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写作
论20世纪40年代上海女作家笔下的家庭女性
有 个别 女作 家 ( 丁玲 、 如 萧红 等 ) 非 如 此 。人 们 熟 并 知 其 中的张 爱玲 和苏 青 , 对其 他女作 家鲜 有 了解 。 却
“ 国现 代 通 俗 文 学 的 发 展 , 致 经 历 了 三 个 中 大
了当 时上海 的特 质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一 时期 上 海 这
时 期 : 国初 年 至 2 民 O年 代 以 鸳 鸯 蝴 蝶 派 为 代 表 的 守 旧时期 ; O年 代 以逐 渐 不 满 现状 , 始 向新 文 学 3 开 学 习 、 拢 为标 志 的转变 时 期 ; 0年 代 出现 主 体 变 靠 4
新 市 民小 说 。
市 民小 说 创 作
2 0世 纪 4 O年代 的上 海女 作 家们 大 都 属 于新 市 民小说 的创 作 阵营 , 们之 中的大多数 是上 海人 , 她 只
现代 时期 的上 海 , 文学创 作成 果颇 丰 , 产生 了许
多反 映上 海人 精神 面 貌 和 都市 生 活 的 小 说 ( 其 以 尤
名噪一时, 这其 中有 着 深 刻 的社 会 原 因 , 且 与 女 作 家 自身 的 生存 状 态 及 价 值 观 念 有 很 大 关 系 。在 她 们 的作 品 中 有 一 类 独 特 的 女 并 性形象… 家庭 女 性 。在 女 作 家 独 特 的 女 性 视 角 观 照 下 , 当 时上 海 特 殊 的 文 化 语 境 影 响下 , 些 家 庭 女 性 在 家 庭 身 份 、 庭 关 在 这 家
二十世纪女性文学中“上海书写”—--以张爱玲、王安忆、卫慧为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十世纪女性文学中的“上海书写”——以张爱玲卫慧为例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40426后记二十世纪女性文学中的“上海书写”还是一个新课题、大课题,需要文学研究专家、批评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懈努力去探索。
因为笔者缺乏实地考察经验,仅凭书本上的记载和自己的想象来组织全文,所以在某些方面还具有一定的局限。
而且,这一个重大课题需要笔者在短短的一年内查阅大量资料,也是略有困难;所以笔者仅选取了其中的三个方面来具体阐释,如有不详尽与不周到之处,还请广大专家批评指正与谅解。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导师张清华教授的悉心指导,得到了山东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诸位老师的帮助,另外也得到了刘焕进、安静等同学的热诚帮助,在资料的提供和信息的传达方面给予了很多具体的支持。
另外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参考了部分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文后的注释和参考文献中一并列出,在此再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世纪女性文学中的“上海书写”——以张爱玲、王安忆、卫慧为例作者:刘秀芳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1.别晓燕构建文学上海,传达都市精髓——论王安忆的上海作品[学位论文]20052.陈圆圆.王青挥之不去的上海情结——论王安忆的都市小说[期刊论文]-东京文学2009(5)3.邝利芬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与上海叙述[学位论文]20064.甘晓燕历史沧桑中的海上繁华梦——上海文化视野中的张爱玲与王安忆[学位论文]20055.庄晓玮上海文化观照下的移民书写——王安忆小说评析[学位论文]20066.邓寒梅都市故事的女性叙说——张爱玲王安忆的上海小说叙事分析[学位论文]20037.谢怡.吴隐林张爱玲与王安忆上海书写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2007(3)8.冯娟娟王安忆“上海书写”中的布尔乔亚情结[学位论文]20089.甘晓燕历史沧桑中的海上繁华梦——张爱玲与王安忆的上海都市民间书写比较[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7)10.任静海派女作家笔下的上海生活[学位论文]2004引用本文格式:刘秀芳二十世纪女性文学中的“上海书写”——以张爱玲、王安忆、卫慧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4。
沪港社会的众生——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文化和人生
第 l卷第 6 3 期 2 0 年 l 月 06 2
J OU RN AL OF ON GGUAN NI D U VERSI TY OF TECHN OLO GY
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VO. . 1 3NO6 1
De . 2 6 c 00
收 稿 日期 : 0 6— 0 20 2—2 7
狭小 的地域 空 问的意 义 。它们 是 都市文 化和 都市文 学 的 寓 言和 经典 。因而 具有 普遍 的意 义 。
一
人 生的糟 魂。在 当下 日益 现代 化和 都 市化 的 中国 ,张爱 玲笔 下 的都市似 乎并 没有 过 时,她 以一个 都市 女性 的身
份 敏锐触摸 到 的都市 的神 经具 有 经典 的意 义 。她 写 的是
起人 们的 各种欲 望 ( 主要 是情 欲 和物 欲 ),然 而在 一个 农 业文 明和 小 农 经济 占 主 导 地 位 的 国家 里 ,落 后 的生
产 力和 不发 达 的经 济 条 件 是 暂 时 无 法满 足 这 种 过 分和
和 空问里 的都市 人生 的种 种生 活 形态 加 以表现 ,反 映 出 人 生的无 常和荒 谬 以及 都 市人 性 的残 缺 、迷 失和扭 曲 ,
、
情欲 和 物欲 的 冲突 。金钱
主 宰下 的人 的异 化
三 四十年代 的上 海人和 香 港人 , 处在 日暮 穷途 的封 建 旧
传统的封建文化对人的情欲从来就没有正面的肯定
过 . “ 乎情 ,止乎 理 ”是 正统 的中 国人对 待情 欲的基 发
文化和粉墨登场,席卷而来的资本主义商品文化这两股
有雄 心勃 勃的梦 ,有 的只 是普 通 市 民的 日常琐 事和 寄托 在 平庸 的世 俗人 生 中梦 的碎片 。张爱玲 将 特定 历史 时间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都市女性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都市女性发表时间:2011-07-05T09:48:39.93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4月下供稿作者:杨坪[导读] 分析张爱玲的这种都市女性书写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
