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一)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答案要点】“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
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1)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心脏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人微言轻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教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简答题部分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特点主要包括哪几方面?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播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继承性4.教育的长期性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6.教育的生产性7.教育的民族性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几方面?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4.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四.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和无等级性(平等性)2.教育没有脱离生产劳动3.教育具有原始性五.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哪几方面?1.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阶级性3.等级性4.道统性5.专制性6.刻板性7.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六.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公立化)2.教育的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法制化)七.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国际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八.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九.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十.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化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方法与手段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十一.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十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十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2.环境3.教育(学校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十四.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十五.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十六.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十七.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1.导向作用(规范作用)2.激励作用3.调控作用4.评价作用5.选择作用十八.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十九.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二十.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民族文化传统6.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二十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3.非制度化教育二十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7.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二十三.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3.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二十四.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二十五.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二十六.教师职业素养1.职业道德素养2.知识素养3.能力素养4.职业心理健康二十七.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有哪些?1.对待事业--终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二十八.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二十九.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3.专业能力的提高4.专业自我的形成三十.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同伴互助5.自我教育三十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阶段三十二.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该做的主观努力1.善于学习2.恒于研究3.勤于反思4.勇于实践三十三.学生的特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4.学生是责权主体三十四.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那几个特点?1.可塑性2.依赖性3.向师性三十五.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的表现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形式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形式3.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三十六.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三十七.学生是发展的人表现在哪几方面?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三十八.学生是独特的人表现在哪里?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三十九.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表现在哪几方面?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四十.师生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四十一.师生关系的内容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四十二.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四十三.课程类型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6.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7.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课程四十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四十五.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材四十六.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7.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四十七.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的趋势2.由“双基”到“四基”的趋势3.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的趋势4.加强课程综合化与实践性的趋势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趋势6.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7.课程法制化的趋势四十八.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四十九.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五十.教学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五十一.教学过程认识的特殊性体现在哪?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认识的引导性5.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五十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3.传授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双边性规律)五十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五十四.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量力性原则8.科学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原则五十五.班级授课制的特点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按课教学3.按时授课五十六.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3.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4.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5.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教育的作用6.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五十七.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过分整齐划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2.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实践性不强,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3.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5.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五十八.当前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五十九.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5.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六十.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教学的重难点3.课程性质和特点4.学生年龄特征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6.教学时间、设备、条件六十一.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哪些?1.备课2.上课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六十二.写好三种计划包括?1.学期(学年)教学计划2.单元或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即教案六十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求理论联系实际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六十四.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4.检验教学效果六十五.教学评价的类型1.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3.根据评价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六十六.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1.评价目的2.评价功能3.评价观念4.评价内容5.评价方式6.评价主体7.评价过程六十七.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六十八.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与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六十九.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原则)8.知行统一原则9.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七十.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员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七十一.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1.说服法2.榜样法3.实际锻炼法4.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5.品德评价法(奖惩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七十二.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基本功能)2.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重要功能)七十三.班级管理的模式1.班级常规管理2.班级平行管理3.班级民主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七十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七十五.