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
三、课堂提问
1.提问时应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针对不同难度的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四、情景导入
1.利用古风音乐、图片等元素,营造古代节日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背景介绍:讲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课文诵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课文解析:
a.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起承转合;
b.剖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体会诗人如何运用意象表现节日氛围;
c.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等,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6.板书设计是否清晰,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诗歌内容;
7.对学生的反馈和鼓励是否及时,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8.课后拓展延伸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5.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
6.审美价值:分析诗歌的审美特点,如音韵美、意境美等;
7.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分析其他古诗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8.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
1.诗歌结构:起承转合;
2.意象:东风、花千树、星如雨等;
2.通过讲述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背景,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涵盖了诗歌的结构、意象、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等关键点;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宋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该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了解其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中意象、情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基本内容。
难点:词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时代背景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及时代背景资料。
3.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课文解析:(1)词的结构与韵律:让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词的结构特点,了解其韵律美。
(2)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感受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3)情感解读: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词的仿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词中情感的体会。
2. 答案:意象分析:词中描绘了元夕繁华的景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
情感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了对自己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时代背景的理解仍有所欠缺。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诗词选》,具体内容为《青玉案·元夕》。
该诗词为辛弃疾描写我国古代元宵节盛况的名篇,寓意深刻,意境优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介绍、字词解析、诗句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诗词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寓意和意境。
2. 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解析、诗句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解析笔记、诗词鉴赏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民俗活动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奠定基础。
3. 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诗句赏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词的寓意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诗词,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重点词语、诗句寓意、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的另一首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求字词解析、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寓意和意境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诗词朗诵比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2. 字词解析的教学方法。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读并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典故、意象的理解,表达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词作,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初步感知词的意境。
3. 诗词鉴赏:a. 分析词的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此词的动机。
b. 逐句解读词意,分析典故、意象,理解表达技巧。
c. 举例说明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其他宋词,分析其与《青玉案·元夕》的异同,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首以元宵节为主题的现代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a. 作者介绍b. 词的背景c. 典故、意象、表达技巧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分析两位词人的风格特点。
2. 答案提示:a. 辛弃疾:豪放、激昂,关注社会现实,善于用典故。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词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的内容等;能正确朗读、背诵《青玉案·元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词作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格律知识,对比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词作内容的理解,词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元宵节的习俗,进而引入本课《青玉案·元夕》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理解词作内容。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词牌、词律知识。
b. 讲解词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情感。
c. 对比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如“花市灯火”与“灯火阑珊”,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宋词作品。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作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词牌:青玉案2. 词人:辛弃疾3. 情感:忧国忧民4. 对比手法:花市灯火——灯火阑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对比分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谈谈你对两位词人情感表达的理解。
2. 答案提示:从词作内容、情感表达、对比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到位,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青玉案优质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青玉案·元夕》章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内容包括词的背景、作者介绍、词的全文解析、生僻字词解释、词的意境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特点;2. 学会识别并运用生僻字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 领悟并欣赏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作意境的把握,生僻字词的识别与运用;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作者、全文解析及意境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民间习俗,引入本节课的主题;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3. 课文解析:逐句解析词作,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词作的意境;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词作;6. 赏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青玉案·元夕》,提高审美能力;8.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背景介绍:元宵节、南宋、辛弃疾4. 重点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5. 意境赏析:欢乐、繁华、离别、思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3)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另一首词作,谈谈自己的感受。
