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书评
万历十五年 书评 金融
万历十五年书评金融《万历十五年》是明代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
这本书以万历十五年为时间节点,围绕着金融这一主题,展现了明代金融的繁荣与衰落,对于我们了解明代社会经济和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展开对这本书的评析。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通过对明代金融的描绘,展示了明代金融业的繁荣景象。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代,经济发展迅速,贸易活动频繁。
其中,金融业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关键作用。
黄仁宇通过对当时的货币制度、银行业务和金融市场等方面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明代金融的繁荣景象。
他指出,明代的货币制度相对完善,银行业务发达,金融市场繁荣,这些都为明代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也揭示了明代金融业的腐败与衰落。
他指出,明代金融业的繁荣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
由于明代官府的贪污腐败和政策失误,导致了明代金融业的衰败。
他详细描述了明代的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以及政策失误对金融业的影响,让读者对明代金融业的衰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些内容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金融业发展中的问题和教训,对于今天的金融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还对明代金融业的发展做出了一些独到的分析。
他指出,明代金融业的发展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
内部因素主要是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策措施,而外部因素则包括对外贸易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黄仁宇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揭示了明代金融业发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为我们理解明代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总的来说,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以金融为主题,通过对明代金融的描绘和分析,展示了明代金融业的繁荣与衰落,对于我们了解明代社会经济和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读完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对明代金融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金融发展提供借鉴。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了解明代金融业的兴衰历程,为我们的金融事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却能让人深陷其中,感慨万千。
黄仁宇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万历十五年,这个看似平常却蕴含着巨大变革力量的年份。
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有的只是对明朝万历年间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人物命运的深入剖析。
在书中,万历皇帝朱翊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贵为天子,却在种种束缚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最终选择了消极怠政。
这让我不禁思考,权力的至高无上是否就意味着真正的自由?皇帝的身份看似荣耀无比,实则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他被无数的礼仪、规矩所限制,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这种被压抑的个性和无法自主的命运,实在令人同情。
张居正,这位权倾朝野的首辅大臣,一心想要推行改革,重振朝纲。
他的改革措施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取得了成效,但他过于刚愎自用,在权力的巅峰时没有把握好分寸,最终导致了身后的凄凉。
他的经历让我明白,即使有再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如果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不能在权力的运用中保持平衡和谨慎,也很难实现长久的成功。
申时行则是一个与张居正截然不同的人物。
他深知官场的复杂,采取了调和折中的策略。
然而,这种妥协的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让局势变得更加微妙和难以掌控。
这让我认识到,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仅仅依靠妥协和调和往往是不够的,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决策。
海瑞,一个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官员,他的存在仿佛是黑暗官场中的一道亮光。
但他的过于耿直和不知变通,也让他在官场上处处碰壁。
