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蚀剂气相缓蚀剂编制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缓蚀剂气相缓蚀剂》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
2016年9月
(一)任务来源
气相缓蚀剂是钢铁暂时性防腐蚀保护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在技术先进国家已经广泛用于石油、化工、电力、船舶、汽车零部件、大型机械装备、水电装备、电子及军事装备等众多行业的管道、容器、设备、零部件在制造、仓储、运输及运行等防腐蚀保护中,并成为防腐蚀专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气相缓蚀剂技术做为防腐蚀新技术,具有替代传统防护技术、低成本、高效防锈和环境友好等优势,气相缓蚀剂及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渐渗透到各应用领域。
由于在选择和使用上专业性较强,因此对于各领域如何科学、合理和经济地选择、评价,如何正确地使用存在较大困难,需要制订一项通用的标准来规范产品性能,用于指导使用。
2015年,经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申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综合〔2015〕52号2015年第二批国家标准计划项目中下达了《缓蚀剂气相缓蚀剂》的编制任务,计划编号20151927-T-606,并由全国防腐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组织,沈阳防锈包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中蚀国际防腐技术研究院等单位负责标准起草。
标准编制时间为2015~2017年。
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接到此项任务后成立编写小组。
在国内外相关的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编写小组认真归纳、整理、分析从各渠道所收集的资料,并多次进行讨论,于2016年9月提出了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写原则
1、严格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了编写;
2、与相关标准和法规协调一致的原则;
3、结合行业发展和市场实际情况以及标准的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标准编写过程
在编制本标准之前,编写组充分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标准,具体如下。
1.国内标准
GB 11372 防锈术语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678 化学试剂乙醇(无水乙醇)
GB/T 687 化学试剂丙三醇(甘油)
GB/T 699 优质碳素结构钢
GB/T 1220 不锈钢棒
GB/T 2361 防锈油脂湿热试验法
GB/T 3190 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
GB/T 4437.1 铝及铝合金热挤压管第一部分:无缝圆管
GB/T 5231 加工铜及铜合金的化学成分和产品形状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15723 实验室玻璃仪器干燥器
GB/T 16265 包装材料试验方法相容性
GB/T 16266 包装材料试验方法接触腐蚀
GB/T 16267 包装材料试验方法气相缓蚀能力
GB/T 30435 电热干燥箱及电热鼓风干燥箱
YY 0027 电热恒温培养箱
2.国外标准
国外标准主要以美国军用规范和日本工业标准应用较广泛,具体如下:
MIL-I-22110C MILITARY SPECIFICATION INHIBITORS, CORROSION, VOLATILE, CRYSTALLINE POWDER 军用规范结晶粉末状气相缓蚀剂
MIL-STD-3010 DEPARTMENT OF DEFENSE `TEST METHOD STANDARD TEST PROCEDURES FOR PACKAGING MATERIALS美国国防部实验方法标准包装材料实验程序,3005,接触腐蚀;4031,气相缓蚀能力。
JIS Z 0320-1997 铜及铜合金用气相缓蚀剂
JIS Z 1519-2013 钢铁用气相防锈剂
缓蚀剂是一种用于防腐蚀的功能性化学材料,按其使用要求和应用方法分为许多种类。
本标准主要规定气相缓蚀剂所应该具备的防腐蚀性能。
本标准所规定的气相缓蚀剂是指在常温下具有挥发性,且挥发出的气体能抑制或减缓金属大气腐蚀的物质。
可以是单一化学材料,也可以是多种化学原料经复配后而具有本标准性能的化学材料,可以按各种使用要求和方式二次制造成为加工制品,比如气相防锈包装材料、气相防锈油等产品。
本标准编制主要参照日本工业标准JIS Z 1519-2013 钢铁用气相防锈剂和JIS Z 0320-1997 铜及铜合金用气相缓蚀剂两项标准而制定。
美国军用标准是各国气相缓蚀剂防腐蚀性能标准的基本参照,但由于指标较高而更适合军用要求,各国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要求都有所调整。
前述两项日本工业标准也是根据美国军用规范,经多年工业应用不断改版
而形成的。
综合考虑工业实际应用的需求,日本工业标准更适合一般工业使用。
基于安全、经济、企业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一方面产品选择要经济可靠,另一方面通过设计的优化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最大限度的提高防腐蚀效果。
否则要求过高,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产生更多的环境影响。
本标准就是建立在保证防腐蚀效果的基础上编制的,它对于合理使用与管理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更好地达到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四)制修订标准的目的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标准的编制目的是结合国内气相缓蚀剂技术发展现状,根据行业应用特点,规范气相缓蚀剂及主要技术要求,有效地指导相关领域合理使用,推动我国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与国际接轨;
2.目前没有相关国家标准,因此,需要系统地编制一项国家标准。
(五)标准编制的主要内容说明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相缓蚀剂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气相缓蚀剂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主要引用国内相关标准。
3.术语
3.2气相缓蚀能力vapor inhibiting ability
中文引用于GB/T16267,英文引用于MIL-STD-3010 5.4.1。
3.3加速消耗后的气相缓蚀能力Vapor Inhibiting Ability after exhaustion (aged) conditions.
