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肿瘤免疫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人卫第9版教材--高清彩色_201-232

《医学免疫学》人卫第9版教材--高清彩色_201-232
3.肿瘤的免疫检查点治疗解除肿瘤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以治疗肿瘤是肿瘤免疫治疗理论和 应用方面的最大突破,最突出的进展是免疫检查点疗法。免疫检查点分子是一类免疫抑制性分子如CTLA-4和PD.1,可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广度,从而避免正常组织的损伤和破坏,在肿瘤的发生、发 展过程中成为诱导肿瘤免疫耐受的主要原因之一。免疫检查点疗法是通过靶向共抑制或共刺激信号 等一系列途径以调节T细胞活性来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治疗方法。针对CTLA-4和PD-1或其配体PD-L1研制的系列抗体在临床治疗肿瘤中取得良好效果,被认为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里程碑事件。
(二)免疫效应分子的抗肿瘤作用
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分子以及一些酶类分子等也参与了机体的抗肿瘤作用。
1. 抗体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肿瘤细胞因表达肿瘤抗原而能激活B细胞分泌具有抗肿瘤作 用的抗体。这些抗体可通过如下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图22-5):①激活补体系统溶解肿瘤细胞; ②IgG可介导巨噬细胞、NK细胞发挥ADCC效应;③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④抗体封闭肿瘤细胞上的 某些受体,如封闭肿瘤细胞表面转铁蛋白受体,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三、对病原体所致肿瘤的预防
已知多种病原体感染与高发的肿瘤有关,如HBV或HC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HPV感染与宫颈 癌、EBV感染与鼻咽癌、HTLV.1感染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等。制备相关的病原体疫苗或探索新的干 预方式将可能降低这些肿瘤的发生。成功的范例是HPV疫苗应用于宫颈癌的预防。20世纪80年代 初期,我国在肝癌高发地江苏省启东市开展的HBV疫苗的免疫接种在降低了乙型肝炎的发生率的同 时,也大大降低了肝癌的发生率。
第四节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防治
―、肿瘤的免疫诊断
通过生化和免疫学技术检测肿瘤抗原、抗肿瘤抗体或其他肿瘤标记物,有助于辅助对肿瘤患者的 诊断及肿瘤状态的评估。检测肿瘤抗原是最常用的肿瘤免疫诊断方法,例如,AFP水平的升高对原发 性肝细胞肝癌有诊断价值,CEA的升高有助于诊断结直肠癌,CA199的检出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PSA的升高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除了血清或其他体液内肿瘤标志物外,釆用特异性单抗免疫组 化或流式细胞术等对细胞表面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愈来愈受到重视,例如对淋巴瘤和白血病细胞表面CD分子的检测,有助于淋巴瘤和白血病的诊断和组织分型,为其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此外,将放 射性核素如⑶I与特异性抗肿瘤单抗结合后,从静脉或腔内注入体内可清晰显示和追踪肿瘤的形态和 转移,已应用于肿瘤诊断。对肿瘤抗原、抗肿瘤抗体或其他肿瘤标记物水平的动态检测和评估还有助 于对肿瘤患者预后的判断。

史上最全肿瘤免疫疗法(一)

史上最全肿瘤免疫疗法(一)

史上最全肿瘤免疫疗法(一)最近几年肿瘤治疗领域什么东西最火?答案毫无疑问指向肿瘤免疫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在国内外的肿瘤患者、医学界、药厂、投资机构、新闻媒体等圈子,掀起了讨论和追逐的热潮:PD-1、PD-L1、CAR-T、生物治疗、肿瘤疫苗、基因疗法……一时间,各种相关的、不相关的中英文词汇,连篇累牍,激起濒临绝症的病友心底强烈的求生愿望。

形形色色的肿瘤免疫治疗技术让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

不少肿瘤患者,对免疫治疗,盲目乐观、跃跃欲试;有的患者,甚至不惜重金、冒着生命危险,去尝试依然处于研发早期阶段的、连安全性都无法保证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技术”。

肿瘤免疫治疗是什么?什么样的肿瘤免疫治疗是靠谱的?什么是不成熟的?什么是在大忽悠?癌度将推出系列文章,综述肿瘤免疫治疗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带您遨游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知识海洋中,力争让每一个普通的患者、病属都能练就“火眼金睛”,不再迷茫!一、免疫学基础免疫的基本概念1免疫免疫的英文是“immunity”,来源于拉丁文“immunitas”,其原意是免除差役,免除赋税。

