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风力地貌(aeolian landform):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地貌。


括风沙地貌和黄土地貌。

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即在副热带高压区(南、北纬15°—35°),如北非撒哈
拉和西南亚的阿拉伯沙漠等地,或温带内陆区(北纬35°—50°),如苏联的中亚,我国西北和美国西部等。

一、风砂作用
风将地表沙粒吹离地面,随气流运动形成风沙流。

它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风沙作用。

(一)风砂侵蚀作用
风砂流:风沿地面吹动时,可将地面松散物质吹起进入空气中,这种携带砂的气流,称风砂流。

只有当风速达到使砂粒脱离地表进入气流中移动的临界速度(即起砂风速)时,才
能形成风砂流。

起砂风速大小与砂粒粒径、地表干湿及植物多少等自然条件有关。

风蚀作用( aeolian erosion):风沿地表前进时,由于风力或携带碎屑物对地表的岩石和松
散沉积物的吹毁或磨损作用,称风蚀作用。

包括吹蚀和磨蚀两种方式。

1吹蚀作用:一定风力作用下,未固结或固结差的细粒物质发生移动而离开原地,当风力进一步增大,较粗物质也被带走,从而使地面遭受破坏。

最容易被剥蚀的粒径为0.08毫米。

剥蚀物的粒径与流速平方成正比。

发生吹蚀作用的力有:迎面冲力;碎屑粒上下风速不同产生的上举力;紊流产生的
上举力。

吹蚀作用的方式:其一、当风的迎面冲力和上举力的合力超过碎屑粒的重量和地表
摩擦力时,碎屑粒便被吹扬而去。

其二、被风吹扬起来的碎屑物在沿地表运动时,对组成地面的碎
屑进行撞击,致使后者推移。

吹蚀作用强度取决于风速和地面性质。

风速越大、地表颗粒越细、松散、干燥,吹蚀越强。

2磨蚀作用:砂粒一旦起动,在地表附近形成风沙流,移动的风沙流对地表岩土冲击、摩擦,使其遭受磨蚀。

磨蚀作用强度取决于风力和地面性质。

0--0.5米,尤其是10厘米高度范围内,沙砾数量最多,磨蚀作用最强。

(二)风沙搬运作用
风运物运动方式主要有:
1悬移:细小砂粒受气流紊动上升分速的作用而悬浮于空中进行搬运。

2跃移:当风速超过起砂风速时,有一部分颗粒从地面跃起到一定高度,在风的推动下而加速,并在空中掠过一条很短的弹道痕迹。

绝大多数跃移砂粒在距
地30厘米以下,1米以上者很少。

3蠕移:地表砂粒和细砾,当受到跃移砂粒冲击时,获得能量,并沿地面徐徐向前移动或滚动。

风砂搬运的物质中,以跃移为主,一般占70-80%,蠕移次之,20%左右,悬移最少,10%以下。

风砂流中风运物分布特点:
(1)风运物的80--90%集中在离地面10厘米高度内。

(2)不同高度处、不同风力下的含沙量不同。

(3)沙粒的粒度组成是下粗上细。

风砂搬运特点:
(1)风的搬运力取决于风力的大小;
(2)风的搬运力不大,在相同流速下,只及流水的 l/800左右;
(3)搬运量巨大,随风速的增大而迅速增大;
(4)累积搬运量可观;
(5)风的搬运作用具分选性:重大--跳跃、滑动或滚动--小段距离,细轻--悬浮
搬运--较远的距离;
(6)风搬运过程中的磨圆作用。

(三)风沙堆积作用
风积作用:被风移动的物质,在风力减小、遇到障碍物或地面结构及性质改变时,就会停滞下来,堆积在一起,这种作用称为风积作用。

风砂堆积包括沉降堆积和遇阻堆积:
沉降堆积:风速减弱或停息时发生。

遇阻堆积:风砂流遇山脉、森林等障碍物时发生沉积。

分选沉积作用平面粒度具有分带性:
从风源地开始,沿着风的前进方向,风积物从粗逐渐变细,依次出现细砾带、粗沙带、中沙带、细沙带、粉沙带和尘土带。

风积作用有两类:
一类为推运物、跃运物的停积,主要为沙,形成风成沙;
另一类为悬运物的沉积,为粉沙和尘土,形成风成黄土( Loess)。

二、风积物
(一)风成砂的层理:
1 水平层理:大面积分布在较平坦的砂地中,由沙层的粒度粗细变化显示出来的。

风速大时细粒吹走留下粗粒,形成粗砂层,弱风时细粒又沉积在上面,
如此反复交替,形成许多极薄的微层。

2 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单向风下,背风坡泻流形成倾斜一致的纹层,即风成单向斜
层理。

