯发山《年关》4.弗拉季斯拉夫·费多托夫《俄罗斯妈妈》5.聂鑫森《清水洗尘》【考点研究】一、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文章中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作者运用笔墨较多,主要描写的对象,通常对文章主旨有直接作用,也是我们赏析和品读的主要对象。
另外,一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常常被我们疏忽,其实他们在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旨上有重要作用。
恩格斯曾倡导“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
在一部小说中或是一部戏剧中主人公或主角就是红花,次要人物和配角就是绿叶,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
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在一些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面,这些场面中的群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
而这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
小说虽然对这些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又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常见题型1.文章中……(人物)有怎样的作用?2.作者为什么要写……(人物)?3.作者写……(人物)有什么用意?4.文章的主人公是……,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三、解题思路1.对塑造人物形象:⑴对自身的作用:①塑造了……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文章内容;⑵对主要人物的作用:②烘托/反衬/引导……(主要人物)的……(特点);示例一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对次要人物的着墨非常少,但他们却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文中的“我”面对穷困潦倒的于勒,还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这说明“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正义感的人。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江苏卷)带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江苏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共4题;共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大禹疏理百川,班超投笔从戎,李时珍悬壶济世,林则徐虎门销烟……每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总有一大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_______________,解民众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
野火沃土,_______________,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__________的奋斗史。
A. 以身许国多难兴邦不屈不挠B. 以身试险多难兴邦不卑不亢C. 以身许国一言兴邦不卑不亢D. 以身试险一言兴邦不屈不挠2.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瘦西湖的景妙在巧。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而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人影衣香,赤栏小桥,游览应以舟行最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①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②回视小金山③所谓面面有情,于此方得④最巧是从小金山下沿堤至“钓鱼台”⑤又在另一拱门中A. ②③④①⑤B. ②⑤④①③C. ④①②⑤③D. ④③②⑤①...3.某校高三年级举行线上成人仪式后,同学们纷纷点赞、留言,相互勉励。
下列留言所引古诗文,不得体的一项是()A.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尚书》)B.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李白)C.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D.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的一项是()A. 自1994年融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以来,中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互联网普及率现在已经超过50%。
B. 中国互联网经历了电脑互联、移动互联后,当下已进入智能物联网时代,其联结主体是物与人互联。
C. 伴随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形式日趋丰富,目前的代表性应用有云、短视频、VR、AI 等。
D. 中国互联网从模仿与追随起步,同步多年努力,如今已在一些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甚至有所超越。
花田失落记读后感成长与迷失的乡村记忆
