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弧菌属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品课程
【交通运输】第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
(第10章肠杆菌科一、教学大纲要求(1)肠杆菌科分类(2)肠杆菌科细菌共同特性(3)肠杆菌科各菌属特性(4)肠杆菌科细菌临床意义(5)肠杆菌科各菌属鉴别(6)肠杆菌科实验室检查二、教材内容精要(一)肠杆菌科概述1.分类肠杆菌科是一大类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
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肠杆菌科细菌主要有14个菌属:埃希菌属、志贺菌属、爱德华菌属、沙门菌属、枸橼酸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哈夫尼亚菌属、多源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耶尔森菌属。
2.肠杆菌科共同特性(1)生物学特性: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有菌毛,多数有周身鞭毛。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生化反应活跃,氧化酶-,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或不产气,触酶+,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
(2)抗原构造:肠杆菌科抗原构成主要有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表面抗原、菌毛抗原等。
O抗原与H抗原为肠杆菌科血清学分群与分型的依据,但是O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的反应可被表面抗原和菌毛抗原阻断。
(3)毒力因子:主要有菌毛或菌毛样结构、荚膜或微荚膜、外膜蛋白、内毒素及外毒素等。
3.临床意义肠杆菌科细菌多为肠道正常菌群,除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埃希菌属部分菌种、耶尔森菌属有致病作用外,其余均为条件致病菌,可导致医院感染。
4.鉴定与鉴别(1)科间鉴别:氧化酶阴性基本可将肠杆菌科与弧菌科、非发酵菌、巴斯德菌科区别开来。
后3类菌均为阳性(表10-1)。
表10-1 肠杆菌科与其它革兰阴性杆菌区别试验肠杆菌科弧菌科发酵菌巴斯德菌科葡萄糖氧化、发酵发酵发酵氧化或不分解发酵氧化酶-++* +形态杆状弧状、杆状杆状球杆状鞭毛周鞭毛或无单鞭毛单、丛、周鞭毛或无无鞭毛注:*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除外(2)分类鉴别:用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和葡萄糖酸盐试验可将肠杆菌科分为三大类(表10-2)。
表10-2 肠杆菌科初步分类苯丙氨酸脱氨酶葡萄糖酸盐菌属--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枸橼酸菌属,爱德华菌属,耶尔森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摩根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哈夫尼亚菌属,耶尔森菌属(3)属、种、群、型的区分:根据不同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血清学特性等可将已分类的肠杆菌科细菌鉴定到属、种、群、型、株。
10弧菌
第五节 副溶血性弧菌(嗜盐弧菌)
G- 单毛菌,弧形,有菌毛,嗜盐(3.5%氯化钠)培养基中
生长良好,对酸极敏感。
常因食入腌制品和海蛰、海鱼虾、贝类而引起食物中毒。 取呕吐物、粪便接种于SS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作生化、血 清学鉴定,可用PCR快速诊断。
2、致病物质: (1) 侵袭力,(2) 肠毒素:由A、B两个亚单位组
成,B亚单位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GM1神经节 苷脂受体结合并插入黏膜形成穿膜孔道,A亚
单位则经孔道进入细胞质,使细胞内cAMP升
高,细胞分泌功能亢进。 3、所致疾病:霍 乱,El tor弧菌感染者病情一般较轻,甚至可 成带菌状态。
三、微生物学检查
