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_组合(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组合的教案

高中数学组合的教案

高中数学组合的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组合的基本概念,能够解决与组合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组合的定义、组合的计算公式、应用组合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组合问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排列的概念,并让他们思考排列和组合之间的区别。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组合的定义和性质;
2. 讲解组合的计算公式,如C(n, k) = n! / (k!(n-k)!).
三、练习(20分钟)
1. 让学生完成几道简单的组合计算题;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一些应用组合的问题,如赛马比赛中的排名问题。

四、拓展(10分钟)
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较复杂的组合问题,如鸽巢原理等。

五、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组合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指定的练习题,并思考如何应用组合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注重实际问题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组合的概念和方法。

高中数学_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对集合的初步认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对集合的基本关系会有所混淆,通过不断的练习巩固来达到标准要求。

高中学生虽有好奇,好表现的因素,厌烦空洞的说教所以一定要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解知识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要采用分类教学的方法,各个辅导,重点内容,多练,多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整个教学效果还是很乐观,学生反映迅速。

教学反思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是在前面学习了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后来研究集合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为后面学好集合的运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一节课,首先复习结合的含义与表示再利用类比的思想引入集合之间有何关系,通过例子说明集合有包含相等等关系,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讲解子集、相等、真子集、空集概念时,让学生认真读概念,理解概念中的关键字。

通过反例深刻理解概念中关键字并记住。

同时,对概念的三种语言进行点明,概念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有机结合,逐步使学生由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过渡。

上课时还注意将抽象概念与实例相结合,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举例子来理解概念,尤其是空集的例子。

学生大多举的是方程无解的例子。

有的认为{0}是空集,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辩论后认为它不是空集,加深学生的理解。

最后,我与学生共同将子集、相等、真子集等的性质进行了总结,还通过一一列举得出例子的推广,n个元素组成的集合有个子集,个真子集,个非空子集等。

通过本节课教学,有以下想法: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考虑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本节内容是选自新人教 A 版高中数学必修 1 第 1 章第 1 节第 2 部分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的一些基本概念,本小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下一节学习集合之间的运算的基础,因此本小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高中数学_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等差数列作为高中数学中较为基础和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

通过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了解他们对等差数列的掌握情况以及掌握的程度,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情分析阶段,我通过课前调研、作业分析和课堂观察等多种手段,对学生的等差数列知识水平进行了初步了解。

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等差数列有基本的概念,并能够应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然而,他们在等差数列的应用和推导方面较为薄弱,对于等差数列的应用场景掌握不够灵活,缺乏深入的理解。

教学设计:基于学情分析的结果,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差数列的应用和推导过程:第一节: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探究: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等差数列的性质和特点,并运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 拓展:通过拓展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一些常见应用场景,如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等。

第二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 引入:通过多个例子引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 探究:通过自主探究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应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 拓展:通过拓展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指数形式和通项公式的实际应用。

第三节: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推导- 引入:通过多个实际问题引入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 探究:通过自主探究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推导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并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应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 拓展:通过拓展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如考察奇数和、偶数和等。

