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学简案

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学简案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简案一、课前预习1. 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语句,积累常见的文言知识。

2.认真阅读“引入话题”和“相关链接”,初步解答“思考与练习”二、三提出的问题,初步领会《老子》的思想。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切入文题)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苦”与“乐”的体验出发,让学生结合个人实际谈谈“苦”与“乐”的感受,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学习生活中的“苦”与“乐”,由此过渡到选文的内容。

(学习生活中的“苦与甜”也可以)三、研讨选文内容(一)研习第一则1.需要重点提示的字词:斯恶(è)矣长短相形高下相盈2.问题(1)这一则中出现了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2)选文对这些相反或相对概念间关系的表述,你难以理解的是哪些?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举例:释义:“有无相生”,“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没有“有”,就没有“无”,同样,没有“无”,也就没有“有”。

分析:第2则《老子》从生活中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无”对“有”的生成。

用无肯定了有的价值。

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车子是由辐条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

所以“无”生成了“有”。

其他两个例子同理。

(3)这则选文告诉我们什么?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会不断发生转化。

(二)研习第三则1.需要重点提示的字词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伐者无功:通假字:自见者不明(现)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正确)2.问题(1)这一则主要讲了什么道理?人不能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尊自大,因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所以是探讨目的与态度的关系,。

“明”“彰”“功”“长”体现的是一系列被追求的目的。

要达到这些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种态度。

老子有无相生教案

老子有无相生教案
教学小结
《老子》的思想是厚重的。它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无论是从哲学思想还是文学价值的角度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后人可以从中汲取丰厚的思想财富。从中学语文学习的角度,我们不仅可以学习积累其中的文言知识获取思想智慧,从《老子》简洁的语句中提炼观点,作为写作的立论依据,还可以将《老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我们的人生体验,找到处世的借鉴。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3、结合对选文七的学习,理解“水滴石穿”怎样体现老子“守柔”思想。
教学过程
(三)、拓展应用提升能力
文中的很多名言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结合原句筛选2、3、4、6则选文中对自己有触动、可以作为观点的语句。
三、作业
结合文本的学习,选择自己有触动的观点作为题目,写作议论文。
教学目标
1、学习选文第1、5、7则,掌握文言实虚及相关思想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的现实意义。
3、利用选文2、3、4、6练习观点的提炼,引导学生从中找到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掌握各类文言现象。练习依据文本提炼观点。
2、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贵柔”等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课堂研讨
(一)、把握基础学习选文。
1、学习掌握选文1、5、7则相关文言知识。
2、理解选文所涉及的思想。
(二)、学以致用合作探究
1、结合对选文一的学习,思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与“一鸟不鸣山更幽”相比,你认可哪一个观点?为什么?试用这种手法,改写“教室里安静极了”一句。
2、“无”为“虚”,“有”为“实”,有“虚”方有“实”,无“虚”无有“实”。这个道理,不仅哲学家所独知,艺术大师们早也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运用自如了。比如音乐上讲究“无声胜有声”,绘画上讲究“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而在诗歌描写上则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说法。刘熙载主张“寄实于虚”,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结合对选文五的学习,理解王维《杂咏》诗:客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初一传统文化教学案设计-2-《老子》(五章)中《有无相生…》

初一传统文化教学案设计-2-《老子》(五章)中《有无相生…》

教学案第一页教学案第二页《老子》五章教案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二、重点、难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一、以老子简介导入:(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一篇: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作为语录体文章,《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2、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过程与方法:诵读、鉴赏、拓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老子思想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培养学生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辩证法思想。

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文字文意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重点讲授12两则,3-7则已学生讨论质疑解惑形式完成。

3、在教学中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方法指导: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一、导入:道家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我们探求字的本源,在金文中,“道德”两字是这样写的(板书)“道”指那种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

