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教案
货币课堂教案:深入解析货币发展史
![货币课堂教案:深入解析货币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9660d27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1c.png)
货币课堂教案:深入解析货币发展史货币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它是人类不断发展文明、创造财富的历史产物,是衡量经济繁荣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深入探析货币的发展历程,并带领读者了解货币的本质、作用和未来趋势。
一、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一种用于交换、计量和储存财富的手段。
它不是经济本身,而是经济中的一种工具。
货币的本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货币是经济交换的媒介。
人们用货币来买卖商品和服务,从而加速了经济交易的速度和效率。
货币具有“通行性”和“可被接受性”,这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交易并消费。
货币是价值的计量标准。
货币的价值需要得到社会的共识和认可,从而使得各种商品可以互相比较和交换。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的计量单位,有利于经济活动的统一度量和值比较。
货币可以作为价值储存手段。
人们用货币来存储财富,将未来的买卖行为提前进行了规划和安排。
这种存储还允许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从而促进了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货币的作用货币在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讨论。
货币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需要通过自由的价格机制和交易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
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计量标准,使市场经济更加灵活、快速和高效。
货币稳定了社会的经济环境。
货币可以作为一种稳定的财富储存手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的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
同时,货币政策的制定也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手段来维护社会的经济稳定。
货币承担了政府的财政职责。
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国民收入的分配、稳定物价水平、提高就业率等方面进行调节,从而达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
三、货币发展史货币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早期的物物交换时期。
当时人们主要是通过实物交换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但实物交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一是双方的需求难以匹配,二是无法衡量物品的价值,三是交换过程不稳定,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等。
金融学课程教案(货币的职能)
![金融学课程教案(货币的职能)](https://img.taocdn.com/s3/m/caf5266b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7.png)
金融学课程教案(货币的职能)第一章:货币的职能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
掌握货币的其他职能。
1.2 教学内容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交换媒介。
货币的其他职能:价值储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货币的其他职能。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货币职能的理解。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货币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货币职能的理解。
第二章: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
掌握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原理和应用。
2.2 教学内容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原理:劳动价值论、货币价值的决定。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应用:价格体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其应用。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实际运用。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职能的理解。
实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实例分析中对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应用。
第三章: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
掌握货币交换媒介职能的原理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原理: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
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应用:现代支付系统、数字货币。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其应用。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货币交换媒介职能的实际运用。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职能的理解。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对货币交换媒介职能的应用。
第四章:货币的价值储藏职能让学生理解货币作为价值储藏的职能。
掌握货币价值储藏职能的原理和应用。
4.2 教学内容货币作为价值储藏的原理:通货膨胀、货币的价值变动。
高一政治《11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教案
![高一政治《11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95d53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c.png)
高一政治《11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政治》教材第三章《货币与经济》,主要详细讲解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具体内容包括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形式的发展以及我国货币制度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理解货币的本质。
2. 使学生掌握货币的五大职能,并学会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货币制度的特点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
难点:货币的职能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货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 知识讲解:1)货币的产生:从物物交换到一般等价物,再到货币的产生。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
3. 实践情景引入:以购物为例,讲解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4. 例题讲解:分析不同货币职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货币职能实例,并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货币的产生2.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3. 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支付手段4)储藏手段5)世界货币七、作业设计1)购买商品时,消费者使用支付。
2)小明把1000元存入银行。
3)我国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
2. 答案:1)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2)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
3)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货币职能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等新型货币形式,以及我国数字货币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2.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3. 作业设计中的经济现象分析。
2024年《货币的本质》教案(精选
![2024年《货币的本质》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85a83c2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8.png)
2024年《货币的本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经济学原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货币的本质”,详细内容包括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特征及其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货币的定义,掌握货币的三大职能。
2. 分析货币的本质特征,了解货币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特征及其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货币现象,引发学生对货币本质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货币的定义,引导学生掌握货币的三大职能。
3. 例题讲解:分析货币的本质特征,解释货币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货币的本质》2. 板书内容:(1)货币的定义(2)货币的职能(3)货币的本质特征(4)货币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货币的定义及三大职能。
(2)请举例说明货币的本质特征。
(3)请分析货币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2. 答案:(1)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一种通用的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手段。
货币的职能:交易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
(2)货币的本质特征:稀缺性、可分割性、可替代性、持久性、普遍接受性。
(3)货币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商品交换、衡量经济活动、调节经济运行、保持经济稳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货币的定义和职能掌握较好,但在分析货币的本质特征和作用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货币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货币的本质教案