引申到医学的时候,一开始指免除瘟疫,即抵抗传染病的能力。

对人体免疫功能的认识首先就是从抗感染免疫开始,机体抗感染的能力被认为是人体的免疫能力。

免疫系统的重要生理功能就是对“自己”和“非己”抗原的识别和应答,以它识别和区分“自己”和“非己”抗原分子的能力,起着排异和维持自身耐受的作用。

图1 传统免疫系统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和反应模式免疫的现代概念指的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在健康和疾病条件下的免疫现象,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方法进行诊断、预防和治疗的科学。

2抗原抗原的英文是“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精选五篇)

医学免疫学(精选五篇)

医学免疫学(精选五篇)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基本内容:《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医学免疫学概论、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MHC及其编码分子、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T细胞及其T细胞介导免疫、B细胞及其B 细胞介导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调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的理论基础、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

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组成与功能的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好地将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到该专业其他各学科。

基本要求:从理论上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免疫学功能、免疫系统应答机制及其相互调节;了解病理状态下免疫系统异常应答机制。

教学方式:大课讲授基本理论,实验课介绍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课程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结合实验课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教材:一、教学用书:陈慰峰主编:《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二、实验教学用书:刘瑞梓编写:《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三、参考教材:1.龚非力主编:《医学免疫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th2.Roitt, Brostoff, Male: 《Immunology》,人民卫生出版社,6 edition.3.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Abbas, 2004, 5th 4.Immunobiology,Janeway,2004,6th Ed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第1周)第一篇概论免疫学简介(2学时)教学内容:1.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功能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意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3.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4.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医学免疫学 肿瘤免疫

医学免疫学 肿瘤免疫

1.易感基因:用基因克隆或基因分析技术已发
现20个癌倾向基因(cancer predispesing
gene)
BRCA-乳癌、卵巢癌易感
MMR基因突变-结直肠癌家族
2.癌的生态遗传学(ECOGENETICS):接触 致癌物(基因突变)+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膀胱癌
遗传因素(遗传性乙酰化解毒作用很慢) 诱发
• 肿瘤 是在各种致癌因素(化学物质、放射 线照射和病毒感染等)作用下,组织细胞的 某些生长调控基因发生突变或者异常表达的 结果。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 恶性肿瘤为
致命性疾病, 目前肿瘤免疫
一、 肿瘤相关基因及肿瘤抗原 二、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三、肿瘤逃避机体免疫攻击的机制 四、肿瘤的免疫学检测与治疗
环境因素(吸烟或职业性接触芳香胺)
3.肿瘤标志
瘤细胞表面标志:CD分子——白血病分类,黑色素瘤诊断 融合基因——BCR/ABL蛋白 过高表达——P 185
血清标志:AFP;CEA;HCG;PSA;糖蛋白( CA19-9, CA-50 )
4.患者免疫功能状态评估
T细胞、NK细胞、 Mφ细胞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AIT)
转输LAK、TIL、NK细胞、MΦ和 CTL等。
分子水平的治疗
1、基于抗体的靶向治疗 2、细胞因子治疗
1、基于抗体的靶向治疗
(1)抗瘤抗体介导的靶向疗法
1)抗体-药物偶合物、免疫毒素(immunotoxin)、 抗体-核素偶联物、双功能抗体、抗体-超抗原偶联物 导向治疗。
* 幼稚淋巴细胞接触肿瘤抗原 →诱发免疫耐受
(四)肿瘤细胞诱导效应细胞凋亡

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题库版)1、单选以下肿瘤标志物中属于胚胎抗原类的是().A.CA125B.ACTHC.hCGD.PAPE.CEA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AFP和CEA等属于胚胎抗原类(江南博哥),ACTH和hCG属于激素类,CA125属于糖链抗原类,PAP属于酶类。

2、单选患者男性,65岁,无临床症状,健康查体时发现PSA升高,血清t-PSA为43μg/L,f-PSA为5.2μg/L,f-PSA/t-PSA为12.1%。

该患者最可能患的疾病为().A.前列腺癌B.前列腺炎C.前列腺肥大D.泌尿系感染E.慢性肾小球肾炎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患者的年龄及检查结果,可判断前列腺癌的可能性最大,若f-PSA和t.PSA同时升高且f-PSA/t-PSA降低<10%时需考虑前列腺癌的可能。

3、单选结直肠癌诊治的最佳肿瘤标志物是().A.CEAB.CA50C.CA19-9D.CA72-4E.CA153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CA19-9是结直肠癌诊治的最佳肿瘤标志物。