后期在下面加个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还要如此想。

《有无相生》复习过程

《有无相生》复习过程

《有无相生》《有无相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1、校正字音(1)斯恶(è)已(2)音声相和(hè)(3)共一毂(gǔ)(4)埏埴(shán zhí)以为器(5)凿(záo)户牖(yǒu)以为室(6)自见(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长(zhǎng)(7)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wù)之(8)其脆易泮(pàn)(9)起于累(léi)土二、归纳文言现象:1、通假字自见者不明(现)死而不亡者寿(妄)其脆易泮(判)起于累土(蔂)2、词类活用(找出并解释)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并不是宣传有神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这一章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精神修养观点”,宣传精神胜利法,说“死而不亡是长寿,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第132页)5、研读第5节【原文5】: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2)梳理为(意动用法,把……当做有为)无为(道家指清静虚无、顺其自然),事(意动用法,把……当做事业)无事(道家指无为而治),味(意动用法,把……当做有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名词,难事)于(介词,从)其易(名词,容易处),为大(名词,大事)于其细(名词,细小处)天下难事必作(开始)于易(名词,容易的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名词,细小的事)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名词,大事),故能成其大(名词,伟大)夫轻诺必寡(使动用法,使……减少)信,多易(意动用法,把……看得容易)必多(使动用法,使……增多)难是以圣人犹难(意动用法,把……看得困难)之,故终无难矣【译文5】: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来完成它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成困难,因此它始终没有困难【赏析5】: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从前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反对以繁琐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无为的、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所以我们要重视积累;还要重视困难,谨慎行事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图难于其易”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掉以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6、研读第6则【原文6】: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梳理6】:其安易持,其未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易谋,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通“蔂”,装土的工具)土千里之行(即“行千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做事、行事),常于(在)几成(几乎成功)而败(使动用法,使……失败)之慎(慎重对待)终如始,则无败事【译文6】:事情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老子》从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其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教材所选《老子》共7章,或全或不全。

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

《老子》一书在表达方面也极富特色,可以说是格言集锦。

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探究,理解、把握老子的主要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难点:•重点:提升解析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探究老子所主张的思想,并从老子的思想当中找到自身处世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难点:完成知识的迁移,用老子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以及语文学科的思维训练,达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完美结合。

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1、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

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

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对七则做些取舍,主要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第5则选文。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目标:1. 理解《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掌握并应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和应用文中的辩证法思想。

2. 分析和评价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2. 提问学生对于“有无相生”这一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有无相生》这篇文章。

2. 教师提问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认同程度。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三、论证方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2. 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 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15分钟)1. 教师提出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论证方法分析、修辞手法分析和思辨能力培养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讲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文本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论述。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老子有无相生教案6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老子有无相生教案6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

有无相生学习目标:1、扫除诵读障碍,指导诵读积累;2、培养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3、初步了解老子的“有无相生、矛盾对立〞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指导诵读积累学习过程: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二、趣味练读1、师:看着这题目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及时鼓励敢发言者〕2、师:这里面有个典故:据说当年有一次孔子去向老子讨教“矛盾的对立统一〞,老子只张了张嘴〔牙齿已全无〕,伸了伸舌,孔子便顿悟了:牙齿是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又是坚强的。

看起来坚强的牙齿,最终却敌不过柔弱的舌头,强与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这题目的字面意思是;“有〞和“无〞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循环不止。

一般生物都会死亡。

松柏、龟蛇等长寿物也有死亡之时。

生物死了,形体就由“有〞变“无〞。

根据物质不灭原理,尸体腐烂后各种元素还在,还会在阳光、雨露下转化为新的物质“有〞。

河流可干涸改道;山可下陷为海或消蚀为平地;地可沧海桑田甚至沙漠化;石头可风化为砂或飞散四方……但不管如何变,非生物的元素仍在,仍可重新组合生化,或沙变石,或由植物根吸收而成枝叶,或由生物吸食而成细胞。

这都是有无相生。

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3、初读文段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4、检查初读情况,正音指名读,集体正音,提醒几个易错字的读音:恶〔è〕:指丑恶的事物或行为;为〔wéi〕、相〔xiāng〕、焉〔yān〕和〔hé〕:谐和的意思;行〔xíng〕:施行;恃〔shì〕:依赖的意思;弗〔fú〕:不的意思。

5、编节奏读〔课件出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也。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师带读两遍6、生自由练读,读出趣味性,鼓励自己编节奏读7、检查:指名读,及时鼓励读得有趣的同学8、四人小组练读三、赛读1、小组赛读,其余小组听,学习、提意见2、大组赛读3、齐读四、我能背1、指导学生找出文段的结构特点:并列句式,易于记忆2、自己练习背诵3、出示关键字引导背诵:天下皆知——,斯恶已;皆知——。

