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论述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论述题及答案

1.分析中国奴隶制国家采用国家联盟形式的原因。

答:夏、商之所以采取国家联盟的组织形式,实行分权管理,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中国步人阶级社会伊始,就在形式上形成了一个“邦千里”的地域性大国,在其之内却囊括了成百上千诸侯与方国,这些方国实际上只是一些城郭及所属村落组成的小国,它们势孤力单,难以自保,需要有一个联合来保护自己。

但由于当时开发程度,交通状况、管理水平和能力都比较低下,无法对各邦国进行直接统治,建立起秦汉以后那种中央集权制国家,只能是在原有部落联盟的基础上,改变部落联盟的性质,组成君主国的松散的国家联盟。

2.试析中国奴隶制国家产生的途径与当时政治、经济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关系。

答:夏、商、西周三个王朝都是在改造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等级君主制国家,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之所以选择这一类型,必然有其经济、自然和政治原因。

(1)从经济环境看,中国不是在铁器时代而是在青铜时代步入阶级社会的,当时农业方面的工具仍主要使用木石之类,就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在这一工具水平阶段是不会产生国家的,但因黄河中下游土质松软、气候温和,使夏、商的农业水平达到了产生国家的条件。

但是,这种早熟的奴隶社会毕竟建立在很低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上,商品经济不发达,旧氏族以自然经济为依托,发展了原始社会父系大家庭模式,建立了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组织形式。

(2)从政治环境看,国家组织形式取决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阶级结构。

就被统治阶级而言,被征服的部族奴隶主要是农业经济,由于人数多、聚族而居,不可能采取严密的控制。

再就统治阶级内部结构而言,因为中国奴隶制国家不是在激烈的阶级分化、破坏氏族制基础上建立,因此,统治阶级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王室成员,人数较少,所以也只能采取分封的或联盟形式进行间接统治。

3.分析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答: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从法理上讲,专制之意是将权力授予一人的治国方式,即国家的一切大事均有皇帝专决,所有的行政都对君主负责,但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从外延上看都是地域辽阔的大帝国,凭君主一人之精力来日理万机是不可能的,于是便有“助理万机”的宰相的设置。

历史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历史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选官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一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2.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 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3.对古代选官和监察制度的认识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习题训练 1.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汉代的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 视。这表明秦汉对地方的监督() A.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行政巡视体系 B.中央监察制度与地方监察制度相脱节 C.采取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的巡视制度 D.巡视官员具有职权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 2.隋唐时期,侍御史是主管监察的官员。隋朝侍御史“始自吏部选用,不由台主”,唐初侍御史“皆吏部与台长官、宰相议定,然后依选例补 奏,其内诏别拜,不在其限”。这表明隋唐时期() A.监察官员由监察主管部门独立任免 B.监察官员独立行使监察权 C.行政部门参与监察官员的任免工作 D.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部门 3.唐僖宗时,(左拾遗)侯昌业上疏:“上不亲政事,专务游戏,赏赐无度,田令孜专权无上,天文变异,社稷将危,上疏极谏”。上大怒,召 昌业至内侍省,赐死。由此推断() A.引导式劝谏有助于民主政治 B.尊天道施仁政的理念消亡 C.左拾遗职责是内侍皇帝起居 D.该官隶属于谏诤监察机构 4.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 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 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特点浅析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特点浅析
定 的现 实 意 义 。 1 属 帝 王 。 约 权 臣 .直 制
中国古代 的监 察 机 构 历 来属 于 帝 王 , 接对 帝 王 负 直 责, 负有制 约权 臣的职责 。以历史 上第一个封建 中 央集权 制 国家秦 朝建立 的 国家 机构 来看 , 就十分鲜 明地显示 了监 察机构 的这一特 性。秦代 国家政权机关设 三大部 门 : 是 一 丞相, 掌管行政 , 协助 皇帝处理政 务 ; 二是太尉 , 管军事 ; 掌 三是御史 大夫 , 掌管 监察 百官 违失 , 以强化 皇权 的 控制 力 量 。御史 大夫作为监 察机 关 的最 高长 官 , 丞相 、 尉 并 与 太 称“ 三公 ” 。从 品位看御史 大夫秩 位低 于丞相 , 秦 置御 史 “
相 、 互制约的政 事堂制度 , 相 相权 被大 大削弱 , 相权 对皇权 的威胁也 随之减少 , 但皇帝仍 未放松 对宰相 的监控 。监察 御使作为 “ 人君耳 目”, 有权 直接 向皇帝 弹奏 。唐 玄宗 时 ,
证 官吏忠 于职守 、 忠于皇权 , 规谏 帝王违失 , 调节和 制衡 国 家各 机关 的作 用 , 还在一 定程 度上 起到 了整饬 吏治 , 缓和 封建 地主 阶级 与农 民阶级矛盾的作 用。所 以我们 可 以说 , 中国古 代监察 制度是 世 界人类 文 明史 中具有 独创 性 的瑰 宝, 源远 流长 , 具特 色 , 独 是建 筑在 国家权 力机构 中的 “ 万 里 长城” 。这样 的评 价是一点 也不过誉的 。
善忘言语 , 举止 多 可笑 , 事 者 至传 为 口实 ” 《 史 ・ 好 。( 宋 孙忭> 二百九十二 ) 卷 御史 韩缜 对年 高不 胜 其 职的孙 忭进
[ 关键词 ] 中国 ; 古代监 察制度 [ 中图分 类号 ] 6 14 1 9 .9 9 [ 文献标 识码 ] A [ 章编号 ]0 2— 9 3(0 2 0 文 10 6 8 2 0 )3—0 5 0 0 8— 2

