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合集下载

为时而著 以新而立——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感悟

为时而著 以新而立——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感悟
何平九论产生的良好政治传播效果告诉我们在信息第一次传播过程中平面媒体没有太多优势主流媒体必须在二次传播和舆论引导上下功夫提高新闻政策解读能力增强宏观和深度叙事能力创新文本表达方式从信息传播者向意见传播者转变从传统政治宣传方式向柔性的有效的政治传播转研讨会上无论是中国记协的领导还是与会的专家学者纷纷结合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要求探讨如何在新闻实践中落实中央精神切实刹住假长空深入改进新闻报道的文风
“ 九论 ” 表 达方式 上 的创 新主要 体现在 三个方 面 : 理性 思 辨 , 抽 丝剥 茧 。写作 第 九论 时 , 我 们 始终 把握 两 条线 :一条 明线 —— 领 导方 式 转变 和发 展方 式 转变 的辩 证 关 系 ; 一 条 暗线— — 春 的意 象 , 象 征 中 原经 济 区事业 的生机 勃勃 和美好 前景 。紧扣 明线 . 重




夺 期… 特… 一 碲…
托 , l 秘 } :
} 2 《 列冀 {
为 时而著 以新 而 立
中国新 闻奖 暨长 江韬 奋 奖 高端研 讨 会 感 悟
口 王 亚 明
2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2年 l 2月 1 9日至 2 2日, 由 中国记 协 主办 的
第 七届 中 国新 闻奖 暨 长 江韬 奋 奖 高端 研 讨会 在 北 京 举行 。作 为第 二 十二 届 中 国新 闻奖一 等奖 获奖 单位 , 河 南 日报 受 到 大会 的邀 请 , 我有幸代表 “ 何平九论 ” 创作 团 队参 加 了研 讨会 ,在 聆 听 多位 获 奖代 表 发 言 的同时 , 也作 了主题 发言 。与会 期 间 , 许 多专 家 、 学 者 对“ 何 平 九论 ” 给 予 了很 高 的 评 价 , 这 些 富 有 新 意 的

椽笔凝国魂躬行聚民情——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点

椽笔凝国魂躬行聚民情——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点

作者机构: 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
出版物刊名: 中国记者
页码: 28-3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2期
主题词: 中国新闻奖;作品特点;优秀新闻工作者;民情;躬行;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新闻作品
摘要:由中国记协主办的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以下简称“两奖”)是经中央批准设立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和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

多年来,在中央领导和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信办等主管部门的指导以及全国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支持下,“两奖”评选成为新闻界培养、选拔、奖励优秀新闻人才的重要渠道。

通过“两奖”评选出的优秀新闻作品、优秀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界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把握时代方位_高扬新闻艺术_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奖感悟_董天策

把握时代方位_高扬新闻艺术_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奖感悟_董天策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解析2012.12 CHINESE JOURNALIST 31班牙等语言播出后,海外听众、网友反馈积极。

五、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本届获奖作品,体现了新闻战线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时期新闻宣传规律,创新报道方法,拓展报道领域,增强新闻宣传说服力、感染力和公信力,增强新闻作品时代性、思想性、可读(听)性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

中央电视台消息《胡锦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美国佩顿中学访华师生》创新领导人活动报道形式,大量运用现场音效,生动记录现场良好互动氛围,充分展示中央领导同志富有亲和力的形象。

《人民日报》评论《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上海广播电视台《严禁酒驾带给社会的启示》等作品,思想性强,以社会现象为切入点,调查采访,分析解剖,对推动社会进步有着极大启示意义。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50多年历史和几亿听众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在11月1日播出的节目,原音重现半小时前“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现场和发言人“穿针引线”的背景介绍,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现场感强、时效性强的媒体优势;编排的稿件中既权威发布重大时政新闻和部委新闻,又有民生新闻;“媒体早读”板块聚合新闻资源,多家报纸编辑有声播报当天独家新闻和观点。

获得新闻名专栏荣誉的《金华日报》“多彩QQ群 和谐新空间”创办于2007年1月,以网络上庞大的QQ用户为报道对象,在报纸上展现网友声音,在网络上体现党报导向,报纸和网络互联互通、互取所长。

新闻名专栏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上、下午时段)覆盖新闻频道整个白天时段,每天编辑制作8个小时的直播态新闻节目,开创了电视新闻大时段直播形态的编播模式。

把握时代方位,高扬新闻艺术——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奖感悟作为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委,我愿意就参与评奖过程中的感悟和阅读获奖作品的体会谈谈个人的看法,与大家共同分享。

□ 文/董天策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评奖,是对上一年新闻工作的全面检阅。

当颁奖掌声响过,我们在分享了获奖的光荣与喜悦之后,就应回过头来冷静地思考:为什么是这些作品获奖?获奖作品的成功究竟体现在哪里?新闻工作者应当如何努力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佳作与精品?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又应当注意些什么问题?且不说全部获奖作品,单就一等奖和特等奖获奖作品而言,不仅全面展示了2011年我国各级各类媒体在消息、评论、通讯、直播、摄影、副刊等各个方面的成果,而且代表了当年的最高新闻水平。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和评选标准,旨在表彰和推荐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优秀作品。

