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态模式到动态分析建设用地指标法律属性探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减少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减少方法为了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切实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土地利用布局的优化,本文提出不确定性因素主要为大环境不确定性、政策不确定性、区域发展趋势不确定性以及其他偶发性不确定性,并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完善、方案优化和法律地位增强等3方面探索减小不确定性因素的方法,以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好地指导实践。
标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确定性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土地管理综合措施。
我国至今已开展了三轮国土全覆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可是,在规划评价实施时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规划远离现实.使得土地利用规划在指导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带来的是未来土地利用高度的不確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频繁修改,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和导向性。
因此,笔者拟通过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践,找出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频繁修改的不确定性因素,并探讨减小这种不确定性因素的方法,以望为今后的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不确定性因素的种类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特征是对未来的导向性,但是规划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聚,是一个信息不完全对称的灰色系统。
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思想和方法都建立在确定性规划思想的基础上,这与规划中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因素相矛盾,从而导致规划不能有效地指导未来的发展。
因此,笔者选取大环境不确定性、政策不确定性、发展趋势不确定性及其他偶发性不确定性等四方面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
2.1大环境不确定性。
主要来源于经济社会制度、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等的变革以及生态环境的显著变化等,体现了政治、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不可复制性,国家宏观国土资源开发战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快速城镇化导致城乡建设用地大规模增长。
信息安全技术试题库(含答案)
信息安全技术试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硬件防火墙的平台架构不包括A、IAAS架构B、X86架构C、ASIC架构D、NP架构正确答案:A2.在制定一套好的安全管理策略时,制定者首先必须( )。
A、与技术员进行有效沟通B、与监管者进行有效沟通C、与决策层进行有效沟通D、与用户进行有效沟通正确答案:C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包括两个方面的审核,即A、管理和流程B、控制和技术C、管理和技术D、控制和流程正确答案:C4.下列关于信息的四种定义中,我国学者钟义信先生提出的是A、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B、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且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相互交换的内容的名称C、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式、关系和差异的东西D、信息是用于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正确答案:A5.属于哈希函数特点的是A、单向性B、扩充性C、可逆性D、低灵敏性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哈希函数是一种将任意长度的消息压缩到固定长度的消息摘要的函数。
它具有以下特点: A. 单向性:哈希函数是单向的,即从哈希值无法推出原始数据。
这是哈希函数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B. 扩充性:哈希函数具有扩充性,即可以对任意长度的数据进行哈希计算,得到固定长度的哈希值。
C. 可逆性:哈希函数是不可逆的,即从哈希值无法推出原始数据。
与单向性相同。
D. 低灵敏性:哈希函数的输出值对输入值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即输入值的微小变化会导致输出值的大幅度变化。
综上所述,选项A正确,属于哈希函数的特点之一。
6.关于国家秘密,机关、单位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具体的A、保密期限、解密时间,或者解密条件B、保密条件、保密期限,或者解密期限C、保密条件、解密条件,或者解密期限D、保密条件、保密期限,或者解密条件正确答案:A7.IPSec协议属于( )。
A、介于二、三层之间的隧道协议B、第三层隧道协议C、传输层的VPN协议D、第二层隧道协议正确答案:B8.在ISMA架构的具体实施中,下列关于安全事件记录的描述错误的是A、安全事件的记录是信息资产B、安全事件的记录要进行密级标记C、电子媒体的记录应进行备份D、安全事件的记录保存不受任何约束正确答案:D9.下列关于加密算法应用范围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DSS用于数字签名,RSA用于加密和签名B、DSS用于密钥交换, IDEA用于加密和签名C、DSS用于数字签名,MD5用于加密和签名D、DSS用于加密和签名,MD5用于完整性校验正确答案:A10.下列关于栈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2025年咨询工程师《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重点提前看
2025 年咨询工程师《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重点提前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项目目标与项目决策1.项目目标分为宏观目标和具体目标,宏观目标是指项目建设对国家、地区、部门或行业要达到的整体发展目标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具体目标是指项目建设要达到的直接效果。
不同性质项目的宏观目标有区别、具体目标也不同。
2.项目具体目标主要有:效益目标、规模目标、功能目标、市场目标。
具体目标:效益目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的目标值;举例:财务内部收益率达到10%,满足30万居民的供水要求;污水处理率从36提高到70%。
规模目标:建设规模确定的目标值;全长18.7公里、车站17座、一个车辆基地;功能目标:项目功能的定位(非量化)举例: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向前(生产所需原料/向后延伸(延长产品生产链);利用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利用专利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拓宽投资领域,分散经营风险。
市场目标:目标市场及市场占有份额;95%以上的产品留作企业自用。
3.决策过程可以分为信息收集、方案构造设计、方案评价、方案抉择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4.决策分类5.政府投资项目与企业投资项目决策的区别:(1)投资主体不同,决策人不同;(2)决策内容和程序不同;(3)投资范围不同;(4)决策过程和管理模式不同。
6.政府直接投资、注入资本金的投资项目,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分别是立项和决策的依据。
7.项目决策应遵循的原则:(1)科学决策原则(方法科学、依据充分、数据可靠);(2)民主决策原则(专家论证、独立咨询、公众参与);(3)效益(效果)最大化原则;(4)风险责任原则;(5)可持续发展原则。