古今中国监察制度的对比研究

古今中国监察制度的对比研究

古今中国监察制度的对比研究监察制度是统治剪辑为了巩固起统治地位,维护统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保证国家机关按法定的程序正常运行,而对国家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

检举、惩戒的制度。

学习和研究中国监察制度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

在清楚了解和对比古今中国监察制度的异同点,分析古代和近现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监察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中国监察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秦汉始建监察制度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并对如何监察官员以防止并惩治腐败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并不断完善。

1、春秋战国:“御史”。

2、秦:设置御史大夫。

3、汉:设御史台,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

4、魏晋以后:一是御史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构;二是不再设置固定的地方监察机关,改由中央不定期地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而御史的职权,也不断加强。

5、隋唐:“以法理大下,尤重宪官”,将御史台分为三院,各司其责:台院“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6、宋:在地方设立通判,兼掌对地方官的监察,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7、元:监察御史,御史台与出令的中书省互不统属;御史大夫有权直接选任台官。

8、明清:都察院,虽有左右都御史掌院,但各道监察御史的活动则直接受皇帝节制,不受都御史统辖,同时扩大并加强了监察御史的活动范围及权力。

(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特点。

对官员的有效监察必须有一整套逐渐完善的制度,监察制度的产生,本来就是对准不法官僚的。

监察机构的职能正是为了纠察百官,其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是以介入司法活动为手段,维护纲纪,以达到保持官员廉洁、巩固政权的目的。

其次是监察机构的职责十分明确、具体,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A.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B.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C.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D.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

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

(《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课本中其它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述怀·出关(唐)魏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论中国古代法律监督制度

论中国古代法律监督制度

论中国古代法律监督制度[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监督产生的背景,阐述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法律监督制度的概况。

并论述了中国古代法律监督制度的特点,指出了其发展规律,整理出了古代法律监督的发展线路。

[关键词]:中国古代法律监督概况特点规律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五千文明,有丰富的法律文化。

作为皇权至上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着怎样的法律监督制度,它们是怎样的萌芽并逐渐发展成熟,又有着怎样的特点与规律,笔者试图通过本文的论述找到某些答案。