4、单选具有抗原递呈作用,辅助T、B细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是().A.T细胞B.B细胞C.NK细胞D.吞噬细胞E.树突状细胞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T细胞应答是控制肿瘤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宿主应答;NK细胞具有广谱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可通过ADCC效应作用杀伤IgG包裹的肿瘤细胞;活化的吞噬细胞可分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毒性因子间接杀伤肿瘤细胞;树突状细胞具有极强的抗原递呈作用,辅助T、B细胞参与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

5、单选诊断原发性肝癌常用肿瘤标志物的最佳组合是().A.AFP、γ-GTⅡ、ALPB.AFP、-γ-GT、GSTC.AFP、-γ-GT、TPSD.γ-GTⅡ、ALP1、GSTE.AFP、CA199、NSE正确答案:A6、单选患者,男,70岁。

尿频、尿流缓慢、排尿困难3年。

选择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A.AFPB.CEAC.CA25D.CA153E.PSA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血清CEA浓度升高,尤其>20μg/L时常提示患有恶性肿瘤,如肠癌、肺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癌等。

张博士医考红宝书——医学免疫学复习指导6

张博士医考红宝书——医学免疫学复习指导6

张博士医考红宝书——医学免疫学复习指导6第十四单元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一、基本概念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

自身免疫病是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①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变常限定于某一特定的器官,由对器官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应答引起,典型的疾病有: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多发性硬化;②器官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全身性或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可见于多种器官,结缔组织多受累,故又称结缔组织病。

典型的器官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等。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诱因(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隐蔽抗原隐蔽抗原是指体内某些与免疫系统在解剖位置上隔绝的抗原成分。

在手术、外伤或感染等情况下,隐蔽抗原释放人血流或淋巴液得以与免疫系统接触,从而引发针对隐蔽抗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精子、眼内容物通常被视为隐蔽抗原。

因输精管结扎术等原因释放人血的精子可刺激机体产生抗自身精子的抗体,此抗体可引发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因眼外伤释放的眼内容物可刺激机体产生抗自身的自身抗体,此抗体可能攻击健侧眼的内容物,引发自身免疫性交感性眼炎。

【历年真题解析】1.下列哪种抗原为隐蔽的自身抗原A.眼葡萄膜色素抗原B.肿瘤抗原C.ABO血型抗原D.HLA抗原E.Rh血型抗原答案:A解析:机体有些组织成分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终生不与免疫系统接触,称为隐蔽抗原。

例如眼晶状体、葡萄膜和精子等都是隐蔽抗原。

2.变化了的自身抗原生物、物理、化学以及药物等因素可以使自身抗原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的自身抗原可引起自身免疫病。

如变性的自身IgG可刺激机体产生抗自身变性IgG的IgM或IgG。

(二)免疫调节异常1.多克隆刺激剂旁路活化在有些情况下,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是由于T淋巴细胞对这些自身抗原处于耐受状态,而B细胞依然保存着免疫反应性。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_研究生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_研究生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_研究生免疫学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及要求:掌握部分以黑体打印。