花田失落记读后感成长与迷失的乡村记忆花田失落记读后感:成长与迷失的乡村记忆《花田失落记》是作者韩少功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位曾在都市生活多年后返回乡村的主人公的故事,回溯了他与乡村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于成长与迷失的乡村记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这本小说以乡村为背景,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与失落展开。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都市的中年男子,因各种原因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通过与乡村人民的交往与互动,他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迷失。
读完《花田失落记》,我被故事所吸引,感受到了主人公成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矛盾。
回到乡村,他一方面面对着亲人的期待和关爱,另一方面又面对着生活的遗憾和无奈。
这种矛盾和挑战使得主人公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和迷茫。
在乡村的生活中,主人公逐渐发现了乡村的美丽与纯朴。
他重新认识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乡村的生活方式。
这些发现使得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经在都市生活时所追求的东西。
通过与乡村的亲人和友人的交往,他逐渐找到了内心的归宿和追求。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迷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思考内心真正需求的境地。
主人公在面对诱惑和矛盾时,最终选择了回归乡村,回到了最初的内心向往。
这种内心向往不仅仅是对于乡村的向往,更是对于内心真正需求的寻找。
我对这本书的触动不仅仅是因为故事情节的感人,更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对于成长与迷失的体悟。
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成长是一个逐渐认识自己内心需求的过程,而迷失则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摸索、探索的结果。
回顾自己的生活,我们是否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呢?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曾经迷失过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花田失落记》的读后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了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成长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迷失则是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
重要的是我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迷失,并勇敢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宿。
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都市,我们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花田,重新连接起那迷失的乡村记忆。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1.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D)。
A.《隔膜》B.《潘先生在难中》C.《火灾》D.《倪焕之》2.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这是倡导文学革命和新诗理论建设的第一篇文章,其作者是(B)。
A.周作人B.胡适C.陈独秀D.鲁迅3.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B)等。
A.《漂泊杂记》B.《屐痕处处》C.《西湖漫拾》D.《湖上散记》4.受《玩偶之家》影响而创作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
其作者是(A)。
A.胡适B.欧阳予倩C.田汉 D.丁西林5.代表着田汉的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逐步转向现实主义,也标志着作家创作进入到第二阶段的作品是创作于1929年的(C)。
A.《获虎之夜》B.《梵峨嶙和蔷薇》C.《名优之死》D.《咖啡店之一夜》6.蒋光慈的第一部小说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写作的(C)。
A.《最后的微笑》B.《短裤党》C.《少年漂泊者》D.《丽莎的哀怨》7.反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平原动荡社会生活的“长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作者是(D)。
A.老舍B.赵树理C.巴金D.李劼人8.“七月派”中最优秀的小说家是(C )。
A.胡风B.阿垅C.路翎D.穆旦9.新诗史上第一部歌颂苏联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诗集是(B)。
A.《女神》B.《新梦》C.《前茅》D.《恢复》10.解放区仅有的一部直接反映农村合作社题材的作品,也是当时第一部将反对革命队伍内部“左”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作为主要情节贯穿线的作品,是欧阳山的(A)。
A.《高干大》B.《小二黑结婚》C.《暴风骤雨》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多项选择题(共20分)1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的作者是李伯元和(ACD)。
2017-2021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汇编
【2021年】一、(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王小鹰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那时还没上小学。