一、中国古代法律监督产生的背景法律监督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官吏不能自觉严格依法办案是法律监督产生的土壤,维护统治阶级的秩序是法律监督产生的初衷,树立“慎刑爱民”的形象是统治者的需要。

当中央大员或地方官吏利用皇帝给予的司法权与国家分庭抗礼,皇帝不能够有效地控制官吏的司法行为时,皇帝需要巩固皇权,有效地对地方官员进行控制,于是法律的监督就产生了,这是法律监督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

从另一方面看法律监督也是老百姓一种需要,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往往会采取一些缓解冲突的措施,而通过法律监督则是方式之一。

皇帝通过法律监督树立一种“慎刑爱民”的形象,这对维护皇帝的威信,维持社会的稳定,巩固皇权,化解民怨都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说法律监督是缓解社会矛盾的调节器。

法律监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而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和河南龙山文化晚期[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律监督的产生远远晚于法律的产生。

法律监督从西周开始经过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发展慢慢地成熟,隋唐的法律监督则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随后的宋、元、明继续发展,到了清代则发展到颠峰。

二、中国古代法律监督制度的概况[2]夏朝是中华大地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法律还停留在习惯法上,商朝继续发展,但是就现有文献来看这两个朝代都没有出现法律监督。

(一)西周的法律监督西周的法律监督应该说还没有形成制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五过之疵与其罪惟均禁止司法官犯“五过之疵”(《尚书·吕刑》),所谓“五过之疵”是指司法官审案时的五种敝病,即惟官(依仗权势)、惟反(私报恩怨)、惟内(家属牵制)、惟货(勒索财贿)、惟来(贪赃枉法):“五罚服,正于五过” (《尚书·吕刑》),即因“五过”而枉法裁判,罚不当罪,甚至出入人罪,司法官必须承担罪责相当的法律责任,甚至“其罪惟均”,即以犯人之罪来处罚司法官,体现了西周统治者对司法腐败一定程度的监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模块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模块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3、4、5、6、7、8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解析:C 由材料可以看出汉朝的统治者出身平民阶层,改变了过去宗法分封体系下的“世卿世禄”制,这反映了贵族政治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察举制度的含义是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任用的选官制度,材料都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

2.(2015某某一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X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解析: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

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C项正确。

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

3.“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

”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解析:A 由“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可知该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属于唐代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能,A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枢密院负责军事,B、C、D三项错误。

4.(2016某某调研)“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古代监察制度演变

古代监察制度演变

古代监察制度演变引言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

监察制度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早期,其发展与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还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古代监察制度的起源开始,梳理古代中国和其他文明社会中监察制度的发展过程,分析其中的演变和特点。

一、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起源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众多列国为争夺霸权,特别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和评议,以保证国家的政治稳定。

最早的监察制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策》中提到的“君秋温恒”和《易·小畜》中的“观国之兵。

”这些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官吏廉政,并在军事、财务等方面监察他们的行为。

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监察制度开始得到系统化的发展,并在汉朝时期取得新的突破。

汉朝时期实行“丞相、御史大夫一人下辖”的制度,由御史台执行监察,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控制官员的行为和廉政。

同时,汉朝还设置了纠察官和王国监察制度,加强了监察的力度,保障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二、古代其他文明社会中的监察制度除了古代中国,还有其他许多文明古国也存在着监察制度,并且在演变过程中各有特点。

1. 古埃及的监察制度古埃及的监察制度起初集中在法老的身边,由特殊职位的人员负责执行。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监察制度逐渐分散,各个部门都设有监察职位。

同时,古埃及还特地设立了名为“视、听、遍视一切”的部门来监督官员的行为,并控制着统计、商业等领域,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法纪。

2. 古希腊的监察制度古希腊的监察制度并不像古中国那样集中在特定的机构中,而是由市民自发组织的组织负责监察,并通过公民大会和法庭来审判违法行为。

这种分权的制度注重公民参与,保障了监察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3. 古罗马的监察制度古罗马的监察制度可以追溯到共和国时期。

