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视媒体新闻虚假性的分析

合集下载

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及对策

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及对策

柏蕴丽
(作者单位:新疆阿勒泰地区电视台)
一件普通的新闻,稍加改编就能够变成 在人们平时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而新闻编辑又利用观众对媒体的信任, 大肆夸张,虽暂时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 但久而久之便会失去观众的信任。 2 虚假新闻产生的危害 虚假新闻对我国社会发展会产生极大 的危害。首先,会影响人们对社会的看法。 人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往往是基于媒体 报道的新闻,而这新闻却是虚假的,在一 定程度上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会改变社会发展形式。有的新闻编 辑为了博取眼球,会制造一些虚假的暴力 事件等,这种负面的新闻往往会造成社会 不安定的因素出现,影响我国社会民生的 发展。最后,当人们发现所报道的新闻为 虚假的之后,就会逐渐失去对新闻媒体的 信任,最终影响新闻媒体的发展。 3 应对虚假新闻的有效对策 3.1 提升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新闻编辑 的职业素养。虚假新闻的出现,主要原 因就是新闻编辑抱有侥幸心理,为了能 够一步成功,而走捷径。一个优秀的新 闻编辑应当能够抵御诱惑,对于虚假新 闻要坚决说“不”。同时,要提升新闻 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能够真 正靠自己能力和努力发现独家新闻题材, 一方面减少社会虚假新闻出现的概率, 另一方面也有效提高了新闻的有效性, 提升了观众对新闻的信任。 3.2 提高新闻编辑的业务能力
42
但是随着新闻市场的恶化新闻编辑的思想认识发生变化他们开始重视对新闻的改编对于一件普通的新闻稍加改编就能够变成在人们平时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件而新闻编辑又利用观众对媒体的信任大肆夸张虽暂时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但久而久之便会失去观众的信任
THE FORUM
论坛
摘 要:目前,新闻媒体上出现了一系列的虚假新闻。一方面,虚假新闻的出现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好奇心,新闻编辑为了提 升新闻的收视率而擅自修改新闻真实信息;另一方面,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导致出现虚假新闻。笔者就上述两点展开论述,并提 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虚假新闻;关注度;利益;

媒体失实报道案例分析

媒体失实报道案例分析

媒体失实报道案例分析近年来,媒体的报道质量成为广大读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媒体失实报道的问题时有发生,对于受到失实报道的当事人而言,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

本文将选取一起媒体失实报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失实报道的原因以及应对之策。

案例描述某电视台于某年某月将一则名为《XXX事件:黑白翻转的真相》的报道播放出来,报道称某公司的产品在一次质量测试中完全失格,从而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隐患。

报道还呼吁消费者抵制该公司的产品,并请相关部门对该公司进行调查。

分析首先,媒体失实报道的原因之一是片面追求热点。

在这个案例中,电视台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和点击率,选择了耸人听闻的标题,并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以此吸引观众的眼球。

然而,这种行为忽略了真相,对相关企业的声誉和利益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其次,缺乏深入调查也是导致媒体失实报道的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媒体往往被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提供详细的新闻报道。

因此,一些媒体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可能会忽略对事实的准确核实,从而误导公众。

在这个案例中,电视台没有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访谈,也没有收集其他证据来验证报道中的指控,导致了事实被歪曲。

此外,媒体的商业利益也是导致失实报道的原因之一。

在媒体发展的过程中,赢利成为了许多媒体机构的首要目标之一。

广告商和资助者对于媒体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为了保持资金的稳定和增加赢利,一些媒体可能会接受不准确或偏颇的报道。

在这个案例中,电视台可能受到了某些盈利方的影响,故意播放失实报道以达到特定目的。

针对媒体失实报道,应对之策首先,为了避免媒体失实报道,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坚持严谨的报道精神。

他们应该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是传递客观准确的信息,而不是追求短期利益。

此外,媒体机构应该建立严格的审查机制,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其次,媒体机构与相关方应积极开展合作。

与企业、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可以有效防止媒体失实报道的发生。

媒体应当了解相关方的观点和立场,并展示出公正和客观的态度。

关于虚假新闻的文献综述

关于虚假新闻的文献综述

关于虚假新闻管理的研究综述摘要:新闻的真实性就如同新闻的生命,因此,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坚持新闻真实性对于传媒塑造良好的美誉度和公信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几年,我国新闻媒体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个别媒体甚至不顾原则利用虚假新闻进行不正当竞争。

从目前的情况看,虚假新闻的发展趋势不容忽视。

在对虚假新闻管理的文献研究中,本文主要针对虚假新闻的界定、产生原因及虚假新闻管理这几部分内容将有关学者的文献和观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关键词:新闻媒介;虚假新闻;新闻管理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虚假新闻的定义我国学者对“新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期间,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新闻下过定义。