奶奶每星期从保育园接我回家,路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秦香莲和王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的男人是谁。
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并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
”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
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
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
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
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
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
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
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
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地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种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
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碧蓝的大眼。
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才生。
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配,她讲话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
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
风里花落谁是主——读安妮宝贝《素年锦时》(1000字).docx
风里花落谁是主——读安妮宝贝《素年锦时》月坠云微,莺散花乱,无语独倚栏。
天远雁稀,草萋水暖,细思有清欢。
深秋,午后。
暖暖的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投下一地斑驳的碎影。
桌上的绿色植物闪烁着淡淡的光芒,沏一杯茶,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在一份静谧的感动中缓缓融入书中的世界。
每次读一遍,心中都溢满淡淡的喜悦。
为别人,亦或为似曾相识的自己,也为了那些无声而漫长的时光,细腻而丰饶的童年……也许还为了,那本书中,简单而平凡的生活。
“时间就这样过去很好,”读它,不必想太多,静静地坐在时光的某个角落,用思想去触摸作者的感情,用心体味书中的独特又素淡的生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最喜欢书中的那篇《静静生活》:“站在一个静的位置上,做一个无言以对的人。
不去想别人会怎样看待自己,因为每个人都将走在属于自己的深渊边缘。
”生活中,我们总是太过在意别人的目光,而忘却了生活的最初意义与价值。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又何必一定将自己改造成别人目光中的优秀者呢?静静地生活,不必在意别人的目光,是一种多么难得的生活。
一切喧嚣与浮华终将逝去。
繁华过眼,锦绣成灰。
在尘世安静的一隅里,何不用心去感受平凡纯真的生活呢?在光阴的缝隙里,细细地品味它,是一种岁月的沉淀,原始的积累;走近它,似乎看到了一幅绣着牡丹、秋月、浮云的月白素绢。
又如《月棠记》,一个平淡却又夹杂着斑驳日光烟影的童话,总在不经意间打动我心。
正如一杯清茶,初品时淡而无味,回味时却意蕴无穷,心中总无法轻易将其放下。
岁月浮华,一梦千年。
唯一不变的是一颗安于静默的心。
捧起它,似走进一段成长的历程,走完一世平淡的生活。
尘世的喧嚣在我身后渐渐远去,只剩下一颗心,尘埃落定,寂静无声。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它如风中轻舞的落花,期待有更多的人欣赏与感悟。
推开窗,还是那悠远深邃的天空,却又似乎,多了些什么。
晓星将散,风轻云淡,月中疏影暗。
秋风落叶,远处枫山,霜林层层染。
花已落,香如故——解读《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英子的成长
花已落,香如故———解读《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英子的成长文︳周颖《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是以一个十二岁小女孩英子的视角展开对往事的记叙,记录了“我”在爱与离别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
十二岁,本是一个享受快乐和幸福的年纪,而英子却承受着与至亲永别的悲痛与哀伤。
在面对父亲去世的噩耗时,她的那种镇定、安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个心思细腻、坚强早慧的孩子?一、在疼痛中成长“自从一年级的那次下雨我想逃学,不起床,挨了您的打以后,我再也没迟到过。
”英子眨着圆圆的大眼睛解答着爸爸的疑问。
“那次打你,你还记得啊?”爸爸听到英子的回答有些意外。
“打得好疼呀,想忘也忘不了。
”爸爸疼惜地看着英子说:“你恨爸爸吗?”英子用清澈的眼睛望着爸爸说:“不恨。
”电影《城南旧事》中的这一段对话,曾让无数观影者为之动容。
是啊,英子怎么会恨爸爸呢,毕竟是这一次挨打让英子刻骨铭心,也成就了她的成长。
“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我”被爸爸从床上打到床下,从床头打到床尾,房间里的咻咻声夹杂着窗外淅沥的雨声,将“我”的哭声衬托得凄惨无比。
最后,带着满身伤痕的“我”冒着大雨,第一次花钱坐了洋车去上学。
但“我”没有想象中的坐洋车的喜悦,却活像一只狼狈的小狗,只能躲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轻声呜咽。
“我”被父亲打了,而且打得还不轻,以至于检查伤痕都只能轻轻撩起裤脚,因为伤口只要稍不小心碰到布料,那一条条鼓起来的、红肿着的、还发着热的鞭痕,便会卷起火辣辣的疼痛,提醒着我刚才发生的一切。
