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30年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变化.ppt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变化.ppt
• 夏天潮湿闷热;冬天漏水阴冷

改革 开放 后
• 房屋宽敞化、美观化
• 在注重房屋面积的同时,更加 重视房屋的质量与室内外的装 饰。
• 装修现代化 • 家居富裕化

改革 开放 前
• 出门主要是依靠步行,最主要 的交通工具也就是是自行车了。
• 道路建设十分落后,大都是 泥土地,凹凸不平

改革 开放 后
龙岩市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变 化
小组成员:8号、13号、31号、37号、40号、43号、44号、46号
我们所熟悉的闽西…
• 闽西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土地。 它是福建省最重要的三条大江――闽江、 九龙江、汀江的发源地。这里曾经是远 古时代“古闽人”的天堂,是“闽越人” 的祖籍地和“南海国”的国都所在地及 其中心区域,是河洛人的祖居地之一, 也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聚居地。
• 改革开放也使得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的龙岩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我们将从衣食 住行四个方面调查龙岩改革 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变化。
闽西
改革 开放 前后 三十 年变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前
食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改革 开放 前

• 原因: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 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所 以各种生活用品都是计划供 应。
• 特点:破旧、样式单一、颜 色单调
• 票券 鞋子 衣服
改革 开放 前

改革 开放 后

• 原因:物质的丰富、思想的 解放、经济全球化
• 特点:多样化、多色彩、追 求个性、追求品牌时尚、注 重舒适健康
• 人民币 鞋子 衣服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辩证统一关系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辩证统一关系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辩证统一关系改革开放前后对比董志豪一、改革开放的历史1、三十年前的小岗村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只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

小岗作为“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多数村民都曾出门讨过饭。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了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大包干这种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最终上升为中国农村的基本制度,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

2、从包产到户到土地流转小岗村探索农村致富新路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大包干”生死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包产到户实现了小岗村的温饱,但一直没有解决小岗村的致富问题。

近年来,小岗村开始进行以承包制为基础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集中经营,探索致富之路。

这种集中利用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新型合作经济给小岗村的农民带来了实惠。

2007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而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4140元,小岗村摆脱了自改革开放后20多年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

3、小岗村的民生变迁小岗村的民生变迁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个中国农村的缩影,一个承载太多期望的村庄。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小岗村因率先实行“大包干”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中国亿万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满身光环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小岗村重振改革创新的“大包干”精神,根据自身特点,开始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初步实现了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多点突破,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工农业协调发展”改革致富之路。

如今的小岗,葡萄园、养殖场、蘑菇种植大棚等土地集中经营已经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初步完善。

30年来,小岗走过了贫困,走过了温饱,走过了困惑,走出了希望。

历史上不同的几种经济增长模式

历史上不同的几种经济增长模式

历史上不同的几种经济增长模式1.改革开放前30年(1949~1978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

为了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我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在这期间,我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统计资料表明,GDP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624.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15%。

然而,因为是在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形成了以追求速度为核心的发展思路。

经济增长呈现高消耗、高浪费和明显的结构性失衡。

重化工业的发展,牺牲了农业,使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第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第二产业。

由于企事业单位吸纳的劳动力人口有限,大量劳动力被限制在农村,从事效率低下的农业生产,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

人民的生活质量没能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但为以后阶段的经济建设奠定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初具规模的经济基础。

2.改革开放时期前10年(1978~1992年):“双轨制”体制下摸着石头过河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经济的短缺,被长期压抑的社会需求得到突然的释放,使得经济领域各个方面供给严重不足。

经济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为对象的生产领域的快速发展,高额利润的刺激与旺盛的市场需求,主导了市场条件下的粗放式经济增长。

在产业结构上,这一时期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在制造业中,为人民生活服务的轻工业产品取得了极大丰富。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迅速增长;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的扩大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形成了已非国有企业发展为主要推动力的粗放型增长。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成就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成就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成就自1978年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

以下将从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总结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成就。

经济方面。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从封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被实施,例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

这些改革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1万亿元,年均增长约9.5%。

同时,改革开放还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教育方面。

改革开放使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普及了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使中国基本消除了青少年文盲,大大提高了全民素质。

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得到创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中国的科技实力也因此得到提升,很多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科技方面。

改革开放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中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中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特别是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的领导者之一。

例如,中国的5G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领先,为全球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持。