2. 答案:(1)焰:火焰;翩:轻盈;麝:麝香;狸:狐狸;貂:貂皮;砧:捣衣石;(2)略;(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全诗,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诗歌魅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理解和赏析。
2.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3.全班分享,交流赏析心得。
第四课时:诗歌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默写,检查记忆效果。
第五课时:课后拓展1.让学生查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2.鼓励学生创作以《青玉案元夕》为主题的诗歌,提升创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情感。
2.互动教学: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3.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互动效果。
2.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默写和课后拓展作业。
3.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问答,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程度。
教案一、导入新课1.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青玉案元夕》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进行教学。
该诗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情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文内容,教师进行提问和解答。
3. 词语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翻译与朗读: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朗读练习,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欣赏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讨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6. 实践与创作: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诗人向往美好生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创作一首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的古诗。
答案示例:《端午佳节》粽子香飘端午节,艾叶悬门驱疫邪。
江水悠悠赛龙舟,欢声笑语乐淘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华古诗词鉴赏》教材第四章,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会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律,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分析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3. 诗词朗读: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5.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鉴赏练习,提高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诗句解析: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境,结合诗句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从景物的描绘、氛围的渲染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最新-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译文入夜一城花灯好象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烟火象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
驱赶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一路。
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
玉壶的灯光流转着,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有的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诵读并赏析《青玉案元夕》,体会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分析词中“那人”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诵读诗词,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理解“那人”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2、难点体会词人寄托在词中的复杂情感。
把握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播放一段元宵节热闹场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元宵节的氛围。
提问学生:“提到元宵节,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出课题《青玉案元夕》。
2、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创作风格。
讲解本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环境。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0分钟)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请学生概括词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精读赏析,品味意境(15分钟)“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描写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那人”的形象有何特点?“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句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赏析上阕:赏析下阕:5、探究“那人”的象征意义(1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那人”的象征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理想、追求、高尚品质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
2. 分析并欣赏《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 通过诗词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意象转换和抒情手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欣赏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诗词朗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辛弃疾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
2. 诗词朗诵:播放《青玉案·元夕》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词的意境、意象、抒情手法等,解读诗句的含义。
4. 讨论: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青玉案·元夕》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写一篇关于《青玉案·元夕》的感悟文章。
3. 推荐一首类似的诗词,并简要介绍其意境和艺术特色。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辛弃疾及其《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分析了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学生在欣赏诗词的也培养了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诗句解读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讲解和引导。
六、教学拓展1. 介绍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让学生了解其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
2. 比较《青玉案·元夕》与其他同题材的诗词,分析其独特之处。
七、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青玉案·元夕》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诗词默写和解读的测试,评估学生对诗词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鉴赏》第三章《宋词鉴赏》中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包括:对词的字面理解、背景分析、意象解析、意境体会、修辞手法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字面意义,理解其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宋词中意象、意境的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分析辛弃疾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意象、意境的感悟,以及对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词的字面理解,背景分析,意象解析,意境体会,修辞手法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3. 字面理解:学生齐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词的字面意义。
4. 意象解析:分析词中的典型意象,如“花市灯火”、“宝马雕车”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意境体会: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词中所呈现的画面,感受其意境美。
6. 修辞手法探讨:分析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等,并举例说明。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青玉案·元夕》意境相近的宋词,进行鉴赏分析,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未学过的宋词,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进行鉴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主要内容:辛弃疾简介《青玉案·元夕》背景意象解析意境体会修辞手法例题讲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未学过的宋词,写出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方法。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二章。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诗的全文解读,逐句解析诗句意境、用词特点及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体会辛弃疾的词风及艺术特色。
