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育种学
林木育种学名词解释

林木育种学名词解释1.林木育种学: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良种选育和繁殖的理论与技术的学科。
2.品种:是经人工选择培育,经济性状与生物学特性符合人类生产、生活要求,且性状遗传稳定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和栽培条件的特异性植物群体。
3.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
4.不可遗传变异: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没有造成遗传物质的改变。
5.育种周期:在一个育种世代中补充群体、候选群体和育种群体的交替。
6.基本群体:从中进行选择用以建立育种群体的最初的基因型。
7.育种群体:严格地讲,育种群体是指向下一代传递基因的基因型组成的群体。
8.增殖群体:对经过遗传改良的材料进行繁殖的群体。
9.生产群体:用于生产林产品的林分。
10.基因保存群体或基因资源群体:为了未来的育种而保持遗传变异的群体。
11.自然选择:通过自然界的力量对生物进行的选择。
12.稳定性选择:利于中间类型的选择,选择结果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不变,变量减小或不变。
13.定向性选择:利于性状表现型的某极端类型的选择, 结果导致群体遗传组成的定向变化。
14.多向性选择: 对一性状的表现型作两个以上方向的选择, 属不利于中间类型的选择。
15.人工选择:是指人们根据需要,按照人为制定的选择标准,有意识地改变生物群体中特定遗传性状表现的活动。
16.选择育种:在林木改良中,按一定的标准和目标,挑选最有利于人们需要的那部分基因型,通过比较、鉴定和繁殖,创造出优良类型或品种的育种方法。
17.个体选择:也称混合(大群)选择,即仅根据个体本身性状的表型所做的选择。
18.家系选择:以整个家系为一个选择单位,只根据家系平均值决定个体的去留的选择方法。
19.家系内选择:在稳定的群体结构下,不考虑家系均值的大小,只根据个体表型值与家系均值的偏差来选择。
20.综合指数法:根据改良性状的遗传力和经济重要性,将各性状分别给予适当的加权,然后综合成一个指数,按多个性状综合选择指数值的高低进行选择。
林木育种学

●什么叫林木育种学林木育种学:是运用遗传学原理,研究林木优良品种选育与繁殖理论及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或指以遗传进化理论为基础,以林木的遗传变异为对象,以提高经济及观赏性状为目标,定向改造选育和繁殖林木良种的实践活动。
●林木育种的特性一、树木生长周期长二、能多年开花结实三、分布广、开发少、利用潜力大四、能有性也可以无性选育五、可混合品种●品种及其属性●品种:《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作物卷中的品种概念:“经人工选择培育,在遗传上相对纯合稳定,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上相对一致,并作为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作物类型。
品种一般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符合人类的需要,能适应一定地区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
”●品种或称为优良品种:是经人工选择培育,经济性状与生物学特性符合人类生产、生活要求,且性状遗传稳定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和栽培条件的特异性植物群体。
林木优良品种的意义1)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减少投入,充分满足社会需求传统名贵中药材杜忡育种温带胶源树种2)带动相关产业及国民经济发展新西兰辐射松占总出口额的13%;三倍体毛白杨产业化,推动造纸原料结构调整。
3)改善生产方式a 成熟期一致:集中采收(林木等)b 耐除草剂:降低管理成本和劳动强度c 抗病虫:减少损失及化学污染(安全性)d 株型一致:机械化管理等4)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a 遗传等基础研究b 育种理论与技术等c 栽培及管理技术d 采后及加工利用e 劳动者素质等●良种(3\4)良种:是指通过审定的林木种子,在一定时间、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其产量、适应性、抗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当前主栽的繁殖材料和种植材料。
例如,国光苹果,50~60年代,是良种;80~90年代,被富士取代而成为一般品种。
金帅苹果在鲁中山区是良种,在山东的胶东就不是良种。
●类型●类型:林木在其长期进化过程中受本身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而产生种内在形态特征上、生理特性上或某些性状有稳定性差异的个体或群体。
林木育种学复习材料

林木育种学复习材料一、林木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林木育种学的定义:林木育种学是应用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原理和技术,通过选择和配组优良的林木个体,培育出具有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新品种的科学。
2.林木育种学的目的和任务:培育出高产、重病抗性、抗逆性较强、木材质量好、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3.林木育种的原理:林木遗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遗传。
通过选择和配对性状良好的个体,逐代选择,可以逐渐固定期望性状。
二、林木育种的方法和步骤1.杂交育种:通过人工选择父本和母本,进行人工授粉,培育出具有更好性状的杂交后代。
杂交育种适用于一些表现型性状不明显的性状遗传。
2.选择育种:通过选择性状良好的个体进行繁殖,逐代选择,使性状稳定。
选择育种适用于一些表现型性状明显的性状遗传。
3.群体育种:利用群体遗传的原理,对林木的群体进行选择和繁殖,使性状在整个群体中得以改善。
三、林木遗传的基本原理1.林木的常染色体遗传:林木的常染色体遗传是指遗传信息通过常染色体的基因进行传递。
常染色体遗传包括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可以通过控制配对和选择优良个体进行选择。
2.林木的性染色体遗传:林木的性染色体遗传是指遗传信息通过性染色体的基因进行传递。
其中,雄性决定性系统和雌性决定性系统是最常见的性染色体遗传方式,具体是由哪一性别决定性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
四、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1.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保护林木种质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建立种质资源库、实施保护区管理和加强法律保护等方式来保护林木种质资源。
2.林木种质资源的利用:利用林木种质资源进行育种是培育高产、优质林木品种的重要途径。
利用种质资源可以通过选择和配血等手段改良种质,提高林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五、林木育种学的意义和应用1.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通过育种,可以培育出更适应环境、抗逆性更强的林木品种,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件