文化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吸收了世界各国的文化精髓。

文化交流与合作也得到了大力推进,中国的电影、音乐、艺术等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力。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逐渐提升,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提供了支持。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不断推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民以食为天
• ------30年来的饮食文化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从“食” 的变化中,可以反映社会的贫富贫富 盛衰,由最初的食不果腹,粗茶淡饭,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票证盛行,再 到改革开放后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 直至如今吃要讲究“绿色”“健康”。
改革开放前,每家每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 餐桌上的食物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 似的。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吃得像个样。
单元楼与住房制度改革
八十年代中期,城市里许多人住进了带卫生 间、厨房的单元房,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 台阶。用今天的眼光看房子面积是很小,但 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了。在这之前,大家 洗澡都是凭澡票进大澡堂,住进单元房后, 在家里就可以洗澡了。
进入九十年代,国家大力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住房 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房改后,无产阶级拥有了 房产,变成了“有产”阶级,在住房问题上,实现 了一次大的飞跃。原先的福利分房被市场经济模式 ຫໍສະໝຸດ 商品房所取代。至此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
改革初期:走出“灰暗”的年代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 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 放。老百姓服饰的春天开始于 1978年改革开放。随着我国经济 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 时尚迅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向 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 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上个 世纪80年代的小青年身上。当年 最抢眼的就是大街上横扫而过的 大喇叭裤。
菜篮子工程与食物多样化
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 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以保 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到二十 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 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 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 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

中国改革开放的两个“30年”

中国改革开放的两个“30年”

中国改革开放的两个“30年”改革开放前30年,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后30年,机遇需要把握。

下载论文网2008年,无论就中国或世界的经济发展史而言,都不寻常。

就世界而言,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一年揭开序幕,是个拐点;就中国而言,30年改革开放阶段性收尾,也正好面临了内外两种发展形势的巨大变化,当然也是个拐点。

全球拐点又恰恰是中国转折点组成的一部分,这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一个30年,也就是过去的30年,跟第二个30年,也就是未来的30年,与全球的互动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称性的联结与对照。

第一个30年的“两大优势”让我们先谈第一个30年。

从1978年到2008年,第一个30年的开局是“两个形势”:(1)邓小平的改革开放;(2)全球化时代的全面到来。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通过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产权体制的改革,逐步走向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系,极大程度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中蕴含的巨大能量。

与此同时,全球化又恰如其时地提供了这一能量释放的巨大空间,使得中国一下子在全球市场中出现了两个巨大优势。

这“两个优势”,不用说,最大的就是劳动力优势,其次则是“透支”优势。

所谓“透支”,指的是对环境、生态、资源、劳工、农民权益等所有一切相对“弱势竞争者”的透支。

两种优势合二为一,即具体体现在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两个竞争力之上。

“两个竞争力”之一是价格。

中国制造的售价往往是竞争对手价格的几分之一,所以如此,就是两种竞争优势的共同结果。

劳动力成本低,劳动者素质高,聪明、勤奋、耐劳,都是优势,然而“透支”作出的“贡献”也不低。

后者自然不是没有代价的,许多社会矛盾均由此而生。

另一个竞争力是”品质”,由于价格太具有吸引力,全球大采购商如沃尔玛等蜂拥而至,并对中国出口产品有了符合世界规格的要求,从而使中国产品的品质大幅提升。

中国制造挟“价格”与“品质”两大竞争力,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

在第一个30年结束前,中国已成了全球制造业大国。

我看新中国的两个三十年

我看新中国的两个三十年

我看新中国的两个三十年我们在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历史的时候,往往会把它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多年。

这60年的时间里,新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时期,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这两个三十年中,社会各个层面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和利弊关系,这对于新中国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前三十年:查阅资料前30年中,新中国可谓是在荆棘中爬行,虽然有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经历了巨大的浩劫。

我们应该如何来评价这改革开放前的30年?又应该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前进道路中的失误?这段历史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之间又是何种关系?在这一次的实践调研过程中,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得来的。

前30年,虽然有重大失误,甚至于有“文化大革命”这样全面性的、长时期的“左”的严重错误,但是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国防各个方面,应该说还都是取得了重大成就的。

从政治上讲,主要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也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这些政治制度延续到今天,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政治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也有人质疑,在经济建设方面,这段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是没有什么贡献的。

这种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任何历史,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对当代的我们都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比如说突破苏联模式。