课后反思: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通过引入、探究和拓展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对等差数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1. 教材内容及地位本节课是人教版版《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3节函数单调性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用符号语言(不等式)刻画函数的变化趋势(上升或下降)及简单应用.它是学习函数概念后研究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一个性质,为后继学习奠定了理性思维基础.如研究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性质,包括导函数内容等;在对函数定性分析、求最值和极值、比较大小、解不等式、函数零点的判定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问题上都有重要的应用.因此,它是高中数学核心知识之一,是函数教学的战略要地.2.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3. 教学难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生成,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二、学生学情分析1. 教学有利因素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已经对函数的单调性有了“形”的直观认识,了解用“V随X的增大而增大(减小)”描述函数图象的上升(下降)的趋势.亳州一中实验班的学生基础较好,数学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观察、辨析、抽象概括和归纳类比等学习能力.2. 教学不利因素本节课的最大障碍是如何用数学符号刻画一种运动变化的现象,从直观到抽象、从有限到无限是个很大的跨度.而高一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跨越的阶段,逻辑思维水平不高,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另外,他们的代数推理论证能力非常薄弱.这些都容易产生思维障碍.三、课堂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单调性的相关概念.掌握证明简单函数单调性的方法.2.通过实例让学生亲历函数单调性从直观感受、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的自然跨越,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类比等思想方法.3.通过探究函数单调性,让学生感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从有限到无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体验数学的理性精神和力量.4.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进一步养成思辨和严谨的思维习惯,锻炼探究、概括和交流的学习能力.四、教学策略分析在学生认识函数单调性的过程中会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是如何把“随x 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这一描述性语言“翻译”为严格的数学符号化语言,尤其抽象概括出用“任意”刻画“无限”现象;二是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对高一学生而言,作差后的变形和因式符号的判断也有一定的难度.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形式组织学习材料:1. 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动态的优势,借助函数图象、表格和几何画板直观演示.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自然生成.2.在“创设情境”阶段.观察并分析沙漠某天气温变化的趋势,结合初中已学函数的图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函数单调性,明确相关概念.3.在“引导探索”阶段.首先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意识到继续学习的必要性;然后设置递进式“问题串”,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对“随x 的增大而增大”进行探究、辨析、尝试、归纳和总结,并回顾已有知识经验,实现函数单调性从“直观性”到“描述性”再到“严谨性”的跨越.4. 在“学以致用”阶段.首先通过3个判断题帮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辨析,逐步形成对概念正确、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然后教师示范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一起提炼基本步骤,强化变形的方向和符号判定方法.接着请学生板演实践.五、教学过程(一)通过问题,引入课题分别作出函数y=x+1,y=-x+1,y=x²的图像,并且观察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图像有什么变化趋势?y=-x+10 1X1y=x²1问题一问题二如何描述函数图像的上升或下降?图像上升,y 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图像上升,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向题三如何用符号化的数学语言来描述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呢?(二)引导探究,生成概念探究在函数y=f(x)的给定区间上任取x₁,x₂,当x₁<x₂时,有f(x)<f(x₂),这时我们就说函数y=f(x)在给定区间上是增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一般的,设函数f(x) 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₁,x₂,当x₁<x₂时,都有_f(x)<f(x₂),那么就说函数f(x) 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 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₁,x₂,当x₁<x₂时,都有f(x)>f(x),那么就说函数f(x) 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如果函数y=f(x) 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或是减函数,就说这个函数在这个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 叫做函数y=f(x)的单调区间(三)学以致用,理解感悟概念理解( 1 ) 已知,因为f(-1)<f(2), 所以函数f(x)是增函数.(2)能不能说y= (x≠0)定义域(-∝,0)∪(0,+∝)上是单调减函数?(3)对于函数f(x),x∈D,若x,x₂∈D,(x₂-x) [f(x₂)-f(x₁)]>0 ,则函数f(x)在D上是增函数.(4)y=f(x) 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若x,x₂∈D,且x₁<x₂,则f(x)>f(x₂).- 用于比较函数值的大小(5)y=f(x) 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若x,x₂∈D,且f(x₁)>f(x₂),则x₁<x₂…用于比较自变量值的大小概念升华:(1)x,x₂具有任意性;(2)单调性是相对区间而言的,在一点处不具有单调性,单调区间之间用“,”隔开(不可用“U”符号连接)(3)定义的等价变形;(4)“知二推一”的应用典型例题—根据图像,指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并指明函数在这些区间上的增减性。

高中数学_杨辉三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杨辉三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杨辉三角”及其历史2. 认识“杨辉三角”中行、列数字的特点及其组合数性质、二项式系数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树立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杨辉三角”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富民强而奋斗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讨“杨辉三角”中蕴含的数字规律。