爸爸的这一次痛打让“我”长了记性,自此后,“我”再没迟到过。
如果父亲不这样对“我”,只是把“我”哄到学校,或者任由“我”迟到,那这六年来“我”还会迟到吗?在毕业典礼时,“我”还会“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辞”吗?疼痛,是会帮助人记忆的,这是父亲的教育观。
多年之后,当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回忆这段经历时,她是真真切切地读懂了爸爸的心,也是怀着感激与怀念之情写下这段文字的。
人生花开亦有花落时(1000字)
人生花开亦有花落时曾经获得“冰心儿童图书奖”的《草房子》,以主人公桑桑的角度,回忆他在油麻地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他的几个小伙伴成长的经历。
这本书里,几个主人公的成长和自身的遭遇是密切相关的。
如果说,桑桑的成长和他的病有联系,纸月的成长和她“无父”的遭遇息息相关,那么杜小康的成长,亦和她的家庭一落千丈有很大联系。
失败的来临,和杜雍和的家庭困境一样来得令人猝不及防。
曾经是杜雍和宠爱有加的独子的杜小康,曾经是草房子领头羊的杜小康,曾经是人人钦羡不已的大班长杜小康,现在只能为拯救家庭,而踏上重振家业这条路。
如果将杜小康的人生比喻成一条线,那我相信,这条线一定是起伏不定的。
曾经的杜小康站在人生的顶峰,有许多同学羡慕他,崇拜他,他却高傲,目空一切。
后来,他家衰败了,他不得不终止学业,和父亲一起去芦苇荡放鸭。
鸭在一天天成长,杜小康也在一天天改变。
当鸭子长大时,杜小康也懂事了,成熟了。
不幸的是,鸭子吃了人家的鱼苗,他们的鸭被扣留了。
这对人生中屡屡受挫的杜雍和,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杜小康没有放弃,他放下优越感,不怕别人笑话,来到油麻地小学门口卖一些小物品,来补贴家用。
对于杜小康而言,那以孤独为底色,由芦苇、鸭子、水、暴风、骤雨、寒冷、饥饿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已经成为他人生中一份难以磨灭的经历,这段经历既困扰、折磨着他,又教育、启迪着他。
换句话说,发生在芦苇荡的种种经历,是杜小康此生最宝贵的经历。
三国时期,曹操的主簿杨修与杜小康的经历相似。
杨修很有才干,总能化解曹操留给他的难题,但他高傲,目空一切,恃才傲物。
他认为,曹操不会杀他,且恰恰相反,一个帝王不想让人读透他的心思。
杨修最终还是引来了杀身之祸。
而杜小康,他没有自己怜悯自己,更没有让别人来怜悯他。
他用稚嫩的肩头毅然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让每个人都看到了他坚韧之后的美丽与优雅。
杜小康的故事告诉我,富有的时候,不能浪费,不能高傲自大,贫穷的时候,也不要自卑,尽自己所能,克服种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渡过难关。
专题02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年(2020-2022)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新高考通用)原卷版
专题02 文学类文本阅读【2022年】(2022·新高考1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上【注】冯至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
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
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
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
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
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
”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
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
”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
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
渔夫的歌声又起了: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
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指津:高考小说阅读考前查漏补缺
高考小说阅读考前查漏补缺一、情节作用1)情节方面:点明题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做下铺垫、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承上启下、推动情节、陡生波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留下现象等等;2)从人物方面说:表现人物心理、凸显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3)从环境方面说: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4)从主题方面说:丰富、深化和突出主题5)从读者方面说:激发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留下想象空间二、各种结局1)出人意料的结局:陡生波澜、照应前文、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震撼读者心灵2)令人伤感的结局:更好地深化主题、更好地体现人物性格、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索3)令人喜悦的结局: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引人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反映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4)留下空白的结局:耐人寻味,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三、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分析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分析结合人物关系、文中的议论和评价分析结合具体情节分析结合小说中的具体环境分析结合小说的主题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推进情节、表现主题、社会意义次要人物的作用——衬主要人物、贯穿全文的线索、凸显或揭示主题、推动情节物象的作用——衬托人物、贯穿线索、推动情节、暗示环境、表现主题4、分析环境1)描写角度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远近高低内外等2)描写技巧——渲染烘托、白描细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等3)描写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奠定全篇的基调;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作为象征,突出深化主题。