在新闻评论作品方面,中国新闻奖关注的是思想深度、观点独特、语言准确、文风优美等方面的特点。

以下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思想深度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首先关注的是思想深度。

新闻评论作品要求对社会、政治、人文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有一定的见解和认识。

在表述问题时,要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的规律,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辨和分析。

同时也要关注问题的前沿性和时效性,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价值感。

二、观点独特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还要求作品在观点独特方面有所突破。

不能一味的重复传统观点或者简单地引用他人的观点,而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在对待问题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应盲从或道听途说。

观点独特是新闻评论作品的精髓之一,仅有独特的思想和观点才能让作品站得住脚、有说服力。

三、语言准确新闻评论作品的语言必须准确无误,不能存在语病或用词不当。

评论作品是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因此对于描述事物、分析问题时需要使用准确的文字和术语。

在用词上不仅要准确,还要丰富多样、富有艺术美感,在表现作者立场和态度的同时,还要将文章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文风优美新闻评论作品的文风必须要优美,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调抑扬顿挫、修辞手法等等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文风的优美是文章达到艺术高度的重要体现之一。

写作风格要流畅自然、感人肺腑,使人愉悦地领略到文字的魅力。

同时,文风也要与作品的主旨相适应,既不能过于文雅,也不能低俗庸俗。

总之,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关注的是思想深度、观点独特、语言准确、文风优美等方面。

评论作品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和精心打磨,才能表现出作者的才华和专业水准,真正成为优秀的作品。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doc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doc

第二十二届 xx 新闻奖获奖作品的xx 评析新年新面孔。

《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 3~4 个版面供读者赏析。

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

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

2012 年 12 月 19 日~ 22 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

本期《传媒周刊》在 6 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xx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2011 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新中国成立 62 周年、辛亥革命 100 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 60 周年。

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 7·动23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汶川地震 3 周年 ,, 见证新闻、记录历史。

于是,在这一年度有不少获奖作品都烙有这些宏大主题的印记。

比如,《人民日报》荣获报纸评论类一等奖的《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从马克思的故乡出发,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 90 年的光辉历程;荣获报纸通讯类二等奖的《青藏铁路: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通道》,就是《经济日报》在西藏和平解放 60 周年世界将目光再次聚焦西藏之际推出的精品佳作;东方网荣获网页设计类二等奖的《振兴中华民族复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专题》,首次采用卷轴样式将辛亥革命百年历史娓娓道来;在获奖作品中有 5 篇聚焦“7·23动”车事故这一题材,连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李宏都直言“这在历届获奖中并不多见”。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首先,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之一是立足于基本事实。

新闻评论
作品是在对新闻事件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论的,因此作品必
须以基本事实为依据。

在评选过程中,作品的事实性和客观性是评委们考
量的重要指标。

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会对事件的过程、背景、影响等进行
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确保评论观点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其次,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之二是言之有物。

新闻评论作品是
以评论者的主观观点为基础,因此注重个人对事件的分析和看法。

但同时,好的评论作品也需要注重事实和逻辑的支持,避免空泛、主观的评论。


秀的评论作品会通过丰富的事实和数据、清晰的逻辑和推理,以及准确的
论证手法等来支撑观点,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并在其中得到一定的启
示和体会。

最后,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之四是思想深入。

新闻评论作品不
仅仅是对事件的简单描述和评论,更要在分析和解读的基础上,提出对事
件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考可以是对事件发生根本原因的分析,也可以是对
事件背后道德、社会或文化层面的探讨。

优秀的评论作品因思想深入而引
发读者的共鸣,并为读者提供独特的思考视角和观点。

总之,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具有立足于基本事实、言之有物、立场明
确和思想深入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新闻评论作品在传递信息、引导舆论
和启发思考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也要求评论者具备扎实的专
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只有具备这些特质的作品才能
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脱颖而出。

从新闻好选题到好作品——以两件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电视参评作品为例

从新闻好选题到好作品——以两件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电视参评作品为例

里的风景 、 河流 , 然后 同期采访两位 当地村 民, 以介绍当地生态的治理成果结束全篇 。电视视
[ 中图分 类号] G 2 2 2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 1 6 7 1— 5 4 5 4 ( 2 0 1 3 ) 0 3— 0 0 4 4— 0 4
二 十二 届 中 国新 闻奖 揭 晓后 , 由甘 肃 记 协
江西记协选送 的电视专题《 托起的生命》 ,
也具 有 十 分 独 特 的 背 景 。2 0 1 1年 , 广 东 佛 山 “ 小悦 悦 事件 ” 6天后 , 南 昌市广 场上 , 浙 江籍 女 孩 巩 梦露 突 然 被一 辆 失 控 的小 轿 车 卷入 车 底 ,
在 附近 等活 的 1 9位江西 农 民工快 速 冲上去 , 用 手奋 力 抬起 车 体 , 救 出 了被 困 车底 的女 孩 。与
选送的电视消息《 民勤县夹河乡黄案滩封育 区 出现 7眼 自流井》 和江西记协选送 的电视专题
《 托起 的生命》 进入了初选 , _ 1 但最终因为记者
觉敏锐 , 题材抓取及时 , 但可惜没有驾驭好这两
个 很有 新 闻价值 的题 材 , 好 选题 的新 闻价值 流 失, 这是 值得 我们 深思 的 。
二、 防 止好选 题 新 闻价 值流 失 的途径
现 7眼 自流井》 具有独特的新 闻背景 。时任 国
务 院 总理温 家宝 十分牵 挂 甘肃 省武 威市 民勤县
( 一) 抓 住 主线组 织新 闻事 实 新 闻工作 者 的职责是 整 理优化 有 限 、 分散 、 零乱 的新 闻 材料 , 选 择 适 宜 于表 达 内容 与创 作 主题 的新 闻结 构 , 按 新 闻事实 发 生 的时 间顺 序 、