杨坪(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本文以张爱玲笔下的都市小说为观照对象,通过对女性婚姻状态的展现和男性形象的消解两个方面来考察其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并分析张爱玲的这种都市女性书写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都市小说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74-01 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都市文化高度发达的大都会,其丰富独特的人文内涵哺育了许许多多的作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上海为题材的都市文学描绘中,张爱玲是非常突出的一位。
在张爱玲的都市小说创作中,她选择了上海这个现代化都市作为书写空间,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以女性立文,以小人物的市民身份演绎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悲欢离合,共同构成着上海这座城市的传奇。
在张爱玲上海传奇的书写与建构中,都市女性是她笔下最能体现都市社会与市民意识的载体。
女性是城市的代言人,并成为都市文化内核的最佳载体。
张爱玲认为:“男子偏于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女人是最普遍的,基本的,代表四季循环,土地,生老病死,饮食繁殖。
女人把人类飞越太空的灵智拴在踏实的根桩上。
” [1]因此,张爱玲的都市作品,将女性作为立文的视角,时刻关注着女性的命运,从生存状态、情感层面等对女性加以观照,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彰显出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城市与女性的关系中,她以爱情婚姻为切入点,描写上海女性的生存状态。
情感与婚姻是张爱玲写得最多的题材,也是她最得心应手的主题。
张爱玲倾注笔力于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冷酷的现实所遗弃的欲求。
她的作品中大致有两类情爱:一种是“纯爱”的冥想,《心经》即为代表。
海派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海派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海派文学百科名片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未必是上海人)。
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简介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产物。
上海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风气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余毒交杂,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的地方。
清末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的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滩的腐朽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海派小说的形成都有影响。
鲁迅曾说,海派文学为“商”“帮忙”,从中不难看出它的格调。
这是一种商业味很浓的文学。
海派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未发表过宣言,之所以人们将其视作一派,是由于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的挖掘。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周围的作家,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
他们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
有人统计1928年前张资平70多万字的小说中,写恋爱的就有55万字。
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
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林徽音广义上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海派小说主要是以描写都市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初期海派的叶灵凤的《紫丁香》、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的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和茅盾的《子夜》、张爱玲《金琐记》《倾城之恋》。
海派文学大体一致的特点:?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
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过渡性地描写都市。
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寻根意识与上海文化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寻根意识与上海文化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寻根意识与上海文化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部具有明显寻根意识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上海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体与团体的存在与认同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杨晓玲是一位出生于上海的女作家,她以自己的视角和亲身经历,生动地揭示了上海的社会变迁和家族历史。
小说开始于五十年代的上海,上海成为一个流亡文化的港湾,许多从各地逃难来到这座城市的人们都带着自己的土地记忆与生活习俗,形成了一个庞杂的文化社群。
杨晓玲的家族也是这其中的一员,他们来自于江南的乡村,带着乡土文化来到了上海。
小说中,杨晓玲对于家族历史的探寻和对于故乡之情的表达是显而易见的。
她通过回忆自己的家庭故事和听父辈们讲述的往事,描绘了一个虽然曾经充满苦难但又充满温暖和血脉相连的家族。
杨晓玲渴望了解自己的家族根源,希望通过寻根回溯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她不仅倾听长辈们的叙述,还踏上了探寻祖籍乡村的旅程,进一步发掘家族历史和村庄的文化特色。
