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外民俗

合集下载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中外民俗2.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3.课程编码:0810314.学时:共60学时5.适应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二)课程性质《中外民俗》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将使学生初步掌握民俗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作铺垫。

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具备一定民俗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本门课程完整、系统地介绍并阐述了中国民族宗教世俗信仰、民族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和传统节日。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

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民俗导游、旅游管理打下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课程设置的依据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职业能力分析,中外民俗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的职业能力,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酒店工作时,根据宾客的习惯、信仰、宗教等特殊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

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中外民俗课程。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①课程目标能力化: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预期成果。

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技能、知识及态度。

②课程结构过程化、项目化:按照“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的思想,在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工作任务的过程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参照点,将课程内容组成 7 个模块,根据每个项目工作任务中技能与知识关系,构建项目内容体系。

③课程内容综合化: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群)工作任务的具体工作内容为载体,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无物的东西,实践教学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学习与工作一体化,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脱离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实际过程,实现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运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同步,学习与工作的同步;同时理论知识根据行业发展适当延伸,如增强高职学生运筹帷幄能力。

中外民俗课程总结

中外民俗课程总结

中外民俗课程总结一、课程概述中外民俗课程是一门涵盖了世界各地民俗文化的研究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我深入了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习俗、民间信仰、生活礼仪以及民间艺术等,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增强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课程内容与学习体会1. 传统习俗:课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独特习俗,如印度的洒红节、西班牙的番茄大战等。

这些习俗虽然在我们看来可能有些奇特,但它们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2. 民间信仰: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民间信仰在许多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例如,非洲的伏都教、东南亚的妈祖信仰等。

这些信仰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是维系社区、家族和个体的重要纽带。

3. 生活礼仪:中外民俗课程让我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通过各种礼仪来表达尊重和谦逊。

例如,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文化等。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也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4. 民间艺术:这门课程还让我领略到了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之美。

从印度的泰姬陵到非洲的面具艺术,再到中国的剪纸和年画,这些艺术形式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三、课程收获与展望通过中外民俗课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并欣赏这些差异。

此外,这门课程还让我对跨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探索更多文化交流的机会。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3页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3页
中外民俗概论
探索人类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通过对比和分析世界各地民俗形式 的异同,全面认知不同文明的精神内核。
by
课程简介
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全面介绍中外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分类体系。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参考资料
推荐多种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丰富学习内容。
非洲国家的丧葬礼俗
丧礼仪式
非洲国家的丧礼仪式通常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充满了歌舞、祭祀等悼念和庆祝活动。
服饰习俗
在丧礼期间,遗属通常身穿黑色或其他暗色服饰,并戴头巾或帽子表示哀悼。
葬礼方式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葬礼方式,如土葬、火葬,以及将死者安葬在家中等。
中外民俗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深入认识民俗的共性与个性,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民俗概论
民俗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包含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习俗和信仰 。本单元将全面介绍民俗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体系,以及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民俗的定义及特点
广泛性
民俗是一个广泛涵盖日常生活中各种习俗 和传统文化的概念,是人类活动的多样化缩 影。
传统性
民俗源于古老的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形 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
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互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俗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形成新的文化融合 现象。这种跨文化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
民俗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创新,吸收外来元素,融合成新的文化 形式。这种创新发展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民俗保护与传承
记录与整理
系统记录和整理民俗文化资料,建 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库,为后续保护 和传承奠定基础。

中外民俗课程简介

中外民俗课程简介

《中外民俗》课程简介
《中外民俗》在简要介绍了民俗的一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中国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民俗事象,特别是对中外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农业民俗、工艺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人际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游艺民俗、宗教信仰民俗等进行深入的分类介绍。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与历史、地理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使学生既能对各类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掌握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参考书目】
1.钟敬文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上海
2.苑利、顾军著:《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北京
3.叶涛、吴存浩著:《民俗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山东
4.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山东
5.方澜、孙廷忠著:《中外民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大连
6.石应平著:《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四川
7.阿克斯特尔著:《礼仪与禁忌》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上海。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doc资料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doc资料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doc资料中外民俗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

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

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一、民俗二、风俗三、习俗与礼俗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一、物质民俗二、社会民俗三、意识民俗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一、民俗旅游的含义二、民俗旅游的类型三、民俗旅游特点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一、民俗旅游的构成二、民俗旅游系统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三、考核知识点1、民俗具体内容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3、民俗旅游的架构4、民俗旅游特点四、考核要求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3、简单应用:。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一、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 40学时学分:2.5分适用专业:新闻采编与写作开课系:语言媒体系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性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积淀异常丰厚。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作为编辑或记者,都必须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中外民俗》是新闻采编与写作专业学生所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任务: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民俗遗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概况。

