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

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

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他的教育思想以崇尚个性、注重实践、关注情感和培养学生为核心,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

本文将从崇尚个性、注重实践、关注情感和培养学生四个方面展开对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的探讨。

首先,陶行知崇尚个性。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应该被尊重和关爱。

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主张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和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他反对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主张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其次,陶行知注重实践。

他认为教育应该贴近生活,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感受和体验知识,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理论知识。

他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再次,陶行知关注情感。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

他提倡要在教育中注重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善良真诚的品德。

他认为情感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教育情感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陶行知重视培养学生。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他认为只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儿童教育思想以尊重个性、注重实践、关注情感和培养学生为核心,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

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借鉴陶行知的思想,为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中 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 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其中三大教育思想尤为重要,分别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和指导性,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为了生活而服务的。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中获取教育的素材和内容,让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教育的机会。

比如,孩子在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过程中,可以学会责任和担当;在与小伙伴玩耍时,能够学会合作与分享;在参与社区活动时,能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些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比单纯的书本知识更能让孩子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人生的道理和技能。

陶行知反对传统教育中那种把教育与生活割裂开来的做法。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被局限在教室里,学习的内容也大多是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也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则进一步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和范围。

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不应该把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

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来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和成长。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工厂、农场等。

这些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社会的各个方面,了解不同的职业和行业,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校举办讲座、开展培训等,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社会即学校”也意味着教育应该面向社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在学校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治,又名知行,安徽歙县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

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

1914年留美,次年获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

1917年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

1922年兼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1923年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

同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

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

1930年秋流亡日本。

1931年春回国,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流浪儿童工学团,提倡普及教育。

期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并任《生活教育》和《普及教育》周刊主编。

1936年组织国难教育社并任理事长,提倡国难教育运动。

1938年12月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任理事长。

1939年在四川合川创办育才学校。

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主编《民主教育》月刊。

1946年创办重庆社会大学,任校长。

陶行知思想非常丰富。

其中以普及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最富特色。

(一)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普及大众教育是陶行知毕生大部分精力奋斗的目标。

他说:“这十几年来,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欢喜翻新花样,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机会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首先要打破学生关,消除儿童与成人、男子与妇女的界限,让所有男女老幼都成为普及教育的对象。

其次,要打破先生关。

他认为普及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小先生制”,发动全国的小学生和识字成人来开展普及大众教育。

再次要打破课堂关,普及教育必须适应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工学结合,时间安排和教学组织应灵活多样,一定不能妨碍群众生产。

第四要攻破课本、纸笔关。

实践陶行知教学思想(3篇)

实践陶行知教学思想(3篇)

第1篇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出发,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他的教学思想,以提高我国教育质量。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述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他提倡“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和“民族教育”,主张教育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以生活为中心,培养具有生活能力和生活情趣的人。

2. 社会教育:陶行知强调教育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3. 民族教育:陶行知主张教育要关注民族,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人。

4. 教育即社会:陶行知认为,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教育要与社会相结合,为社会服务。

二、实践陶行知教学思想的途径1. 转变教育观念要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改革教学方式(1)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陶行知教学思想的核心。

教师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加强实践环节:陶行知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实践陶行知教学思想的关键。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2)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师对教育改革的认识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4. 优化课程设置(1)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及体会

陶行知教育思想及体会

陶行知教育思想及体会一、陶行知的人才观1、他认为,幼年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幼年时,小孩子的情感、习惯、倾向,在六岁以前如果培养的不得当,将来要改那可费事啦。

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2、培养“人中人”。

他在1919年就提出了要做“人中人”,不为“人上人”的主张。

做“人中人”,就是教人掌握学术以后回到人民群众中去,为大众服务,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利益。

他把道德放在第一位,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做“人中人”的道理,最要紧的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净胜。

这种精神,必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去做推己及人的恕道,和大公无我的容量。

“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这是教育的价值取向。

要尊重每一个人,与大家友善平等相处。

3、行以求知知更行。

陶行知强调“惟有从行动上”的来得真知识,才是真的力量。

据此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念。

二、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的形成1、平民教育和普及教育——普及教育思想的起点。

陶行知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是他实践普及教育思想的开端,也是他最终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起点。

军阀混战时期,他认为救国救民,旨在开发民智。

他曾于1923年7月后全力推行平民教育,平民教育就是将来普及教育的先声。

陶行知提倡的平民教育,除了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以外,凡粗识字义的人,都是平民教育的对象。