![货币的本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dfe73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1d.png)
货币的本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思想政治》第11课第二框“货币的本质”。
教材主要阐述货币的产生及本质,内容包括: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货币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知道货币的职能,理解货币的本质。
2.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货币的产生及本质。
难点:货币的职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货币起源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货币产生的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货币的产生和职能,思考货币的本质。
3. 课堂讲解:讲解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
重点讲解货币的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4. 例题解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货币的职能和本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货币产生、职能、本质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货币的本质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货币的产生2.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3. 货币的本质七、作业设计(1) 货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 货币具有哪些职能?(3)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2. 答案:(1) 货币产生的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人们需要一种普遍等价物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2)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3)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分析和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高一政治《11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教案
![高一政治《11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21b27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2.png)
高一政治《11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第二册,第十一章“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详细内容包括: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及其表现形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货币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对待金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
教学重点: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货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货币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货币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讲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进而阐述货币的产生过程。
3. 讲解货币的本质:从货币的定义出发,分析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区别,揭示货币的本质。
4. 讲解货币的职能:结合教材,详细讲解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货币的职能,加深对货币职能的理解。
6. 例题讲解:针对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货币本质及其职能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货币的产生2. 货币的本质3.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货币产生的过程。
(2)分析货币的本质。
(3)举例说明货币的职能。
2. 答案:(1)货币产生的过程:商品交换的发展,一般等价物的出现,金属货币的产生。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3)货币的职能:如人民币在我国的流通、支付、储藏等方面发挥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教案
![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54b79da2161479171128fc.png)
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不是第一课的重点,也不是难点。
对本框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后面要学到的关于货币的知识。
货币的职能是学习的重点。
一、基本知识: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2、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优点3、货币的含义4、货币的本质5、货币的职能二、重点难点分析1.正确理解货币的本质。
对货币本质的理解是本框的难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
(1)从货币的产生过程来理解。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经历了从偶然的物物交换到扩大的物物交换,再到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最后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的时候,货币就产生了。
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又和其他商品不同,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强调“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
货币在本质上就是一般等价物。
(2)根据货币的含义,通过分析比较货币与普通商品、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联系和区别来理解。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从货币的作用来理解。
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所以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交换在现象上看是物和物的交换,在本质上都是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既然货币是一种商品,所以同样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这句话表达了金银和货币的关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1)“金银天然是货币”是错误的,应改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我们的不能把金银和货币完全等同起来。
在货币产生之前,金银作为商品早已存在,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金银就是金银,它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才成为货币。
黄金、白银可以用来做家庭用具、装饰品。
所以说“金银天然是货币”是错误的,只有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时,它才与别的商品不同了,成了货币。
【金融基础教案】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金融基础教案】货币的本质与职能](https://img.taocdn.com/s3/m/7b1416ba011ca300a6c390fd.png)
《金融基础》教案
教师:序号:
例如:假设在一定时期内待销商品价格总额为1000亿元,货币流通
速度为10次,则
(三)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货币暂时离开流通领域被人们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
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存起来的职能。
简答题: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的贮藏手段职如何能具有自发
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
(四)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的职能。
如用于偿还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支付租金、银行借贷、捐款等。
支付手段最初起源于商品的赊购赊销。
例如:一定时期内待销商品价格总额1000亿元,赊销商品价格总额
为50亿元,到期应支付债务总额为20亿元,相互抵销的总额为30亿元,
货币流通速度为10次,则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也包含着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五)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黄金至今仍然是国际间最后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财富转移手段。
举例讲解
公式
题型总结
提炼要点
举例讲解
公式
提炼要点
备注:教学环节可根据具体课程教学需要调整。
《货币的本质》教案设计
![《货币的本质》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18011d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3.png)
《货币的本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经济学基础》第三章“货币与金融市场”的第一节“货币的本质”。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特征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货币的定义,掌握货币的三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价值储藏。
2.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货币的本质特征,提高他们对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货币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特征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教学重点:货币的定义、职能以及与其他经济概念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货币交易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货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货币的定义(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储藏(3)货币的本质特征(4)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货币的定义、职能和本质特征。
