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释读客家史 凿墨弘彰仙圳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崖释读客家史凿墨弘彰仙圳功
作者:邱汉章
来源:《源流》 2020年第8期
邱汉章
“文物由来第一流”,这是郭沫若1965年考察梅州时留下的诗句。梅州是世界客都,许多文物见证了客家文化的辉煌灿烂。正是客家先民衣冠南下,散居在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
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把文明种子撒播于荒峦山野,才有今天客家山区的鲜花烂漫。在各种各
类的文物中,客家先民留下的众多摩崖石刻,其承载的漫长而无比厚重的客家历史,其蕴含的
精彩而无以伦比的字句篇章,让人叹为观止。在客家摩崖石刻的大花园里,蔡仙人古圳的宋代
摩崖石刻只是一朵并不耀眼的小花。然而,称之为小花,只是因其体量小而已。事实上,这朵
在客家腹地深山幽谷崖壁上的小花,却绽放了千年异彩,并摇曳着客家辗转迁徙、开基创业历
史的春花秋月。
蔡仙人古圳是指大埔县百侯镇侯北村的一条古圳。此圳历史悠久,为迄今大埔县所发现最
古老的一宗水利工程。古圳源头起于旧寨村松柏坑口,全长约8公里,千百年来一直灌溉着侯
北村1000余亩农田。
在古圳源头的悬崖峭壁上,有瀑布从几十丈高倾泻而下。峭壁上刻有“悬崖飞瀑,仙人洞天”八个大字。瀑布下面有一深潭,宽几丈,深不见底。传说曾有龙在水中翻腾,这个潭便有
龙潭之称。绿水从深潭边凿圳引出,沿山麓环绕,真奔侯北田洋人家。潭边有一山洞,为纪念
领头开圳引水的姓蔡女性,洞中设蔡仙人祠,塑像为女道士模样,让子子孙孙记住她的功德。
祠后岩壁上的宋代摩崖石刻,点明了此圳为蔡仙人所开。
据《大埔县志》所载,清雍正七年,侯北人曾重修此圳,由萧彝章督修。萧曾憩息在蔡仙
人祠下,窥视祠后岩壁,黝黑如漆,中间苔藓蔓铺,凹凸独异,心疑有字迹,命工人取来长梯
铁具,攀上岩壁,划开苔藓,认真洗涮,得镌字数行,亟用纸拓出其文:“余甲申年四十有二,因开凿此圳,谬言四句:白侯洞里号神仙,一带江山几百年。余今开垦乾坤地,永为鬼祭蔡花田。”下署:“开禧元年乙丑仲春,开山钱公超记”。细读石刻文字可知,开禧元年(1205年)属南宋,刻石人钱公超生于甲申年,即南宋兴隆二年(1164年),刻石时42岁。前两句“白
侯洞里号神仙,一带江山几百年”诗中,“白侯”指现在的百侯。百侯的古称“白侯”两字,
应是最早出现在蔡仙人古圳的摩崖石刻。明永乐元年,皇帝朱棣在位时编纂的《永乐大典》,
其《湖·潮州府总图》载“白侯”为潮州府所辖。“洞”则为南宋时期居民组织。这两句诗还
表明号称洞里神仙的蔡仙人,在刻石人钱公超之前几百年已开凿了此水圳。由此可见,蔡仙人
古圳起于南宋开禧之前几百年,可谓千年古圳。曾任刑部安徽司主事的清代百侯进士杨文振的《建蔡十娘庙序》等文章有云:“宋时此地,旧辖海阳,土属僻壤,民人鲜少,文教未兴,土
风朴略,以故史不及书,志有遗载”;“河北(侯北)水利,人知始自十娘(即蔡仙人)。不
知河北疆里,尤僻自十娘也。我河北自开禧前,高者崇林翁郁,卑者茂草芊绵,不可耕也。蔡
氏十娘,壤林木,斩荆棘,始事疆里焉,堑山谷,凿石涧而水利於於是开焉。”正是蔡氏十娘
开古圳引水、辟侯北田洋功勋卓著,被尊称为蔡仙人。蔡仙人,若如被郭沫若称赞为“健妇”、“铁汉”的客家妇女一样,已成为历史褒扬的艺术典型。
今天,蔡仙人水圳仍在造福侯北一带村民,哗哗的水流自峭壁飞出,穿越山间石砌渠道,
流经百十家房前屋后,灌溉了千亩良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因为有了水圳,侯北村的农田年
年收成很好,侯北的村民靠这片田洋,靠这条水圳而安居乐业。
关于蔡仙人古圳,有种种神奇美好的传说,这些传说故事给古圳源头景点增添了灵秀之气
和神话色彩。相传此圳为姓蔡的仙人,一夜之间开成的。水圳开至侯北下村下新圩时,已鸡啼
破晓,仙人一闻鸡啼便立即离去,故此圳只开凿至下新圩。正是一夜凿涧八里山,琼浆流经上