但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学者都把“新闻”归结到“报道”或“信息”的范畴。

“虚假新闻”与“新闻”的概念相关,学者们同样把它归纳在“报道”或“信息”的范畴内。

根据学者们的论述,之所以称这类新闻为“虚假新闻”,是由于此类“报道”和“信息”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是不真实的。

1.新闻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对新闻进行了两种解释:一种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

”另一种是“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1] 1402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指出,在新闻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的定义,它们分别是“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2] 25和“新闻是新近实事变动的信息”。

[2] 252.虚假新闻的定义李良荣教授认为,虚假新闻和新闻失实,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即都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李良荣教授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提到,新闻的真实性包括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要求新闻的具体真实,就是要求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等等;二是总体真实,即新闻报道要从事实总体上、从事是的内在联系中把握真实,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所以,如果达不到以上两个要求,就为虚假新闻。

[2] 230(二)虚假新闻的特点新闻的定义直接反映了新闻“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具有相当大的权利,曾被称为“无冕之王”。

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戏谑之言,如“一怕官,二怕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等都道出了记者在社会地位上的特殊。

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而同时记者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在社会上记者的很多言辞文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受众的引导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

记者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纯粹为了贪图扬名立万、谋取私利,那么这个社会将暗无天日。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

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

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

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

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但是无论是虚假新闻,还是有偿新闻,他们的出现都对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严重地损毁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导致传媒新闻职业道德的滑坡。

在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中,社会上有很多的看法。

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一部分是虚假报道,一部分是真实报道,即新闻本身就极具有新闻价值,只是由于记者拿了“红包”使之变成了有偿新闻,这种有偿新闻并非虚假报道。

另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都是虚假报道。

虽然极少数新闻具有新闻价值,但由于记者将“红包”拿在手中致使其“手下留情”,玷污了新闻的真实性。

在2005年的一次对从业两年以上的新闻工作者社会调查中,一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在对结果进行抽样分析发现:1.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好处的记者占94.3%;2.因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美化过新闻的记者占81.2%;3.因为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片面报道新闻的记者占73.6%;4.对批评性新闻,因获取“红包”而不进行报道的记者占24.3%;5.拒绝红包而进行批评报道的记者占19.5%。

浅析新闻失实现象成因及影响

浅析新闻失实现象成因及影响

浅析新闻失实现象成因及影响【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近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严重地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

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

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传媒竞争的激烈、记者自身职业素养不到位、撰稿人为谋取私利而胡编乱造、编者的疏忽大意是主要原因。

【关键词】新闻自由;假新闻;成因;对策假新闻,即新闻媒体报道的、无可靠消息来源的、蓄意或无心之失造成的基本失实或完全失实的新闻。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言论自由度的单方面提升,受众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也对年末各大媒体评价出来的假新闻耳熟能详,这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监督作用。

1.新闻失实的产生背景1.1对新闻自由观念的错误解读自从1644年英国着名诗人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首次提出出版自由以来,新闻自由的理念已经走过了四个世纪的历程,新闻自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自由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准。

在我国,自清末民初新闻自由理念传入之后,也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且作为一种斗争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知识分子更将其作为奋斗的目标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有学者将新闻自由拓展为七种基本权利,即“创办新闻媒介权、发表权或报道权、答辩权和更正权、知晓权和采访权、保护新闻来源权、使用传媒权、对新闻侵权的诉讼权。

”尽管如此,目前对于新闻自由理念和我国新闻自由概况仍然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错误倾向。

第一种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待新闻自由,认为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对社会稳定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新闻自由并不适合于现阶段的我国社会。

持这类观点的在我国并不在少数;另外一种极端认识是认为我国根本没有新闻自由,他们将新闻自由的理解只局限在媒介对政府的抨击和公民自由的办报权利阶段,他们将此作为新闻自由的核心理念。

事实上,这一阶段也仅仅只在西方资产阶级刚刚掌权的初期出现过,其主要原因在于无束缚的新闻自由不仅没有真正实现新闻自由和其他自由权利,而且深深伤害了来之不易的民主和自由权利,而后以理性主义占主体地位的新闻自由慢慢发展起来。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分析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分析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分析【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情况日加严重,近年来,网络已成为传播虚假信息的主通道。

网络媒体虚假信息涉及社会多个领域,给人们带来许多危害。

本文从管理层、传播者层及受众层三方面分析了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乱象频现的主要原因。

最后对如何遏制网络媒体虚假新闻传播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要加强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要增强法制观念,防止新闻侵权、强化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网络用户要逐步提高自己的辨别谣言、假新闻的能力、专注有价值的新闻。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媒体、虚假新闻、新闻传播、新闻受众【正文】: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也已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网际传播成为主流,比如使用E-ma i l使信息高效、廉价、组发、多媒体化,而网络聊天更是席卷全球。