这使我思考,坚守原则固然重要,但在现实中,也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和策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戚继光,这位抗倭名将,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
但他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军事智慧,还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当政治支持不再,他的辉煌也就迅速落幕。
这让我意识到,个人的成就往往与时代的背景和政治环境相互关联,没有人能够脱离时代的影响而独自成功。
《万历十五年》书评
书评-------------《万历十五年》:大历史观下的明朝衰落在众多的历史著作中,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无疑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度的作品。
该书以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为切入点,通过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深入探讨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更为难得的是,黄仁宇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以宏观的、系统的历史角度,即“从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赋予了这部作品不同凡响的深度和视野。
首先,黄仁宇选取万历十五年这一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年,其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这一年,距离“隆庆开关”已经过去了二十年,距离“一条鞭法”的改革家张居正逝世也已经过去了五年。
在这两次政治措施的推动下,大明王朝曾一度站在了世界之巅,呈现出了短暂的繁荣和稳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渐浮现,为明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在这一年中,发生了若干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具有关键意义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之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未来掀起波澜的机缘。
黄仁宇以细腻的笔触,深入剖析了这些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动态和复杂性。
他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如首辅申时行、清官海瑞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历史画面。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以宏观的视角,系统的梳理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揭示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他指出,传统中国是一个依靠道德而不是技术在运转的社会,这种社会的缺陷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崩溃。
在黄仁宇的眼中,明朝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同时,黄仁宇在书中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他通过对海瑞、申时行等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历史大潮中的无奈和无力感。
这些人物虽然有着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地位,但在面对强大的制度和环境压力时,他们所能做的却往往有限。
这种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注,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也具有深刻的人性洞察。
读《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读《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是中国著名作家黄仁宇的作品,是一本关于明朝时期的历史著作。
作者通过对当时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深入地揭示了明朝晚期的诸多问题和矛盾。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首先,这本书通过对万历十五年这一特定时段的研究,揭示了明朝晚期的政治腐败以及内外交困的真相。
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十分僵化,加上官员的贪污腐败,导致了朝廷的无能和民生的凋敝。
此外,外患不断,明朝的军力逐渐衰弱,不断被外族侵犯。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万历十五年成为明朝灭亡的前奏舞台。
其次,黄仁宇通过对明代人文思想的分析,指出其人文思想的保守性导致了社会的停滞不前。
明代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对于其他思想的抑制和排斥,导致了社会的保守和闭塞。
这种封闭的思想环境,使得明朝缺乏创新和变革,最终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此外,作者还对明朝晚期经济的衰败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明朝经济的衰退主要是由于政治腐败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制度导致的。
官员的贪污腐败使得财政困难,国家内外贸易的受阻,进一步加重了财政压力。