2. 分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掌握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中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教学重点: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解析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氛围,引发对《青玉案·元夕》的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全文,感受词的韵律美,初步了解词的内容。
3. 讲解:逐句解析诗句,分析意境、用词特点及作者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中的典型例子,讲解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进行诗句解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诗句解析:标注关键字词,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修辞手法。
2. 情感分析:用表格形式列出作者情感变化,突出重点。
3. 词风特点:简要列出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一句诗句进行深入解读。
2. 答案要求:包括诗句的意思、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及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及创作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中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2. 关键字词解析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 作业设计中的深入解读及答案要求。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等。
2024年(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第三章《宋词》中的《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包括:词牌介绍、作者辛弃疾生平简介、词作背景解析、全文逐句解读、语言特色分析及诗词意境体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词牌特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品味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背景的解析、诗词意境的体会。
教学重点:全文逐句解读、语言特色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原文及译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辛弃疾生平,解析词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牌特点。
3. 逐句解读:带领学生细读词作,分析词句,理解词意。
4. 语言特色分析:指导学生从用词、句式、韵律等方面分析词作的语言特色。
5.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 实践情景引入:设计相关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诗词。
7. 例题讲解:结合诗词内容,讲解典型题目,指导解题方法。
8.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a. 作者:辛弃疾b. 词牌:青玉案c. 诗词意境:元宵佳节、离愁别绪d. 语言特色:用词精练、句式优美、韵律和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译文填空:根据原文,填写相应的译文。
b. 创作诗词:以元宵节为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诗词。
c. 分析题目:从例题中选取一道,分析解题思路和答案。
2. 答案:a. 译文填空答案略。
b. 创作诗词答案略。
c. 分析题目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诗词作品,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内容主要包括贾宝玉与史湘云在元宵节夜晚的欢聚以及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纠葛。
详细讲述了贾宝玉与史湘云在青玉案元夕的夜晚,赏花灯、猜灯谜、品美食、听曲儿的情景,同时描绘了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波折。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了解曹雪芹的《红楼梦》及其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情节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纸质教材。
2. 学具:笔记本、文具、阅读眼镜。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引导学生回顾对《红楼梦》的整体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指导:让学生自主阅读《青玉案元夕》原文,指导学生注意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语言表达。
3. 内容讲解:教师对《青玉案元夕》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例分析:选取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细致分析,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人物情感的描绘。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人物关系图:展示文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帮助学生理清人物之间的纠葛。
2. 情节发展线索:用关键词或句子概括文中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梳理故事脉络。
3. 语言特色:挑选文中的经典句子或段落,进行分析讲解,展示作者的写作风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青玉案元夕》中的情节和人物,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答案:贾宝玉性格矛盾,既有反叛封建传统的一面,又有对家族责任的担忧。
他在青玉案元夕的欢聚中表现出对世俗束缚的反感,但在与林黛玉的感情纠葛中,又显露出对家庭和谐的渴望。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宋词二首》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课文为辛弃疾的名篇,描绘了元宵佳节繁华景象背后词人的孤独与哀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词作的背景了解,对词牌、词意的分析,以及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及词牌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鉴赏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品味其词意及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辛弃疾词作情感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教学重点:词牌、词意的分析,以及对词作的整体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课。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词人的情感。
3. 诗词朗读:全班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律美。
4. 词牌分析:讲解词牌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结构。
5. 词意解读:逐句解析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体会词意。
6. 艺术特色鉴赏:分析辛弃疾的用词、意象等艺术特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7.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8.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检测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词牌结构2. 黑板右侧:辛弃疾艺术特色及情感分析3. 中间部分:词作全文,标注重点词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牌分析2. 词意解读3. 艺术特色鉴赏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词牌分析《青玉案》是宋代词牌,其结构为上片三句、下片四句,共七句,平仄韵脚相对自由。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第一篇:《青玉案》(元夕)最终版《青玉案•元夕》教案青玉案•元夕【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是其中的杰作。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经典,品读经典。
二、了解相关知识,初步感知文意: 1.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他是南宋著名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2.写作背景:该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3.诗词注解: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唐代,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章《诗歌欣赏》的第一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欣赏的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理解和欣赏,词中典故的解读。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节日的氛围,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3. 诗词背景:讲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主题。
4. 诗词欣赏:(1)朗读诗词,感受词的韵律美。
(2)解析词中的典故,深入理解词的意境。
(3)分析词的主题思想,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青玉案·元夕》风格相近的词作,进行欣赏解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另一首辛弃疾的词作。
