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必备 各章节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6、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其启示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启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这一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意义?

(1)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理解邓小平原理的正确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方面,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中国特色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必须把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脱离中国国情和背离社会主义都是错误的。

8、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⑴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⑵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了,质变就不会发生。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级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9、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①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尊重社会规律。②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②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③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什么是实践,它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分别指什么?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

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

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势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以意产生和发展。④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形势和特点

感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②其次,感性认

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

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5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的原因?

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

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

展。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得到证实,也不

可能得到证实的。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

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自

身得到发展。

6、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

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

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变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

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

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

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7 为什么说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①首先,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

和客观相符合。②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

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8为什么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时间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只要我们确认人的认识、思想、

理论的真理性在于它们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带任何主观附加内容,在与它们同认识的

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幸福和,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践标准

的确定性。肯定了时间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须承认时间标准的确定、绝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

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收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这是

因为,无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还是已经获得的认识以及实践本身,都是一个不断运动

发展的过程。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总是具

体的表现为无数个别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

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

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主要包括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社会心理等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

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第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

定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

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

会意识反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

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

第一,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第二,正确而充分地发

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的文化建设。

4、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的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

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变现为两

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

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

面,生产力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

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经济

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一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

其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

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

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第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动中

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

部分,没有反应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

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

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7、社会历史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

主义社会

8、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那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

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

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9,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

力量。

1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的限制条件。

答;(1)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2)政治条件

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影响作用。(3)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

活动的重要因素。

11是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

代表人物。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

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

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如果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历史人物也会走

向反面。

12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表现在;(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

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

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

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第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2)改变

了人们的劳动形式。(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

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改革。

14社会历史发展的五个动力系统

答。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2)使用价值是指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

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

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使用价值

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

的社会属性,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

形式

2、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

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

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4、劳动的二重性及其辩证关系?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

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