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作品评析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获奖新闻作品赏析讲稿

获奖新闻作品赏析讲稿

没有效果等于没有导向。
所谓传播效果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 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等的变化。可见,受众作为主动的信息接 收者、信息再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 反馈源,在传播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离 开了受众,传播就如同无源求水、无本求 木。没有效果的传播,无异于没有导向。
宣传与新闻虽然都属于传播的范畴,但两 者之间还是有诸多区别。如:宣传重口号, 新闻重信息;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 宣传重操控,新闻重沟通;宣传有重点, 新闻讲平衡等等。
2.认识上存在着有偏差。
有些新闻从业人员认为,平民化报道,就 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叙说,这是一个 理解的误区。这一误区必然使得本地新闻 流于表象化,民生新闻趋向狭隘化,新闻 报道缺乏深度与整体把握。
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一定时间段内人 们普遍较为关注的活动、存在的问题。与 人的生存状态相关,包括社会政治、经济 方面、自然及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动态。
3.重大的正面典型人物。
4.文化感情结。
爱国、爱家乡,希望了解文化、历史,人 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等“七情六欲”。
(二)现场感
1.记者是受众的眼睛、耳朵。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电视新闻记者树立“我在场”的意识,主动地与 新闻事件的人物对话,以一个正在发生的新闻事 件的目击者和观察者的身份,随时处于事件当中, 对信息做出最快、最准确地取舍,从而使新闻事 件同步地展现在受众的面前。但也需注意,要多 选择几个角度,从宏观到微观,不要因为只把目 光盯住被摄体,而忽略周围的客观存在,没有多 角度的观察,就很难对事物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表现面狭窄,公式化、概念化便难以避免。
2.参评节目必须为播出的节目。
初评中要把视听率和听、观众满意度作为 重要的依据。并采取多种形式吸收听、观 众代表参加初评。

电视新闻赏析

电视新闻赏析

电视新闻赏析电视新闻的定义作为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电视因其听觉、视觉形象直接传送的传播特点和深入家庭、自由接收的传播优势,已成为具有最广泛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当代信息社会,电视新闻成为人类信息沟通的最重要渠道,对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组织作用和推动作用。

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媒介生存环境的变革,电视新闻事业将进入一个更为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而数字化浪潮的涌起以及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必将进一步完善电视新闻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功能——人类信息接受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传播必然朝着更完美地传播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方向发展,这就决定了网络媒体需要更多地整合电视传播视听综合的传播特点,电视新闻将通过网络进入更为广阔的传播领域;另一方面,作为现代电子媒介的电视始终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趋于完善,在网络媒体时代电视仍然可能成为网络媒体的最佳载体——因为电视可以通过有线电视系统轻易实现双向互动、提供交互式信息服务,所以说网络传播时代电视新闻与网络媒体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冲突,数字技术也将使电视新闻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关于电视新闻的界定曾有过种种论说。

上述定义的确立,是立足于概括其共性与个性:“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用以界分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新闻、电影新闻片的不同个性;“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则是对电视新闻作为新闻共性的界定了解电视新闻的概念,需要明确“正在”和“发现”这两个关键词。

正在——电子新闻采集系统(ENG)使记者可以在新闻事件现场随着事态的发生、发展做同步的现场报道,卫星传送可以对远隔大洋的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让观众看到与事态本身同步进展的新闻报道,电视新闻将新闻的时效由“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变成了“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

电视新闻作品赏析3篇

电视新闻作品赏析3篇

电视新闻作品赏析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电视新闻作品赏析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电视新闻作品赏析篇1电视新闻作品评析[摘要]:我国电视新闻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从最初的设备极其不完善到今天我们能够独立、及时、有效、广泛地播报全球新闻,其发展已经深深影响到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现在,网络化、平民化的电视新闻,正逐步与世界接轨,与时代进步相呼应。

[1]以下笔者将对两则电视新闻消息进行评价和分析,由于才疏学浅,还望包涵。

[关键字]:电视新闻;评析;比较“李克强探望残疾孤儿”评析首先,这是一则长短适中的告知性新闻,主要是围绕了国家总理李克强前往八一儿童医院探望医院内残疾孤儿的详细报道。