4. 随堂练习(5分钟)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经济思维。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货币的定义2.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储藏3. 货币的本质特征4. 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货币的定义及其职能。
(2)论述货币的本质特征。
(3)分析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 答案:(1)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其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价值储藏。
(2)货币的本质特征:具有一般等价性、价值稳定性、普遍接受性、可分割性、稀缺性等。
(3)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促进商品流通、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反映经济状况等。
货币的产生及职能的教案
![货币的产生及职能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fe3917aeaad1f347933f23.png)
课题: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知识目标:1.懂得从物物交换到以商品为媒介的交换的必然性2。
理解货币的本质3.理解货币的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两种基本职能能力目标:1.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2。
透过现象认识货币本质的能力3。
认识商品、货币和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4.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情感目标:1。
在了解货币的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2。
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和服务意识重点: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难点:货币的本质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具体情境、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及基本职能。
课堂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商品,购买商品离不开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其实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书上有一句话叫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商品交换到底怎样发展到最后出现了货币呢?我们一起来看.教学过程:一货币的产生及本质1.偶然的物物交换:师:原始社会的时候,都是自耕自作,自己需要什么就去生产什么。
但是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比如一个猎人他经常在树林里面打猎,猎物用来填饱自己的肚子,一天他在树林里面碰到了一个采野果为生的人,这猎人觉得自己长期吃肉似乎有点腻了,而这个采野果的人呢好久没见肉了,也是两眼放光啊,于是他们两个交换各自所得的东西.这是偶然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表达就是W——-W.2.扩大的物物交换:师:聪明的人类发现通过交换我们可以用自己生产的东西去换回别人生产的东西,这样可以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求,于是物物交换就开始扩大了.交换的人增多了,交换的物品种类也增多了,交换的范围也变大了。
比如甲用自己的布匹去交换乙的粮食,还可以去交换丙的斧头,还可以去交换丁的珍珠。
这个过程叫做扩大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还是W—W。
师:但是请同学们想一想扩大的物物交换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看到教材第四页第二个方框里面的材料。
它说啊,某山村上演过这样的一幕。
有盐的人喊:“要盐的拿棉布来换!“要棉布的人喊:”要棉布的拿米来换“有米的人喊:”要米的拿茶叶来换“有茶叶的人喊:”要茶叶的请带马匹来换“想一想:要让他们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你能设想出让交换变得方便的方法吗?生:要让他们都成交的话,有马匹的人需要的恰好是盐。
货币的职能教案
![货币的职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8a9483f01dc281e43af023.png)
货币的职能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古蔺中学袁秀军[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了解货币五种职能的含义以及在经济生活中的实际表现能力方面:通过自学、思考把握本课的知识结构,分清知识的重、难点、并且学会从货币的职能中更深刻地认识货币的本质觉悟方面:通过进一步认识货币的本质,树立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教学重、难点]: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货币的职能(板书)一、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板书)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板书)(1)偶然的物物交换(2)扩大的物物交换(3)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4)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2、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3、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板书)模仿秀:①琳琅满目的市场上,每件商品旁边都醒目地摆着价格标牌,顾客观看价格标牌,向货主询问商品的价格并讨价还价。
②顾客购买商品,拿出现金,“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③一老板模样的顾客购买许多商品,潇酒地拿出支票夹,给货主签发了一张支票。
④一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中国银行兑换美元。
⑤一老汉到中国工商银行存钱。
二、货币的职能(板书)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1、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什么是价值尺度为什么能充当价值尺度职能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体现价值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足值货币吗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足值货币吗(1)价值尺度职能的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原因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3)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4)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想一想:商品的价值有哪些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有何联系与区别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交换价值与价格区别: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实物表现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2023高中政治课优秀教案5篇
![2023高中政治课优秀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39335c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3.png)
2023高中政治课优秀教案5篇2023高中政治课优秀教案1神奇的货币教学目的:重点;理解货币的产生与本质;基本职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难点: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汇率教法:教具:一、考点导航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2.理解货币的产生与本质3.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4.了解纸币的含义,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5.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6.了解外汇与汇率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二、知识网络(板书设计):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产生、含义货币的本质价值尺度揭开货币的货币的基本职能贮藏手段神秘面纱其他职能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纸币的含义神奇的货币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的优点信用卡的含义使用信用卡的优点转帐支票信用工具和支票支票的种类外汇现金支票外汇的含义外汇汇率(汇价)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及意义三、考点疏理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①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②不同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①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②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
也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的实现。
2.货币的产生、含义与本质(1)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产生。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初中政治货币的教案
![初中政治货币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cea60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09.png)
初中政治货币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货币的起源、本质和基本职能;2. 掌握不同类型的货币及其特点;3. 理解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货币现象的兴趣,增强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货币的起源、本质和基本职能;2. 不同类型货币的特点;3. 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难点:1. 货币本质的理解;2. 国家货币政策调整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货币的短片,引发学生对货币的兴趣,然后提问:“什么是货币?货币有哪些作用?”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货币的起源、本质和基本职能。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类型货币的特点,如纸币、硬币、电子货币等。