古罗马设立了几个特殊的监察机构,例如“审计官”和“法院官”等,来监察官员的行为,确保他们廉政,并追究腐败行为的责任。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诸侯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举荐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 )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C.察举制开始形成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答案】A 【解析】材料“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反映了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故A项正确。

2.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

这表明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A.公平性B.民主性C.家族性D.强制性【答案】A 【解析】材料“所征之人不拘一格”意在强调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是君主专制,体现不出民主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家族性和强制性的信息,排除C、D两项。

3.《汉官仪》记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监察的六个内容)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材料中“刺史”的主要职权不包括( ) A.考察吏治B.奖惩官吏C.监察民众D.决断冤狱【答案】C 【解析】刺史的主要职权是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其监察的对象不包括民众,故选C项。

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A项正确;“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选拔最优秀的官吏”说法绝对,且不是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展示的科举制的优势,故C项错误;科举考试不能准确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D项错误。

浅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启示

浅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启示

浅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启示摘要: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之丰富,体系之严密,影响之深远,可谓世所罕见!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尽管因时代条件影响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局限,但它仍不愧为中国古代制度文明中的一块瑰宝!梳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线索,总结其演变趋势和特点,探究其发展规律并从中获取有益之启示以为现实借鉴、服务,正是本人探究其之初衷,也是其自身历史价值的魅力所在!本人就此浅谈,以就教于读者和同仁。

关键词:监察制度特点启示监察制度是统治集团为维护统治而构建的对国家公职人员履职进行监督、纠察、奖惩的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源远流长,体系严密,不仅在监督国家政令实施,保持官员廉洁、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而且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制度文明遗产和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教训。

孙中山先生曾高度评价过此制度,认为它“不独行之官吏,即君上有过,犯颜谏诤,亦不容丝毫假借”,是“自由与政府中间一种最良善的调和方法。

”〔1〕因此,考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之嬗变,总结其发展趋势和特点,思考其借鉴价值,获取有益之启示并运用于现实,无疑具有重大的探究价值和意义!下面,本人就试着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之嬗变、发展趋势、特点、启示四个方面进行浅谈,以供读者和同仁参考并欢迎批评指正。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之嬗变:考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之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即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强化于宋元,严密于明清。

(一)先秦时期萌芽:夏商西周时,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活动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执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又兼有监察职责。

但此时期国家尚未设置专职监察机构及官员,因而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尚未建立。

(二)秦汉时期形成:公元前221年,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

中国古代史监察制度变化过程

中国古代史监察制度变化过程

中国古代史监察制度变化过程1秦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2汉中央设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地方设十三州刺史3隋唐门下省,负责谏议封驳4宋中央出现谏院-—谏官专门机构地方设通判5元中央设御史台6明清中央设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的按察使司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规律1、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2、汉承秦制,但较秦制更严密。

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

在地方每州设一刺史,用以监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

各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不一,但体制与汉代基本相同;4、隋唐时期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5、宋代监察机构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加强.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

地方如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6、元代中央设御史台,还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这是元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发展。

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即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7、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

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

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

都察院除执行监察权外,还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

战时,御史监军,随同出征。

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专设六科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强皇帝对六部的控制.礼、户、吏、兵、刑、工六科,各设都给事中1人,左右都给事中各1人,给事中若干人。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
1.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 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2.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 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 的发展。 3.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 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 平、客观。 4.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 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 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积极性占主导地位; 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 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2011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早期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井冈山实验学校 黄 武
考点三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其职权是执掌群臣奏 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管国家监察事务。同时 在地方每郡设监察御史一人,负责监察地方。 2、两汉 西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 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唐代:御史台
5、科举制: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创设武举、殿试和“自荐”求官制度; 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北宋科举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成为定制,考试 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 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电大监督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电大监督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监督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018年)《监督学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三章之后。

题目:中国古代监督思想对当代有无借鉴意义,有何借鉴意义?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1、个人讨论提纲。

