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2012译制语言艺术赏析

合集下载

《2012》影片分析:死了都要爱

《2012》影片分析:死了都要爱

《2012》影片分析:死了都要爱罗兰·艾默里奇一直是个视觉奇观主义者,《独立日》、《后天》一直到《2012》莫不如此,幕后全是他的老班底。

但我发现这些电影里的特效越来越行货了,一切一切的波澜壮阔和灰飞烟灭也只能换来观众心底的一声“哇”而已。

那种炫耀式的毁天灭地让我想起一个相声——马三立的《夸住宅》的最后一段:甲你爸爸戴表上谱,腰里系个褡包,从左边戴起:要带浪琴、欧美咖、爱尔近、埋个那、金壳套、银壳套、铜壳套、铁壳套、金三针、银三针、乌利文、亨得利、人头狗、把儿上弦、双卡子、单卡子、有威、利威、播威、博地,左手拿提梁子,右手提溜八音盒,头顶大座钟,怀揣小闹表。

未曾走道儿是叮当乱响。

乙这是我爸爸戴表?甲这是给钟表铺搬家!乙搬家呀!这里想说明两个问题,首先,灌口是相声中的一种“奇观”,但未必是最搞笑的部分;其次,你带的表多未必就证明你真的有支付实力。

我觉得灾难片这个片种总有一天要走进死胡同,除非有导演愿意设身处地地去体味灭顶之灾降临时人的真实感受应该是什么样的,大义凛然舍生取义固然值得尊敬,但千方百计但求苟活也没什么可鄙视的。

所以《2012》中我最喜欢两个人物,分别是疯狂的世界末日追随者查理,还有俄国富豪尤里,虽然他们一个是对死亡甘之如饴,一个是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但至少他们面对灾难的反应是真实的,因为真实,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才更有说服力。

就像尤里最后的结局,他的行为是身为一个父亲的本能反应,这种绝境中被激发出来的爱更加立体地诠释了这个可爱的恶徒形象。

面对迫在眉睫的浩劫,威尔逊总统对自己的首席科学顾问阿德里安说:“这种时候一个科学家要比二十个老政客有价值的多。

”其实《2012》一直是在纠结着这个问题,谁该死,谁该活,而决定生死的,到底应该是效率还是公平。

于是影片中到处都是这样的思辨式对话,达芬奇、毕加索的作品都被保护起来,那些无名小卒的作品就该毁灭吗?阿德里安将男主角杰克逊只印了500册的小说带上了飞船,“这就将成为人类文明的遗产了。

《2012》影视鉴赏评价

《2012》影视鉴赏评价

影视鉴赏论文《2012影评》《2012》影评《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被称为《后天》的升级版,投资超过2亿美元,是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的又一力作。

“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日期,能如2012年12月21日这样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

玛雅文明预言它是世界末日,而各个文化、种族,全球的科学家、政府,都无法预知这一天到底会发生什么。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我们的主人公如何挣扎求生。

[电影的特效看洛杉矶如何沉入大洋艾默里奇构思《2012》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最终推动他把这场“世界末日”实现在大银幕上的想法,其实来自于观众对《后天》的热爱。

他们说看到自己熟悉的城市在银幕上被大自然毫不留情地摧毁,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震撼!所以这次艾默里奇干脆就把地点选在了美国最美丽的海滨城市同时也是好莱坞所在地——洛杉矶。

而给予它的命运也很残酷——让它直接在地震中从美国大陆上断裂,然后沉入太平洋。

为此,艾默里奇“制造”了10.5级的超强地震,运用CG绘景,拍摄了1400个特效镜头(《后天》只有380个),还增加了摇晃地板装置。

在多重复杂的手段综合下,观众可以逼真地在大银幕上看到,洛杉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而且就好像泰坦尼克号那样先断裂再倾斜,最后下沉到太平洋里了。

而这也是本片最突出的一幕特效场景,期待指数百分之一百。

看海啸淹没喜马拉雅山如果说远在美国的洛杉矶沉入了大海中还不足以让中国观众感觉到震撼的话——本来么,地球那一面的事情,关我们什么事?——那么,高过喜马拉雅山的海啸,则一定能让地球这边的你在银幕前坐不住了。

早就有消息表示,这次全球性的大毁灭会波及到中国的西藏地区,而且影片有一款宣传海报正是一个喇嘛的背影,在雪山的围绕中。

从翻译的视角看电影_2012_中的文化操控现象

从翻译的视角看电影_2012_中的文化操控现象

189 从翻译的视角看电影《2012》中的文化操控现象喻锋平 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花重金打造的最新力作《2012》,如同影片中的滔天巨浪,席卷全球影坛,这个因宗教、价值观、经济利益等纷争不休的世界表现出超出寻常的合作,似乎超于了一切文化的裂痕,只有面对共同的灾难时那弥足珍贵的和谐共存。