2、掌握各民族具有特色的风俗习惯。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生在掌握新闻采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更好的服务于不同民族大众,使得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都能得以传承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五、本课程授课内容导论 2学时第一章汉族 2学时第二章华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三章东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四章华东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五章中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4学时第六章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11学时第七章西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5学时第八章信仰佛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4学时第九章信仰基督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4学时第十章信仰伊斯兰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2学时六、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本课程的重点:掌握各民族的特色风俗。

2、本课程的难点:在掌握各民族特色风俗的基础上,如何更好的遵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七、本课程的实践性环节无八、本课程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推荐教材:方澜、孙廷忠等中外民俗[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2、参考书: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M]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阿克斯特尔礼仪与禁忌[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李茜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李茜

《中外民俗》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型:理论与实践课(A类)计划学时:16时内容计划学分:校企开发:无考核方法:笔试适用专业:旅游英语一、课程教学设计(一)课程定位: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旅游英语方向的专科学生,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能够真正学以致用。

旅游英语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同时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存在,也要求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增强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学的某些基本概念,民俗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程与旅游英语专业的其他课程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融通,互补,衔接,确保了旅游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整体性,非常注意系统设计,整体推进。

并且该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该课程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民俗信仰、游艺民俗等各类民俗事项的分类介绍,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同时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的特点,最后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内容选取与组织: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有一定的针对性,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教材的选取从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遵循“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在借鉴和吸取众多中外民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民族与宗教两个角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行了介绍。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pdf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pdf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pdf课程标准《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开设专业商务英语(航空⽅向)规定课时36学分考核⽅式考查⼀、课程性质与定位《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航空服务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产民俗、服饰民俗、饮⾷习俗、居住民俗、⼈⽣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学、民间科技⼯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航空服务专业的学⽣提供较为全⾯的民俗⽂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航空服务专业⼯作任务与职业能⼒分析为依据设置。

根据⼈才培养⽬标的要求,基于就业岗位群的实际⼯作需要,着重对学⽣传授民俗基本知识,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增强见闻并进⾏分析,理解民间⽂化的内涵,从⽽热爱中华传统⽂化,了解中外民族的⽣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化⾯貌,并在航空服务⼯作中传承和运⽤。

三、课程⽬标1、知识标准(1)了解民俗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法。

(2)解读民间⽂化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从⽽增进对民间⽂化的认识,如了解有关物质⽣产、⽣活的民俗,岁时节庆民俗,⼈⽣仪俗,民间信仰,民间⽂学等知识。

掌握民俗学的概念、现状与发展,认知民俗现象的能⼒;2、能⼒标准(1)培养学⽣解读民间⽂化的能⼒。

(2)培养学⽣运⽤民俗知识的能⼒。

3、素质标准(1)培养学⽣深厚的⽂化底蕴。

(2)具有热本专业,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3)发展学⽣探究能⼒(4)拓宽学⽣民俗⽂化知识⾯4.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学⽣可根据兴趣需求考取导游⼈员从业资格证。

四、课程内容与任务设计序号教学单元知识要求能⼒要求课时1 概述本章为概论,主要介绍了⼀些有关民俗学的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民俗的概念、分类,明确民俗特征与社会功能,懂得民俗是如何构成、养成与传承,理解民俗⽂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进⽽掌握民俗的⼀般理论。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纲《中外民俗》教学⼤纲课程名称:中外民俗授课时数:72学时(课内理论教学64学时,课内实训8学时)适⽤专业:旅游管理⼀、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外民俗》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民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课程主要从民族与宗教两个⾓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介绍,旨在通过学习让学⽣了解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饮⾷民俗、服饰民俗、节⽇民俗、⼈⽣礼仪民俗、宗教信仰民俗和禁忌民俗,了解国外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部分国家的民俗民风。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渗透职业素质与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运⽤⼀些案例和资料中有教育意义与专业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进⾏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教育,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了解社会⼤的⽅向以及健康向上的社会现象,展现社会的阳光⾯。

引导学⽣树⽴正确的⼈⽣观和价值观。

因为学⽣是旅游专业,是导游的预备军,在教学当中随时渗透导游职业的道德取向,引导学⽣换位思考,从⼀个旅客的⾓度思考如何去做⼀名合格的导游,培养学⽣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