教学难点:二项式系数的最大值及其应用。

二、教学过程 1. 新课引入 (1) 二项式定理:)N ()(222110+---∈++++++=+n b C b a C b a C b a C a C b a nn n r r n r n n n n n n n n①二项式系数:___________;②通项:___________.(2)计算(a+b)n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并填入下表n 二项式系数123456(3)杨辉三角的历史【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关于二项式定理的知识及二项式系数的运算出发,让学生通过填表的形式发现二项式系数具有一定的规律。

同时也让学生发现,这样的表格不利于发现二项式系数的其它性质,由此引发思考:如何对表格进一步整理,得到更方便观察二项式系数的数字规律的表格,由此可以自然引出“杨辉三角”。

通过对杨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课堂探究探究1:各行数有什么规律?性质1: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2:上下两行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性质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3:各行数的增减性与最大值有什么规律?性质3:二项式系数的增减性与最大值①当n为偶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当n为奇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4:各行数的和是多少?性质4:二项式系数的和: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杨辉三角”,采用多种方式(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杨辉三角”中数字的规律,使各组可以一起分享讨论成果。

高中数学_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引言:等差数列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对于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结合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以及课后反思,设计一节关于等差数列的数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学情分析学生年级:高一学生人数:40人学生背景: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在应用题上存在理解不到位的问题。

根据学情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学生在等差数列方面的薄弱点,进而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主要是教材《高中数学》,根据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4. 等差数列的应用:算术平均数的应用等三、教学设计1. 导入部分在导入部分,可以考虑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汽车进行匀速行驶,每过1分钟记录行驶的距离,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变化规律,引发学生对等差数列的认识。

2. 知识讲解与探究在这个部分,需要通过简洁明了的例子和概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可以为学生展示等差数列的图像,并引导学生总结出等差数列的特点。

3. 公式的引入与推导接下来,引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通过简单的推导和实例的演示,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公式的由来与应用情景。

4. 练习与巩固在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可以设计一些基础习题和拓展习题,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并提供一些挑战性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拓展与应用在此部分,可以通过应用题目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让学生通过设计等差数列的问题,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计算问题。

四、课后反思本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如下:1.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更加合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连贯;2. 练习题的难易程度可以适当调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3.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高中数学_高中数学人教B版选修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高中数学人教B版选修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在前一节复数的概念的学习中,学生对已知的数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复数的概念有了比较清晰认识,体会到了数系的扩充是生产实践的需要,也是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感受到了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这个班是文科班,学生对数系的扩充有了很好的了解,对复数的概念掌握得很好,但对数学思想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一般。

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如果直接讲授复数的几何表示及其意义,显得很突兀,学生不易接受和理解。

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实数的几何意义、实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学生对实数范围内数与形的对应有着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从问题出发通过问题探究教学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复数的几何表示、复数的模及其几何意义。

效果分析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本课从实数的几何表示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主动地去观察、发现、归纳,积极地动脑,能够抓住复数的几何意义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从问题出发,自然发现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又过渡到下一个新知识,以问题串起学习的所有知识,达到了使探讨的问题层层递进深入的目的。

课堂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

本节课注重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新知识。

通过学生创造,观察,归纳,反思、潜移默化的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同时通过自我评价来获得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三个注重: 1. 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新知识的作用。

2. 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3.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当堂能够掌握复数的几何意义,能解决复数对应的点、复数的模问题。

教材分析《复数的概念》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数学实验教材选修2-2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复数的几何意义是在数系扩充,引入复数以后,让学生从几何的角度对复数的概念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高中数学_排列与组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排列与组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前学习活动课前学生阅读教材,看学校教学平台上导学本中的课前微课,完成智学网上课前学情监测小练习。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准确检测学生对前面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为这节课做好精准准备。

教学过程不同的选派方案种数为( )A. 14B. 24C. 28D. 484、集合A={1,2,3,4,5,6},B={1,2}若集合B⊂≠M⊂≠A,则这样的不同的集合M个数是( )A. 14B. 24C. 4D. 155、如果6个人按照某一顺序排好以后,再插入3个人,则不同的插法种数是( )A. B.C. 789D.2八我的收获请总结一下,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排列组合的类型及求解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谈谈你对数学的认识。