对于虚假新闻,民众早已不再陌生,狭义上,虚假新闻是指以虚构事实为依据的“新闻”,广义上,虚假新闻包括失实新闻和假新闻,甚至一些不太恰当的公关也应包括在内。

都市报曾经一度是虚假新闻的多发区,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享受全新的信息生活体验的同时,互联网已悄然成为各种虚假新闻的重灾区,相比传统媒体的虚假报道,网络媒介更是常有“惊人之语”。

网络媒体虚假新闻日益成为公众、学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虽然相关研究不断涌现,有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但仍有不少形色各异的虚假新闻见诸官媒网间,并被其他同行广泛转载传播,网络媒体也频频由于虚假新闻的制造传播一再蒙羞。

一、网络媒体虚假新闻的概念与现状(一)网络虚假新闻的概念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之所以能成为新闻的特有优势及存在的基本条件。

我国著名的新闻学者陆定一曾说过“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

新闻学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

”因此,真实性是媒体普遍提倡和遵循的原则。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虚假新闻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虚假新闻的现状和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虚假新闻案例来探讨这一问题。

案例一,某媒体报道“某药物能够治愈癌症”。

这则新闻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开来,许多人看到这则新闻后都感到震惊和兴奋。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这个药物并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也没有得到相关医学机构的认可。

事实上,这个药物的疗效并不明确,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但是,由于新闻报道的夸大和不实,许多患者和家属盲目相信这个药物,甚至放弃了正规的治疗,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这个案例反映了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

首先,虚假新闻可能导致公众对真相产生误解,影响公众的判断和决策。

其次,虚假新闻可能导致公众产生恐慌和焦虑,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最后,虚假新闻可能给相关行业和企业带来负面影响,损害其声誉和利益。

针对虚假新闻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应对。

首先,媒体和新闻机构应当加强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避免夸大和歪曲事实。

其次,公众应当提高辨别虚假新闻的能力,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

再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虚假新闻的监管,依法打击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的行为。

总之,虚假新闻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加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才能有效地遏制虚假新闻的传播,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稳定。

希望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虚假新闻问题的重视,共同为构建一个真实、公正的信息环境而努力。

传媒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对策

传媒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对策

传媒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对策一、传媒行业存在的问题1. 信息失真与传播不负责任:在传媒领域,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大量夸大事实、断章取义或是编造虚假消息等现象,严重损害了公众对于新闻媒体的信任度。

2. 娱乐化导向与低俗内容泛滥:为了迎合观众口味,在部分电视台、广播节目以及网络平台上,低俗内容泛滥成灾。

这种趋势使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降低了整个行业的品位和声誉。

3. 广告过度侵入:商业广告作为产业链上重要环节之一,在传媒行业发挥着巨大作用。

然而,在如今市场经济下,广告投放量过度侵入报道空间已成常态,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干扰正常新闻工作开展。

二、问题整改对策1. 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培训水平:(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新闻从业人员职能认知和职业道德评估体系,推动从业人员追求真实、准确、客观的报道。

(2)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能力,推广数据分析等新闻生产工具,以提高报道质量。

2. 引入第三方审核机制:(1)建立独立监管机构:设立独立的新闻媒体监督机构或委托非营利组织进行信息审核与核查。

监管机构应该要求媒体自律,并对不遵守规范行为进行严肃处罚。

(2)加强跨界合作与互联网整治:传统媒体可以与互联网平台开展合作项目,共同打击虚假新闻和低俗内容。

3. 增强公民媒体素养:(1)教育公众正确使用传媒资源:学校教育系统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使其有辩别真假消息及低俗内容之能力。

(2)鼓励市民参与传媒管理:建立市民参与的在线反馈渠道,倡导市民积极举报虚假消息、低俗内容等不良传媒行为。

4. 规范广告市场执法与宣传:(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于虚假广告和过度侵入的惩处力度,及时修正存在漏洞的法律,确保纪律得到有效维护。

(2)推进行业自律:建立涉及新闻从业人员操守和行动准则,并设立行业评估机构进行检查和考核。

5.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1)借鉴国际经验:学习先进国家在记者职业教育及新闻监管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制定适合本土实情的改革政策。

虚假新闻的名词解释

虚假新闻的名词解释

虚假新闻的名词解释在当代社会中,虚假新闻这一概念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

虚假新闻指的是那些虚构或夸大事实、散布谣言、误导读者或者带有明显偏见的新闻报道。

这种报道可能出于各种目的,如刺激点击率、推动政治或商业议程、引发社会恐慌或仇恨,或者只是为了博取眼球。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虚假新闻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上的传播变得更加普遍和迅速。

众多的新闻网站、社交平台和个人博客成为了虚假新闻的主要来源和传播渠道。

这些虚假新闻以吸引人的标题和情绪化内容来吸引读者,而忽略了严谨的事实核实和报道原则。

虚假新闻的出现给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个领域带来了严重影响。

首先,它们破坏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导致公众对新闻信息的怀疑和不确定性增加。

这给传统媒体和可靠新闻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没有审查和监管机制的平台提供了更多传播虚假信息的机会。