在新闻播放的开头,该视频使用的是非同期声的解说词,也就是说该视频是在拍摄结束后经过后期的录音加工处理才得以播放。

从一开始的解说词:“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天来到八一儿童医院,看望在这里就医的残疾孤儿,并向全国少年儿童祝贺节日。

”简单的几句解说词,清晰明了地交代了此次新闻的主角和原因,没有冗长的反复介绍,给人一种爽快的节奏。

将整个新闻重点瞬间呈现在观众眼前,容易理解。

在解说词过后,就开始进入新闻的重点,这时候画面中突然冒出一个条导语,写着“李克强在“六一”前夕看望残疾孤儿时强调把社会关爱和制度保障作为送给孩子的节日礼物”,个人认为这个导语的出现恰到好处,因为它正好把接下来要播放的新闻片段重点提前通过文字叙述呈现给观众,好让观众能够即时地明白片段接下来即将要讲什么,防止因为片段播放速度和播音员语速过快而忽略了主要内容到底讲的是什么。

而此时镜头的重点放在总理李克强身上,然后固定他跟医院医生的对话场景。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此刻播音员说到李克强跟医生们谈话的时候,镜头依旧停留在李克强身上,对于另一个重点人物——医生,却始终见不到身影他们的身影。

然后镜头一放就把重点投放在残疾孤儿身上,画面中的孩子手拿玩具枪,一脸微笑的样子,对于眼前众多人围在自己身边毫不在意,目光一直停留在手中的玩具枪,这时候的镜头画面是刚好正对着孩子,很自然地把孩子天真无邪的一面呈现给观众。

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奖新闻评论作品简介

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奖新闻评论作品简介

优秀广播电视节目是指在广播电视媒体领域中,以其出色的内容和制作质量,在观众中享有良好口碑和声誉的节目。

每年,各地的广播电视机构都会举办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评选活动,以表彰和奖励那些在节目内容、制作技术、播出效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节目。

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奖旨在推动广播电视节目的创作和生产,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高节目质量,满足广大观众对高质量节目的需求。

下面将介绍一些近年来在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奖评选中获得关注和好评的节目,以及它们的创作理念和特点。

一、《舌尖上的我国》《舌尖上的我国》是一档以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节目。

该节目通过展现我国各地丰富多样的美食和饮食习俗,向观众传达了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该节目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我国美食的风味和特色,更是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家乡情感的表达。

在制作上,《舌尖上的我国》以其精美细腻的影像和真实自然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二、《声临其境》《声临其境》是一档以声音表演为主题的综艺节目。

该节目通过模仿表演、声音演绎等方式,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魅力和表演技巧,让观众在聆听声音的同时感受到了声音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该节目在节目形式上创新大胆,注重细节和表现力,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

三、《我国诗词大会》《我国诗词大会》是一档以传统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节目。

该节目通过竞赛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我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和韵味,吸引了大批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学习。

该节目在知识传播和文化普及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了现代都市中对传统文化认知和理解的一种切入点。

以上述三档节目为例,可以看出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具有如下特点:1. 突出表现我国文化传统和现代生活的结合,融合历史与现实。

2. 开拓节目形式,创新、大胆,以赏心悦目的方式展现内容。

3. 关注社会、人文、历史和艺术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底蕴。

4. 通过优秀节目的传播,增进了观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新闻作品赏析《新闻周刊》本周人物专题培训课件