播放背景音乐,课堂结束学生总结学习的知识,方法,思想,不足之处同学老师补充。

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在总结中继续提升认识。

感受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要热爱数学就要热爱PPT播放在音乐声中结束学生课堂活动设计(1)学生互查互纠,对照课件上的知识结构图,小组共同复习前面学习内容。

(2)学生对课前探究内容先交流,再展示,自主完成变式环节后,总结规律,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

(3)根据数学情境,学生编题,上传,展示,学生提问其他学生。

(4)根据新的数学情境,拓展提升,学生讲解。

(课堂上学生采用了情景剧表演的形式突破难点)(5)学生抢答环节和学生随机回答环节,抢答学生进行了思维展示,赢得了大家掌声。

(6)学生课堂巩固练习,当场提交,数据分析。

(7)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知识、方法、用到的数学核心思想。

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工具(1)课堂学生用平板电脑与教室教学平台连接,通过教学平台上传解题过程,并向其他学生演示、讲解。

(2)学生通过导学本与智学网实现课前自学与学情检测。

(3)课堂学生通过练习的即时数据分析,提高课堂针对性。

《1.2.2排列与组合》学情分析学习内容方面,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排列与组合的定义,公式,理解了排列组合问题的方法。

高中数学_导数的应用(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导数的应用(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导数的关系;能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已知函数单调性会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导数研究单调性问题的探索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利用导数方法研究单调性问题,体会不同知识间的联系,同时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单调性求参数范围。

【教学方法】本节课拟运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大课堂容量。

【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师:导数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常与函数、不等式、解析几何结合出题,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如何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

首先看一下考试要求。

多媒体展示考试要求,板书课题生:看考试说明,读考试要求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利用导数研究函数单调性在高考中的要求。

师:函数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是什么呢?显示多媒体生:齐答问题1.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设函数)(x f 在),(b a 内可导,如果在),(b a 内0)(>'x f ,则)(x f 在此区间内是_______如果在),(b a 内0)(<'x f ,则)(x f 在此区间内是_______师:由此可以得出求函数单调区间步骤生:思考,回答求解步骤2.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1)求函数定义域;(2)求)(x f ';(3)在定义域内解不等式0)(>'x f ,得增区间,解不等式0)(<'x f ,得减区间;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的回顾,使学生明确函数增减性与导数正负的关系。

二、概念辨析师: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小题,加深对导数与函数单调性关系式的理解多媒体展示1.若函数f(x)在(a,b)上单调递增,那么在(a,b)上一定有f ′(x)>0( )2.若函数在某个区间内恒有f ′(x) =0,则函数f(x)在此区间内没有单调性( )3.)(x f y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x f y =的图象可能的是( )生:回答每个题目,(1)举出反例,得出f ′(x)>0是函数单调递增的什么条件,(2)说明函数类型(3)说明解题过程,并说出已知原函数图像如何得导函数图像,如D 选项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小题的辨析,加深学生对导数与函数单调性关系的理解。

高中数学_组合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组合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组合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普通班学生,他们起点低,基础差,缺乏自信,但课堂活跃。

在认知基础方面,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排列组合的基础知识,对简单的排列组合的问题已经有所掌握,但本节课需要学生梳理已学过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根据所给实例,判断该问题为排列组合的什么问题,并且运用相应的知识加以解决,需要学生具备全面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组合的综合应用效果分析首先这节课能有意识地保护和调动好学生愿意学习数学的心情,营造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情绪氛围,使其产生热爱数学学习的积极心理;其次3个例题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产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价值取向和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观念;最后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促进认知结构的内化,并且可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

《组合的综合应用》是《选修》2——3第一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内容有组合问题,排列与组合综合问题。

大约需要1课时。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应用的很广泛,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时就做了一些探索,把它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整堂课坚持从学生的实际与认知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体验数学。