可在追求人类共同救世的主题中,我们依然会感觉到制片者根深蒂固的文化身份以及由此体现在影片中的文化操控现象。

与其他西方大片不同,《2010》制作中存在许多翻译现象,涉及英语、汉语、藏语、印度语、俄语等多种语言,并且在影片的画面、字幕处理中有多处双语对译之处。

此外,该片在我国上映时还需要有汉语字幕,因此本文选择翻译的视角来探讨该片中的文化现象。

影片制作中的翻译电影《2012》表现的是人类末世和创世的主题,融合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文化。

但影片把各种语言都翻译成英语,究其原因,虽然可以说制片方是生活在英语交流的国家,以英语为主要的交际语言,但实际上却是英语在当今全球化中的霸权地位的一种典型体现。

如影片用英文交代场景信息:“NAG A DE NG COPPER M I N E,I N D I A ,2009”,在中国上映时被翻译成“2009年,印度,娜加邓铜矿”,虽然这些英语信息可以转换成其他语言,但依然会令观众失去体验异语文化的机会。

影片制作中有些已经固定在画面和场景中的双语信息是很难改变的,因此这部分的信息就只能是作为异质文化信息留待观众理解。

影片制作方对于这些场景和画面的处理,都是采用英语和其他语言同时出现的手法。

如影片中人们登上方舟时,画面上的方舟舟体印有以汉语和英语书写的提示标志:“REGI STER ”“登记标志以确保安全起锁”,再如尼玛和奶奶等带着杰克逊一家来到邱名谷找到哥哥时,进谷的铁闸门上有块标识牌,用英语写着“CHAO M I N GUTI L I TY G ATE 17EAST ”,并附汉语译文“公共门,十七东部”。

电影艺术鉴赏

电影艺术鉴赏

电影艺术鉴赏---关于电影《2012世界末日》的鉴赏看完《2012世界末日》这个影片后,有人说:“看完这个影片,我现在开始不控制自己了,想吃什么吃什么,想买什么买什么。

反正世界毁灭了,就啥也没有了……”也有人说:“这是一部励志片,鼓励人们努力挣钱,好能够买下那10亿欧元的一张船票。

”而我的感受却是:“如果世界真的要毁灭,我希望能够和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中睡去,只是,我还希望,我可以没有丝毫恐惧,更加平静的睡去。

”当所有的一切我们已不能控制,唯有自己的心态是能够被我们自己所控制的,而正是这最后的心态张显着人性的伟大。

影片《2012世界末日》的内容:它源自中美洲古老的玛雅文明,他们的260天历法——卓尔金历曾经预言在公元2012年“第五个太阳纪”,也就是最后一个“太阳纪”会到来,而2012年12月21日将是本次人类文明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世界末日。

而本片的导演艾默里奇,更是大胆的创造出了由于太阳耀斑大爆发产生的中微子使地球的内核严重发热,导致了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等假设,也许是比较容易唬人吧,让我们这些普通的人们更容易信服。

同时影片中还是充满了西方基督教色彩,无论是世界末日的海啸等场景,还是拯救地球文明的“方舟”,无一不是来自《圣经》对世界末日和“诺亚方舟”的描述和记载。

电影中最打动人的是那些细节,是那些对人性的探讨。

影片的男主角是一个离异有些落魄的小说家。

在他得知世界末日消息、拯救家人的过程中,穿插了其他人的故事:有疯子电台播报员;带着两个肥胖儿子的富豪;第一个发现世界即将毁灭的科学家一家;美国总统等等。

或许可以这么说,影片中没有绝对的主角,这些人都是,他们代表了不同阶层的人们是怎样面对灾难的!播报员用生命记录下火山爆发的最后一刻;富豪用生命换得儿子的性命;科学家在最后一刻用力抱住了家人;总统为了责任而留下与群众患难与共……导演,让我们在一次次绝望的时刻又一次次看到希望!当世界末日真的来临,想要的,是否还是现在成天想的金钱、地位或者权力?到那个时候,想要的,会不会仅仅是和生命中重视的那些人再见一面,再抱一次,再说一遍我爱你?为什么总是要到失去了才知道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但到那个时候,上帝会不会再给你一次机会,让你把最想做的事情再做一遍?当电影中的地质学家,最后一次打给自己的父亲的时候,当他们都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的时候,他们,是怎样的心情?电影中,他们都含的泪水,没有太多的话语,没有痛哭流涕,而是在说完“我爱你”就默默地挂了电话。

试对比分析2012、2013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文学改编艺术

试对比分析2012、2013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文学改编艺术

试对比分析 2012、 2013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文学改编艺术摘要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正是其巨大的文学艺术魅力,吸引各国影视艺术创作者纷纷改编成众多版本的电影作品。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本身就有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经过经典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则赋有了一般影视作品所缺少的文学性和历史厚重感。

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2012、2013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异同,探索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之间的关系和影视改编艺术的方法。

关键词:电影改编艺术;《安娜卡列尼娜》;电影文本前言《安娜卡列尼娜》在世界名著中是被翻拍为电影次数最多的一部之一,因为原著特有的魅力和影响力,不仅是文学界,伴随着电影的翻拍,影视界逐渐对《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的特点,影视艺术改编等展开深入的研究。

