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含答案)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
(2)和图中的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相比,大运河在走向上有何特点?
【答案】(1)洛阳。
(2)南北走向。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综上所述,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观点2: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观点3:科技水平是推动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大发明”指的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根据材料“宋朝……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文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并广泛传播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可以提炼的观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宵不绝。”,可知从秦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是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1.XXX认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那么他是如何运用这些“镜子”的呢?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
同时,他也注意XXX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他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以减轻人民负担。
XXX也“以人为镜”,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听取忠言。
他重用敢于直言的XXX,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2.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到行省的重要性。
在元代之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而元代行省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
虽然这种措施与隋唐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不协调,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是适应形势的较为有效的措施。
元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巩固地方统治成为比加强中央集权更为迫切的任务。
为此,各地军政两方面必须密切合作,以便能够迅速作出决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省就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3)16世纪末期;倭寇骚扰给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伤亡,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
4)福建水师;主帅是XXX;他成功地抵御了倭寇的入侵,保卫了沿海地区的安全。
5)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加强各领域的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唐朝先进的文化;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建筑技术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一,鉴真东渡发生在XXX统治时期;他东渡日本后,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3)根据材料二,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是在16世纪末期;倭寇的骚扰给沿海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伤亡,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解析)
(2)依据材料一“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和材料二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知科举制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哪一朝代?“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哪些书籍?
(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科举制?
【答案】(1)明朝。四书五经。
(2)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解析】
【详解】
材料三: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却没有为自己立碑(下图为武则天的“无字碑”)。其说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2)材料二的图中反映的是该朝代的哪一政治制度?
(3)该朝代对台湾地区和西藏地区的管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4)简述该政权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答案】(1)元
(2)行省制
(3)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
(4)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析经济格局的变化)材料一:秦汉时期。
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看南方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从秦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2)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由材料分析导致这一重大变化的原因。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有何特点?(4)读材料三,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答案】(1)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2)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南方政治相对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
(3)人口稠密,是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民区分不清,商品交易时间长等。
(4)市舶司;原因:统治者重视和鼓励、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达(或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提高)、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陆上丝绸之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元朝采用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建立朝廷和官府。
辅相者被称为“中书省”,军事负责人被称为“枢密院”,主要负责弹劾和纠正的人被称为“御史台”。
对于较远的地方,___被用来管理。
材料二: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
与汉、___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仅在面积上超过了它们,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远胜于它们。
1)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2)元朝如何有效地管理西藏?这种管理对中国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史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3)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创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该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答案】(1)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元朝在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由___直接管辖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这种管理使得西藏正式成为___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行省制度。
为了有效地管理广阔的国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行省制度在后来的朝代中基本得以延续,影响深远,我国的省级行政区设立始于元代。
解析】文章已经没有格式错误,但是有一些表述不够清晰,需要改写。
改写后的文章如下: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元朝采用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建立朝廷和官府。
辅相者被称为“中书省”,军事负责人被称为“枢密院”,主要负责弹劾和纠正的人被称为“御史台”。
对于较远的地方,___被用来管理。
材料二: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
与汉、___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仅在面积上超过了它们,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远胜于它们。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元文类》卷四十材料二: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
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
与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仅在面积上大大超过了它们,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远胜于它们。
(1)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2)材料二中元朝对西藏是如何有效管理的?这一管理在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3)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创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该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答案】(1)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元朝时期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中央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这一管理使得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3)行省制度;为了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行省制度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续下来,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代,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因此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阅读材料: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相权,财权,兵权;措施:相权:在中央,削弱和分割相权.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财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和转运使.