组合的综合应用评测练习1.圆上有10个点,过每三个点画一个圆内接三角形,则一共可以画的三角形个数为()A.720B.360C.240D.120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有4名男生和4名女生,一次问卷调查活动需要挑选3名同学参加,其中至少一名女生,则不同的选法种数为()A.120B.84C.52 D.483.编号为1,2,3,4,5,6,7的七盏路灯,晚上用时只亮三盏灯,且任意两盏亮灯不相邻,则不同的开灯方案有()A.60种B.20种C.10种D.8种4.一个口袋中装有大小相同的6个白球和4个黑球,从中取2个球,则这2个球同色的不同取法有()A.27种B.24种C.21种D.18种5.若从1,2,3,…,9这9个整数中同时取4个不同的数,其和为偶数,则不同的取法共有()A.60种B.63种C.65种D.66种6.某科技小组有六名学生,现从中选出三人去参观展览,至少有一名女生入选的不同选法有16种,则该小组中的女生人数为________7.4位同学每人从甲、乙、丙三门课程中选修1门,则恰有2人选修课程甲的不同选法共有________种.8.从一组学生中选出4名学生当代表的选法种数为A,从这组学生中选出2人担任正、副组长的选法种数为B,若BA=213,则这组学生共有________人。

高中数学_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数学_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本节课⾸先运⽤2002年国际数学家⼤会会标引⼊,让学⽣动⼿拼图,能让学⽣进⼀步体会中国优秀的数学传统⽂化,感受数学与⽣活的联系,激发学⽣的学习兴趣.运⽤此图标能较容易的观察出⾯积之间的关系,引⼊基本不等式很直观.随后设置⼀系列的问题.学⽣⽴⾜问题,围绕⽬标,借助教材先独⽴思考,归纳概括,尝试知识建构.这些问题,让学⽣直接回答和⿊板板演,提⾼学⽣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通过⼏何图形中⾯积关系获得基本不等式后,让学⽣及时记录,强化记忆.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以填空形式出现,学⽣能够独⽴完成,并能加深学⽣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此种证明⽅法是“分析法”,在选修教材的《推理与证明》⼀章中会重点讲解,此处有必要让学⽣初步了解.由于⼏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因此,借助⼏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引导学⽣得出基本不等式的⼏何解释.这样就从三个不同⾓度引导学⽣归纳并认识基本不等式,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课堂练习的设置,可以巩固基本不等式,让学⽣熟悉公式,并学会应⽤.学⽣分组讨论、纠正、争辩,合作交流.引导学⽣体会基本不等式应⽤.强调基本不等式成⽴的前提条件“正”,并为下⼀步利⽤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奠定基础.课本上的例1,,多数学⽣都会仿照课本上的思路加以解决,学⽣能够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并强调解题步骤的完整性,使学⽣体会利⽤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正”、“定”和“等”.接着利⽤练习巩固学⽣所学的新知识,将学⽣的思维向外延伸,激发学⽣的发散思维.达到熟练使⽤基本不等式的⽬的,进⼀步巩固利⽤不等式求最值的关键点:“正”“定”“等”.最后让学⽣畅所欲⾔,⾃⼰归纳总结⼀堂课的收获.通过作业,巩固本堂所学知识.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设问提出问题,引导学⽣发现问题,经历思考交流概括归纳概念,由问题的提出进⼀步加深理解;这⼀过程能够培养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学情分析在认知上,学⽣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数、式的⼤⼩⽐较,也具备了⼀定的平⾯⼏何的基本知识. 如何让学⽣再认识“基本”⼆字,是本节学习的前提. 事实上,该不等式反映了实数的两种基本运算(即加法和乘法)所引出的⼤⼩变化,这⼀本质不仅反映在其代数结构上,⽽且也有⼏何意义,由此⽽⽣发出的问题在训练学⽣的代数推理能⼒和⼏何直观能⼒上都发挥了良好的作⽤. 因此,必须从基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和⼏何意义两⽅⾯⼊⼿,才能让学⽣深刻理解它的本质.另外,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的前提条件和等号成⽴的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辨误的⽅式让学⽣充分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的三个限制条件(⼀正⼆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解析,并结合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结果固然重要,但数学学习过程更重要,所以在探究本节课的重点,即进⾏基本不等式的推导时,更加注重了培养学⽣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