2013年意大利拍摄了影视剧版的《安娜卡列尼娜》,不论是情节的改编、人物的塑造还是主题的展现都与原著贴合,学术界对这部影视剧改编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通过2012年版本与2013年版本进行比较分析,探索经典名著电影艺术改编的方法以此推动影视改编艺术的发展。

一、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特点(一)心理描写艺术中的人物性格展现心理描写是托尔斯泰在写作中最擅长的手法之一,他所有著作中都饱含了主人公心灵救赎的深切反思。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把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描写、宏观的心理路程描写运用的伸缩自如。

当沃伦斯基去母亲家签署委托书时,安娜独自一人留在家中开始了慌乱,这一段是整部小说安娜的心理描写的高潮。

恐怖、害怕被丢下、写信、努力请求和解、等信、找事情做、去多莉家、路上的回忆等等一系列的直接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安娜在备受失去儿子与道德舆论的压力下害怕被抛弃的焦灼的心理状态。

(二)不同社会环境描写中的宏大叙事小说中托尔斯泰采用常见的平行叙事,令两条感情线进行交叉,但两条线索之间缺少一般小说常有的紧密衔接。

电影《2012》评析

电影《2012》评析

电影《2012》评析作者:郭尊李厚培李忠良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05期【摘要】好莱坞的灾难大片确实是好看,视觉震撼、心理震撼足以让我们经久难忘!而一部《2012》,则将其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但透过回味无穷的电影,当代大学生应当正确解读其中的一些消极思想、社会公平、中国元素等。

【关键词】《2012》大学生如今大学校园里盛传这样一段话:“刚上大学,我们怀着憧憬看了《奋斗》当我们踟躇的时候,我们看了《我的青春谁做主》就当我们即将豁然开朗的时候,一部《蜗居》把我们全拍死了:绝望中,我们看了《2012》顿时淡定了,买什么房子啊,早晚要塌的”成许有的同学只是追风随便说说,但透过现象,我们仍不难发现其中值得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地方。

好莱坞的灾难大片确实是好看,视觉震撼、心理震撼足以让我们经久难忘!而一部《2012》,则将其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影片几乎集中了灾难片的所有元素,超级地震、火山、海啸,陆地的下沉与崛起,地球磁场的倒转,城市的毁灭,无助绝望的人群等。

除了这种感官上的刺激与震撼外,更让当代大学生回味无穷的是电影表达出的思想内涵。

1、积极面列《2012》虽说离世界末日似乎很遥远。

但看完《2012》。

想想《蜗居》,再看我们身边的事实,着实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小的心理震撼。

不少白领退居二线。

同样不少以前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产生了消极思想。

但我们不能将眼光仅局限于消极层面上,要透过影片看其中一些感人之处。

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斗和努力,更值得我们投以尊敬的目光。

杰克,一个为生活而奔波的小人物,在灾难来临时,所表现出的巨大勇气和智慧,在灾难中不顾一切的去救自己的孩子和前妻甚至是情敌。

还有那位俄罗斯的飞行员萨沙。

在飞机迫降的最后时刻。

他拒绝了别人要他一起撤离的劝告:“我必须等飞机上所有的人都下了飞机再走”!“那你呢”?“我没事”!他几乎是吼着说出了这句话,他也果真做到了。

当所有人都撤离飞机后,他驾驶着的飞机般能停住,滑下了悬崖。

以《2012》谈电影翻译技巧

以《2012》谈电影翻译技巧

作者: 管艳郡
作者机构: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南阳473009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51-15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1期
主题词: (2012};电影;翻译技巧;意译;大众化
摘要:灾难电影《2012》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着人类在现代社会里的处境所面临的问题,其意义在于对全球生态问题的关注以及生态观的传达,人文精神上倡导重视生态和平以及强调平等共生的权利。

这类带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多少涉及了一些令一般观众没有机会去了解的地域信息和科技研究等方面的知识领域,电影翻译则作为电影文化传播中的重要载体,它不单纯作为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对原文起到二度创作的作用,内在含义是文化的传输和吸收的过程。

本文以围绕科幻灾难片《2012》的电影翻译技巧分析并借鉴其优越之处这一主题展开分析论述。

《2012》影视鉴赏评价

《2012》影视鉴赏评价

影视鉴赏---《2012》地球是一个绚丽灿烂的世界,它赋予人类丰富的资源、阳光、空气、水、矿物、土壤和生物,也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但是,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地球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全世界 8.5亿人生活在缺水的干旱地区,12亿人生活在微粒超标的城市中,20亿人不能正常得到基本卫生服务与基本药物供应,每年有50 00万人死亡……。

英国《每日电讯》公布民意测验结果,多数人认为“环境污染的威胁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

的确,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杀人的烟雾“贫水症”与“败水症”海洋在叹息失色的生机,这些头痛的问题,终于让人类的觉醒:地球是人类居住、活动的主要场所,地球是一切生命的摇篮。

