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胁迫条件下水稻伤害机理及抗旱机制研究现状
水稻抗旱机制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水稻抗旱机制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前言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对于全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水稻的生长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水稻对抗干旱能力成为了多方研究的重点。
水稻抗旱机制水稻具有一系列抗旱适应机制,包括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
在形态上,水稻可以通过调整根系架构,增加根长和分布范围来寻找深层土壤水分。
在生理上,它可以通过控制蒸腾速率、调节叶片形态等方式减少水分蒸散。
在生化和分子水平上,水稻可以通过增加有机胁迫物质含量、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等方式增强细胞膜稳定性,防止细胞膜损伤。
水稻抗旱相关基因研究进展水稻抗旱机制的研究离不开相关基因的发现和研究。
在过去几年中,研究人员已经鉴定出了一系列参与水稻抗旱过程的基因。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基因:OsNAC5OsNAC5属于NAC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具有参与不同胁迫反应的能力。
研究表明,OsNAC5可以通过调控ABA生物合成和反应途径的基因表达水平,从而增强水稻抗旱能力。
OsSIZ1OsSIZ1是一个负调节因子,它在保持植物水分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基因的研究发现,当水稻受到严重干旱胁迫时,OsSIZ1可以通过抑制一个水分通道编码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水分的流失,提高抗旱能力。
OsbHLH148该基因编码一个转录因子,可以参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在应对干旱胁迫时,OsBHLH148可以促进水稻内源激素生产和积累,从而增强植物对抗干旱的能力。
OsLG3bOsLG3b是一个铁离子转运蛋白,它在水稻的根和茎部中高度表达。
研究表明,该基因可以实现根系深入土壤寻找水分,从而提高干旱条件下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结论水稻抗旱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相关的基因研究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未来,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抗旱有关基因的发掘和功能解析,应用于新品种的选育和现代农业生产中,从而为水稻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抗旱水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抗旱水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干旱成为全球范围内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为了确保全球粮食安全,研发抗旱作物成为农业科研的重要方向之一。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抗旱水稻的发展和研究尤为关键。
本文将对抗旱水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抗旱水稻的发展现状传统水稻对干旱的适应能力较弱,当遭遇干旱时,产量显著下降。
因此,农业科研界致力于培育新品种的抗旱水稻,以提高水稻的干旱适应能力。
目前,抗旱水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利用传统育种方法培育出了一些抗旱水稻陆地品种。
这些品种通过选择和交配,逐渐提高了水稻在干旱条件下的产量和干旱适应能力。
同时,应用一些生理、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抗旱水稻的育种效率。
其次,基因工程技术为培育抗旱水稻提供了新的途径。
科学家们通过转导抗旱相关的基因到水稻中,使其具备更强的抗旱能力。
比如,转导抗旱相关基因DREB1A到水稻中,使水稻在水分限制的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
这种基因工程技术为抗旱水稻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另外,一些非转基因技术也被应用于抗旱水稻的培育。
例如,利用化学诱变剂诱发水稻中的突变基因,以提高其干旱适应能力。
这种方法不涉及外源基因导入,避免了潜在的风险,因此在抗旱水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未来趋势分析尽管抗旱水稻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与传统水稻相比,抗旱水稻的产量和耐逆能力还有待提高。
当前的抗旱水稻品种尚无法完全替代传统水稻,并不能满足全球范围内的粮食需求。
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着重提高抗旱水稻的产量和干旱适应能力。
其次,抗旱水稻的培育仍然面临一些技术难题。
虽然基因工程技术在培育抗旱水稻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需要考虑安全性和环境风险。
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大对非转基因技术的探索和应用,提高其效率和可行性。
此外,抗旱水稻的推广和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有效的抗旱水稻品种需要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水稻干旱胁迫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水稻干旱胁迫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水稻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稳定性对人类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不可避免的天气极端事件,如干旱等,都会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如何研究探索水稻在干旱胁迫下的分子调控机制,成为当今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水稻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干旱胁迫将导致水稻植株中的一系列生理和生化变化。
这些变化必须及时地被植株感知并响应,以适应干旱环境。
这种干旱响应通常可以划分为调节细胞水分、调节生长素代谢、策略性减少蒸腾等行动。
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些行动可以帮助水稻尽可能地适应干旱胁迫。
干旱胁迫下水稻基因表达的变化为了适应干旱环境,水稻的基因表达将迅速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不同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呈现不同的模式。
其中一些基因会出现明显的上调或下调,这些调整将有助于水稻的生长和适应干旱环境。
而对这些基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水稻响应干旱的分子机制。
