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方案要求内容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变形控制测量5、1 一般规定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与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
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与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与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与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与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
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
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与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与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与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与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与隐蔽式标志等形式。
某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方案(二)2024
某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方案(二)引言概述:本文档旨在提出某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方案(二),以确保建筑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对建筑物沉降进行实时观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沉降引起的安全隐患,同时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建筑维护和管理工作。
正文:一、建立沉降观测系统1. 针对该高层建筑的特点和设计要求,确定沉降观测点布置方案。
2. 选择适当的沉降测量设备,并进行校准和检验,确保测量准确性。
3. 建立沉降观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等环节。
二、实施沉降观测1. 确定观测周期和观测频率,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连续性。
2. 定期对观测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
3. 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测,记录沉降变化趋势和幅度。
4. 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校核和异常值处理等。
三、数据分析与评估1. 建立沉降数据分析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趋势预测。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沉降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绘制沉降等值线图或空间分布图。
3. 根据沉降速率和幅度,评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分析沉降引起的潜在风险和影响,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和预警机制。
四、沉降监测数据管理1. 建立沉降数据库,并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
2. 定期备份数据,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对沉降数据进行归档和整理,以供后期分析和研究使用。
五、方案评估与改进1. 对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评估,包括观测效果、观测成本等因素的分析。
2. 结合实际经验和专家意见,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优化沉降观测方案。
总结:本文介绍了某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方案(二),主要包括建立沉降观测系统、实施沉降观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沉降监测数据管理以及方案评估与改进等五个大点。
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全面了解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为建筑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规范2024
引言概述: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是对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沉降进行监测、记录和分析的过程。
准确的沉降观测可以提供重要的数据,用于评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指导维修和加固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规范,包括观测设备、观测方法、观测频率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内容:一、观测设备1.1观测设备的类型和选择1.2传感器的安装和校准1.3数据采集系统的选择和配置1.4安全措施和设备维护二、观测方法2.1观测点的选择和布设2.2观测点的标记和测量2.3观测时间的确定2.4观测过程中的环境控制2.5观测数据的记录和保存三、观测频率3.1初始观测3.2周期观测3.3事件观测3.4特殊情况下的观测频率调整3.5观测频率的变化原因和处理方法四、数据处理4.1原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4.2数据的质量控制4.3沉降曲线的绘制和解读4.4沉降速率的计算和分析4.5沉降监测结论的汇报和分析五、质量控制措施5.1观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5.2数据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5.3结果的质量控制和验证5.4质量控制措施的改进和优化5.5监管和审核机制的建立总结: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规范对于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观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观测方法的确定、观测频率的把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以及质量控制措施的采取等方面,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只有科学严谨地进行观测和处理,才能获得准确的沉降数据,为建筑物的维修和加固提供可靠的依据,并确保建筑物的安全运行。
因此,建筑行业应加强对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规范的宣传和培训,提高行业的观测水平和质量,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
建造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高层建造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摘要:关键词:高层沉降观测前言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造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造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根据本人在高层建造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造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浅谈管窥之见。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普通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 1/10—— 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 或者 S05 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肉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普通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浮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殊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发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者补测。