通过这样的努力,她在寻根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认同感。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的文化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具有着千姿百态的文化面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小说中描写了上海的夜生活、上海话、饮食文化等等,展现了上海的多元性与独特性。
杨晓玲从小生活在上海,被上海的文化所熏陶,在她的笔下,上海变成了一个充满了活力和诗意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特文化符号的城市。
在小说中,寻根意识与上海文化的渗透与碰撞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寻根和回忆,杨晓玲不仅重拾了家族的记忆,也发现了上海的独特文化符号。
而上海文化在她的笔下也得以传递和表达,展现了上海文化对于个体认同与团体认同的作用。
总之,王安忆的《长恨歌》通过对一个上海女作家的个人经历和寻根故事的描写,展示了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小说中的寻根意识与上海文化的融合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也启发了人们对于个体与团体存在与认同的思考。
美国汉学界中国新时期女作家解读——以王安忆为例
中外互鉴 |美国汉学界中国新时期女作家解读——以王安忆为例□丁惠/文美国对于王安忆的关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经过多年的研究,美国已经成为对王安忆作品翻译最多,同时也是研究最为深入的国家之一。
作为新时期中国享誉海外的女作家,王安忆的作数量众多,风格多变,其叙述风格也极具特征,这些都成为她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1981年,《中国当代七位女作家》收录了王安忆的短篇小说《小院琐记》,这是一个中国面向世界推介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作品集,这也成为美国研究王安忆的起点所在。
随后,王安忆的作品在海外传播呈现出蓬勃的趋势,先后被翻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发行,在美国更是享负盛誉。
《亚洲华尔街日报》将其称之为“属于上海的作家”,并且于2017年成为第三位获得美国华语文学最高荣誉奖“纽曼华语文学奖”的作家。
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其对于女性细腻感情的描写,以及对于民族文化寻根的描写,成为对于海外读者的主要吸引力来源。
而针对王安忆文学作品在美国的相关研究展开分析,同样也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路径与具体实现特征的重要途径和依据。
1 寻根思路下的王安忆作品译介王安忆的作品,在美国以多种形式实现了广泛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研究焦点的变化,而王安忆作品中的寻根文化,正是出现在美国对于王安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焦点。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创作中多见寻根思潮,这也必然成为影响其作品的重要因素。
1988年,王安忆的第一个英文单行本《流逝》传至美国,并且引起了小说评论家阿梅尔·侯赛因的注意。
随后,该评论家在《第三世界季刊中》发表了评论文章《变革催化剂》,其中明确指出了王安忆作品中的寻根色彩,“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主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契合” [1]。
1989年,王安忆的作品《小鲍庄》在美国发行,直接改变了美国汉学界的观点,曾经他们认为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手法多少有点固定的模式,从《小鲍庄》开始,这种认知开始被打破,对应的关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也因此更为深入。
20世纪40年代的都市女性写作——张爱玲苏青创作论
是市 民的传统文化 、 家族历史等的变迁, 描摹市民 的特殊心态 , 复制市民的生活场景 , 表达市民的审
美情趣文笔都较为轻松 、 闲, 悠 如张恨水 、 周瘦鹃的 作品。而张爱玲 、 苏青 的创作没有走 “ 鸳蝴言情” 之路 , 而是走女性 自 我叙述之路 , 执著地反映普通
女性在都市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琐事 , 表达对生存 状态的不满和愤慨, 她们的作品并不完全是消闲性 的。其作品既属于女性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层面, 又 属于市民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层面 , 可以称其为“ 都 市女性写作”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 都市女性写作的观点 一) 张爱玲在《 到底是上海人》 中写道 :我为上海 “
社会变革之中, 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 代特征和妇女呼声 。而张爱玲 、 苏青所写的多是 女性的 日常生活问题 , 偏重于生 活中的琐事和杂 事, 是那种“ 说起来却不得闲, 天天不知道在忙些 什么的” 1 小女人生活 , l( 1 主人公 与大时代没有
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写它的时候 , 无时无刻 不想 到上海 人 , 因为 我 是试 着 用 上 海 人 的观 点 来 察看香 港的。我喜欢上海人。 _ 张爱玲笔下 ”j 2 (
主人公 的主要活动环境是上海这个新 旧杂糅 、 带
有传奇性特征 的大都 市, 同时这个城市也是她所 依恋不舍的生命之城 。苏青也同样与上海有着难
太大关联。她们的叙述与前一种叙述有本质的差
收稿 日期 :06 3—1 20 —0 6
作者简 介: 孙丽玲 , 曲靖 师范学院 中文 系教授 , 主要从事 中国现 当代 文学研 究。
・
3 - l
维普资讯
第2 期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张爱玲与海派作家
作为海派作家的张爱玲——天才的创作摘要:“海派”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不可不提的一个流派,被纳入海派文学的作家各有特色,其中不乏佼佼者,如新感觉派的穆时英、施蛰存等,天才作家张爱玲尤其出色,她的小说创作继承和发扬了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的特点,同时又演变出自己的风格。