他认为平民教育要把公民和读书化合在一起,培育国民的能力,培育做人做国民的精神。

2、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普及教育思想的发展。

他根据中国“以农立国,80%的人在农村,农村教育落后”的现实,成立乡村教育研究会,提出“四个一百万”的宏大计划。

这是他从平民教育运动的基础转向乡村教育运动的开始。

后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提出“教育与农业携手”,建设“科学农业化”的主张,在乡村教育实践中首次使学校走上与工农大众结合的道路。

他针对当时教育的错误,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的条件:要有活的乡村教师(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趣),要有活的方法(教学做合一),有一个大规模的联合(教育与农业携手)。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年-1946年)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与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

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整代的教育工作者,并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品格和实践能力展开,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培养。

首先,陶行知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而不仅仅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

他主张学生通过实际的劳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提出了“劳动为主”的教育原则,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参与实际生产和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教育。

他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他看来,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良好品德、阳光心态和高尚情操的公民。

他提倡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规范,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此外,陶行知提倡兴趣教育。

他认为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他主张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和实践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他倡导教师要通过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和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上,陶行知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认为教师应该充当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促进学生自主地探索和实践。

他提倡通过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教育、品格教育、兴趣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他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教育界,并继续对我们推动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启示。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简单点说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是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将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

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

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人类本来就有的,随着人类的生活而改变,在各种生活中学习、教育,并且应该是终身的教育、活的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

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联,这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陶行知对教育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去,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的像整个社会一样。

整个社会才是教育的范围,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他结合中国只有少数人能得到教育的国情,提出了要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思想。

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应该把教育放到社会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的角色,都可以学习,同时学习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对于坏的环境也应该学会辨识,将好的环境改造不好的环境。

学校不可以与社会脱离。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而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

不仅教师要教学同时也应该学习。

也就是说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是联系的,相关连的。

同样的,教师所教与自己所学的也要联系在一起。

如果教师做好了,教育的关键所在也就解决了。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如下是有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的是教育与生活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合一。

(1)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承杜威、孟禄等。

杜威的思想对陶行知影响很大,在强调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这点上,杜威给陶行知以直接影响。

可以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

生活教育理论还立足于对中国传统教育和中国现实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考虑了一般传统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状况,而且考虑到了中国学校教育的尚未普及和民众极其缺乏教育的现实。

(2)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①生活即教育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从生活的横向发展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

“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

”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

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强烈批判以书本、以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主张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

同时,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

教育对社会政治改造具有作用。

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生活,也改造着每个人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

尽管将生活与教育的概念相等同,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知识的系统传授,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社会即学校”与杜威不同,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