第一节 霍乱弧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G–, 逗点状或弧形,单毛菌(穿梭样/流星样 运动),有菌毛。 2、培养与生化反应:用碱性(PH8.8-9.0)蛋白胨培养基培 养,吲哚(靛基质)试验阳性。
3、抗原构造:O、H抗原,根据O抗原可分为155个血清群,
其中O1,O139群引起霍乱,O1群由A、B、C 三个抗原成分组成,据此可将O1群分为三个血
清型: AC/原型/稻叶型,AB/异型/小川型,
ABC/中பைடு நூலகம்型 /彦岛型。曾经将O1群分为二个生 物型:古典生物型和Eltor(埃托)生物型。
4、抵抗力:对酸敏感,0.5ppm氯15min能杀死霍乱弧菌。 ppm:是指每公斤 / 升样品中所含被测物质的毫克数,称为 “百万分含量”),排泄物则用1:4的比例加入漂白粉处理。 二、致病性 1、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患者饮用、食入污染的水或食物所致。
弧菌属-微生物学-复旦精品
治疗:
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和酸中毒 抗生素
副溶血性弧菌 V. parahemolyticus
副溶血性弧菌
• 近岸海水
温、热地带较多,华东沿海该菌的检出率为 57.4~66.5%,尤以夏秋季较高。
• 鱼贝类等海产品中
海产鱼虾的带菌率45~48%,夏季可高达90% 腌制的鱼贝类带菌率也可达42.4%。
10月29日开始,海南大学部分学院有少数学生发生 腹泻。截止到11月1日12时,共发现有腹泻症状者 30人,其中22例症状较轻的病人隔离在海大医院并 进行采样和预防性服药,8例病人在市医院传染病 科进行隔离治疗。经海口市人民医院、海口市疾控 中心实验室核实为霍乱实验室诊断病例7例,疑似 病例1例(快速法阳性)。
生物学性状
•嗜盐(halophilic)耐碱
3.5%的NaCl、pH7.5~8.5的条件下生长最好。
•不耐热,不耐酸 •根据O抗原,分13个血清群
神奈川试验(Kanagawa test)
• 区分致病(KP+)和非致病性副溶血弧菌 • KP+菌能溶解人O型红细胞和兔红细胞
高盐(7%)或我萋琼脂平板上β溶血
第10章 弧菌属(Vibrio)
弧菌属(Vibrio)
细菌是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成 弧形的革兰阴性菌 (G - )。
霍乱弧菌 (V.cholerae)
霍乱: Cholera
烈性肠道传染病 国际检疫传染病
“来自污水的恶魔”
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
俗称“二号病”
生物武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流行病学概况
• 19世纪初至今已引起7次世界性大流行 • 1817-1923年间,共六次世界性大流行 古典生物型, 仅印度死者就超过3800万 • 1961年开始的第七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 埃尔托(El Tor)生物型 >14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400多病例,目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案: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
6、抵抗力:常用消毒剂敏感。
(二)临床意义
致病机理及毒素类型,引起疾病霍乱的病程及临床症状。
(三)微生物学检测
标本采集、分离培养、生化反应及血清学鉴定。
二、非O1群霍乱弧菌
与O1群不凝集,生化特征与O1群无法区分。
三、O139型霍乱弧菌
临床症状与霍乱无法区分,有引起世界大流行的可能。
(2)培养特性
HP为微需氧菌,
最适生长温度35℃~37℃,30℃和42℃均生长不良,此点可与其他弯曲菌相区别,pH5.5~8.5均能生长;营养要求高,哥伦比亚琼脂等,培养基中需补充一些特殊物质如血液、血清、淀粉、活性炭等。选择培养基可用改良的Skirrow琼脂培养基加入万古霉素、两性霉素和cefsulodin,本菌在非选择性血平板上经3~5天孵育后形成小的半透明灰色菌落,有微弱的溶血环,革兰染色很浅。
四、副溶血弧菌(20分)
为嗜盐菌
1、生物学性状
革兰阴性、单鞭毛、嗜盐,TCBS培养基上生长特性,对不同浓度NaCl耐受情况,神奈川现象,抵抗力耐碱怕酸,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2、临床意义
菌毛、毒素及其作用。
3、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
五、气单胞菌属(10分)
1.生物学性状
2.临床意义
六、弯曲菌属(20分)
4.微生物学检验
检验程序、鉴定、耐药性
七、螺杆菌属(20分)
1.螺杆菌属的主要特点及分类
螺杆菌属是一群氧化酶和触酶阳性、微需氧、37℃能够生长、在25℃和42℃均生长不良的革兰阴性弯曲菌。
2.幽门螺杆菌的细菌特性