此外,明朝采用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也使得明朝无法获得对外贸易的红利,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通过对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历史中的那些陈旧的理念与体系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改革者,他们试图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但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
这使我更加意识到了改革的困难与复杂性,同时也更加珍惜我们当下相对富足的生活与环境。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有着较强的议论性和分析性,作者的观点独到而深刻,对明朝晚期的历史作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分析,揭示出了明朝末期的困境和矛盾,以及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增强了我对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的认识。
综上所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十分值得推荐的历史著作。
《万历十五年》书评
《万历⼗五年》书评很多⼈都羡慕皇帝所过的⽣活,皇帝所过的⽣活,在我们看来,简直就是天堂般的享受,皇帝每天的饭菜都是⼭珍海味,住的房⼦⼜⼤⼜⾦碧辉煌,被⽆数⼈恭敬,还有着三宫六院七⼗⼆妃,完全就是神仙的⽇⼦嘛。
然⽽,黄仁宇先⽣所写的这本《万历⼗五年》却让我们见识到了⼀种不⼀样的皇帝⽣活。
明神宗朱翊钧,⼜称万历皇帝,作为⼀个皇帝,在位时间⾜有48年,是统治时间最久的明朝皇帝。
这么看来,这样的⼀个⼈物,应该是极为幸福的吧,在位时间这么久,什么⼲不了?然⽽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在万历皇帝⾝上,我们其实可以看出⼀种悲凉。
万历皇帝10岁继位,开始⼏年,⼀切事物其实都是他的⽼师张居正在代劳,⽽此时的朝廷之上,⽂官⼈员相互勾结,形成⼀个⼜⼀个团体。
张居正想要改变这⼀切,替万历皇帝扫清障碍,然⽽,也正是因为张居正如此⼤张旗⿎地改⾰,触怒了那些⽂官集团的利益,也正因如此,即使在他⽣前,皇帝⼀直⽀持他的改⾰,可在他死后,那些⽂官都纷纷上书要求对张居正进⾏清算。
其实万历皇帝也想过做⼀代明君,在他的早期,在⽼师张居正的辅佐之下,他使得明朝的政治处于⼀个中兴的⼀个状态,经济繁荣,军事强盛。
然⽽,在他不断的尝试改变时,他发现了⼀个及其令他不⽢的事实——他对抗不了顽固的⽂官集团。
他怠政前还有过最后⼀次反抗,他想要⽴他最喜爱的⼉⼦为皇帝,然⽽却受到了⼴⼤⽂官集团的阻扰,即使经历了三⼗多年的抗争,却仍然最终失败,也正是这么⼀次的抗争,才使得万历皇帝真正看出了现实的残酷,彻底的⼼灰意冷。
⽽即使是他的⾝后之事,也依然令⼈同情,他⼀⽣最爱的郑妃在他死后,都不能和万历葬在⼀起。
有⼈认为,万历皇帝应该为明朝的灭亡负主要责任,正是因为他的三⼗多年不上朝,才导致了明朝在他死后仅仅24年就灭绝。
可我却不这么认为,明朝的灭亡其实是⼀个注定的⼀个结局,并不仅仅是万历皇帝⼀个⼈的错。
虽然我们在历史课上都学过,明朝和清朝的君主集权制发展到了⼀个巅峰。
万历十五年书评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读罢《万历十五年》,掩卷沉思,不得不叹,这是一本有思想深度的好书。
它透过历史的表象,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历史和古代社会的本质。
痛快淋漓。
以往读过的历史书籍,不是囿于意识形态而无法真实地呈现历史,就是充满商业主义下对历史权谋、宫闱秘史的消费——这两者都阻碍了一本历史书向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深度进发。
1、大历史观我认为,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它八十年代在中国的出版引起巨大反响的原因,在于它用了一种超越了具体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历史。
黄仁宇一生经历复杂,他青年时正值中国风雨飘摇的抗日战争时期,他当过军官,上过战场,后来远渡美国,“受过被裁失业、与家人一起感受经济危机和被人歧视的景况,才越来越把眼光放大,才知道个人能力有限,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既有高台,又有底层的经历,一生历经成败浮沉的沧桑,阅尽祖国的治乱变迁,加上身处美国这个学术思想较宽松自由的国度,使他能够用一种更高远的视野,一种更加清醒的目光看待中国历史。
这本书书将万历十五年琐碎的事件递补进来不厌其烦地讲述,意图通过探寻人物背后的命运,命运背后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后的历史不可抗拒性,来完成作者自己对“大历史观”的一次具体论证。
从历史的细微末节入手,而又摆脱具体历史事件的束缚,找寻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此谓大历史观。
作者认为,如果没有社会文化层面的整体性进步,回头看历史就不会拥有以往作者所不曾拥有的利器。
可以崇拜个人的超强能力,但是个人能力永远无法超越特定的历史阶段。
2、对历史人物的人文关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这句话用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书写上,是在恰当不过了。
黄仁宇一生历经沧桑阅尽世情,深谙世道人心,所以他写历史人物,绝对没有简单的褒贬,在充分考证史料的基础上,黄仁宇还原了历史人物的真实而又复杂的人性。
《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始终以一种悲悯透彻的目光看待那数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经纬的制约下的进退维谷和无可奈何。
万历十五年著名书评
万历十五年著名书评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融会作者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
英文原本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译成多种文字。