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七十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艺术家)七十七.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建立学生档案5.操行评定6.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7.个别教育工作8.班会活动的组织9.偶发事件的处理10.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11.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知道课余生活七十八.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1.自愿性2.自主性3.灵活性4.实践性5.广泛性七十九.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2.小组活动3.个人活动八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3.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4.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论述题部分一.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部分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1.“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全面发展教育不是均衡教育,更不是削弱个性的教育。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和交流。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2.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3.贯彻启发性原则要遵循的要求:(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4.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1)知识素养,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等。
(2)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育机智等。
(3)道德素养,主要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心理素养,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心理素质等。
5.影响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是:(1)智力。
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有利条件,但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但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可能具有较低的智商,但也可能有较高的智商;高创造性必须有中等以上水平的智商。
(2)个性。
《学校教育学》名词与简答1[1]
![《学校教育学》名词与简答1[1]](https://img.taocdn.com/s3/m/4ac5b220763231126edb1136.png)
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和专门化活动,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的特点,以教学为主,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2、学制:是指制度化了的公共教育系统和体制,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总体制度、性质、任务和正常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规范。
**3、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可能发展水平(未来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区域。
具体指的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经过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4、教师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P49)5、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性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6、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各学科科目的性质和作用,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种法规性文件。
**7、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
**8、隐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现行课程以外获得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一般包括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心理性隐性课程三种类型。
9、教育案例:是一个实际教育情境的描述,其中有人物、事件、情节等,并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0、班级授课制: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11、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
学校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名词解释】1、班级授课制: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P1402、复式教学:所谓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年级以上不同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课时里,分别用两种以上的教材交叉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P1433、教师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P494、教学:P945、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一般应由五个基本因素构成:指导思想或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评价方法。
)P1446、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
P2027、教育:P2\P948、教育案例:是一个实际教育情境的描述,其中有人物、事件、情节等,并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P236\P539、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相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调节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P30610、教育学:P311、绝对评价:P20712、课程:P5913、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
P7514、相对评价:P20715、形成性评价:P7816、学生伤害事故:P30317、学习风格:P18518、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和专门化活动,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的特点,以教学为主,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P32教育的个体/本体/固有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
2、P33隐性教育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如不公正的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对有些家长而言,学校起了照管儿童的功能等,都是隐性教育功能的表现。
3、P59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4、P59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在教育目的总原则下为培养教育对象规定的具体标准。
5、P61价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6、P9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7、P114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8、P125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型教师的过程。
9、P14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0、P155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11、P163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教育学的简答题论述题及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是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解释之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4.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5.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简答题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1)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2)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教学为主的原因:(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论述题答: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答:(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6分)是答: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分);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2分);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四、名词解释1.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学:指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方法的一门学科。
3.教育民主化:4.教育目的: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所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5.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向方,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6.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
7.素质教育:是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色教育。
8.教育规律:指教育发展中的内在联系与必然趋势。
9.教育机智: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境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10.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11.教育预见能力:指教师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应性、各种可能的教育干扰因素和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
12.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职业的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
13.教师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业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14.课程: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
15.课程模式:指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发展状况,按照一定的课程理论和思想,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简要概括总结,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形式系统。
16.课程开发:指地方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结全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校实施的课程予以调节、安排和整合,以满足教学需要的活动。
教育学名词解释,论述题答案

1.狭义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⑴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⑵它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⑶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室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3.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⑴教育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⑵教育对象: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是教育活动扩大到民间。
⑶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是以完善人格为首要目的。