六、板书设计1. 作者:辛弃疾2. 词牌:青玉案3. 元夕背景4. 词作意境5. 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另一首词作,分析其异同。
2. 答案提示:从词牌、主题、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了解其词风。
(2)组织一次古诗词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玉案·元夕》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授课方法:使用多媒体辅助课件,采用品读、赏读、研读等反复诵读的方法安排授课。
教学设想:学生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古典诗词,对辛弃疾不乏了解,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但这首词的风格有其特别之处,那就是以婉约之形表豪放之实,需对学生给予点拨。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预习。
要求:1.对照注解熟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收集学过的或者熟悉的辛弃疾的诗词名句,了解王国维的“三个境界说”。
二、新课导入。
导入:网络中当前最有名的中文搜索网站是哪一家?你知道这家网站名称的由来吗?答案参考:百度。
取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象征着百度公司对于中文信息检索的执着和永无止境的追求。
三、师生互动,赏读文本。
(一)初读※听读,解题青玉案——词牌名。
取自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元夕——题目。
夏历(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⑴齐读,找出最喜爱的词句。
⑵思考: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词,是吗?这是学生初读文本能够感觉到的印象,顺理成章提出这样的问题,为后面分析理解词中的千古名句以及该词风格蓄势。
(二)品读问题①词中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那人”。
问题②作者说“众里寻他千百度”,怎么寻?在哪里寻?时间地点有没有交代?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在元宵夜热闹的人群里寻。
元宵节的景象:夜、花、星、车元宵节的气氛:声、光、色、舞元宵节的人群:宝马雕车、雪柳黄金、笑语暗香问题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东风夜放花千树”化用了谁的诗句?在此起什么作用?——“花千树、星如雨”,把花灯比喻成千万棵花树,把烟火比喻成流星,形容彩灯、烟花之盛。
写出了元宵夜火树银花的繁华景象,渲染了元宵之夜的欢闹气氛。
“东风夜放花千树”化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富创意,夸张、比喻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烘托元宵灯会的热闹气氛。
问题④“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含蓄而又生动。
过片中的“笑语盈盈暗香去”也使用了这个修辞手法。
问题⑤找出“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一句中的动词,并说说整句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用了“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使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小结上片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
花千树(花灯之多)星如雨(烟花之盛)香满路(贵族之众)动转舞(舞灯之欢)问题⑥如果说上片是写景,那么下片就是写人。
请问下片中写了哪两类人?如何描写的?主角是谁?——一类人是贵族女子,从三个方面实行描写:一是她们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
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
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
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另一类就是“那人”。
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
但我们能够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主角就是“那人”。
问题⑦写元夕热闹之景时作者泼墨如云,而写主角“那人”时作者却惜墨如金。
作者为什么要写极尽狂欢闹元宵的热闹场面?——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渲染,烘托)。
A.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
B.他人越高兴,越是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
总来说之,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增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结下片下片:描写了参加元宵盛会的两类人。
服饰一是贵族女子欢声笑语香气二是“那人”:在那灯火稀疏、远离众人的地方。
问题⑧“那人”是怎样一个人?——她是词人的意中人。
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
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
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
写出了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
问题⑨从整首词来看,主要使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
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声的情景。
这个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仅仅陪衬。
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而那笑语欢声的一群观灯者,则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三)研读※再问,这是一首爱情词吗?如果不是,理由何在?既然说“那人”与众不同、非同一般,那么当时的众人、流俗又是怎样的呢?词人对这位冷美人如此倾心,有没有寄寓别的什么意思?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掌握诗词鉴赏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品诗词。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九议》,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但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诵其词、知其人、论其世1、起义南归时期(23岁以前)。
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2、辗转任职时期(24-42岁)。
南归后,任职期间一直在为北伐做积极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屡遭主和派的打击。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42岁以后)。
闲居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前后近20年。
晚年曾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作者大约四十九岁。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题临安邸》)的谴责,又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痛苦。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
只可惜词人生在朝野萎靡泄沓的南宋時代,报国杀敌雄心无法实现,只有借诗词以抒发愤慨愁恨,借“那人”表达自已不愿隨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高性格。
可见,它并非是一首爱情词,而应是词人的抒怀之作。
到此,我们终于明白:“那人”就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辛弃疾是宋代的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郭沫若的对联对辛弃疾做了很好的概括: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问题⑩再读全词,你觉得这首词应该划归婉约词还是豪放词呢?——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
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
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
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
(四)小结全文主要使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四、拓展阅读。
预习检查:王国维读此词得到了什么感受?——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体会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凋谢表示当前形势恶劣,但能登上高楼,高瞻远瞩,看到远方,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
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
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这个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
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解析: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
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就是说即使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
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
这是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
其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解析: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
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
这是功到事成。
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
五、课后作业。
【读】推荐阅读: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写】除了王国维的“三境界说”,也有人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三境界,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请同学们概括一下自己或他人读书学习的经验,课后完成一篇很多于500字的周记:《读书三境界》。
【练】对比阅读训练。
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