5、品味语言1)用词特点感情色彩(褒贬)语体色彩(文言词、口头语、书面语、方言)炼字(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2)句式特点——整散句长短句修辞句3)语言风格——豪放、婉约直白、含蓄质朴、华丽庄重、诙谐简洁、细腻6、表达技巧1)叙事角度我:真实自然(有限视角);你:亲切抒情;他:客观灵活(一般是全知视角,不加评论或心理描写即为有限视角)2)人物塑造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他人或环境的烘托3)叙述方式——顺叙(脉络分明)倒叙(制造悬念)插叙(丰富充实)补叙(补充交代)分叙(条理清晰)4)情节技巧悬念(引人入胜)抑扬(跌宕起伏)照应(结构紧凑)铺垫(蓄积气势)伏笔(合理严谨)对比(强调突出)衬托(强调突出)突转(意料之中,情理之中)误会(戏剧效果)巧合(戏剧效果)5)题目作用自身角度:表层意,深层意,手法(多用比喻、拟人、双关、设问、象征等手法)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精校版)2020年江苏卷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共11题)、非选择题(第7题~第11题,第13题~第14题,第17题,第20题~第21题,共10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好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大禹梳理百川,班超投笔从戎,李时珍悬壶济世,林则徐虎门销烟……每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总有一大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 ,解民众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
野火沃土,▲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 ,的奋斗史。
A.以身许国多难兴邦不屈不挠B.以身试险多难兴邦不卑不亢C.以身许国一言兴邦不卑不亢D.以身试险一言兴邦不屈不挠2.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瘦西湖的景秒在巧。
▲ ,▲ ,▲ ,▲ 。
而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人影衣香,赤栏小桥,游览应以舟行最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①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②回视小金山③所谓面面有情,于此方得④最巧是从小金山下沿堤至“钓鱼台”⑤又在另一拱门中A.②③④①⑤B.②⑤④①③C.④①②⑤③D.④③②⑤①3.某校高三年级举行线上成人仪式后,同学们纷纷点赞、留言,相互勉励。
中考语文作文押题【少年励志类】主题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二十一
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花。
每一朵花的绽放,必然要从原点开始,发育、萌发、扎根、抽芽、开花。
这像极了我们,经过长期的磨砺、坚守……终于破局、蜕变,成为了自己。
请以“在中绽放”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③600 字左右。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
“在……中”提示我们要描述一个具体的环境、背景或情境。
它可能是一个事件、一个时间段、一个特定的场景或一个情感状态。
“绽放”原本描述的是花朵的盛开,在题目中指的是在某种环境或背景下,个体或某事物的潜能、才华、品质等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或成长。
这种“绽放”可以是个人的成长、才能的展现、情感的流露,或是某种精神、品质的凸显。
需要在空白处填写合适的内容,例如“挑战、合作、坚持、磨难”等。
可以描述个人或某个群体在特定环境、挑战或经历中的成长与变化,如何从初始状态“绽放”为更加成熟、完善的自我。
还可以描写在面对困难、挑战或某种特定情境时,个人的某种品质或坚韧精神如何得到凸显,实现精神上的“绽放”。
第二,选材构思。
应选择那些充满挑战与逆境的个人经历,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人物面对困难时的挣扎与努力,以及最终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成长的“绽放”时刻,以此凸显文章主题。
开头可以简短地描绘“绽放”的美丽和力量,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入主题。
中间描述主角遇到的具体挑战,如数学竞赛的失败,展现主角的挫败感和迷茫。
然后描述主角如何决定面对挑战,开始努力。
展现主角在努力过程中的艰辛、困惑和收获。
接着描述主角再次面对挑战的情景,展现主角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成功应对挑战。
描述主角成功后的喜悦和成就感,即“绽放”的瞬间。
结尾对整个经历的深刻总结和感悟,同时展望未来,鼓励读者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也能勇敢坚持,最终实现自己的“绽放”。