在广阔无垠的太阳系中,其他星球不是酷热炎炎,就是冷若冰霜,生命无法生存,只有地球才有生命需要的空气和水。

但是,各种严重的污染,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自然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祸害,人们在痛苦中开始反思。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当今世界上,地球环境问题已经冲破小的地域限制,跨越国界,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人类正在走向联合,共同向环境恶化宣战。

人类反思环境恶化给地球带来的毁灭性灾害,加之玛雅文明预言的世界末日的来临,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的一部划时代的影视作品《2012》横空出世。

它讲述玛雅文明预言的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投资超过2亿美元,是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的一部划时代的影视作品。

电影讲的是2012年12月,地球各地突然出现极其反常的气候变化,火山、海啸、地壳再次漂移、南北极磁场互换,这些末世的景象,从印度一个废弃矿井的地壳深处爆发,由于这一切与已经消失的玛雅文明里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不谋而合,根据玛雅文明中的预言,2012年的12月21日,末日将会到来,世界将会陷入永无止境的黑暗,而滔天的洪水会湮没整个地球。

令人揪心震撼的好莱坞《2012》-影视赏析-归元艺术

令人揪心震撼的好莱坞《2012》-影视赏析-归元艺术

令人揪心震撼的好莱坞《2012》-影视赏析-归元艺术《2012》电影11月13日全球联映,海报上说,根据马雅预言及科学推论,地球将在第五太阳纪结束时会发生毁灭性剧变,时间就在2012年12月21日…(取自2012官网)作者:李大卫对《2012》有兴趣,是因为在2003年时就曾看过一部30分钟的影片:玛雅预言的启示,我才知道玛雅人的卓金历法早已计算出,在第五个太阳纪的最后20年,也就是1992至2012年间,地球会经历一段“更新期”,此次人类文明将会终结在2012年冬至的12月21日。

其后,会进入一个与先前文明无关联的人类新文明。

六年后,听说《明天之后》After T omorrow的编导群又再度制作了《2012》好莱坞灾难钜片,将在11月13日上演,早已期待许久,终于在今天首映日早场,就赶赴电影院报到了!就在11月13日的台湾报纸头版上,出现华北暴雪成灾,以及南极冰山向北漂至澳纽与南极洲之间的麦夸利岛附近;科学家表示如果全球暖化不再减缓,将会有更多的南极冰山漂向澳洲、纽西兰。

不是帮《2012》这部片做广告,电影场景震撼度至少是《明天之后》After Tomorrow的十倍。

从头至尾,扣人心弦,毫无冷场,充份发挥影城杜比音响的声光效果,不仅场内,就连在化妆室里,都可感到轰隆隆的“地震”!电影其实不是从玛雅预言说起,预言也不是电影的重点,而是科学家侦测到太阳风暴的异常剧烈活动,产生出大量的微中子,射向地球,产生“微波效应”,不仅地底下的水都因微中子的微波效应而沸腾,同时激烈影响了地壳板块,产生变动与位移,在地面上出现龟裂现象,同时发生强烈地震,随之引发大海啸。

大灾难来临的时间,竟与玛雅历法所预言的时间惊人的吻合。

至于玛雅预言的详细内容,则未多加琢磨。

科学家在数年前就侦测到可能会发生这样的后果,美国政府于是联合全世界46个国家,进行一项空前的整合自救行动。

具体方案就是建造方舟,地点选在西藏青康藏高原,建造过程所需的人力资源来自于中国民众。

科幻灾难电影字幕翻译探析——结合电影《2012》的初步总结

科幻灾难电影字幕翻译探析——结合电影《2012》的初步总结

科幻灾难电影字幕翻译探析——结合电影《2012》的初步总

汪洋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投向生态环保.于此,一系列关注生态平衡、警醒人类的灾难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仅给我们带来感官冲击,更是绐内心带来巨大震撼.电影让我们开始自我反思与行动起来.作为译者,在此类电影的处理上要怎样去合理地翻译相关的语言呢?怎样才能更好地让人们体会其中的道理呢?在不同的翻译目的指导下,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才更合理呢?因此,本文结合字幕本身翻译特点、文化影响及相关理论,以2009年新作<2012>为例,讨论并总结了相关字幕翻译的内容.
【总页数】2页(P121,134)
【作者】汪洋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美国科幻灾难电影中的生态启示 [J], 张喜华
2.灾难电影的新尝试--美国科幻电影《地心抢救记》介绍 [J], 甘泉
3.2012该如何停止忧虑而爱上恐惧?——有关科幻及灾难电影的硬核分析报告 [J], 雪风;晓琦;
4.科幻灾难电影叙述伦理与文化艺术分析——以《流浪地球》为例 [J], 赵子鹤
5.中国科幻灾难电影的叙事技巧研究——以《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为例 [J], 赵子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译制片《2012》看影视翻译语言艺术