水稻干旱胁迫下的非编码RNA的作用除了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之外,非编码RNA也在水稻响应干旱胁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类非编码RNA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发挥调节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
在水稻中, microRNA、lncRNA 等无论是在表达还是功能上都已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分子机制的探索随着先进技术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水稻干旱胁迫下的分子调控机制开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关键的信号途径,包括水分感知和信号传递、激素调控、蛋白质翻译、甚至自噬等,都参与了水稻干旱胁迫下的调节。
其中,ABA(脱落酸)在水稻干旱胁迫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ABA水平的增加能够促使水稻以某种方式适应干旱条件,这一点通过ABA受体抑制或ABA 合成抑制都被证实过。
ABA还能影响与糖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其中一些基因的表达与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相关。
此外,还有一些蛋白质在水稻干旱胁迫下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例如,Hsp70被证实可以降低水稻干旱胁迫下的细胞质钙离子水平,达到减缓细胞膜损伤的目的。
水稻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的研究
水稻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的研究水稻是全球最主要的食物作物之一,但是受到水分胁迫的影响,水稻产量可能会急剧下降。
因此,研究水稻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对于提高水稻抗旱性和产量非常重要。
水稻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十分复杂,包括了生物、分子和生化等多个层面。
首先,水稻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是通过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实现的。
这包括了激素信号传递,信号传感器的活化和抑制以及细胞和组织的调节。
例如,水稻根部中的激素可以传递到茎和叶片中,导致这些器官调整吸水和蒸腾率,从而适应不同的水分条件。
同时,水稻中的许多基因和蛋白质也是响应水分胁迫的关键分子。
这些分子可以调节水通道的活性,细胞和组织的水平衡,以及叶片中抗氧化物质的产生,从而减轻水分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其次,水稻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也涉及到分子和生化层面的反应。
这包括了基因表达谱分析、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的运用。
通过这些手段,研究者可以发现水分胁迫下水稻细胞中不同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结构变化,以及代谢产物的积累和分布变化。
这些结果揭示了水分胁迫对水稻分子和生化层面的影响,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水稻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
最后,水稻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还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水分的供应和需求,从而对水稻产量带来威胁。
对于这些情况,研究者也需要考虑不同环境下水稻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以指导水稻种植和管理的策略和决策。
总的来说,水稻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过程,需要从不同层面进行综合研究。
未来,随着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将能够更深入地探究水稻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为提高水稻抗旱性和产量做出更为有效的贡献。
水稻水分胁迫下不同环境胁迫周期的耐受性和回复能力
水稻水分胁迫下不同环境胁迫周期的耐受性和回复能力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并被广泛消费。
然而,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受到许多环境胁迫的影响,其中包括水分胁迫。
水分胁迫是指土壤中水分供应不足或不连续,导致植物减少水分吸收的现象。
这种胁迫对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会导致水稻产量的减少。
然而,水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水分胁迫之后,可以逐渐适应这种环境胁迫并恢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本文将探讨水稻在不同水分胁迫周期下的耐受性和回复能力。
水稻受水分胁迫的机制水稻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大量的水分供应,因此,水分胁迫会对水稻产生严重的影响。
水分胁迫主要通过两个机制影响水稻:(1)降低叶片水势:在水分胁迫下,水稻根系吸收的水分减少,导致植物叶片的水势下降。
因此,水稻的叶片会出现弯曲、萎蔫、卷曲等现象。
(2)阻碍光合作用:在水分胁迫下,水稻的光合作用受到阻碍。
这是因为水稻叶片中的叶绿素分子无法正常地接收阳光,从而导致光合作用的效率降低。
水稻的蒸腾作用会受到抑制,进一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耐受性和回复能力的影响因素水稻对水分胁迫的耐受性和回复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胁迫周期。
当水稻遭受短期水分胁迫时,植物可以通过调节植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来适应这种环境胁迫。
然而,当水稻遭受长期水分胁迫时,植物的代谢过程会遭受破坏,导致植物难以维持生长和发育所需的基本生理功能。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水稻的品种。
不同品种的水稻在耐受性和回复能力方面存在差异。
一些品种具有更强的适应力,可以在不适宜的环境下存活和产生更高的产量。
有些品种擅长在苛刻的环境中生长,并且可以更快地从环境胁迫中恢复。
另一个因素是水稻生长的阶段。
在生长的早期,水稻对水分胁迫的耐受性较高。
在生长的后期,耐受性下降,因此,当水稻处于同一胁迫期,生长阶段不同的植株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耐受性。
耐受性和回复能力的提高途径有多种方法可以提高水稻对水分胁迫的耐受性和回复能力。
水稻抗旱机制及其育种研究
水稻抗旱机制及其育种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干旱频繁的发生,作物抗旱性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而水稻作为全球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抗旱机制和育种研究也备受关注。