关键词:海派张爱玲洋场爱情小说女性一,海派文学的发展海派和京派最初是指京剧的两个流派,后来演变成了两个文学流派。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京派”和“海派”的论争。
此后,两派渐渐发展壮大起来。
“海派”是集中在上海的小说流派,虽然文学史上并不存在一个标举“海派”旗帜的创作团体。
第一代的代表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有张恨水、包笑天、徐枕亚等。
代表作品有张恨水的《啼笑姻缘》《金粉世家》,徐枕亚的《玉梨魂》、包天笑的《空谷兰》等。
第二代是以张资平、叶灵凤等人为代表的的三角恋爱作家、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
成就较高的当属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
“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刘呐鸥是这一流派的开创者,代表作有《都市风景线》。
另有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代表作有《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等。
施蛰存的小说以心理分析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主要作品有《梅雨之夕》、《上元灯》等。
“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使都市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描绘了都市五光十色的繁荣景象,以及都市人的生存状态。
在艺术上,注重借助叙述者的主观感觉,创造一种意识跳跃、不断流动的特殊文体,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的可以说是海派文学的代表,因此,海派又被称为“新感觉派”、“心理分析派”、“现代派”等。
海派的第三代作家,是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擅长写洋场爱情小说的一批作家,他们深受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的影响。
尤其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张爱玲。
二、关于张爱玲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
王安忆小说创作论
王安忆小说创作论一、本文概述王安忆,这位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厚一笔的女作家,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对生活的深度洞察和对人性的精准描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文学界的赞誉。
她的作品不仅在题材上广泛涉猎,从都市生活到乡村风景,从历史文化到人性探索,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也颇具创新,既有传统的叙事手法,也不乏现代主义的实验性尝试。
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从她的创作历程、主题选择、人物形象塑造、叙事风格以及艺术特色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
我们将首先概述王安忆的创作历程,分析她的创作背景与影响,揭示她的文学观念与创作理念。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她的作品主题,揭示她如何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与重构,表达她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深刻见解。
我们还将分析她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叙事风格,探讨她如何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动鲜活,将故事叙述得引人入胜。
我们将总结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揭示她的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王安忆小说创作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她的作品,同时也为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二、王安忆小说创作的主题与风格王安忆,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创作独具特色,主题深刻且风格鲜明。
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对人性、社会、历史的深入洞察,也体现了对女性命运的特别关注。
主题多元而深刻。
王安忆的小说涵盖了从家庭生活到社会变迁的广阔领域,她的笔触常常触及到人性中的善恶、美丑。
她善于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叙述,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同时,她也不回避社会的阴暗面,敢于直面现实,以文学的方式反映社会问题,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在《长恨歌》中,她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刻画,探讨了女性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在《小城三月》中,则通过描绘一个小城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风格独特而鲜明。
王安忆的小说语言优美,叙事流畅,结构紧凑。
王安忆承继张爱玲描绘都市生活的不同
意 两位 女 作 家 的 存 在 的不 同 。
一
世 界 关 系 的 方 式 ,她 凭 借 着 文 字 与这个 实 际的世界 发生 着关 联 , 她 不 停 地 呈 现 着新 问题 。所 以 , 她 的 小说 并 不 是 同 一 问题 的 反 复 重 写 , 是 在摸 索 着 向前 走 。从 王 安 她 忆 目前 呈 现 的 作 品 来 看 ,王 安 忆 的 书 写 状 态 要 比 张 爱 玲 复 杂 得
近 上 海 的 骨 肉 , 进 上 海 市 民 的 日常生 活 里 , 写 着 传 奇 。张 爱 玲 恰 走 书 恰摒弃了新感觉派的感觉 , 而走 人 上 海 市 民 日常生 活 , 图写 出稳 定 试
的 、 止的 、 静 日常 的 上 海 , 出在 灯 红 酒 绿 下 尘 封 的大 园 子 里 和 弄 堂 写
多 ,她 文本 中 呈 现 的书 写 空 间 很 广 ,有 上 海 ,也 有 小 城 镇 以 及 乡
.