(1)形态染色HP为革兰阴性、无芽孢、呈螺旋状弯曲的杆菌,尤其在胃黏膜环境中,HP具有典型的螺旋形或弯曲形形态,但在陈旧培养物中菌体可呈圆球状;大多数细菌具有位于菌体一端的多根带鞘鞭毛,运动活泼。
弧菌属 ppt课件
H抗原——无特异性
抵抗力
不耐酸,在正常胃酸中仅能存活4分钟; 在水中存活长,在河水、井水、海水中可存活 1-3周;
不耐热,100℃1~2分钟死亡 对多种化学消毒剂敏感。 El Tor生物型和其它非01群霍乱弧菌在外 环境中的生存力较古典型为强。
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霍乱肠毒素(cholera toxin)
血压降低,少尿。 4.重型:脱水严重,相当于体重8%(儿童10% )以
上,休克,血压降低或不能测出,无尿。 5.暴发型:又称干性霍乱。
免疫性
感染霍乱弧菌后,机体可获得牢固免疫 力,再感染少。但O1群与O139群无交叉保护 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病人粪便,肛拭,(流行病学调查)水样
分离培养
标本
B亚单位-O1群全菌灭活疫苗(口) 正在进行 基因工程-O1群减毒活疫苗(口) 效果评估 O1与O139群二价疫苗(在研)
治疗原则
(一)隔离 (二)补液 (三)抗菌治疗 (四)对症治疗
1.纠正酸中毒 2.纠正低血钾 3.纠正休克和心力衰竭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V. parahemolyticus
一、生物学性状
传染源:病人、无症状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摄入
临床表现:剧烈的腹泻和呕吐(米泔水样腹泻),大 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引起低容量性休克和肾衰竭( 死亡率高达60%)。
(一)典型病例 1.泻吐期 2.脱水期 3.恢复期
(二)临床类型 1.无症状型:无任何症状,但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 2.轻型:无脱水表现,血压脉搏等正常。 3.中型:脱水相当于体重4%~8%(儿童5%~10%),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采患者粪便、肛拭或剩余食物。 分离培养:SS琼脂平板或嗜盐菌选择
第10章 弧菌
切断传播途径----------饮水、食品卫生
提高易感者免疫力----注射用死菌苗(效果不好) 口服B亚单位-全菌疫苗 基因工程减毒活疫苗
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预防大量失水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和酸中毒
副溶血弧菌(V.cholerae) 1、弧形,但常可见杆、丝状等多形态 2、在PH7.5—8.5、含3. 5%盐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引起 霍乱
其中O1群可分为2个 生物型
古典生物型
El Tor生物型
Cholera pandemics
I. Classic (Pandemics 1-6: 1817-1923) II. El Tor (7th Pandemic: 1961-present) III. O139 (8th Pandemic: 1992-present)
无盐不生长,故名“嗜盐杆菌”
3、此菌能产生溶血毒素,引起人、兔红细胞溶解,
其溶血能力与致病力成正比称 “神奈川现象”
4、主要存在于沿海,
人食用未煮熟的被其污染的水产品而引起发病
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夏天多见)
为自限性疾病,自然恢复,但可反复感染
5、抵抗力同霍乱弧菌,
对酸特别敏感(50%食醋1分钟即可杀死)
:
A1(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腺苷酸环化酶活化
ATP cAMP cAMP
细胞分泌增加(Na 、K、HCO3 和水) 肠腔积水-----上吐下泻
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理
2、鞭毛、菌毛 鞭毛运动 有助于细菌穿过肠粘膜表面粘液层 而接近肠壁上皮细胞 普通菌毛 是细菌定居于小肠所必须的因子 3、其他物质 多糖荚膜、LPS毒性决定因子等---抗吞噬
霍乱病人
免疫性
可获牢固免疫力
课件:第10章 弧菌YH(2015)
15
3.免疫性 ➢ 机体感染霍乱弧菌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 血液中出现特异性抗体:
抗肠毒素抗体——主要针对霍乱毒素B亚单位 抗菌抗体——主要针对O抗原 ➢ 肠道局部黏膜sIgA在抗霍乱弧菌感染中发挥 重要作用。 ➢ O1群、O139群的特异性免疫无交叉保护作 用。