1982年中文版问世后,好评如潮,成为学术畅销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此外,有评论称:《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一部历史专著。
它不是一部全面叙述明朝历史的专著,它的重点在于阐述明朝万历年间(主要通过万历十五年)各种人物和事件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明朝历史中所处的地位。
作者通过对当时各种人物(如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的描写和分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探讨,揭示了明朝历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和矛盾。
《万历十五年》还展示了作者在历史学方面的深厚功底和独特视角。
作者不仅具有广博的历史知识,而且对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此外,作者还采用了生动有趣的写作方式,使得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获得对历史的新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广泛影响力的历史专著。
它为我们理解明朝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提供了一
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
无论你是历史学家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在阅读《万历十五年》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和收获。
对万历十五年的评价
对万历十五年的评价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它以明朝万历年间为背景,通过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和问题。
作者黄仁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梳理,展现了明朝末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文化冲突等问题,同时也对当时的官僚体制、科举制度、土地制度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这些因素对后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观点和思考,例如对于官僚体制的批判、对于数字化管理的提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等等,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之,《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还可以引发我们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
《万历十五年》点评
《万历十五年》点评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备受推崇的历史学著作,作者黄仁宇
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明朝万历十五年这一关键时期的历史真相和内在矛盾。
以下是对该书的点评:
首先,从学术价值来看,《万历十五年》具有很高的历史研
究价值。
作者通过对万历十五年这一时期的深入研究,以六个关键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全面探讨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刻画和分析,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如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复杂关系、道德代替法律的“人治逻辑”、文官集团的权力斗争等。
这些分析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洞见,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从文学角度来看,《万历十五年》也具有很高的艺术
价值。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流畅的语言,将历史人物和事件娓娓道来,使得读者能够轻松进入历史的世界,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深度。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的真相和细节。
此外,《万历十五年》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明朝
中后期的历史研究和分析,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因此,该书对于我们认识和理
解当今社会的问题和挑战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历史学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明朝万历十五年这一关键时期的历史真相和内在矛盾。
无论是对于历史研究还是对于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该书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万历十五年简介及书评
万历十五年简介及书评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由黄仁宇创作的历史学著作,首次刊行于1981年。