惟独这样,才干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者规律。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普通高层建造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 天)或者按建造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者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要求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普通要求建造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 15——30 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造物的周围。
通常情况下,建造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规范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规范在城市的天际线上,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然而,这些高耸入云的建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各种因素而发生沉降。
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沉降观测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那么,什么是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规范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沉降观测的重要性高层建筑的沉降可能会导致建筑物倾斜、墙体开裂、管道破裂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
通过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避免事故的发生。
沉降观测还可以为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设计阶段,通过对地质条件和建筑物荷载的分析,预测可能的沉降量,从而优化设计方案。
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观测数据调整施工进度和施工方法,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
二、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观测点的布置观测点的布置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一般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沿外墙每 10 15 米处或每隔 2 3 根柱基上。
对于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连接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部位,应适当加密观测点。
2、观测精度沉降观测的精度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结构特点和沉降速率等因素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
3、观测时间沉降观测应从建筑物施工开始,直至建筑物沉降稳定为止。
在施工期间,观测频率应较大,一般每增加一层观测一次;在竣工后,观测频率可适当减小,但仍应持续观测一段时间,直至沉降稳定。
三、沉降观测的仪器和方法1、仪器选择常用的沉降观测仪器有水准仪、全站仪等。
水准仪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沉降观测仪器,其精度较高,操作简单。
2、观测方法水准测量是沉降观测的主要方法。
观测时,应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以减少观测误差。
同时,应注意对观测仪器的校验和保养,确保仪器的精度和可靠性。
四、沉降观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1、数据整理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核和审批工作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工程概况:该方案旨在对工程进行沉降观测,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编制依据:该方案的编制依据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工程设计文件等。
三、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和人员素质要求:观测所需的仪器设备应符合国家标准,并由具备相关资质的人员进行操作。
2.观测时间:观测应在工程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进行,以全面掌握沉降情况。
3.观测点的设置:观测点的设置应考虑工程的特点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观测规则:观测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频率进行,同时应注意记录观测数据的变化情况。
5.观测准备工作:观测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场地勘察、设备校准、人员培训等。
6.沉降观测精度要求:观测数据的精度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应及时处理和分析数据,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观测数据应及时整理和计算,形成完整的观测报告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四、具体观测程序及步骤1.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是本次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先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并在地面上标注出来。
观测点的位置应该尽可能的平整,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在进行沉降观测时,需要使用精确的测量仪器,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观测点周围的环境变化,以及可能对观测数据产生影响的因素。
2.渗透观测渗透观测也是本次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进行渗透观测前,需要先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并在地面上标注出来。
观测点的位置应该尽可能的平整,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在进行渗透观测时,需要使用精确的测量仪器,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观测点周围的环境变化,以及可能对观测数据产生影响的因素。
3.统计表汇总在进行观测后,需要将所有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并制作成表格。
表格中需要包含观测点的位置、观测时间、观测数据等信息。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规范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规范关键信息项:1、观测目的2、观测范围3、观测周期4、观测精度要求5、观测方法与设备6、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7、成果报告内容与形式8、质量控制措施9、责任与义务10、费用及支付方式11 观测目的本协议旨在明确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和要求,以确保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通过对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及时发现异常沉降情况,为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111 具体目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111 验证工程设计的合理性,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1112 监测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保障施工安全。
1113 评估建筑物在使用阶段的稳定性,为维护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12 观测范围121 本次沉降观测的范围包括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基础以及与主体结构相连的附属结构。