18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 标本:病人粪便,肛拭子或呕吐物; 2. 直接镜检:
革兰染色阴性弧菌。 悬滴法观察细菌有无“穿梭样运动”。 3. 分离培养: 标本首先接种至碱性蛋白胨水增菌 选择培养基TCBS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弧型或逗点状; 单鞭毛,运动活泼; 穿梭样或流星状。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 耐碱不耐酸。
6
一、生物学性状 3.抗原构造与分型:
耐热的O抗原:155个血清群: O1群: 古典生物型 EI Tor生物型 O139群:
不耐热的H抗原:无特异性。
8
一、生物学性状 4.抵抗力:
GM1神经节苷脂
ABΒιβλιοθήκη 细胞ATP-cAMP
胞质内cAMP 腹泻
11
(2)鞭毛、菌毛及其他毒力因子:
➢ 鞭毛运动有助于细菌穿过肠黏膜表面黏液 层而接近肠壁上皮细胞。
➢ 菌毛是细菌定居于小肠所必需的因子,细 菌通过黏附避免了被肠道中大量流失液体 的冲刷。
➢ O139群还存在多糖荚膜和特殊LPS毒性决 定簇,可抵抗血清中杀菌物质和对小肠黏 膜的粘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弧菌属弧菌属(Vibrio)细菌是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的革兰阴性菌,本菌属与肠杆菌科的主要不同点是氧化酶试验阳性(麦契尼可夫弧菌除外)和有一根位于菌体一端的单鞭毛。
弧菌属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以水中最多。
本菌属目前有36个种,其中至少有12个种与人类感染有关,尤以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最为重要。
第一节霍乱弧菌霍乱弧菌(V.cholerae)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霍乱的病原体,二千多年前已有记载。
自1817年以来,已发生过7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前6次均由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引起,1961年开始的第7次大流行由霍乱弧菌El Tor生物型引起。
1992年一个新的流行株O139(Bengal)在沿孟加拉弯的印度和孟加拉一些城市出现,并很快传遍亚洲,这是首次由非O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流行。
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霍乱弧菌菌体大小为0.5~0.8⨯1.5~3μm。
从病人新分离出的细菌形态典型,呈弧型或逗点状(图10-1)。
但经人工培养后,细菌常呈杆状而不易与肠道杆菌区别。
革兰染色阴性。
特殊结构有菌毛,无芽胞,有些菌株(包括O139)有荚膜,在菌体一端有一根单鞭毛。
若取病人米泔水样粪便或培养物作悬滴观察,细菌运动非常活泼,呈穿梭样或流星状。
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
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广(18~37︒),故可在外环境中生存。
耐碱不耐酸,在pH8.8~9.0的碱性蛋白胨水或碱性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因其它细菌在此pH中不易生长,故初次分离霍乱弧菌常用碱性蛋白胨水增菌。
霍乱弧菌可在无盐环境中生长,而其它致病性弧菌则不能。
霍乱弧菌为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阳性,能发酵很多常见的单糖、双糖和醇糖,如葡萄糖、蔗糖和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分解阿拉伯胶糖;能还原硝酸盐,吲哚反应阳性。
抗原构造与分型霍乱弧菌有耐热的0抗原和不耐热的H抗原。
根据0抗原不同,现已有155个血清群,其中O1群、O139群引起霍乱,其余的血清群分布于地面水中,可引起人类胃肠炎等疾病,但从未引起霍乱的流行。
H抗原无特异性,免疫扩散试验表明所有霍乱弧菌拥有相同的H抗原。
O1群霍乱弧菌根据其菌体抗原由3种抗原因子A、B、C组成,又可分为3个血清型:小川型(Ogawa)、稻叶型(Inaba)、和彦岛型(Hikojima)(表10-1)。