《论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闻价值与审美取向》综述

《论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闻价值与审美取向》综述

《论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闻价值与审美取向》论文综述姓名:王晨指导老师:王德兵(文化与传媒学院)前言:从艺术角度的审美取向延伸到新闻领域的审美取向,美无处不在,审美取向与审美理念在新闻界不断发展,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新闻审美取向的研究。

新闻价值的定义一直多元化,但是无论中外他总有相同点,也是其重要的本质体现。

新闻价值与审美取向影响着新闻作品的优异程度。

本篇在谈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新闻价值与审美取向时综述了部分学者的言论。

正文:一、关于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是经中宣部批准设立的全国性常设新闻奖。

其前身为 1980 年开评的全国好新闻奖,1991 年始改名为中国新闻奖,每年评选一次,截止到 2014 年,已经评选了24 届。

作为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其评选和获奖作品必然的成为了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

二、新闻价值的定义郝雨在《新闻价值的多义性诠释》一文中为新闻价值这样下过定义:“新闻价值”是新闻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尽管前人取得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但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加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来构建一种新的新闻价值理论,即新闻价值三层次构成理论第一层次首先把新闻作为一般的新闻活动以及整体的新闻事业来看取它对于人与社会的有用性;第二层次,即从具体的传播过程的角度把新闻作为一个个单个的和个别的新闻事实来看取它们所特别具有的符合新闻标准且能够加以传播的特殊素质;第三层次则又是把新闻作为经过新闻人传播者的采集加工之后制作出的新闻产品和特定媒介来看取它所具备的能够进入市场流通的交换价值。

①在这片文章中郝雨充分的为这三个层次解释定义。

正是由于新闻价值的多义性,记者们对新闻价值也有自己的理念与信仰。

徐红在《记者职业价值趋向分析_以第十一届至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获奖作品为例》一文中写到:“在新闻报道的三大体裁(消息"通讯"评论)中,新闻评论作为直接影响社会舆论最权威"最有力的传播形式,是新闻媒体水准"品味的一个显著代表,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而相对于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评论,报纸的评论在理论性"思辨性和深刻性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决定评论价值的是评论背后媒体记者的敏锐价值判断力!”②无论记者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有多敏锐,他们都需要了解新闻价值观念的产生与创造,这是一切开始的前提。

树立问题意识,善于发现、解决问题——兼评第22届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树立问题意识,善于发现、解决问题——兼评第22届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新 闻生 命 之所 系 》 ( 评 论二 等 奖 作 品 ) 、 《 学 校 大摆 “ 鸿 读 者 自然就 不感 兴趣 。 三 是抓 的问题不 具 有普遍 意 义 。现 实生 活 中 , 会 门 宴 ”家 长无 奈 献 礼 ,石 嘴 山市 八 中如 此 庆 祝 教 师 ( 通 讯 二 等 奖作 品 ) 、 《 永远不要算计工人》 ( 通 讯 有 许 多 问题 , 一 个 问题该 不 该 抓 , 关 键要 看 它 是 否具 节 》
几十年 后 , 还在 念 叨这 几个词 。这 几 个词 为什 么如 此重 要 ?怎样 践行 好这 几 个词 而采 写 出
高质 量的 新 闻报 道 来 呢? 第 2 2届 “ 中国新 闻奖” 获 奖作 品 为我们提 供 了一些 基本技 巧 和 方
法。
【 关键词】 问题意识 ; 发现 问题 ; 研 究问题 ; 解决问题
有 没 有树 立 问题 意识 。 能否 发 现解 决 问题 . 是 衡 2 0 1 3年 1月 4日, 在 全 国宣传 部 长会 议 上 , 中共 中央政 治 局 常委 刘 云 山在 讲 话 中指 出 : “ 要树 立 问题 量 记 者 ( 通 讯 员) 业务水平高低 、 基 本 功 扎 不 扎 实 的 主要 标 准 之 一 , 也 是 记 者 ( 通讯 员 ) 能 否 采 写 出佳 作 意识 , 问题 是 时代 的声 音 。 要 善 于 发 现 问题 、 提 出 问 题、 直 面 问题 、 研究 问 题 、 回答 问题 , 积 极 推进 问题 的 的 基 础 。 位 多 次 参加 过 “ 中 国新 闻奖 ” 评 奖 的评 委对 笔 解决 , 集 聚 推动发 展 的正 能量 。 ” 什么 是 问题 ? 毛 泽东 “ 在评 选 得 奖新 闻时 ,常常 把 报 道发 现解 决 的 同志在 《 反 对 党 八股 》 一 文 中说 : “ 问题 就 是 事 物 的矛 者 说 :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1. 引言1.1 介绍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是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体系中脱颖而出的作品,是新闻评论领域的精品之作。