中文引用于GB/T16267,英文引用于MIL-STD-3010 5.4.1。
3.4相容性compatibility,引用GB/T16265。
3.5接触腐蚀性contact corrosivity,英文引用美军标MIL-STD-3010 5.3.2。
3.6空白试验Blank test,引用GB/T16267。
4分类
4.1 分类
4.1.1按被保护金属材质分类,分为钢用、有色金属用和多金属系统用。
有色金属用包括铜用、铜及其合金用和其它有色金属用;多金属系统用包括钢、铜、铝系统用。
4.1.2按产品状态分类,分为粉末状和液状。
5 要求
5.1钢用、多金属系统用气相缓蚀剂要求
表1 钢用、多金属系统用气相缓蚀剂要求
注:1)多金属系统若有其它金属材料共存,参照与金属材料的相容性进行检验。
5.2有色金属用气相缓蚀剂要求
表2 有色金属用气相缓蚀剂要求
钢用、多金属系统用气相缓蚀剂要求主要参照JIS Z 1519 钢铁用气相缓蚀剂制定;有色金属用气相缓蚀剂要求主要参照JIS Z 0320-1997铜及铜合金用气相缓蚀剂制定。
由于钢与有色金属本身耐蚀性的差别,按参照的上述两项日本工业标准,分别引用了气相缓蚀剂的气相缓蚀能力检验方法,即钢用和多金属系统用气相缓蚀能力(A)和有色金属系统用气相缓蚀能力(B)。
钢用气相缓蚀剂的气相缓蚀能力(A)及加速消耗后的气相缓蚀能力的等级要求参照
GB/T16267 中8.1规定,要求0级或1级的规定有待讨论确定。
在JIS Z 1519 中规定肉眼无可见锈蚀,10倍放大镜下有4个上锈点视为具有气相缓蚀能力,在GB/T16267中的1级为轻微锈蚀或锈蚀面积在20%以下。
美军规范中中评价标准与JIS标准相近。
因此,本标准评价要求是否要参照美、日标准规定需通过征求意见反馈后讨论确定。
有色金属系统用气相缓蚀剂的气相缓蚀能力(B)的等级要求参照JIS Z 0320,未设加速消耗后气相缓蚀能力。
6 试验方法
6.1 一般规定
试验中用水按GB/T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
6.2 气相缓蚀能力(A)
主要参照GB/T16267 中7.1.2制定。
6.3气相缓蚀能力(B)
主要参照JIS Z 0320制定。
为了适用不同有色金属的试验结果判定,本标准引用了JIS Z 0320判定方法。
6.4 加速消耗后的气相缓蚀能力
粉末状钢用气相缓蚀剂的加速消耗温度试验条件参照JIS Z 1519制定,在38℃±2℃干燥箱中放置120h后取出进行检测;液状钢用气相缓蚀剂的加速消耗温度试验条件参照MIL-STD-3010中5.4.1制定,在23℃±2℃干燥箱中放置120h后取出进行检测。
加速消耗试验装置参照GB/T16267制定,未采用通气消耗试验条件,目的为简化试验操作。
GB/T16267气相防锈剂加速消耗的暴露条件是60℃±2℃干燥箱中放置120h后取出冷却进行检测,暴露温度过高,实际应用中的贮存和运输条件一般不会达到如此程度,如果按国标检测,对缓蚀剂的要求会造成与实际应用不符的情况。
6.5 与金属材料的相容性
主要参照JIS Z 1519制定,评价方法参照GB/T16265制定。
6.6 接触腐蚀性
主要参照JIS Z 1519制定。
(六)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
本标准为新订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相一致,无相矛盾之处。
(七)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本标准发布实施后,使用各方根据自身需要,及时组织人员培训,严格认真遵守本标准规定。
(八)代替或废止现行标准的建议;
无。
(九)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
无。
(十)标准名称与计划项目名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无。
(十二)重要内容的解释和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国家标准编制组
2016年8月10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