一、水稻的抗旱机制水稻抗旱机制可以从生理、形态和分子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1. 生理层面水稻在面临干旱时,可以通过调节蒸腾作用、根系吸收能力以及生长调节物质来提高其抗旱性。
例如,在干旱条件下,水稻可以通过减少蒸腾作用来降低水分丢失,同时增加根系吸收能力来提高土壤中水分的有效利用率。
2. 形态层面在水稻的形态结构中,根系对于其抗旱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稻的深根系和与土壤的紧密结合使其能够从更深的土层中吸收水分,从而降低因缺水而发生的负面影响。
3. 分子层面在分子层面上,一些水稻基因对其抗旱性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OsDRB1基因可以增强水稻对于干旱胁迫的耐受性,而OsSAP16基因的过表达则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抗旱性。
二、水稻抗旱育种研究如何通过育种的方式来提高水稻的抗旱性成为了众多研究人员所关注的问题。
其中,重要的方式包括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两种。
1. 传统育种传统育种主要是通过探究不同水稻品种的遗传差异,实现选育出抗旱性强的品种。
例如,在实践中,研究人员通过观察不同杂交组合之间的产量稳定性,成功选育出了一些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如金稻、长株1号等。
2. 分子育种分子育种主要是通过找到与水稻抗旱相关的基因,并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实现对其进行调节。
例如,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成功利用基因编辑的技术将OsSAP16基因的过表达导入到水稻中,成功提高了其对于干旱胁迫的耐受性。
总结:水稻作为全球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其抗旱机制和育种研究方面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对其生理、形态和分子三个层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水稻的抗旱机制,并通过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手段实现对其抗旱性的改进。
相信在未来,水稻抗旱研究将会继续取得更加显著的进展。
PEG胁迫作用下水稻的抗旱性研究
PEG胁迫作用下水稻的抗旱性研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研究水稻的抗旱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将以PEG (聚乙二醇)胁迫作用下水稻的抗旱性研究为主题,探讨PEG胁迫对水稻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并总结PEG胁迫对水稻抗旱性的提升机制。
PEG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常用于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植物生长。
在PEG胁迫条件下,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色素的合成也会受到影响。
研究发现,PEG胁迫下水稻叶片的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减小。
这表明PEG胁迫对水稻光合作用和气孔调节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降低了水稻的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积累。
除了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气孔调节功能外,PEG胁迫还会引起植物细胞内水分的饥饿感。
研究表明,PEG胁迫会导致水稻细胞质和叶绿体色素花青素含量增加,叶片细胞液泡和质膜受损。
这些变化可能是水稻为应对PEG胁迫而发生的适应性反应,以保持细胞内水分平衡和生物膜的完整性。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在PEG胁迫下,水稻根系的形态和功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PEG胁迫会降低水稻根系的根长、根重和根表面积,增加根径和根冠比。
这表明PEG胁迫可能通过抑制根系的生长来限制水稻对水分的吸收能力。
研究还发现,PEG胁迫下水稻根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表明水稻根系在PEG胁迫下产生了抗氧化应激反应。
虽然PEG胁迫对水稻生长和生理指标有负面影响,但研究也发现,PEG胁迫可以通过一定机制提高水稻的抗旱性。
一项研究表明,PEG胁迫可以诱导水稻积累萜类化合物,提高其耐旱能力。
萜类化合物在水稻中具有抗氧化和保护细胞膜完整性的作用,这可能是水稻抗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研究还发现,PEG胁迫可以诱导水稻根系内源乙烯(ethylene)的产生。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应激响应。
研究表明,乙烯可以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和根毛的形成,增加水稻对水分的吸收能力。
水稻抗旱性遗传机制研究
水稻抗旱性遗传机制研究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气候异常、种植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稻生长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其中,旱灾是水稻生长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水稻根系浅,缺水后容易受到影响,而旱灾不仅直接损失产量,严重时还会影响水稻的生存。
因此,研究水稻的抗旱性遗传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稻的遗传机制非常复杂。
在整个水稻生长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许多基因调控。
这使得研究水稻的遗传机制非常困难。
但是,从遗传角度考虑,水稻的抗旱性遗传机制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水稻的基因组状况。
水稻基因组已经被完整测序,包括了超过30,000个基因。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遗传学方法研究水稻抗旱性遗传机制。
研究显示,许多水稻基因与抗旱性有关。
其中,OsDREB1A和OsAPX2两个基因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
OsDREB1A是一种转录因子,这种蛋白质可以调控水稻的抗旱性。
当水稻遭遇到干旱或高盐环境时,OsDREB1A基因表达量会显著增加,从而增强其抗旱性。
此外,研究还发现,过表达OsDREB1A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及抗旱能力的提高。
OsAPX2则是水稻中重要的抗氧化酶之一,它可以帮助水稻抵御干旱和氧化压力。
当水稻遇到干旱或氧化压力时,OsAPX2的表达量也会显著增加。
在进行抗旱研究时,更多的研究集中在OsAPX2这个基因上。
目前,已经成功地从水稻中分离出了OsAPX2基因,并构建了一个包含OsAPX2基因的转基因水稻,结果显示,这种水稻的抗旱性得到明显提高。
从分子水平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水稻抗旱性遗传机制。
在水稻干旱胁迫下,激活一些蛋白酶,例如丝链霉素依赖激酶(SAPK)和乙烯合成酶(ACS)等。
这些蛋白酶会进一步激活某些水稻基因,从而使水稻更加适应干旱现象。