⼆、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三、课程的教学要求(⼀)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本课程从旅游⾏业⾃⾝性质与特点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的职业能⼒为⽬的,在教学中,理论以够⽤为主,知识以适⽤为度,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教师讲授、指导与学⽣实训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式,充分利⽤数据、图⽚、案例分析、讨论等⽅法,突出应⽤性特点,⼒求精讲博收,培养学⽣的基础理论⽔平与应⽤能⼒,提⾼学⽣的综合素质。

导论部分主要让学⽣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民俗的分类分类,同时理解民俗,在旅游中所起的作⽤以及旅游对民俗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是民俗的概念、民俗的特征、民俗的分类、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在教学中应注意运⽤具体的民俗事象进⾏分析,利于学⽣的理解与掌握。

第⼀章主要让学⽣了解汉族的形成历史与基本情况,熟悉汉族的语⾔⽂字、⽂学艺术和主要社会成就,掌握汉族的居住民俗、饮⾷民俗、服饰民俗、⼈⽣礼仪民俗、宗教信仰及禁忌民俗等。

中外民俗课程准则

中外民俗课程准则

中外民俗课程准则《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课程性质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中外民俗》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旅游地理学》是本课程的基础,并与《导游基础知识》、《客源国概况》、《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本课程的学分为4学分,其推荐教材为石应平编着的《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

四、课程学习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

电大跨文化沟通考试答案

电大跨文化沟通考试答案

《跨文化沟通》复习范围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二、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论述题(本题共两小题,一题25分,共50分)复习范围:1、文化的两个常用比喻文化洋葱说:表层文化:我们平时能观察到的东西中层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核心文化:是一个社会共同的关于人为什么存在的假设,它触及到该社会的中人们最根深蒂固不容置疑的东西。

比如美国核心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人人平等,但印度人生来不平等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某一社会的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很难被生活在另一个社会中的人所完全理解。

2、文化习俗小测试1、在日本,喝汤时发出很大吮吸的声音会被认为是( B )A、粗鲁而讨厌的B、你喜欢这种汤的表现C、在家里不要紧,在公共场所则不要D、只有外国人才这样做2、在拉丁美洲,管理者(A )A、一般会雇佣自己家族的成员B、认为雇佣自己家族成员是不合适C、强调雇佣少数特殊员工的重要性D、通常雇佣比实际工作所需更多的员工3、马来西亚的主要宗教是(D )A、佛教B、犹太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4、在泰国(A )A、男性之间挽手同行很常见B、男女之间在公共场所挽手很常见C、男女同行是很粗鲁的举止D、传统上男性和女性在街上遇见会互相轻吻5、在印度,进食时恰当的举止是(D )A、用右手取食物,用左手吃B、用左手取食物,用右手吃C、取食物和吃都用左手D、取食物和吃都用右手6、美国在墨西哥工作的企业管理者发现,通过给墨西哥个人增加工资,他们会(C )A、增加工人愿意工作的时间长度B、诱使更多工人加夜班C、减少工人愿意工作的时间长度D、降低生产率7、在一些南美国家,出席社交约会怎样才是正常,可接受(C )A、提前10~15分钟B、迟到10~15分钟C、迟到15分钟到一个小时D、迟到1~2个小时8、在西欧,当送礼送花时,不要送(C )A、郁金香和长寿花B、雏菊和丁香C、菊花和马蹄莲D、丁香和苹果花9、在沙特阿拉伯,一个从事商业工作的男性行政官恰当的送礼方式是(D )A、托一个男人把礼物送给妻子B、当面把礼物送给妻子中最宠爱的一个C只送礼物给排行最长的妻子D、根本不送礼物给妻子10、如果你想送领带或围巾给一个拉丁美洲人,最好不要送( B )A、红色的B、紫色的C、绿色的D、黑色的11、德国办公室和家里的门通常是( D )A、打敞着,表示接受和欢迎朋友和陌生人B、微开着,显示进门前要先敲门C、半开着,显示一些人是受欢迎的,而另一些人是不受欢迎D、紧闭着,为了保护隐私和个人空间12、在越南,当你觉得自己在生意往来中被利用了,重要的是要( C )A、在表情而不是言语中表现出自己的愤怒B、说自己很生气,但是面部表情保持很镇定C、不以任何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愤怒D、立即结束这交易,转身离开13、在印度,当一个出租车司机左右摇头时,他的意思可能是(C )A、他觉得你出的价钱太高了B、他不想去你要去的地点C、他会带你去你要去的地方D、他不懂你在问什么14、在英国,手背朝向对方,食指和中指做成V字型(D )A、表示和平的手势B、表示胜利的手势C、表示某样东西你想要两分D、粗鄙的手势3、跨文化理论:①六大价值取向理论: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与乔斯贝克提出●对人性的看法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人们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看法●人的活动导向人的空间观念人的时间观念②文化维度理论:至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荷兰管理学者郝夫斯特提出。