8.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审批制,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
除特殊情况影响重大的项目需要审批开工报告外,一般不再审批开工报告,同时应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工作。
9.项目单位根据规划要求报送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功能定位和主要建设内容、拟建地点、拟建规模、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进行初步分析。
国有建设用地的性质界定
国有建设用地的性质界定作者:张叶许月明胡建来源:《天津农业科学》2013年第05期摘要:为了解决我国土地征收范围夸大化,农民土地权益受损问题,通过对国有建设用地进行类型划分,采用因素分析法,把我国的国有建设用地分为纯公益性、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3个性质类别,进而明确只有纯公益性国有建设用地才能通过土地征收的方式取得,为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国有建设用地;用地性质;土地征收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5.007在我国,为实现城市的发展,国有建设用地的原始取得主要通过土地征收来实现,进而通过划拨、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分配给各用地单位。
这一过程往往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失地农民问题凸显[1],不利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这一问题的产生源于农民土地使用权丧失,在土地权属发生改变的同时,土地征收导致农民的土地权益没有得到合理的实现。
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征收土地,然而对公共利益的范围却没有明确的界定。
借鉴国外经验,各种研究也建议我国通过列举法、概括式对土地征收范围进行限定[2-3],然而本研究认为国有建设用地的用地性质不明确,是导致土地征收范围不确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使得土地补偿标准等也存在问题,因此,明确国有建设用地性质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1 土地分类中国有建设用地的类型我国土地现状分类中把土地分为12个一级地类,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特殊用地6个类别。
国有建设用地的具体类别如表1所示。
本研究中笔者采用此种分类,是因为这是全国统一的国家标准,每一类国有建设用地都可以归入此类分类中,可以清楚明了地进行界定且不会有所遗漏。
2 国有建设用地性质界定的标准对于国有建设用地的性质,一般分为纯公益性国有建设用地、准公益性国有建设用地和非公益性国有建设用地。
划拨土地与土地财政联动绩效省际差异及提升路径
第37卷 第12期2023年12月Vol.37 No.12Dec.,2023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无偿或低偿划拨”和“有偿出让”是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最主要、并行的两种方式。
《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3—2019年31省(区、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面积为8 132.7万hm2,其中,划拨、出让方式面积占比分别为46.4%和51.8%;与出让土地相关联的土地财政收入为62.8万亿元,对地方财政贡献率约为45.7%。
划拨土地作为国有土地市场机制的补充,对公共公益事业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国计民生重大项目提供不可或缺的土地资源支撑,划拨土地和出让土地及土地财政收入之间是互相促进、相伴相生的联动关系。
但是,源于作为“绿叶”的划拨土地没能像作为“红花”的出让土地那样产生丰厚土地财政收入,因此,现有研究对划拨土地关注较少,更多关注的是出让土地所带来的土地财政收入及其产生的负效应和转型对策。
划拨土地承载公共公益事业或国家重点工程及国计民生项目,因此,在划拨土地的供应(配置)过程中政府居于主导地位[1],引导和优化产业结构[2]。
目前,关于划拨土地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划拨土地使用权内涵阐释[3]、使用权人利益保障措施[4]、转让合同认定规则[5]、国企改革中资产处置[6-7]以及入市增值计算方法[8-9]等方面。
而对土地财政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着系统、深入的研究。
一是关于土地财政的构成,已有研究明确土地财政包括招拍挂与协议方式出让土地面积及资金收入等要素[10-11],其中,土地财政收入中出让金是最重要来源,辅之以土地税费收入,属于混合性质的公共收入[12-13]。
二是关于土地财政对供地策略的影响,研究认为在土地财政激励下,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选择增加商服住宅用地供应面积,但总体来看,售地冲动会受到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约束[14-15]。
三是土地财政效应方面,正效应表现为土地财政供给承载工业化和城镇化空间拓展所需的土地资源与基建资金[16];负效应表现为地方政府偏向于增加商业用地供应,特别是第二三产业基础较弱的地区短期逐利现象更加明显,形成“去工业化”和商业开发过热现象[1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刚性”与“弹性”关系的探究-以淮安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刚性”与“弹性”关系的探究-以淮安市淮安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例发表时间:2016-09-20T14:05:17.373Z 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11月下作者:王建纲[导读]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刚性”与“弹性”的关系,笔者做了探究。
(淮安市国土资源局淮安分局规划科技科,江苏淮安223200)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用地需求的紧缺已成不争的事实,现实的要求迫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呈现常态化管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刚性”与“弹性”的关系,笔者做了探究。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的刚性;规划的弹性;机动指标;弹性控制区;准耕地前言土地利用规划是对未来土地利用的预测和安排,实践证明,未来的发展总有一些不可预见的变化,在规划布局中需要留有发展余地,即在规划布局中要有足够的“弹性”。
特别是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变化、政策措施的修正和变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和相应的措施,使规划方案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情况下都相对合理。
土地利用规划应该是一个既有一定刚性又有一定弹性的规划,才能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没有一定刚性的规划缺少强制性,不能起到控制作用,难以发挥效力;没有一定弹性的规划缺乏应变能力,控制过死,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探索“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强规划的应变能力。
土地利用规划的弹性不但体现在规划的编制思路和实施的政策措施方面,而且体现在规划编制中的土地利用指标的拟定和土地利用布局的调整两方面,即在数量和布局上都应当具有弹性。
同时,数量的弹性应当与布局的弹性互为补充,才能使规划落到实处。
换言之,这种弹性应该包括数量上的弹性与布局上的弹性。
笔者在淮安市淮安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通过调查研究,从土地利用指标的数量、用地布局和土地用途分类几方面,对此进行了探索。
工程经济学与项目融资
工程经济学与项目融资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201703工程经济学与项目融资一、单选题1、(D.项目的融资结构)是项目融资的核心。
2、不是以项目业主的信用或项目有形资产的价值作为担保获得贷款,而是以项目的未来现金流作为担保的融资方式,称为(B.项目融资)3、对于涨价预备费公式中“第t年投资使用计划额”所包括的项目的表述,错误的是(C.流动资金)。
4、不考虑资金的时间因素,而对现金流量分别进行直接汇总来计算分析指标的方法是(静态分析)5、从学科性质上看,工程经济学与投资项目评估学相比,侧重于(C.方法论科学)6、项目债务覆盖率的合理取值范围是()。