2、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评分。

无论认为有无借鉴意义,都要说明理由,要求能够谈出自己的观点,并举例说明。

1、在指导思想上,应充分认识加强和完善行政监察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以来,历朝统治者了解澄清吏治对维持其统治长治久安的重要性,都十分重视监察制度和监察机构的建设。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较好地发挥了作用。

这些制度规范对当代中国的权力监督及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历史证明,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建立健全监督制度,使政府行为透明化、公开化、程序化、规范化,使为官者由不想贪到不能贪,这是保持清廉的根本保证。

邓小平同志说过:“要有群众监督制度。

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2—333页)目前,尽管我们在廉政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借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的合理成分是十分必要的,它对建立完善包括干部回避交流制度、干部举荐任用责任连带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廉政制度,促使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增强政府行为的透明度,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监督学_简答题

监督学_简答题

1、什么是公权力?公权力有哪些特征? 42、什么是腐败?腐败有哪些特征? 43、什么是监督?监督有哪些特征和功能?44、什么是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45、什么是监督的基本原则?监督有哪些基本原则? 46、什么是监督学?监督学有哪些特点? 47、简述监督思想、监督理论、监督实践之间的关系。

48、简述中国古代监督思想的发展历程。

49、试述中国当代监督思想。

410、试述西方监督理论及其实践。

411、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理论与西方人民主权理论有何差别? 412、试比较中外监督思想的异同。

413、试述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

514、简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515、简述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的特点。

516、简述香港廉政公署。

517、简述澳门廉政公署。

518、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有什么特征? 519、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520、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法律框架是什么? 621、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包括哪几方面内容? 622、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有哪些方式? 623、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程序包括哪些内容? 624、法律监督的含义是什么? 625、工作监督的含义是什么? 626、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要遵循什么程序? 627、质询的程序是什么? 628、执法检查的程序是什么? 629、什么是党内监督?党内监督有什么特征? 630、党内监督的主体与对象是什么? 631、党内监督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632、党内监督有哪些主要制度?733、党内监督的规则体系由哪些方面内容组成?734、党组织监督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735、党的代表大会监督的内涵是什么?736、党的委员会监督的内涵是什么? 737、党委常委会监督的内涵是什么? 738、什么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739、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740、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监督的对象与内容是什么?741、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有哪些监督权?742、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可采取哪些监督方式进行监督?743、什么是违反党纪案件的查办?案件查办须遵循什么程序?744、党员监督的含义是什么?党员依据什么规定进行监督?745、党员监督有哪些主要方式?846、党员监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847、试述检察机关在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与当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与当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法制园地法制博览2019年04月(上)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与当代监察制度之比较金洋陈秋容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2摘要:本文从中国法律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当代监察制度特点的比较,分析其本质特征,充分挖掘古代监察制度的经验,取其精华,以史为鉴,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监察体系,加强反腐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今监察制度;特点;借鉴意义中图分类号:D69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0-0189-01一、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一)监督权与皇权紧密结合,皇帝是最高的监察员在我国古代,建立监督制度的目的是维护皇权和封建专制。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制,而不是现代的捍卫公民权利,防止专制独裁。

明清时期,在皇权达到顶峰的同时,监督的力量也达到了顶峰。

(二)监察机构独立,自从上而下纵向监督在我国古代,监督机构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其职能逐渐独立于行政。

例如,在秦汉时期,御史大夫既有行政权力也有监察权力。

而到了东汉时期,设立史台意味着我国古代开始有了专门的监察机构。

自从魏晋御史台之后,中央监察机构与行政机关相分离,两个部门分别独立。

直至明朝时的六科给事中,在编制与地位上完全独立,只对皇帝负责。

(三)监察官员位卑权重,以小制大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监察官的官阶都不是特别高,但是地位十分受重,相较而言选任过程也尤其严格。