这些评论作品既有犀利的观点,又有深刻的洞察力,常常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旨在通过对时事事件的客观分析和评论,揭示问题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考视角,引导公众正确的舆论方向。

这些作品既能够反映时事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又能够深入挖掘事件的背后逻辑和影响,为社会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引导。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新闻传播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字数:210】1.2 意义和重要性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是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和犀利评论,评论作品能够揭露问题的症结所在,促使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评论作品还可以提升新闻传播的品质和水平。

优秀的评论作品能够引导新闻报道的方向,使新闻更加客观公正,增强其说服力和权威性,提升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评论作品还能够激发公众的思考和讨论。

评论作品的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往往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引发公众的共鸣和讨论,促进社会各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价值不言而喻。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包括体裁多样性、内容丰富多元、针砭时弊和传播力强。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体裁上呈现出多样性。

评论作品不仅包括社论、专栏等传统形式,还涵盖了博客、微博、短视频等新兴形式。

不同的体裁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传播平台,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xx新闻奖获奖作品的xx评析新年新面孔。

《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3~4个版面供读者赏析。

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

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

2012年12月19日~22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

本期《传媒周刊》在6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xx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2011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2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7·23”动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汶川地震3周年……见证新闻、记录历史。

于是,在这一年度有不少获奖作品都烙有这些宏大主题的印记。

比如,《人民日报》荣获报纸评论类一等奖的《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从马克思的故乡出发,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荣获报纸通讯类二等奖的《青藏铁路: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通道》,就是《经济日报》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世界将目光再次聚焦西藏之际推出的精品佳作;东方网荣获网页设计类二等奖的《振兴中华民族复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专题》,首次采用卷轴样式将辛亥革命百年历史娓娓道来;在获奖作品中有5篇聚焦“7·23”动车事故这一题材,连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李宏都直言“这在历届获奖中并不多见”。

舆论导向与声音传播艺术的统一_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节目述评

舆论导向与声音传播艺术的统一_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节目述评

参评节目要求与获奖节目评析
消息类节目要求新闻时效性强、表述简 明扼要、逻辑清晰、新闻要素完整。 中国之声的消息《陈炳德马伦纵论中美 军事关系》获得二等奖。记者在 2011 年美 国调整战略部署,高调重返亚太的国际政治 外交背景下精心捕捉新闻主题,以中美两军 联合召开记者会为新闻事件展开报道, 简要、 深入的提问与细致、生动的现场报道巧妙编 排,反映了中美两军在一系列重大问题方面 的交锋与共识。 评论类节目要求观点鲜明、正确、有新 意,论述精辟有力。 上海新闻广播 《990 早新闻》 的评论 《严 禁酒驾带给社会的启示》获得一等奖,反 映了记者出色的洞察力、判断力、思考力。 2011 年 5 月 1 日起,我国刑法修正案(八) 中,对“醉酒驾车”与“食品安全”都规定 了严厉的法律条款, 但是在同样的法律面前, 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全国“醉酒 驾车”同比大幅下降,但是违反食品安全的 违法行为却层出不穷,为何产生如此之大的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正在工作。
THE PRESS 19
SPECIAL REPORT 特别报道
普通人“生活类”的新闻进入报道视野。 这类报道往往不包含冲突猎奇,时效性不强,但重 要的新闻不一定要造成轰动效应,普通人的生活蕴涵着 吸引受众的魅力, 因为其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感人事件。 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消息《调车员王连军的中秋夜》 , 真实记录了一位普通调车员的一个夜班,让听众深刻体 会到铁路一线职工的艰苦和奉献精神。吉林交通广播访 谈节目《一碗热馄饨,温暖众人心》 ,报道长春市一位 行乞老人经常在一家馄饨店吃饭时错把游戏币当硬币付 钱,而店主始终没有戳穿他,坚持以热腾腾的馄饨维护 老人尊严的故事。这期节目引发强烈反响,许多听众被 馄饨店主平凡而高尚的心灵深深震撼,引发人们关于慈 善、道德和尊严等话题的讨论。 彰显广播报道独特的声音传播优势。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用典型现场环境音响、人物语 言音响,可以让广播新闻更具有形象性,为听众提供更 为宽广的想象空间。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消息《黑龙江大小兴安岭林区 全面停止主伐》 报道亮点在于会议新闻中“采伐”的 , 现场音响的巧妙运用,表现了老伐木工人的情怀和林区 人民甘于奉献的品质。 体现生动的广播新闻叙事风格。 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曾提出过著名的“媒介即语 法” 观点,强调媒介的表述方式会影响人们对事件的理 解,媒介形式决定了媒介的内容、风格。如果我们把诉 诸声音符号的线性传播设想为广播媒介的基本语法要素, 那么它制约着广播新闻的叙事风格。广播运用语言、音响 和音乐深入、具体、详尽地报道新闻事件,善于用声音形 象说话,注重开掘事件的深度,表达方式较为灵活。 深度报道方面,充分采用“解说 + 音响”的“包 裹式技巧”,这是广播新闻叙事用来表现深度的一种非 常有效的方法,以录音访谈的形式,把大量的新闻背景 和情节细节穿插进报道,新闻的落点在于解读,让新闻 故事与解读互动,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加上恰如其分 的音乐萦绕使主题得到升华。云南经济广播专题《启封 历史的记忆——滇缅公路保护调查》通过声音的艺术表 现形式,在时空与历史的轨道中,调动听众情感,引领 体悟人生真谛,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表达鲜明的广播新闻话语方式。 广播新闻报道“口语化”的书面语体模拟了与受众 “面对面”交流的谈话语境,由于现代广播移动性与伴 随化的特征更加突出, 广播的个人化媒介属性更加强化。 在具体信息的传播中,广播传播技术的简便快捷使得话 语的表达比电视等其他媒介形式更为迅速灵活。 广播话语的情感功能、鼓动激励功能、美学诗学功 能也都充分得到体现, 江苏广电总台新闻广播专题《 “福 分书记”周广智》 ,聚焦被拉萨市委授予“新时期援藏 干部楷模”的周广智,记者与他同行 10 天,进行了扎 实地采访,收集近 8 小时的录音素材。浓缩于 14 分钟 的节目里饱含崇敬与深情的叙述,亲切质朴的话语之中 带给听众感动的力量,展现周广智舍小家为大家,一心 为民的公仆情怀。