此外,通过分离和研究一些水稻品种,我们还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例如,针对不同的水稻品种进行比较发现,一些抗旱品种的根系较深,并且根系含有更多的根毛状态。
水稻干旱研究报告
水稻干旱研究报告引言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已成为全球农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水稻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和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丧失了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旨在通过对水稻干旱研究的回顾和概述,为农业科研人员和种植者提供有关水稻干旱适应机制和抗旱技术的知识。
干旱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干旱条件下,水稻叶片的蒸腾速率降低,导致水分胁迫。
水分胁迫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和生化反应,如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受抑制、叶片气孔导度下降、叶片脱水等。
这些影响导致水稻生长受阻,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水稻干旱适应机制根系生理调控根系对水稻干旱适应起到关键作用。
水稻根系能够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积累大量的可溶性糖和脂肪酸,以维持细胞内的渗透调节。
此外,根系还可以调节激素的合成和运输,如脱落酸和吲哚乙酸,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增强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抗氧化防御系统水稻植株在干旱条件下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如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_2O_2)和羟自由基(OH-)。
这些活性氧会损害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为了对抗活性氧引起的细胞损伤,水稻植株会产生一系列抗氧化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这些物质能够降解活性氧并保护细胞免受损害。
水稻基因的表达调控干旱条件下,水稻会通过调节一系列相关基因的表达来适应干旱胁迫。
这些基因涉及水稻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渗透调节和抗氧化等方面。
干旱胁迫会促进一些抗旱相关基因的表达,如渗透调节相关基因(如P5CS、RAB18)和抗氧化相关基因(如APX、CAT)。
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一些转录因子(如DREB、MYB)在调控水稻抗旱基因表达中起重要作用。
抗旱技术的发展种植管理策略种植管理策略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控制干旱的方法。
通过合理管理灌溉系统、调整种植密度和施肥等措施,可以减少水稻的水分蒸发和流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从而减轻干旱对水稻的影响。
水稻抗旱抗潮逆境生理机制研究与分子遗传育种策略研究
水稻抗旱抗潮逆境生理机制研究与分子遗传育种策略研究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其中,干旱和富水是影响稻米产量和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水稻的抗旱抗潮逆境生理机制研究和分子遗传育种策略研究至关重要。
一、水稻抗旱逆境生理机制研究1.1 水稻抗旱特性水稻的生长需要满足一定的水分条件。
当水分不足时,水稻会出现生长停滞、叶片发黄、减少叶面积等现象。
而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水稻则能够在干旱情况下保持一定的生长和收获。
因此,了解水稻的抗旱特性是进行抗旱逆境生理机制研究的前提。
1.2 水稻抗旱逆境生理机制在干旱逆境下,水稻的生理机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持水分稳定:水稻在干旱环境下,通过调节根系结构,延长根系和减少蒸腾等方式来减少水分的丢失,从而保持水分稳定。
(2) 维持细胞壁水分:在干旱逆境下,水稻细胞壁的水分会受到影响,导致细胞壁的脱水,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
在这种情况下,水稻会通过积累一定量的可溶性糖来维持细胞壁的水分。
(3) 增强抗氧化能力:在干旱逆境下,水稻会过度产生自由基等造成氧化伤害的物质,从而影响其正常的代谢活动。
而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的水稻则能够抑制氧化反应,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这些逆境适应的机制,都是水稻在干旱逆境下保持正常生长和收获的重要保障。
二、水稻抗潮逆境生理机制研究2.1 水稻抗潮特性除了干旱逆境,富水也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大雨或者水浸的环境中,水稻的生长受到了阻碍,出现了气温,缺氧致死等现象。
因此,了解水稻的抗潮特性是进行抗潮逆境生理机制研究的前提。
2.2 水稻抗潮逆境生理机制有研究表明,水稻在面对富水逆境时,会通过以下逆境适应机制来保持正常的代谢和生长:(1) 防止积水:在大雨或者水浸的环境中,水分的积聚会导致水稻植株的生长受阻。
因此,水稻会通过调节根系结构和减少叶面积等方式来防止水分的积聚。
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报告
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报告作为一名专注于农业科技的研究员,我深知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在我国,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其生长过程受到干旱缺水的影响较大,导致产量下降。
为了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减少水资源浪费,我们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水稻抗旱育种方面,我们研究团队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发现了多个与水稻抗旱性相关的基因,并成功将其应用于育种实践中。
这些抗旱性基因的引入,使得水稻品种在干旱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的生长势和产量。
我们还通过传统育种方法,选育出了一批抗旱性强、产量稳定的水稻品种,为我国水稻抗旱育种提供了重要资源。
再者,在水稻抗旱栽培技术方面,我们研究团队研究了土壤改良技术、覆盖保水技术和生物调控技术等。
土壤改良技术是通过施用有机肥、改土剂等手段,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渗透性,从而减轻干旱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覆盖保水技术是在水稻田表面覆盖一层保水材料,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
生物调控技术则是利用有益微生物调控水稻生长,提高其抗旱能力。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