7、决定资金等值的因素有:资金数额、资金运动发生的时间和(B.利率)。
8、关于△IRR数值大小的经济涵义的表述,错误的是(D.内部收益率法和差额内部收益率法的比较结果一致)9、甲国发行人在乙国某地发行,以第三国货币为面值的债券属于(B.欧洲债券)10、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中,在项目的建设期,期初借款余额等于(D.上年借款本金和建设期利息之和)11、在项目的试生产期,贷款银团的经理人主要职责有(B.确认项目是否达到融资文件规定的有关标准)。
12、企业发生的费用中,能够和一定产品对象相联系的支出,就是通常所说的(C.生产成本)13、关于风险等级的划分,错误的是(A.较小风险)14、下列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中,不受建设期长短、投资回收时间先后、现金流量大小影响的评价指标是(C.投资利润率)。
15、最佳的融资结构是指(C.企业总体价值最大,风险最小)16、在BOT 项目融资中出现的以政府特许权形式提供的担保属于(B.间接担保)。
17、用来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那部分资本存量所必需的投资,即是(C.重置投资)18、关于国际运费的计算的描述,错误的是(D.到岸价×运费费率)19、下列几种方式中,()是BOT的常用形式。
《2024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行政法规制研究》范文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行政法规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土地管理法治化的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成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环节。
此举旨在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土地市场的一体化发展。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通过行政法规制来规范和引导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行为,成为当前土地管理领域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概念及现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利用其所有的土地资源进行非农业建设活动所形成的土地。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入市交易也日益频繁。
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和不完善,使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行为存在诸多问题,如交易秩序混乱、权益保障不力等。
三、行政法规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针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政法规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首先,行政法规制能够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和规范,保障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其次,通过行政法规制,可以维护土地市场的秩序,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最后,行政法规制还有助于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现行行政法规制分析当前,我国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行政法规。
这些法规主要包括《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地方性的土地管理条例等。
这些法规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和规范。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法规内容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行政法规,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管理的需要。
五、完善行政法规制的建议为了更好地规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行为,提出以下建议:1. 细化法规内容。
对现有行政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更加具体、细化,增强可操作性。
2. 强化监管力度。
加大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确保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刚性”与“弹性”研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刚性”与“弹性”研究作者:刘桂梅来源:《房地产导刊》2015年第05期【摘要】土本文主要对土地利用规划中刚性与弹性的含义以及如何处理好刚性与弹性的关系进行探究。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刚性;弹性一、土地利用中刚性与弹性的内涵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刚性是指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类土地,认真、严格遵守国家的基本规定,落实相关的政策法规,从而使土地规划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强制性。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刚性一方面是相关的政策法规的不可逾越性,对规划的内容具有严格的要求和控制,另一方面是在用地结构、土地特定用途的管制中也都具有一定的刚性特征。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弹性是指相关的规划人员在制定规划方案时,各项数据具有一定的可调范围,从而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土地利用规划的弹性主要表现为规划期限、用地结构、用地布局以及用途管制等可在适当范围内调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在保证该区域土地的基本功能的条件下,土地规划的编制以及实施管理都必须有一定的可调整型和应变能力,这就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弹性理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与弹性是相互对立、统一的一个整体,是以土地为研究对象的矛盾双方。
刚性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首要属性,没有一定的刚性约束,土地规划的宏观控制与具体规划实施就无法体现出来,没有规则的约束就无法完成科学的规划,土地功能也无法充分体现,但是刚性作用过大就会使整个规划项目过于呆板、生硬,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中也会遇到很多障碍,无法充分发挥规划应有的作用。
弹性是土地总体规划的次要属性,能够弥补刚性缺陷,适当的弹性能够将规划的实践操作与刚性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面对复杂的、变化的环境条件作出适应性调整,将刚性赋予实践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刚性与弹性是相互结合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二、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处理好刚性与弹性关系的意义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刚性属性能够增加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土地规划在整体上按照特定的规则展开,能够使规划发挥龙头作用,但刚性过强就会失去变通、调整的能力,而实际的工作环境、操作手段都是不同的、变化的,因而会影响规划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国内典型地区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政策与实践横向比较研究