表10-1 霍乱弧菌O1群血清型(抗原组分)O1多克隆抗体O1单克隆抗体A B C出现频率造成流行小川型(AB)+ + + -常见是稻叶型(AC)+ + -+ 常见是彦岛型(ABC)+ + + + 极少见未知“+”凝集;“-”不凝集根据表型差异,O1群霍乱弧菌的每一个血清型还可分为2个生物型,即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和El Tor生物型(El Tor biotype)因在埃及西奈半岛El Tor检疫站首次分离出而命名)。
古典生物型不溶解羊红细胞,不凝集鸡红细胞,对50IU的多粘菌素敏感,可被第IV群噬菌体裂解,而El Tor弧菌则完全相反。
O139群在抗原性方面与O1群之间无交叉,序列分析发现O139群失去了O1群的0抗原基因,出现了一个约36 kb的新基因,编码与O1群不同的脂多糖抗原和荚膜多糖抗原,但与O22和O155等群可产生抗原性交叉。
在遗传性方面,如核糖型,限制性酶切电泳图谱,外膜蛋白,毒性基因等则与O1群的古典型和El Tor生物型的流行株相似。
抵抗力El Tor生物型和其它非01群霍乱弧菌在外环境中的生存力较古典型为强,在河水、井水及海水中可存活1~3周,有时还可越冬。
本菌不耐酸,在正常胃酸中仅能存活4分钟。
55︒C湿热15分钟,100︒C煮沸1~2分钟,0.5ppm 氯15分钟能杀死霍乱弧菌。
以1:4比例加漂白粉处理病人排泄物或呕吐物,经1小时可达到消毒目的。
二、致病性致病物质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涉及到染色体上多个基因,它们主要包括由ToxR蛋白调控的ctxA、ctxB、tcp、zot、ace等基因,另外还有二个不受ToxR蛋白调控的毒力因子基因hlyA和hap。
1.霍乱肠毒素是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是肠毒素的典型代表。
由一个A亚单位(分子量为27.2kDa)和5个相同的B亚单位(每个亚单位分子量为11.7kDa)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分别由结构基因ctx(cholera toxin)A和ctxB编码。
ctxAB操纵子位于染色体上称作核心区的部位,核心区的两端为重复序列(RS1)。
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染色体上广泛散布着以2拷贝ctx为一组的CTX单元,。
El Tor生物型染色体上CTX则为多拷贝随机分布。
B亚单位可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胞,A亚单位在发挥毒性作用前需经蛋白酶作用裂解为A1和A2两条多肽。
A1作为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可使NAD(辅酶I)上的腺苷二磷酸核糖转移到G蛋白上,称G S,G S的活化可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主动分泌Na+、K+、HCO3—和水,导致严重的腹泻与呕吐。
此外,在ctx操纵子上游还存在两个编码毒性相关的zot (zonula occludens toxin ,小带联结毒素) 、ace (accessory cholera enterotoxin)基因。
在实验兔中,其编码产物Zot能增加肠粘膜的通透性;Ace使结扎的回肠段中液体聚积。
志愿者口服ctxAB缺失的基因工程变异株产生的轻度腹泻可能与这二个毒性基因有关。
2.鞭毛、菌毛及其它毒力因子霍乱弧菌活泼的鞭毛运动有助于细菌穿过肠粘膜表面粘液层而接近肠壁上皮细胞。
细菌的普通菌毛是细菌定居于小肠所必须的因子。
只有粘附定居后方可致病。
与此相关基因有acf和tcpA。
acf (accessory colonization factor) 编码粘附素;tcpA (toxin coregulated pilus A) 编码菌毛蛋白中一个分子量为20.5kDa的重要亚单位。
实验发现使tcp失活后,变异株即失去定居功能和致泻特性。
其他毒力因子还有hlyA(hemolytic-cytolytic A)基因编码的具有溶血-溶细胞的蛋白;hap(hemagglutinin/protease)基因编码的有助于细菌从死亡细胞上解离的血凝素/蛋白酶。
O139群除具有上述O1群的致病物质和相关基因外,还存在多糖荚膜和特殊LPS毒性决定簇,其功能是抵抗血清中杀菌物质和能粘附到小肠粘膜上,不表达LPS决定簇和荚膜的TnphoA突变株则对血清易感。
所致疾病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为我国的甲类法定传染病。
在自然情况下,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
在地方性流行区,除病人外,无症状感染者也是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摄入,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不常见。