第1章免疫器官和组织一、中枢免疫器官(一)胸腺的组织结构、细胞组成、微环境、功能;胸腺外的T 细胞发育(二)骨髓的组织结构、微环境、功能;骨髓外的B细胞发育场所二、外周免疫器官(一)淋巴结的体内分布、结构、功能(二)脾的结构、功能(三)黏膜免疫系统的概念、组成、功能特点(四)三级林把组织(五)淋巴细胞再循环第2章免疫球蛋白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立体结构、其他成分、水解片段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二、抗体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与表达四、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五、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六、人工制备抗体: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概念及其优缺点)第3章补体系统一、补体系统概述:组成、命名、理化性质、代谢二、补体的激活: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及其共同末端效应三、补体活化的调控四、补体受体五、补体的生物学功能及意义六、补体系统与疾病第4章细胞因子一、细胞因子的概述:分类、共同特点、表达与功能调节二、细胞因子受体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四、细胞因子与某些病理过程的关系五、细胞因子各论(掌握一些重要细胞因子的来源、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六、细胞因子与临床第5章白细胞分化抗原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二、参与抗原摄取与提呈的CD分子(CD1的生物学作用)三、参与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一)参与T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二)参与B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四、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五、CD分子与临床第6章粘附分子一、粘附分子的概念及分类二、各类粘附分子的特性三、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一)黏附分子的免疫学作用(二)黏附分子的其他生物学作用四、粘附分子与临床第7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一、概述:基本概念、小鼠MHC二、人类MHC(一)HLA复合体定位及结构(二)HLA复合体等位基因及编码产物的分类与命名(三)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及其意义(多基因性;高度多态性;单元型遗传;连锁不平衡)三、HLA抗原系统(一)HLA抗原的分子结构(二)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三)HLA抗原的表达(即组织分布)及其调控四、MHC的功能(参与抗原加工和提呈、MHC分子的其他生物学作用)五、HLA与医学的关系第8章造血干细胞一、造血干细胞的概述二、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淋巴样干细胞及其分化(详见第9章)】三、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第9章淋巴细胞一、T淋巴细胞(一)T细胞的个体发育(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及其生物学意义)(二)T细胞表面标志(参见第5章第2节)(三)T细胞亚群及功能二、B淋巴细胞(一)B细胞的个体发育(抗原非依赖期的阴性选择;抗原依赖期)(二)B细胞表面标志(参见第5章第2节)(三)B细胞亚群及功能三、大颗粒淋巴细胞的一般特征、主要生物学功能附:LAK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概念第10章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一、抗原提呈细胞(一)树突状细胞,即DC的来源、分化、发育、迁移、分布、分类及生物学功能(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的表面标志、激活及生物学作用(三)B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特点)(四)兼职抗原提呈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活化的T细胞等二、其它免疫相关细胞第11章抗原与抗原提呈一、抗原概述(一)抗原的性质:异物性、一定的理化性状、完整性(二)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表位——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交叉反应(三)抗原的种类(四)诱导免疫细胞增殖的其他成分:免疫佐剂、丝裂原、超抗原二、抗原提呈(一)溶酶体提呈途径(MHC Ⅱ类分子途径)(二)胞质溶胶提呈途径(MHCⅠ类分子途径)(三)交叉提呈途径(四)非经典MHC分子(CD1)提呈途径第12章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一、免疫应答概述(一)免疫应答的概念及类型(二)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二、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一)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二)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三)T细胞活化的胞内分子机制(四)T细胞增殖、分化(五)T细胞介导的效应1、CTL介导的细胞毒效应2、CD4+Th1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三、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一)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1、B细胞识别TI抗原2、B细胞识别TD抗原(二)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三)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四)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四、其他免疫细胞的效应机制第13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一、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一)BCR、TCR多样性及其分子基础(二)BCR、TCR基因重排(三)BCR、TCR多样性的机制二、免疫应答的记忆性三、免疫耐受性(一)免疫耐受的概念及特性(二)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三)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中枢免疫耐受、外周耐受(四)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五)人工诱导免疫耐受与临床第14章细胞凋亡与免疫一、细胞凋亡概述(一)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二)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三)细胞凋亡的诱导剂和抑制剂(四)免疫相关的凋亡信号转导二、细胞凋亡与免疫生理(一)免疫细胞的中枢发育与凋亡(二)淋巴细胞的致凋亡效应三、细胞凋亡与免疫病理第15章天然免疫一、参与天然免疫的组分及其效应机制(一)屏障结构(二)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三)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二、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一)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病原微生物表面存在一些人体宿主所没有的,但可为许多相关微生物所共享,结构恒定且进化保守的分子结构,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固有免疫识别的PAMP,往往是病原体赖以生存,因而变化较少的主要部分,如病毒的双链RNA和细菌的脂多糖,对此,病原体很难产生突变而逃脱固有免疫的作用。

医学免疫学名解

医学免疫学名解

胸腺微环境: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因子组成,是决定T细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抗原(antigen,Ag):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细胞表位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共同抗原表位:某些抗原分子中含多个抗原表位,而不同抗原间可能含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某些抗原诱生的特异性抗体或活化淋巴细胞,不仅可与自身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还可与其他抗原中相同或相似的表位反应,此为交叉反应。

超抗原(SPA):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抗原。

佐剂(adjuvant):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人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抗体(antibody,Ab):是免疫系统在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肿瘤免疫