都 市形 象 书 写 的 不 同 意蕴
希 望 与 其 拥 抱 和 认 同 。如 果 说 张 爱 玲 是 纯 粹 的海 派风 格 , 的 写作 她
还 只 是 通 过 对 世俗 生 活 的 描 写 反
里 的 上 海 。 而 上 海 的 现代 都 市 文 化并 没 有 现 成 的 民 间 世 俗 生 活 叙 事 的传 统 ( 民文 化 的产 物 ) 只能 是 综 合 了各 种 破 碎 的 , 于 都 市 居 民 移 , 藏 的 记忆 中而 形 成 的 一 种 虚 拟性 文 化 。这 都 市 民 间是 个 人 家 族 的 , 缺 残 不全 的 。张 爱玲 最先 拾 掇 起 这 类 破 碎 的个 人 性 家族 文 化 的记 忆 , 市 都 生活场景便在《 金锁记》 《 、茉莉香 片》 《 城之恋 》 、倾 等作 品 中存在 了。
女性“上海叙事”的审美取向——以张爱玲王安忆为例
女性“上海叙事”的审美取向——以张爱玲\王安忆为例作者:伯灵高丹来源:《商情》2011年第01期[摘要]:上海题材小说中,男性作家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主流叙事方式抓住了历史变迁中“大上海”的时代特征,但在把握城市大背景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绵延不断的上海日常城市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与审视,而以张爱玲、王安忆为代表的女性上海叙事就恰恰弥补了这种不足。
[关键词]:女性上海边缘化视角细节20世纪以来,文学视野中开始更多地出现以上海为主题的作品,涌现出了以茅盾、施蛰存、白先勇、张爱玲、王安忆等为代表的作家群体。
与男性作家不同,张爱玲、王安忆上海题材小说的写作背景总是独立于时代之外,历史政治只是隐约的背景,把上海的种种历史变迁都停留在日常状态,回避了许多现实社会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仿佛处于整个时代历史之外。
张爱玲和王安忆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了女性的坚韧与美好,女性的忍耐和从容使城市保持着安宁,使它永远存在发展。
在细节处,城市显示出女性的魅力,女性天生的敏感和细腻与日常生活达成了一种默契。
一、边缘化叙事视角开启并超越了上海叙事的历史传统在上海作家群中,茅盾是最为突出的代表,他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即以都市中阶级的对峙、人与人的斗争作为主线来表现一个亢奋、变化的贫富悬殊的上海。
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注重描写由西方殖民给上海带来的既有异域情调又有都市特质,而且能够集中体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方式的外在特质文化,但他们是以单身男子的城市漂泊者眼光来看上海的,通过快速跳荡的节奏、剧烈夸张的动作、歇斯底里的狂欢、来去匆匆的聚散,描摹着都市的膨胀与爆炸给现代都市人带来的“都市病”。
无论是张爱玲还是王安忆,在文本叙述中都有意回避了主流意识的历史事件,大时代的变迁只是她们建构小说的背景材料。
张爱玲的笔下是一群没有远大人生理想的市民,他们对于国家命运和社会政治没有太多的关注,政治观念淡漠,生活态度扎实,既没有太高的升华,也没有特别的沦落。
日常生活的不同诠释——女性上海书写发展轨迹
绎 ,生动地揭示 出了 3 、0年代封建家庭没落 的局面 以及人与 04 人之间冷漠 的关 系 , 以此达 到挖掘 人性 中畸形 、 恶 、 并 丑 疯狂 一 面的 目的。 金锁记》 《 就是一个例子 , 主人公曹七巧原是开麻油店 的小掌柜之女 ,被势利的兄嫂 当作摇钱树嫁给了官宦世家姜公 由于她 出身微贱 , 受到主仆上下所有人的歧 视 2 0世纪 3 4 0、O年代 ,上海 以前所未有 的速 度向前发展 , 社 馆残废 的二少爷 , 和冷淡 。同时 , 瘫痪 的丈夫也使她 的性爱生 活得不到满足 , 她的 会风气 日益 开放 , 都市文 明逐 步发达 , 仅是全 国瞩 目的金融 、 不 发牢骚 、 村话 ”虐 待下人 、 说“ 、 吸鸦片成了她宣 商业 、 生产 以及娱乐 中心 , 更成为远东地 区最大 的城市 , 国人 生活孤独而压抑 , 外 排遣压抑 的方式 。她 的小叔子姜季泽是个浪荡公子 , 在 眼中的“ 东方巴黎” 近似于城市代言人 的新感觉派孕育而生 。 , 他 泄苦闷 、 回到家里也不放过调戏嫂子 的机会 , 苦闷的七 巧 们笔下 的上海是那样 的绚丽多姿 , 满诱 惑与魅力 : 充 百货 店 、 影 外面寻花 问柳 , 爱 上 可逢场作戏 的季泽 又因她是家里 人怕沾上 了难 以 戏院、 霓虹灯 、 总会 、 夜 咖啡 馆 、 马场 、 赛 华尔兹 、 乱伦 、 租界 …… “ ” 了他 , 摆脱 , 撩拨 了她的情欲又拒绝 了她 的情示 , 从此七巧更灰 心了 , 拼接出了旧上海激情 、 迷乱 、 纠结 、 浮华 的侧 面, 勾勒出了一个充 每天过着单调如一的生活 , 只能从金钱 的占有 中获得安慰 , 为 成 斥着物质文 明与物质压迫的具有独特风貌和生命节律的活生生
世紀之交的都会女性风景——棉棉、卫慧、安妮宝贝作品对读
了无数可能的元素,而又因其复杂使得矛盾重重。
对于女性来说,都市是她们的生存空间,相较之于男性,女性对于都市文化的书写更加具有震撼力和说服力。
当面对这种狂欢式的都市景观的时候,不同的作家,在文本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姿态。
而从这些作家的文本中,我们也很容易的看到作家自己的影子。
以小说《上海宝贝》一夜走红的女作家卫慧,其作品多以国际化大都市为背景,较多描写的是上海。
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大多像作者本人一样,来自小城市,当面对着繁华的都市时,感叹之余是主动的迎合并沉醉其中,但最终,过分的沉沦带来的是对未来和出路的无尽迷茫。