细胞膜也称质膜(plasma membrane)。细胞膜是一切细胞不可缺少的表面结构,是包 被着细胞内原生质的一层薄膜,它使细胞成为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单位,借以调节和维持 细胞内微小环境的相对稳定性。质膜对物质运输、信息传递、能量转换、代谢调控、细胞 识别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细胞质
2、螺线管(Solenoid):由核小体的长链进一步螺旋缠绕形成直径约30nm左右的染色质 纤维,即螺线管,为染色质的二级结构。
3、超螺线管:30nm的染色线(螺线管)进一步压缩形成300nm染色线,称为超螺线管。 超螺线管可以看作是染色质的第三级结构。
4、染色体: 超螺线管再次折迭和缠绕形成染色体。 由DNA到核小体——30nm染色质纤维几乎都公认是按螺旋方式缩集的,染色体的最
有一对染色体除有着丝点外还有一个不发生卷曲的、染色很淡的区域,这个区 域称做次缢痕。次缢痕主要位于染色体短臂上。
3、随体(Satellite) 随体是指次缢痕区至染色体末端的部分,有如染色体的小卫星。随体主要
由异染色质组成,是高度重复的DNA序列。
二、染色体的结构
(一)、染色质的基本结构
染色质是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根据染色反应的不同,可分 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常染色质在间期呈高度分散状态(正在进行复制转录 等),染色较浅,光镜下难以分辨。中期时发生螺旋化收缩变短。是产生 Mendel比率和各类遗传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异染色质在间期呈螺旋状态,染 色较深。染色质上缺乏Mendel基因,但并非对遗传没有任何影响。又分为结构 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
第二节 染是遗传物质或基因载体的总称,包括原核生物及细胞器的遗 传物质在内。但一般是指真核生物体细胞分裂中期具有一定形态的染色质。
林木育种名词解释

林木育种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林木育种学:是研究林木群体的遗传结构、改良方法、优良品种(类型)的选育与繁殖的理论及技术的科学。
2、个体改良:以细胞学为基础,以改变个体的基因型,培育出优良个体为目的的育种方法。
3、群体改良:以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为基础,以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使群体平均数得以提高,培育出一个优良群体为目的的育种手段。
第二章林木选育技术基础1、物种(species):物种是由形态相似的个体组成,同种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间杂交则不育。
(林奈-瑞典科学家)2、形态学种:指分类学家在物种分类时采用的方法,主要形态上相似,有一定的分布区域的群体称为一个种。
3、生物进化(evolution):指生物在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的过程。
4、种群或居群(population):由分布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5、地理小种(geographic race):由遗传性状相似的个体组成的种内分类单位,有共同的祖先,占有能够适应的特定地域。
6、生态型(ecotype):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7、地理(种源)变异:一个树种分布在广大地区,由于突变、环境的自然选择和隔离的作用,分化并产生了种内不同的地理生态种群,这就是地理(或种源)变异。
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变异。
8、立地间的变异:在一个种源区内,由于立地类型的差异而产生的一些变异。
9、林分间的变异:在相似的立地条件下不同林分间的差异。
10、个体间的变异:在同一林分中不同个体间的差异。
11、群体:指一群个体间可以进行随机交配的许多个体的总称。
12、群体的遗传结构:群体中各种基因的频率,以及由不同的交配机制所形成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在数量上的分布特征。
13、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在一个群体中,某一特定的基因型个体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林木育种

2.种内多层次变异:环境变异体变异,个体内不同部位的变异。
3.遗传力:反映遗传变量占表型变量的比率p=G+E
17.种源试验方法(论述):(1)全分布区试验和局部分布区试验,全分布区试验从全分布区采种,试验目的是确定种源之间变异的大小,地理变异规律和变异模式,在全分布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局部分布区的试验(2)采种点的确定,采种点选择是否全面,是否有代表性,对能否达到预期试验目的很关键(3)采种林分和采种树的确定:林分的选择,采种母树的确定(4)苗圃试验:育苗措施,苗圃试验阶段的观测(5)造林试验:试验地的选择,试验地的试验设计,制图和标志,造林的实施,造林阶段的观测
8.单株选择:是谱系清楚的选择,根据入选标准,从群体中挑选出优良个体,分别采种或采条,单独繁殖,单独鉴定的选择。
9.家系:由同一植株产生的全部种子(子代),属同一个家系。无性系:从同一植株上采条,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群体;原株:繁殖成无性系的最初植株;分株:组成无性系的植株。
10.(1)家系选择:把家系作为一个单位,根据家系内个体内的观察值计算家系平均值,按家系平均值大小进行的选择。(2)家系内选择:根据家系内个体表型值距该家系平均表型值的离差选择个体。(3)配合选择:是在优良家系中选择优良单株,是把家系平均表型值和所属家系内个体表型值相结合考虑。(4)无性系选择:通过无性系对比试验,评选出优良无性系的过程。(5)家系选择、家系内选择和配合选择以及无性系选择都属于单株选择。(6)多性状选择方法:连续选择法,独立淘汰法,选择指数法,多世代选择,直接选择与间接选择
林木育种学复习题和答案