第二步:说明图片内容
选择一幅图片,写出其作用即可,如:图片:陶活字版;说明文字:促进文化传播。图片:火炮(火药武器);说明文字: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图片:罗盘针(指南针);说明文字:为远航创造条件。
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重要标志,所以陈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2)郑和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明成祖时期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2)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安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权”“钱”“兵”,分别指的是相权,财权,兵权。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在中央,削弱和分割相权。在兵权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在财权方面: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和转运使。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材料二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编自《简明宋史》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
南宁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宋代经济哪方面的发展?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指的是宋代哪个部门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还有哪些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4)归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主题。
【答案】(1)农业;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2)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任写两个即可)(3)工商业发达;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或宋代经济发展【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农业方面的发展;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句谚语说明了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2)依据材料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可知,材料二指的是宋代丝织业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的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
(3)依据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是工商业发达;据材料“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可归纳出为了谋求广开财源;据材料“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可知,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是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七年级历史下材料解析题附答案.doc
七年级历史下期末专题复习——材料解析题(附答案)1.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同时,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子,药材。
茶叶以及历法。
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个皇帝时?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材料二: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2)材料二中“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当时负责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什么?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3)清朝初期加强对西藏的有效管理,除了材料中提到的册封之外,康熙帝时,清军入藏平定分裂势力,并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封号是什么?(4)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5)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2.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列图片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联系的概貌。
材料二:宋朝在一些重要的海港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宋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海外贸易的收入。
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请回答:(1)与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有关的对外交往的史实是什么?(2)图三反映了明朝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这个壮举指的是什么?(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宋代的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为此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4)材料三中“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这种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5)从唐、宋、明到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终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文莹《湘山野录》材料二:“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1)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哪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3)结合所学,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什么?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哪一机构负责管理?(4)结合所学,材料四“仰给东南”体现了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说一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答案】(1)统治者的重视引进新的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2)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3)海上丝绸之路市舶司(4)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统治者的重视,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依据材料二信息“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是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海上丝绸之路,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
【答案】(1)目的:寻求佛法(或佛经).
(2)《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因素: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
(4)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经济繁荣,国力雄厚。丝绸 茶叶
(2)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3)倭寇。台州。戚继光不计个人功名得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当年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客观因素是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第二小问,1405—1433年,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的瓷器、上等茶叶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因此郑和船队与外国交流的中国丝织品和饮品是丝绸、茶叶。
材料三: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
(1)根据材料一,简述隋文帝杨坚的主要历史功绩。
(2)材料二中的“理想局面”是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理想局面”?
(3)材料三中的“开元”是唐朝哪位皇帝的年号?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4.材料一 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政要》
材料二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请回答;谈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答案】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
【解析】【详解】据所学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一一《资治通鉴》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室。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一《资治通鉴》(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2)历史上把他们统治的时期分别称为什么?(3)根据材料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
【答案】(1)唐太宗、唐玄宗(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可知是指唐太宗时期,其年号为贞观;依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指唐玄宗时期,其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统治者个人等角度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
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 000多首。
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等著《中国审美文化史》材料二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
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
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
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
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編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请回答:(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
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2)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3)后果:社会危机严重;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请你仔细观察如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1)上图描述的是______朝的______(水利工程的名称)。
(2)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A.涿郡指今______B.余杭指今______。
(3)想一想:假如你是隋朝时期的商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不能填字母)(4)此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你怎么看?【答案】(1)隋大运河(2)北京杭州(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好事。
它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2)依据所学可知,京杭大运河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3)依据图示可知,从余杭到洛阳,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
因此,我认为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
【点睛】利用地图从南到北的顺序记忆大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四段,加深理解掌握。
2.材料一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政要》材料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郭沫若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1)材料一中的“陛下”是指哪一位皇帝?依据材料指出君民关系应是怎样的?(2)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谁的统治?举出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两项重大举措。
(3)材料三中描写的是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出现的景象?【答案】(1)唐太宗李世民;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
(2)武则天;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唐玄宗【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出自《贞观政要》,可知“陛下”是指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图示学习法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有更直观的了解。
下面是小明在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代》这一课的知识时所绘制的示意图,请你结合此示意图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的内容,请将下列一段对此示意图的简介补充完整。
北宋结束了A 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B 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登基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辽与北宋的和议、B政权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
(3)结合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五代十国,金,赵构,临安(2)澶渊之盟,郾城大战。
(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解析】【详解】(1)根据示意图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因此北宋与辽、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金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基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之间的和议是澶渊之盟,金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郾城大战中岳飞收复了很多失地。
(3)依据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看法是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材料二《宋书》这样描述江南:江南之为国盛矣。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3)没有山东省。这一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万里石塘。澎湖巡检司。
【解析】
【详解】
(1)图一中人物是铁木真,铁木真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答案】(1)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百姓的重要性;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允许用实物代替劳役,以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开元盛世;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4)安史之乱;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勤于政事,以民为本,发展生产等。
(1)图一、图二所示工具发明于哪一朝代?写出它们的名称。
(2)图三所示工具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农具。它是用来种植哪种农作物的?它被广泛使用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
(3)概括上述工具发挥的共同作用。
【答案】(1)唐朝;图一:曲辕犁、图二:筒车。
(2)水稻;背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越南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等。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图示学习法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有更直观的了解。下面是小明在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代》这一课的知识时所绘制的示意图,请你结合此示意图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的内容,请将下列一段对此示意图的简介补充完整。
最新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宋朝经济发展状况。
4.识图、回答问题
(1)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相应位置:
A.B.C.