122 观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关键部位,如四角、大转角处、沿外墙每 10 15 米处或每隔 2 3 根柱基上。
13 观测周期131 施工期间的观测周期应根据施工进度和荷载增加情况确定。
1311 一般在基础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每增加一层观测一次。
1312 若施工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加载速率过快、暴雨等,应增加观测次数。
132 建筑物竣工后的观测周期,在第一年不少于 3 5 次,第二年不少于 2 次,以后每年 1 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1321 沉降稳定的标准为最后 100 天的沉降速率小于 001 004mm/d。
14 观测精度要求141 沉降观测的精度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地基条件和沉降速率等因素确定。
1411 一般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观测精度不低于±05mm。
1412 对于重要的高层建筑或特殊要求的工程,可采用一等水准测量方法,观测精度不低于±01mm。
15 观测方法与设备151 沉降观测应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或附合水准路线进行测量。
152 使用的观测设备应经过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参考Word)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参考Word) 1: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1. 目的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旨在确保对高层建筑沉降行为进行准确、可靠的观测,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观测范围2.1 观测对象:适用于所有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
2.2 观测区域:确定观测区域的范围,包括建筑物底部、立柱、承重墙等关键部位。
3. 观测设备3.1 建筑物测量仪器: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全站仪等。
3.2 数据采集设备:使用高精度的数据采集设备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记录。
4. 观测参数4.1 沉降观测点: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涵盖建筑物各个关键部位。
4.2 沉降观测时间:确定观测时间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可以根据建筑物使用情况和工程需求进行调整。
4.3 沉降观测精度:确定观测精度的要求,包括垂直位移精度和时间精度等。
5. 观测过程5.1 建立观测控制网: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建立观测控制网,确保测量点的准确定位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5.2 观测数据采集:按照预定的观测时间和频率,使用数据采集设备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记录。
5.3 观测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得到沉降观测结果。
6. 规范要求6.1 观测结果报告: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制完整的观测结果报告,包括沉降曲线、沉降速率等指标。
6.2 数据备份:对观测数据进行及时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6.3 观测记录的保存:保存观测过程中的相关记录,包括观测仪器校准记录、观测数据的原始记录等。
以上是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所有参与观测工作的人员必须按照本文档的要求进行操作和记录,确保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档涉及附件:观测数据采集设备说明书、观测结果报告模板、观测记录表格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 建筑物:指人类用于居住、工作、娱乐或其他目的,并且由城市或农村设施所构成的房屋或建筑结构。
2. 观测精度:指观测数据的准确程度和可靠性,通常用单位距离内的误差来表示。
沉降观测规范要求
沉降观测规范要求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 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 或 S05 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分析原因并正确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30 天/次)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要求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 15-30 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此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是否会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五定”即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相关规定及要求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相关规定及要求
为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结构破坏,按设计要求及有关规范规定,对新建工程以及受其影响的邻近建筑均要进行沉降观测,并做好沉降观测记录。
(1)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无明确规定时,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成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2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层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整个施工期间的观测不得少于5次。
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及复工时应各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建筑物竣工后,一般情况,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稳定为止。
(2)沉降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和妥善保存,并应附有下列各项资料:
①根据水准点测量得出的每个观测点高程和其逐次沉降量。
②根据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平面图绘制的观测点位置图,根据沉降观测结果绘制的沉降量、地基荷载与连续时间三者的关系曲线图及沉降量分布曲线图。
③计算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平均沉降量、对弯曲和相对倾斜值。
④水准点的平面布置图和构造图,测量沉降的全部原始资料。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方案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方案一、工程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为了确保这些高层建筑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沉降观测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本方案旨在为具体高层建筑名称的沉降观测提供详细的指导和操作流程。
具体高层建筑名称位于具体地址,建筑高度为具体高度米,地上具体层数层,地下具体层数层。
该建筑结构形式为结构形式,基础类型为基础类型。
二、沉降观测的目的和意义(一)目的1、通过定期观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沉降,为施工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2、验证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处理的质量,评估建筑物在使用期间的稳定性。
(二)意义1、沉降观测是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控的重要手段,能够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2、为建筑物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合理安排维修和加固计划,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三、沉降观测的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20)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3、具体高层建筑的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四、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相关规范要求,本工程沉降观测的精度等级确定为具体精度等级。