由于各次风向不同,形成不同倾向的风成斜层理,即风成交
错层理。

风力作用使沙丘迎风面呈波纹状,叫风成沙波纹。

风成沙波纹的两坡不对称,缓坡为迎风坡,波峰和波谷走向垂直于风向。

风成沙埋藏,压实、胶结成风成砂岩。

风积物:风搬运后堆积的物质。

最常见的风积物是沙漠、黄土和风成粘土。

(二)风成砂的粒度成分及砂粒表面特点:
1 粒度成分:颗粒粒径<2mm;以0.05-0.25毫米砂粒占优势,粒度均一,分选极好,
磨圆度高;分选比湖泊砂、河流砂和海滨砂都好;大砂粒表面有许多
凹坑,是砂粒运动过程中互相撞击而成;砂粒以石英为主,少量长石
和各种重矿物。

易磨损矿物经风搬运大都磨成更细小颗粒被吹扬到更
远处,如云母在风成沙中少见。

2 砂粒表面特点:由于风砂搬运过程中砂粒相互碰撞,因而砂粒表面常有许多凹坑
和麻点,呈毛玻璃状,无光泽。

三、风沙地貌
(一)风蚀地貌
风蚀作用在地表形成一系列的地貌形态,最常见的有岩漠(rock desert)、石漠(gravel deserd)、石蘑菇(mushroom rock)、石柱(deflaction column)、雅丹(yardan)、风蚀洼地(wind depression)和风蚀残丘(wind erosion unaka)等
1石窝(风蚀壁龛):陡峭岩壁上满布的大小不一的凹坑,小凹坑直径20cm左右,深10
-15cm。

有的分散,有的集中,形如窗格或蜂窝,称石窝。

2风蚀蘑菇和风蚀柱:水平地层组成或水平节理发育的岩石,特别是当气流含沙浓度以
下部为高时,经风蚀作用,常将孤立岩块磨蚀成上部展宽如帽、
下部仅留支柱的“蘑菇”,甚至蚀去支柱后该磨盘样的岩块成了
风动摇摆石。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经风蚀形成孤立的柱状岩石。

3雅丹(风蚀垄槽)即风蚀槽谷,在岩性软硬不同,岩层倾角较陡区,或浅湖萎缩或
干涸后,出露的湖滩地面干裂,风顺裂隙或岩层走向吹蚀,使地
表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脊形垄岗和宽浅的沟槽。

这种地貌在塔克拉
马干沙漠东面的雅丹发育最为典型,故名。

"雅丹"是维吾尔语,
意为"险峻的土丘" 专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4风蚀洼地:松散物组成的地面,经风长期吹蚀,形成大小不同的洼地。

干旱半干旱区较普遍。

特点是开阔宽浅,暴雨后暂时性地积水为湖。

5 风蚀谷:风沿着暂时性洪水形成的冲沟吹蚀,使谷地进一步扩大,形成风蚀谷,它
常沿主风向延伸,迂回曲折,长可达数十公里。

6风城:即水平岩层(或缓倾岩层)组成的风蚀残丘与风蚀残岗等,远望好似废弃的古城堡。

不过,也确有废弃的古城堡遭受强烈的风蚀形成风城。

7风蚀残丘(山):风蚀谷扩展后残留的残丘,残丘多成群分布,形状不一,高10-
30m不等,以平顶桌状居多,也有成尖峰状的。

甘肃金塔和民勤等
地有砂砾组成的风蚀残丘。

(二)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风积物在一定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

主要有沙漠和黄土地貌等。

1沙丘:是风沙运动产生的最基本的地貌类型,一般有三种基本(简单)形态:新月型沙丘、抛物线形沙丘和金字塔形沙丘,由这些简单沙丘可组合出多种地貌形态
如梁窝状沙丘、格子状沙丘、蜂窝状沙丘、横向新月形沙链和纵向沙垄。