【范文】在磨砺中绽放在那片辽阔的田野上,有一颗小小的种子,被静静地埋入泥土之中。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附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客轿赵淑萍郑店王来了兴致,今天去姚城,打算特地去看一场戏。
天蒙蒙亮,他就出发了。
他穿了双半旧不新的草鞋,兜里塞了一双布鞋和两个馒头。
出门前,特意经过儿子的房门口,顺手一推,这小子睡觉居然又没闩门。
房里一股酒气,鼾声打得像响雷。
“真是前世作孽,出了这个败家子儿。
”郑店王长叹一声,步子沉沉地上了路。
“郑店王,出门办事?”路上的人半是招呼半是讨好。
郑店王说:“姚城今日有滩簧班子,我去看看。
”对方说:“你舍得跑那么远的路去看一场戏?”郑店王自顾自走去,脚步轻盈起来。
“死老抠,那么长的一溜店,还穿着破草鞋装穷。
”招呼的人冲着他走远了的背影咒上一句。
出了竹岙村,一轮残月隐在天空,东边云层一抹绯红,日头立马就要蹦出来。
郑店王的脸渐渐舒展开来,嘴里还哼起几句跑调的滩簧。
他似乎想见戏场子里敲锣打鼓,生旦们齐齐地等着他到场呢。
他没别的嘴好,就是恋着戏。
到了横河镇上,几顶客轿闲置在路边,轿夫们一见是他,生意也懒得兜。
“打咱做生意起,这土财主就没坐过轿子。
”一个长个子嚷嚷着。
“哼!哪一天他坐了,除非是他死老婆又娶亲了。
”一个矮胖子悻悻地说。
可人家郑店王正常着呢,您没看见,郑店王悠悠穿着草鞋走着呢!想着自己不坐轿,等于又多了一笔进账,他心里乐开了花。
郑店王穿了一身做客的马褂,他不想让城里人看不起他,似乎,看戏就得有相称的服装,他跑这么远去看戏,可他从来没在竹岙村大大方方地看过戏。
每年有草台班子在乡村巡回演出,每个地方的乡绅、财主、富农总归得出点钱,请村里人看几场戏。
这对于他,简直是割他的肉要他的命,每当这时候,他总是借故东藏西躲。
开戏了,锣鼓一响,他坐立不安,就像有无数条小虫在咬他的内脏,但他又不敢露面。
他知道,出了钱的族长太公、王财主等就坐在台前的一排好位置,抽着旱烟嗑着瓜子扬扬得意。
他也怕村里人看见他,讽刺他只进不出。
只有夜里戏演到后半场的时候,他才把那顶旧旧的绍兴毡帽往下一拉,鬼鬼祟祟地向戏台走去。
2022年中考美文阅读精选(小说类 含答案和解析)
2022年中考美文阅读精选(小说类含答案和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琢磨揭方晓①寒气一阵紧似一阵,将小城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②可逼仄的酱巷深处,李八爷并无压抑之感。
他如往常一般,悠然自得地烤着火、呷着茶。
手中的茶杯,茶水浅了又续,续了又浅;炉中的炭火,暗了又明,明了又暗。
眼看得续水三五回了,添炭七八次了,顾客却仍旧没有上门。
③没人上门就没人上门呗,李八爷不急,亦不恼,始终悠然自得。
和他一样悠然自得的,还有杯中温润的茶水,还有炉中热烈的炭火,还有这条逼仄的酱巷。
酱巷从来无酱。
不管是生抽、老抽这样传统的酱油,还是芝麻酱、甜面酱、豆瓣酱这样层出不穷的鲜美调味品,统统没有。
无酱,却有名,在这座小城,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因为这条小巷的人端的都是“金饭碗”“银钵钵”,家家户户都是金银匠,熔、敲、压、拉、剪、刻、磨,一通神出鬼没的操作,像变戏法般,金灿灿的戒指、沉甸甸的手锔、银闪闪的项圈横空出世,给美丽的女人以精致,给康健的男人以华贵,给悠长的日子以精琢细磨。
④而李八爷琢金磨银的手艺承自祖辈,最是精湛。
他常骄傲地吹嘘,说自家祖辈曾给王府打过金银器,某某王妃,又或是某某公主,她们戴的头簪、凤冠、项链、戒指、手镯、手链、耳环、耳钉等一众金银饰品,全是自家祖辈精琢细磨出来的呢。
这话,半真半假吧。
可酱巷一半的金银匠是他的徒弟,另一半是他的晚辈后生,这可是实打实的,不虚,不假。
可以说,在这条巷子里,李八爷就是手艺出神入化的神一般的存在。
⑤不过,那是过去了。
⑥现在这条巷子冷清多了。
敲打声、淬火声、焊接声,仿佛只是一转身,就突然没入了泥瓦间,没入了堂榭里,再也找不回来。
时代在发展,女人们、男人们越来越喜欢成品金银饰,嫌手工打制的金银饰粗陋,不时髦。
顺天应地,李八爷的徒弟们、晚辈后生们,一个个都闯出了酱巷,在小城繁华大街、热闹卖场,开了一家又一家金银珠宝店,专卖黄金珠宝成品,生意火得一塌糊涂。
⑦李八爷对此极为不屑:“手艺人,哪能不靠手艺吃饭?”⑧“手艺人,怎能成了买卖人?”⑨“手艺人,不能这样没有出息呀!”⑩李八爷一口一个“手艺人”,显然,他对自己“手艺人”的身份极为看重,觉得这是他一生最闪亮、最完美的标签。
答聂文蔚 赏析
答聂文蔚赏析聂文蔚,中国当代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
他的作品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多样。
在聂文蔚的作品中,他善于运用寓言、象征等手法,以简洁的语言展现出深刻的意蕴。
他的作品往往以一个小小的事件或者细微的细节为线索,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引发读者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反思。
例如,他的小说《寻找失去的时光》中,通过一个小女孩寻找父亲失去的时光的故事,探讨了父爱、亲情和时间的流逝。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却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感动。
聂文蔚的作品还常常涉及到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人际关系等。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铺设,将社会问题融入到故事中,使读者对社会的现实有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他的短篇小说《寂寞的摩天大楼》中,通过描写一个富有的商人的孤独和内心的空虚,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
聂文蔚的作品还常常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人性善良的呼吁。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温暖。
例如,在他的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中,通过一个小镇上的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人性的善良。
聂文蔚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读者的认可和赞赏。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更是对人性、社会和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他的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同时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进行深入思考。