其次,虚假新闻对民主社会的政治运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虚假新闻常常被用作操纵选民意识、煽动政治情绪、干扰选举和推动特定政治议程的工具。

例如,虚假新闻可能散布关于政治候选人的谣言或污名化信息,以改变公众对其的看法,从而影响选民的投票选择。

此外,虚假新闻还会导致社会分裂和仇恨情绪的加剧。

通过散布虚假信息,某些势力试图挑起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加深社会的分裂和紧张局势。

这种恶意行为往往是基于种族、宗教、性别或其他敏感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社会凝聚力的差异。

要解决虚假新闻问题,不仅需要媒体和新闻机构的努力,也需要公众的参与和媒体素养的提升。

首先,媒体和新闻机构应加强事实核实,坚持报道真实、客观和全面的原则,推动更加公正和负责任的新闻报道。

同时,应加强对虚假新闻的识别和揭示,通过事实检验、专家意见等方式,帮助公众辨别真伪。

其次,公众需要更加具备媒体素养,增强对虚假新闻的警惕性。

这包括培养分辨虚假信息和真实信息的能力,学会主动搜索和验证媒体报道的事实依据,养成多角度思考和判断的习惯。

重要的是,公众应该保持对多样媒体渠道的接触,避免陷入信息孤岛和过于依赖特定来源的情况。

浅谈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浅谈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浅谈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及危害“作为社会的良心,我们的新闻记者应该以新闻理想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应该在承认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础上,去客观、真实、公正、准确地传播新闻信息,遵守职业道德,不为名利所惑,自觉地承担起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刘九洲对新闻记者这一“社会的良心”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

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社会现实是,时代发展到今天,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受到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有一些新闻人的内心也正在悄然起变化,他们已经或者正在放弃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有的已经或正在放弃自己的社会良心。

在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面前,有的人正在放弃一个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的新闻职业精神。

一句话:新闻理想主义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新闻世俗主义则正在大行其道。

令人遗憾的是,一旦放弃了当初新闻理想的追求,没有了新闻人的责任担当,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新闻世俗主义大行其道,虚假报道逐渐浮出水面,而且,从这些年披露的案例来看,虚假报道大有燎原之势,必须引起警惕。

一、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1/ 8本来面貌,伪造、歪曲事实的报道。

但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借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仅从新闻本身来分析,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新闻失实。

就是所报道的内容毫无事实根据,也就是根据想象去描述事实,而不是按照马克思说的根据事实去描述事实。

无中生有、虚构新闻是最恶劣的新闻造假方法。

由于这些新闻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在报道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加进一些虚构成分,以此提升新闻的“卖点”,因此往往容易刊播和引起轰动效应。

2003年5月,《青年参考》刊发了关于武汉女大学生有20%的人卖淫的虚假新闻,曾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媒体虚假报道案例分析

媒体虚假报道案例分析

虚假新闻分析王迎雪(1118007159)广播电视编导媒体报道的应该客观事实,这是新闻界的一个共识。

不过,随着市场经济和媒介竞争的加剧,虚假新闻开始作为很多媒体卖点之一,典型案例分析。

一、挟尸要价和直播诺康死刑事件,两件事情同样涉及媒体底线问题,以及它将人的尊严放到了一个怎样的地位。

媒体真实报道看起来无可厚非,但要跟人的尊严让位。

窥私欲的膨胀不能以对个体的伤害为代价,我们都应该知道底线在哪里。

二、杨丽娟事件和杨武事件。

过度报道的事实,在利益的驱使下,媒体成了一个放大镜策划人推动整的事件的紧张,真实是第一个牺牲的东西。

媒体抛弃了旁观者的角色,主动参与事件发展甚至大力推动,这样就可以推出更加独特更吸引人的新闻,也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多的新闻资源。

媒体井喷式的报道,毫不费力的把一件事或者一个由头变成新闻热点,哪怕事实或根本不存在或者本身无关痛痒。

媒体只是需要这么一个新闻来刺激观众匮乏的注意力,事实本身没有可读性,策划的新闻,有故事一样发展高潮的新闻,才是媒体最喜欢的原料。

本来杨丽娟只是一个狂热的粉丝,微不足道,但是媒体发现了这道菜,相互争抢,循循诱导当事人,才导致了一场媒体的狂欢和一个家庭不可挽回的悲剧。

杨武,一个极其普通的强奸事件,但是加上城管贫苦大众之类的帽子以后,肯定会更加耐人寻味,所以我们需要这些兴趣点,媒体做的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把新闻做成一个故事,把新闻变成一个商品,炒作包装欺诈一应俱全。

三、藏羚羊走过青藏铁路和bbc报道伊拉克战争照片失实问题,同样还有新闻联播采用虚假资料欺骗大众的问题。

政策的需要,和媒体监管制度的缺失这诸如此类的事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因为媒体自身固有的政治属性,很多时候为了当时的政治需要,媒体会选择性报道某些所谓事实。