为时而著 以新而立——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感悟

为时而著 以新而立——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感悟

托 , l 秘 } :
} 2 《 列冀 {
为 时而著 以新 而 立
中国新 闻奖 暨长 江韬 奋 奖 高端研 讨 会 感 悟
口 王 亚 明
2 0 1 2年 l 2月 1 9日至 2 2日, 由 中国记 协 主办 的
第 七届 中 国新 闻奖 暨 长 江韬 奋 奖 高端 研 讨会 在 北 京 举行 。作 为第 二 十二 届 中 国新 闻奖一 等奖 获奖 单位 , 河 南 日报 受 到 大会 的邀 请 , 我有幸代表 “ 何平九论 ” 创作 团 队参 加 了研 讨会 ,在 聆 听 多位 获 奖代 表 发 言 的同时 , 也作 了主题 发言 。与会 期 间 , 许 多专 家 、 学 者 对“ 何 平 九论 ” 给 予 了很 高 的 评 价 , 这 些 富 有 新 意 的
点评 使 我 很 受启 发 。对新 形 势 下如 何 进 一步 做 好 党 提 出的 “ 主线” , 《 河南 日报 》 很好 地 抓 住 了这 一 点 , 结 报新 闻评论 工作 , 我 有 了一些 新感 悟 、 新看 法 。 合 河 南发 展 .连续 推 出九篇 文 章 ,既贯 彻 了 中央 精
这次“ 何 平 九论 ” 获 奖 的代 表作 《 在 转 变 中 赢 得 大发 展 》 , 是“ 九论” 的最后 一 篇 , 也就是“ 总论 ” 。中 国 深 刻 认 识 执 政 党 建 设 规 律 和 改 善 党 的执 政 方 式 、 提 新 闻奖 评 委认 为 , 这篇 评 论 贵在 立 论创 新 。 文章 站 在 升 党 的执 政 水 平等 重 大 问题 ,涉及 领 导科 学 的诸 多 时 代 的高 度 , 以深 邃 的理 性 思 考 , 充满 张 力 和思 辨 的 方 法 论 , 具 有 普遍 的现 实指 导 意义 。难 能可 贵 的是 。 “ 九 论 ” 从 机 遇 、 忧 患 、 规 律 、 大 局 、 创 新 、 责 任 、 求 实 、 逻 辑表 达 , 深 刻 地 探讨 了“ 用 领 导 方式 转 变 加快 发 展 方式 转变 ” 所具 有 的理论 意义 、 实践 意义 和指导 意义 。 客 观 公 允 的评 价 . 鲜 明地 点 出 了 “ 何平九论 ” 的 时代 特 色 和现实 针对 性 。加 快转 变经 济发 展方 式 。 是 当前 中 国 的发 展 主线 . 是“ 决 定 现 代化 命 运 的重 大 抉 择” 。河南 省委 联 系本省 实 际 , 提 出 了“ 用 领导 方式 转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一个重要奖项,旨在表彰和奖励新闻作品中的优秀报道、评论和新闻写作。

评论作品作为新闻奖评选的重要一环,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进行浅析。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之一就是深入犀利的观点。

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评论作品往往需要对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做出深入犀利的观点分析,其观点需要具有独立性和前瞻性,在评论中展现出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

这种观点的深入犀利,不仅需要评论作者对所评论的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性的思维,更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阅历作为支撑。

在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评论作者对不同事件和问题的独到见解和分析,展现出观点的深刻和犀利。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之二是立意新颖的写作风格。

评论作品不同于其他新闻报道,它更注重作者个人的观点和立场,因此在写作风格上更加灵活多变,具有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

在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中,不乏一些以幽默风趣的方式点评时事,或是以文学性的笔法展现观点。

这种立意新颖的写作风格给评论作品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和魅力,使得读者更容易被吸引和打动。

在评选中国新闻奖的过程中,这种立意新颖的写作风格也往往能够吸引评委的眼球,从而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之三是立足现实的价值追求。

评论作品作为新闻奖评选的一部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评论,引导公众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立足现实的价值追求上有着突出的特点。