该书以“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这种大历史观旨在从宏观的、系统的角度看待历史,将历史视为一个技术发展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再现了万历年间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态,深刻揭示了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乱以及传统道德治理国家制度的困境。
书中对万历皇帝、元辅张居正、首辅申时行、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六人的生活和命运进行了详细描述,展示了他们如何在制度和道德的双重压力下挣扎求存。
这些人物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
《万历十五年》所表达的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即大多数人都披着满口仁义道德的外衣,却干着伤天害理的勾当以满足自己的私欲。
书中还对海瑞和戚继光两人进行了比较,突显了海瑞的不合实际和戚继光的实事求是,引发读者对于传统儒家道德观念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进行深思。
《万历十五年》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
通过对万历十五年的深入挖掘,黄仁宇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历史、社会和人性。
这
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万历十五年书评
万历十五年书评一、该书通过描述几个人物的方式讲述了万历十五年前后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情。
下边是我对作者对书中人物描述的看法:1、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10岁即位,其在位的前十年,权利为其老师兼内阁首辅张居正独揽,整个帝国笼罩在强大的张先生的阴影中,小皇帝可谓默默无闻。
直至万历十年张居正死,申时行上位首辅,大权才回归到他的手中。
此时,他想有一番作为,书中说他多次参加各种仪式;徒步至京郊祈雨,往返二十余里;积极配合内阁的工作等,均表明万历十年之后一小段时间他在努力,一个“万历中兴之治”并不是不可能。
然而,历史没有给大明这个机会。
万历十四年次子朱常洵出生,因其宠爱其生母郑贵妃,便动了立次子为太子的心,当他把此意向群臣表明的时候,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自此皇帝开始和群臣站在了对立面,最终以皇帝的屈服而告终。
事后,他明白了,虽然乾纲独断的张居正已死,其党羽也被清除,但是同时,又有另外一批人取代了张及其党羽的位臵。
他虽然是皇帝,实际上却受控于廷臣,,他自己只是一种制度需要的产物。
聪明的他看清了这个制度之后,愈加觉得自己无法发挥自己的个性,处处受到牵制,日渐觉得生活无聊乏味,消极怠工,最后索性不参加经筵早朝,罢工二十多年,充当了“活着的祖宗”。
2、首辅申时行。
他自张居正死后升为内阁首辅,其为人中庸,是中国传统儒者的典型,好充当“和事老”。
由于成宪不可改,决定了皇帝不能把自己的创造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挥出来,在万历十五年左右,皇帝希望集权而与群臣针锋相对时,申阁老的中庸做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缓和了皇帝与群臣的矛盾,使得君臣得以相安无事;其次,在对待人事安排的问题上,他从大局出发;在对待清理张居正的党羽的问题上,由于他的调和,使得事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避免问题的过分扩大化。
但是他最后不得不从权利顶峰退下来,也应归因于他的和事老做派。
在争国本的问题上,他身为群臣之首,没有带头力争,而是希望成为皇帝与群臣之间的调和者,这使得他失去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支持,最终寸步难行,不得不告老还乡。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初读时觉得平淡,越读却越有味道。
它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却像一幅缓缓展开的历史画卷,细腻而真实,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时代。
书中所描绘的万历十五年,即公元 1587 年,看似平平无奇,却是明朝衰落的开端。
黄仁宇先生以六位人物——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困境。
先来说说万历皇帝吧。
在我们的印象中,皇帝那可是高高在上,拥有着无上的权力,想干啥就干啥。
可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万历皇帝却是个被困在紫禁城里的“囚徒”。
他从年幼登基,就被各种规矩和礼仪束缚着。
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上朝,听大臣们没完没了地唠叨,还得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就连选个自己喜欢的妃子,都要受到大臣们的干涉。
你说这皇帝当得憋屈不憋屈?记得书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一次,万历皇帝想打破惯例,举行一次自己喜欢的活动,结果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大臣们引经据典,说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说得头头是道。
万历皇帝没办法,只能无奈地放弃。
从那以后,他就对朝政越来越失去兴趣,开始消极怠工。
想想也是,自己的想法总是被否定,谁还有心思干活呢?再说说张居正,这位大名鼎鼎的首辅大臣。
他在的时候,那可是权倾朝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一开始,确实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国家似乎有了新气象。
可他死后,却被清算,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为啥呢?还不是因为他权力太大,得罪的人太多。