从译制片《2012》看影视翻译语言艺术
去吗?
查理:这是最后。 译文2: 杰克逊:我,我得走了,因为/我必须要返回/地球, 有东西让我提提神回地球吗? 查理:就剩这个了。 杰克逊带孩子们在黄石公园野营,偶然收到地质爱好 者查理关于地球毁灭的广播报道。出于好奇他和查理聊天, 查理告诉他地球要毁灭,美国政府在造飞船。杰克逊认为 查理胡扯。便半开玩笑说“I 回地球),But
F习Zj

马建丽
影视自其诞生之日就注定要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凶为普通翻译对象是单一文本文字成品。影视翻译对象是 由图像、声音、文字融合成的多重符号载体,是整个影视 作品本身。因此影视翻译理论研究是一门涉及语言学、翻 译学、传播学、影视艺术媒介特征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研 究。 译制片(2012))荣获2009年巾国内地票房总冠军。这 部译制片在中国的票房成功, 除r原片震撼的视觉效果和 所展现的人道主义精神之外, 其出色的译制语言艺术更是 一、影视翻译理论和译制语言艺术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力^,都有悠久翻泽理论研究和实践 受到了广大观众和业界的一致好评。(2012)的译制语言正 是在遵循以卜影视翻译理论和译制语言艺术基础上制作成 功的。,一大中国观众通过观赏二次创作后的译制片,获得 了和原片观众同样的观赏感受。下面以电影(2012))进口 时的送审字幕泽制语言和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译制语言对比 分析为例,探讨影视翻译理论和译制语言艺术规律。
① ② ③ ④
马建丽:《译制片语言传播艺术》,《现代传播》,2009年第2期。 王武兴编著:《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自此以下译文I均出自(20j2)进几时的送审字幕语言。 自此以下泽文2均出自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的(2012)对白。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
n专任编辑:李立】

电影《2012》赏析:中国人形象分析与生命意义探讨

电影《2012》赏析:中国人形象分析与生命意义探讨

电影《2012》赏析:中国人形象分析与生命意义探讨电影《2012》赏析:中国人形象分析与生命意义探讨题记:在张校长讲课之前,今日学堂一班的学生已经把《2012》看了两遍,有的甚至看了三遍,讲的时候又放了一遍。

而张校长只不过去电影院看了一遍。

可是当校长讲析的时候,无论是回答老师的问题还是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们会发现自己好像根本没有看过电影一样,对于很多重要的细节根本没有“发现”。

其实,不是他们看得不仔细,也不是他们思考的不认真,而是因为他们的思维积累和眼光境界跟张校长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

所以,同样的细节,张校长能发现的他们就是发现不了;同样的含义,张校长能看出的他们就是看不出;同样的问题,张校长能理解的他们就是理解不了。

因而,就算他们把这部电影看上一百篇,依然只会在原来的水平上徘徊。

当然,这也正是学堂要求的老师价值所在——在需要的时候,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的高高山峰,通过恰当的引导,从而让学生了解和提升他们的境界和智慧。

公平地说,很多大人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和理解,并不比孩子们强多少。

这正好说明:孩子们多么需要这种高屋建瓴的引导和示范。

抓住流光掠影中一闪而过的智慧——今日学堂《2012》电影赏析课实录有人说今日学堂的学生,尤其是大一些的孩子好像主要在自学,老师好像没做什么事情。

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学生好像是自学,也应该自学。

因为学堂中学(10岁以上)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孩子的的自主学习能力,但绝对不是放羊。

这个过程,不仅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反而更需要老师的关注,而且非常考验老师的思维水平和教学能力。

因为如果连学生能做到的事情还需要老师来帮,老师也太没有价值了。

很多应试官办学校的老师,就是“表演型”的---在学生面前“表演自己的水平”,而不是鼓励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但是因为他们“看起来很努力”,所以被誉为好老师。

今日学堂对老师的要求,是专门去做学生做不到,想不到的事情。

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和帮助学生“偷懒”,否则,就认为老师没有什么必要和价值了。

《2012》台词和精彩部分的分析

《2012》台词和精彩部分的分析

美国消防员,奋战在救人第一线。911事 件之后,美国影片中对消防员的伟大形 象塑造多了起来。本片也不忘向消防员 致敬。“好汉人人当,强者责任大”, 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6号方舟,东方和第三世界国 家的领导人们。
7号方舟,西方国家的领 导人们。居中做主的是德 国总理,导演艾默里奇是 德国人嘛
• The Party Country will assist in your relocation.
武警官兵的袖标上写的是“救灾”,原型应当是汶川地震中的武警官兵。 但在片中,武警官兵正在组织拆迁和转移群众,而不是在救灾,这里传 达的意思可能是“在西藏有很多军队”。片中口号里说“会创造更多的 工作机会”“党和国家一定会帮大家重建家园的”,但是3年后,藏民 们都住在临时板房里。
We are learning more about this deadly car explosion, the director of the French Nation Museum was scheduled to hold a press conference at the Louvre this morning. Coincidentally, his death took place in the same Paris tunnel where Princess Diana died in1997.We are continuing t follow this story…
大多数人以为这句话是褒奖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从另 一角度看,这也是个讽刺。西方国家出钱出技术,中国人出 劳力,折射了当今“中国制造”的外向型依附的尴尬境遇。 在反全球化人士眼中,中国是西方消费者的“血汗工厂”, 造船养活他们,最后可怜的民工们还上不了船。另外也反映 经济危机后美国人对中国选择切合国情的经济制度的理解。