有无相生 教案

有无相生 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智慧的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二)走近老子教师补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三)阅读文本,结合注释疏通文本,思考问题:1.本节文选涉及到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试加以概括。

2.本节文选谈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四)分析文本,深入挖掘1.第一则:认识世界《老子》将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认为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思考:1.第一则涉及到哪些相反相对的概念?2.怎样理解“难易相成”?小结: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2.第二则:认识世界思考:如何理解本则选文中的有和无的关系?明确:老子常常从世人不太看重的那些方面,发掘出理论或实践上的巨大价值。

老子认为,正是相反的“无”、“易”以及“小事”,成全了“有”和“难”的价值,成就了大事。

所以它们都不应该被漠视。

3.第三则:认识自己思考: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你同意老子的观点吗?明确: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教学内容:《有无相生》【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有无相生》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培养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来提升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

3.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论、对立统一等哲学概念,并掌握其在文章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掌握《有无相生》的核心概念及哲学意义。

2.分析文中所涉及的概念,如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等。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抽象的哲学概念及其相互关联。

2.运用哲学概念解读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教学准备】1.课文《有无相生》2.幻灯片或黑板笔记3.学生阅读材料4.讨论问题和小组讨论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有无相生》的背景,并提问:你们对有无相生这个概念有什么理解吗?或者你们对哲学中有关对立统一的概念有什么了解吗?二、阅读(15分钟)学生阅读《有无相生》,注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三、概念解析(20分钟)教师解释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哲学概念,如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等,并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在文章中的应用。

四、讨论(2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探讨文章中提出的概念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有何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五、问题解答(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强调文章中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六、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延伸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章中的概念应用到生活中,或者与其他哲学作品进行对比与联想。

【课堂总结】(5分钟)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强调《有无相生》这篇文章所传达的核心哲学意义,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相关哲学概念。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有无相生》文章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哲学概念,并在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中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延伸拓展和作业布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哲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培养学生对哲学思想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有无相生”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哲学思想的探讨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有无相生”的深层含义理解。

2. 哲学思想的逻辑推理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和哲学思想。

2.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加深理解。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教学素材。

2. 笔记本、文具。

第一章:引言1. 导入:讲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讲解:介绍“有无相生”的起源和发展,阐述其在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

3. 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和感悟,促进课堂互动。

第二章: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1. 讲解:介绍“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如阴阳五行、道家思想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引导学生探讨“有无相生”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章:有无相生的表现形式1. 讲解:介绍“有无相生”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如艺术、科学、人际关系等。

2. 互动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分享自己的经历。

3. 讨论:探讨“有无相生”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关联和影响。

第四章:有无相生的实践与应用1. 讲解:介绍“有无相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养生、管理、决策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有无相生”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1. 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有无相生”的知识。

2. 反思:让学生思考“有无相生”在个人成长和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案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案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案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案《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教案目标定向:1、老子简介。

2、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3、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4、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个太极图,让学生谈谈对太极图的看法,由此引入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辩证认识,引出伟大的思想家老子。

二、老子简介: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汉族,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的河南鹿邑县,由此确认老子为河南鹿邑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伊喜。

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

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

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

史称道教发源地。

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 教学重点]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 教学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 课时安排]2 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午多年前的哲人老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老子及《道德经》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史记》)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西升化胡经. 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2、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有无相生》 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 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中的《有无相生》这篇课文。

二、研读第1节。

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照,比较),高下相盈(充满),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分析:《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问题探究:“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学生讨论后提示: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这里面也包含了有难生成易,有易生成难的道理。

三、课文第2则研读【解读】1、这一则主要是谈“无”的功用。

《有无相生》教案03

《有无相生》教案03

《有无相生》教案0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见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启发学生智慧的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诵读法、启发式、交流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在先秦诸子这个偌大的客厅里,落座的个个都是大师。

前面我们相继拜访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儒家大师,刚才大家温习了《论语》,《论语》是启发我们正确做人合理做事的。