评论作品需要深入报道的事件和问题,为社会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而这种立足现实的价值追求也往往能够成为评选中国新闻奖的重要评价标准,评论作者需要通过自己深入的观点分析和把握,提出对社会问题的建设性解决方案,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对《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赏析《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这篇消息记者对12月26日武广高速铁路投入运营这一事件的报道。

首先从这篇消息的题目来看,题目中“全球最快”强调了这列列车在世界上的地位,抓住了新闻要点“最快”,同时隐含有了记者的一种自豪之情在内;而“南中国”三个字则强调了列车所在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南部和武广高铁对中国南方的意义,“驰骋”二字更是补充说明列车对于中国南方交通联系的密切和通畅性。

导语开头“今天9时08分”时间精确到了分,充分表现了消息时效性——“快”这一特点,同时也说明记者采写新闻的迅速。

高铁列车要经过很多的地方,但作者选取了湖南湘潭,“全球最快列车首次驶过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的故乡,从而自然地引出“这位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使之与开国领袖的诞辰相联系。

同时也为消息中记者化用毛主席的诗句做了铺垫。

导语虽然简短,但包含信息点广泛,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新闻背景的应用是这篇消息的一大亮点。

首先利用背景材料制造新闻点,例如“全球最快列车首次驶过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将“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和“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两个背景材料与高铁驶过的站湘潭有机结合。

这一写作方法与《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相似,将地理背景“天安门”与地铁列车运行相结合,二者分别把“天安门”和“毛泽东故乡”作为一个新闻点呈现,将时代背景与历史结合。

其次是利用不同的背景材料横向的比较来突出新闻点,例如“这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长1069公里,比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长出400多公里”通过武广高铁与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的长度的横向比较,突出武广高铁的长。

记者时将武广高铁放到世界的背景中作比较,从而表现武广高铁在世界的地位,同时也暗含一种自豪之情。

另外,“与去年8月在华北平原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相比,武广高铁在速度、技术、难度上都堪称升级版”,将武广高铁放于国内的背景中与京津城际铁路在速度、技术、难度进行相比,从对比中表现武广高铁的技术水平的高度。

论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的新闻模态

论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的新闻模态

论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的新闻模态作者:欧阳宏生李欣来源:《中国广播》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采用新闻“模态”理念,从新闻倾向、事实品类和报道角度等方面分析和述评了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的优秀广播作品,对广播新闻的内容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闻模态事实倾向事实品类事实角度广播特质【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事实是真实存在的具体客观事物,“新闻是新近或者正在发生的,对公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陈述”。

依据新闻事实认识把握现实世界,使得新闻本质上成为认知理解现实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综观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各类参评节目形态如消息、评论、专题、系列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直播等,不仅涵盖了叙事、说理、阐释、谈话等丰富多彩的报道样式,而且节目内容较好地建构了反映社会现实的思想图式,把作为新闻实体的事态与意态结合起来,较好地再现事态、意态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即新闻的“模态” 。

新闻报道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记者应该如何认识客观事物,以及怎样借助于一定的篇章和传播手段进行表达的过程。

因此,认知与表达这两个问题处理得好,作品创优就会出彩,否则,作品就不具备竞争优势。

引入“模态”的概念分析获奖节目,目的在于通过拆分认知与表达这一对问题的不同侧面,探讨如何构建新闻报道的认知结构,如何对新闻事件进行主客观统一的阐释,以及广播媒介的个性化传播手段怎样得到更好的彰显等问题。

新闻倾向:社会进步的效益性与主客体统一客观世界瞬息万变,每时每刻发生的许多事件所包含的事实都存在固有倾向。

事实的倾向指事实的利害关系涉及到公众利益以及社会发展问题。

事实利害的客观性引起记者的关注,再现这类事实就具有了新闻报道的倾向性。

首先,把对受众的有益需要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握报道倾向,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事件冲突的发展并不是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目的是要找到合理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所以,选择事实的倾向必须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能够呈现化解某些社会矛盾的答案,对受众有益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相互统一的。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中国新闻传媒界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评论的一种形式,通过对时事的解读和观点的阐述,引领舆论,影响社会。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客观中立。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以客观中立的立场对待新闻事件,不偏不倚地对事实进行剖析和评论,不带有个人情感和偏见,注重提供可信的信息和观点。

在表达观点和看法时,注重客观性和中立性,避免过分主观化和情绪化,以期给读者带来理性思考和正面影响。

第二,深度分析。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报道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时,注重对问题的深度分析和探讨,力求给读者呈现出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强调对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度挖掘,提供独到的见解和分析,避免泛泛而谈,浅尝辄止。

理性思辨。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对待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时,注重理性思辨,通过逻辑推理和专业分析,从事实出发,融合个人的观点和思考,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思考和意见,避免片面理解和情绪化表达,确保理性和条理性。

第四,社会责任。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事件的评论,试图引领舆论,推动社会进步和正义,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对待时政热点和社会问题时,积极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和意见,关注社会民生和公共利益,把握社会脉搏,对社会稳定和进步负起应有责任。

第五,多样化表达。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体裁多样,形式各异,既有长篇分析评论,也有短文雄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丰富的表达形式和内容。

在创作表达中,力图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和形式,吸引读者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作品的传播影响力和阅读价值。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中国新闻传媒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具有客观中立、深度分析、理性思辨、社会责任和多样化表达等特点,为中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将继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对《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赏析《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这篇消息记者对12月26日武广高速铁路投入运营这一事件的报道。