国内典型地区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政策与实践横向比较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比较国内典型地区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政策与实践,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和实践案例,探讨其关联性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文章从研究背景和意义入手,介绍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的重要性及研究的必要性。
然后,对国内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并比较各地区的政策措施,揭示政策与实践的关系。
接着,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讨典型地区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实践,总结问题和挑战。
在结论部分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国内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和规范化运行。
【关键词】关键词:国内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政策比较、实践案例分析、关联性探讨、问题与挑战、政策建议、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国家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土地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不同地区在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导致了各地在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市场活跃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对国内典型地区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政策与实践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可以为完善建设用地管理制度、促进建设用地有效利用、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政策与实践研究对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政策和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各地的市场运作机制和政策取向,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分析典型地区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实践案例,可以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避免重复犯错。
探讨政策与实践的关联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策制定的背景和目的,加深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为政府制定更科学的政策和企业制定更合理的策略提供参考。
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级经济师建筑与房地产专业教材笔记
高级经济师建筑与房地产专业教材笔记第一章建筑与房地产市场【知识点1】建筑业的特征建筑业的特征包括:生产特征、经营特征和行业组织特征三个方面。
【例题•单选】下列不属于建筑业的特征的有()。
A.生产特征B.经营特征C.行业组织特征D.流动性特征【答案】D【解析】建筑业的特征包括:生产特征、经营特征和行业组织特征三个方面。
【知识点2】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关系房地产业是指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经济实体组成的众多行业的产业部门。
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联系和区别【例题•单选】关于建筑业与房地产业,说法错误的是()。
A.建筑业是物质生产部门,属于第一产业B.建筑业产品是建筑物,具有物质属性C.房地产业产品既体现物质属性又体现法律属性D.房地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答案】A【解析】建筑业是物质生产部门,属于第二产业,A选项错误。
故本题选A。
【知识点3】房地产业的地位【例题·单选】关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说法错误的是()。
A.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承载体B.房地产业的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带动性强C.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D.房地产业不能引导和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被房地产业带动的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产业有60多个,包括建筑业、建材、化工、冶金、机械、仪表、金融业等。
【例题·单选】关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包括()。
A.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B.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先导性C.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发展性D.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答案】C【解析】房地产业的地位包括: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先导性,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
【知识点4】房地产税收制度房地产税收制度分类【例题·单选】发生在房地产取得环节的税种有()。
A. 土地增值税B. 耕地占用税C. 房产税D. 城镇土地使用税【答案】B【解析】发生在房地产取得环节的税种有:耕地占用税、契税。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法解读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法解读一、引言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法是我国土地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法律法规,旨在规范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行为,保障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乡发展的协调。
本文将对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法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法律规定。
二、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法的基本原则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法的制定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对于确保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具有重要意义。
1. 综合性原则:建设用地规划应当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公众参与原则:建设用地规划应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保障各方利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3. 法治原则:建设用地规划应当依法进行,规范各类主体的行为,实现规划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4. 保护优先原则:建设用地规划应当优先保护农用地、生态用地和文化遗产等特殊用地。
三、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法的主要内容根据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法的具体规定,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 建设用地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建设用地规划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的程序进行编制和调整,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2. 建设用地规划的内容要求:建设用地规划应当包括土地利用总体布局、土地利用分区规划、土地供应安排等内容,并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 市场化供应建设用地: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实现建设用地供应的市场化。