林木育种学复习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林木育种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木材产量B. 提高木材质量C. 提高抗逆性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林木育种的基本方法包括哪些?A. 选择育种B. 杂交育种C. 基因工程育种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3. 林木育种中,选择育种的主要依据是什么?A. 表型B. 基因型C. 环境因素D. 社会需求答案:A4. 林木杂交育种中,杂交亲本的选择依据是什么?A. 亲本的表型B. 亲本的基因型C. 亲本的适应性D. 亲本的经济价值答案:B5. 林木育种中,基因工程育种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改变林木的形态特征B. 改变林木的生理特性C. 改变林木的遗传特性D. 改变林木的生长环境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 林木育种中,哪些因素会影响育种效果?A. 育种目标的明确性B. 育种材料的选择C. 育种技术的先进性D. 环境条件的适宜性答案:ABCD2. 林木育种中,哪些方法可以提高育种效率?A.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B.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D. 利用传统杂交技术答案:ABC三、判断题1. 林木育种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
(对)2. 林木育种过程中,环境因素对育种效果没有影响。
(错)3. 林木育种中,基因型和表型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错)4. 林木育种中,杂交育种可以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对)5. 林木育种中,基因工程育种可以精确控制目标性状的表达。
(对)四、简答题1. 简述林木育种中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
答: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林木的表型特征,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以期在后代中保留和增强这些优良性状。
这一过程依赖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合,通过连续多代的选择,逐步提高整个群体的遗传品质。
2. 描述林木育种中杂交育种的主要步骤。
答:杂交育种的主要步骤包括:(1)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2)进行亲本间的杂交;(3)对杂交后代进行选择,淘汰不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4)对选出的优良个体进行连续多代的自交或回交,以稳定和纯化优良性状;(5)最终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
林木育种学

林木育种学1. 林木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研究林木优良品种选育与繁殖理论及技术的科学。
或是指以遗传进化理论为基础,以林木的遗传变异为对象,以提高经济及观赏性状为目标,定向改造,选育和繁殖林木良种的实践活动。
2. 林木育种的实质:创造变异,选择变异,利用变异。
3. 林木育种的任务:良种选育和良种繁育。
4. 林木育种主要研究内容:(常规)1)育种资源的选择、收集、研究和利用2)引种3)选种a杂交育种b良种繁育c遗传测定5. 为什么当前林业生产重视林木育种工作,它的意义和作用何在?答:首先看林木育种的特殊性:树木生长周期长,大多栽培环境为荒山荒地,仅仅依靠改善外部栽培条件是有限的,而且目前作物育种已在世界上取得了巨大的贡献,林木育种工作选取优良林木品种,林木优良品种的意义在于:1)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减少投入,充分满足社会需求A用材林育种:a针叶树种,如:火炬松,辐射松,欧洲云杉b阔叶树种,按树种新品种,如三倍体毛白杨B橡胶树种C杜仲育种a传统名贵中药材b 温带胶原树种2)带动相关产业及国民经济发展,如新西兰的辐射松,三倍体毛白杨用于造纸业等3)改善生产方式:成熟期一致,集中采收,耐除草剂,抗病虫(减少损失及化学污染)株型一致4)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
6. 林木育种的主要途径:引种、选种、育种。
7. 林木上主要的选种方式:种源选择和幼优树选择。
8. 林木育种的发展动态和展望:a林木良种占据生产核心地位b育种目标紧密结合生产、市场及科技发展需要c重视基因资源收集、保护、评价及利用研究d重视育种应用基础及育种途径、方法研究e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国际共识f无性繁殖技术日渐成熟,无性系发展前景大。
9. 当前林木育种的主要工作是什么?10. 林木种内多层次的遗传变异表现为什么?a地理种源变异b同一种源内林分间的变异c林分内个体间差异d个体内的变异11. 林木基因资源的类别有?如何划分?a按地理来源划分:本地基因资源和外地基因资源b按利用和改良程度分:野生基因资源和人工创育的基因资源。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

基因工程育种
将外源基因导入林木植物,以获得抗逆性 、抗病性、高产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分子标记
利用DNA标记技术,检测和识别植物的特定遗传变异 。
基因定位
通过分子标记,定位和鉴定植物的优良性状基因。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9技术
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地插入 、删除或替换DNA序列,以改良林木的遗 传性状。
适应气候变化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需研究如何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林木 品种,以增强森林的抗逆性和稳定性。
防治生物入侵
针对生物入侵问题,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应研究如何通过 育种技术手段,培育具有抗入侵能力的林木品种,维护 森林生态安全。
探索和应用新的育种技术
新基因组编辑技术
01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对林木进行精准编
与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合作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还可以与农业、工业等领域进行合作 ,探索如何将林木育种与农业、工业生产相结合,实现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目标。
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林木育种产业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加大投入,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林木良种基地,提高良种生产能力 和品质。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林木企业
其他基因编辑工具
如TALEN、ZFN等,可用于精确修饰林木的 基因组。
04 林木遗传育种学 科的应用领域
林业生产实践
良种选育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研究如何选 育优良的林木品种,提高林业
生产效益。
造林规划
通过对不同树种的生态适应性、 生长速度、抗逆性等方面的研究 ,制定科学的造林规划,提高森 林覆盖率和生态效益。
跨国合作开展林木遗传资源收集和保护工作
林木育种学教学大纲