千年。蔡仙人祠后岩壁上的南宋摩崖石刻,几经岁月风雨,有几处字迹模糊不清,难于辨认。
传说谁能读完全文,则会浮出一缸银、一缸金予他。过去曾有一个秀才前往探胜,在石刻前仔
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辨读,已读到末端,开始浮起一缸金银,秀才内心喜悦,认定可获取至宝了,当最后几字续读下去时,却辨认不清了,再也无法读下去,眼前的一缸金银随即消失了。
凡此种种典故、传说和民间故事,无疑给历史人文堆积层深厚的百侯客家古镇增添了许多光彩
和魅力。
古圳流经上千年,今日依旧清清如许。长期以来,邻近乡镇人说起百侯,口语皆曰:“白侯”。“白侯”,是现在百侯镇地名的古称,蔡仙人古圳的宋代摩崖石刻里的“白侯”两字足
以证明这点。同时,此宋代摩崖石刻记述古圳为蔡仙人所凿及点明的时间,又见证了客家先民
在此地的千年开基创业史。另外,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白侯”为姓氏。而且,这“白侯”姓氏出自芈(mǐ)姓。芈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姓氏,是周时楚国贵族的祖姓,由于其已经分衍为诸多其他姓氏,且多以封邑名为氏,故今芈姓十分罕见。可见,“白侯”最
初源于因姓而命名的地名。“白侯”作为地名,应是客家先民南迁所带来的。
而今,客家先民南迁的浪潮早已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干百年来形成的客家文明却仍熠熠生辉。在客家人来到之前,赣闽粤三角地带是人烟稀少、野畜出没的原始森林。在这荒野的山
岭中,居住着百越、畲族、瑶族等当地土著。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处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客家人的大量南迁,给这片荒僻而神奇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客家人从中原地区带来农作物的种子、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建筑技术。他们伐木垦荒,筑坝造田,把一个个小盆地或低缓的坡地开垦成片片井田或层层梯田,并修渠筑坡,引水灌田,使寂静的
群山阡陌纵横,如诗如画。昔日荒凉闭塞的山野,变得人声喧闹,鸡犬相闻,生产力水平得到
了很大的提高。客家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个个村寨有盘山小径或通衢大道相通。一些人
口集中的较大村寨形成了集贸市场。就这样,客家人把热闹带进了千沟万壑,把繁荣带进了穷
乡僻壤,把文明带进了荒峦山野。客家先民对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的开辟,表现了他们
勤劳勇敢、刻苦耐劳的精神,表现了他们敢于战天斗地、敢于跟险恶环境作斗争的勇气。正是
靠这种精神,靠这种勇气,才锤炼出一个刚强弘毅的优秀民系。
荇叶随渠吟古曲,竹枝逐圳赋甘泉。我常从侯北上村,沿古圳流水去源头处谛读宋代摩崖
石刻。其间,脑海里总是放电影一样浮现出客家源流史:客家先民扶老携幼,背负中原文明,
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战激流天堑,渡黄河长江,越武夷南岭,扎根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男耕女织,发展生产,安居乐业,播种文明,展现出一幅幅生动而精彩的自给自足的耕读
文化图。
其实,每一次释读蔡仙人古圳宋代摩崖石刻,我皆是浮想联翩。客家凤凰涅槃般的壮丽史诗,总是让我感慨万千。写到这里,意犹未尽,谨吟《释读蔡仙人古圳宋代摩崖石刻记》古诗
一首:
南迁经历几多艰,
收获珍奇货满山。
万古光阴生刹那,
千秋凿墨入荒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