例如,抗旱性强水稻品种的选育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节水灌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灌溉设施不完善、水资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土壤改良技术、覆盖保水技术和生物调控技术等抗旱栽培技术的普及率仍有待提高。
未来,我们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加大抗旱性强水稻品种的选育力度,优化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抗旱栽培技术,为我国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同时,我们也期待与国际同行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农业面临的干旱缺水挑战,推动全球农业科技进步。
我要强调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我国是水稻的主要生产国之一,但干旱缺水问题一直困扰着水稻产业的发展。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研究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
在水稻抗旱育种方面,我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发现了多个与水稻抗旱性相关的基因,并成功将其应用于育种实践中。
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挑战与机遇
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挑战与机遇作为一名水稻种植专家,我深知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在我国,水稻是至关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受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影响,水稻种植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详细阐述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1. 气候变化导致干旱频发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现象。
干旱导致水稻生长受阻,产量下降,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 水资源紧张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水稻种植需水量较大,水资源紧张已成为限制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
3. 土壤退化长期连作、不合理的施肥和农药使用等因素导致土壤退化,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不利于水稻生长。
4. 病虫害发生加剧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稻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加,防治难度加大,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构成威胁。
二、机遇1. 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研究取得突破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致力于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如抗旱品种选育、节水灌溉技术、抗旱剂应用等。
这些技术为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提供了有力支持。
2. 政策扶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节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抗旱品种,推动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3. 市场需求随着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培育的水稻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抗旱节水栽培技术,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正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有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三、应对策略1. 加大科研投入,培育抗旱品种2.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干旱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3. 运用抗旱剂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适时喷施抗旱剂,增强水稻的抗旱能力,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4. 改进耕作制度推广保护性耕作、深松耕等耕作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水稻抗旱机制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水稻抗旱机制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水稻抗旱机制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论文导读:作物抗旱性不仅与作物的种类、品种基因型、形态性状及生理生化反应有关。
水稻抗旱性是水稻体内水分与生理功能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基因的结构和表达调控机制缺乏详细的研究就进行转基因试验。
关键词:水稻,抗旱,机制,功能基因水稻(OryzasativaL)是世界和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全世界约50%以上人口的主食,水稻生产遍及除南极以外的各大洲,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中国水稻生产用水量占农业用水总量的65%以上[1,2]。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中国作为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水短缺问题日趋严重。
据统计,干旱造成水稻的减产可超过其它因素所造成减产的总和,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3,4],干旱已成为中国水稻生产上长期存在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此提高水稻抗旱能力已经成为育种工作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干旱胁迫导致水稻基因表达和表达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稻体内的生化、生理状态[5]。
研究干旱胁迫下水稻应急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功能基因的调节作用,进而应用分子操作改良品种,创造新的节水抗旱种质是农业生产可持续高效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6,7]。