林木育种学教学大纲Genetic Improvement of Forest Tree 课程编号:L1014学时数:40〔课程: 30 试验:10 学分数:2.0适用专业:林学执笔者:康向阳开课学期: 编写日期:2023 年8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林木育种学属于专业课程,为林学专业的必修课。
主要任务:通过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国内外林木疗种的进展概况,充分生疏林木良种在国民经济进展中的意义,并初步把握林木育种的根本原理与方法,为学习者今后从事与林木育种争论、品种治理、良种繁育和推广等工作打卜.肯定的根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一〕课堂授课局部〔30 学时〕第一章绪论〔2 学时〕1林木育种的性质与任务:了解林木育种的性质及其主要争论内容;学握林木育种的特点、任务。
2林木育种与林业生产:充分生疏林木育种在林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疏现代林木育种的FI 标。
3林木育种的现状及进展趋势:了解林木育种的进展历史、争论现状以及进展趋势,注重技术对现代林木育种进展的影响及作用等。
其次章林木选育技术根底〔4 学时〕1物种和生物进化:了解牛物进化和白然选样的关系;把握种内多层次变异及其产生缘由。
2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索:生疏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因索对群体遗传平衡的影响。
3遗传参数及其估算:把握遗传力、配介力的性质以及影响选择效果的主要因素。
4选择与选择方法:生疏选择类型及其特点,把握选择方法的分类及其应用;了解育种方法与树种生殖方法的关系。
第三章遗传资源与树木引种〔 4 学时〕1遗传资源:了解树木遗传资源的概念与类别,理解遗传资源与育种资源的区分和联系;把握林木遗传资源的对林木遗传改进的意义与作用。
2生物多样性和遗传流失:了解遗传多样性的意义以及林木遗传资源流失的缘由;了解遗传多样性的主要争论方法。
3林木遗传资源治理:理解林木遗传资源收集、保存、争论和利用的冃的;把握林木遗传资源保存的形式及其适用范围等。
林木育种学整理

一.名词解释1.林木育种学:又称林木改良,是应用林木遗传性原理,以生物统计学为工具,与森林生态学等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研究林木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2.混合选择:根据育种目标,从群体中按表型进行的选择,即挑选符合要求的一批个体,或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一批个体,且对选择出来的个体不分单株,混合采集种子或穗条,混合繁殖或造林,这种不考虑上下代及与其他亲属根系的选择。
单株选择:是谱系清楚的选择,根据入选标准,从群体中挑选出优良个体,分别采种或采条,单独繁殖,单独鉴定的选择。
3.引种:把树种从原有的分布区扩展到分布区以外,或引进外来树种,称为引种。
4.遗传资源:也称基因资源,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的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内基因组、基因型变异的总和。
种质资源:指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遗传材料。
林木育种资源:是遗传资源的一部分,指在选育有利品种工作中直接利用的繁殖材料,是根据品种选育目标调查、收集的资源。
生物多样性: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生态综合体。
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原地保存:指在自然生境内的保存,保存生态系统和自然生境、保持和恢复有生存力的种群。
异地保存:指把搜集到的种子、穗条在其他适宜的地区栽培。
也叫迁地保存。
6.种源:通常是指从同一树种分布区范围内不同地点收集的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
种源试验:把自然分布在各地理区的种源样本(种子或苗木)集中在一个或多个地点,对其生长、形态及生理特性等所进行的对比栽培试验。
7.单交:两个亲本进行一次简单杂交。
复式杂交:用两个以上的品种经过两次以上的杂交。
回交:有两个亲本产生杂种F1代,再与亲本之一杂交。
8.无性繁殖:指采集树木的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在适当条件下使其再生为完整植株的过程。
无性系选育:指从天然群体或人工杂交、诱变群体中,选择优良个体,通过无性繁殖成无性系,经无性系测定,选育出优良无性系并应用于生产的过程。
林木育种学课程设计

林木育种学课程设计1. 课程介绍林木育种学是研究林木自然优良基因的遗传变异规律,利用现代生物学知识进行林木种质资源创新和优化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系统化地介绍林木的遗传学、种子学、育种学和良种繁育技术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林木育种技术和科研能力。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1.掌握林木育种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
2.能够熟练运用林木种质资源繁殖、分离和优化等技术。
3.能够阐述林木良种培育以及利用生物技术实现林木遗传改良的原理和方法。
2.2 课程内容:1.林木遗传学基础2.林木种质资源繁殖与分离技术3.林木育种学概述4.林木品种改良的原理与方法5.林木良种选育实践6.林木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文献阅读等教学方法,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加林木育种实验操作、质量评价和良种鉴定等实践教学活动。
课程考核方式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平时成绩包含实验操作和课堂表现两个方面,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
5.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1.《林木种子学与育种学》王世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2.《林木育种学》石国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年参考书目:1.《林木种质资源学》蒋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2.《林木育种进展》封镇汉,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7年3.《林木生物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宋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6. 实验操作本课程实验操作包含下列内容:1.林木种子制备和鉴定实验2.林木种子萌发实验3.林木芽生长速度测定实验4.林木染色体制备和鉴定实验5.林木杂交实验6.林木良种鉴定实验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林木育种学的认识和掌握,更好地应用发展现代林业科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林木育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林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木育种学