⑷教育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室为道德教育服务的⑸教学原则与方法:①因材施教的原则②启发诱导的原则③学思结合的方法④谦虚笃实的方法⑹道德修养的方法①立志有恒②自省自克③身体力行④改过迁善⑺教师观他认为教室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要有热爱学生,为师无隐的奉献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4.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⑴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这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基础,要实现人生理想,还要有恒心和毅力。
⑵自省自克。
孔子认为自省自克是有道德修养的标志。
⑶身体力行。
孔子要求学生要言行一致,言行相顾。
⑷改过迁善。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改过迁善的过程。
5.教育原则有哪几点⑴教学相长。
教育学式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⑵预时孙摩。
包括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集体及教育原则⑶课内外结合。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⑷长善救失。
教师只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材施教,学生呢改就能发扬优点,克服缺点⑸启发诱导。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启发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
6.昆体良的主要教育思想⑴他主张雄辩家应该是一个善良的人,而不单纯是有才能⑵他是班级授课方式的拥护者和提倡者。
⑶他主张教育应该因材施教⑷他反对使用体罚7.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观点⑴他认为教育史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⑵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⑶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⑷提出了统一学制和学年制⑸为各年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8.教学的方法⑴“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⑵“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9.教学的五步骤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给学生提供足以产生问题的资料、学生产生问题和假设、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做、验证假设10.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⑴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⑵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⑶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⑷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和综合⑸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1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⑴形成初步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⑵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⑶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⑷了解教师职业及其环境1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⑴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⑵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13.教育发展史的划分⑴原始教育形态⑵古代学校教育⑶现代学校教育1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⑴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1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1⼀填空题。
1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认识教育现象,揭⽰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门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3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教育理论,解释教育问题,改造教育实践和提⾼教师素质。
4教育学的产⽣发展,⼤致经历了萌芽,独⽴形态和蓬勃发展三个基本阶段。
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我国春秋战国后期的《学记》,⽽西⽅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6独⽴形态的教育学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于1632年的《⼤教学论》。
7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他的代表著作是《普通教育学》。
8.在教育学蓬勃发展阶段,形成的主要的主要理论流派有实验教育学,⽂化教育学,实⽤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
9.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法是教育观察法,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献法和⾏动研究法。
10现在教师应具备敬业精神,⼈⽂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三种专业精神,其中敬业精神是核⼼,科学精神和⼈⽂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两翼。
11.在学校教育⼯作种,要树⽴以⼈为本的教育观。
12.教育的理想是为了⼀切的⼈和⼈的⼀切:教育的最⾼⽬标是唤醒真正的⼈性和使⼈彻悟⼈⽣。
13.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与教育资源14.理想教育的实践追求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学⽣和理想⽗母。
15理想教育对于实践的超越体现在:⼀是关注⽣活,⼆是关注发展,三是关注⽣命。
16.教育的意义体现在社会意义,个⼈意义和⽂化意义三个⽅⾯。
17.对个⼈意义来说,通过教育,可以发现⼈的价值发掘⼈的潜能发辉⼈的⼒量发展⼈的个性提⾼⼈的素质,从⽽使⼈更好从事社会。
18.教育⽬的功能是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三个⽅⾯。
19.教育⽬的的体系结构有教育⽬标,培养⽬标,课程⽬标和教学⽬标四个层次。
20.个⼈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化本位论和⽣活本位论是关于教育⽬的观的不同理论流派。
《教育学》习题答案

《教育学》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教育: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地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
人的这些生物特性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故称之为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生物性前提,但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二、判断正误1(正确)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正确)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可塑性。
3(正确)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
4(错误)教育不只是人类所独有的活动,动物界也存在。
5(正确)教育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6(错误)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
7(错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就是说明教育是决定社会发展变革的最根本力量。
8(正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9(错误)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体、音、美等方面素质的特长教育。
10(正确)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11(错误)教育应该求同去异,扼长补短,培养标准化的“产品”。
12(错误)教育中的“减负”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减少课程门类,少留或不留作业;少考或不考试。
三、简答1、什么是教育学的“个性”?如何科学地培养人的个性?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什么?教育学所说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和教育的影响,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
科学地培养人的个性,首先要清楚两种不同的个性观。
一种是以牺牲人的整体发展为代价,片面培植人的某方面专长的所谓个性教育,这是对人的割裂的资产阶级个性观;另一种个性观是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对人的特长进行培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的个性观。
《教育学》知识点 笔记汇总---招教考试必备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校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在人类生存和劳动过程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以育人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教育是引导人性向善的过程,是实现儿童精神成长和自我生长的过程。
2、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为教师服务的,以对生命的思考和理解作为自己的任务和使命的社会学科,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教育实现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
3、学校教育学学校教育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活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以学校教育生活的展开为基本立足点,研究学校教育现象、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以教师发展为中心,力图为教师提供教育学知识和工作时间的全景透视,使教师以当代教育理论的视野来审视学校教育实践,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相逢相遇,共同经历,共同成长。
4、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基础性。
对于个人而言,义务教育诗人一生发展的基础;对于国家而言,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地位。
5、初等教育初等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第一阶段的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儿童。
这种教育对提高国家民族文化水平极为重要,因此各国在其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都将其定为实施义务教育或普及教育的目标。
6、中等教育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这种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类中等学校,包括普通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
7、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它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的多重任务。
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学院、大学等。
8、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这一术语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在195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正式提出,指人的一生的教育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完整版)教育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简答

(完整版)教育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简答一、名词解释: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教育: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自觉地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在教学或教导上互动,对受教育者体、智、德、美、行(实践智慧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主要指教师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与教育者在教学与教导上互动,以期自身在语言、知识、智慧、学业、品德、审美和体魄等方面获得发展的人,主要是学生。
教育活动方式: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动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
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与个性,至于社会的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社会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至于人的潜能与个性的需要是无关紧要的。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人不断走向自由和解放的过程,是人类历史追求的真正目的。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课程: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