肿瘤免疫

6.糖基化等原因导致异常的细胞蛋白 及其产物:多种肿瘤细胞表面常过量 表达或表达结构异常的糖脂或糖蛋白, 此类肿瘤抗原既可用作肿瘤诊断的标 志物,也可用作肿瘤免疫治疗的靶分 子。
肿瘤抗原的分类和特征
(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 1.肿瘤特异性抗原 2.肿瘤相关抗原:胚胎抗原、组织特异性分化抗原、过量表达的抗原 (二)根据肿瘤抗原产生的机制分类
CEA----直肠结肠癌, CA199----胰腺癌 PSA----前列腺癌
131
I标记抗CEA单抗闪烁成像示结肠癌肺肝转
胸X光片)
(左:
民间俗语 是癌治不好,治好不是癌
10个癌9个埋,剩下一个不是癌
癌症=绝症=死亡 医学论断(WHO): 1/3的癌症得到预防; 1/3的癌症可以治愈,长期存活; 1/3的晚期患者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可以延 长生命,减少痛苦。
CD20是B细胞表面的一种分化抗原,在某些肿瘤如部分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胸 腺瘤等患者中可以检测到CD20。靶向CD20的基因工程抗体(商品名rituxan)能够 通过多种机制杀伤表达CD20的肿瘤细胞,成为全球第一个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非 霍奇金淋巴瘤的单克隆抗体,目前已在临床推广应用。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是前列腺癌早期诊断、检测治疗反应和判断预后的重要血 清标志物。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
肿瘤免疫治疗的理想机制:
诱导肿瘤细胞自身生长停滞或凋亡 激发机体产生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
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是克服宿主对 肿瘤细胞的免疫忽视状态。
手术疗法
放射疗法
化学药物疗法
免疫疗法
肿瘤
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分为
• 主动免疫治疗:激发宿主抗肿瘤免疫 应答 • 被动免疫治疗:外源性免疫效应物质 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 • 主动+被动

医学免疫学-肿瘤免疫

医学免疫学-肿瘤免疫

第二节 一、体液免疫应答(熟悉)
• • • •
1.激活补体系统溶解肿瘤细胞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3.抗体的免疫调理作用 4.抗体封闭肿瘤细胞上的某些受体作用 抗体可通过 封闭肿瘤细胞表面某些受体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 行为, • 5.抗体使肿瘤细胞上的黏附特性改变或丧失作用
第一节 (二)根据诱发和发生情况的分类法
• • • • • • 1)AFP:胚胎期AFP为胚胎血清中的正常成分 出生后AFP消失 原发性肝癌:肝细胞合成大量AFP,血清中AFP↑ AFP是肝硬化癌诊断,普查,疗效观察,复发的指标 2)CEA 镶嵌干细胞膜的180KD糖蛋白,是Ig超家族成员,结肠、直肠、 食道、胃、肝、胰等处肿瘤发生时,可检出 CEA,可辅助诊断, 但特异性不高。 • 3)胚胎性硫糖蛋白抗原(FSA) 含硫的酸性糖蛋白 • 胃癌—96% 胃溃疡—14% 胃炎—9.4% • 胚胎抗原的临床意义:可用于某些肿瘤的免疫学诊断,也可作 为免疫学治疗的靶抗原。 •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 肿瘤免疫学(tumor immunology)是研究肿瘤抗原性质、 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 的相互关系以及肿瘤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科学.。 • • 第一节 肿瘤抗原 • 第二节 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 • 第三节 肿瘤逃逸机体免疫攻击的机制 •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免疫治疗及预防
• 但多数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较弱。
图:TSA的证实(了解)
图:TSTA的确定(了解)
第一节 一、根据肿瘤抗原的特异性分类
• (二)肿瘤相关性抗原(掌握概念)
• (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 • 是指一些肿瘤细胞表面糖蛋白或糖脂成分,在正常细 胞上有微量表达,但在肿 瘤细胞表达明显↑不是肿瘤 细胞所特有的成分。 • 如胚胎抗原、分化抗原和过度表达的癌基因产物等均 属TAA。

肿瘤免疫定义

肿瘤免疫定义

肿瘤免疫定义
肿瘤免疫(tumor immunology)是研究肿瘤抗原、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相互关系;机体对肿瘤免疫应答和肿瘤细胞逃逸免疫效应的机制;及肿瘤的免疫诊断和免疫防治的科学。

肿瘤是机体正常细胞恶变的产物,其特点是不断增殖并在体内转移。

因此肿瘤细胞在免疫学上的突出特点是出现某些在同类正常细胞中看不到的新的抗原标志。

现已陆续发现的肿瘤抗原包括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

前者为肿瘤细胞所独有;后者大多指胚胎性抗原,为胚胎组织与肿瘤组织所共有。

阐述肿瘤与免疫有关的证据

阐述肿瘤与免疫有关的证据

阐述肿瘤与免疫有关的证据
1、免疫与肿瘤的关系
免疫和肿瘤是有密切的关系的,如果人体的免疫力下降的话是很容易长肿瘤的,人体的正气比较充足的话,邪气就不容易进入体内,中医中说的正气指的就是免疫能力,免疫功能有防御病毒侵入的、防止疾病侵入的效果。

临床上的实践显示,免疫力的低下可以造成人体长肿瘤的几率变大,这是导致肿瘤的一个内在原因,所以应该积极的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比如经常锻炼,并且要增加营养的摄入等。

