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与调整

合集下载

概括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概括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概括新中国的外交历程第一阶段(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独立自主”。

新中国诞生后外交上首要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捍卫革命胜利果实。

中国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积极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确立了以和平为宗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中展示了东方大国的鲜明形象,站稳了脚跟,改善了国际处境。

第二阶段(1978—2012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和平与发展”。

党中央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根本判断,我国外交工作的目标随之调整为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外部环境。

在国际上,我们倡导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提高。

第三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至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民族复兴,人类进步”。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定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正式确立,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70年风雨兼程,70年波澜壮阔。

新中国外交70年史诗般的历程,凝结着我们党坚持不懈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成果,对于我们是一座思想宝库,其中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最具普遍意义的基本经验包括以下几方面。

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最大优势。

从新中国外交奠基时期中央提出的“外交无小事”“外交工作授权有限,大权在中央”的根本原则,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有关论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贯穿新中国外交工作的一条主线,并为之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近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近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近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实践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逐步发生了变化。

近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实践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

在国内外的交往中,中国经历了许多机遇和挑战,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如道路自主、和平共处、独立自主、改革开放等。

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下这些政策背后的意义和实践。

一、道路自主,走自己的路,谋共同发展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就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中国认为,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取得真正的独立和发展。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外交事业。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以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利益为第一要务,并且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同时,中国坚持和平解决争端,推崇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与各国和平共处。

在实践中,中国提倡多边主义,倡导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像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国际组织中,中国一直坚持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在国际经贸和财政事务中,中国始终按照公平互利的原则开展交往和合作。

这些理念和实践为后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了中国对外交往的方向和模式。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促进世界各国和谐共处的重要原则。

它提出了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这五条基本原则,始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在实践中,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了各国之间的和平与发展。

例如,在中印之间存在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平等的谈判、协商解决问题。

同时,在国际关系中,中国也时刻呼吁各国以和平、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推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合作。

三、独立自主,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方针之一,体现了中国的自主精神和对国家主权的坚定维护。

在尊重国家自主权的同时,中国也积极主张发展与各国的共同利益。

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
第二个阶段可以称为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阶段。

在开放的大背景下,中
国外交政策逐渐从防御性转向主动性。

中国开始积极主动地追求国家利益,参与全球化进程,并努力扩大国际合作。

中国倡导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并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关系。

中国外交
政策在此阶段注重国家利益最大化,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互动,为自
身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个阶段可以称为中国崛起和全球影响力扩大阶段。

自21世纪初
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开始逐渐在
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外交政策在这一阶段更加注重国际影响
力的提升,提出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主张通过和平与发展实现国家的
崛起。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并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

中国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和相
关地区的合作,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机制的建立。

总体来看,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表明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愿望
和努力。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致
力于为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作出贡献。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趋势下,
中国外交政策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将继续致力于维护国家的核心
利益和全球公共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
更大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

十八世纪中叶在唐代以后,中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采取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国策,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经济、学术、文化等领域的交流非常有限。

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以及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中国开始走出了封闭自守的境地,逐步向国际社会开放。

从此,中国的外交政策从单纯的经济与政治联结型逐步转变为联合更多国家,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对话型。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随之不断提升。

一、中国的外交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饱受列强的侵略和割地求和的屈辱,这使中国人民认识到封闭、保守的国家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的需要。

求助于国际社会成为中国唯一的选择。

然而,采取“开放运动”并不仅仅是一次经济主义的政策,它还是一种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的外交政策。

在此基础上,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外交政策也得到了全面的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1949年后全面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外交政策的重点转向以保证国家的独立、安全和经济进步为中心。

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不干涉别国内政和互利共赢。

由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提出了更多的合作性方案。

例如,1971年中国同美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个人访问美国,以及日本和印度的领导人访问中国等。

中国也积极向世界提供倡议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组织,这些倡议包括亚信,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四国等,都是中国为实现文明和谐、经济共同发展,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安全所做出的努力。

二、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是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不断提升的。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被列强蹂躏,中国一度沦为不锈钢弱势国家。

1949年以来,中国在新中国的建设中,不断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外交方面,中国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军事方面,中国建立了自己的战略防御力量;在经济方面,中国不断地发展,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

中国现代外交关系

中国现代外交关系

中国现代外交关系现代中国外交在经历了长期的封闭与孤立之后,逐渐走向开放与多元化。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外交关系无疑对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现代外交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初期开放、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及争取更大的全球影响力等。

一、开放与多边主义中国现代外交关系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渐与世界各国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

这一时期,中国主要注重发展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并积极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国力的增强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开始走向多边主义的道路。