新闻作品赏析《新闻周刊》本周人物专题培训课件

单击添加标题
语言 字幕 音效
采访同期声为主:当事人讲述事件经过 旁白为辅:补充说明
只有采访画面配有字幕,旁白和主持人的 串场无字幕
实地采访画面有杂声,除此之外无配乐
02 节目特点
节目特色
1.主持人个人风格强烈
《新闻周刊》的主持人白岩 松,可以说是我们最熟悉的 央视主持人之一了。是中央 电视台的王牌新闻主持人。 他的主持风格就是睿智、机 敏又不失亲切,深受观众的 喜爱。他在节目中有大量精 彩的评论。
.
《本周人物》子栏目选题
20170930 20171014 20171021 20171028 20171102 20171111 20171118 20171125 20171202 20170209
钟阳:追种子的人 李涛:悬崖清垃圾 张双南:仰望星空 焦卫东:守卫平安 邓亚东:改造宿舍 杨帆:电梯里的劝烟 曹师志:陪伴者 钱女士:行人先行 赵勇:被“赖”掉的人生 蒋桂英:口袋婆婆
节目特色
2.选题讲究“低视角”和“高品位”相结合
低视角: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来选 择人物
高品位:节目品位和品质高,不 媚俗不猎奇,不商业化
03 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
“机械味”浓厚的“上帝解说” 贯穿节目始终,导致听觉疲劳。 然而时间一长,这“高大上”的 解说也会沦为刻板无味的机械重 复。尤其是《本周人物》本来就 是节奏缓慢的部分,把一件小事
节目对比
表达方式
主旨立意
01
04
02
03
主持形式
节目互动
表达方式
01
02
《新闻周刊》和《热线12》作 为中央电视台的严肃性新闻栏 目,为了宣传社会正能量,秉 持着中立客观的态度,照顾当 事双方的情绪,也没有明确地 评判他们的对错,体现的是冷

当代电视新闻作品赏析(今日说法为例)

当代电视新闻作品赏析(今日说法为例)

诸多画面语言元素来加以处理的作用
• 特技是电视新闻画面 的锦囊,运用诸多画 面语言元素来加以处 理,会起到增强新闻 画面典型性、新颖性、 审美性的作用,会使 新闻画面更为流畅, 更为生动活泼。这些 艺术化的处理更应是 我们电视新闻节目可 以移植的。
如何区分当前采访与情景模拟
• 为了情景模拟和当前采访 的画面有所区别,往往采 用适当的特技形式进行简 单的处理,例如划像出入 、加边框、影色调反差处 理等。例如节目如涉及到 情景模拟时会将色调调暗 或者对画面进行定焦处理 。画面感受实现了现场性 ;
法制节目的撞车现象
• 在形式上目前大部分 以说故事的形式展开 ,故事说多了也给人 雷同的感觉。有的节 目则缺乏现实场景, 一味通过主持人的伶 牙俐齿吸引观众。
• 法制类节目要通过把严肃的法律问题通俗化的途 径,把问题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评析,以小见大地 开展社会法制教育,一方面避免空洞的说教,另 一方面让法律与生活接触,变得通俗易懂、有血 有肉,通过情感与法律的结合,与群体生活需要 的结合,让法律走入寻常百姓家。
总算是讲完了!!!!

谢 谢!
还原事件真相
强调针对性。 有关新闻事件、人物 或典型提供更为详尽 深入的后续报道; 配合重大报道主 题就过去的某些新闻 事件人物或新闻典型 作追溯性报道。
• 手段单一、制作简单的电视 新闻节目已很难满足受众对 信息的需求。电视媒体是社 会思想和社会潮流的推动者 ,是当前最有效的大众传播 媒体,有义务把具有深刻社 会价值的新闻事件告知社会 大众,以与自己的身份相适 应,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电视新闻中,属于“软”新闻的 范畴,通过讲述故事,情景再现等 手法,将此新闻的来龙去脉都鲜活 的展现给了观众,并且通过对当事 人的采访,邀请专家的讲解,加深 此类节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电视新闻片简析

电视新闻片简析

电视新闻片分析深度调查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简评电视新闻《中国新闻》《中国新闻》是由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制作的一档综合性新闻节目。

《中国新闻》的主体特点是:全面、深度、多层次的立体化新闻播报,以其别具风格的新闻评论和深度细腻的调查,逐渐成长为央视的一档知名栏目。

因为国际频道面向全球直播,《中国新闻》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

《中国新闻》在新闻选材上独具风格。

以新闻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全面性相结合,不但给观众奉献一场精彩的咨询盛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栏目的高度和社会影响力。

《温家宝总理联合国千年会议之行》、《中国海军新飞行员成功首飞三代战斗机》、专题《钱塘江大潮》、《伊朗国庆阅兵遇袭》,融合了这些新闻的《中国新闻》在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生等多方面、深层次、多角度的新闻充分体现了《中国新闻》全面性的这一显著特点。

央视国际频道面向全球展播,《中国新闻》用有高度、有力度、有影响的精选新闻来完成高质量的立体新闻播报体现了,《中国新闻》的立场就是中国政府的立场。

栏目中有深度有思想的犀利评论也完美的契合了“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这一栏目理念。