五、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一)观测点的布置原则1、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反映建筑物沉降特征的部位,如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高低层交界处、沉降缝两侧等。
2、观测点应沿建筑物的周边均匀布设,相邻观测点之间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具体间距米左右。
3、观测点应避开障碍物,并便于观测和保护。
(二)观测点的埋设观测点采用具体埋设材料和方法进行埋设,埋设深度应符合规范要求,并保证观测点的稳固可靠。
观测点的标志应清晰、醒目,便于识别和观测。
六、沉降观测的周期和时间(一)观测周期在建筑物施工期间,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施工进度和建筑物的荷载增加情况确定。
一般来说,在基础施工完成后开始进行首次观测,以后每增加具体层数层或具体时间间隔进行一次观测。
沉降观测规范要求
《沉降观测规范要求》
1.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普通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低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
如建筑施工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
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2)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形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
除有特殊要求者外,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稳定为止。
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沙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3)在观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3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4)沉降是否进行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当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已进行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的选设位置祥见《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5.5.2条规定。
沉降观测规范要求
沉降观测标准要求一、沉降观测的根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准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 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细水准仪(S1 或 S05 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作业人员必须承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纯熟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详细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施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分析^p 原因并正确运用误差理论进展平差计算,按时、快速、准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展,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展,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30 天/次)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展。
3、观测点的要求为了可以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 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此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是否会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那么“五定”即沉降观测根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根本一致;观测道路、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沉降观测规范要求
《沉降观测规范要求》
1.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普通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低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
如建筑施工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
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2)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形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
除有特殊要求者外,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稳定为止。
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沙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3)在观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3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4)沉降是否进行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当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已进行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的选设位置祥见《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5.5.2条规定。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具体规定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具体规定在城市的天际线上,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然而,这些高耸的建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发生沉降现象。
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沉降观测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那么,关于高层建筑沉降观测,都有哪些具体规定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沉降观测的目的。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沉降,为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在进行沉降观测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观测方案。
观测方案应包括工程概况、观测目的、观测精度要求、观测点的布置、观测周期、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等内容。
观测方案应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观测点的布置是沉降观测的关键环节之一。
观测点应布置在能反映建筑物沉降特征的部位,如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沿外墙每 10 15 米处或每隔 2 3 根柱基上。
对于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以及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等也应设置观测点。
观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荷载分布、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不应少于 6 个。