首先从这篇消息的题目来看,题目中“全球最快”强调了这列列车在世界上的地位,抓住了新闻要点“最快”,同时隐含有了记者的一种自豪之情在内;而“南中国”三个字则强调了列车所在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南部和武广高铁对中国南方的意义,“驰骋”二字更是补充说明列车对于中国南方交通联系的密切和通畅性。

导语开头“今天9时08分”时间精确到了分,充分表现了消息时效性——“快”这一特点,同时也说明记者采写新闻的迅速。

高铁列车要经过很多的地方,但作者选取了湖南湘潭,“全球最快列车首次驶过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的故乡,从而自然地引出“这位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使之与开国领袖的诞辰相联系。

同时也为消息中记者化用毛主席的诗句做了铺垫。

导语虽然简短,但包含信息点广泛,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新闻背景的应用是这篇消息的一大亮点。

首先利用背景材料制造新闻点,例如“全球最快列车首次驶过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将“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和“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两个背景材料与高铁驶过的站湘潭有机结合。

这一写作方法与《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相似,将地理背景“天安门”与地铁列车运行相结合,二者分别把“天安门”和“毛泽东故乡”作为一个新闻点呈现,将时代背景与历史结合。

其次是利用不同的背景材料横向的比较来突出新闻点,例如“这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长1069公里,比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长出400多公里”通过武广高铁与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的长度的横向比较,突出武广高铁的长。

记者时将武广高铁放到世界的背景中作比较,从而表现武广高铁在世界的地位,同时也暗含一种自豪之情。

另外,“与去年8月在华北平原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相比,武广高铁在速度、技术、难度上都堪称…升级版‟”,将武广高铁放于国内的背景中与京津城际铁路在速度、技术、难度进行相比,从对比中表现武广高铁的技术水平的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新年新面孔。

《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3~4个版面供读者赏析。

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

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

2012年12月19日~22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

本期《传媒周刊》在6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中国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2011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2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7·23”动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汶川地震3周年……见证新闻、记录历史。

于是,在这一年度有不少获奖作品都烙有这些宏大主题的印记。

比如,《人民日报》荣获报纸评论类一等奖的《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从马克思的故乡出发,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荣获报纸通讯类二等奖的《青藏铁路: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通道》,就是《经济日报》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世界将目光再次聚焦西藏之际推出的精品佳作;东方网荣获网页设计类二等奖的《振兴中华民族复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专题》,首次采用卷轴样式将辛亥革命百年历史娓娓道来;在获奖作品中有5篇聚焦“7·23”动车事故这一题材,连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李宏都直言“这在历届获奖中并不多见”。

但是,主题宏大并不意味着要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也不意味着只能用大场面进行表达。

在中国新闻奖评委、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强月新看来,“这些获奖作品坚持新闻框架、尊重新闻规律,使得宏大的主题宣传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比如,《青藏铁路: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通道》在展现青藏铁路通车5年来给青藏两省区带来巨大变化这一重大主题时,没有索然无味的枯燥说理,而是大量运用真实、生动、具体、形象的细节,向读者有效讲述了青藏铁路是一条科技路、生态路、幸福路。

“‘科技路’‘生态路’‘幸福路’是3个独特视角,作者通过这种行文上的巧妙布局,对青藏铁路修建开通运营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阐述,关注了青藏铁路的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推动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公众普遍关切的话题,使文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

”这篇出新出彩、抓人眼球的精品力作,也给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日报》副总编辑曲莹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走基层带来文风新表达2011年是资源丰厚的“大年”,也是新闻界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年,于是,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普遍具有一个鲜明的共性特征,就是带着泥土味、充满草根香。

透过这些优秀的获奖新闻作品,一个个扎根在基层、行走在路上的记者身影清晰可见。

比如,《扬州日报》获得报纸消息类一等奖的《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就是记者深入考察用工市场时,意外获悉云南曲靖负责劳务输出的陈家顺副局长隐去官职“潜伏”“打工”的故事,最终通过深入挖掘细节,记者捕捉到这条“活鱼”;《南方日报》获得报纸系列类二等奖的系列报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从生活一线探经济热点难点》,从现场的、基层的、微观的视角切入,见微知著,管窥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折射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走势;大众网获得网络专题一等奖的《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访》,选择“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体验”这一新闻人最“回归本源”的方式聚焦建党90周年,采访团历时180余天,穿越全国29个省(区、市),长途跋涉8万里,记录了56个民族的人情风貌、民俗民生和发展变化。

“‘走转改’可谓给新闻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强月新评价道。

的确,在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厚人文情怀的优秀作品中,我们看到记者们在唠嗑中学说家常话,在田野里感受百姓情,在企业中了解经济运行状况。

这些报道不是宏大叙事,不具备气壮山河的气势,而是最平凡、最真实也最打动人、最感染人的老百姓故事。

在《从田间到餐桌菜价到底贵在哪》一文中,被采访者直言“都说菜贵,其实我们农民没得到什么好处”并发出“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的感慨;在《广州到北京的家具货运之旅》一文中,“坐在铺位门口,申家晴猛地吸了一口烟,盯着装车的工人”“衣服、被子、手机、烟、方便面等杂物散落在驾驶室内,记者爬进车内,一股刺激的臭味直往鼻孔里钻”等细节,描绘出可见可感可知的场景,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来自基层的鲜活场面和语言,就随着记者的笔触和镜头走进受众的视野,也带来扑面的阵阵新风。