笔者简要介绍水稻抗旱生理生化机制与抗旱相关基因研究进展,为水稻抗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1干旱胁迫水稻的伤害机理与抗旱机制1.1伤害机制1.1.1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运转失常,生长受抑。
干旱胁迫下,水稻最早和最敏感的反映就是气孔对CO2导度下降[8],RUBP羧化酶活性降低,电子传递链下降,光合磷酸酶活性及光合量子效率降低而引起光合能力下降[8,9],降低了光合作用。
论文格式。
与光合作用同步的还有呼吸作用,虽然呼吸作用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要小于光合作用[10]。
一般而言,轻度干旱可使作物叶、茎及整株呼吸速率升高,而后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和延长才逐渐降低[11]。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体内相互依存的两个过程。
没有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就不能有呼吸作用;如果没有呼吸作用,光合过程也无法完成[12]。
水稻逆境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及适应机制研究
水稻逆境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及适应机制研究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种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
然而,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水稻面临着来自逆境胁迫的挑战。
逆境胁迫指的是水稻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压力,如干旱、高温、盐碱地等。
这些逆境胁迫对水稻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产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水稻逆境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及适应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稻逆境胁迫下的生理响应1. 干旱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干旱是水稻生长中最常见的逆境胁迫之一。
在干旱条件下,水稻植株会出现减少气孔开放、减少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速率等生理现象。
此外,干旱还会引发植物细胞内水分丧失和活性氧化物的积累,导致细胞膜的损伤和氧化应激的发生。
2. 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高温对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也具有显著影响。
在高温条件下,水稻植株会出现叶片卷曲、表皮脱落、细胞膜的液态晶体相变等现象。
高温还会增加植物呼吸速率,导致能量代谢异常和细胞内ROS(活性氧化物)的积累,从而引发细胞质液泡的破裂和细胞结构的受损。
3. 盐碱胁迫下的生理响应盐碱逆境对水稻的影响与干旱和温度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盐碱地上生长的水稻植株会出现水分胁迫、养分不平衡等现象。
高盐环境会干扰水稻的渗透调节和离子平衡,并增加植物细胞内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含量,导致细胞膜的稳定性下降。
二、水稻逆境胁迫下的适应机制1. 调控基因表达水稻在逆境胁迫下会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一些转录因子和信号分子参与了逆境应答过程中的基因调控,如DREB、SNAC、ABRE等转录因子以及激素信号分子抗氧化物和保护性酶的合成。
2. 激活信号传递途径适应逆境胁迫的水稻植株会激活一系列信号传递途径,如MAPK(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Ca2+信号通路和ABA(脱落酸)信号通路。
这些信号通路在细胞内启动一系列反应,参与了逆境胁迫下的适应机制。
3. 产生保护性物质水稻在逆境胁迫下能够产生一些保护性物质,如脯氨酸、抗坏血酸、多酚等,以抵抗逆境胁迫引起的氧化损伤。
水稻抗旱性研究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水稻抗旱性研究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一、本文概述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干旱是限制水稻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
因此,研究水稻的抗旱性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对于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水稻抗旱性的研究进展,探讨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方法,以期为水稻抗旱育种和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水稻抗旱性的定义和内涵进行阐述,明确抗旱性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综述国内外在水稻抗旱性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抗旱性遗传基础、生理生化机制、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介绍水稻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方法,包括形态学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和分子生物学指标等,分析各指标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本文还将探讨水稻抗旱性鉴定指标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旨在为水稻抗旱性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水稻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和应用,为水稻抗旱育种和抗旱栽培提供科学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水稻抗旱性研究现状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干旱是限制水稻产量和分布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
因此,对水稻抗旱性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水稻抗旱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旱机制的解析、抗旱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抗旱性的鉴定与评价以及抗旱育种等方面。
在抗旱机制方面,水稻通过调整生理生化过程、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策略来适应干旱环境。
例如,在干旱条件下,水稻会通过减少叶片蒸腾、提高根系吸水能力、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方式来维持细胞内的水分平衡。