观测精度是衡量沉降观测质量的重要指标。
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地基类型,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通常分为一、二、三等。
对于高层建筑,一般要求达到二等或更高的观测精度。
二等沉降观测的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应小于等于 05 毫米,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应小于等于 10 毫米×根号 n(n 为测站数)。
观测周期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施工进度、加载情况和地基土的类型等因素。
在施工期间,观测次数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一般来说,在基础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每增加一层观测一次;如果施工过程中出现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和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在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加、周围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下,也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规范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规范1. 简介高层建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多种原因而发生沉降。
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性,沉降观测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档旨在制定高层建筑沉降观测规范,以指导和规范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实施。
2. 观测目的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高层建筑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和评估沉降量的变化;•提供数据支持,为相关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参考;•评估和监测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性,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标准。
3. 观测计划3.1 观测系统设计•观测系统应满足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要求,并具备可扩展性和数据传输能力;•观测系统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类型、结构特点、使用情况等因素;•观测系统应包括沉降监测仪器、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和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等组成部分。
3.2 观测点的选择•观测点的选择应遵循统计学原理,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观测点应包括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和重要部位,例如基础、柱子、墙体等;•观测点的布设应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和平衡性,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观测参数与频率•观测参数应包括沉降量、沉降速率、变形量等;•观测频率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初始观测频率为每周一次,后续观测频率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4 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存储•观测数据的采集应使用专业沉降监测仪器,并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观测数据的存储应采用可靠、稳定的存储介质,并进行备份和定期维护;•观测数据的存储应区分原始数据和处理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4. 观测实施4.1 观测前准备工作•在观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测和测量,以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和安装方式;•确保观测点周围环境的清洁和整洁,确保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观测仪器进行校准和检测,确保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
4.2 观测过程•观测过程中,应按照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观测仪器的状态和环境因素对观测数据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和处理;•观测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和处理观测数据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要求与应用
架 设 仪器 站 点 与 转 点 处作 好标 记 桩 ,保
证 各 次观 测 均 沿统 一 路 线。 3)沉 降 观 测 :根 据 编 制 的 工 程 施 测 方 案及 确 定 的 观测 周 期 ,首 次观 测 应 在 观 测 点设 置 稳 固 后及 时 进 行 。一 般 高
Z O G H UC N T U T N H N Z O O SR C I O
高层建筑施工 中沉降观测技术的要求与应用
时建 兵
现 行规 范 规 定 ,高 层 建 筑 物 、 高 耸
构 筑 物 、重 要 古 建筑 物 及 连 续 生 产 设施 基 础 、动 力 设 备 基础 、滑 坡 监 测 等均 要
至 少 后视 到2 水 准 点 ,并 且 场 区 内各 个
息 ,为 勘察 设计 施 -= 门 提供 详 尽 的第 T= -B
一
水 准 点 构 成 闭合 图形 ,以便 闭合检 校 ; ③ 各 水 准 点 要设 在 建 筑物 开 挖 、 地 面沉
降 和 震 动 区范 围 之 外 ,水 准 点 的埋 深 要 符 合 二 等 水 准 测 量 的 要 求 ( 于 15 , 大 .m) 根 据 工 程 特 点 , 建 立 合 理 的 水 准 控 制
张 祺云
曹雷 鸣
测 方案 由建 设单 位 提供 的水 准 控 制 点 ( 城 市 精 密 导 线 点) 据 工 程 的测 量 施 或 根
观 测点 要 埋 设 在最 能反 映 沉 降特 征 且 便 于 观 测 的位 置 。一 般 要 求 建 筑物 上设 置
的 沉 降观 测 ,平 差 计 算 出 各水 准
点 的 高程 。 2)建 立 固定 的 观 测 路 线 :由 场 区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规范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为了规范沉降观测工作,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制定一套沉降观测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按照沉降观测规范的要求,对沉降观测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引言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是为了掌握土地基础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沉降变形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沉降观测规范将覆盖观测方法、仪器设备选择、观测频率、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观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沉降观测方法1. 硬铁或聚丙烯管法硬铁或聚丙烯管法是常用的沉降观测方法之一。
在施工前,需在监测点周围埋设管道,每隔一定距离安装深度计和水平仪,测量沉降的深度和倾斜情况。
观测过程中,需要记录观测点的坐标和周围环境变化。
2. 水准测量法水准测量法是衡量建筑物相对高度差的方法,也可用于测量沉降。
观测过程中,需设置基准点和观测点,通过水准仪和测量杆等设备进行测量。
观测数据要准确记录,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仪器设备选择1. 沉降仪沉降仪是沉降观测中最常用的仪器之一。
在选择沉降仪时,应考虑其精度、灵敏度和稳定性等因素。
常见的沉降仪有水准仪、高程仪和探地雷达等。
2. 数据记录仪数据记录仪用于记录观测数据,并可进行实时监测。
在选择数据记录仪时,需考虑其存储容量、数据传输方式和电源供应等因素。
同时,数据记录仪的设置和操作要符合相关规范和要求。
四、观测频率观测频率是指进行沉降观测的时间间隔。
根据不同工程的要求和具体情况,观测频率可以有所调整。
一般来说,在施工期间观测频率要高于使用期,重要建筑物的观测频率应更高。