4. 建设用地的审批和管理:建设用地必须经过规划审批程序,对未经批准的建设用地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
5. 建设用地的监督和检查:建设用地规划管理部门应当对建设用地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行为。
四、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法的影响和挑战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法的实施对于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乡发展的协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规划与实际的差距:建设用地规划一般是根据一定的时间段和条件制定的,但实际情况常常会发生变化,规划与实际的差距是一个难题。
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的特征
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的特征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是指在一个相对的行政区域里,法律制度、法治建设所受到的普遍尊崇及由此所取得的良好社会效果。
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建设最显著的特征是社会公正诚信程度和法治化管理水平。
根据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诸环节的要求,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应具有以下方面的法治化特征:l、地方性法规体系化;2、城市管理民主化;3、行政事务公开化;4、执法行为规范化;5、社会关系诚信化;6、市民遵法自觉化;7、法律服务社会化;8、社会监督机制化;9、城市生活安全协调化。
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的属性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城市文明的渐进过程。
因此,具有以下社会属性:(一)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建设是一个社会目标。
法治城市建设不是行业目标,它必须统一纳入到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之中;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工程。
(二)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建设是一个动态目标。
法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因此不可能用静止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估。
(三)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建设是一个相对目标。
一个区域的文明建设离不开周边环境,更不可能孤立地推进和实现。
"乌托邦"只能是空想主义。
(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建设是一个法治目标。
创建"平安城市"、"文明城市"、"法治城市",其目的都是为了建设和谐城市,但法治城市建设突显了它的公平正义和社会法治化的功能和作用。
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的评估体系如何科学地考核和评价创建工作成果,这是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所追求的核心价值。
目前有的地方推出了"法治城市评估指数",这无疑是一种探索和贡献。
但是,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建设既是理论问题又是社会实践工程,既要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又要有符合本地区实际的评估分析指标;不能就指标去考虑工作,而应就工作去考虑指标。
工程经济与管理-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工程经济与管理一、判断题1.工程经济的基本原则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A.对B.错正确答案: B2.工程经济的基本原则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
A.对B.错正确答案: A3.工程经济学宗旨是寻求工程技术和经济效果的辩证统一。
A.对B.错正确答案: A4.单利计息未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A.对B.错正确答案: B5.现金流量的作用点是资金发生的时间点。
A.对B.错正确答案: A6.工程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和建设期利息。
A.对B.错正确答案: B7.基本预备费是指在项目实施中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支出。
A.对B.错正确答案: A8.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临时设施费、施工机构迁移费、远征工程增加费、劳保支出等也包括在工程建设其他投资中。
A.对B.错正确答案: A9.当建设期用自有资金按期支付利息时,直接采用年名义利率按复利计算各年建设期利息。
A.对B.错正确答案: B10.将折旧费计入成本费用是企业回收固定资产投资的一种手段。
A.对B.错正确答案: A11.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年限为20年。
A.对B.错正确答案: A12.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的折旧年限为15年。
A.对B.错正确答案: B13.利润总额等于营业利润加上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的代数和。
A.对B.错正确答案: A14.营业利润等于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再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净额。
A.对B.错正确答案: A15.企业所得税以收入总额为计税依据。
A.对B.错正确答案: B16.财务净现值是反映项目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
A.对B.错正确答案: A17.如果方案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大于方案的寿命期,则方案不可以接受。
A.对B.错18.通常情况下,方案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方案的动态投资回收期。
A.对B.错正确答案: A19.基准收益率应由国家统一规定,投资者不得擅自确定。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第43卷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4月V o l.43 N o.4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A p r. 2021D O I:10.13718/j.c n k i.x d z k.2021.04.013基于P S 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孙小祥1,3,秦艺娟21.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江苏盐城224007;2.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昌330031;3.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摘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能够有效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构建的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 S R)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熵权法计算权重,采用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压力㊁状态㊁响应3个子系统得分不断上升,但三者增长率差异显著.