他一心想为国家好,可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手段太过强硬,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我记得书中提到,张居正为了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官员,那些不称职的官员都被他给撤了。
这可惹恼了那些官员,他们表面上对张居正恭恭敬敬,心里却恨得咬牙切齿,就等着有一天能报复他。
结果,张居正一死,他们就纷纷跳出来,给张居正罗列了一大堆罪名。
这可真是“人走茶凉”啊!还有海瑞,那个大名鼎鼎的清官。
《万历十五年》对明朝历史的洞察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对明朝历史的洞察读后感哎呀,终于把《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给啃完了,真是不容易啊!这本书,怎么说呢,就像是一块硬骨头,得慢慢啃,慢慢品味。
不过,啃完之后,那滋味儿,真是回味无穷啊!首先,这本书的作者黄仁宇,真是个厉害的角色。
他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把明朝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历史,剖析得淋漓尽致。
这一年,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暗流涌动,各种政治斗争、社会矛盾都在这一年里达到了高潮。
黄仁宇就像个侦探一样,把这一年的点点滴滴都挖掘出来,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就拿万历皇帝来说吧,以前总觉得他是个昏君,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
但看了这本书,才发现,万历皇帝其实也挺不容易的。
他虽然不上朝,但对国家大事还是了如指掌。
他之所以不上朝,其实是在和那些权臣斗智斗勇。
他用不上朝的方式,来削弱那些权臣的势力,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这种手段,真是高明啊!还有张居正,以前总觉得他是个奸臣,整天就知道贪污受贿。
但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张居正其实是个能臣。
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虽然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但对国家的发展,却是大有裨益。
他虽然贪污,但也是在那个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
他其实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只是被那个时代所局限。
这本书,还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以前总觉得明朝是个腐朽的朝代,但看了这本书,才发现,明朝其实也有很多闪光点。
比如,明朝的科技、文化、经济,在当时都是世界一流的。
明朝的皇帝,虽然有昏君,但也有明君。
明朝的大臣,虽然有奸臣,但也有忠臣。
明朝的历史,其实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总之,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它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也让我明白,历史,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复杂和矛盾。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人坏人来评价历史人物,而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和行为。
这本书,真是值得一读再读。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明朝的历史,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和理解历史。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初读时觉得有些晦涩,可越读越觉得有趣,越读越能感受到其中的深意。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选取了万历十五年这个看似平常的年份,通过对几个关键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明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当属万历皇帝。
他九岁登基,在懵懂中就被推上了皇位,成为了天下的主宰。
一开始,他也满怀壮志,想要有所作为。
可渐渐地,他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被种种规矩和礼仪束缚住的傀儡。
他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祖宗的规矩,哪怕是一点点的个人喜好都不能随意表达。
就连立太子这样的大事,他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他被困在了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里,被困在了这个名为皇帝的角色中。
我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述万历皇帝去天坛祭祀。
那是一个寒冬的清晨,天还没亮,万历就被从温暖的被窝中拉起来,穿上厚重繁琐的礼服。
一路上,他坐在轿子里,冻得瑟瑟发抖,可却不能有丝毫的抱怨。
到了天坛,他还要按照复杂的礼仪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不能出错。
结束后,他又疲惫不堪地回到宫中,继续面对那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
这种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压抑和痛苦啊!他曾经也想反抗,可最终发现自己的力量是如此渺小,根本无法改变这一切。
于是,他选择了消极怠工,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再说说申时行,这位首辅大臣在书中被描绘得十分生动。
他不像张居正那样锋芒毕露,而是采取了一种调和的方式来处理朝政。