1980年,中国成为联合国会员国,逐渐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贡献力量。

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实施中国外交政策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

中国秉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和争取和平发展的立场,在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时,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

中国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领土争端和边界问题。

例如,中国与俄罗斯、印度等邻国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了边界争议,确保了地区的和平稳定。

三、积极参与全球事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开始主动参与全球事务,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力量。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

四、争取更大的全球影响力中国外交的目标之一是争取更大的全球影响力。

中国通过倡导“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努力提高自己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倡议和方案。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总结中国现代外交关系的发展从开放与多边主义出发,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致力于扩大自己的全球影响力。

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浙江冯伟庆按照《共同纲领》规定的“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了相应的外交战略,其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联苏反美——“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民主革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中国将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其基本方针是:第一,“另起炉灶”。

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第三,“一边倒”。

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将发展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

根据上述基本方针,建国之后,我国的外交工作逐步开展。

一是与苏联、东欧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二是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是同美国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如在朝鲜战场上给美国以沉重打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就是典型例子;四是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发展前途问题;五是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分化;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

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外交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下,开拓前进。

其表现在:一是展开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

面对苏联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压力和威胁,中国政府为捍卫自己的神圣主权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作用: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 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 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 熟 作用: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 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 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到60年代末 ➢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第一阶段
➢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 ➢ 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内容(三大外交政策):“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 特点:“一边倒”以及后期的“两只拳头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 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进一步促进我国外交工作新局面的出
现。
➢ 背景 ➢ 过程 ➢ 意义
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如同一股旋 风,迅速刮向全球,引起各个国家和各方人士的震惊。 震动力度最大的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新 中国成立以后,日本政府一直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政策。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急速转弯,日 本政府顿感措手不及。在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 动下,日本政府明确表示: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 过去了。日本现在应该采取负责的行动,独立作出决定。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中国的外交政策在近现代的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的不同。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一、戊戌变法前的外交政策在戊戌变法前,清朝的外交政策主要集中在维护其传统领土和利益。

清朝与邻国的关系主要是依赖于人口和资源的交换。

清朝的政权内部经常发生权力闹剧,这种政治不稳定也影响到了其外交政策。

1842年,清朝签署了《南京条约》。

此时的中国一蹶不振,几乎完全失去了对外的主动权。

平津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协议的签订,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二、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较大的转变。

梁启超提出的新思想和政治家的进步思想逐渐影响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华民国政府试图在国际上重建其声誉和地位。

1927年,国共分裂后,国共两党内外斗争不断。

蒋介石成为了中国的最高领导人。

此时,蒋政府采取了一条“准备战争,争取和平”的外交政策。

此政策同时提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充分主权。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珍珠港发动袭击。

在美国承认中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后,中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其主权和领土完整。

1945年,中国在波茨坦会议上,与美国和苏联共同签署了《波茨坦公告》,该备忘录旨在将中国与苏联和美国保持联合。

此举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声誉。

三、中美关系的演变1971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正式拉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

此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朝着更加开放和主动的方向。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并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和向世界贸易创造贡献等方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员。

然而,中美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历史、意识形态和利益等方面的差异,中美两国之间互相不信任的情况时常出现。

近年来,中美关系陷入了复杂多变的困境。

由于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呼声加强,美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和南海领土争端等事件,中美之间的博弈态势愈发明显。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从1949年建国至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哪些变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也是高中历史的重点知识。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到你。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和缅甸,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②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4.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莫定了基础。

②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中国现代史5新中国外交

中国现代史5新中国外交

[重难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①特点:“一边倒”。
②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 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 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③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 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 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摘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 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 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 周恩来变在万了隆会会议议闭幕的式上航发向言 。”
二、打开外交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⑴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 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②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③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 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 的断然拒绝。 ⑵概况: 1971年10月,26届联大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 切合法席位。
②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 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 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③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 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 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 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重难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①特点:“一边倒”。②原因: 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 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 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③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 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 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①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 义国家的关系。②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 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③作用: 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 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①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原 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③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 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 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