在正常胃酸条件下,需要进入大量的细菌(108 )方能引起感染,但当胃酸低时,感染剂量可减少到103~105个细菌。
病菌到达小肠后,粘附于肠粘膜表面并迅速繁殖,不侵入肠上皮细胞和肠腺,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肠毒素而致病。
O1群霍乱弧菌感染可从无症状或轻型腹泻到严重的致死性腹泻,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所致疾病较El tor生物型严重。
典型病例一般在吞食细菌后2~3天突然出现剧烈腹泻和呕吐,在疾病最严重时,每小时失水量可高达1升,排出如米泔水样腹泻物。
由于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而导致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碱血症和低容量性休克及心力不齐和肾衰竭,如未经治疗处理,病人死亡率高达60%,但若及时给病人补充液体及电解质,死亡率可小于1%。
O139群霍乱弧菌感染比O1群严重,表现为严重脱水和高死亡率,又成人病例所占比例较高〈70%,而O1群霍乱弧菌流行高峰期,儿童病例约占60%。
病愈后一些患者可短期带菌,一般不超过2周,个别El Tor型病例病后可带菌长达数月或数年之久。
病菌主要存在于胆囊中。
三、免疫性对O1群霍乱弧菌感染的研究和历次霍乱流行的观察,表明感染霍乱弧菌后,机体可获得牢固免疫力,再感染少见。
病人发病数月后,血液中和肠腔中可出现保护性的抗肠毒素抗体及抗菌抗体,抗肠毒素抗体主要针对霍乱毒素B亚单位,抗菌抗体主要针对O抗原。
肠腔中的sIgA可凝集粘膜表面的病菌,使其失去动力;可与菌毛等粘附因子结合,阻止霍乱弧菌粘附至肠粘膜上皮细胞;可与霍乱肠毒素B亚单位结合,阻断肠毒素与小肠上皮细胞受体作用。
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局部粘膜免疫是霍乱保护性免疫的基础。
感染O139群的病人大多为成年人,表明以前感染O1群获得的免疫对O139群感染无交叉保护作用。
O139群感染后的免疫应答与O1群基本一致。
家兔肠道结扎实验和小鼠攻击实验证明,O139群的保护性免疫以针对脂多糖和荚膜多糖的抗菌免疫为主,抗毒素免疫为辅。
O1群的脂多糖O抗原与O139群存在显著差异,且还缺少荚膜多糖表面抗原,故其引起的免疫不能交叉保护O139群的感染。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霍乱是烈性传染病,对首例病人的病原学诊断应快速、准确,并及时作出疫情报告。
标本病人粪便,肛拭;流行病学调查还包括水样。
霍乱弧菌不耐酸和干燥。
为避免因粪便发酵产酸而使病菌灭活,标本应及时培养或放入Cary-Blair保存液中运输;肠道病原菌常用的甘油盐水缓冲保存液不适宜。
直接镜检革兰染色阴性弧菌,悬滴法观察细菌呈穿梭样运动有助于诊断。
分离培养常将标本首先接种至碱性蛋白胨水增菌,37 C孵育6-8小时后直接镜检并作分离培养。
目前常用的选择培养基为TCBS,该培养基含有硫代硫酸盐、枸橼酸盐、胆盐及蔗糖,霍乱弧菌因分解蔗糖呈黄色菌落。
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生化反应及与O1群多价和单价血清作玻片凝集反应。
目前还需与O139群抗血清做凝集反应。
其它分离培养基还有碱性平板、血平板和TTGA培养基等。
五、防治原则改善社区环境,加强水源管理;培养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不生食贝壳类海产品等是预防霍乱弧菌感染和流行的重要措施。
疫苗预防长期以来使用O1群霍乱弧菌死菌苗肌肉注射,虽可增强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但保护力仅为50%左右,且血清抗体持续时间较短,仅为3~6个月。
在认识到肠道局部免疫对霍乱预防起主要作用后,目前霍乱疫苗预防的重点已转至研制口服菌苗的方向上,包括B亚单位-全菌灭活口服疫苗、基因工程减毒活菌苗(用基因工程技术去除O1群霍乱弧菌野生株DNA中大部分毒力基因的活疫苗)、带有霍乱弧菌几个主要保护性抗原的基因工程疫苗等。
其中前两种疫苗已进行过大规模人群试验,对其有效保护率和保护时间正在进行评估,且在某些国家已获准使用。
0139尚无预防性疫苗,候选菌苗正在研制中,思路是制成包括预防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感染的二价菌苗。
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预防大量失水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和酸中毒是治疗霍乱的关键;抗生素的使用可减少外毒素的产生,加速细菌的清除,用于霍乱的抗菌药物有四环素、强力霉素、呋喃唑酮、氯霉素和复方SMZ-TM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