他深知官场的复杂和人心的难测,总是小心翼翼地在各方势力之间寻找平衡。
有一次,朝廷中因为一件小事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一方主张严惩,一方主张从轻发落。
申时行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先分别找双方的人谈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背后的利益诉求。
然后,他又仔细研究了相关的法规和先例,权衡利弊。
最后,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既让双方都能接受,又维护了朝廷的稳定。
这个过程中,申时行的智慧和谋略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海瑞,那个被称为“海青天”的清官。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书评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书评《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书评1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常听老师说起《万历十五年》,读完《万历十五年》,你会发现在近代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可以预见的,中国近代的衰败与腐朽,懦弱与自大,无疑可以从《万历十五年》中品味出来。
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平淡无奇,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一年一样平淡,但就在这平淡无奇的一年中,发生了很多细枝末叶的且极容易被忽略的事。
这些事,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发生大事的症结所在,也是将在得以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这一年中发生的事为将来孕育了祸根。
万历皇帝在刚刚9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位,一成不变的生活,重复的事情,不变的礼仪,令年仅24岁的万历皇帝心生厌恶,权力被束缚,行动言语都受到约束,仿佛一个提线木偶,无法自主。
万历皇帝的一生处于不断的被束缚中,万历皇帝也想做一个好皇帝,但朝堂上的寸步难行,一成不变的生活令万历丧失了信心与激情,到了后期万历的做法是无为而治,不在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管理国家事务。
在这个国家治理体系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即使你是皇帝,很多事情也是不能做的。
在多年学习中,我们都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封建集权统治在明清空前强化,皇权至高无上。
但是在万历皇帝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皇权的旁落或者弱化。
尤其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万历皇帝前前后后奋斗了三十几年,终也没有实现立他最宠爱的皇三子常洵为皇太子的梦想。
万历皇帝是可悲的,他曾竭尽全力想做一个好皇帝,一个好君王,可是文官集团势力的强大,让万历皇帝寸步难行,作为一个皇帝,他是可悲的,作为一个君王,他是不合格的。
在僵硬的体制下,万历皇帝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在祭祖大典上作出正确的礼仪与行为,在朝堂上只需要同意文官集团的奏折,在万历皇帝的身上我们似乎看不到像秦始皇的唯我独尊,看不到唐太宗的不可一世,皇帝似乎成了一个文官集团为了统治国家而推出的傀儡,寸步难行的万历,无法作为的的万历。
在这段历史中,我无法说明谁对谁错,只有一声叹息。
万历十五年读书书评共23页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பைடு நூலகம்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万历十五年》书评
万历朝的那些事匆匆地读完了《万历十五年》,个人感觉这本书的确是本奇书,它完全不同于以往普通的历史题材的书籍,没有那种以往的死板之气,有的是一股灵气是一股历史鲜活的灵气。
这与黄仁宇先生所提倡的“大历史观”的观念不无关系,一种具有国际性的历史观。
这使得本书的内容也充满了新意。
就连笔者也自嘲本书不像断代史,不像专题论文,实属有些不伦不类。
“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1虽然如此但是它的历史本质穿刺力依然不减,它就如一把匕首刺开了万历朝那表面浮华背后的本质。
悲剧组成的帝国万历皇帝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他治理下的明王朝,也到达了明朝经济发展的高峰,但也是最后的高峰。
万历朝中,明朝经济空前发展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人们说经济决定政治,但不幸的是万历朝的中央统治混乱不堪,万历帝三十年怠朝,不理国事,中央到地方官员空缺无数,帝国这个庞大的机器犹如一个老人,缓慢的运作着。
但是万历朝不缺乏人才,他们都有很高的才能和威望,但不幸的是,他们最终成为了整个帝国腐朽的牺牲品,帝国的衰老难以挽回。
张居正旷世之才,堪比管萧诸葛,但是试图的经济改革失败了,死后还被灌了个“污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的罪名。
之后取而代之的首辅申时行则是个真正意义上的“软蛋”,深受祖制的熏陶,虽有改革之心但无决策能力,整个就是一个“和事老”,只得黯然离开文渊阁首席的宝座。
海青天备受敬仰,但是他的清正廉明,直言犯上,只是庞大帝国官僚中的星星之火,他敢于直言,上书嘉靖魄力十足,但是也导致了他的失败,帝国的首领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意识形态方面的标杆,但没有任何的实权,对于他而言一心想保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只是空话罢了,他无法改变已经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