重服务展示人文情怀在评析获奖作品时,多位专家都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优秀的新闻作品要体现出对受众的服务意识,并且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的确,一篇新闻作品如果没有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就谈不上传播力和引导力,而缺乏人文关怀的作品充其量就是一杯没有温度的白开水,或许解渴但却难以入心。

内蒙古电视台获得电视访谈一等奖的《拆新房为哪般》,讲的是一个商品房小区刚建成两三年就面临被拆迁的命运,由此引发业主和政府部门的尖锐冲突。

中国新闻奖评委、湖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梁家新表示,拆迁不算新闻,但一个商品房小区刚建成就要拆迁,这就成为一个具有时效性、冲击力的新闻事件,就会激发广大观众关注和参与的热情。

在他看来,这个选题关系着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科学决策、百姓生活、个人权益、法律尊严等方方面面,涉及政府行政决策的执行、城市规划的实施、百姓安居乐业的不同诉求,事关千千万万住户脆弱的神经,“更重要的是,这期节目播出后,小区所在区政府主动与小区居民协商,停止了拆迁工作”。

由胶东在线制作的《接力寻美温暖中国》获得网络专题一等奖,该专题通过对“最美女孩”的报道,引发了“爱传百城”“践行最美”等大型活动,激发起全社会向善的力量。

对此,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李宏评价说,在“小悦悦事件”以及“彭宇案”“许云鹤案”“吴俊东案”等一系列“扶起倒地老人反被索赔”负面报道,给国人带来心灵寒冬、引发道德滑坡议论的背景下,《接力寻美温暖中国》这个专题温暖了网民,重现了中国人善良美好的形象,对倡导社会美德、弘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只是作品用完美的形式唱响了当下中国社会善、美和爱的道德主旋律,更让我感动的是作品主创单位和主创人员的职业精神,他们用创新的思维、用新媒体的手段诠释了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用一流的作品回答了什么是记者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

”在强月新看来,对人的关怀是新闻报道终极的东西。

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晓红也认为,人文关怀表现在传播领域,就是强调传播者眼中要有“人”,这个“人”,不是抽象物,而是具体的个体或群体。

“当我们在报道国家成就时,要思考如何让百姓真正产生自豪感、带入感,百姓不应是国家成就的观看者,而是参与者,因此,报道要有具体的对象感,要有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直接感受的细节、故事、情感和活生生的气息”。

是的,我们的报道选择以人为切入点,关注最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才能与人民贴得更紧!★报纸通讯中国新闻奖评委、吉林日报社社长邴正:获得报纸通讯类一等奖的《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一文,立意高远、气势恢弘,选题重大、切中时弊,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很好地回答了如何看待党的光荣传统的问题。

该文在写法上紧扣主题,层层递进,循循善诱,引人入胜。

文章从红旗渠这一轰动一时的历史事件入手,采取了剥竹笋式的层层递进的方法,从平面和立体的多重维度,剖析了红旗渠精神所代表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与精神。

★电视新闻访谈中国新闻奖评委、浙江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范志忠:目前国内电视新闻访谈类节目普遍存在的硬伤,往往就在于其节目制作时间普遍滞后于报纸、网络等媒体,节目本身所应有的冲击力和公共舆论的引导力,也就在这种慢一拍的节奏中而被弱化与消解,最终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

2011年5月以来,少数几个国家频频在南海挑衅。

云南卫视主创人员制作播出了新闻访谈节目《南海:前世今生》,以上下集各长达25分钟的篇幅,分析南海问题中涉及国家主权、历史渊源、法律法规等多方面问题领域,展现其背后潜含的多主体的利益博弈,成为国内首个探讨南海问题历史渊源以及近年纷争原因所在的新闻访谈类节目,资料翔实、观点鲜明,赢得评委的高度认可。

★广播评论中国新闻奖评委、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欧阳宏生:前瞻性是立论的一个基本要求。

具体说来,前瞻性包含有一定的敏锐感、洞察力和预见性。

新闻评论达到前瞻性这一要求,非常不容易,记者要有一定的远见和胆识,有较为充实的理论、政策和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对事物的发展提出真知灼见。

获得中国新闻奖广播评论类一等奖的《严禁酒驾带给社会的启示》是一篇下工夫、动脑筋,关注社会问题的报道,表现出独立思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为什么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人们都严格遵守酒后不驾车这一法律规定,记者开始追踪这一现象。

通过采访揭示问题的现实性,分析提炼总结过程中将对比重点放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将令人欣喜与忧虑的两种不同社会现象同时呈现给听众,并提出了应对的思路观点。

该文立论新颖,采用正反对比的立论角度,在与错谬或片面观点的交锋中闪现真理的亮点。

★报纸消息中国新闻奖评委、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强月新:《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这篇消息文章不长,但一经推出即引起强烈反响。

原因何在?我认为有3点值得关注。

一是“新闻敏感”成就一篇“走转改”优秀报道;二是多重新闻价值彰显报道的社会意义;三是勾连式结构实现事件时态转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