历代统治者对于监察官员的地位处理的非常恰当,给予了监察机构崇高的地位但较低的级别。

监察官员即使职位不高,但是权力比较大,以卑察尊,可以监察“自皇子以下百官”。

二、中国当代监察制度的特点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投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标志着中国的监察制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代监察制度有如下特点:(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监察体制当代中国的监督体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国的实际发展为基础制定的。

无论是从《监察法》的颁布,还是从监察委员会的设立,职能和权力方面,这些都反映了加强党对反腐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doc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doc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三考试网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一.知识归纳1.秦汉: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主管秘书兼管监察;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权重”,可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2.隋唐:吏部分管监察事务。

3.宋元:北宋在地方上设通判,用以牵制监督知州;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为监察机关。

4.明清:明初在中央设都察院管监察;在地方设提刑按察司,分管监察和司法。

二.规律小结1.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政体下的职能部门。

2.中国古代监察部门的设立实现了中央或地方各部门的分权、制约,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三.热点冷点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具体内容是高考的热点。

2.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与中国近现代、世界近现代的监督机构的对比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01.(2004全国二卷文综17)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02、(2006年重庆文综13)下列机构中负责管理监察事务的是①唐朝门下省②元朝御史台③明朝提刑按察使司④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03、(2007四川文综12)加强对官吏的检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

历,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的是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御史台④军机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04.(2008四川延考区文综12)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置刺史。

当时刺史是A.州级地方行政官员B.州级地方监察官员C.具有行政职能的监察官员D.朝廷派出监察地方的官员05.(2009海南历史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什伍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01.B从西汉时刺史可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职能可得出结论。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特征及借鉴意义摘要: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大致经历了先秦萌芽期、秦汉形成期、魏晋至隋唐发展期及宋元明清完备期四个阶段。

通过总结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以及基本特征,在反思、评价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其经验,对于完善和发展我国当代行政监察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监察制度谏官制度行政监察制度建设治国先治史,治史先治官。

我国古代的权力结构是沿着集权于中央,集权于皇帝的轨道发展的,并且不断强化。

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之所以建立并不断强化,这有赖于统一的官僚机构的支持,官僚机构是推动国家机器运转,实施治国理政驭民的物质力量,因此治官,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要治官就必须监督官员,要监督官员就需要法律,行政监察制度随之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一般而言,中国古代以与时纠弹和言官谏诤为主要形式的行政监察制度经历了萌芽、创立、发展、完善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先秦时期一般认为,先秦时期即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期。

到殷商之时,已经出现了专门治官的"官刑"。

早在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已经认识到了对国家各级官吏进行监察的必要性,并且有了监察的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进一步加强监察职能,其重要表现就是记事与纠察的职能同时集中于御史一职。

上述这些都为后世监察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立阶段-秦汉时期秦汉是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确立及行程时期。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在中央设监察长官为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丞相",也就是说是御史大夫首要职责是监督和牵制丞相,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和监督各级官员。

丞相司直可以监察御史大夫,是平行于御史府的另一监察系统。

御史大夫下有御史中丞,专掌纠劾。

汉成帝时期监察一职由御史中丞职掌。

汉光武帝改御史府为御史台。

汉武帝置丞相司直接兼理监察。

秦首创御史监郡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郡县机构的监察。

监督学课程综述

监督学课程综述

内容提要监督学是行政管理专业十分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

本文对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原理进行综述,并将它应用到我的工作实践中去。

首先,对监督学课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概述。

监督学课程共分为十一章。

其次,分析了监督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监督对于每一个单位企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监督能很好的凝结下层人员对于上层人员工作的监督,增加工作人员工作的透明度。

在企业实行着实有效的监督体制,对于企业增加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出更大的利润,有很大的影响力。

最后,谈了学习该课程的收获及体会。

通过学习监督学课程,我全面了解了有关监督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了有关监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学习了这门课程,我感到获很多。