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拜访另一位大师――老子,而《道德经》又会给我们何种启示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也许我们在这段视频里会发现答案。

(播放视频:孔子见老子)提问:孔子为何去见老子?(孔子思想遇到了困惑)由此看来,《道德经》的确是一个药店,当我们的思想出现状况的时候,这部经典会给我们提供医治的良方。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二、拨动自己的心弦--感知课文的内容1、通读全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校正字音斯恶已wù自矜者不长jīn zhǎng 其脆易泮pàn 起于累土léi 音声相和hè3、答疑解惑结合课文注释,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些疑惑,同桌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启发点拨。

教学设计2:有无相生

教学设计2: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感觉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他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张“小国寡民”,他向往淳朴的民风,向往平等和平的社会状态。

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2.请学生诵读课文,教师纠音3.教师引导学生合并内容相近的段落(1,2)——认识世界(3,4)——认识自己(5,6)——认识人生(7)——生存之道四、学生讨论解析课文要求:1.每组一名同学朗读所选小层(共四层,每组选一层)2.每组有一名同学来翻译课文3.每组有一名同学联系生活列举相关事例4.每组有一名同学总结,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启发,最好用一句话总结。

五、老子基本思想述略。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

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得幸福安宁。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成语“有无相生”教学设计一、复习巩固根据意思填成语(1)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2)古代有个人叫严光,他和刘秀一起创业,当刘秀当上了光武帝时,他却隐姓埋名,不知去向,后人称赞他的做法是()。

二、成语释义出示成语:有无相(xiāng)生1.读成语及释义:(自主学习,同桌交流理解)有无相生: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2.教师正音、带读《有无相生》成语溯源:“有无相(xiāng 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héng 永恒)也。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3.学生以不同形式读“成语溯源”。

(自读——同桌互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三、增量阅读自读“增量阅读”中的文章《避实就虚画古寺》,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避实就虚画古寺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时,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

阅卷时,评委老师发现多数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虽然突出了深山和古寺,但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意思画出来;也有的应试者,只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评委们认为这样的构思显得比较含蓄,但还是有点直白;后来,忽然出现了一份和其他人都不一样的作品,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

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这才是最高明的。

绘画中的虚笔,音乐中的间歇,篆刻中的残破,小说中的留白等都是运用避实就虚的手法,使虚实相生,收到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良好效果。

四、增量发现(合作读议)1、自读“量量”的话,并讲讲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老师适当点拨引导理解)。

量量:这个高明的考生虽然没有直接画古寺,但我们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这就是绘画中的有无相生的道理。

由此,我也初步理解了上边老子那段话的意思:有与无相互对立而生存(“有无相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形成(“难易相成”),长与短相互对立而体现(“长短相形”),高与下相互对立而存在(“高下相倾”),音与声相互对立而和谐(“音声相和”),前与后相互对立而显现(“前后相随”),这是永恒的道理呀(“恒也”)。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学简易流程:一、关于老子其人。

下面是《史记老子荀卿列传》(采用三家校本。

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删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师选择使用。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周守藏室之史也。

□正义p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

”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索隐按:许慎云“,耳曼也”。

故名耳,字○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

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孔子m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

累音六水反。

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

”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

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

贾音古。

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

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

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淫欲之志皆无益於夫子,须去除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作为语录体文章,《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学情分析
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2、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鉴赏、拓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老子思想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培养学生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
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辩证法思想。

教学设计
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文字文意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重点讲授12两则,3-7则已学生讨论质疑解惑形式完成。

3、在教学中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方法指导:
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一、导入:
道家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我们探求字的本源,在金文中,“道德”两字是这样写的(板书)“道”指那种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

后期在下面加个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还要如此想。

两个字都与“眼睛”“行走”有关,所以,可以说,《道德经》是一部告诉我们如何看世界、指导我们如何在世间行走的文化经典。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聆听老子的教诲。

(板书:老子)
二、初步感知:
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三、具体研读:
师:同学们声音洪亮,读的很流畅。