2、肿瘤免疫学检测办法
肿瘤免疫学检测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体液免疫的检测的方法,一种是细胞免疫的检测方法,体液免疫检测的方法主要是检测体液中的B细胞,因为在体液中起主要免疫作用的就是B细胞,病毒和细菌进入体液后一般都会在体液中产生抗原,这样就会引起体液免疫了,检测B细胞的数量可以检测出肿瘤。

细胞免疫重要是检测T细胞的量,T细胞有对细菌进行杀伤还有对病毒进行清理的作用。

所以检测T细胞数量可以检查出肿瘤。

3、肿瘤免疫学诊断办法
主要诊断的办法就是诊断肿瘤的抗原在身体内有没有出现,检测肿瘤的抗体有没有在身体内出现,另外可以通过现在医学手段进行肿瘤的检测,比如免疫学成像系统。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WF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WF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第一讲绪论1、概念: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

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

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

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1、概念: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20.肿瘤免疫

医学免疫学:20.肿瘤免疫
于肿瘤细胞而不表达于正常细胞的肿瘤抗原。 • 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 TAA):既表
达于正常细胞也表达于肿瘤细胞的抗原,但肿瘤细胞的表 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细胞的肿瘤抗原。
肿瘤抗原的分类
(二)根据诱发因素不同 – 理化因素诱生的肿瘤抗原 – 病毒诱生的肿瘤抗原 – 自发肿瘤抗原 – 胚胎抗原理化因Fra bibliotek诱生的肿瘤抗原
• 化学或物理致癌剂
化学:甲基胆蒽、亚硝酸胺等。 物理:紫外线、X-射线、放射性粉尘。
化学致癌剂或辐射
基因突变
理化因素诱生的肿瘤抗原特点
•特异性高
同一致癌剂
不同个体甚至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
不同特异性
病毒诱生的肿瘤抗原
病毒
肿瘤 (肿瘤抗原)
EB病毒(EBV)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 CTL
– 用特异性多肽抗原体外诱导CTL克隆
三、对病原体所致肿瘤的预防
病毒 EB病毒(EBV)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肿瘤 (肿瘤抗原)
B细胞淋巴瘤 鼻咽癌 宫颈癌
乙肝和丙肝病毒(HBV 、HCV) 原发性肝癌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1 (HTLV-1)T细胞白血病
– 用高浓度IL-2激活来自患者自体或正常供者的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TIL(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 从切除的瘤组织或癌性胸腹水中分离淋巴细 胞,体外经IL-2诱导激活扩增
• 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
– 抗CD3单抗、IL-2、 IL-1、IFN-γ体外激活外 周血单个核细胞
胚胎抗原
• 胚胎发育期由胚胎组织产生的正常成分, 出生后逐渐消失或表达量很低。

医学免疫学全套PPT课件

医学免疫学全套PPT课件
一、异物性
1.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异种物质、异体 物质)
2.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 物质。(隔绝的自身成分和修饰的自身 成分)
二、理化状态
(一)化学性质 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一般蛋白
质是良好的抗原。 多糖及多肽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二)分子量大小
要求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 (三)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TD-Ag + TI-Ag
三、半抗原-载体效应
半抗原+蛋白质载体
人工复合抗原 免疫 动物
产生针对半 抗原的抗体
产生针对载体 蛋白的抗体
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T细胞 识别载体表位。并以此将T、B细胞连接起 来,共同发挥效应。
抗原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1.含有不同化学基团的复合抗原只能与相 应抗体特异性结合。
3.作用特点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
三、依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 1. 外源性抗原
2. 内源性抗原
三、其他分类方法 1.根据抗原组成不同分 蛋白质抗原、脂蛋白抗原等 2.根据抗原性质分 全抗原、半抗原 3.根据抗原获得方式分 天然抗原、人工抗原和合成抗原等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表面受体 TCR
BCR
MHC分子 必需
无需
表位性质 主要是线性短肽 天然多肽,多糖
表位大小 8-12个aa (CD8+Tc) 5-15个aa,核苷酸
12-17个aa(CD4+ Th) 或5-7个单糖
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构象和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抗原分子表面