虽然这些虚假新闻后来被澄清推翻,但是媒体自身和政府背后的操控力量损失极小,最后被送上审判台的只能是替罪羊。

一个民主开放的社会,应该保证新闻的相对自由,这是基本常识。

如何准确分辨虚假信息

如何准确分辨虚假信息

如何准确分辨虚假信息虚假信息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轰炸着。

包括社交媒体、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等等。

这些信息看起来似乎都是真实的,但实际上,有很多信息是虚假的,甚至是用来诱导我们做出错误判断的。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正确的分辨虚假信息。

一、了解虚假信息的种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虚假信息的种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编造的假新闻:这种信息完全是捏造出来的,没有任何根据。

2. 特意曲解真实信息:这种信息是通过删减、修改、引用错误源等方式进行的欺骗。

3. 碎片化信息:这种信息是指掌握了部分内容却不完整的信息,这种信息容易误导人。

4. 具有显著倾向性的信息:这种信息是明显偏向特定的观点、理论、势力或利益集团的信息,往往会把重点放在那些符合其利益的信息上。

二、辨别虚假信息的方法辨别虚假信息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针对不同的信息进行不同的分析。

1. 检查信息来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信息的来源,看看是从哪里来的,是否可信。

信息来源是否可查,确定该来源的权威性、可信度。

如果是新闻专题,那么我们需要知道新闻源的背景及信誉如何,如果是社交媒体,则需要关注账户的实名情况、发布的时间、周期性、的转载关系等。

2. 检查事件时间检查事件的时间也是辨别虚假信息的方法之一。

如果发现某个事件重复报道了很多遍,而且时间也好像变化了,那么可能这条信息就有问题,需要进一步甄别。

此外,检查事件时间也有利于分辨假信息是否在你获取信息之后才发布的。

3. 检查事件地点检查事件地点是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

比如,一些经常流传的假新闻是经由赶集网、闲鱼、微博等传播,而这些传言的地点往往不符合真实情况,可以据此进行甄别。

如果事件地点与事实不符,那就很有可能是虚假信息。

4. 较正过往的报道较正过往的报道也可帮助我们辨别虚假信息,因为撰写虚假信息的人只是单纯地编造,而真实的报道同样可能被传播。

如果已经拥有过往的报道,为了防止虚假信息被篡改,我们需要在比对过后确认报导的准确性,如果有发现任何错误,就需要指出来。

虚假新闻带来的危害、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虚假新闻带来的危害、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虚假新闻带来的危害、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将军路办事处虚假新闻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是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首先我们先要界定一下虚假新闻的行为主体,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是最主要的传统意义上的主体,但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个人与其他团体也在现今社会扮演着虚假新闻的制造者的身份。

近年来出现许多虚假新闻的案例,2013年央视“误报”先看病后付费、“开展先诊疗后付费模式试点”又一次被写入卫生部年度工作要点。

2013年2月20日,央视新闻却将此消息扩散成“最美假新闻”,称今年卫生部将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制度。

但新闻播放不久,卫生部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处长焦雅辉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对该制度的“全面推行”无法给出时间表,但“今年肯定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2013年10月24日《黑龙江晨报》7版刊发的《老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后经该报进一步多方核实系假新闻。

穆棱市公安局证实,此案件是穆棱电视台记者韦洪基杜撰的一则假消息。

这两则虚假新闻一个是央视报道一个是地方媒体报道,都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这对于社会和受众,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是致命的毒瘤。

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虚假新闻危害极大,尤其是法律类,医学类的新闻如果是虚假新闻,那么会对人民群众产生不良影响。

比如激化社会矛盾,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等等。

虚假新闻的危害主要表现有:1、破坏政府形象,丧失公信力。

虚假新闻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通常意义上说,新闻是党和政府对外宣传的窗口,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渠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传达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

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

如果虚假新闻不遏制.不仅对社会和受众伤害严重.对于新闻界自身的损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虚假薪闻在破坏了人们对媒体信任的同时,也严重影响我们的党、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样本分析

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样本分析

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样本分析——《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年分析报告之一张涛甫2011年04月26日14:3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新闻记者》杂志供稿新闻以真实作为其职业生命,失去真实性,也就失去了新闻业的职业合法性。

“造假”是新闻业的顽症,新闻业有多古老,假新闻的历史就有多长。

故此,打假就成为新闻业的“终身”任务。

新闻公共属性的表现关乎整个社会的利益与福祉,假新闻泛滥,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其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这不仅是新闻业的不幸,更是全社会的不幸。

新闻媒体依靠新闻安身立命,但是媒体不是在真空中从事新闻生产。

它作为社会公共机关,受到方方面面力量的影响与制约。

“媒体所占用的空间经常受到争夺,它受到来自于组织和科技调整、经济、文化和政治约束、商业压力以及职业惯例变幻等方面的制约。

”假新闻的生产受制于三大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环境的规约。

假新闻同样是社会的产物,它从社会中来,也到社会中去,它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二是职业环境的约束。