讨论结束后,邀请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一组关于国家货币政策调整对经济影响的案例,如利率调整、信贷政策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货币现象的认识和体会。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观察生活中货币现象,下周上课时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践分享:评价学生在生活中对货币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货币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货币现象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货币的产生教案
![货币的产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d98a4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a1.png)
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教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识记、理解一般等价物、货币职能等概念。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看演示文稿,相互讨论的方法理解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一般等价物的含义2、货币的含义及其职能三、教学难点:1、货币的含义及其职能四、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比较法五、课型:新授课六、课时:一课时七、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课件:画面:中国历代货币商朝:贝币;周朝:布币、刀币、环钱、蚁鼻钱;秦朝:外圆内方的“半两钱”;汉朝:“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清朝:机制铜元、银元……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国家之一,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中国货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历史`。
那么,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呢?它的本质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树立正确的金钱”。
讲授新课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产生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2)什么叫一般等价物?(3)金银为什么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4)货币的含义和本质是什么?货币的产生对货币产生的阶段,基础好的同学能概括出来,基础差的同学还有一定困难,学生思考回答后,由教师归纳,并对关节点进行点拨。
我们现在买东西时,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却不是这样。
在历史上,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的出现晚得多。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经历了四个阶段:1、偶然的物物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即商品所有者以自己的商品直接和他所需要的另一种商品相交换。
例如一头羊可以换取一柄斧头,说明尽管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其作用价值可以等价,互相交换。
2、扩大的物物交换;随着社会的发展,物品交换的频繁,不只是局限于生活必须品之间的交换,交易更加广泛。
货币的本质教案(试用)
![货币的本质教案(试用)](https://img.taocdn.com/s3/m/238ee9b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b.png)
货币的本质教案(试用)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货币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让学生了解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货币的定义和起源货币的演变过程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货币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1.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作业和小组讨论的表现第二章:货币的定义和起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货币的定义和起源。
2.2 教学内容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起源和发展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货币的定义和起源。
2.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作业和小组讨论的表现第三章:货币的演变过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货币的演变过程。
3.2 教学内容实物货币阶段金属货币阶段纸币货币阶段数字货币阶段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货币的演变过程。
3.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作业和小组讨论的表现第四章: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货币在交易中的作用货币在储蓄和投资中的作用货币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4.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作业和小组讨论的表现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货币的本质和作用。
让学生展望货币的未来发展趋势。
5.2 教学内容货币的本质和作用总结货币的未来发展趋势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总结货币的本质和作用。
采用讲授法,讲解货币的未来发展趋势。
5.4 教学评估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学生作业和考试的表现第六章:货币的职能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
让学生了解货币的其他职能。
6.2 教学内容货币的交换职能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货币的基本职能。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货币的其他职能。
人教版高一政治上册货币教案
![人教版高一政治上册货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ab463e6137ee06eef91899.png)
货币【考点说明】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突破】1.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这里要强调“一切”二字,如果不能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而是一个或几个,那就不是货币,只是商品的等价物。
应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价值尺度的职能。
①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有价值,因而货币可以以自己的价值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②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在货币产生之前是用另外一种商品来表示,形成交换价值。
在货币产生之后用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形成价格。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就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③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需要现实中的货币,只需要观念形态的货币。
(2)流通手段。
要注意区分商品流通和流通手段这两个概念。
“流通手段”是从货币职能的角度上讲的,为的是区别物与物的直接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还要注意区分货币出现以前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的关系。
它们的联系是:买卖行为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从本质上看都是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因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们的区别是:第一,前者既包括商品流通,也包括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后者仅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第二,前者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买卖是同一过程。
后者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在这里买和卖分成两个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分离。
第三,前者在货币产生之前就存在;后者则是在货币产生之后出现的。
另外,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中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2.货币的本质(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但它和以前的一般等价物有区别。
①含义不同。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基本职能教案
![货币的基本职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8847680722192e4536f6ea.png)
课后反思:
c、用美元去英国买物品(世界货币)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观看视频钱钱 钱
根据讨论:说一说你对金钱的看法。你认为应如何获取金钱
课堂检测
1. 货币是不是商品(是)
2.金店里出售的黄金首饰是货币吗
(不是)
3.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课堂小结:
1、货币是为充当商品交换媒介,成为一般等价物而产生的
3)货币的基本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2.拓展题:
中职毕业生王明工作后第一个月,拿到了第一笔工资5000元,他花了300元给父亲买手表,花200元给母亲买衣服,花100元给自己买生活必需品,花400元给弟弟买了手机,临走时发现一个很喜欢的笔记本电脑,标价4800元。他想余下的钱不够了,下个月再买吧。
2、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其中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大小
5、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的货币符号,不是商品。
6、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作业:
1.课后作业:
1)什么是货币
2)什么是纸币
结论: 货币是为充当商品交换媒介,成为一般等价物而产生的
商品的交换过程就表现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自己的商品 → 货币 →需要的商品
问题三:什么是货币 学生自学
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问题四:货币是商品吗(是)
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也就是货币的职能.