他认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其实是一种“半开门”的改良主义主张,是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众或群体,而后者仅仅以生存为目的,追求“获取衣食”等外在需求,忽视了“乐业”这一内在需求,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诚如先生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为衣食教,学生为衣食学,无声无臭之中隐然养成一副自私之精神”,显然不利于师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成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全民教育”和“平民教育”思想,即面向全民,实行终身教育;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能力培养,追求“生利”价值,为平民服务,为平民子女健康成长服务,多方面体现教育的服务宗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学校,在生源质量严重“滑坡”的压力下,放弃了职业教育的全面质量标准,片面奉行“衣食主义”的职业教育,或一味地降低学校的育人标准,或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技能训练,几乎把技能及生存训练当作职业教育的全部目的,而忽视学生的精神成长,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训练,忽视文化课对“人的精神成长”的不可替代作用,对照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观,显然是十分失策的,值得警醒;因此,职业教育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发展方针,把握“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的内涵,通过职业教育的学校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企业社区等多种途径,实现城乡劳动力转移和转化,促进有效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二、奉行“教人求真,教人生利”的教育准则职业教育奉行什么样的教育原则呢这将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共性和个性要求;对照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我们认为,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德性、培育“真人”为教育的首要追求,从而实现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及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求基本一致;对照“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我们认为光有德性还是不能“行之甚远”——要给予学生“生利”的本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渗透“利群”“乐业”等职业情感,培育“爱业乐业敬业”之职业精神;两者结合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全面人才质量观;行知先生的学做一个人可以看作进一步的补充注解,在此他提出了培养“整个的人”的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才干,做事才有快乐,要成功就要有才干生利本领;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启示是,培养人要以“求真”“生利”为教育准则;为此不仅要关注学生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和未来生活幸福;既要关注学生德性培养的首要要求,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做事生利的本领,强调实践能力、生活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思想的有机统一,培养“整个的人”;三、实行“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策略教育策略是指实现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培养目标和教育准则呢“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指南;“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些话语的核心意思是强调“做中学”,具有多重含义:一是突出实践是认识的先导,只有“做”了,才可能有学习收获;二是学习要有情境,有个体体验;三是教学要根据“做的体验”进行反馈、调整和总结;四是教学要针对所要完成的任务,遵循工作逻辑主线,按照“做—学—教”的顺序实施教学;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来说,“教学做合一”就是主张以工作任务为第一驱动力、以职业岗位实践要求为导向,按照工作程序或项目流程来组织教学,强调“动手做”,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加深或验证学习体验,突出实践第一的先导地位,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建构教学的有效意义,颠覆传统教学按照知识逻辑主线组织教学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现实需求;值得指出的是,行知先生的“做”的内涵,不同于“只需做会,不求明理”之类似是而非的职教流行理论,自然也不同于由此派生的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机械的劳动操作等肤浅的教学实践,而是强调“劳力上劳心”: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行动的最终指向,是由从职业技能的形式训练,产生思想体验和学习后的新价值,目的在于提升劳动者的社会从属地位,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形成诸如技师类等智能型、高素质劳动者;这对当前职业教育中片面强调技能训练的、所谓“短平快”类的职业教育教学,显然意味深刻长远得多,值得深思;四、开发“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课程,规定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教材则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交流的平台;一切教育思想理念、策略方法,最终必须汇聚到这个平台上,否则,难以形成聚焦,难以整合实施;那么,如何编制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材,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呢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系统地阐述了编制教材的理论依据、方法、标准和体裁内容的组织结构,即依据“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主张,将现代社会的生活或该有力量生活力,一一列举出来,归类组成一个“整个的”生活系统,编写相应的生活用书系统;这种教科书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并有三种判断标准:一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看它有没有产生新价值力量,有没有引导人精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在内容安排上提出十四项建议:一做的目标二做的材料三做的方法四做的工具五做的理论六从做这事想到做那事……十三在做上学的人引导他记载做的过程,做的结果,做上发生的问题与心得十四在做上教的人可引导他指示进行考核成绩;前四项和最后两项建议,正是项目教学的基本结构形式,而五六两项是实施项目教学的意义所在,是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因此,这些富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的论述,对我们编制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真实能力发展的课程与教材,具有直接的思想和方法论启迪;至于课型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系统教学的内在要求;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明确指出,职业课程应以生利为主,按事施教,采用小班制:“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来对照体会,行知先生其实提出了“项目教学”的理论主张和操作办法,即分析学生的职业技能生成的核心和基础,围绕生成或培养一种核心技能,对技能项目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学理与实习相结合,并采用小班化教学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切磋、交流、指导和实践的机会,这些自然是符合教育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符合实践需要;这些深刻的论述和明晰的示例,对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是,在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时,应遵循全面发展质量观,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调研学生的就业市场,摸清岗位工种以及岗位技能基本要求,协同企业内部职业环境和外部的社会环境的文化影响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给予学生应对职业变动的迁移能力;要通过系统的课程内容配置,突出课程培养某种对应能力的核心优势,有效地组织课程资源,形成整体的课程优势,以利于微观领域的教学变革,从整体规划的角度,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整体发展;五、倡导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教育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系统工作,是“继续经验的改造”杜威,需要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需要远大的教育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给我们最为突出的印象;陶行知以“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和孜孜以求的创新实验精神,在动荡罹乱的旧中国,致力于教育改造国民精神、改善大众生活的变革事业,并亲自创立了晓庄师范实验学校;他的“创造宣言”、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和民主教育等论断,显示出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教育实践者的思想启蒙;他不仅具有广博的学识视野,而且富有教育实践智慧,善于通过形象的说理,用浅易的生活语言,传达简约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如批驳传统教育“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强逼鸡吃米”案例、教育工友的“四块糖果”故事等,采用童谣和打油诗等形式来启发民众的做法,无不闪烁教育实践智慧;他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师资和实训设备的论述,以及“导生制”的学习方式,育才二十三常能、高级七常能的能力分层等,可以看作是对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具体的直接的指导,为实施城乡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综上所述,正因为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合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思想,继承并发扬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以促进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力量的发育和发展为己任,比较好地将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本土化,具有简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与当代职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内在相通,并在实践策略以及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因此,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通过学习研究转化,实现教师的思想观念、策略方法手段的深层次转变,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结合,促进职业教育变革,必将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

