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农民起义的点滴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中国任何革命与社会变革,没有农民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

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农村没有实现大的变动,农民没有一个大的变动。

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胜利,是因为农村有了一个大的变动,农民有了一个大的变动。

毛泽东将农民称之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这是
一个十分准确的定位。

农民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

但是,中国农民存在着许多严重的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例如皇权主义、帝王思想、绝对平均主义、流寇思想、山头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

这种思想,那种主义,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固然要表露,在时机并不成熟的时候常常也表露得一览无余。

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农民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依然是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

长期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时时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生活陷入绝望的农民往往敢于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太平天国运动就是近代农民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生动写照。

在这次运动中,农民的弱点也再次表露出来:他们痛恨不平,所以拥戴平均主义甚至绝对平均;他们痛恨皇帝,但自己也想做一回皇帝梦;他们痛恨政治腐败,但自己也羡慕奢豪腐化的生活。

延安时期,毛泽东为了把主要由农民组成的中国红军改造成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军队,特意请郭沫若写了著名的长篇史论《甲申三百年祭》。

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联系《甲申三百年祭》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


毛泽东在致郭沫若的信中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

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

”当时,中央将《甲申三百年祭》全文印行,作为全党整风的学习文件。

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部还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向全党发出通知:“郭文指出李自成之败在于进北京后忽略敌人,不讲政策,脱离群众,妄杀干部,实为明末农民起义留给我们的一大教训。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代伟人毛泽东特别希望总结历史上李自成和洪秀全两次农民起义的教训,也特别要求我们党要吸取这两次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

而毛泽东之所以要突出明末农民军和太平天国的教训,显然是这两次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实在太典型了,而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又确实有太多的相似相通之处。

例如:1、大胜即骄。

作为胜利者,特别是农民革命的胜利者,骄傲的反映是腐败。

在胜利到来或快要到来时,农民起义的首领丢弃了革命的宗旨,迅速地走向腐败,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农民起义的通病。

李自成在极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在凯歌声中滋长了骄傲情绪。

李自成和大顺王朝的农民领袖们在接受大明江山的同时,也接受了大明王朝的专制与腐败。

他们在北京纵声色、夺名利、掠财物、杀功臣,“纵贪横于京畿”,弄得京城民怨沸腾。

与李自成如出一辙,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们在定都天京的同时,也接受了大清王朝的专制与腐败。

无论洪秀全还是杨秀清,其贪婪、奢侈的程度较之他们革命的对象有过之而无不及。

2、忽略强敌。

农民起义领袖在取得胜利后几乎无一例外地急于敛财享乐而置当前大敌于不顾。

李自成农民军进京后,大敌在关外虎视眈眈,他却熟视无睹,听任数十万大军在北京城饮酒作乐。

洪秀全的大敌在北方,他却
只派了两万人的部队北伐,而自己在南京城大修天王府宫殿,所用兵丁达十多万。

无论是李自成还是洪秀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略了敌人,结果吃了大亏。

3、不讲政策。

李自成在起义之初以民谣的形式宣传起义军的纲领:“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洪秀全也宣传“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革命的宣传是必要的手段,但是虚假的宣传却是革命运动的大敌。

李自成与洪秀全的革命宣传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李自成提出建立政权后将实行“三年免征”。

可是,面对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军饷从何而来?为了筹集军饷,李自成纵容其部下在北京对明代高官富豪严刑拷打,勒索钱财,结果造成社会剧烈动荡。

洪秀全宣传的平等,只是遮人耳目的一面旗帜。

在这面旗帜的背后,他自己娶了88个老婆,他十几岁的儿子也娶了4个老婆,却不允许他的“兄弟姊妹”合家团聚。

李自成也好,洪秀全也好,廉价的许诺终于引起天怒人怨。

4、脱离群众。

李自成是一个军事家,身先士卒,历经百战,马上18年,夺得大明江山。

他在西安立国称帝,国号大顺。

奇怪的是,山海关战后,李自成败归,匆匆在4月28日于北京武英殿再次登位,接受百官朝贺。

当夜五鼓,李自成仓皇出京。

李自成两次称帝,说明他的帝王思想非常浓厚。

其实,岂止是李自成,历史上所有的农民领袖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浓厚的帝王思想。

洪秀全起义之初,迫不及待地在武宣东乡称王。

定都南京,尚未取得全部江山,便在南京城里当起逍遥自在的太平天王了。

洪秀全深居简出,以至于清军一直以为洪秀全只不过是太平天国虚拟的一尊偶像,可见洪秀全脱离群众到了何等程度!
5、妄杀功臣。

妄杀功臣是历朝历代的通病,所谓“狡兔死,走狗烹”,农民起义领袖也未能例外。

李自成听信牛金星谗言,妄杀李岩、李牟两兄弟,引起大顺政权内部分裂。

1856年,天京发
生内讧,韦昌辉杀了杨秀清,洪秀全杀了韦昌辉,太平天国早期核心领袖六个人到内讧后仅剩洪秀全一个孤家寡人。

民间流传说:“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

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民间传言竟不幸而言中。

重庆《新华日报》当年在刊登郭沫若的文章时,同时刊登了毛泽东的一段名言:“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之一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

”是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确实不应当割断历史。

这是因为,我们需要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

纵观历史上一朝一代的更迭,莫不与农民有关。

一个王朝的崛起,往往是借助农民的力量;一个王朝的覆灭,往往也是出自农民的力量,真所谓“成也农民,败也农民”。

李自成和洪秀全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王朝的灭亡首先是人心的丧失,也即道义的丧失,而丧失人心、丧失道义的王朝注定是短命的。

《甲申三百年祭》是史学家对三个世纪前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对共产党人而言,则反映了共产党人以历史为镜对未来命运的思考,这正是《甲申三百年祭》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