大学货币的职能教案
![大学货币的职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33315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b.png)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2. 使学生掌握货币的五大职能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金融素养。
教学重点:1.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2. 货币的五大职能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货币的五大职能的区分和应用。
2. 货币职能在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货币吗?货币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2.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二、讲解货币的本质1.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 货币之所以能够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是因为金或者银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三、讲解货币的职能1.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2. 流通手段: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方便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3. 贮藏手段: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储存财富。
4.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用于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5. 世界货币:货币在国际贸易中充当一般等价物。
四、举例说明货币职能的应用1. 举例说明货币在购买商品、支付工资、储蓄等方面的应用。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货币职能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堂讨论1. 讨论货币职能在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等。
2. 分析货币职能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
六、总结1. 总结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强调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金融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清晰等。
3. 学生对货币职能在经济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货币课程教案[5篇范例]
![货币课程教案[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c763fc7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0.png)
货币课程教案[5篇范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经济学原理》第四章“货币与通货膨胀”部分,详细内容包括货币的定义、功能、货币供应与需求、货币政策以及通货膨胀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货币的本质和功能,认识到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使学生掌握货币供应与需求、通货膨胀等基本经济原理,培养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提高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货币供应与需求的关系、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2.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与功能、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货币图片,引发学生对货币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货币的定义、功能、货币供应与需求、货币政策以及通货膨胀等基本概念。
3. 实践情景引入:举例分析现实生活中货币供应与需求的变化、通货膨胀等现象。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货币供应与需求、通货膨胀等经济原理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货币的定义与功能2. 货币供应与需求3. 货币政策4. 通货膨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货币的定义、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分析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并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其效果。
(3)请举例说明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货币的定义:货币是经济生活中用于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储藏、世界货币。
(2)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手段,保持货币供应与需求的平衡,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
(3)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居民生活水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投资减少,经济增长放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不是第一课的重点,也不是难点。
对本框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后面要学到的关于货币的知识。
货币的职能是学习的重点。
一、基本知识: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2、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优点3、货币的含义4、货币的本质5、货币的职能二、重点难点分析1.正确理解货币的本质。
对货币本质的理解是本框的难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
(1)从货币的产生过程来理解。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经历了从偶然的物物交换到扩大的物物交换,再到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最后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的时候,货币就产生了。
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又和其他商品不同,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强调“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
货币在本质上就是一般等价物。
(2)根据货币的含义,通过分析比较货币与普通商品、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联系和区别来理解。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从货币的作用来理解。
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所以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交换在现象上看是物和物的交换,在本质上都是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既然货币是一种商品,所以同样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这句话表达了金银和货币的关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1)“金银天然是货币”是错误的,应改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我们的不能把金银和货币完全等同起来。
在货币产生之前,金银作为商品早已存在,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金银就是金银,它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才成为货币。
黄金、白银可以用来做家庭用具、装饰品。
所以说“金银天然是货币”是错误的,只有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时,它才与别的商品不同了,成了货币。
(2)“货币天然是金银”是正确的。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由于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等特点,决定了金银适合于充当一般等价物,当金银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后,获得了不可更改的地位,一般等价物只能由它来充当。
因此货币天然就是金银。
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属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现实生活中离不开货币,不了解货币的职能,就不能全面了解商品,了解价值规律。
因此,对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的理解是本单元的重点。
(1)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的“基本”是指这两个职能从货币产生时就存在,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
①价值尺度:A、价值尺度含义。
价值尺度主要是以货币为尺度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的大小。
在这里,“一切”体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B、可以充当价值尺度的原因。
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是商品,因此它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C、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