生存在中西文化不断碰撞的上海,给作者带来的是新的困惑,夹裹在中西不同的文明之中,女性的生存面临着哪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从小耳濡目染传统教育的中国女性,在西方文化强势的攻击下,又该何去何从。
带着这些问题,作者推出了新的作品《我的禅》,想要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之中为女性寻找一条可行的道路。
然而,卫慧的《我的禅》终不能给读者带来心灵的解放。
同样是来自于小城市的安妮宝贝,其作品倒是让都市生存者在烟雾弥漫的都市看到了一线清凉的曙光。
安妮宝贝前期的作品,如《告别薇安》等,均是描述都市生活带给人的压抑感,她对都市最典型的描述是“钢筋水泥的牢笼”。
生活在其中的女主人公,倍感生活的压力,对爱情彻底失去信心,但总也找不到出路,因此,“灰色”和“死亡”,成了安妮宝贝早期作品的代名词。
直到作品《莲花》的出现,我们看到安妮宝贝为读者描述了一个新的里程,或者说墨脱小城里,女主人公隔断以前的一切的生活,即是安妮宝贝为都市女性创造的心灵乌托邦。
土生土长的上海作家棉棉,其代表作《糖》一经问世便给评论界带来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女主人公红的成长经历,更可以说是棉棉的半部自传。
生活在蜜罐的孩子,在优越的经济条件供养之下,她们的生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这个时代带给她们的,甚至是更多的心灵创伤和无处可逃的残酷现实。
作者以女性的特殊视角观察问题,扔给人们一颗重磅炸弹。
“上海书写”中的布尔乔亚情结的前台分析
“上海书写”中的布尔乔亚情结的前台分析作者:冯娟娟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6期摘要: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最时髦、最精致、最现代的城市之一,现代化的都市空间产生了独具魅力的“上海书写”。
本文拟以布尔乔亚情结为视角,探讨“上海书写”布尔乔亚魅力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上海书写”做铺垫。
关键词:上海书写布尔乔亚情结公共空间女性乐园上海是滋生布尔乔亚情结的温床,海禁的洞开,欧风美雨的浸润,大批中外移民的迁入,工商业的发展,使上海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古中国废墟上开出的一朵花。
在上海西化的都市消费空间中,布尔乔亚阶层孕育生成,布尔乔亚女性是上海城市形象的代言人,她们时髦、精致、骄傲、现实、浪漫、高情商、高情调。
正是上海女性的这种独特气质支撑起了掩盖主流话语的女性历史言说,于是海派的女作家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书写着上海的“传奇”,成为“上海书写”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上海:滋生布尔乔亚情结的温床布尔乔亚情结指向中产阶级的消费意识,在外在形态上呈现为占有一定财富的中产阶级在长期生活、交往中形成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语言和艺术等的集合;另一方面又指向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形态等深层次的、无形的心理内容。
布尔乔亚情结是伴随着中产阶级占据城市的主导文化形态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于高品质的生活方式的心理欲求,因此能够产生布尔乔亚阶层和布尔乔亚生活的只能是一个开放的、经济发达的、文化繁荣的、人口素质高的所在,而上海正是这样一个能够满足布尔乔亚者消费欲望,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1.上海中产阶级文化的酝酿生成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国家,虽然明清之际曾产生过所谓的资产阶级萌芽,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布尔乔亚则是近代以来形成的,具体来说则是从上海开埠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之后开始形成的。
1842年,中国在中英鸦片战争中失败,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都市叙事与女性书写_张爱玲和亦舒小说异同论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10No.7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张爱玲的小说内蕴丰富,影响深远,近几十年来,港台的女性作家,鲜有不受其影响者,无论作家承认与否,论者却总能从其文本中找出与张爱玲的相似之处,“弱水三千,取饮一瓢”则足以扬名于文坛。
亦舒自称师承于张爱玲,却一直未有研究者将其并而论之。
艺术水平的差距固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亦舒缺乏标志性的“张腔”,恐怕是根源。
颜纯钩在《张爱玲的天地因缘》一文中,指出二人的相似之处在于对练达人情的描摹,以及文本中的世故之气,终究肤浅。
笔者用时下颇为流行的“双城”理论观照二人的都市文本,发现二人在都市叙事和女性书写两方面彰显出相暗合、相纠结,可供比照的关系。
确切地说,张爱玲和亦舒从都市细部到整体,以充满了鲜明的性别意味的女性对话,演绎了上海/香港的“双城记”。
其中,亦舒学张又能走出张的影响,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创造出一种新的都市女性叙事文本。