当时,在世界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只有苏联一个国家。

所以我们只能借鉴苏联的一些模式,包括制度、机制。

非常可贵的是,我们党逐渐发现了苏联模式里面的一些问题,特别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主席果断地提出要突破苏联模式,找到一条在中国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个提法今天看好像没有什么稀奇,但在当时要具有理论勇气和智慧。

当时也确实做了探索,这个探索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八大会议和八大会议之前毛主席做的《论十大关系》讲话当中。

改革开放前后30社会的变化及感想

改革开放前后30社会的变化及感想

改革开放前后30年社会的变化及感想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全面展开。

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方面得到的高速的发展。

政治制度越来越完善,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这都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成果,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使得它却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为了尽快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促进社会的进步,邓小平与党内的开明派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

这就是1978年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也是解放思想,它激发了各行各业的劳动积极性,使得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是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历史性的转折点,为我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基本的动力。

想知道关于改革开放前后所发生的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从改革前后的日常生活水平来进行分析观察了。

这个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四个方面来看,那就是衣食住行用这几个方面了。

衣:由暖到繁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生活贫困,买衣服都要凭借布票去买布,自己裁缝,能穿得暖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更别提什么花样了。

还记得历史课本上,那些时候的人们站在一起时,一眼望过去都是一个颜色,蓝灰蓝灰的,像一片暗蓝的海洋。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布票的使命就完结了,人们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服装,多姿多彩,风格各异,服装不在只是御寒遮羞的道具,变成了人们展示自我风格,展示自我魅力的方式。

随着人们穿衣选择的增多,人们穿衣观念的改变,衣服逐渐对个人形象产生无可比拟的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衣着质量明显提高。

食:由饱到好没有人会忘记,在改革开放前食不果腹的日子,特别是大跃进,大灾荒的那几年,人们几乎没有食物,甚至有人去食用观音土,不是胀死就是饿死。

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历史

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历史

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历史Correctly evaluate the history of the two thirty year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2017.6.17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历史Correctly evaluate the history of the two thirty year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指导老师:胡子祥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到,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便开辟了新纪元。

这个新生的人民政权,大致可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时期。

前30年(1949—1978)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后30年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前三十年中国收到了重大挫折、而后三十年则取得了骄人成就。

但是要想客观、全面的分析这个问题,我们还应进行细致的研究与讨论。

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一、承认前30有着重大挫折,但不能忽视这个期间取得的成果首先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前30年,中国刚刚成立,新中国在经历长期战乱、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期间还遭受了前苏联逼债和三年自然灾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先是经历了三年的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然后是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三大改造,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因而,“文化大革命”后对我国造成的挫伤可以给予一定的宽容和理解。

在我身边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一些人认为,毛泽东根本不会搞经济建设,只会搞阶级斗争。

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也是对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发展的误读。

改革开放前后30年对比及评价

改革开放前后30年对比及评价

前30年(1949-1978)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后30年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

一、前30年在重大挫折中取得了重大成绩,全盘否定前30年的历史是极端错误的前30年,新中国在经历长期战乱、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期间,先是经历了三年的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然后是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随后又遭受前苏联逼债和三年自然灾害,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前30年建设遭受重大挫折。

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出现失误。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贬低甚至否定前30年所取得的重大成绩。

既要反思这一时期的失误,更要充分肯定这一时期的历史功绩。

第一,要充分肯定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致力于国家全面建设,追求经济发展富强。

第二,我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还是在上层建筑方面,中国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第三,我们在新中国成立时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等,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逐步建立起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前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是在经济衰败、人民困苦、百废待兴,并遭到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封锁的条件下进行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搞建设,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其困难可想而知,建设探索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亦在情理之中。

然而,毛泽东等开国元勋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建设精神,将一个破败不堪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肯定前30年的探索和成绩、正视前30年的错误,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二、后30年改革开放成绩举世瞩目但问题亦引人注目,回避这30年存在的问题,同样是错误的。

改革开放前后30年

改革开放前后30年

一、前30年为后30年提供条件
(1)党在这一时期的经验总结和认识成果,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
(2)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所赖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在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
二、后30年是前30年的坚持、改革和发展
(1)改革开放之初,党就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2)党强调改革是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领导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前后两个30年相互联系
(1)从本质上讲,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的两个阶段,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两个历史时期;
(2)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时间上是接轨的,但这种联系并不只是时间上的顺延和承续,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基本制度、根本任务、奋斗目标基础上的联系,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
四、两个30年不能相互否定
(1)就是正确认识这种联系和区别,牢牢把握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而不能相互否定;
(2)就是要明白无论用哪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另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对自己这个历史时期的否定;
(3)就是要把这两个历史时期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特别释放到党的30多年历史中去观察、去把握;
(4)就是要正确认识各个历史时期在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中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5)就是要尊重历史而不歪曲或割断历史,实事求是而不拔高或苛求前人;
(6)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政治政策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政治政策