高职中外民俗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高职中外民俗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高职中外民俗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前言民俗课程是高职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然而,在传统的民俗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知识点单一、缺乏实践性、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等问题。

因此,本文将探讨高职中外民俗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二、理论基础1. 任务型教学理念任务型教学是指以任务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为手段,通过情境模拟和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取和实践应用中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备不同类型的智能,并且可以通过培养和发展这些智能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在民俗课程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和任务,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策略1.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传统的民俗课程教学中,往往只是单纯地讲解知识点和文化差异,缺乏实践性和探究性。

因此,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来改善这种情况。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老师会给出一个具体的任务或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学习中国春节文化时,可以设计一个任务:制作春联并介绍春联的由来和意义。

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春节文化,并且增强其实践能力。

2. 多元智能开发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特长,因此,在民俗课程教学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并且开发他们的多元智能。

例如,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可以设计以下活动:视觉空间型智能——制作灯笼;语言型智能——朗读古诗;逻辑数理型智能——计算农历和阳历的转换;身体运动型智能——学习舞蹈和武术等。

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不同领域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 情境模拟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式。

在民俗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模拟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

中外民俗教材考试大纲

中外民俗教材考试大纲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中外民俗》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特点与设置目的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

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

对中外的婚姻民俗、丧葬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信仰禁忌民俗、人际礼仪民俗、岁时节庆民俗、工艺美术民俗、游艺民俗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外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考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考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外民俗的基本知识。

来源圣才学习网2、本课程设置的目的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考生了解有关民俗的概念及其流变;掌握民俗与旅游文化的关系;掌握婚姻民俗和婚姻礼仪的概念和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婚姻民俗的基本概况,认识婚姻民俗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丧葬民俗的基本理论、民俗的成因和发展演变,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各国的丧葬民俗的基本概况和主要特点;了解服饰的起源及服饰的民俗功能,掌握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服饰的突出特点及其各自的形成原因;掌握饮食民俗形成的原因及社会功能,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饮食民俗的主要特点;了解人类居住民俗的形成与发展,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居住民俗的主要特点及其文化内涵;了解宗教信仰禁忌民俗的文化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

熟悉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民间宗教信仰情况;了解人际礼仪的特点与作用,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礼仪风俗;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各国主要的节日基本情况,掌握各种节日民俗的主要文化内涵;了解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各国的传统和当代的工艺美术品的民俗特点、发展、分类及其旅游价值;了解人类游艺民俗的起源、分类及社会功能,知晓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其他各国游艺民俗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民俗考试题型:一、单选题18题,每题1分,共18分二、多选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三、判断改错题12题,每题2分,共24分四、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五、论述题1题,每题16分,共16分六。

案例分析题1题,每题12分,共12分一、单选题1、朝鲜族最富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是()A.打糕B.冷面C.五谷饭D.松饼2、维吾儿族人的标志是()A.绣花长袍B.绣花帽C.巴珠D则羔利3、古代汉族寒食节纪念的人物是()A.管仲B.屈原C.介之推D.伍子胥4、从口味上看,中国南方人喜爱()A.甜味B.辣味C.咸味D.酸味5、以下哪个国家素有“咖啡王国”之称()A.西班牙B.美国C.巴西D.希腊6、“时装不卖第二件”是______时装商人的口号。

()1A.美国B.英国C.意大利D.法国7、“佛跳墙”是那一菜系的代表菜()A.川菜B.鲁菜C.粤菜D.闽菜8、按习惯,建房一般是()A.坐南朝北,前低后高B.坐北朝南,前低后高C.坐北朝南,前高后低D.坐南朝北,前高后低9、风车是______民族的象征。

()A.俄罗斯B.西班牙C.希腊D.荷兰10、泼水节,亦称浴佛节,是______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