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62),原名陶铭,原籍山东烟台,中国近代思想家,立志教义和智慧谋国,公认为中国教育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其著作涵盖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学思想等,影响深远。

下面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 注重品格教育
陶行知深信,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有才华,还要有美好的
品格才能真正成功。

因此,他倡导要学会做人,努力尊重他人,要做
诚实守信的人,同时不断发展自身的智慧,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为社
会改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 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规划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只重视个别内容,缺乏系统性,无法满足
未来发展的需要,应该进行系统性的教育规划和教育改革。

他提出要
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课程,包括思想、中华文化、各门学科知识等,
既注重普及基础知识,又强调拓展创新精神,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3 注重实践教育
陶行知提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结合实践教育,而
不只是理论学习。

他倡导学生要树立实践哲学,以十足地学习生活和
实践实践,去熟悉生活,去体验世界,去实践理论,去使思想有了锻炼。

4 树立文化自信意识
陶行知认为,文化自信是思想正路的基础,自信是一个民族的根。

因此,他倡导人们要相信中华文化的优秀与博大,要有实实在在的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融入到科学的体系中去,在科学技术的支
持下,把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以上就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教育发展,
成为了影响无穷的智慧教育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名子修,字行知,回族,生于1879年,逝于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爱、信、念、教、育”为基本原则,强调师生相互尊重、志同道合、共同发展的教育关系,致力于培养中国国民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

首先,陶行知强调爱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用心去爱学生,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生活和发展。

他主张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采取打骂惩罚的方式,而是要用真心、耐心和爱心去教育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点和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其次,陶行知强调信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仰和理想,让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自觉地投身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中。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铸就高尚的品格,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第三,陶行知强调念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基础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良好的品德形象。

他提倡落实教育的程序和纪律,让学生在自觉遵守规定的同时,把自己的心思用于学业上,为自己的人生奋斗打下良好的基础。

他通过严格要求学生在行为、思想和品德上做到全面的提高,力求实现“言行一致、不言虚行”的教育理念。

第四,陶行知强调教的教育。

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启迪者,用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使其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实践经验的人。

他主张教师把“师为人师,先教门徒读书写字”放在第一位,注重授课内容的质量和方法,关注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倡导教育的多元性和个性化。

最后,陶行知强调育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使其成为有用之才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他通过学校管理的改革、教师能力的提升、教育体制的创新等方面来凸显学生的育的教育。

他强调学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特长,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三、 生活教育理论
(三)“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 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首先,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 由于到处是生活,到处都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其次,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 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 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教的用意。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与质量较之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大大提高了。
学校教育的制度日趋完备,观念日趋现代,内涵日趋丰富,方法手段日趋多样,走上
了现代学校和教育的发展道路。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还是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就教育思想和理论而言,该时期也是一个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由于政府重视教

育,提倡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教育理论的探讨,尤其是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
不断创新,也伴随着陶行知教育实践的始终。为了改变农村缺少教育的落后面貌,陶 行知探索了乡村师范教育的新模式,晓庄师范无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 生管理等方面都是崭新的。
二、“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
(三)“小孩也能做大事”
陶行知的可贵,又在于对儿童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充分尊重。 陶行知尊重儿童,表现在不压制他们的兴趣、个性,尤其表现在他真心地视儿童为一 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并努力发挥其创造作用。 小孩不仅能教小孩、甚至教大人,在陶行知看来,儿童还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 力量。他提出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就体现了这一认识。“即知即传”的“小 先生制”是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 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