从本期《中国新闻》的结构来说,每段新闻在叙述过程中采用主播口播并配以画面或声话同期。

在关键部分采用现场同期声来反映其重要性和真实性。

以首条新闻为例《温家宝出席联合国千年发展会议》,第一个全景镜头:温家宝总理缓步步入会场;第二个中景镜头:温家宝总理发表讲话;第三个全景镜头:与会人员认真倾听会议并作记录……最后以远景镜头:以会场的庄严辉煌结束。

用叙事的顺叙结构方式前中后连续不断的展播新闻事件显得完整、清晰、明朗,既简洁又干练,完美的向观众展示了这次会议的重要性。

使用顺叙的叙事方式显得新闻事件严谨又有逻辑性,不仅贴合了这次会议严肃的特点,还表现了中央电视台一丝不苟力求完美的一贯风格。

新闻叙述过程中少不了蒙太奇的运用。

专题新闻《钱塘江大潮》以片断蒙太奇为主,运用大量的长镜头、空镜头,以远景的手法来展示宏大的场面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内容评析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内容评析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内容评析
一、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优点
1. 及时性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向广大受众传递新闻信息,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广泛性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受众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覆盖全球各地的听众和观众。

3. 权威性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是由国家广播电视机构发布的,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二、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不足之处
1. 滞后性
由于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传播速度较慢,因此在某些突发事件发生时,可能会错过最佳报道时机。

2. 地域限制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传播范围虽然广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地域限制,无法覆盖所有地区。

3. 信息真实性问题
由于广播电视新闻作品是通过网络和媒体发布的,因此存在一定的信息真实性问题,需要观众自行辨别。

三、结论
总的来说,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未来,广播电视新闻作品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率,以满足观众的需求。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评析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评析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评析
在广播电视新闻领域,评析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

首先,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应该具备充分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能够及时传递信息并提供可靠的消息来源。

其次,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应该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能够抓住社会热点和关键问题,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

此外,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应该具备高度的艺术性和可读性,能够让读者轻松理解和接受信息。

在具体评析一篇新闻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时效性和真实性:检查作品是否及时传递了信息,并且是否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了调查和报道。

2. 洞察力和判断力:评估作品是否能够抓住社会热点和关键问题,并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

3. 艺术性和可读性:检查作品是否具备高度的艺术性和可读性,是否能够让读者轻松理解和接受信息。

4. 报道内容和形式:评估作品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的表现,是否采用了多种报道方式和手段,如调查性报道、专题报道、访谈等等。

5. 社会影响和反响:检查作品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反响,以及其是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综上所述,一篇优秀的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应该具备高度的时效性、真实性、洞察力、判断力、艺术性和可读性,并且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的社会影响和反响。

第十章_电视新闻作品评析分析

第十章_电视新闻作品评析分析

第十章_电视新闻作品评析分析电视新闻是一种传播方式广泛的媒体形式,无论是传统电视还是网络电视,都有许多精彩的新闻作品。

本章旨在对电视新闻作品进行评析分析,通过对其中的元素、结构、特点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电视新闻的制作有更全面的认识。

首先,电视新闻作品的元素包括新闻内容、主持人、摄像师、剪辑师等。

新闻内容是电视新闻的核心,是信息传递的基础。

好的新闻内容需要准确、客观、及时、全面,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给观众。

主持人在电视新闻作品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口才、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够准确地传递信息并引起观众的注意。

摄像师负责采集新闻素材,他们的视角和操作技巧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

剪辑师则负责将采集的素材进行组织,使之更具观赏性和故事性。

其次,电视新闻作品的结构一般包括导语、导图、文稿、画面、配乐和特效等。

导语是对新闻事件进行总结和简介的部分,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并提供信息的背景。

导图是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进行信息展示的部分,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

文稿是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所使用的文字稿,按照时间和伦理性的要求进行排列。

画面是通过摄像师的镜头捕捉到的视觉元素,能够直观地呈现新闻事件与人物。

配乐和特效则能够增加画面的感染力和观赏性,使新闻作品更具艺术感。

再次,电视新闻作品的特点是多样性和传播性。

多样性体现在不同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采访角度和呈现方式上。

通过不同的镜头、画面和音效等元素的组合,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风格和效果的新闻作品。

