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民生问题是国民生计的大问题,关系民心向背、关乎政权存亡、关系社会稳定与否。民生观是指对人民生计问题的认识,也就是解决人民基本生存生活需要的思想、观点。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就把民生问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掀开新时期的大幕,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爱国主义和爱民情怀,一次次高扬起民生的主旋律,形成了具有新时期特色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现代民生问题,一方面关注人民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全面关注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为了中国人民的民生而锐意进取的实践史。

党的领导人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

要巩固工农聪明,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毛泽东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

我们搞社会主义,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贫穷,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人长期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江泽民

在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江泽民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全党全国种族人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胡锦涛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胡锦涛

基本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2、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3、认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意义、目标和意义

4、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任务要求

一、概述

1、社会建设

(1)定义: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二十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

“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2)背景:

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眼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3)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

(4)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思想。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5)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和体制

社会建设制度是指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形成了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体制,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

教育制度:是为规范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运行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具有传播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培养人才、推动自主创新等功能。

劳动就业制度:是为调整劳动和就业社会关系而制度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具有个体自由保护、个体价值实现和社会安全保障等功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为规范医疗卫生行为而制定的规则和原则的总和。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必须遵循公益性、公平性和可及性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而制定的有关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和社会安置等一系列规则和原则的总称。社会保障制度对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增进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管理制度:是为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

1、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等。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一是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是当前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二是传统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三是政策机制不完善,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符合,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

(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

(2)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的性质还没有发生变化,但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更趋复杂,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利益矛盾日益凸显。主要再现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在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差距。二是矛盾的复杂性增强。这些矛盾不仅由历史、现实、政策和一些具体问题等诸多原因引起,而且还表现在矛盾主体增多,矛盾关系更加复杂。三是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有所增强。人民内部矛盾若处理不当,就有可能激化矛盾,出现经济问题政治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的趋势。在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一些局部性的和具体性的事件,就有可能演变成群体性、政治性事件,同时敌对势力加紧进行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这些都可能使非对抗性矛盾向对抗性矛盾转化,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一要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二要注重维护群众权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依法保护群众权益。三要注重做好群众工作。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及时了解群众心声和实际需求。四要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利益矛盾是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和制约其他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不但原有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发生了变化,而且涌现出一些新的利益阶层,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利益主体的分化,导致利益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