沙漠
由各种形态沙丘组成。

各种形态沙丘。

2 新月形沙链:
3 沙垄:
4 沙堆:风沙流在前进中,遇到障碍物(植物等)时,便在其背风面发生沉积,所形成
的各种不规则沙体。

四、沙丘的移动
(一)移动方向:与一个地区盛行风的方向或起沙风速年合成风向一致。

(二)移动方式:前进式:单向风作用下沙丘终年保持向前移动。

往复前进式:沙丘在两个相反风向而风力不等的情况下移动。

往复式:沙丘在两个相反风向而风力相等的情况下移动。

(三)移动速度:与风的频率与风速成正相关,与沙丘高度成负相关。

与沙丘间距离
成正比。

湿度大,植被覆盖移动小。

据沙丘的移动性,将其划分为:
1 流动沙丘:地面缺少植被,其位置正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沙丘。

沙漠里这类沙丘最普遍。

2 半固定沙丘:该沙丘分布区生长有喜湿而抗风强的植物,致使风沙运动受阻,其移动
能力弱。

随着条件改变,半固定沙丘可转化成流动沙丘;也可向固定沙
丘转化。

3固定沙丘:地面大部分为植被,覆盖率30%以上,植物不仅长在沙丘背风面,且也长在迎风面,风沙运动几乎完全被禁止,沙丘位置基本是固定的。

五、荒漠类型
岩漠:风蚀作用带走表土,留下起伏不平的裸露基岩,该区叫岩漠。

是我国西北一个重要的地质灾害。

砾漠或戈壁:指主要由砾石组成的平坦地面,地形最大坡度为5°~10°。

山麓地带由粗砾砾石和块石等组成的洪积或冰碛物等,在风的侵蚀作用下,细砂被吹
走,在地面留下粗砾砾石、块石和碎石。

有些砾石经风改造为风棱石。


甘肃玉门、新疆的柴达木盆地边缘等地有砾漠分布。

沙漠:指整个地面覆盖着大量流沙,常见于岩漠或石漠顺风侧,沙漠区地势一般低平,并发育有时代不同的各种沙丘组合的荒漠。

1 沙漠形成的气候因素:世界范围干燥区的形成,主要是南北纬15-35度副热带高压
区决定的,此区内对流层气流下沉,相对湿度小,空气异常
干燥。

空气下沉也抑制了对流和阵雨,使这一带成为地球上
著名的干旱区。

另一干旱区在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受
山脉阻挡,海洋的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并受北方冷旱高压影
响形成温带干旱区。

我国和中亚沙漠分布区。

2 沙漠来源:只要沉积物裸露地表,就可能成为沙漠沙来源。

泥漠:为富含盐碱的泥质地面。

若地面全是盐碱,称盐漠。

六、黄土
具黄色色调的粉砂质松散土状风积物,形成在第四纪。

(一)黄土和次生黄土
黄土(原生黄土):风力搬运沉积,又没有经过次生扰动,以粉沙堆积为主、质地均一、
富含钙质、疏松多孔、无层理、有显著垂直节理、具很强的湿陷性、
黄色粉质的土状沉积物称为黄土。

次生黄土:其他成因的、黄色的、略具层理和夹有砂、砾石层类似黄土堆积的土状沉积物称为黄土状土(也称次生黄土)。

(二)黄土分布和厚度
世界黄土均分布在现代半干旱的中纬度地带。

北纬30-55度,南纬30-40度之间的地区。

我国为世界黄土最发育的地区。

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

现在仍在进行着黄土的堆积过程。

黄土是近40万年内的年轻沉积物。

山西,陕西发育齐全的黄土厚度一般为100-150米,甘肃境内黄土厚度大,兰州附近达410米,是世界上黄土厚度最大的地区。

(三)黄土的物质成分
1 粒度成分:质地均匀,以粉沙颗粒(粒径0.05-0.005mm)为主,含量>50%,粒径0.05-0.01
的粗粒粉砂,含量约30-60%,少有>0.1mm颗粒。

2 矿物成分:多达60余种。

碎屑矿物以轻矿物(比重<2.9)为主,主要是石英(50%以
上)、长石(29%-34%)、白云母(10%)、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等。