课程方案: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课程设计: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小学教育学_名词解释_简答题_论述题汇总

教育学全题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都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遗传素质:是人在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
3、环境:指的是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4、教育制度:是批一个国家各级种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5、义务教育:是依据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学校、家庭、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7、教育方针: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发展的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8、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首先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简称师德。
10、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11、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聘用制度。
12、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3、显示课程:是人们精心设计的明确、内容全面、计划周密、结构复杂的课程,又称正式课程。
14、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它是在学校情境中由隐性的校文化组成的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
教育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

名词解释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2、必修课:指所以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为了保证学校教育的质量,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3、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
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
4、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换言之,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科学地运用人类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儿童(广义的)身心结构与功能,以达到全面提高公民素质质量的教育实践过程。
5、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6、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7、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8、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
9、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的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教育学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重):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义务教育(重):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4.环境:指的是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5.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也称为遗传,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
6.主观能动性(重):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性,故称为主观能动性。
7.教育目的(重):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8.教育方针(重)(单):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9.培养目标(单):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10.智育(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系统地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11.体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12.美育(单):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3.劳动技术教育(单):是指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
14.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班级授课制: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P140
2、复式教学:所谓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年级以上不同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课时里,分别用两种以上的教材交叉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P143
3、教师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P49
4、教学:P94
5、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一般应由五个基本因素构成:指导思想或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评价方法。
)P144
6、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
P202
7、教育:P2\P94
8、教育案例:是一个实际教育情境的描述,其中有人物、事件、情节等,并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P236\P53
9、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相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调节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P306
10、教育学:P3
11、绝对评价:P207
12、课程:P59
13、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
P75
14、相对评价:P207
15、形成性评价:P78
16、学生伤害事故:P303
17、学习风格:P185
18、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和专门化活动,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的特点,以教学为主,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P4
19、学制:是指制度化了的公共教育系统和体制,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总体制度、性质、任务和正常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规范。
【简答】
1、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什么?
第一,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程;(2分)第二,加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2分)第三,发展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功能(2分)P8
2、一位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
要点:第一,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2分)第二,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2分)第三,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即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2分)(P39)
3、新课改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强调课程的发展功能,首先确定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赋予新的内涵,其次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三是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思想品德、性格意志、态度、价值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第二,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体现为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课程内容的整合性;第三,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课程改革不再仅仅是重视设计与编制,而且改革的著力点还要放在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及相关反馈与评价中;第四,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制定有关政策实现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
P87
4、学校教学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具有明确目的的教学;在学校里,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的引起学生学习的活动;第二,具有周密计划的教学;表现在从课程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结构、教学计划的安排到课时计划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活动之中;第三,是基于预成课程的教学;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载体,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第四,是高速度高效率的教学,在学校中不仅知识教学是高效的而且以直接经验为内容的教学同样具有高效性。
P95
5、学校侵权责任的构成条件有哪些?
第一,学校的侵权行为造成了损害事实,损害必须是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以及在学校富有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了在校学生的人身伤害事实;第二,学校的行为违法,学校的违法行为包括作为的违法与不作为的违法;第三,学校行为须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所谓因果关系是指侵害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前因后果的关系,即侵害行为是损害事实出现的原因,而损害事实也正是侵害行为产生的后果;第四,学校主观上有过错,过错就是指学校实施侵害行为时,对该行为的后果所采取的不合法认识,包括故意和过失。
P305
6、教师将如何上好一堂课?(P147)
7、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评价呈现出哪些特点?(P214)
8.学校德育应遵守那些基本原则?
一.客观真实性原则。
二.整体系统性原则。
三.辩证发展性原则。
四.正面教育性原则。
五.知行一致原则。
六.尊重平等原则。
P27
9.课堂教学的原则有哪些?P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直观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127
10、班主任在建立班集体时应抓好哪些工作?P280
11、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P119
12、简述泰勒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理论?P67
13、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哪些内容?P40
14、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P147
15、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是什么?P44
16、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有哪些?P11
17、近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什么?P5
18、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P59
19、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是什么?P231
20、学生身心发展的含义有那些?P11
21、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P96
22、中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包括哪些内容?P277
23、中学班主任的职责有哪些?
【论述题】
1、假如你是一名教师,你将如何挖掘课程内容?(P83)?
2、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P119)
3、假如你是一位班主任,你将如何建设好学生的班集体?(P280)
4、结合实际谈谈试论现代教师应具备哪些教育素养。
5、试结合教师专业成长阶段,谈谈自己从教后的专业成长设想。
6、试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7、试述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