水稻还会通过调整叶片角度、增加根系生物量、优化冠层结构等方式来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在抗旱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抗旱相关基因被克隆并进行了功能验证。
干旱胁迫对水稻的影响
9.光化学猝灭系数
0.6光化学淬灭系数 qPIRAT109 PEG (左) -
YueFu
IL392 PEG+ABA(右)
0.5 0.4 0.3 0.2 0.1 0 0h
3h
24h
48h 处理时间(h) time
0h
3h
24h
48h
1.PEG处理和PEG + ABA处理使水稻、旱稻的光化学猝灭系数下降 2.PEG + ABA处理与PEG处理相比:在前期ABA对YueFu和IL392 光化学猝灭系数升高有一定抑制作用;后期ABA对水稻、旱稻的 光化学猝灭系数下降有一定提高作用
图1.
干旱胁迫对植株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1.根部相对含水量显著大于地上部相对含水量 2.PEG处理和ABA+PEG处理使水稻、旱稻植株相对含水量显著下 降
2 .蒸腾速率
7
-2 -1 蒸腾速率(mmol•m •s )
IRAT109 PEG(左) -
YueFu PEG+ABA(右)
IL392
6
Transpiration Rate
图9.
干旱胁迫对叶片光化学淬灭系数的影响
四结论
一、旱稻对蒸腾速率下降反应快,具有保持胞间 CO2浓度较高的能力,旱稻的根部保水性比水稻 强这些都说明了旱稻的抗旱性 二、在PEG胁迫下ABA对水旱稻光合参数下降有 一定的缓解作用,对水旱稻前期荧光参数升高有 抑制的作用,对后期荧光参数下降有提高作用
三、水稻、旱稻对ABA反映不同:
水分胁迫对水旱稻光合作用的 影响
汇报内容
研究目的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结论
一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 的重要因素,因为干旱而造成水稻歉收 是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水稻抗旱性调节机制的研究
水稻抗旱性调节机制的研究水稻既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许多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但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如遭遇干旱、高温、盐碱等多种环境胁迫条件,其产量和质量都会大幅下降。
因此,研究水稻的抗旱性调节机制,对于提高其产量和稳定供应至关重要。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水稻的抗旱性能受到多个分子机制的调节。
一、水稻根系发达是抗旱性的基础水稻的根系对于维持水分平衡至关重要。
其根系拥有极强的分泌能力、吸水能力、传输和储存水分的功能。
根系的生长状态直接关系到植株对于不同剧烈环境的适应性,尤其是在干旱条件下。
水稻的根系生长方式和分布网络非常密集,可以快速扩大吸水范围。
其中,“ROK1”基因就是控制伸长期根系生长、对于水稻耐旱性非常重要的关键基因之一。
另外,水稻的一些抗旱品种可能具有较佳的根系生长和发育状态,可以更好的适应干旱条件下的生长。
二、 ABS(抗旱基因序列)在水稻体内发挥了重要作用ABS被普遍认为是一类参与细胞逆境安全识别和信号转导的基因。
不少报告已发现这类基因参与了植物细胞对于干旱、盐碱等环境胁迫等的适应性反应。
其中,DREB基因家族是ABS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
它们作为转录因子在抗旱逆境环境中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
例如,“OsDREB1A”基因被认为是调控水稻逆境环境中抗旱基因表达的一个重要基因。
不少研究也发现,ABS基因序列参与到了水稻生长发育中一些关键过程的调控。
三、水稻特有的可溶性糖在抗旱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植物对于环境逆境胁迫的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调节和积累一些重要的物质来实现的。
因此,水稻在面对干旱等胁迫条件时,会通过积累可溶性糖来适应水分不足的环境。
当然,同时也需要注意可溶性糖的积累过多会影响生长发育的正常进行。
另外,一些研究认为积累量较大的可溶性糖也会影响水稻的品质。
因此,合理的调节可溶性糖的积累量非常重要。
四、表观遗传学调控水稻的抗旱性表观遗传学是关注基因激活和染色体等功能区域上的化学修饰(如甲基化等)对于基因表达的影响的一个学科。
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干旱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水稻这样的主粮作物来说,干旱胁迫对其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进行详细探讨。
一、干旱胁迫对水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干旱胁迫会导致土壤水分减少,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研究表明,水稻在干旱胁迫下株高减少、叶片变小、根系生长受限,导致植株整体生长缓慢甚至停滞。
干旱胁迫会导致水稻花药和胚胎的发育受阻,影响水稻的开花和结果。
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会导致水稻开花期提前、花药发育不完全,甚至导致花药不育,影响水稻的成种和产量。
1. 干旱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机制干旱胁迫会导致水稻生长和发育受阻,从而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会降低水稻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气孔导度,从而影响光合产物的合成和输运。
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形成。
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与干旱的严重程度以及水稻的生长阶段有关。
一般来说,水稻苗期和开花期遭遇干旱胁迫将导致产量减少最为严重。
干旱胁迫会导致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受阻,影响着籽粒的形成和充实。
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会降低水稻的籽粒数量和大小,同时降低籽粒中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
四、对策与建议1. 选择抗旱品种通过选择抗旱品种和培育抗旱性强的水稻品种,可以降低干旱对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 合理的灌溉管理采用优化的灌溉管理措施,如滴灌、喷灌等,可以减少水分的浪费,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从而减轻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植株对干旱的抵抗力,稳定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科学措斀,从抗旱品种的选择到灌溉管理和施肥措斀,来降低干旱对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水分胁迫对干旱锻炼后水稻抗旱涝能力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水分胁迫对干旱锻炼后水稻抗旱涝能力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时红;熊强强;才硕;张铭;孙占学【期刊名称】《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年(卷),期】2022(53)6【摘要】水分胁迫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及其生长。