电影《林肯》的字幕翻译赏析

电影《林肯》的字幕翻译赏析

电影《林肯》的字幕翻译赏析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在2012 年的电影《林肯》中描述了林肯总统通过怎样的努力与奋斗获得解放黑人奴隶修正案的故事。

电影中的台词有很多,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被里面的语言所吸引,因为电影台词翻译人员将英语台词翻译成中文字幕,对英语台词中的语言特色进行了捕捉,并将其转换在中文的意思当中,让观众一看就明白。

同时,中文字幕清晰的语言特征与林肯时期的文化塑造效果,更是给电影带来了许多魅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字幕翻译中的语言特色研究由于《林肯》中的台词非常多,加上中美文化有所差异,所以翻译起来相当麻烦,但是翻译人员将其中的语言特色表现了出来,把握住了美国人特有的气质,表现出来的气势、豪迈的声势是无可抵挡的。

Lincoln :Are you afraid of what lies ahead for your people ? If we suceeded ?••• What will become of you once slaverys day is done ,I dont know.Mrs.Keckley (黑人):What my people are to be,I cant say.Negros have been fighting and dying for freedom.Since the first of us was a slave ,I never heard any ask what freedom will bring.Freedom is a first.“我认为,宪法赋予了我战争的权力,但没有人了解这些权力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这些权力并不存在,我也不知道,我认为我需要这些权力实际存在,来让我坚守维护宪法的誓言。

也就是说我认为我有权力把叛军手中的黑奴解放出来,算是战争中没收财产的一部分。

这或许会让人怀疑我和他们是一伙的,他们认为奴隶是个人财产,我坚决反对这一点。

赏析电影2012

赏析电影2012

赏析电影《2012》很久以前,玛雅人曾经预言:2012年12月21日,太阳下山后,只有非洲和中国西部少数人将看到第二天的黎明。

玛雅人没有明确讲,人类文明将被什么毁灭,电影《2012》却告诉我们,毁灭的根源是太阳活动。

在接下来的150分钟里,这部电影用有史以来最逼真最震撼最完美的电影特技表现出了一部灾难片极致。

比如,加利福尼亚沉入大海,肯尼迪号航空母舰撞毁白宫,黄石公园火山爆发,海水漫过喜马拉雅山等几个大场面,确实是艺术想像力和视觉特效技术完美结合的经典镜头。

也许,下一届奥斯卡的最佳视觉特效影片就是《2012》了。

这部电影虚构了一个名叫杰克逊·柯蒂斯的父亲,他带着孩子去美国黄石公园度假,却发现曾有美好回忆的湖泊已经干涸了,而这个地区也成为了禁区。

充满疑惑的他在黄石附近的营地偶然认识了查理。

查理告诉他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被人类掠夺性破坏,地球自身的平衡系统已经面临崩溃,人类即将面临空前的自然灾害。

查理说有些国家已经在联合秘密研制并建造可以躲避这个灾难的方舟。

杰克逊以为他是个疯子就一笑而过走开了。

然而,第二天灾难发生了。

强烈的地震伴随大量陨石的坠落,让眼前熟悉的家园变成了人间炼狱。

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爆发。

杰克逊和众多家庭一样踏上了求生之路。

面对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不知何去何从的他突然想起查理提到过的方舟和地图,于是决定前往方舟基地寻找生存的机会。

在寻找和前往方舟基地的过程中,杰克逊一家在经历灾难的生死考验之后终于到达了方舟基地(中国西部)。

可是,已经制造完成的方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从世界各地闻讯涌来的受灾人群。

谁去谁留已然成为挑战整个人类的道德抉择。

面对灾难,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类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最后人类终于在方舟中度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

当然,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这种已经基本模式化的故事已经算不上什么新意和惊奇了。

《2012》分析点评_高三作文

《2012》分析点评_高三作文

《2012》分析点评寒空品评近期看到了2009年年度灾难电影《2012:世界末日》的宣传片,心里觉得一片沉寂,为甚么呢?因为根据玛雅族人民的五个预言,让人觉得心里惊奇,但是同时也感觉到一些无稽之谈。

玛雅人民曾经说过:“人类的文明身在地球上,地球将历经五个太阳纪,每个太阳纪代表一个文明,当第五个太阳纪结束时,人类与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将一起随着大地灭绝。