②指标层第一障碍因子由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向人均建设用地转变,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因素由经济发展因素向人口压力转换.③压力㊁状态系统的障碍度处于增长态势,土地状态系统是阻碍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因子.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P S R模型;熵权法;障碍度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868(2021)04010009在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㊁提升城镇化发展内涵与质量,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不可忽略的问题[1].在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建设中,各类问题突显:①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㊁耕地逐渐减少,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矛盾日益突出;②城市开发中规划欠合理,部分城市边界无序扩张蔓延,土地低效利用现象普遍存在[2-5].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科学㊁准确评价,有助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㊁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6].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前提条件,加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障碍因素的研究,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相关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7-18],针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建立了一系列综合模型,如C L U E模型㊁C A模型㊁C E L L U L A R模型和G E OMO D模型等,并有学者采用不同模型与方法(P S R模型㊁S T I R P A T模型㊁G P C A方法㊁改进熵值模型㊁多边形图示法㊁R S与G I S相结合等)对不同尺度(城市群㊁城市㊁开发区等宏观尺度以及街区㊁宗地等微观尺度)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研究成果众多.然而,由于不同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本质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在评价指标选用以及标准值和权重的确定上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19].因此,本研究拟选取应用广泛的压力状态响应(P S R)模型,从压力㊁状态㊁响应3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计算权重,对苏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使评价结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收稿日期:201912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594,41771199);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 K20160445);中科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W S G S2015007);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501080C).作者简介:孙小祥,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研究.1 研究对象与数据1.1 研究区概况苏州市位于北纬30ʎ47'-32ʎ02'㊁东经119ʎ55'-121ʎ20',地处江苏省东南部㊁长三角中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下辖市辖区有姑苏区㊁虎丘区㊁吴中区㊁相城区㊁高新区㊁工业园区和吴江区,以及常熟市㊁张家港市㊁昆山市㊁太仓市4个县级市.截至2017年末,苏州市常住人口1068.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09.8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75.8%,土地总面积8657.32k m 2,地区生产总值达17319.5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29.59亿元.苏州市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是江苏省经济㊁对外贸易㊁工商业和物流中心,是江苏省人口最多㊁经济总量最大㊁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时也是重要的交通中心[20].1.2 数据来源本研究所涉及的有关苏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㊁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建设现状等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8年‘苏州市统计年鉴“以及相应的统计公报.2 研究方法2.1 指标体系的确定P S R (P r e s s u r e -S t a t e -R e s p o n s e )模型最初由加拿大统计学家D a v i d J .R a p p o r t 和T o n y Fr i e n d 提出,20世纪80年代由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 E C D )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 N E P )以 可持续发展 为核心提出将P S R 模型作为研究环境问题的概念模型[21].结合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本研究根据P S R 模型的原理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将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G )㊁系统层(S )㊁指标层(I )3个层次.目标层(G )表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系统层(G )包含压力指标㊁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3个层次;指标层(I )包含人口密度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等13项指标(表1).其中,压力指标描述人类对土地集约利用施加的直接压力或干扰,如人口密度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等指标,用来衡量对土地集约利用造成的压力;状态指标描述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如地均工业总产值㊁地均财政收入等,用来衡量当前土地集约利用的状态和变化趋势;响应指标表征社会对提高土地集约利用而进行的努力,如地均固定资产投资㊁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等,用来衡量土地集约利用改进措施的实施状况.表1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G )系统层(S )指标层(I )单位方向性压力指标(S 1)人口密度(I 1)人/k m2正向建成区绿地覆盖率(I 2)%正向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I 3)%正向建设用地增长率(I 4)%正向状态指标(S 2)地均工业总产值(I 5)万元/h m 2正向地均第二㊁第三产业G D P (I 6)万元/h m2正向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地均财政收入(I 7)万元/h m2正向人均建设用地(I 8)h m 2/万人负向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I 9)万元/h m2正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I 10)m 2/人正向响应指标(S 3)地均固定资产投资(I 11)万元/h m 2正向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I 12)万元/h m2正向污水处理率(I 13)%正向101第4期 孙小祥,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2.2 指标权重的确定将13个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正向指标的数值越大代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负向指标的数值越大代表城市的集约利用程度越小.