一雅俗共赏的定位古代自《诗经》以降,唐诗、宋词、戏曲剧本、明清小说,一流的艺术作品必然同时具备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雅俗共赏在张爱玲那里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结合,而亦舒作品贯通雅俗的特色,也成为其小说几十年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张爱玲小说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在学术界早有定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样评价张爱玲的创作:“张爱玲这样的出入于‘雅’与‘俗’、‘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的出现,标志着沦陷区文学(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雅俗共赏’的时代美学追求所达到的历史水平。
”而范伯群在《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绪论》中,同样把张爱玲作为借鉴雅俗文学各家所长而自成风格的典范,并对其所借鉴的中外雅俗文学作品一一列举,令人信服。
张爱玲自己也承认,她对中国通俗小说有“难言的爱好”,她说那里面的角色是“不用多加解释的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
如果说是太浅薄,不够深入,那么,浮雕也是一样艺术呀。
”张爱玲很注重读者对作品的接受,为迎合读者趣味,她愿意“将自己归入读者中去”,这样“自然知道他们所要的是什么。
海派女作家小说语言的诗化风格
山东 师 范 大学 学 报 ( 人文 社 会科 学 版 )
J OURN . F IAND G AI O S I ON NOR MA1 UNI VER I STY( ma ie dS n ce cs Hu nt s lS in e) i
关键词 : 诗化 ; 海派 ; 意象; 间艺 术 空
中图分类号 : I 66 2 .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5r (0 60 o 8 一c 10 — 9 32o )6一 07 l 7 4
达芬奇说 :诗用语 言把事 物陈列 在想象 之前 。…” 语 “ ” 言 的诗化应是文学语言活动 整体 所体现 出的意蕴 , 以诗 化语
20 06印 笫 5 卷 第 6期 ( 1 总笫 2 9 ) O期
20 Vo. 1 No 6( e ea N 2 9) D6 15 . G n rl o.0
海派女作 家小 说语 言 的诗化风格
姜 燕
(【东 师范 大学 义学院 ,J 济南 , 01 l j 【尔 j 2 04) 5
而即使在 战争岁月 , 女性 的生 活也是 充满美 感 的, 这 她们 的生活 和创作 就更 接近于诗 。 上海文化 除 r包 括外来的商业文 化 , 主要还是指 江南文 点 上,
“ 混血昧 ”摇 头丸 、 , 群居 、 古怪 的吧 、 香水 品牌 构成 了卫慧 小
说 的五光十色。在 网络上起 家的安妮宝 贝也做 到了这一点 。 张爱玲上个世纪 4 o年代 崛起 于上 海 文坛 , 能 以文 字 她 的技巧使读 者被温软的诗化 女性语言 所融化 , 细腻瑰 丽的 她 辞 藻所 带来的语言风格是新 文化运动 以来 的创见 : 请您寻 出家传 的霉绿斑斓 的铜香 炉 , 点上一 炉沉香
张爱玲和王安忆对上海都市书写的比较——以《倾城之恋》和《长恨歌》为例
张爱玲和王安忆对上海都市书写的比较——以《倾城之恋》和《长恨歌》为例张爱玲和王安忆对上海都市书写的比较——以《倾城之恋》和《长恨歌》为例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和王安忆被誉为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
她们的作品独具个性,塑造了许多精彩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探讨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比较和探讨张爱玲与王安忆对上海都市书写的不同观点和风格,以《倾城之恋》和《长恨歌》这两部代表作为例。
首先,从角度的选择上,张爱玲与王安忆有所差异。
《倾城之恋》一书主要聚焦于上海的社交圈和情感纠葛。
张爱玲以上海滩为背景,通过叙述沈从文与王菲冷暖人生,揭示了上海社会的浮华和虚荣。
小说中表达了在上海这个大城市中竞争压力和道德沦丧等问题,反映了人情冷暖和人性的复杂。
而《长恨歌》以旧上海的艺术界为背景,在历史长河中揭示了旧上海曾经辉煌的一面。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富有的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上海文化界的昌盛和衰败。
其次,两位作家在对上海古建筑的描绘上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张爱玲对于上海古建筑的描写更加注重细节和情感的表达。
她通过写实而精细的笔触描绘了沈从文和王菲相识相知的场景,以及他们在上海各处角落相约相会的情景。
而王安忆则更注重展示古建筑与人的关系。
她描写了江南弄堂里破旧但有着历史记忆的老洋房,描述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奋斗的历程。
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张爱玲和王安忆都成功地营造了一个浓厚的上海情感氛围。
另外,两位女作家对于上海社会的描绘也有所不同。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提到了传统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上海社交场所的虚荣。