()A.彝族B.维吾尔族C.藏族D.傣族11、广西瑶族的“祭盘王”的巫术活动,反映的是民俗的原始性和( )A.传承性B.稳定性C.民族性D.神秘性1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反映的是民俗形成__________的原因( )A.宗教B.地理C.经济D.政治13、在游猎生活中创造了狍皮服饰文化的是( )A.赫哲族B.朝鲜族C.鄂伦春族D.满族14、唐宋时,苏菜和__________同为“南食”两大台柱( )A.浙菜B.徽菜C.粤菜D.闽菜15、主要流行于我国中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中,以及东南亚和大洋洲一带的是( )2A.洞穴居B.干栏式建筑C.帐篷D.长屋16、潍坊是风筝的发祥地,而风筝起源于__________时期( )A.春秋B.战国C.汉代D.五代17、__________有电车王国之称( )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瑞士18、下列普遍实行稻麦、水稻一年二熟制,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为辅的是( )A.东北区B.黄淮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D.华南区19、彝族的代表性节日是( )A.泼水节B.火把节C.雪顿节D.花炮节20、______的银饰是我国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A.侗族B.彝族C.傣族D.苗族21、“染齿”是流行在我国______中的女子成年礼( )A.纳西族B.傣族C.朝鲜族D.满族22、______是蒙古族盛大的节日和节期( )A.花山节B.歌圩节C.三月会D.那达慕大会23、弹词属于______类民间曲艺( )A.说类B.唱类C.数类D.说唱兼有类24、______是全世界穆斯林盛大的节日( )3A.独立日B.开斋节C.圣诞节D.感恩节25、以下有关和服的说法错误的是( )A.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B.葬礼用的和服通常分为正式丧服、准丧服和略式丧服三类C.日本20岁的姑娘在成人节穿叫“留袖”的和服D.日本和服有南北之分,北方一般用冷色较多,南方则多用暖色26、服饰民俗产生的第一要因是( )A.遮羞B.保护C.装饰D.炫耀27、“龙虎斗”、“菊花龙虎凤”是________的著名菜肴( )A.川菜B.闽菜C.湘菜D.粤菜2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巴西素有“咖啡王国”的美称B.爱斯基摩人将生肉当做美味C.美国人的一日三餐比较复杂D.以上都不对29、培育出十余种水稻,而以“黑糯米”最为独特的是( )A.布依族B.京族C.傣族D.白族30、“冰雪王国”是指()A丹麦B卢森堡C挪威D芬兰31、素有“黄袍佛国”、“千佛之国”称誉的国家是()4A泰国B印度C缅甸D斯里兰卡32、__________有制作精良的武士用的剑和盾( )A.荷兰B.希腊C.瑞典D.西班牙33、喜欢在5月到9月这段时间结婚,尤爱在7月份喜结良缘的是( )A.巴西B.美国C.法国D.加拿大34、__________有三月三吃“乌饭”过节的传统( )A.黎族B.畲族C.土家族D.瑶族35、__________教堂寺庙之多,密度为“世界之最”( )A.香港B.澳门C.台湾D.日本36、维吾儿族人的标志是()A绣花长袍B绣花帽C巴珠D则羔利37、以下居住类型与其分布地区不配套的是( )A.围楼——福建B.四合院——北京C.窑洞——西藏D.一颗印——云南38、藏族的代表性节日是( )A.泼水节B.火把节C.雪顿节D.花炮节39、婚礼的六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 )A.问名B.纳彩C.纳吉D.请期40、走婚是________族的一种婚姻习俗。

()A.摩梭B.布依C.蒙古D.傈僳541、我国古人有在________节有踏青的习俗。

()A.清明B.端午C.中秋D.重阳42、从口味上看,中国北方人喜爱()A.甜味B.辣味C.咸味D.酸味4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A.赵州桥B.安平桥C.风雨桥D.泸定桥44、回族的“斋月”是指回历()A.八月B.九月C.十月D.十一月45、维吾尔人民最喜爱的主食是()A.拉面B.包子C.面筋D.抓饭46、在一天的饮食中,德国人比较看重的是()A.早餐B.午餐C.晚餐D.夜宵47、有“金孔雀”之称的民族妇女是()A.壮家女B.畬家女C.白族女D.傣家女48、“稻作民族”是指()A.韩国B.日本C.泰国D.印度尼西亚49、在藏族服饰中,“邦单”属于()A.围裙B.帽子C.藏靴D.藏袍50、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哪个族( )A. 汉族B. 壮族C. 满族D. 蒙古族651、哪一个不是蒙古族传统饮食( )A. 腌制食品B. 面食C. 奶食D. 茶食52、什么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 )A. 牺牲节B. 白节C. 泼水节D. 龙舟节53、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A.重九节B.登高节C.菊花节D.老人节54、中秋节赏月的风俗起于()A.元朝B.宋朝C.唐朝D隋朝二、多选题1、钟敬文先生将民俗事象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A.物质民俗B.社会民俗C.游艺民俗D.精神民俗E.语言民俗2、八大菜系是指川菜、鲁菜、苏菜、粤菜、徽菜、浙菜、________的总称。