为了提高水稻对逆境的适应性并探讨其相关生理机制,设置了分蘖期干旱适应性锻炼处理,探讨了拔节-孕穗期继续干旱和淹涝耐受性的产量形成以及生理变化。
结果表明,分蘖期经过干旱锻炼处理后持续干旱处理(D+D)水稻产量比在分蘖期不经过干旱锻炼处理但是后期经过干旱处理后(ND+D)的水稻产量高10.92%,而在分蘖期经过干旱锻炼处理后期进行淹涝处理后(D+S)的水稻产量比在水稻分蘖期不经过干旱锻炼处理且后期淹涝处理后(ND+S)的水稻产量高19.91%。
干旱锻炼后进行淹涝处理(D+S)较不干旱锻炼后进行淹劳处理(ND+S)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显著性提高,分别提高10.6%、26.69%。
ND+D处理的Fv/Fm较D+D处理显著降低3.67%。
D+D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ND+D处理下降9.36%,但差异不显著。
D+S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ND+S处理高21.41%,无显著性差异。
经过干旱适应性锻炼的水稻植株,后期再进行干旱处理或者淹涝处理时,SOD、POD、CAT活性、总抗氧化力(T-AOC)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MDA content和H_(2)O_(2)content不同程度降低,进一步保护水稻植株受到伤害。
因此,分蘖期进行干旱适应性锻炼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水稻对后期水分胁迫的适应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干旱或洪涝灾害的水稻生产实践提供指导。
【总页数】12页(P44-55)【作者】时红;熊强强;才硕;张铭;孙占学【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扬州大学;日本地质调查综合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7【相关文献】1.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进展2.水分胁迫对干旱锻炼后木薯叶片内脱落酸、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3.水分胁迫前的干旱锻炼对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4.水分胁迫下氮素形态影响水稻根系通气组织形成的生理机制5.干旱锻炼对水分胁迫下甘蔗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旱性方 面的研究工作 者们提供参 考。
关键 词 : 稻 ; 分胁 迫 ; 害机理 ; 旱性 水 水 伤 抗
中 图 分 类 号 :5 1 ¥ 1 文献 标识码 : A D I 码 :03 6 / i n10 — 5 02 1 . . 9 O 编 1 .9 9j s .0 6 6 0 .020 0 .s 5 0
S ine, ri, i nj n 5 0 6C ia ce cs Habn Hel gi g10 8 ,hn ) o a
Ab t a t I i a e a e n r e u d rwae t s n ru h e i a c c a im fd ma e me h n s o e p e e tr ’ sr c : 1 s p p rb s d o i n e tr s e s a d d o g tr ss n e me h n s o a g c a im ft r s n e h c r t h s a c ft e a ay i a d te s mma y w t iw u t e n e t n n e f mi a t h r u h e itn e i i e f l f e r h o n l ss n h u h r , i a v e t f r r u d r a d a d b a l rwi t e d o g trssa c n r ed o h o h s i h c i r s a c o k r rv d ee e c 。 e e r h w r e st p o i e r fr n e o Ke r s i e y wo d :r ;wae t s ; d ma e me h n s c trsr s a g c a im; d o g t e i a c e r u h ss n e r t
R e it nc e ha im ss a eM c n s
H i fn , I h n — u LU C u n zn WA G Q u j MA B WA G Y — i T N K —e , U J—a g, J Z eg x n, I h a — e g, N i -u, 0, N u xa , A e fi - N n
( . 北农 业 大学 农 学 院 , 龙 江 哈尔滨 10 3 ;. 1东 黑 50 0 2黑龙 江 省农科 院 齐齐 哈 尔分 院 , 黑龙 江 齐 齐 哈尔 1 10 ; . 6 0 6 3黑龙 江 省农 科 院 耕 作栽 培研 究所 , 龙江 哈 尔滨 10 8 ) 黑 5 0 6
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要: 通过对水 稻在水分胁迫 下的伤害机理和抗旱 机制的研究现状进 行粗浅分析和综述 , 以期 为进 一步了解和熟悉水稻抗
Ana y i f Ri e unde a e r s nd ton o m ag e ha s a s ar h St t s o o ht l ss o c r W t r St e s Co ii f Da e M c nim nd Re e c a u f Dr ug
灌 区 6 %左 右 【 0 1 _ 稻 是 我 国居 民的 主 要 “ 。水 口粮 ” ,
源 , 何 提 高 水 稻 的水 分 利 用 率 , 如 是关 系 到农 业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问题 。为 此 , 多 学 者 在 节 水 稻 作 、 许 旱 作 水 稻 及 土 壤 水 分 胁 迫 对 水 稻农 艺 性 状 、产 量 品 质 及 生 理 生 化 变 化 和抗 旱 育种 等方 面 的 问题 进 行 了研 究 [7 31 者 主要 通 过 对 水 稻 在 水 分 胁 迫 条件 -。笔 下 的伤 害 机 理 和 抗 旱 机 制 的研 究 现状 进行 粗 浅 分 析 和 综 述 , 以期 为 进 一 步 了解 和熟 悉 水 稻抗 旱 性 方 面 的研 究 工 作 者 们 提 供 参 考 。
水 稻 是 我 国 的主 要 粮 食 作 物 ,其 生 产 规 模 的 稳 定 与 发 展 , 粮 食 生 产 中 占有 举 足 轻 重 的 位 置 。 在 水 稻 又是 农 业 种 植 中耗 水 量 最 多 的作 物 ,其 用 水 量 占全 国 总 用 水 量 的 5 % , 占农 业 总 用 水 量 的 4 6 %以上 , 我 国 的稻 田灌 区用 水 浪 费 十 分 严 重 , 5 且 水 分有 效 利 用 率较 低 ,河 灌 区 只有 3 %一 0 , 0 4 % 井
天津农业科 学
i A r utr cecs n gi l a Sine c ul
2 1 ,85 :5 3 02 1 ( )3 - 8
・植 物 生 理 与 生 物 技 术
水 分胁 迫条件下水稻伤 害机理 及抗旱机 制研 究现状
胡 继 芳 1, 正 勋 , ,金 2 刘传 增 , 秋 菊 。马 波 , 宇先 , 可 菲 , 超 王 , 王 谭 周
ZH0U a Ch o
(.o eeo g cl r, r es A r utrl nvri , abn , el gin 5 0 0C ia . iia u — cd m fH i nj n cd— 1C l g f r ut e Not at g cl a iesy H ri H i n j g10 3 ,hn ;2 Qqh rS b aae yo el g agA a e l Ai u h i u U t o a o i myo g cl rl cecs Qqhr H i nj n 6 0 6C ia . rpTl g n ut ainIsi t o el gi gA ae yo gi l rl f r ut a in e, iia, el g ag1 10 ,hn ;3 Co iaeadC lvt ntue fH i n jn cd m fA r ut a Ai u S o i l i o t o a c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