为方便比较评价指标,消除指标间量纲差异,采用如下标准化公式:正向指标:X 'i j =X i j -mi n {X j }m a x {X j }-m i n {X j }(1) 负向指标:X 'i j =m a x {X j }-X i j m a x {X j }-mi n {X j }(2)式中:X 'i j 表示第i 个年份第j 项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X i j 表示第i 个年份第j 项指标的初始数据;m i n {X j }表示所有年份中第j 项指标数据中的最小值;m a x {X j }表示所有年份中第j 项指标数据中的最大值.为尽量剔除主观因素,本研究采用熵权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公式如下[22]:计算第i 年份第j 项各指标值的比重Y i j:Y i j =X 'i jðmi =1X'i j(3) 计算指标信息熵e j :e j =-k ðmi =1(Y i j ˑl n Y i j)(4) 计算信息熵冗余度d j d j =1-e j(5) 计算指标权重W i :W i =d jðnj =1dj(6)式中:m 为评价年数;n 为指标数;k =1/l n m .2.3 综合评价模型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应该是压力㊁状态㊁响应3个子系统各个指标数据进行综合计算的结果,计算公式如下:W =S a ðj j =1I jX j +S b ðk k =1I k X k +S c ðmm =1I m X m (7)式中:S a ,S b ,S c 分别表示压力指标㊁状态指标㊁响应指标所代表的权重;I j ,Ik ,I m 分别表示各个系统层下13个指标的权重;X j ,X k ,X m 分别表示各个指标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W 代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数值.2.4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指标障碍因子为进一步提高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必要从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各个指标中找出主要障碍因子.计算指标有4个:因子贡献度(C j )表示单项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指标偏离度(D i j )表示单项指标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之间的差距;单指标障碍度(h i )表示单项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子系统障碍度(H i )表示子系统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23-24].主要公式如下:因子贡献度(C j ):C j =W i ˑW i j(8)2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43卷指标偏离度(D i j ):D i j =1-X 'i j(9) 单指标障碍度(h i ):h i =D i j ˑC jð13j =1(D i j ˑC j )ˑ100%(10) 子系统障碍度(H i ):H i =ðh i(11)式中:W i 代表第i 个指标的权重;W i j 代表的是第i 个指标在第j 个年份的权重;X 'i j 代表第i 个指标在第j 个年份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3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3.1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压力层分析由图1可知,苏州市土地压力状态总体呈缓慢起伏上升态势.2008-2014年苏州市土地压力状态处于稳定上升,其中,2011年受建设用地增长率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下降影响,压力层状态有所下降;2014-2016年,苏州市土地压力层呈降低趋势,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持续降低,2016年苏州市建设用地增长率达到-3.3%,为近10年最低值;2017年苏州市土地压力综合评价数值达到0.196,为近10年的高峰值,比2016年增长36.3%.这是因为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㊁人口密度和建设用地增长率达到了近10年最高值.人口密度指标除2015年有所下降外,总体处于上升状态,说明苏州市的人口在不断扩张.图1 2008-2017年苏州市压力层指标值与压力层总体变化趋势图3.2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状态层分析由图2可知,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态层数值从2008年的0.143到2017年的0.334,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苏州市的土地状态层评价数值比2014年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人均建设用地每万人仅168h m 2,为近10年最低值,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也大幅下降.从具体指标来看,地均工业总产值㊁地均财政收入以及地均社会消费零售额不断上升,表明苏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2011-2014年间比较平稳,之后苏州市人口数量的增速高于公园绿地面积增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显著下降,2017年仅为14.4m 2/人;人均建设用地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总的来说,苏州市的土地状态层要保持上涨趋势,必须增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减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301第4期 孙小祥,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图2 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态层指标值与状态层总体变化趋势图3.3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响应层分析由图3可知,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层评价数值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0增加到2017年的0.282.其中,2012-2013年苏州市土地响应层评价数值变化幅度最大,数值增加了0.073,主要原因是污水处理率指标数值增幅较大,其他指标也保持上升趋势;2014-2017年,苏州市土地响应层评价数值增幅较小,变化较为平稳,虽然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不断下降,但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污水处理率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总的来说,苏州市的土地响应评价数值一直在增加,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图3 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层指标值与响应层总体变化趋势图3.4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数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图4),但是2015年比2014年降低了0.015,主要原因是状态层的数值有所下降.