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 “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三)生活课程理论
生活课程论的主要特点是: ①把书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做的工具,主
张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 ②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指导书代替以文字为中心的
教科书。 ③主张把社会之需要与能力,个人之需要与能力及生活
事业本体之需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的主要依 据。
早在五四时期,陶行知就猛烈地抨击“沿袭陈法”的传统教育和“仪型他 国”的洋化教育,主张以新教育取代旧教育,并明确提出“去旧之方”、 “革而新之”的根本办法是试验。 他认为“发明能力之如何”是新教育与旧教育的区别所在,提出试验教 育应从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明能力:
(一)“提倡试验的心理学”,反对偏重书本知识、偏重主观研究、没有发 明的心理教育。
“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是一个有机联 系的统一整体,都是实施创造教育不可或缺的,但三者侧重点 又各不相同。“六大解放”的重点在于调动儿童自身的积极性, 发挥其内在的潜力。宗旨在于使学生能自动自觉的学习,真正 做到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三个需要”侧重解决儿童创造 力培养的外部教育环境问题,目的是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 利用环境影响的有利因素,采取适合儿童实际的方法,培养、 加强、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一大条件”则是涉及创造力培养 的政治环境问题,只有在民主条件下,才能使最大多数人的创 造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1、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2、立足于对传统教育的改革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1、教育即生活。 ➢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 ➢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3、“教学做合一” ➢ “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 “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
第二,“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看它有 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
第三,“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 量。”
(四)生活教育理论的七大特色
第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 的新生命”。
➢ 中华民族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 路,而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又在于中华民族 乡村教育的出路。
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周恩来高度评价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 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 郭沫若盛赞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
年后陶行知”。
1946年12月1 日,陶行知遗 体由上海运回 南京晓庄劳山 脚下安葬。
二、生活教育理论
座右铭:“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 些贡献来。”
1914年,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先学市政, 后主攻教育,师从于杜威。
1917年,学成归国,投身于平民教育,受挫 后开展乡村教育。
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 乡村师范学校,并于1927年3月正式成立晓 庄师范。此期间形成并实践了自己的生活教 育理论。
第四、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学”。
教学方法改革的三条思路: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 学生学”。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 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第五、生活教育的教学场所——社会即学校。
2.创造教育在于启发人的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对于创造教育的作用,陶行知坦城地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 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大声疾呼:“处处是创 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 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3.创造教育以生活为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
➢ 主张打倒传统的教育,提倡创造的教育。 陶行知的这些看法,明显基于 “行——知——行”的认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是颇有见地的。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 下五方面:
1.创造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 “真善美的活人”。
(二)主张“设立试验的学校”,反对按着一定的格式、规定的目的方法的 学校教育。
(定于一事 偶然的教育原则。
(四)主张“注重试验的教学法”,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能力。
陶行知明确提出创造教育是在30年代初。1933年3月, 他在《教育建设》 上发表了《创造的教育》。这篇文章对于什么是创造教育,以及创造教 育的目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
➢ 他指出:创造两个字的意义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 值”。这是根据“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理论演绎出来的创造过程, 所以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 创造教育就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 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文章又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 中国教育的完成”。
“三个需要”是:(一)“需要充分的营养”。小孩的体力与 心理只有得到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二) “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俾能从 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三)“需要因材施教”。培养 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根据他们的特点予以适宜的 培育,他们才能欣欣向荣。
“一大条件”即是民主,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 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1932年,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首创“小先生” 制。
1936年7月,他受救国会的委任,担任“国民外交 使节”,出访欧亚非二十六国,争取各地华侨和国际 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救国斗争,并与沈钧儒、章乃器 等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
1939年7月创办育才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 的一株奇葩。
➢ 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 建立起适合农村需要和发展的新教育。
第二、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真人”。
➢ 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 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
➢ 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假 人”的教育提出来的。
➢ 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读书, 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出来的。
1946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成为一座民主 革命的堡垒,并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 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1946年4月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 主的斗争。
1946年7月25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 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8月11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
“看它有没有引导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 想了又想的力量。”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 没有引导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
教育内容体系:
第一类有关健康的教学内容; 第二类有关劳动生活的教学内容; 第三类有关科学生活的教学内容; 第四类有关艺术生活的教学内容; 第五类有关社会改造生活的教学内容。
陶行知教育思想探微
一、陶行知的生平及教育活 动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年) ,原 名陶文濬,后改名知行、行 知。1891年10月18日(清 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生于 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他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毕生倡导和推行生活教育。
1906年,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 读书,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 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从校 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森林中, 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
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去创 造。
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观 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三 、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我国 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在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 教育的斗争中,在根据中国国情创建新教育的 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独具特色的创造 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 献。
5.启发、自动、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 方法。 陶行知在《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中写道:创造 教育的方法是“主观→启发;填鸭→自动;一粒一粒→整 口;教授→自学”。
综上所述,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具有显著特征:
1、对旧课程的深刻批判
(1)教科书仅仅是以文字为中心的“识字书”、 “论文书”。
(2)教科书是“死的书籍”,不是“活的书籍”。
(3)教科书是“吃的书”、“读的书”,不是 “用的书”、“生活的书”。
2、以培养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理论:
(1)生活课程提出了编写教科书的根本要求。
➢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 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 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 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改革和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大体经历以下两个阶段:
(一)1917~1933年,是提出和萌芽阶段。这个 阶段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主要以试验教育的形 式出现;
(二)1933 ~ 1946年,是形成和发展阶段。这时 陶行知不仅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而
且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
“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 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 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 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 也都是他的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