()A.沪菜B.湘菜C.鄂菜D.京菜E.闽菜3、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A.寒食节B.七巧节C.五月节D.重午节7E.上元节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有()A.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B.求吉心里C.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象征D.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E.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5、干栏式建筑有以下哪些结合形式?( )A.全竹B.全木C.竹木D.土木E.砖木6、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是指( )A.宰牲节B.泼水节C.开斋节D.圣纪节E.复活节7、游娱竞技民俗包括( )A.口头文学B.民间音乐和舞蹈C.民间戏曲与曲艺D.民间竞技E.民间游戏8、我国的“四大名绣”是指()A.湘绣B.苏绣C.粤绣D.双面绣E.蜀绣89、葬礼的形式多种多样,从葬法上来看,主要有()A.土葬B.火葬C.天葬D.水葬E.悬棺葬10、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A.类型性B.地域性C.季节性D.功能性 E .科学性11、下列方言属于七大方言的有()A.北方方言B.吴方言C.徽方言D.客家方言E.闽方言12、下列节目中属于傣族传统节目的有()A.关门节B.开门节C.浴佛节D.十月节E.祭母节1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可以分为哪四种()A.文化遗留物说B.精神文化说C.民间文学说D.传统文化说E.物质文化说14、以下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A.地域性和季节性B.功利性和技艺性C.保守型和稳定性D.经验型E.田园性15、民间游戏种类众多,形式多样,从性质上划分,有以下哪些种类()A.智能游戏B.体能游戏C.力量型游戏D.技巧性游戏E.智能与体能结合的游戏四、简答题:1、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每答对1点,得0.5分,满分5分。

)9(1)民俗的集体性(2)民俗的民族性(3)民俗的阶级性(4)民俗的普同性(5)民俗的历史性(6)民俗的地方性(7)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8)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9)民俗的类型性(10)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102、举例说明干栏式建筑分为哪几种类型。

干栏型建筑是适合于南方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一种民间居住形式(1分)。

它分为(1)普通干栏式以傣族、壮族民居为典型(1分)。

(2)千脚落地式以云南怒江州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民居最为典型(2分)。

(3)吊脚楼式以南方山区的汉族民居和苗族、瑶族等族民居为典型(1分)。

3、简述蒙古族饮食民俗方面的特征。

(1)蒙古族人以牛、羊肉和奶酪品为主食,饮食习惯为先白后红。

即奶酪和肉制品。

(2分)(2)、饮料以奶茶为主。

主要有三种:奶茶、酸奶、奶酒。

(2分)(3)、逢年过节或嫁娶等喜庆活动,通常做传统待客菜——羊背子。

(1分)4、中国民居建筑有哪些基本类型和基本特点?(每答对1点,得1分,满分5分。

)民居建筑的基本类型有:(1)洞穴居(2)“干栏式”建筑(3)帐篷或移动式居所(4)“上栋下宇式建筑”(5)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有: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和宗教性。

5、民俗具有哪些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

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1分)(2)规范功能。

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1分)(3)维系功能。

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的进行,保持着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1分)(4)调节功能。

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1分)(5)审美功能。

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作用。

(1分)6、西北民族服饰具有什么特点?维吾尔族传统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裕袢”。

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面套绣花背心。

男女均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

(2分)哈萨克族服饰适合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特点,便于骑乘。

男子有皮大衣、皮裤、衬衣、长裤,多用白布制作而成。

妇女多穿丝绸、花布、毛织品缝制的连衣裙。

帽子、头巾颇为讲究。

(1分)回族在服饰上的特点就是其礼拜帽,一般用白布制作,为无檐小圆帽。

(1分)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

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

(1分)7、举例说明西班牙人的社交礼仪。

(1)西班牙人相见时普遍采用握手和拥抱的方式。

(1分)(2)西班牙人生活轻松,喜欢夜生活,他们吃晚饭的时间,一般是在晚上8点左右。

(1分)(3)西班牙人一般不守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