”第一个太阳纪是马特拉克堤利MATLACTILART(根达亚文明),超能力文明,身高1米左右,男人有第三只眼,翡翠色,功能各有不同。

有预测的,有杀伤力的等等.......女人没有第三只眼,所以女人害怕男人。

但是女人的子宫有神的能力,女人怀孕前会与天上要投生的神联系,谈好了,女人才会要孩子。

根达亚文明毁于大陆沉没,但是很少有资料提到过根达亚文明,所以没有什么现代的理论依据。

第二个太阳纪是伊厄科特尔Ehecatl(米索不达亚文明),米索不达亚文明是上个文明(根达亚文明)的逃亡者的延续。

但是人们把以前的事忘却了,超能力也渐渐消失了。

在根达亚文明里面,男的有第三只眼睛,可是到了米索不达亚文明男人的第三只眼开始消失。

他们对饮食特别爱好,发展出各色各样的专家,所以又被称为饮食文明。

米索不达亚文明发生在南极大陆,毁于地球磁极转换。

但以上只有少数资料有提到过,没有什么现代的理论依据。

第三个太阳纪是奎雅维洛Tleyquiyahuillo(穆里亚文明),玛雅人所推测的地球上的第三次文明,也称生物能文明。

是上个文明(美索布达米亚文明)的逃亡者的延续。

米索不达亚文明的先祖开始注意到植物在发芽时产生的能量,这个能量非常巨大,经过一个世纪的改良发明了利用植物能的机器,这个机器可以放大能量,该文明毁于大陆沉没。

但以上只有少数资料有提到过,没有什么现代的理论依据。

第四个太阳纪是宗德里里克Tzontlilic(亚特兰蒂斯文明),(光的文明)继承上个文明,这里用继承,不用延续是因为,亚特兰蒂斯来自猎户座的殖民者。

电影2012译制语言艺术赏析

电影2012译制语言艺术赏析

电影《2012》译制语言艺术赏析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与交流日益密切。

而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电影用一方屏幕,为中国人民了解外部世界打开了一扇扇窗。

如果说外国电影电影是维系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锁链,那么译制工作就是锁链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中国的译制事业自1948年诞生以来,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产生了众多经典佳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开始受到冷遇。

本文通过对优秀译制片《2012》与其网络字幕版对比,旨在说明译制事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字:译制网络字幕译制片影视翻译原则一、中国译制事业简介1948年1月8日,大上海大戏院公映了由20多个华侨译配的意大利影片《一舞难忘》。

这是第一部在中国公映的“外国人说中国话”的电影。

而新中国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是1948年9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的苏联电影《普通一兵》。

这部电影奠定了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基础,从那以后,中国的译制工作者们不断在摸索中学习、进步,为中国观众带来了大批优秀译制片,在20世纪70至80年代达到艺术成就的巅峰,在让观众欣赏外国电影艺术的同时,也为中国人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由此可见,译制片不仅仅是娱乐那么简单,它承担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职责,因此其译制质量至关重要。

二、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译制片概括2009年中国内地公映的进口片共58部,包括分账片19部,买断片27部,特种片12部。

其中引自美国的影片占大多数,有35部,可见好莱坞的影响力之大。

在票房方面,2009年中国内地可统计票房收入达到创纪录的62.06亿元,其中国产片进账35亿元,占据票房总额的56%,进口片斩获27亿元,占票房总额的44%。

显然,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年终业绩报告-----传闻中的“国产片每年须完成55%票房的硬指标”再度得以有惊无险的份额实现,而进口片也几占半壁江山。

其中有两部电影票房突破四亿,即排名第一的《2012》,票房4.65亿和紧随其后的《变形金刚2》,票房4.55亿。

科幻灾难电影字幕翻译探析——结合电影《2012》的初步总结

科幻灾难电影字幕翻译探析——结合电影《2012》的初步总结

科幻灾难电影字幕翻译探析——结合电影《2012》的初步总结科幻灾难电影字幕翻译探析——结合电影《2012》的初步总结引言:科幻灾难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电影类型,其字幕翻译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结合经典科幻灾难电影《2012》,对其字幕翻译进行探析,并对翻译策略、方法进行初步总结。

一、科幻灾难电影背景及特点科幻灾难电影常常以未来世界为背景,描述了各种可能的灾难场景,如世界末日、地球毁灭等。

这类电影通常特效出众,场面壮观,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观赏性。

字幕翻译在承载剧情、传达震撼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2012》电影概述《2012》是一部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美国科幻灾难电影,于2009年上映。

该片以世界末日为题材,讲述了一群人为逃离灾难而展开的冒险故事。

该电影具有大规模特效和恢弘场景,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感。

三、《2012》字幕翻译的初步总结1. 忠实于原版台词字幕翻译应尽可能忠实地传达原版台词的意义,使观众获得真实的呈现。

《2012》的字幕翻译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准确传达原文台词的信息,没有破坏剧情的连贯性。

2. 平衡意译与直译的关系在字幕翻译中,平衡意译与直译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科幻灾难电影而言,有时需要在传达情感和保持剧情衔接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意译。