一、名词解释1、林木遗传学:在遗传学理论指导下,研究树木的遗传变遗规律的科学。
2、林木育种学: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的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从事的各项活动是要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
3、林木遗传改良:为了改进林地全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把林木的亲缘关系控制与其它一些营林措施结合起来使用时,称为林木改良。
4、遗传资源: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内基因组、基因型变异的组合,也称基因资源。
5、种质资源:是指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遗传材料。
6、育种资源:是遗传资源的组成部分,指在选育优良品种工作中直接利用的繁殖材料,是根据育种目标调查、收集及保存的资源。
7、濒危种:是指物种在其分布区的全部或显著范围内有随时灭绝的危险,如天目铁木等。
8、渐危种:是指那些因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所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在它们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重要部分很可能成为濒危的种类,如穗花杉。
9、稀有种:是指那些并不会立即有灭绝危险,中国特有的单型科,单型属或少种属的代表种类,但在它们分布区内只有很少的群体,或是由于存在非常有限的地区内,可能很快地消失或者虽有较大的分布范围,但只有零星存着的种类,如银杏、钻天柳等。
10、遗传多样性:通常是指物种内不同群体(又称种群或居群)间,或同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表示物种内基因的丰富程度以及基因的变异状况11、物种:是共享相同基因库的有性个体和异体受精个体中最庞大且范围最广的繁殖群体;是生物存在的基本方式,任何生物体在分类上都属一定的物种,物种形成也是物种起源,是生物进化的主要标志。
12、地理种源变异:林木不同地理起源的繁殖材料在适应性和生长习性等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把这种差异现象称为树种的地理种源变异。
13、自然选择:由于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以及对捕食者的作用,可影响某一种群的组成,结果那些对周围发生有利变异的生物存活下来,不利变异的则被消灭。
林木育种学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内容提要一、林木育种学的概念及性质二、林木良种地位与作用三、林木育种学的主要内容四、我国林木育种的成就与展望一林木育种学的概念及任务林木育种学是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应用林木遗传学原理,以生物统计学为工具,与森林生态学等其它学科密切相关,研究林木选育和繁育原理及技术的学科。
林木遗传改良:为达到改良目的对林木遗传特性及营造措施进行研究的学科(二)任务品种的属性:人工选育;经济性状优良;主要性状整齐一致;性状遗传稳定;较好的适应性。
应当特别指出:品种是经济上的概念,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而不是分类单位;评价品种优劣的唯一标准是现实的应用价值,而不是选育技术是否先进;品种具有地域性;品种具有时效性。
良种:根据育种目标通过选育,性状有一定程度改良的繁殖材料称为良种。
(三)林木良种的重要性“种质”是营林生产的内因;是林木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在林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1 农作物良种的巨大贡献的启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从1950—200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近 1.4倍(25.6—60.8亿);世界粮食产量增加近 2.0倍(7—20亿t);世界耕地面积仅增长7.0%(14—15亿hm2);世界农业粮食增产的平均科技贡献率在70%以上,其中: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新品种的作用更大,平均贡献率在40%以上。
建国56年来,作物育种成效显著:培育出41种农作物的5,000多个新品种;农作物品种更换了4-5次;每更换一次,可增产10%-30%。
目前,主要农作物良种占有率已近80%-90%。
2 林业生产经营水平低带来的压力林区地广面积大,地形复杂,不能像农业那样以集约经营的方式,来实现林木的优质高产。
1 / 23 林木良种巨大增产潜力的示范针叶树种:火炬松、辐射松优良无性系、家系△G 50%以上;落叶松优良种源△G 30%-50%;4 国家建设层面的亟需(1)我国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良种占有率比较:1980年2000年美国50%— 70% 90%—100%芬兰90%—100% 100%中国5%— 10% 30%—50%(2)六大林业工程建设—林木良种是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林木良种必不可少——培育优质经济林新品种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突破口二、林木育种学的历史和特点(一)发展历史1 自发阶段:公元18世纪以前引种:2000年前。
林木育种学实验报告

林木育种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旨在了解林木育种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掌握常用的育种技术,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加强对林木育种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实验原理林木育种学是研究如何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林木的科学,主要有两种常用的育种方法: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
选择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父本和母本,再通过交配、选择和繁殖的方法,逐步筛选出优良品种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有效传递只有一个基因或少数几个基因控制的性状。
杂交育种是指通过不同个体间进行人工授粉,使基因进行交流、重组,从而培育出具有良好性状的新品种。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有效传递多个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器材:生物安全柜、移液器、试管架、离心机、PCR仪等。
试剂:DNA提取试剂盒、引物、dNTP、聚合酶等。
四、实验步骤1. DNA提取从林木样本中提取DNA,以获取遗传信息。
采用DNA提取试剂盒的方法,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将提取得到的DNA样品保存至低温冰箱备用。
2. 引物设计根据所选育种目标,设计合适的引物,用于检测目标基因是否存在。
3. PCR扩增按照PCR实验的标准操作步骤,进行反应体系的配制,并设置PCR程序。
将提取得到的DNA样品与引物进行反应,扩增所需的目标基因。
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PCR扩增产物与DNA标记物一同加入琼脂糖凝胶槽中,进行电泳。
通过电泳,根据扩增产物的迁移情况判断目标基因是否存在。
5. 分析结果观察琼脂糖凝胶电泳图像,根据PCR扩增产物的大小和目标基因的迁移位置,判断样本是否具备所需基因。
五、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获得了琼脂糖凝胶电泳的结果图像,根据扩增产物的大小和目标基因的迁移位置,判断样本是否具备所需基因。
通过对多份样本的分析,我们得到了相应的育种数据,确定了适合育种的优良个体。
六、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对林木育种学的实验操作,详细了解了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林木育种学复习资料