一、进一步巩固人民政权(建国初期)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和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农业生产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镇反运动的胜利基本肃清了残留在大陆上的国民党反革命残余势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破坏活动和反革命复辟阴谋,安定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援了抗美援朝、土改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中共八大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

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

但是,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三、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1)开展大跃进的舆论准备。

(总路线)(2)提出“超英赶美”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

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

● 1980年8月,全国人大五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出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设置经济特区,并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 12月16日~12月25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确定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行进一步安定的方针
● 1990年4月18日,李鹏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 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
●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一号文件”,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它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
● 9月1日~9月11日,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会议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确定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
● 1981年6月27日~6月29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该决议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至此,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
● 1987年2月6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人谈话时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现在不要再讲计划经济为主了。
● 1988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决定从1988年起,用三五年的时间,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开住房制度改革。中国住房制度全面改革由此拉开序幕。

改革开放前后30年对比及评价

改革开放前后30年对比及评价

改革开放前后30年对比及评价
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对比:
改革开放前:1949年中国成立,经济被国家集中掌握,实行
计划经济和封闭政策,国家控制企业、商品和价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改革开放后: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新时代,推行市场经济
和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国家经济逐渐放开,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商品价格逐步由市场决定。

与此同时,外资进入、技术转移和人员流动也加快了国际交流,为中国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评价:
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
模式和路径。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启了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新时代,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人均收入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历史性的提升。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贫富之间分化仍然存在,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等问题也随之产生。

同时,自由市场的经济动力和竞争机制的影响下,一些企业和人们对社会责任的忽视和社会道德风气的下滑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总之,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思路、
不同的模式,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国家经济体系,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强国。

上海市曹杨中学高考历史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复习课件

上海市曹杨中学高考历史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复习课件
• 1.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 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和后来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及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 异;中美关系;抗美援朝;恢复合法席位),使中 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 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经济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比 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提 供了经济基础;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 设取得重大成绩;人民生活水平(人均寿命等)较 解放前有了很大提高。 • 3.科技文化方面:扫盲教育 双百方针 两弹一星等 成就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 4.社会生活方面:经过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运动, 新中国彻底消灭了黄赌毒,社会秩序空前良好,社 会风尚文明(殡葬等风俗),人人有理想,社会氛 围积极向上。
• ①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纠 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要求实现 四个现代化。②当时领导者却提出 了“两个凡是”。③“两个凡是” 成了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要推 倒“两个凡是”,需要进行思想的 启蒙。
• ①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②当时 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宣扬 “共产主义大溃败”。③国内一些 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主张放 弃四项基本原则,走“西化”的道 路。④党内外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 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甚至出现 了姓“资”姓“社”的争论。
• 1.精神文明相对落后,社会主义道德 建设亟需加强。 • 2.资源开发步伐加快,生态保护相对 缺失,环境恶化严重。 • 4.国民分配不公明显,差别过大。 • 5.农业基础地位有所削弱,国企改革 进程暴露了一些问题,社会影响强烈。
• 1.后30年是对前30年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而不是否定;(改革开放30年的成绩, 离不开前30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改革开 放吸取了前30年的经验教训,人们的思 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 2.对前后三十年应辩证看待一分为二, 不能简单肯定或简单否定; • 3.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整体,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体呈现阶梯式 或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趋势。

中国前三十年建设的伟大成就

中国前三十年建设的伟大成就

中国前三十年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中国的所谓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有说1980年)。

从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有29年,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又32年。

很多学者将新中国的这部分历史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

如今的中国和西方媒体热衷宣传中国在后30年的经济成就,同时极力贬低中国在前30年的经济进步。

每当提起改革前的经济,中国媒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不带政治偏见的事实和经济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在改革前的29年,中国在国家安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基础建设以及人文建设方面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237.0亿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