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时,就叫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一般与价值成正比。
D、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功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而不是现实的货币。
②对流通手段的理解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从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历史理解:商品流通的含义。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与物的交换,即商品——商品。
货币出现后,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商品流通,商品的交换过程变成: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成为交换的媒介。
商品交换包括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
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的比较见下图:B、流通手段的含义。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也称购买手段。
明确商品流通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的含义,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
含义不同: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侧重点不同:商品流通是从商品交换的形式上讲的,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流通手段从货币职能的角度上讲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C、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是观念的货币。
这一点与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正好相反。
(2)理解货币的其他三个职能:①贮藏手段。
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交换。
所以人们可以把它当成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货币当成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就是货币的贮藏手段的职能。
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支付手段。
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是货币的支付手段的职能。
③世界货币。
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三、易错易混分析:1.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的关系这是本单元易混易错点。
(1)交换价值和价格都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任何商品的价值不可能由自身表现,需要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在货币产生之前,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另一种商品就成为这种商品的交换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的大小是由价值决定的。
在货币产生之后,商品的价值由货币来表现,这就是商品的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是价格的基础。
价格也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所以交换价值和价格都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只不过交换价值是在物物交换时期的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格是货币产生后的价值的表现形式。
(2)交换价值和价格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由价值决定的。
2.货币与普通商品、一般等价物的关系(1)货币与普通商品的联系与区别。
货币是一种商品,和其它的商品一样都有价值,都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但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①联系:货币与普通商品的联系:货币也是商品。
②货币与普通商品的区别主要有:产生时间不同:商品出现在前,货币出现在后;含义不同: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职能不同: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而其它的商品则没有。
(2)货币和一般等价物的联系和区别。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但又与其他的一般等价物不同,只有当贵金属金银用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才产生。
①货币和一般等价物都是从商品中分离出的商品,都可以和其他的一切商品相交换。
货币本身也是一般等价物。
②货币和一般等价物的区别有:产生时间不同:其它的一般等价物比货币产生的时间早,只有当贵金属金银用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产生了货币;含义不同: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特征不同:货币的价值比较大,用较少的货币能进行大量的交换;易于分割,分割之后既不会减值,又给交换带来方便;易于保存,不会因为保存时间长而使价值发生变化;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进行交易。
其它的一般等价物各自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上述某种特征,但不能完全具备这些特点;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其它一般等价物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3、黄金和黄金饰品这是本节的易混点。
黄金由于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等特点,成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即货币,具有货币的职能。
黄金饰品是以黄金为主要原料加工制作的装饰品,是一种普通的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
黄金饰品不符合货币的含义和本质,也不具备货币的职能。
四、例题解析:例1、金银充当货币后,可以与一切商品交换,这表明:( )A.金银作为货币,就不再是商品了B.金银作为货币,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C.金银天生具有作为货币的社会属性D.金银作为货币,其购买力大小是不变的解题分析:主要考察对商品和货币本质的理解。
货币是商品,金银充当货币后依然是商品,A是错误的选项。
货币作为商品,在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时,体现的都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故B是正确的选项。
金银并不是一出现就作为货币出现,而是由于其本身的某些优点,使人们在长期的比较选择中,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才成为货币。
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但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C是错误的选项。
金银作为货币,其价值(购买力)是由生产这种货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生产货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其购买力也会发生变化,D的说法是不对的。
正确答案是B例2.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这说明( )A.金银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B.金银不是唯一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作为一般等价物,金银和贝壳的本质是相同的D.金银是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产物解题分析:“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说明金银在货币产生之前的商品交换中就已存在,所以说金银是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产物是错误的,D项可以排除。
“货币天然是金银”说明充当货币的材料只能是金银,这是由金银的优点决定的。
A是正确的。
在货币产生之前,除了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之外,还有其他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但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只有金银,B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为AC。
例3、价值尺度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是:( )A.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B.想象的货币C.现实的货币D.一种货币符号解题分析:题目主要考察对货币基本职能的理解。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这时的货币只需要是观念的货币就行了,所以排除C,选择B。
货币作为商品,其价值和其他商品一样是由生产货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会随着生产货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不是固定不变的,排除A。
货币符号指的替代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价值符号,实际上是由纸币和不足值的金属铸币,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是货币本身,而不是代表货币的货币符号,排除D。
正确答案为B。
例4:货币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之一,它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小张在商店里购买一件打折商品,原标价为人民币50元,实际支付40元。
在这次购买活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考生对货币的职能的理解和应用。
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