可见做了充分的预习。

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初读老子的窘迫和迷茫。

同学们普遍对一二两则存疑。

那么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二两则,希望能找到解读老子思想的密码。

同学们
齐读一二两则。

(生读)
师:在第一则中,老子将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概念,这些概念都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生答:相反)这些相反的概念彼此又有什么关系呢?(生答“相反相成”)老子说:恒也,也就是任何事物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同统一的,既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

(板书:相反相成)这就是老子的世界观。

师:世间最终极的对立莫过于有无了,所以在第十一章,老子用车辆、器皿、房屋作喻,巧妙地说明了有和无的关系。

有了器皿这个“有”,才有中空部分,而恰恰是这中空部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房屋也是如此。

对于器皿和房屋的比喻,同学们很好理解,对于车辆的比喻,同学们很困惑。

老师这里有副图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展示课件)正是中间的中空部分,才使得辐条能够插在毂里。

师:通过这三个比喻,我们来总结下,有和无有什么关系呢?到底何为有无相生?(板书“有无相生:有无相对,无生于有,无中生有)结合一二两则,我们了解到老子是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辩证)老子在两千多前,就辩证而客观的看清了这个世界,这样的卓绝的早慧不得不让我们叹服。

师:让我们在艺术领域中再寻找一些鲜活的例子来证明老子的大智慧吧。

同学们看——(展示课件)《红楼梦》中写林黛玉得知宝玉将与宝钗完婚,吐血而亡。

临终时最后一句话是:“宝玉,你好……”同学们来体会有无相生的妙处。

上下文语境和她说出的四个字便是“有”,但省略号处便是“无”。

读者获取“有”的信息之后,便于“无”处产生不尽猜想,“你好狠心啊!”“你好不守信用啊!”“你好自为之吧!”“你好痛苦啊!”等等,这种种合情合理的猜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宝玉又爱又恨,又理解又埋怨的痴情女子形象。

如果作者将话写完,我们便一目了然,失去了自己的猜想,便索然无味,而且不能刻画黛玉病危难言、含恨而终的柔弱可怜形象。

这一例,便可见文学创作中“有”和“无”
相生的妙处。

师:文学作品的空白,也有多种形式。

除了语言的省略,情节的跳跃,还有结尾的模糊。

哪位同学们还
能列举一个这样的例子?(边城的结尾,)
除了文字作品,绘画也是如此。

大屏幕展示宋代马远《寒江独钓图》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

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

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

而且还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

师:不但是诗文、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存在着老子密码,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有无相生”。

这里的“有和无”,已经不再简单是它原来的含义,它代表了世上一切相反相对的事物。

我们可以用这样
的辩证观点去看待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师:感谢老子,他为我们开辟了如此纷繁富丽的精神花园,如果我们能够撷取一支半朵,来嗅一嗅它的芬芳,于我们来说已是人生一大幸事。

所以同学们也不必苛求字字弄懂,句句弄透,只要你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已经足够。

请同学们齐读选文3-7则,看你钟情于哪一朵,哪一枝呢。

(生读)
师:老师给大家2分钟时间,思考如果把选文中的某一句送给一个人,你会选择哪一句,又把这一句送给谁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呢?这个人,可以是你自己,同学,老师,家人,陌生人,甚至是古人)大家
可以出声诵读,也可以默默品鉴。

5-7个学生谈
师:同学们一听到“哲学”二字总会觉得很玄虚高深,觉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符号。

哲学,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爱智慧”。

只要试着把哲学问题还原到鲜活的日常现实生活中来,做个善于观察、思索的有心人,今天我们读老子,读哲学经典,也就有了温暖的感觉。

(展示课件)
师: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世界文明史》的作者威尔杜兰说: “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大屏幕展示)
四、课堂小结:
师:的确,这部书深刻影响了我国三千年的历史,奠定了炎黄子孙基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

读懂它,才读懂什么是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才能知道自己的血液里沉潜着怎样的文化基因、文明密码。

它堪称是值得陪伴我们一生的经典。

最后,让我们怀着虔诚敬畏之心,用大声的诵读向老子致声谢,感谢他让我们更清醒地看世界、看人生、看自己,更感谢他为所有炎黄子孙留下这么丰赡的智慧遗产。

两千年后的我们,也愿意追随他的脚步,将自己的生命书写的潇洒放达、从容自如。

四、课后作业:
阅读《老子》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