假新闻出自新闻人之手。

新闻人的操守、能力以及新闻场域的规范、文化都会影响到新闻生产,假新闻作为真新闻的死敌,恰恰出自常规性的新闻生产流水线;三是技术条件。

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而这种反映则是基于技术所具有的呈现能力基础上的。

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扩大了新闻呈现能力。

但技术也有失误的时候,也有被不良利用的时候。

有些假新闻恰恰是利用新技术来表现的。

如“纸箱馅包子”以及“金庸去世”假新闻的出炉,都是仰仗媒体技术的助推。

假新闻的生产、传播往往经过很多流程,其中哪怕有一个链条出现偏《新闻记者》编辑部记者的差,都可能造成假新闻的产生,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假新闻的考察也需要进行系统考量,单从某一环节看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有失片面。

本文对假新闻的考察分析,依据的是《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开始连续10年评出“十大假新闻”。

假新闻层出不穷,花样百出,要从每年生产的海量新闻中把假新闻一网打尽,在技术和能力上是不可能的。

新闻媒体如何辨别假新闻和真相

新闻媒体如何辨别假新闻和真相

新闻媒体如何辨别假新闻和真相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假新闻成为了新闻传媒领域中的一大难题。

假新闻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新闻媒体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来辨别假新闻和真相。

本文将就如何辨别假新闻和真相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论述。

一、多方求证,寻求多角度报道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应该秉持客观、公正和准确的原则。

所以,多方求证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媒体应该找到多个消息来源,不只局限于一个渠道。

这样做可以增加消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其次,媒体也应该寻求各方的报告,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通过对不同角度、不同意见的报道,可以更好地了解事件的真相。

二、查证背后的事实依据除了多方求证外,媒体还应该查证新闻报道背后的事实依据。

有时,新闻媒体可能因为时间紧迫或信息不足而发布不准确的新闻。

因此,媒体应该尽可能调查与验证新闻事件相关的事实和数据,确保其准确性。

此外,媒体还应注重采访相关专家和权威人士的意见,以便更好地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

三、辨别在线信息的可信度随着社交媒体和在线信息的兴起,大量的假新闻也通过这些平台传播。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辨别在线信息的可信度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有几个方法可以帮助媒体辨别在线信息的真伪。

首先,媒体可以确认发布者的身份和背景。

如果发布者是一个不可信的来源,那么该信息的可信度就会受到怀疑。

其次,媒体可以检查信息的来源是否有其他媒体报道该事件。

如果其他权威媒体也报道了同样的信息,那么该信息的可信度就会更高。

最后,媒体可以利用在线工具和资源来检查信息的真实性。

例如,媒体可以使用事实检查网站来核实某一信息的准确性。

四、审慎使用匿名消息来源在新闻报道中,匿名消息来源有时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对于媒体来说,应该审慎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确保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媒体在获取匿名消息来源时,应该充分了解其背景和动机,并在报道中明确提及此种消息的来源是匿名。

此外,媒体还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其他途径来验证匿名消息的准确性。

媒体素养:辨别真假新闻的三个方法

媒体素养:辨别真假新闻的三个方法

媒体素养:辨别真假新闻的三个方法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新闻和信息。

然而,其中并非所有的新闻都是真实可信的。

为了拥有媒体素养,我们需要学习辨别真假新闻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三个简单但实用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识别真假新闻。

1. 检查来源可信度首先,我们应该仔细检查新闻报道的来源。

重要的新闻往往由专业媒体机构发布,如权威报刊、广播电视台等。

通过查看这些媒体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可以确认新闻报道是否与他们相关。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也应注意虚假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冒充正规媒体发布虚假信息。

此外,对于不太熟悉的媒体机构或个人账号发布的消息,可以通过进行简单搜索了解其背景资料和信誉情况。

如果其他可靠资源没有报道类似内容或反映负面评价,则需要保持警惕,并对消息进行进一步核实。

2. 验证新闻内容其次,我们需要验证新闻报道的内容是否可靠。

这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对比和查证来实现。

首先,多个独立媒体机构的报道相互印证是验证新闻内容的重要手段。

如果一则新闻仅由一家媒体报道,并且其他媒体未提供类似信息,则需要怀疑其真实性。

此外,通过查阅可靠的事实检查网站、政府公告或专业学术论文等权威来源,可以进一步核实相关事实。

如果某项重要消息在这些权威来源中未找到确认,则需要谨慎对待并寻求更多证据来支持该消息。

3. 分析报道观点和语言最后,我们应当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观点和使用的语言。

有时候,新闻可能被夸大、误导或带有个人偏见。

为了判断新闻报导是否客观、中立,并且没有暗示任何特定观点或立场,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查看报道是否给出了充足而全面的证据和数据支持。