高中数学_《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用具体例子引出了定理,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

在平面上任一向量都可唯一的表示为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

对于平面上的向量,任意一组不共线向量都可作为基底。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平面向量坐标表示的依据。

对于定理的证明教材作为选学内容出现,意在降低要求。

但证明存在性、唯一性的方法,既要证明存在性,又要证明唯一性,可以介绍给学生。

作为定理的应用,教材安排了例1、例2两个例题,给出了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式,以及线段中点的向量表达式。

二、教学基本条件分析1.学生条件: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理解能力,喜欢思考,乐于探究。

2.前期内容准备:前期学生刚刚学习了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以及向量共线的条件。

3.教学媒体条件:支持幻灯片及投影展示。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应用1.教学重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应用2.教学难点: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会用它来表示平面的任一向量,为向量坐标化打下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定理的产生、成过程,体验定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运用,增强学生向量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向量是处理几何问题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培养学生的精神。

3.教学媒体条件:支持幻灯片展示。

四、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平面向量先行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向量的坐标运算的基础。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观察、抽象、概括的方式,自主得出定理;在定理的运用中,引导学生分析思路,总结规律,体验解题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音频、图片引入,出示课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二)逐层深化,定理形成温故而知新:平行向量基本定理: 【设计意图】:回顾平行向量基本定理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在一维线性关系中数与形的完美结合,为下一步探索和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做铺垫。

高中数学_三视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三视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设计新课改之后的基本理念是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贴近素质教育,更加人性化、信息化、多元化。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是以实际问题的出现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交流合作的模式发展数学能力——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宗旨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升华为培养数学精神为理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直观图之后,尚未学习点、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情况下教学的。

三视图是空间几何体的一种表示形式,是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

学好三视图为学习直观图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

2、学情分析:(1)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方体,长方体的几何特征以及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得到不同的视图的方法。

但是对于三视图的概念还不清楚。

(2)只接触了从空间几何体到三视图的单向转化,还无法准确的识别三视图的立体模型。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等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上述三视图表示的立体模型,从而进一步熟悉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直观教学法、启导发现法。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引导启发学生动眼、动脑、动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组合、组合数的概念
2、使学生会利用排列与组合的推导组合数公式
3、使学生能应用组合的概念,组合数的公式解决一些与组合有关的简单问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对简单实例思考、分析、解决,初步形成组合、组合数的概念;用类比、归纳的思想得出组合的概念,并深刻认识组合、排列的区别与联系;推
导组合数公式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能深刻体会排列与组合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并会利用排列数公式及两个概念的联系来推导组合数公式;同时通过对组合数公式的推导,加深对排列、组合概念的理解,增强对组合数公式的记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组合的概念
教学难点:组合数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
四.教学流程:
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实例分析、解决,初步形成概念-----变式训练,得出概念并深化对概念的认识——应用概念,突破难点——随堂拓展,归纳总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看,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用了2个课时学习了两个基本计数原理、4个课时学习了“排列”。

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运用两个计数原理,能正确理解排列、排列数的概念,能比较熟练地应用排列数公式进行计算。

还能遵循先特殊后一般、先取后排、先分类后分步的原则,解决典型的排列问题。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要借助这些已有的知识,通过类比、归纳,帮助学生理解组合的概念;从能力的角度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探究的能力、计算的能力、数学表达的能力,教学中要借助学生已有的能力,提供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向学生提供合适的探究材料,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借助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数学表达能力。