聂文蔚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了自己和世界的真实面貌,引发了人们对自己和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长缺位与主体失落:《恰似花落几时休》小说人物论摘要:严腾飞的长篇小说新作《恰似花落几时休》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当代高校、职场、家庭的广阔生活画卷。
小说塑造了近四十多个形形色色个性分明的人物形象,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生盘生出跌宕起伏的故事。
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固有其独特闪光之处,但也存在主要人物成长缺位及主体失落的问题。
本文以小说人物形象为切入口,试探究该小说创作过程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长篇小说;人物形象;成长缺位;主体失落;创作得失(一)上世纪五十年代,钱谷融先生在其经典论作《论“文学是人学”》中写到:“不仅要把人当做文学描写的中心,而且还要把怎样描写人、怎样对待人作为评价作家和他的作品的标准。
” [1]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这是“理解一切文学问题的一把总钥匙”。
古今中外的小说长廊就是一整列的人物画廊,把这些人物从中抽掉,那么这个小说长廊也就空无所有了。
诚然,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无论是中长篇还是短篇,小说写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作者怎样塑造人以及塑造了怎样的人。
严腾飞的长篇小说新作《恰似花落几时休》在当代大学校园、企业职场、传统家庭三个场域空间里塑造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近四十多个人物形象,从底层社会的门卫保安、手机店员到上流社会的企业老总、白领精英,小说所展现的社会生活画卷可谓十分广阔。
小说中不少人物形象都有着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例如玩弄权谋两面三刀的集团副总卫东权、趾高气扬交横跋扈的董事秘书林娇娇、巧言令色善于投机的人事经理陈中、稳重大度循循善诱的教研主任吴权、能力出色不拘一格的天骄总监夏天映、敏锐机智性格火辣的报社记者肖雪曼、尖酸刻薄搬弄是非的姑妈孟辉等等。
作者将这些人物置于特定的场域中,结合人物的身份及职业特点贴着现实写,有的人物即使在同一场域里,有着类似的身份或职业,但性格特点却迥然不同,故而阅读小说时不觉有脸谱化的痕迹,可见作者在这一方面是下了功夫的。
这些人物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大多数都并非主要人物,相反,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主要人物孟语和唐晶晶的刻画却略显逊色,这让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产生了“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使得小说人物层次也存在颠倒性的落差。
(二)米克 ? 巴尔(Mieke Bal)在其著作《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就指出:“重复、累积、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转变” [2]是共同作用以构建小说人物形象的四条重要原则,这也是大多数写作者在塑造刻画人物形象时所惯用的手法策略。
以此类叙事策略建构出的人物形象通常性格鲜明,立体真实,且有着不俗的人格魅力。
孟语是小说中最核心的人物,也是小说中唯一一个在高校、职场、家庭三个场域空间有鲜明过渡的人物。
作者严腾飞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注意到了“重复”和“积累”的原则,在小说中通过一系列的情节突出了孟语善良耿直、勇敢正义的典型性格,例如两次搭救唐晶晶、公司遭到挑衅破坏时主动出手维护、不顾敲诈非议救下夏天映的爷爷、冒着生命危险救下要跳河自杀的学生等等,在这些情节中,孟语的典型性格得到了“重复”和“积累”,他闪光的一面便得以突出。
但在“与他人关系”及“转变”上,这个主人公的塑造却不尽人意,尤其是在“转变”上。
“转变”换言之就是“成长”,若想在小说中把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塑造得饱满立体而富有层次感,“成长”是必要的艺术手段。
如果小说人物自始至终都是平面的,没有成长变化,那么小说人物便会显得非常单薄,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小说人物的成长不是随着文本时间简单的直线推移,真正的成长是小说人物在历经各种事件后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嬗变。
举个典型的例子,近期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国产热播剧《隐秘的角落》,其主人公朱朝阳和张东升就是以“成长”塑造出的鲜活人物形象的典例。
这部剧是根据紫金陈的小说《坏小孩》改编而来,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小说,这两个人物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甚至极为震撼的。
究其缘由,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角色的“成长”。
朱朝阳从一个懵懂无知成绩优异的学生“成长”为心思缜密城府极深的恶魔,张东升从顾家爱妻称职称心的好丈夫“成长”为心理变态手段残忍的杀人犯,这两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成长轨迹”是十分鲜明的,并且这种“成长”是交织在复杂的人物关系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人物的每一次“成长”都带着强烈的自主性且有理有据,不存在违背逻辑和常识的弊病。