小说中的人物普遍追求物质和地位,懂得利用人际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王安忆则更多地关注上海社会的变迁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她在《长恨歌》中刻画了许多有思想、有追求的女性形象,呼吁社会对女性权益的重视和尊重。
最后,从叙事视角上来看,两位作家也有各自的特点。
张爱玲擅长使用第一人称叙事,能深入人物内心,展示情感的纠葛。
“宝贝”型的上海女孩——卫慧的创作解析
“宝贝”型的上海女孩——卫慧的创作解析 宝贝型的上海女孩——卫慧的创作解析 王丽丽 哈尔滨商业大学基础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摘要新世纪文坛一个引人注目、惹人争议的文化热点便是七十年代以 后的女作家热。
评论界把七十年代以后看作一种文化上的界定,大约包含了如下意味 在她们成长的年代里,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正历经着由压抑人的本能欲望, 追求形而上的解放、自由的政治乌托邦逐步过渡到人的欲望合法化,从而 被极大张扬、追逐,并在商品浪潮中得以强化的过程。
关键词新新人类;另类写作;消费;后殖民;大众文化 卫慧、棉棉、朱文颖、周洁茹、戴来等一大批带有这种时代文化标签 的年轻女作家以自己独特的欲望化书写的方式制造着新世纪中国文学的 喧哗与骚动,她们的写作被人们称为另类写作。
另类写作承接私人化写作套路,内容以都市的浮华诱惑为背景,与个 人私密生活相关,将个体体验、个体欲望、个人情绪以近乎写实的手法大 胆地呈现,透露出个性化的观念抉择和价值取向。
并且她们的写作还常与行为艺术相连,如以办、登玉照、签名的形式 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炒作。
在这批另类作家当中,影响较大、有长篇问世的棉棉、卫慧均来自上 海, 而且她们作品的内容也大多以上海为背景, 渗透着一种具有优越气息、 既爱又恨的上海情结,使我们隐约回望到当年的海上之花——张爱玲。
上海之所以成为催生这批女作家创作的肥沃土壤,并非偶然上海作为 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商业中心,作为外商投资最活跃的空间,它对主 流文化的脱离,它的西化程度远大于其它城市,再加上它固有的海派文化 传统, 以及曾经的殖民色彩, 使它受西方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大于其它城市。
另类的文化土壤自然会滋生出另类写作。
因此卫慧、棉棉们的出现并非纯属商业炒作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必然 性与合理性。
一、宝贝物语 王德威说过,海派文学象征的是城市与消费欲望的互动。
物质的膨胀使人们种种欲望蠢蠢欲动,性欲、钱欲、权欲在都市的空 间里一一释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写作
自1843年以来,上海逐渐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都市文
化语境。
20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上海女作家不断以文本形式呈现着都市文化下的上海镜像,这种书写时至今日依然未曾停止。
探究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写作之间的关系,简言之,便是上海的都市化
发展为上海女作家创作提供了独特的都市文化视阈。
上海迥异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环境“改写”了上海女作家的人生轨迹,也深深地影响了她们的文学创作;同时,上海女作家也在“自我”与“他者”、上海与异域的书写中丰富着不断嬗变的上海都市文化。
鉴于本文所研究的上海女作家跨越了20世纪二十年代迄今近八十年的历史,挂一漏万,本文将主要论述以下六个上海女作家群体:以沉樱、施济美为代表的表现初次接触都市生活、关注都市新女性情感世界的女作家,以苏青为代表的融入都市生活、以著文办刊方式展现女性独立精神的女作家,以张爱玲为代表的倾听市声、倾心都市日常生活,从细微之处体现都市精神的女作家,以王安忆为代表的关注底层市民生活、通过描摹日常生活重拾都市传统的女作家,以陈丹燕为代表的借“怀旧”写作追缅旧上海都市精致品格的女作家,以卫慧、安妮宝贝为代表的从小城进入都市寻求另类生活方式的女作家。
本文从阅读作家文本出发,提炼一位或多位作家的创作主题,并深究这些主题在何种程度上
反映了上海都市文化的发展。
此外,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也借鉴了女性主义、符号学、文化学、文艺学等研究方法,意在厘清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人生与创作之间的关联。
都市是高度发达的城市,是
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它以现代文明成果取代了传统农业文明,以丰富的物质成果提供给都市人多重文化选择。
19、20世纪之交,都市文化为上海带来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都市再次与上海结缘,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着新的嬗变。
上海文化是一个多面体,都市品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这有限的一部分,深深影响了上海女作家的写作,使其在创作中呈现出独特的都市视阈。
本文提及的上海女作家,无论是热爱这座都市,还是厌恶这座都市,在以写作形式与上海都市结缘的过程中,她们都将自己的名字镌刻进了上海都市文化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