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

由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世界逐渐地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中华民族也不断地与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民族相遇,其中有冲突,也有交融。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不断的弘扬和发展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接受和包容其他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双赢。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经过无数年的沉淀和积累才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指:“民族凝聚力来自何处?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自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与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而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和内容。”

中华民族精神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抗日战争的英雄们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等。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沉淀出来的优秀民族精神。做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有义务去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近代随着欧风东渐,国人开始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并得以一窥其背后的精神意蕴。然而,真正理解科学精神,并将之入民族精神的血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科学在中国艰难的行进历程,经历了由“器”、“技”进而“学”,再进而宇宙观、价值观的跋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探赜索隐,叩问科学的真谛究竟是什么,科学的精神是什么。上世纪20-30年代,经过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科学与民主洗礼的国人,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已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黜伪”的理性态度,即不盲目听信的“存疑”精神。二是“崇真”、“崇实”,即一切从事实出发的求实精神。此种认识有助于增进国人破除迷信,坚持真理的自觉。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并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更是中华民族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与把握,提升到新的境界的集中反映。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抓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基本途径。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向是根本的问题,它决定着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正确的方向要靠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地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最关键的就是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保证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正确方向。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国民性改造方案,之所以都以失败、破产而告终,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难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理性的总结与批判,对西方文化做出科学的认识与反思,难以找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正确方向。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以什么理论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指导思想,在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国家选择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反复的比较与借鉴中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一选择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指导地位,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使中国人在精神上从“被动”走向“主动”,民族精神得以弘扬广大。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似乎是一项“软”任务。一种优越的社会基本制度能够以其权威性、普遍性、公共性特征向整个社会昭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标准和总体要求,能够最有力地排除、抑制影响民族精神发育的不良因素,为民族精神生长和发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优越的社会基本制度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相协调的完整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和谐发展,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与共同目标,也是一面能够最广泛、充分、持久地调动全民族一切积极因素的最富感召力的精神旗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定地担负起的神圣使命,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统一起来,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紧密结合新时

期党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始终与其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与神圣使命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民族精神,无不紧紧围绕着当时条件下党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任务和阶段主题。事实上,实现民族复兴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本来就是有机的统一体,民族复兴包含着民族精神的复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要完成民族复兴这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就必须弘扬和培育能够激发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整合民族共同利益、凝聚民族向心力和创造力的民族精神;同时,只有紧密围绕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够真正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和培育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需要研究和继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研究和发扬当代中国人民的优秀文化品质,这些当然都是必不可少的。但至关重要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紧紧围绕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民族这个根本,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着眼于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这个主题。从世界文明的角度,反观中国文化精神,探讨中西文化冲突和交融的特点和规律,解决好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的关系,使其他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国化”;从当代中国的角度,反思中国文化精神,探讨传统与现实的冲突和交融的特点和规律,解决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现代化”。

当今世界,可以说是信息时代、信息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和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信息化浪潮不仅推动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还正在引起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等许多方面的重大变革。利用互联网建设民族精神的网上阵地,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根据中国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05年08月中国网络用户已达10300万人,与2004年相比增长9700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互联网大国。在上网用户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82%。这表明青少年是互联网最庞大的使用群体。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一些散布反动、色情和封建迷信等有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