不仅提高了我的个人素质,也使思想上有了很高的觉悟。

对《监督学》的课程综述监督学是行政管理专业十分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

本文将对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原理进行综述,并将它应用到我的工作实践中去。

此外,学习这门课程我还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收获。

一、监督学的基本原理概述监督学课程共分为十一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内容:1、监督学概述:让我们了解监督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理解监督的功能和监督的分类,掌握监督原则的基本内涵;对腐败产生的根源有清醒的认识;对决策失误、不依法行政的表现及其危害有清醒的认识。

2、监督思想与监督理论,讲述了中外主要监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不同监督理论对监督制度的影响以及监督制度建构的理论基础。

3、中国监察制度的演进,包括中国古代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与职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4、当代中国监督运行机制,我国监督运行体系的基本架构;理解廉政监督与效能监督的基本内涵;我国监督制度完善的主要做法。

5、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是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内涵及作用;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基本模式;掌握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内容与范围。

6、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执政党监督在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党的代表大会如何行使监督权;掌握纪检机关的监督职能是如何发挥的。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对当今防惩腐败的借鉴意义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对当今防惩腐败的借鉴意义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对当今防惩腐败的借鉴意义摘要: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作为一种以权制权、纠举不法的政治调节和制衡机制,是中国传统官僚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阐述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与特点,揭示古代监察制度内在的发展规律,指出当今社会权力与腐败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见解。

这对当今的防惩腐败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监察制度;腐败;借鉴;意义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廉洁从政,是古今中外对政府官员的基本要求,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政体,在目的与形式上可能不同,但在反腐倡廉、对官员实行监察这一点上,其本质上相同的。

从监督实施制度来看,中国古代很早就建立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监察制度模式。

这一制度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在宋元时期得到强化。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模式大致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御史监察制度,二是谏官言谏制度。

御史又称为台官或宪官,是皇帝的耳目,职责为纠察官邪,肃正朝纲,监察的主要方式是运用弹劾手段。

谏官又称言官,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谏官向皇帝指陈得失的方式主要是廷争和上封事。

台官和谏官二者职责不同,前者是对下监督百官,后者是对上纠正皇帝的过失,二者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监察制度体系.[1]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下列六个阶段: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

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早在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就有出现。

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经兼有监察的使命。

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还没有建立。

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

到了秦朝,御史大夫府被创建成为中央监察机构,而地方设置了监郡御史。

汉朝秉承秦朝的制度。

在中央设立御史府,同时又增设了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刺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也应运而生,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1]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规律
1、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2、汉承秦制,但较秦制更严密。

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

在地方每州设一刺史,用以监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

各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不一,但体制与汉代基本相同;
4、隋唐时期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
5、宋代监察机构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加强。

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

地方如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
6、元代中央设御史台,还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

这是元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发展。

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即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
7、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

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

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

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

都察院除执行监察权外,还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

战时,御史监军,随同出征。

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专设六科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强皇帝对六部的控制。

礼、户、吏、兵、刑、工六科,各设都给事中1人,左右都给事中各1人,给事中若干人。

凡六部的上奏均须交给事中审查,若有不妥,即行驳回;皇帝交给六部的任务也由给事中监督按期完成。

六科给事中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

科道官虽然官秩不高,但权力很大,活动范围极广。

8、清代清代监察机构沿袭明代,又有所发展。

在中央,仍设都察院。

各级官吏均置于都察院监督之下。

清代都察院以都御史为主事官,他与六部尚书、通政使、大理寺卿等重要官员共同参与朝廷大议。

都察院下设15道监察御史(清末增至22道),专司纠察之事。

雍正年间,专察六部的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

六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共同负责对京内外官吏的监察和弹劾。

唐代的台、谏并列,明代的科、道分设,清代的科、道则在组织上完全统一。

监察权的集中,是清代监察制度的一大特点。

清代,一方面允许监察官风闻言事,直言不讳;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监察官权力过大,规定御史对百官弹劾要经皇帝裁决。

演变规律是监察官地位越低,权责越重,越来越服从于皇权对地方官员和中央高官进行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