•检查报道是否使用了具有偏见或极端情绪的词汇。

•关注与事件相关的背景信息,并注意报导中是否完整呈现了整个故事。

通过对新闻报道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判断其真实性和客观性。

结论在信息时代,拥有媒体素养至关重要。

辨别真假新闻是我们的责任,通过检查来源可信度、验证新闻内容以及分析报道观点和语言,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和抵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问题浅析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问题浅析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问题浅析1. 引言1.1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问题浅析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在这种环境下,新闻真实性问题愈发突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真相,成为摆在每个新闻从业者和公众面前的难题。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对新闻传播和报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让新闻真实性问题备受争议,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给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蒙上了一层阴影。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源的选择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辨别新闻的真伪,选择可信的消息来源成为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下,维护新闻真实性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快速传播的需求,新闻从业者需要与时俱进,利用新技术手段来保障信息的真实性。

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问题的挑战。

2. 正文2.1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新闻真实性带来了许多挑战。

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新闻内容更新的速度也变得非常迅速,这就需要新闻从业者加大信息的筛选和核实力度,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

新媒体平台的多样化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使得虚假信息更容易传播,一些不负责的媒体机构或个人可能会散布谣言,误导公众。

新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也可能导致用户只看到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形成信息茧房,难以接触到多元化的观点和信息,影响了新闻真实性。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给新闻从业者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追求独家报道和热点新闻可能导致不负责任的新闻发布。

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迎合用户的阅读需求,可能会夸大事实或编造内容来吸引眼球,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需要更加慎重和负责地对待新闻内容,加强自律,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2 社交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可以迅速传播,但同时也容易引发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打击假记者实施方案

打击假记者实施方案

打击假记者实施方案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假新闻和假记者的存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打击假记者,维护新闻真实性已经成为了每个公民的责任。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实施方案来应对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假新闻的监测和识别能力。

建立健全的新闻监测机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进行筛查和辨别,及时发现和纠正假新闻的传播。

同时,加强对记者从业资格的审核和管理,严格准入制度,杜绝假记者的存在。

其次,加强对假新闻的法律打击力度。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假新闻的定义和界定标准,对散布假新闻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同时,加大对假新闻的舆论监督和曝光力度,引导公众理性对待新闻,不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此外,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倡导新闻从业人员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原则,不编造、不篡改、不传播假新闻,树立正确的新闻导向,为社会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

最后,加强新闻教育和舆论引导。

加强对公众的新闻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假新闻的辨别能力,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加强对新闻舆论的引导,引导舆论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减少对虚假信息的传播,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综上所述,打击假记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监测识别能力,加大法律打击力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新闻教育和舆论引导,才能有效打击假记者,维护新闻真实性,构建良好的新闻传播环境。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环境。

新媒体时代如何判断新闻真实性

新媒体时代如何判断新闻真实性

新媒体时代如何判断新闻真实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广泛传播,新闻真实性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判断新闻的真实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判断新闻的真实性。

一、查证来源在判断新闻真实性时,首先要查证新闻的来源。

可信的新闻来源通常是一些权威的媒体机构,如国家级的新闻机构、知名的报纸、电视台等。

这些机构通常有严格的新闻采编流程和编辑团队,能够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查看新闻的作者和记者的资质和信誉来判断新闻的可信度。

二、核实事实在判断新闻真实性时,需要核实新闻中所提到的事实。

可以通过多个渠道来核实事实,如查阅其他媒体的报道、查阅相关的专业资料、进行实地调查等。

如果新闻中提到了具体的数据或者引用了某个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数据和研究报告来核实。

三、分析报道角度在判断新闻真实性时,还需要分析报道的角度。

新闻报道应该客观、中立,不带有个人或团体的偏见。

如果新闻报道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可能存在信息的不准确或者歪曲的情况。

此外,还需要注意新闻报道的标题和导语是否与内容相符,是否夸大事实或者误导读者。

四、辨别虚假信息在新媒体时代,虚假信息的传播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判断新闻真实性时,需要辨别虚假信息。

虚假信息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缺乏可信的来源、缺乏证据支持、过于夸张或者不合理、与其他可信信息相矛盾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事实和专业知识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五、参考专家意见在判断新闻真实性时,可以参考专家的意见。

专家通常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对新闻进行客观、专业的评价。

可以通过查阅专家的评论、采访专家或者参与专家讨论等方式来获取专家的意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专家的意见也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需要综合考虑多个专家的意见。