传播性则体现在电视新闻作品通过电视台、电视节目、互联网等渠道进行广泛的传播。

观众可以通过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收看新闻作品,使信息传递更加快速和广泛。

最后,电视新闻作品的效果主要包括信息传递的效果和观感效果。

信息传递的效果取决于新闻作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能够帮助观众了解世界各地的事件和动态。

观感效果则是指作品给观众带来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如新闻作品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激发情感等。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

第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评析2013年10月25日,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

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1件,三等奖159件。

中国新闻奖作为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它的评奖标准以及评选结果,集中体现了国家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充分反映了广电新闻战线的精神风貌,也突出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广电新闻采写编的新观念、新选题、新角度、新技能,不仅对今后新闻作品的创作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也成为媒体和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指挥棒。

1、首先,我们来看一则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由杭州文广集团刊播的《最美司机吴斌》,这是一则连续报道,由三篇报道组成。

可以说这组连续报道是突发性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媒体主动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与担当。

报道准确、迅速的判断和把握了新闻事件潜在的价值,并进行深入挖掘。

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性,用画面、声音,用真实、真诚、真情来吸引人、感动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三篇作品。

这一组连续报道中,第一篇作品《76秒 8个动作司机吴斌临危保护24名乘客》播出于2012年6月1日18点。

5月29日吴斌驾驶大巴在无锡返回杭州的途中被对向车道飞来的铁块击中腹部。

事发后,他立即被送往无锡解放军101医院救治。

期间,杭州长运集团考虑到吴斌还在抢救,暂时未向媒体通报消息。

直到6月1日凌晨,吴斌去世,杭州长运才将他的事迹以及76秒视频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

第二篇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的《全城挥泪送别“平民英雄”吴斌》,全城送别,这是一座城市“向善”的特殊表达。

报道使用极少的解说词,用声音和画面这些鲜活的、极具感染力的形式,展现了全城送别英雄的场景。

它突破了传统英雄片的说教形式。

这篇报道不是报纸的、广播的,它只属于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

第三篇《全城“送别”爱心背后的价值观》是一则评论。

优秀电视新闻节目对比评析(绝对独家!!)

优秀电视新闻节目对比评析(绝对独家!!)

优秀电视新闻节目对比评析(绝对独家!!)优秀电视新闻节目对比评析【PK作品】由东南卫视《海峡深呼吸》栏目播出的“打击‘酒驾’ 两岸如何互相借鉴”节目由央视《新闻1+1》栏目播出的“醉驾,‘满月’入刑!”节目【栏目概况】《海峡深呼吸》是大陆第一档“两岸互看”、“两岸同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台湾电视媒体深度合作,主持人和特邀评论员将与北京、台北、香港等地演播室的嘉宾实时卫星连线,专访两岸高端人物,与网民进行实时视频互动,对新闻事件与社会文化现象深入点评,寓意“台海同呼吸,两岸共此时”,力图打造一档关于台海和两岸的新闻深度评论节目。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

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评析】一.从题材与主题上(或是从报道角度上)由于我国从2021年5月1日起开始实行“酒驾入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有关“酒驾入刑”的最新消息。