肿瘤免疫医学免疫学

肿瘤免疫医学免疫学

肿瘤免疫学中的抗原提呈和识别 MHC-抗原提呈和T细胞识别的关系
06
肿瘤免疫学治疗
1
肿瘤免疫学治疗发展现状
2
3
肿瘤免疫学治疗是一种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的方法,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过去,肿瘤免疫学治疗的方法有限,主要是基于免疫细胞的治疗和疫苗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肿瘤免疫学治疗的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创新,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新型治疗方法。
未来,肿瘤免疫学治疗将会更加个性化,针对不同患者的基因和免疫特征,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同时,肿瘤免疫学治疗将会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免疫学治疗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MHC-抗原提呈和T细胞识别的关系在肿瘤免疫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肿瘤细胞往往通过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来生存和扩散。
MHC-抗原提呈和T细胞识别的关系也是研究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因为通过干预这一过程可以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MHC-抗原提呈和T细胞识别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为只有当T细胞识别到MHC-抗原复合物时,才会被激活并发挥免疫应答作用。
20世纪初,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抗肿瘤疗法的出现,使得肿瘤免疫学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肿瘤免疫学发展历程
01
肿瘤免疫学研究内容
02
03
04
02
肿瘤免疫应答
监视肿瘤细胞:免疫系统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监测并清除体内出现的肿瘤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免疫逃避-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变异
肿瘤细胞为了逃避免疫监视,会通过表面抗原的变异或缺失,降低与免疫细胞的识别率。- 抑制性细胞因子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因基因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及衰老、死亡细胞。

3.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称免疫耐受。

4.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5.免疫功能: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抗原及体内突变或衰老细胞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的总称。

6.免疫:对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免疫力。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中枢免疫器官(处理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2.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定居的场所和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包括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胃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带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

4.M细胞: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无微绒毛,不能分泌消化液和黏液。

5.造血干细胞(HSC):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能分化潜能的造血前体细胞,体内血细胞均由其分化而来。

6.造血诱导微环境(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造血生长因子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存、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