尽管这种“成长”是反向的,但与小说的主题方向是一致的,小说的一切人物情节最后指向的都是小说的主题,这部小说的主题用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话讲就是“溢恶”[3],这部小说里人物的反向“成长”就是配合彰显“恶”的主题的,因此从整体上看,这样的人物成长又是正向的。
由此不难看出作者紫金陈利用“成长”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段可谓高明!从朱朝阳和张东升这两个人物形象也不难发现“成长”之于小说人物的重要性。
但《恰似花落几时休》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孟语自始至终的自我成长轨迹并不明显,即使稍有成长变化也显得较为被动。
虽然作者在各种情节中给他设置了一系列的“困境”和“阻碍”,试图让主人公在解决问题与克服困难中所有成长,但小说中孟语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有“贵人相助”,且这些“贵人”都有点“相助”过头了,尤其是女主公唐晶晶还有其职场导师吴权。
孟语原是一个普通三本院校的中等学生,能顺利进入何氏教育集团这种大型教育培训机构中的龙头企业并在各种激烈的职场挑战中脱颖而出,大多是因着唐晶晶的“身份特权”,尽管孟语并没有主观上的攀权附势,可唐晶晶的身份却无形中促成了这一点,甚至唐晶晶因着孟语对她的恩情及她自己的爱情不惜利用身份权势违法帮孟语伪造教师资格证,而吴权也不顾及竞争公平,巧用手段让孟语获取机密资料。
作者有让主人公孟语从高校青年学生成长为企业精英的意愿,但上述小说中出现的俗套情节却抑制了主人公的成长变化,甚至极大地拉低了其人设光环。
尽管孟语在人物设定上是有其突出的中文能力,但他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被特权主义及“开挂”似的运气所遮盖了。
主人公孟语并没有挣脱旧我的束缚得到真正的成长,以致于这个人物在人读来是非常平面无感的。
或许会有读者认为孟语能得到那么多“贵人相助”也合情合理,善良耿直勇敢正义的孟语两次搭救唐晶晶,而唐晶晶又恰好是何氏集团的大小姐,必然和偶然的因素综合以及适度的夸大,那么很多结果也是理所当然。
从这个角度看似乎也无可厚非,可是这样的情节和人物设置就让小说落入了滥俗网文的窠臼,只限于用巧合出奇,而不与现实接壤,如此,小说的思想艺术价值便大打折扣了。
(三)同样的,在女主人公唐晶晶的形象塑造上也存在不少问题。
最突出的便是唐晶晶角色主体的失落。
在整部小说中,唐晶晶这个人物形象并未真正独立起来,更多的时候她似乎都是孟语的“爱情附庸”。
要么是以被帮助来铺垫与孟语的爱情线索亦或是突出孟语善良正义的闪光品格,要么是在男主孟语需要从困境突围时利用其何氏集团大小姐的身份现身帮助。
唐晶晶在小说中的没有明确的走向定位,也没有较为典型的性格特征。
还有她与父亲何永正之间的关系转变——从决裂到缓和到修好,在情节推进中也显得别扭。
小说一开始便是唐晶晶与抛妻弃女的父亲何永正决裂关系,并欲永远离开江光市,但因遇到孟语这位两次搭救过自己的恩人,便不顾刚与父亲决裂时的尴尬而陪他去面试,并为了他留在何氏集团,甚至此后屡次为了帮助孟语而在无形中动用身份特权。
她对何永正的“恨”莫名其妙便淡化了。
而后文唐晶晶并非何永正亲生女儿这一情节的反转,也稍显突兀。
作为女主人公的唐晶晶在小说似乎除了何氏集团大小姐的身份外便一无是处,而小说中她违法帮孟语伪造教师资格证这一看似帮人其实害人害己的愚蠢行为更是直线拉低了其整体人物设定,这也显示出作者在情节铺设上的不严谨。
小说中唐晶晶与父亲何永正的这条亲情线本大有可为,但作者并未好好把握住这条线索,唐晶晶与父亲起起伏伏的关系及数次关系的转变都写得稍欠火候。
相比起来,女主人公唐晶晶在小说中的塑造还没有其父何永正成功。
作者把何永正置于在家庭矛盾与事业艰难的双重困境中描写,在外他是高高在上满面风光的企业老总,在内却是对家庭亲人充满愧疚的负罪父亲和欠责丈夫,这样的形象塑造起来是有血肉真实可感的。
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福斯特曾在《小说面面观》中特将小说人物分为两类——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4]。
扁平人物是人物形象塑造中最单纯的形式,按照一个简单的特性或意念被创造出来。
如果在这些人物身上再增多一两个因素,所画弧线趋向于圆形时,便构成了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易辨认,也容易被读者记忆。
圆形人物,则表现为性格上的复杂性。
在人物形象的成效方面,扁平人物明显不如圆形人物。
在福斯特看来,人物如果不能给读者以新奇感,令读者信服,便是扁平人物。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唐晶晶这一角色就显得较为偏平了。
如何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让其角色主体独立起来,还需作者再作思考再下功夫。
(四)纵观整部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相比其他一些次要人物的塑造是存在不足和缺陷的。
但并非说其他次要人物的塑造也就尽善尽美。
有部分人物角色,甚至只是出场过一次的,也存在情理逻辑的硬伤。
仍拿何永正这个相对重要的次要人物来说,小说中有段情节是为了处理何氏集团员工误伤风波,董事长何永正、副总卫东权、董事秘书林娇娇竟然三人共同请两个派出所的普通警员吃饭,甚至还喝酒喝得伤了身子,进了医院。
试想一个大市的龙头教育企业的最高领导怎么可能请两个身份极不对等的普通派出所警员吃饭?甚至还喝酒喝得极为失态!而那两个极普通的派出所警员又是怎么能做出这等知法犯法肆意违纪的行为,甚至在酒桌上的架势凌驾于两位巨头企业的老总之上!且不谈丑化警员形象一说,在情节逻辑上这就是一个硬伤,是不符合生活逻辑和常识的。
再说董事秘书林娇娇,小说中她多次以上犯下放肆言行举止,这一形象简直不像是大型企业的董事秘书,倒像是街头放浪的三陪女。
还有何氏集团教研部的老黄,这个人物在小说只出现了一次,非但没有添彩,反倒是给小说情节抹了黑。
小说中这样写道——“老黄,年纪还不到35岁,但大妈的气质一览无余,穿着、发型毫无讲究,每天素面朝天,脾气也是日益渐长”“反正老黄在教研部工作了这么多年,换个手机都是想了再想,何况是大几千?”作者在小说中也交代了,教研部是何氏教育集团的心脏,工资待遇都是相当高的,试想在这样一个大型企业的核心部门工作怎么可能不注重自己的面容仪表?又怎么可能多年以来连换一部几千块的手机都要想了再想?以上不合理的情节在小说中还有多处,且不仅仅是在次要人物的身上,就是涉及主要人物的情节也有违背逻辑常理之处。
例如小说一开始主人公孟语去何氏集团面试时竟然把面试邀请函忘带了,试想一个诚恳求职认真严谨的学生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出门面试前首要检查的物件就是面试邀请函,又怎么会将之忘丢家中,这样的情节在小说伊始就让主人公给读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