六、参与互动讨论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来判断新闻的真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1 个人 因素 也 就是 判 断新 闻 的有 无 问题 ,或 者说 新 虚假 电视 新 闻是 由新 闻工 作人 员制 闻是否客观存在 的。纯属子虚乌有的 “ 新 作 的,个 人 因素 是虚 假新 闻产 生 的最 主 闻事件 ”必定 是 假新 闻。但 受技 术条 件 要 原 因。个人 因素产 生 的虚假 新 闻又分 和 时空 因素 的限 制 ,新 闻 的真实 与否 并 为积极造假和被 动造假 。
论 坛
对 电视媒体新 闻虚假性的分析
毋 朔
( 作者单位 :郑 州电视 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 ● ● ● _ ● - ● ● ● - ● ● ● ●
1 虚 假新闻的判断标准与类型 综 上关 于虚 假新 闻 的认识 方法 和 判 利和绩效倒挂 ,使某些新 闻记者为 了 自身 虽然 我们 无法 考证 假新 闻具 体 出现 断标准 ,我 们可 以将 虚假 新 闻归类 为 四 的利益 ,无视客观事实 、不折手段地制作 了多长 时 间 ,但是 可 以肯定 的是 真假 新 种 类 型 :第 一 ,事实 上不 存 在 、新 闻创 “ 三俗 ”新 闻节 目,甚至有些新 闻记者 明 闻是相 互依 存 的。 因此 ,新 闻存 在 了多 作者刻意造假 的主观性 虚假 新闻; 第二 , 目张胆地制作虚假新闻。 某 电视新 闻的 “ 纸 长 时 间 ,假新 闻也就 存在 了多长 时 间, 事 实上 不存 在 、新 闻创 作 者非 主观 造假 做 的包子 ”节 目就是 当前 电视传媒行业不 虽然 真假 新 闻 的具体 判定 比较 困难 ,但 的客观 性 虚假 新 闻 ;第 三 ,为 达成 某种 良风气 的产物。 也并 非不 可 为 的、无 规 律可 循 的。任 何 目的、经过 详 细策 划使 事实 上具 有假 象 2 . 3 机构 因素 事物 都可 以从 两个 方 面进行 判 断 :价 值 的部 分 策划 性新 闻 ;第 四,不符 合新 闻 无论在 当前还是在历史上 ,都存在 由 判断 和事 实判 断 。价值 判决 解决 “ 该 不 传播 标 准 ,但 具有 一定 的事实 依据 、通 于机构上 的需要而制作的虚假新闻 ,这里 该 是 ”或 “ 应不 应是 ” 的问 题 ;事 实 判 过有偿传播的部分有偿新 闻。 所说 的 “ 机构” ,可以大至国家 ,也可 以 断 “ 是不 是”或 “ 是什么”的问题 。 小到企业 ,当然 ,也存 在某 些电视传 媒组 2 影响虚假 电视新 闻产生的 因素分析 事实 判 断是新 闻判 断的 首要 依据 ,
新 闻失 实现 象时有发 生,为此 ,笔者在本 文中就 电视媒体新 闻虚假性 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
关键词 :电视媒体 ;新 闻 ;虚假 性 ;真 实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 ● _ ● ● ‘ _ ● _ ● _ ● _ ● ● ● _ ● ● ● ● ● ● ● ● ● ● 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织将虚假新闻作为吸引社会 受众 吸引力 、 与其他竞争对 手进 行不 当竞 争的手段 ;这
里的 “ 需要”包括社会 需要 、政 治需要 、 外交需要、政绩需要 、战争需要甚至 国防
需要等。俄罗斯和格鲁 吉亚 紧张 时期 ,格
不能轻易认定的 “ 俄罗斯再次侵 价值 判断和事 实判断相 比相对复杂 , 员 为达 到特 定功 利性 的 目的 ,虽 然 知道 略、格 总统身亡 ”的虚假新 闻,也是 出于 它常常和伦理 、道德 甚至政治因素有关 , 新 闻事 件 的非客 观存 在 ,仍 积极 引 导虚 外交 和政治需要炮制 的。 在新 闻创 作 的每个 环节 都渗 透着 价值 判 假新 闻的制作 或 直接 参与虚 假新 闻的导 2 . 4 技术 因素 断 ,且有 强 烈 的主观 判 断色 彩。如 对假 演的行为 。如某 电视 台的 “ 纸做的包子 ” 在信 息技术 时代 ,因为 电视新闻工作 新 闻 的判 断 ,如何 判 定制 作主 体 的制作 节 目,就是积极造假的代表性事件 。 人员疏于审查 、电视新 闻制作流程缺失和 动 机 ,是 被 动造 假还 是 积极 造假 ?是 恶 被 动造 假是 指 电视新 闻制作 者本 身 某些技术失误等的原因 ,电视新 闻传播的 意 造假 还 是善 意造假 ?是 无意 造假 还是 并无 制造 虚假 新 闻的 意愿 ,但 由于某 些 新 闻细节 ,如新闻事件发生时间 、发生地 失误造假 ? 相关人 员 的蒙蔽 或 对一 些现 象 的认识 不 点 、涉及人员姓名和一些重要参 数等发生
























_




















_

_














_

_





_

_










_●
_●
_●
●●
●●

_



要:现阶段 , 相 比新媒体 ,电视媒体作 为大众传媒在社会 大众 心 目的权威性 更强 , 但是 电视媒体 中依 然存在新 闻虚假 问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