重矿
物仅占4%-7%,为磁铁矿、赤铁矿、辉石和角闪石等。

3 化学成分:以SiO2(>50%), CaO(10-20%)和Al2O3(8-15%)为主, 其次Fe2O3(4-5%),
MgO(2-3%) 和K2O(2%)等。

4 黄土结构:垂直节理发育。

其产生一是重力作用,黄土内部出现水平张应力;二是黄
土中众多的铅直裂隙,削弱了水平方向的结合力,因而沿铅直方向易于产
生裂隙。

(四)黄土中的古土壤
黄土中发育古土壤,尤其是黄土高原南部,多达数十层。

古土壤呈红褐色,具明显的粘化层和碳酸钙淀积层,风化强,陆生动植物化石丰富,是温湿条件下风成黄土风化产物。

七、黄土地貌
在规模巨大的黄土高原、黄土平原和黄土丘陵上还发育着次一级的地貌类型。

(一)黄土沟谷地貌
侵蚀初期依次形成以下几种沟谷形态:
1 冲沟:黄土高原上分布很普遍的一种地貌。

①纹沟:在黄土坡面上面流的反复侵蚀形成的细小沟纹。

这些沟纹彼此穿插交织在一起。

②细沟:坡面上水流增大,片流演化成股流,将坡面侵蚀成大致平行的细沟。

细沟宽不
超过0.5m,深约0.1-0.4m,长数米至数十米,横剖面呈“V”字形,沟底坡度
无明显转折。

③切沟:细沟进一步发展,下切加深,形成切沟。

切沟宽和深度均可达1-2m,长度可超
过几十米。

其纵剖面和横剖面坡度均不一致,沟床多陡坎。

④冲沟:切沟进一步下切侵蚀,纵剖面呈一下凹曲线,与凸形的斜坡剖面绝然不同,即
为冲沟。

冲沟的沟头和沟壁都较陡,规模也较大,长度可达数千米至数十千米,
深可达数十至百米。

⑤拗沟:冲沟进一步发展,沟床纵剖面的坡度逐渐变缓,沟底平坦并沉积了较厚的堆积
物,成为拗沟。

拗沟较稳定,一般情况下不会加深,由于沟底宽、沟壁缓,常
开垦成耕地。

当沟床达到潜水面时,开始接受地下水的补给,成为溪流。

2 干沟:发育在早、中更新世黄土中的侵蚀沟谷,后经晚更新世黄土堆积成洼地,近代
流水切割洼地形成。

3 河沟:黄土堆积前早已存在的沟谷,黄土堆积覆盖谷地成洼地,后经流水切割形成河
沟。

(二)黄土沟间地貌
黄土高原上的平缓地面经水流切割侵蚀后的残留部分。

主要有塬、墚和峁。

1 黄土塬:黄土高原受现代沟谷切割,保存下来的大型平坦地面。

如陕西的洛川塬、甘
肃的西峰塬等。

2 黄土墚:平行沟谷间的长条状高地,长数百米至数十公里,宽仅数十至数百米,顶面
平坦或微有起伏,为黄土塬进一步切割或黄土覆盖在古高梁地而成。

3 黄土峁: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小丘。

成因同黄土墚。

梁和峁大片分布的地区称
黄土丘陵。

4 黄土墹:黄土掩埋古河谷而成的长条形凹地。

(三)黄土潜蚀地貌
由于黄土中含有较多的易溶盐类,并具有大量孔隙和节理,为地下水化学溶蚀创造了条件,强烈的溶蚀作用在黄土区形成一系列与岩溶地貌类似的地貌形态,如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陷沟、黄土井、黄土桥及黄土柱等。

1 黄土碟:近似碟形的凹地。

地表水下渗侵蚀黄土,在重力作用下,土层逐渐压紧,地
面均匀沉陷而成。

2 黄土陷穴:地表水汇集到黄土节理裂隙内进行潜蚀作用而形成。

3 黄土桥:二个陷穴串通后,其表面没有塌陷的部分,形如桥梁,称黄土桥。

4 黄土柱:流水不断沿垂直节理侵蚀和溶蚀,使黄土发生崩塌,其残留部分成为柱状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