林木育种学复习资料林木育种学复习资料林木育种学是研究如何通过选择、配种和培育来改良林木品种的学科。
它是林业科学中的重要分支,对于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抗逆性和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林木育种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应用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林木育种学的基本概念林木育种学是研究林木遗传变异和遗传改良的学科。
它的目标是通过选择具有良好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逐步改良林木的遗传特性。
林木育种学主要关注林木的生长速度、木材质量、抗病虫害性、抗逆性等性状,以满足人们对于木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
二、林木育种学的方法1. 选择法:通过对大量林木个体进行观察和测定,选择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后代繁殖。
这种方法适用于性状明显的林木品种改良。
2. 配种法:通过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交配,产生具有更好性状的后代。
这种方法适用于性状较为复杂的林木品种改良。
3. 杂交法:通过不同品种或亚种之间的交配,产生杂种,利用杂种的优势进行育种。
这种方法适用于提高林木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4. 培育法:通过人工选择和培养,利用组织培养、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加速林木的育种进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提高林木的育种效率和遗传改良的准确性。
三、林木育种学的应用1. 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通过选择和育种,培育出生长速度较快的林木品种,以满足人们对于木材的需求。
这对于解决木材短缺问题和推动木材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提高林木的抗逆性:通过选择和育种,培育出抗病虫害、抗干旱、抗盐碱等性状优良的林木品种,以提高林木的生存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提高林木的木材质量:通过选择和育种,培育出木材质量较好的林木品种,以满足人们对于高品质木材的需求。
这对于提高木材产业的附加值和推动木材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林木育种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林木育种学在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基因测序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发展,林木育种将更加精准和高效。
林木育种学名词解释

林木育种学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说说这林木育种学名词!你知道什么是杂种优势不?这就好比一支球队,里面有各种厉害的球员,他们组合在一起,那实
力可不是一般的强!就像杂交出来的林木,可能比原来的品种长得更快、更壮、更优秀呢!
比如说基因,那可是决定林木各种特性的关键呀!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要是基因好,那林木就可能有出色的抗病虫害能力,能在各种恶劣环境下茁壮成长,这不就是天生的优势嘛!
还有选育,这就像是在一群孩子里面挑出最有潜力的那个。
选育林
木也是一样,要从众多的品种中找出最适合的,把那些不好的淘汰掉,留下精华。
再说说繁殖,这可是让林木延续下去的重要手段呀!就像人类要生
孩子来延续血脉一样。
通过合适的繁殖方法,让优秀的林木基因一代
一代传下去。
咱就说,这些名词是不是很有意思?它们可不是死板的概念,而是
实实在在影响着林木的生长和发展呢!它们就像一个个小魔法,能让
林木变得更出色。
所以呀,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林木育种学名词,它
们背后的意义可大着呢!没有它们,哪来那些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
树林呀!。
林木育种学知识点总结

林木育种学知识点总结一、林木育种学概述林木育种学是指利用遗传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对林木种质资源的选择、杂交、选择和繁殖等一系列遗传改良手段,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科学。
它主要包括林木的遗传资源、种子生理学、遗传育种方法等内容。
二、林木遗传资源1. 林木种子的来源:林木的种子一般来源于自然环境中,包括野生林、人工林等,也可以通过人工收集进行保存。
2. 林木的基因资源:林木的基因资源是指具有遗传变异的林木个体,包括野生种、品种、栽培种等。
3. 林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林木资源的采集主要通过野外调查、样地调查等方法,同时需要进行种子的保存、人工繁殖等工作来保护这些基因资源。
4. 林木的遗传多样性:林木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林木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性,它是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特征。
三、林木的种子生理学1. 林木种子的特点:林木种子一般呈椭圆形,外表被有硬质种皮,内部含有营养物质和胚。
2. 林木种子的萌发机制:林木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萌发出新的植株,这是种子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3. 种子贮藏技术:为了保护和保存林木资源,需要对林木种子进行贮藏处理,以延长种子的保存时间。
四、林木的遗传育种方法1. 选择育种方法:选择育种是指通过对林木群体中的个体进行选择,挑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用于后代的育种。
2. 杂交育种方法:杂交育种是指通过不同的林木品种或株系之间的杂交,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品种。
3. 基因工程育种方法:基因工程育种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林木的基因进行改造,培育出具有特定性状的新品种。
五、林木育种的应用1. 优良木材的培育:通过林木的育种工作,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木材性质的林木品种,满足人们对木材的各种需求。
2. 林木抗逆性育种:通过林木的育种工作,可以培育出对各种逆境环境具有较高抗性的林木品种,提高林木的生存能力。
3. 林木观赏品种的培育:通过林木的育种工作,可以培育出具有良好观赏价值的林木品种,丰富人们的园林景观。
林木育种复习资料