五、数据处理1. 数据的采集和记录在沉降观测过程中,要使用合适的仪器设备采集数据,并准确记录下来。
观测数据应包括观测点的坐标、测量时间、观测数值等信息。
2. 数据分析观测数据的分析是确保观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应借助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数据平滑、插值分析、趋势分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形控制测量5.1 一般规定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
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
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
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隔墙中部设墙点,在室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
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
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的型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
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5.5.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0.4条的规定确定。
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5.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1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
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
施工过程中如暂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2 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
除有特殊要求者外,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
3 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4 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对一级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对其它等级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 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5.5.6 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二级、三级观测点,除建筑物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可允许使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相应等级规定的长度。
2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振动影响的围,塔式起重机等施工机械附近也不宜设站。
3 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增加荷载量、仓库进货吨位、建筑物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5.5.7 每周期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
根据需要,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变形特征值:1 基础倾斜α:(5.5.7-1)式中si—基础倾斜方向端点i的沉降量(mm);sj—基础倾斜方向端点j的沉降量(mm);L—基础两端点(i, j)间的距离(mm)。
2 基础局部倾斜α:按(5.5.7-1)式计算。
但此时,取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墙6~10m基础上两观测点(i,j)的沉降量为si、sj,两点(i,j)间的距离为L。
3 基础相对弯曲fc:(5.5.7-2)式中sk—基础中点k的沉降量(mm);si、sj—基础端点i、j的沉降量(mm);L—i与j点间的距离(mm)。
注:弯曲量以向上凸起为正,反之为负。
4 柱基间吊车轨道等构件的倾斜:按(5.5.7-1)式计算。
5.5.8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1 沉降观测成果表。
2 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各周期沉降展开图。
3 u-t-s(沉降速度-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4 p-t-s(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可视需要提交)。
5 建筑物等沉降曲线图(见附录E)。
6 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沉降观测的具体步骤本工程沉降观测采用闭合圈法按一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DS使用级精密水准仪或自动安平水准仪和铟钢水准尺。
建筑物四周至少留出3m的场地,便于闭合圈法沉降观测,观测前通知工程处和施工现场负责人,事先清理好现场,确保视线、场地畅通,安排好测量跑尺人员。
本工程结构施工阶段,做到每施工一层结构层次即进行一次沉降观察,沉降观测时间为砼浇筑结束后一天,不上荷载的情况下进行,中间停、复工各观测一次,以后每3个月观测一次,建筑物竣工验收前观测一次。
特殊情况如发现严重裂缝,沉降速率增大,沉降差较大等,亦相应增加观测次数,并整理出资料由主管工程师审核,及时提交给业主。
使用阶段每半年一次,共两次,以后每年一次,预计观测五年或直到沉降稳定,使用阶段预计共测6次,由建设单位负责观测,施工阶段的观测费用,按勘察设计文件规定,由业主负责,施工企业在提交成果时,向业主按专项收取费用。
观测成果管理本工程沉降观测应有专用外业手薄、记录表和建筑物平面图及观测点布置图等,并根据沉降观测成果绘制沉降分布图,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最后计算整个建筑物的平均沉降量和相对沉降差,每季提供给业主一份资料。
工程沉降观测资料,由专人整理,当每次观测一周后,提交工程技术科和工程队各一份,最终将系统观测资料作为工程技术资料的一部分存档,并交建设单位一份。
基准点和观测点的保护经常检查基准点和观测点有无变动,并防止砂浆落在观测头上,将观测点按观测平面图相应的编上号,每次观测后旋下观测头集中保管,下次观测时再按编号旋上观测头,注意防止柱上槽口被杂物堵塞或被现场材料挡住,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碰撞观测点头的螺牙铁管口,详见图《水准点埋置及观测头构造图》。
设置基准的原则是合理埋设,观测方便,并能保证水准点的稳定,基准点的埋设数量不少于三个,距离观测点30-50m,基准点的设置应在基坑挖土前15天完成,基准点必须加盖保护,在观测平面中,基准点位置应明确标注。
观测点的设置,依据图纸设计要求。
详见附图《沉降观测点平面图》。
观测点的设置采用预埋螺牙铁管,使用活动观测头,便于装拆。
装修前先旋下观测头,在柱装修材料上留孔并预埋套管,装修完再旋上观测头,观测头就朝外,便于观测。
注明细节:沉降观测方案一、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个,分别在 3、5、10、12×B 轴,1、16×D 轴,1×E 轴,20×F 轴,3、5、10、12×H轴,J 轴×8 轴。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 或N3 级精密水准仪。
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十0.00 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十500mm)。
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详见图五、沉降观测中注意事项沉降观测应采用附合线路或闭合线路,做到定机、定人、定路线。
测施前仪器必须经过检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沉降观测的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仪器到水准尺的距离不得大于 30m。
测施中,前后视必须采用同一根水准尺。
观测时,水准尺应和地面垂直,不得歪斜。
在同一测站上观测各观测点时,当读完所有观测点的读数后应回测后视点,两次同一后视点的读数差不得超过±1mm。
沉降观测的次数与频率应根据上部结构的作用荷载和作用时间,一般在施工阶段每上一层结构,观测一次,一直到结构封顶。
装饰施工完毕观测一次,移交业主前观测一次。
观测的结果应及时整理成成果资料,及时通报业主或现场监理工程师,工程M竣工后,应将成果资料整理归档。
请结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与《建筑变形测量规》进行查看。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分析原因并正确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30天/次)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