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业化。

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多。

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

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

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

万事开头难。

虽然大家都不耻拿印度做参考物,但参考一下总还是能说明问题的。

今天的印度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几乎是相等的。

更何况在47年独立时的印度比49年的中国不知强多少倍。

英帝国给印度留下的铁路就有5万5千公里。

而49年时的中国铁路只有2万2千公里。

并且大部分在长期的战争中被破坏或完全毁坏。

对比之下可以看出新中国初期的艰难。

但在前30年中国的铁路里程达到了5万公里左右。

相当于在前30年,在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条件、落后的技术条件、短缺的物质条件下,中国建设了3万公里的铁路。

而印度现在的铁路里程也才只有6万5千公里。

也就是说印度在独立63年间只建设了1万公里的铁路。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如今的世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各个国家都在发展着经济。

而我们国家一跃成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国家,中国的逐渐富强已经被世界人民所看见,当然有着如此的成就与我们的改革开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已有68个年头。

我们经历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在徘徊中前进的2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4年”。

可以说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

前30年,新中国在经历长期战乱、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期间,先是经历了三年的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然后是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随后又遭受前苏联逼债和三年自然灾害,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前30年建设遭受重大挫折。

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出现失误。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贬低甚至否定前30年所取得的重大成绩。

既要反思这一时期的失误,更要充分肯定这一时期的历史功绩。

第一,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致力于国家全面建设,追求经济发展富强;第二,我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还是在上层建筑方面,中国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第三,我们在新中国成立时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等,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逐步建立起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议,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一个新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

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
万吨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 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 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50-1953 中国人民志愿军 赴朝作战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9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 深圳、珠海、汕头三市 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 出口特区。1980年5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将深 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 经济特区。 1984年5月将大连、秦皇 岛、天津、烟台、青岛、 连云港、南通、上海、 宁波、温州、福州、广 州、湛江、北海等十四 个城市定为沿海开放城 市;此后又将长江三角 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 厦漳泉三角地区以及辽 东半岛、胶东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 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 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导致建设起 来的企事业单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极为困难,但是三线建设也为中国中 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 的就是好猫”。这句话的意 思是:无论计划经济还是市 场经济,都只是一种资源配 置手段,与政治制度无关。 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 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只要能 够发展生产力的,都可以在 实践中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在过渡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而且在实践上,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引导中国逐步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迈进。

到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剥削制度基本消灭,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过渡时期,我们贯彻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
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到1956年,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相继建立,工业技术水平和工程设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确立,创造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良好的政治环境。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更,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是新中国前30年建设的一个巨大成就。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独立自由的主权国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基本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做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被人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

所有这些,都为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为新中国后30年的改革开放,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中,一方面,对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实践准备,一方面,对经济建设的规律认识不足,致使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曲折和失误。

但是,从总体上看,20多年大规模的经济,我们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实力明显增强。

第二,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在旧中国基本没有自己工业的基础上,经过30年的努力,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工程,从“一五”时期开始的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由限额694个项目组成的大规模建设工程陆续建成投产;后来一大批举世闻名的项目,如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万吨级远洋货轮及5万吨远洋油轮,10万吨水力发电机组,百万伏高压标准电容器,武汉、南京长江大桥和三门峡等水利工程,以及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批世界高科技产品都是在那个时期相继问世的。

第三,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四,其他生产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除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外,其他如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科教文卫等各条战线在建国后的前30年间都在同步地蓬勃发展,成就辉煌。

交通运输业已从建国初期的极端落后状态发展成陆运、水运、空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初具规模的综合运输体系。

以上这一系列惊人的伟大成就,不仅在当时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而且为新中国
后30年的改革开放积累了重要经验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稳固的安全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经过长期考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是一支单一的以普通步兵为主的陆军,海军、空军仅仅初具雏形,而陆军中的炮兵、装甲兵等技术兵种所占比例非常小。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解决挨打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一是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人民解放军实现了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发展。

不仅掌握着种类比较齐全的常规武器装备,而且拥有了具有一定威慑力的原子弹、氢弹等尖端武器装备;二是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国防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建立起了包括电子、船舶、兵器、航空、航天和核能等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科研实验生产体系,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切实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国防后备力量(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动员体制。

四、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新中国的前30年,我们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如土地改革运动、普及义务教育、普及简体字、扫除文盲、农村的合作医疗、城市职工的公费医疗等保健与福利政策,以及有助于恢复中国精神和自尊的其他改革。

对土匪、反革命进行镇压,对封建迷信、秘密会社进行打击等等。

这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平均寿命大幅度提高、文盲大量扫除、成人识字率和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秩序稳定。

所有这一些,都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在新中国前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而为30年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制度、物质和安全基础,在这30年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有了一些深刻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也为30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