2021年5月22日东南卫视《海峡深呼吸》栏目、2021年5月26日央视《新闻1+1》栏目分别进行了报道,对我国出台的这一新规定展开评论分析。

《海峡深呼吸》栏目播出的“打击‘酒驾’ 两岸如何互相借鉴”节目,邀请了大陆的刑法专家陈浩然、台湾知名政论名嘴张友骅,围绕两岸如何打击酒驾这一角度展开热烈讨论。

由于大陆酒驾入刑时间较台湾相对晚一些,所以此次节目对于两岸今后如何更加合理的打击酒驾具有借鉴意义。

节目不仅分别介绍了大陆、台湾对于“酒驾”的处理方式,还简略探讨了大陆和台湾之间对于判定“酒驾”标准的差异、两岸和国际之间对于“酒驾”处理方式的不同。

第十章-电视新闻作品评析

第十章-电视新闻作品评析

二是简讯类。有新闻价值但没有形象画面的新闻 信息,还包括报纸要闻等报摘消息。
2、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是运用单张或成组的新闻摄 影图片,结合文字解说来报道新闻事 实,是把报纸、杂志等新闻图片报道 引用到电视新闻中来的一种报道形用电影摄影或电 子摄录(ENG)在新闻事件现场摄录下图像和声 音,结合新闻文字稿对事实进行报道。 影像新闻以生动的形象画面为主要表现手段,是 电视新闻中运用较早,迄今最常用的报道方式。 注意处理好声画关系,避免声画两张皮现象。
四、电视新闻的采摄要领:
• 仔细观察,精心捕捉典型画面(观众 最想看到的画面——记者的眼睛等于 观众的眼睛——“挑、等、抢”);
• 点面结合,力求虽短犹长的效果(少 用运动镜头,少用长镜头,少用大景 别镜头;);
• 注意拍摄章法,攀登“无剪辑”境界 (“一步摄影法”);
基本要求
用形象叙事(镜头逻辑 )准确 清晰 有效信息
• 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电视新闻是指消息类电 视新闻节目,广义的电视新闻则是指电视节目中所有 传递新闻信息的各种新闻节目的总称。
二、电视新闻的主要报道形式
• 1、口播新闻 • 口播新闻是以播报员出图像为主,结合画外音,
播报文字新闻稿的新闻报道形式。 目前口播新闻大体有两类:
一是政令文件类。如党和国家的重要公报、决 议、命令通知、新闻发布稿等,常采用屏幕文字配 合播音员画外音播读方式播出。
画面有很大信息量,形象有说明力; 画面坚持了真实性和纪实性; 画面造型保证了客观性; 画面感受实现了现场性; 画面形式追求了多样化; 声画并茂
画面分析
1,声画统一 2,尽量用画面进行表达
THE END
六、内容分析
• 1、新闻价值分析 • 2、主题分析 • 3、角度分析

例析中外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的评析要点

例析中外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的评析要点

例析中外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的评析要点摘要灾难新闻由于新闻价值高,成为受众最关心的新闻之一。

在评析此类视听新闻作品时,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关键要选取合适的播放时机、会隐含意识形态建构、有多种叙事策略、要时刻注意遵循新闻伦理。

关键词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评析要点;历史感;时机;意识形态;叙事;新闻伦理灾难报道,即对非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热浪、火山爆发等及由于人为酿成的恶性事故,如车祸、空难、海难、火灾、建筑物倒塌、重大设备事故等的报道。

它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重要性、接近性、人情味等。

①有调查显示,灾难性新闻报道仅次于国家大事和战争新闻,是受众最关心的新闻之一。

评析中外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有几个相当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要点,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1 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1.1 新闻和历史的辩证关系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前人认为的“新闻”,今天已变成历史资料;今天人们认为是“新闻”的,后人也将视为历史。

这就是新闻与历史的辩证关系。

②1.2 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承载厚重的历史感一部有厚重历史感的灾难类优秀视听新闻作品,要能使受众透过画面语言、表达方式、情感诉求等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意味。

这点需要新闻和史学工作者一起关注,这对丰富新闻内容、推动史学发展、提高全民族历史文化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2 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关键要选取合适的播放时机2.1 挖掘事实类新闻作品的播放时机挖掘事实类视听新闻作品通常是对一个事件或者表象的深层次探求,当真相大白时方能使整个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充分展现,待到时机成熟就是最合适的播放时机。