戚继光是个军事奇才,他的戚家军威名远扬,但他并非是个官场的老手,由于和张太师的关系过于密切受其牵连,这位一心想重振明朝军威,孤独的军事家最终以平静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万历十五年》书评
《萬曆十五年》——書評我的記憶中,初中時學歷史往往只是背個年份,記件大事,然後用來應付考卷上的試題——這類記述歷史的書多是枯燥乏味的,無樂趣的。
然而《萬曆十五年》卻令我眼前一亮。
這本《萬曆十五年》,意在說明十六世紀中國社會的傳統的歷史背景,也就是尚未與世界潮流衝突時的側面形態。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可直譯為:1587,平淡無奇的一年。
書名雖指明其平淡無奇,而在這看似的平淡無奇下卻暗藏洶湧,諸多事件表面看起來支微末節,易於被歷史學家所忽視,可若是將它們有序地聯繫起來,便能在風調雨順的景象裏看到未來歷史翻天覆地的誘因,使一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帝國逐漸走向崩潰。
書中敘及的主要人物有萬曆皇帝,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禦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份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
這些人之中不乏大有作為,為國傾心付出之人,但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中國正以一種無可奈何的狀態走向下坡路。
而在這一年,西班牙艦隊即將出征英吉利,歐洲以令中國難以置信的速度發展,崛起,歷史的畫卷也漸漸翻開新的一頁……這種狀況,如何讓人不心急,如何讓人不悲哀?為何中華帝國會在歌舞昇平中氣息奄奄,逐漸走向衰弱?為何歐洲文明能夠擺脫中世紀的陰影煥發出勃勃生機?是制度。
中國腐朽的制度已然無法支撐起這個大國的命脈,僵化的社會體制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體制的先進與否更牽制了國家經濟與政治的發展。
若沒有先進的體制,縱使是一度輝煌無比,遙遙領先的中國也將在與其他文明的較量中日薄西山,毀滅死亡。
作者以明朝的萬曆十五年為橫斷面,剖開了其本質:中國以道德代替法律,視氣節和正義比生命重要,深深紮根在人心上的傳統理念使得這個國家看起來尊卑有序,實際卻是一團亂麻。
顯然,僅僅靠儒家理念來治理一國是不行的,僅僅以道德代替法律更是大錯,是一切問題所在的癥結。
古時中國崇尚儒學思想,這種思想本是好的,但是作者也說了,中國儒家的原則可以作道德的根基,但在治理國家時,宗旨的善良不能彌補制度的粗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历十五年》书评
在老师的引领下了解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对该书的背景、内容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幸得以从图书馆拜读一番。
虽然没有到精读的地步,但是依旧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了一些认识与感想。
在大明王朝万历皇帝的年代,其实是一个暗藏变革的年代,更为突出的是,书中所描述的那些性格、政见、地位都十分鲜明区别的官员们,都存在其所代表的不同变革道路。
这些道路之间并不必然存在冲突,张居正试图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申时行试图建立维系在表面上的和谐社会、海瑞试图整顿名利场时刻保持执政集团的先进性、戚继光试图实现国防现代化,这些道路之间有冲突,也有联系,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失败了。
与其说是败给了官场之中权力集团的相互倾轧,不如说是败给了他们赖以生存的体制。
《万历十五年》对明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剖析,这是一个以道德体系而非法律来维系国家稳定的时代。
与汉代以来的王朝相同的是,明代走的是一条人治大于法治的道路。
在书的开篇作者就一语道破我们所称封建王朝(当然,封建该词的定义存在偏颇,如同老师所说更具有一定政治意义,中国自秦大一统之后破除封建制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很难定义为封建王朝,这里仅仅以主流)的制度核心:“我们的帝国,以文人管理为数至千万、万万的农民,如果对全部实际问题都要在朝廷上和盘托出,拿来检讨分析,自然是办不到的。
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抓住了礼仪这个要点,要求大小官员按部就班,上下有序,以此作为全国的榜样。
”
事实上,道德与法律的结合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核心,但是明朝这种道德的提倡更具有一种以维稳为目的的单一意识形态控制。
法律被道德代替,帝国的司法受制于行政,官员只需要按部就班上下有序是最高要求,在普遍低能的状态下,即便有好心的官员想支持公道,做点好事,也会因为各样的限制,甚至是经费问题而不了了之。
文章认为这种体制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朝廷的稳定和王位的安宁,提倡操守、精神追求、个人牺牲与奉献,与现实脱节根本没有考虑人在实现终极目标的过程中现实问题,这就导致了这一目标根本是架空的,是虚幻的,为了变革只能强迫所有理想者摆出虚伪的面目去迎合该理念,所以才有戚继光给张居正送礼的景象出现。
当现实基础严重脱离体制时,这样架空的体制为了稳定
而不能被否定,一切变革都在重复着“开始——排异——倒退”的过程。
但是时代在变化、历史的车轮仍在滚滚向前,巨大的差异导致必然是体制的分崩离析,这便是海瑞与申行时的困局。
归结和评价《万历十五年》,作者对不同集团的描绘表达了万历朝所爆发出明代建国以来政治体制的矛盾,张居正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所代表的文官、武将、思想家都以自己的方式试图解决这个矛盾,以自己个人的力量改变这个社会。
但是,困局在先天不足的政治体制中已经造下,精英的努力改良只是延缓发作而已。
正如其序中所言“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万历十五年是明朝败落的开始,是王朝政治体制缺陷所带来的“果”,而这个“因”早在一开始就已经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