绪论一、基本概念1.林木育种学:是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2.林木遗传改良:为达到提高和改良林木产量和品质之目的,采取控制林木遗传特性的技术措施。
它与林木育种学的涵义相近。
3.林木品种:指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符合生产需要,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特性明显,性状遗传稳定,由人工选育的林木群体。
重点在:产品要求、栽培范围、遗传相对一致的、人工选育、群体。
3.林木良种:多指通过人工选育、性状有一定程度改良的繁殖材料。
而良种应是优于当地主栽品种的、新选的品种。
二、林木育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引种:种及品种层面的选择,引进外来树种与品种。
2.选种:种内变异的利用,包括种源选择和优树选择等。
3.育种:新变异的创造与利用,包括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辐射育种以及基因工程等。
4.林木繁育:主要途径有母树林、种子园和采穗圃,以及组织培养和体细胞胚胎发生等。
5.林木种质资源及其保护。
此外,针对特殊性状开展抗逆性育种、木材材性育种,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反映现代育种新技术。
三、林木育种的特点(注重理解)1.多数树种达到性成熟和经济成熟需要时间长,即育种周期长,同时,树体大,占地多,试验设计难度大。
2.树木属多年生植物,持续开花结实周期长,选育材料可长期繁殖利用,因而可开展后向选择(backward selection),提高选择效果。
3.多数树种分布地区广,变异丰富,自然界尚存在着大量未被发现和利用的优良基因型,引种、选种潜力大,见效快。
4.多数树种行异花授粉,自花授粉或近亲繁殖会引起衰退,要采用异花授粉植物的育种方式。
5.不少树种能无性繁殖,可进行无性系选育,有性与无性选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林木育种方式。
6.多数树种生活周期长,栽培环境复杂多样,选育和繁殖遗传基础广泛的系列林木品种,或使用混合品种是适宜的。
题:从树木育种特点进行分析某个树种?1、育种资源丰富。
2、育种周期长(1)早期预测根据树木幼年时期的某些标志,来判断成年时期某些性状表现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根据幼年――成年某些性状间的相关性来进行的(2)促进提早开花结实(3)采用多种育种途径相结合,不断为生产提供改良程度逐步提高的繁殖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林木遗传学:在遗传学理论指导下,研究树木的遗传变遗规律的科学。
2、林木育种学: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的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从事的各项活动是要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
3、林木遗传改良:为了改进林地全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把林木的亲缘关系控制与其它一些营林措施结合起来使用时,称为林木改良。
4、遗传资源: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内基因组、基因型变异的组合,也称基因资源。
5、种质资源:是指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遗传材料。
6、育种资源:是遗传资源的组成部分,指在选育优良品种工作中直接利用的繁殖材料,是根据育种目标调查、收集及保存的资源。
7、濒危种:是指物种在其分布区的全部或显著范围内有随时灭绝的危险,如天目铁木等。
8、渐危种:是指那些因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所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在它们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重要部分很可能成为濒危的种类,如穗花杉。
9、稀有种:是指那些并不会立即有灭绝危险,中国特有的单型科,单型属或少种属的代表种类,但在它们分布区内只有很少的群体,或是由于存在非常有限的地区内,可能很快地消失或者虽有较大的分布范围,但只有零星存着的种类,如银杏、钻天柳等。
10、遗传多样性:通常是指物种内不同群体(又称种群或居群)间,或同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表示物种内基因的丰富程度以及基因的变异状况11、物种:是共享相同基因库的有性个体和异体受精个体中最庞大且范围最广的繁殖群体;是生物存在的基本方式,任何生物体在分类上都属一定的物种,物种形成也是物种起源,是生物进化的主要标志。
12、地理种源变异 : 林木不同地理起源的繁殖材料在适应性和生长习性等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把这种差异现象称为树种的地理种源变异。
13、自然选择:由于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以及对捕食者的作用,可影响某一种群的组成,结果那些对周围发生有利变异的生物存活下来,不利变异的则被消灭。
达尔文把这种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14、人工选择:从混合群体中选择出符合人们要求的个体或类型的选择方式,是人类创造新品种的重要手段。
15、混合选择:根据育种目标,从群体中按表型进行的选择,即挑选符合要求的一批个体,或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一批个体,且对选择出来的个体不分单株,这种方式称为混合选择。
16、单株选择:是根据入选标准,从群体中挑选优良个体,分别采种或采条,单独繁殖,单独鉴定的选择称为单株选择。
17、后向选择:对于谱系清楚的单株选择,通过子代测定的结果对亲本进行的再选择。
18、前向选择:从子代测定林中挑选优良家系内的优良个体作为下一代选育的亲本的选择方法。
19、家系:同一植株上所产种子繁育的全部子代。
20、半同胞家系:指只具有一个共同亲本(一般为母本)的子代。
21、全同胞家系:由同一对父本和母本产生的全部子代。
22、家系选择:依据家系内个体的观察值计算家系平均值,按家系平均值大小进行的家系选择。
23、家系内选择:是根据家系内个体表型值距该家系平均表型值的离差选择个体。
24、配合选择:是在优良家系中选择优良单株,是把各家系平均表型值和所属家系内个体表型值结合起来考虑的选择方法。
25、多性状选择:在遗传改良过程中一般都是同时针对多个性状的选择。
26、直接选择:就是直接根据改良性状进行的选择。
27、间接选择:就是根据与改良性状相关性状或指标的选择。
28、突变:指生物有机体的遗传物质不是由于遗传分离和重组产生的改变,这些改变可以传递给子细胞,甚至传递到下一个世代。
29、选择:一个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繁育力是不同的,产生子代个体的数量不等,从而可使群体中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30、迁移:指群体间基因的流动,个体迁入一个群体,或从一个群体迁出。
31、遗传漂变:指在小群体中,由于偶然因素而产生的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即某些等位基因没有被“取样”而从后代中消失。
32、交配系统:指生物有机体通过有性繁殖从一个世代传递到下个世代的模式,即包括配子结合,形成合子的所有属性。