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航MH370班机失联。

2013年4月13日晚,央视新闻频道《世界周刊》栏目播出特别节目——纪录片《消失的法航447航班》。

马航失联超过一个月,人们对于真相的追寻未曾停止,任何关于马航的信息都令人揪心。

第十章_电视新闻作品评析分析

第十章_电视新闻作品评析分析

现场报道的发展:
• 最早起步于美国电视界,20世纪70年 代初,ENG的广泛采用; • 第一个高峰:越南战争报道; • 新高峰:CNN的现场报道; • 西方电视界不成文的规定:凡是适合 于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采用其它形式 报道;
现场报道的优势:
• 时效性强; • 信息量大(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现场感强;
重庆遭强风雹暴雨袭击 已致 29人死亡
• 5月6日,重庆部分地区遭受大风、冰雹、 暴雨灾害袭击,数区县受灾严重。目前 重庆范围内降水仍在持续,强度有所减 弱。截至6日16时,灾害已致29人死亡、 1人失踪、190人受伤。
广州平均降雨量超100毫 米 中心区严重内涝(图)
• 3、影像新闻
• 影像新闻也叫图像新闻,它是采用电 影摄影或电子摄录(ENG)在新闻事 件现场摄录下图像和声音,结合新闻 文字稿对事实进行报道。 • 影像新闻以生动的形象画面为主要表 现手段,是电视新闻中运用较早,迄 今最常用的报道方式。 • 注意处理好声画关系,避免声画两张 皮现象。
新闻作品评析
第十章
• 电视新闻作品评析
中国电视节目的分类体系
常用的两种电视节目分类方法:
• 按体裁/形式划分 •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电视新闻消息节目; 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电视新闻专题节目;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 按题材/内容划分: • 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民生新闻; 法制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
• 2、图片新闻
• 图片新闻是运用单张或成组的新闻摄影图片, 结合文字解说来报道新闻事实,是把报纸、 杂志等新闻图片报道引用到电视新闻中来的 一种报道形式;
美国时代周刊年度百人榜发布 薄熙来 韩寒等入选
央视九套改版 让世界了解中国 (台标CCTV-9改为 CCTVNEWS)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内容评析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内容评析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内容评析广播电视新闻作品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它能够将新闻事件以图像、声音和文字的形式直接传递给观众。

在这种传媒形式下,新闻内容的评析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于事件的理解和判断。

首先,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内容评析需要关注新闻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应该准确地报道事实,并避免夸大和歪曲事实的倾向。

评析的重点可以在于检查报道中的细节是否准确,是否有没有遗漏或误导性的信息。

此外,评析还需要关注新闻作品是否客观地传达了不同观点和立场,避免偏袒某一方。

其次,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内容评析需要关注新闻的全面性与深度。

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提供全面的报道,将事件的不同方面都涵盖到,并且深入挖掘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评析的重点可以在于检查报道是否有遗漏重要的信息或者只报道了个别方面,以及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背景知识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事件。

此外,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内容评析还需要关注新闻的公正性与道德性。

新闻作品应该遵循道德准则,不捏造事实、不歪曲真相,以及尊重个人隐私和人权。

评析的重点可以在于检查报道中是否有诽谤、侵犯隐私或者其他不当的行为,以及是否存在利用新闻作品追求个人或团体利益的情况。

最后,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内容评析还需要关注新闻的可信度与可靠性。

评析的重点可以在于检查报道的来源是否可靠、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报道的观点,以及是否有独立的调查和验证过程。

此外,评析还可以关注新闻作品的报道方式和风格是否符合职业的标准和道德要求。

总之,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内容评析是对新闻质量的一种评估和监督。

在评析中,我们应该关注新闻的准确性、客观性、全面性、深度、公正性、道德性、可信度和可靠性等方面,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判断新闻事件。

同时,媒体机构也应该积极倾听评析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电视作品赏析(文本)

电视作品赏析(文本)

电视作品赏析(文本)《电视作品赏析》教学要求一、教学目标:《电视作品赏析》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既是专业入门基础课,又可作为高年级专业“提高”课程。

本课通过系统地观摩各类电视优秀作品,旨在教授学生鉴赏评析“作品”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大量可资借鉴摩仿和创优的作品参照。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6-40学时)电视新闻类作品 8学时电视纪录片作品 8学时电视评论类作品 4学时电视专题类作品 8学时电视谈话类作品 8学时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节目观摩、分析相结合考核:平时成绩+课堂考试四、教材及参考书《电视文本解读》,石长顺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绪论电视文本:即指由电视媒介提供的电视声、画语言符号组成,并能传达一定意义的客体。

电视作品:即通过受众解读体现出创造价值的文本。

一、解读电视文本的步骤阅览:读懂,强调对文本意义层面的理解精“读”:把握电视语言的特征,体察节目个性品质和水准,强调对艺术技巧层面的理解评析:把作品与作者创作背景联系起来,与时代社会等外在环境联系起来,从社会的审美的不同角度认识作品的作用、地位和影响。

二、电视作品分析的方法(一)文本分析的方法1、对文本内容的分析(1)主题: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社会导向(2)题材:是否典型、充分、真实、生动2、对文本形式的分析(1)结构布局: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过渡流畅、匀称和谐(2)表达方式:声画符号及其关系叙述、议论(一些议论并不直接表现在语言上,而是通过作品材料的结构表现出理性认识,分析特色)(二)文本效果分析的方法1、分析作品的功能和作用2、分析作品的价值:价值判断的核心是“主体的社会需要”,而事物的价值是“满足这种需要”的因素(表现为受众知晓、认知、教育、审美需要等)。