(2)填写建立辽、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辽; 西夏。
(3)A和B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后来两国签订了什么条约?此条约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1)A.辽;B.北宋 ;C.西夏.
(2)契丹;党项
——改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兴盛的宋代手工业
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制瓷业
造船业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举出来代制瓷业和造船业的主要成就
(3)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宋代商业的哪些重要表现?
【答案】(1)优良品种、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农民辛勤劳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浙江哥窑生产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使用可以起伏的桅杆,发明了密封舱技术,装配了指南针。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完成于何时?
材料三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 “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七年级下册历史(新教材)课后题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新教材〕课后题答案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____1、想一想:科举制度确实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时机;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炀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____,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材料中所表达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答: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几个月不关闭,米价廉价,反映了当时农业消费得到恢复和开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消费。
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绘的状况。
2、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答: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第3课盛唐气象1、说一说:这那么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答:水路运输兴旺,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诗歌赏析〔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答:“蕃”是我国古代对____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答: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名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互相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开展。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____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
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
请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答:8世纪以前,____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
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____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根底上,创造了____假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____文化的开展。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材料二:……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榜文广为张贴,将占城稻推广到江淮两浙地区。
材料三: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四:“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李鸿章(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一反映了其变化的依据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举一例说明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古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消极影响?我们该怎样去应对?【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依据:财政收入;粮食产量。
(2)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
(3)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开发与环保相结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宋朝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依据就是财政收入、粮食产量,故材料反应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2)根据材料中“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将占城稻推广到…”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材料中反应的原因是: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也就是说,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我们要继续发展经济,还要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材料二: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民为本,民以依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弋履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平!”材料三: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2)材料二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唐太宗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民族政策?他采取了哪些办法来改善民族关系?(4)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思想收到了什么效果?【答案】(1)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服务。
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重用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具体事例也可)完善科举制。
(2)以民为本;重视农业。
(3)民族平等,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
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加强和他们的联系。
(4)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解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服务。
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的措施有: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重用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具体事例也可)完善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以民为本;唐太宗为此采取的措施是重视农业。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族平等,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
他采取改善民族关系的办法是:用和亲、封赏等办法笼络顺从唐朝的少数民族贵族,加强和他们的联系。
(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思想收到的效果是: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图(1)写出隋朝大运河南北两端的名称:南端现在是,北端现在是。
(2)写出A、B、C、D所代表的四段运河的名称。
材料二唐朝诗人皮日休这样评价隋朝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
”(3)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据材料二你怎样评价他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答案】(1)余杭(今杭州),涿郡(今北京)。
(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隋炀帝;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南到余杭(今杭州),北起涿郡(今北京)。
(2)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四段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答案】(1)材料一:出身门第的高低;材料二:才能.(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也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分析材料一的“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可以看出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
分析材料二的“机会均等”可知选拔官吏的标准是才能。
(2)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有关知识。
分析材料二的“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
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可以概括出科举制度的作用是:有利于打破门第限制,给平民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
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指南针。
(2)观点: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例如: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5.航海壮举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域,运送到菲律宾、占城、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欧洲。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一:明初,由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
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
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
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新加坡)李光耀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2)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么特点?(3)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答案】(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3)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解析】【详解】(1)根据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图和“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根据材料二“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可知,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3)根据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和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
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可知,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材料三: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了什么关系?他为处理这一关系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3)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4)材料四中,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答案】(1)君和人民的关系;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中华:汉族,夷狄:少数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3)和亲、会盟;藏族(4)促进了吐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汉藏两族间的友好关系。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唐太宗用“舟”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民的巨大力量。
为了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割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等。
(2)材料二“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其中的“中华”指汉族,“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
(3)根据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正式会盟”可知,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会盟。
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
(4)根据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