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
④2001年10月,中国在上海第一次举办了高级别 的大型国际会议——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 式会议。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示意图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1989年 成立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亚太地区重 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宗旨和目 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性 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间贸易壁垒。”
中国与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从最初的军事、政治领域, 发展到经济、能源、交通、司法等广泛领域。
2001年成立时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 端主义上海公约》。
2003年,举行首次反恐军事演习。 2009年06月16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叶卡捷琳堡召 开。胡锦涛在会上作了题为《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共 同创造和谐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
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
1981年 当选人权委员会成员 1984年 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成员国 1988年 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
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1996年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0年6 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首倡安理会五个
月 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晤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月
2、调整的内容
①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的科学论断 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③中国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 期的具体体现——奉行真正不结盟政策
(一是不同美苏任何一方结盟,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去反对另一方; 二是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问题时,不以意识形亲疏)
⑵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 上来,这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意义:它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 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3)“一边倒”: 含义: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意义:它不仅表明了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也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 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1950.01.18 越南
1950.04.01 印度
1950.04.13 印度尼西亚 1950.05.09 瑞典
1950.05.11 丹麦
1950.06.08 缅甸
1950.09.14 列支敦士登 1950.09.14 瑞士
最早于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参加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关 系问题谈判的印度政府代表团时提出来的,“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 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 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 定的坚定力量。
三大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 含义: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意义:它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 外交关系。
意义: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60年代“两只拳头打人” 原因:这一时期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从苏共20大起,

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实调整

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实调整

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实调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作为一个大国,其外交政策承担了不少的历史重任。

在近代以前的封建王朝时期,中国在朝贡制度下强大的软实力让周边国家都愿意向中国借助,称谓为“天朝上国”也流传至今。

但是,在近代以来的时间中,我国的历史走上了一条不同的路。

一、中国弱化: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自开明以来,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文化,并发展了一些有益的知识和思想。

但是,由于清朝统治者的内外矛盾和不断抵制变革的阻力,中国演变成一个无力与西方列强竞争的弱国。

鸦片战争是中国的黑色一页,它标志着中国沦落为崩溃的闭关锁国。

应对中国现状的初步想法是开放和现代化,1898年后的百日维新和1911年的辛亥革命试图改变这一局面,但均无法持久生存。

二、中国崛起:以改革开放为标志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成为现代中国经济和政治系统的奠基之处。

今年还是改革和开放的40周年,过去40年间,中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奇迹,成为世界领先国家之一。

然而,由于大国崛起过程的本质特征和全球政治经济的逆转,中国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外交政策的焦点是国家的自主和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发展所需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大国竞争和安全对策方面。

三、中国的现实调整:底线思维和危机意识的加强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把底线思维和危机感融入策略,以防范安全风险,保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宣称不与其他国家降低价值底线的合作和交流,维护其他国家的合法权益和主权。

美中贸易战也让中国主动出击,并在关键领域选择打破美方主导的国际约定,来防止美方将中国置于能动追随的被动地带。

四、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中国外交政策的新时期,表现在中国积极发挥国际领袖的角色,减轻国际贫困和保持和平稳定,是的中国将成为全球化21世纪的象征。

当今世界,中国落实了与世界各国的共赢发展,并在日益新变化的国际局势下保持着冷静和稳定,以期推动国际体系重建,构建更加和平和公正的世界秩序,这是外交政策的未来和长远的目标。

新中国外交

新中国外交
4 影响:①这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事 业的重大胜利.②它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 用,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③它大大地增强了第三 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
1945年4月联合国创立之初,中国既是 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国际法惯例,新政 权就自然取得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力。但由于 美国的阻挠,这个问题一直被搁置,直到70 年代初才得到彻底解决。因此说是合法席位 被恢复。
3、请你阐述一下,它提出的过程?
1)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2)再次提出:在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
3)最终完善: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
4、它的提出,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它超 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 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 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 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 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友
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发展经济、维 护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 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 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新中国外交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 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 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 周恩来
“跪倒在地办外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与调整
1[2018全国卷Ⅰ,30,4分]1948—1949年夏①,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
家的承认②。

这反映出③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④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本题从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对英、法、美等国的外交态度切入,考查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形成的背景,凸显了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家国情怀④等学科核心素养。

材料说明中共为了不被外交条件束缚而采取静观的态度,这是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A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西方国家不支持国民党政权,排除B项;材料信息说明当时美国对中国还没有实行外交孤立,排除C项。

当时中共急需得到苏联的支持,排除D项。

A
名师点拨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后逐渐被卷入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外交体系,在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状况下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处理对外事务的权力。

为了废除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束缚,中华民国成立后发起多次废约运动,修订条约内容或重订新约。

中国共产党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前已经出现,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

2 [2016全国卷Ⅰ,31,4分]1965年,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①②③。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④,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本题从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切入,考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凸显了唯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③、历史解释④等学科核心素养。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为发展国内经济,我国调整了“一边倒”外交政策,改善了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关系,故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B项正确;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中国才逐步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故A项错误;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故C项错误;材料只提及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上升,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

B
解题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边倒”政策是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站在苏联一边,或是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绝对对抗。

事实上,中国在倒向苏联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这也是中苏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末逐渐走向破裂的主要原因;在对抗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时,也存在一定条件的讲和,并非毫无接触,这也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