例如,电影中的对白“我们必须停下来并让地球感到我们的存在”在翻译时采用了意译,将“让地球感到我们的存在”译为“证明我们还活着”。

3. 掌握场景转换与快节奏的表达科幻灾难电影常常以快节奏的场景转换为特点,字幕翻译应能准确表达这种紧张感。

字幕翻译中,对于一些迅速变化的场景转换,如交通场景、高速运动等,应选择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4. 注重专业性与科学性科幻灾难电影常融入大量专业语言和科学知识,在字幕翻译中必须注重专业性与科学性,以确保观众能理解并接受其中的科幻设定。

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翻译,应准确传达词汇的意义,并加以适当解释。

5. 考虑观众的文化差异字幕翻译时应谨慎考虑观众的文化差异,避免某些文化内涵或笑点的遗漏或误解。

电影《2012》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应用

电影《2012》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应用

作者: 王勃
作者机构: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郑州4512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43-14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0期
主题词: 归化;异化;字幕翻译;电影《2012》
摘要:归化最早由德国诠释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于1813年在"论翻译的方法"演讲中首次提出。

本文通过对科幻灾难电影《2012》的字幕翻译举例解析,意在说明译制国外电影中应注意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充分契合。

这二者并无所谓谁更优越的问题,而是要服务于电影的主题与所要传递的各种思想元素。

只有于不同场合恰当地使用,才能扬长避短,促进跨文化交流。

其中,归化翻译法在电影《2012》中更多表现人文价值;而异化翻译法则更多彰显工具理性与异域文化。

电影《2012》的生态观及其字幕翻译策略

电影《2012》的生态观及其字幕翻译策略

作者: 李秀霞
作者机构: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东城分校,北京10001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56-15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9期
主题词: 电影《2012》;生态;字幕;翻译
摘要:随着全球各地不断地发生环境灾害,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越来越重视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保护.与此同时,许多电影创作者也聚焦于生态环境保护,且通过直观且残酷的电影画面来警醒全人类应该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本文以美国灾难电影《2012》为例,通过对影片中描写的灾难景象进行分析,剖析了影片阐述的生态观,最后总结出电影字幕翻译的策略,根据具体的语境选用翻译策略给目的受众带来视听的震撼和心灵的共鸣,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电影《2012》译制语言艺术赏析
(一).影视剧译制艺术简介
翻译是实现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翻译都有着悠久历史并发展出了很多理论,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严复的“信达雅”原则。从本质上讲,影视剧翻译跟其他文本形态的翻译是一样的,其根本任务就是把原话的意思用译语表达出来。但是影视剧翻译同时也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如最基本的声话统一特征,这就决定了它
《变形金刚2》虽然故事情节老套,但夺人眼球的特效还是吸引了大批观众。而《2012》登上票房冠军宝座,除了其利用了玛雅人预言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噱头和精彩的特效外,影片中将“诺亚方舟”的制造地选在了中国,给中国观众造成“中国拯救世界”的错觉,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的优秀的译制水平使观众能够跨越文化隔阂,欣赏到电影的内涵与寓意,受到了观众以及业界人士的广泛片27部,特种片12部。其中引自美国的影片占大多数,有35部,可见好莱坞的影响力之大。在票房方面,2009年中国内地可统计票房收入达到创纪录的62.06亿元,其中国产片进账35亿元,占据票房总额的56%,进口片斩获27亿元,占票房总额的44%。显然,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年终业绩报告-----传闻中的“国产片每年须完成55%票房的硬指标”再度得以有惊无险的份额实现,而进口片也几占半壁江山。其中有两部电影票房突破四亿,即排名第一的《2012》,票房4.65亿和紧随其后的《变形金刚2》,票房4.55亿。
电影《2012》译制语言艺术赏析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与交流日益密切。而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电影用一方屏幕,为中国人民了解外部世界打开了一扇扇窗。如果说外国电影电影是维系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锁链,那么译制工作就是锁链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的译制事业自1948年诞生以来,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产生了众多经典佳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开始受到冷遇。本文通过对优秀译制片《2012》与其网络字幕版对比,旨在说明译制事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字:译制 网络字幕 译制片 影视翻译 原则
一、中国译制事业简介
1948年1月8日,大上海大戏院公映了由20多个华侨译配的意大利影片《一舞难忘》。这是第一部在中国公映的“外国人说中国话”的电影。而新中国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是1948年9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的苏联电影《普通一兵》。这部电影奠定了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基础,从那以后,中国的译制工作者们不断在摸索中学习、进步,为中国观众带来了大批优秀译制片,在20世纪70至80年代达到艺术成就的巅峰,在让观众欣赏外国电影艺术的同时,也为中国人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由此可见,译制片不仅仅是娱乐那么简单,它承担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职责,因此其译制质量至关重要。 二、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译制片概括
三、译制情况
在译制方面,2009年依然延续了长译、上译、京译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上海电影制片厂19部,北京电影译制厂11部(《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只译制,未配音),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分厂6部,八一电影制片厂仅仅获得了军事题材的《行动目标:希特勒》的译制任务,而实际上这部片子也是借助北影的资源完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