33、基因加性效应变量:是指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间累加作用引起的变量34、显性变量:是指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引起的变量35、上位变量:是指非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引起的变量。
后两部分变量统称为非加性遗传变量(VNA)。
36、一般配合力(简称 GCA):是指在一个交配群体中,某个亲本的若干交配组合子代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的离差。
37、特殊配合力(简称 SCA):是指在一个交配群体中,某个特定交配组合子代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及双亲一般配合力的离差。
38、种源:取得的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原产地(地理种源)。
39、产地: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直接采集地。
40、产地: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直接采集地。
41、种子区:指生态条件与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地域单元,是用种的基本单位42、种子亚区:指在同一种子区内部为控制用种需要所划分的次级单位。
43、种子区区划:根据生态条件、性状表现、行政和自然区界等对一树种各种源种子供应范围所作的区划。
44、优树:是指在相同立地条件下的同龄林分中,生长、干形、材性、抗逆性等性状特别优异的单株。
又称正号树或精英树。
45、候选树:用作评选优树的待选树木,具有符合要求的表型特征。
初选候选树、复选中选树。
46、对比树:在候选树同一林分的一定范围内,生长、立地和树龄相同或接近,在评选优树时,作为比较对象的仅次于候选树的优势木。
47、杂交:指不同树种或同一树种不同种源、家系、无性系间的交配,称为杂交。
48、自花授粉:同一朵花、同一植株不同花朵间以及同一无性系不同植株间的授粉,也称自交。
49、异花授粉:不同无性系间的授粉。
50、近交:亲缘关系极近的个体间杂交。
如全同胞个体间、半同胞个体间的杂交,也称近亲交配。
51、杂种:不同基因型个体间交配得到的子代,也称杂交种。
52、杂交育种:通过杂交,取得杂种,对杂种进行鉴定和选择以获得优良品种的过程。
53、杂种优势:两个遗传性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比双亲优异的现象。
54、单交:是两个亲本进行一次简单杂交。
55、回交:由两个亲本产生杂种F1,再与其亲本之一进行杂交,叫做回交。
56、双交:是指4个种先配成两个单交杂种,然后再对两个单交杂种进行杂交。
(A X B)X(C X D)。
57、杂交可配性:是指杂交取得有生命力杂种种子的机率。
58、母树林:优良天然林或种源清楚的优良人工林,通过留优去劣疏伐,或用优良种苗以造林方法营建的,用以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的林分。
59、种子园:是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60、无性系种子园:是指由嫁接苗、插条苗、组培苗等无性繁殖苗木营建的种子园。
61、实生苗种子园:指由优树自由授粉种子或控制授粉种子育出苗木建成的种子园。
62、初级种子园 : 通常是从未经改良的天然林或人工林中选择优树建立的种子园。
63、第二代无性系种子园:由优树子代林中选择优良家系中的优良单株,通过营养繁殖营建的种子园。
64、杂交种子园:用遗传品质好、遗传基础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栽植材料(树种)营建的、以生产具有杂种优势林木种子为的种子园。
65、杂种无性系种子园:用遗传基础好、结实能力强的杂种无性繁殖苗木营建的、以生产具有杂种二代优势的林木种子为目的的种子园。
66、球果败育:是雌球花座果后,在发育过程中由生态、遗传等因素导致的枯萎落果现象,是种子园减产的主要原因。
67:辅助授粉:就是将具生命力的花粉直接喷撒在未隔离的球花上。
二、填空1. 育种资源的类别:本地育种资源、外地育种资源、人工创育的育种资源、野生育种资源。
2.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3. 种质资源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生物因素、人类活动因素。
4. 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离体保存(设施保存)、就地保存、迁地保存。
5. 自然保护等级:濒危种、渐危种、稀有种。
6. 人工选择的方式:定向性选择、稳定性选择、多向性选择。
7. 选择方式:根据是否进行遗传测定分为表型选择和遗传型选择;根据选择个体谱系是否清楚分为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根据树种繁殖方式分为家系选择、家系内选择和配合选择;根据选择性状的多少分为单性状选择和多性状选择;根据对目标性状是否直接选择分为直接选择和间接选择。
8. 多性状的选择方法:连续选择法、独立淘汰法、选择指数法。
9. 影响遗传力的因素:群体、环境、估算方法、林木年龄。
10. 地理变异的趋势:南 -- 北或冷暖变异趋势、干 -- 湿变异趋势、高 - 低海拔趋势。
11. 地理变异模式:连续变异模式、不连续变异(产生生态型、地理小种)、随机变异。
12. 种源试验的方法:确定试验规模;种源的确定;采种林分和采种母树的确定;进行苗圃试验。
13. 优树的选择方法:优势木对比法(工作量少,操作更简单,但遗传增益相对较小)、标准地法(最常用的方法,有较大的遗传增益,但也同时增加了工作量)、绝对值评选法(制作生长过程表通常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14. 第二代优树的选择材料:子代测定林为主;控制授粉子代林。
15. 第二代优树的选择方法:家系选择、家系内选择、配合选择。
16. 杂种优势遗传理论:显性学说、超显性学说、杂种生境学说。
17. 杂交方式:单交、回交、复式杂交、多父本混合授粉杂交。
18. 杂交可配性类型:种内杂交可配性、种间,属间杂交可配性。
19. 控制授粉主要包括:去雄、套袋隔离、授粉、20. 杂交障碍来自三个方面:空间隔离、时间隔离和遗传隔离。
三、简答2. 什么是遗传资源、种质资源和育种资源?①遗传资源: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内基因组、基因型变异的组合,也称基因资源。
②种质资源:是指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遗传材料。
③育种资源:是遗传资源的组成部分,指在选育优良品种工作中直接利用的繁殖材料,是根据育种目标调查、收集及保存的资源。
3. 从保护遗传资源和育种工作的需要出发,阐述遗传资源的重要性?(1).农作物和果树栽培育种的历时证明,现有的品种都起源于野生植物;(2).在集约经营和选育过程中,玩玩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经济性状上,从而使群体或个体遗传基础变窄;(3).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工艺过程的改革、市场的变化,对林木新品种的要求也会发生改变。
(4).今天复杂而丰富的物种和遗传资源是在生物6亿多年自然演化中形成的;(5).拯救濒临毁灭的树种,已迫在眉睫。
4. 育种资源收集、保存的方式及特点?收集:(1)收集种内多层次遗传变异(种源、单株)材料;(2 )在全分布区不同环境梯度内收集遗传材料;(3)重视位于中心和边缘分布区的基因资源收集;(4)收集同一树种的栽培种和野生种;(5 )收集高产、抗逆性强的特殊类型;(6)收集有价值的古树、大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