7.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8.淋巴细胞再循环: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1.免疫原性: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与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7
58
59
四、细胞因子疗法
• 细胞因子注入体内,调节、增强一种或多种免 疫细胞的活性。
• IL-2 ---- 促进NK、CTL增殖 • IFN-γ---- 增强NK杀伤活性和多种细胞 MHC I
分子的表达 • 副作用大
60
五、基因疗法 ---- 细胞因子、协同刺激分子等
61
目前常用的抗肿瘤目的基因
11
12
一、肿瘤抗原的分类
根据特异性可将肿瘤抗原分为两类: 1. 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 ,TSA) 2. 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 TAA)
13
1. 肿瘤特异性抗原(TSA)
• 概念:肿瘤细胞特有、正常细胞不存在的抗原,
Enzyme
drug prodrug
55
三、过继免疫疗法
将免疫效应细胞在体外诱导、激活、扩 增后回输至肿瘤个体,发挥抗肿瘤效应
如:LAK, TIL, CD3AK, CTL
56
• LAK(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 用高浓度IL-2激活来自患者自体或正常供者的外周血单 个核细胞
2 weeks
challenge with live tumor A
2 weeks
challenge with live tumor B
2 weeks
2 weeks
no tumor no tumor
20
2. 肿瘤相关抗原(TAA)
➢ 概念:正常细胞微量存在,细胞癌变时含量明显增加的
肿瘤抗原
➢ 无肿瘤特异性 ➢ 包括:AFP----原发性肝癌
Tumour-specific T cells home to tumour site, along with macrophages and other effectors to eliminate tumour cells.
39
二、抗体
1.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CDC) 2. ADCC 3. 调理作用
• 细胞因子基因
– IL-2~12、IFN-γ、TNF-α、CSF等基因
• 肿瘤抗原基因
– MAGE、CEA等基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MHC基因
• 协同刺激分子基因
– B7、CD54、LFA-3等基因
• 肿瘤自杀基因
– TK、CD基因等
• 抑癌基因
– RB基因、p53基因等
62
63
64
新型肿瘤免疫治疗策略-1 CAR T cell immunotherapy
– 多分布在全身各处上皮组织内 – 不受经典MHC分子限制 – 杀伤对NK细胞不敏感的靶细胞 – 免疫监视功能的第一道防线
31
2. NK细胞:
杀伤多种类型肿瘤细胞,尤其是表达低水 平MHC I分子、逃逸CTL杀伤的肿瘤细胞。
32
NK细胞表面MHC-I分子的受体
KIR2DS
KIR2D
KIR2DL
KIR
Kumar et al. Basic Pathology 6th ed. Figure 6-32
44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一、肿瘤细胞相关的因素:
1. 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弱及抗原调变 2.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覆盖”或被封闭 3. 肿瘤细胞MHCⅠ类分子表达低下或缺失 4. 肿瘤细胞缺乏协同刺激分子 5. 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子 6. 肿瘤细胞抗凋亡或诱发免疫细胞凋亡
• TIL(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 从切除的瘤组织或癌性胸腹水中分离淋巴细胞,体外经 IL-2诱导激活扩增
• CD3AK(CD3 antibody activated killer)
– 抗CD3单抗辅以小剂量IL-2激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CTL
– 用特异性多肽抗原体外诱导CTL克隆
ITIM
KIR3DL
KIR3D
KIR3DS
DAP12 ITAM
CD94/NKG2A:ITIM
KLR
CD94/NKG2C:DAP12 -ITAM
33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12, 239-
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机制
35
3. Mφ:
① APC ② 释放溶酶体酶、氧反应中间产物、NO等 ③ ADCC ④ 分泌细胞因子
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 ---结肠癌
21
22
二、人类常见的肿瘤抗原
1. 胚胎抗原 2. 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3. 突变的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4. 过度或异位表达的自身蛋白
23
第三节 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机制
一、细胞免疫应答 二、体液免疫应答
52
• Monoclonal antibodies that recognize tumor-specific antigens might be used in a variety of ways to help eliminate tumors
53
54
tumor
toxin radioisotope
过500ng/ml • 肝癌早期筛查、诊断、判断疗效和监视复发的一
项重要免疫学指标
79
癌胚抗原(CEA)
• 膜结合型、分子质量为180kDa的糖蛋白 • 高水平出现于2-6月胎儿肠、胰和肝脏等组织 • 正常机体,消化道分泌后大多进入肠腔,血清中水平极低
T细胞、巨噬细胞 炎症反应
山东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
1
第二十五章 肿瘤免疫
2
概述 肿瘤抗原 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机制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肿瘤的免疫学治疗
3
第一节 概 述
4
5
Lymphocytic inflammation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tumors
7
肿瘤排斥抗原具有肿 瘤特异性
65
新型肿瘤免疫治疗策略-2
免疫抑制性受体的阻 断性抗体疗法
Anti-PD-1 Anti-PD-L1 Anti-CTLA-4
2013 Breakthrough
Cancer Immunotherapy
CRISPR CLARITY Human Stem Cells from Cloning Mini-Organs Cosmic Particle Accelerators Identifi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hy We Sleep Our Microbes, Our Health In Vaccine Design, Looks Do Matter
四型超敏反应比较及其特征
类型
I型
参与的分子与细胞
发生机理
变应原
IgE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IgE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过敏 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脱颗粒释放活性物质, 作用于效应器官
II型 III型 IV型
细胞表面抗原 IgG或IgM 补体
巨噬细胞、NK细胞
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补体参与引起细胞溶 解或损伤;巨噬细胞吞噬杀伤靶细胞;NK细胞 通过ADCC效应杀伤靶细胞
47
一、主动免疫疗法
以肿瘤细胞、肿瘤抗原或经抗原致敏的APC 免疫机体,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48
49
50
二、免疫导向疗法 肿瘤抗原单克隆抗体+杀伤因子
生物导弹
51
• 常用的杀伤因子:
– 放射性核素 – 抗肿瘤药物
• 氨甲蝶呤 • 阿霉素
– 毒素
• 蓖麻毒素 • 白喉毒素 • 绿脓杆菌外毒素
18
病毒诱生的肿瘤抗原
• DNA病毒、RNA病毒 • 低特异性
– 病毒特异性
19
病毒感染诱导的肿瘤抗原
----无个体和组织特异性
inject an oncogenic virus (SV40)
2 weeks
remove tumors A&B
isolate tumor cells
immunize with irradiated tumor A cells
45
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关的因素:
–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障碍
• 先天性免疫缺陷 • 后天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者
–肿瘤直接或间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 恶性肿瘤可直接侵犯免疫器官 • 激活体内抑制性免疫细胞,如Treg
46
第五节 肿瘤的免疫学治疗
一.主动免疫疗法 二.免疫导向疗法 三.过继免疫疗法 四.细胞因子疗法 五.基因疗法
可溶性抗原
中等大小的IC沉积于血管壁基底膜或其它组织
IgG或IgM
间隙;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补体
引起炎症反应;血小板凝聚,微血栓形成,导致局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 部缺血、瘀血和出血
细胞、血小板
抗原使T细胞致敏;致敏T细胞再次与抗原物质
胞内菌、半抗原
相遇直接杀伤靶细胞或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引起
NKT NK
CXC10-12
IFNγ
IFNγ
LN CXC10-12
DC
CTL CD4
CTL CTL CD4 CTL
MΦ MΦ

NK cells and other effectors recruited to site by chemokines, which also target tumour growth directly.
36
37
4. DC:
① APC------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 ② 直接抑制肿瘤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