3、分析作品的效果(三)比较分析的方法即把相关的作品按照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各自的特征和差异,从而从不同角度中总结出作品创作的经验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手法
新闻是否运用多种电 视表现元素,充分发 挥了电视媒介直观形 象的优势: 现场报道、同期声、 特技、图表等
电视新闻对画面的要求: 画面有很大信息量,形象有说明力; 画面坚持了真实性和纪实性; 画面造型保证了客观性; 画面感受实现了现场性; 画面形式追求了多样化; 做到了声画并茂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新闻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从西北进入西南的 运输大通道宝成铁路109隧道发生了大规模的塌 方起火,有一辆油罐车被堵到隧道里面,造成线 路中断,并有随时爆炸的危险。于是,西安铁路 局的干部职工、宝鸡消防队以及驻陕部队官兵马 上赶赴现场,肩负起了艰难的现场抢险任务。
首先,题材上,是观众密切关注而又不可预知的重 大新闻事件,整个报道大体上与新闻事件同步。
电视新闻作品评析
广义的电视新闻——荧屏上各类新闻节目的总称, 它既包括消息类新闻节目,也包括专题类新闻节 目和言论类新闻节目; 狭义的电视新闻——则是专指消息类新闻,比如 像现在各级电视台早间新闻、午间新闻和《新闻 联播》这类的新闻。
一、电视新闻作品的分析方法
1、新闻价值 2、新闻立意 3、新闻结构 4、表现手法
长消息《胡锦涛主持仪式欢迎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 播出单位:中央电视台 播出栏目:新闻联播 时间:3分54秒 背景:
2、连续报道:
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受众 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 及时的报道。它是现在广播电视保证新闻 报道深度的一种重要形式。
《决战109》
播出媒体:陕西卫视《抗震救灾特别报道》 播出时间:2008年5月13日——24日 创作背景: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其次,强调针对性。
有关新闻事件、人物或 典型提供更为详尽深入 的后续报道;
配合重大报道主题 就过去的某些新闻事件 人物或新闻典型作追溯 性报道。
第三,新闻专题具有很强 的深度性。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怎么办
第四,新闻专题具有 思辨性。
电视新闻专题对 发生的新闻事件或出 现的问题进行理性的 思考和逻辑的辨析。
4、新闻专题 是指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就 某一重大新闻题材所做的详尽深入的专题报道。
《岩松看日本》 《岩松看美国》 《岩松看香港》பைடு நூலகம்《严嵩看台湾》
首先,新闻专题比较注重挖掘重要题材。
精选题材,抓住重大新闻事实,抓人们普遍 关心的“热点”,以及社会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 解决的问题。
《焦点访谈》
其次,时效上,事态发展往往时间跨度很小。只 要出现了任何的最新变化,媒体在第一时间内进 行报道。
第三,连续报道具有完整性。连续报道一般会从 事态的产生一直追踪报道到事态的结束。
第四,连续报道具有递进性,它以事物发生 发展为依据层层递进地报道事件全过程。
第五,连续报道具有的广博性,在信息传达上比 单条新闻具有更多的容量,其信息量更广博。
第六,连续报道具有显著性,在传播效果上易造 成一定声势,在一定时间内容易引起观众注意。
第七,连续报道具有未知性,在最后结果出来之 前,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未知性质。
3、系列报道 是指对某一较大的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
同侧面进行多次性报道。一般由多个独立的报道 单元所组成,使受众通过多个独立报道的内容, 对一个时期的某一个问题有了比较系统全面、深 刻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闻作品的内容及分析
1、消息类电视新闻
特点:快速 简短
消息类新闻的分类 时间:短消息和长消息
广泛
报道形式:口播新闻、图片新
鲜活
闻、字幕新闻、影像新闻、 现场报道、访谈新闻
报道方式:单条消息、连续报 道、系列报道
短消息《柬埔寨金边踩踏事件375人遇难》 播出单位:上海卫视 播出栏目:看东方 时间:1分59秒 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