效果分析
排列与组合都是研究从一些不同元素中任取元素,或排成一排或并成一组,并求有多少种不同方法的问题.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问题,与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顺序对排列、组合问题的求解特别重要.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从定义上来说是简单的,但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困惑,分不清到底与顺序有无关系.
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问题的内涵领悟其中体现出来的顺序.教的秘诀在于度,学的真谛在于悟,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学生易于辨别组合、全排列问题,而排列问题就是先组合后全排列.在求解排列、组合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找出两定义的关系后,按以下两步思考:首先要考虑如何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元素来,选出元素后再去考虑是否要对元素进行排队,即第一步仅从组合的角度考虑,第二步则考虑元素是否需全排列,如果不需要,是组合问题;否则是排列问题.
排列、组合问题大都来源于同学们生活和学习中所熟悉的情景,解题思路通常是依据具体做事的过程,用数学的原理和语言加以表述.也可以说解排列、组合题就是从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具体情景的出发,正确领会问题的实质,抽象出“按部就班”的处理问题的过程.据笔者观察,有些同学之所以学习中感到抽象,不知如何思考,并不是因为数学知识跟不上,而是因为平时做事、考虑问题就缺乏条理性,或解题思路是自己主观想象的做法(很可能是有悖于常理或常规的做法).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师生一道在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怎么做事就怎么分析,若能借助适当的工具,模拟做事的过程,则更能说明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数学选修2-3第一章1.2“排列与组合”。

鉴于本节课的重要性安排两个课时教学,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主要学习两个内容:
1、理解组合与组合数的概念。

2、会推导组合数公式,并会应用公式求值。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完排列的相关知识之后进行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类比排列的相关概念理解学习组合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合(一)
1.下列问题中,是组合问题的有.
(1)从1~9这9个数字中取2个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和?
(2)从1~9这9个数字中取2个相减,有多少种不同的差?
(3)某班有50人,从中选出6人分别担任6门学科的课代表,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法?
(4)某班有50人,从中选出6人参加学校的座谈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法?
2.从5篇稿件中选出3篇参加征文比赛,不同的选法有种.
3.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面值的人民币个一张,取其中的一张或,共可组成种不同的币值数.
4.已知平面内A、B、C、D这四个点中,任何三点不共线,写出以其中任意三点为顶点的所有三角形.
4.圆上有10个点,问:
(1)以这些点为端点,一共可以画多少条弦?
(2)以这些点为顶点,一共可以画多少个三角形?
6.(1)空间有8个点,其中任何4点不共面,过每3个点作一个平面,一共可以作多少个平面?
(2)空间有10个点,其中任何4点不共面,以每4个点作一个四面体,一共可以作多少个四面体?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弄清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推导组合数公式这一难点的突破上我分了四个层次:1、简单实例解决。

我先让学生用列举法,将从3人中选出2人的所有情况列举出来,共三种,种数记作,合情地得到=3;变式训练:若从4个人中选2个呢?=6;
2、观察、猜测。

学生通过简单计算,很容易发现。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的组合数如何计算呢?怎样得到计算的公式呢?
3、深层评析。

引导学生再次分析从排列与组合概念的区别,强调排列需经过先取后排两个步骤完成,而组合只需将取出的元素并成一组。

因此学生能从中寻找的联系,,自然得到
4、理性推导。

或我通过层层递进式,分散了教学难点,化解了学生学习的障碍,感觉比较流畅,自己也较满意。

但学生在做课堂练习第6题时,对用组合数阶乘形式去论证等式成立,对式子的变形还不熟练,需加强组合数公式的记忆和灵活应用。

课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组合、组合数的概念
2、使学生会利用排列与组合的推导组合数公式
3、使学生能应用组合的概念,组合数的公式解决一些与组合有关的简单问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对简单实例思考、分析、解决,初步形成组合、组合数的概念;用类比、归纳的思想得出组合的概念,并深刻认识组合、排列的区别与联系;推
导组合数公式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能深刻体会排列与组合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并会利用排列数公式及两个概念的联系来推导组合数公式;同时通过对组合数公式的推导,加深对排列、组合概念的理解,增强对组合数公式的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