具体来看,2008-2011年,压力层数值高于响应层,表明苏州市前期土地集约利用压力较大;2011年以后,响应层和状态层的数值开始超过压力层的数值,表明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应对土地粗放利用带来的压力,苏州市土地状态以及做出的响应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2013年以后,响应层和状态层与压力层的数值差距开始拉大,这意味着苏州市一系列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对土地集约利用效果显著.4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43卷图4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以及系统层变化4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障碍因子诊断4.1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各指标障碍度分析根据土地集约利用障碍因子的计算方法,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指标层的各个指标进行障碍度计算(表2),并选取障碍度位于前5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表2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障碍因素以及障碍度年份序列123452008年障碍因素I9I6I7I13I12障碍度/%14.5613.2312.5112.1811.65 2009年障碍因素I9I6I13I7I12障碍度/%14.8913.6413.0512.9012.86 2010年障碍因素I9I13I6I12I7障碍度/%14.8713.7712.8212.5011.67 2011年障碍因素I9I13I6I12I7障碍度/%14.7514.1011.9211.6210.18 2012年障碍因素I9I12I8I13I6障碍度/%14.5612.9012.2511.4011.03 2013年障碍因素I8I9I12I6I1障碍度/%23.0714.5012.6510.948.46 2014年障碍因素I8I9I7I6I12障碍度/%31.0612.0911.089.759.03 2015年障碍因素I8I10I1I9I6障碍度/%32.6218.128.478.347.27 2016年障碍因素I8I10I4I1I6障碍度/%26.8923.949.435.495.42 2017年障碍因素I8I10I2I11I4障碍度/%43.3735.3113.964.852.52501第4期孙小祥,等:基于P S 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研究发现,2008-2012年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最大的障碍因素是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其次是地均第二㊁第三产业G D P ㊁污水处理率㊁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㊁地均财政收入,这些指标主要集中在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响应系统,说明苏州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并且污水处理率这一指标障碍度较高,表明苏州市需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力度;2013-2017年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最大的障碍因子是人均建设用地,其次是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㊁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㊁人口密度㊁地均第二㊁第三产业G D P ㊁建设用地增长率.自2013年开始障碍度较高的指标开始出现在土地压力系统内,人口密度指标在2013年㊁2015年和2016年障碍度较高,说明苏州市近年来人口的增长对土地产生了压力,影响了苏州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设用地增长率在2016年和2017年障碍度排名较高,随着苏州市发展的需要,建设用地的增加对土地集约程度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此外,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响应系统的部分指标近5年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相较于2008-2012年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一指标的障碍度有所降低,说明土地利用效益提升迅速,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具有较大贡献.人均建设用地在2008-2012年间障碍度较低,但在2013-2017年间障碍度却最高,尤其是2017年障碍度达到了43.37%,说明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对土地绩效的影响在近5年较大.除此以外,2013-2017年地均财政收入㊁地均固定资产投资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这3个指标的障碍度排名也较高.地均财政收入这一项指标近3年没有出现在前5位,相较于2008-2012年障碍度出现的频度是减少的,说明其对土地利用状态有改善的作用.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在2017年障碍度较高,但是2008-2016年这一指标的障碍度较低,说明苏州市应提高对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重视程度.图5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P S R 模型各系统层障碍度4.2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子系统障碍度分析研究表明,苏州市土地状态系统的障碍度相对较高(图5),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地压力系统障碍度相对稳定,而土地响应系统障碍度正在下降.2008-2013年,响应系统的障碍度高于压力系统,但2014-2017年压力系统的障碍度高于响应系统.土地压力系统的障碍度从2008年的14.79%增加到2017年的16.48%,年增长率为0.17%,土地状态系统的障碍度从2008年的53.81%增长率到2017年的78.68%,年增长率为2.49%,土地响应系统的障碍度从2008年的31.4%下降到2017年的4.85%,年均减少率为2.66%,表明苏州市在土地响应系统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状态系统方面,2011-2015年障碍度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虽然2016年有所下降,但在2017年又表现出增长的趋势,长此以往,土地状态系统的问题会成为阻碍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地压力状况相较于土地状态系统其增长速度较慢,2016年障碍度达到最高,但在2017年数值又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人口密度㊁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㊁建设用地增长率这3项指标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虽然之后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仍需提高警惕,因为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的障碍度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并且建设用地增长率在2017年障碍因素的障碍度中数值最高.可见,要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需要从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压力系统入手,同时注意土地的响应系统的状态.4.3 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①人口集聚能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从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积极影响;相关部门加快出台人才落户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放宽落户门槛,吸引集聚人力资源,加快壮大产业㊁技能人才队伍.②精选优质项目,提高土地供地投资强度标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作为衡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指标.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强调规划引领,严格控制苏州市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实现建设用地减量化发展,6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43卷努力实现建设用地 零增长 甚至负增长;通过清理 僵尸企业 ㊁闲置土地㊁低效厂房等措施,加快存量建设用地盘活,盘活土地优先用于新产业㊁新业态项目,同时加快存量建设用地的开发改造,从而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5 结 论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如何寻求城市发展和土地合理利用之间的平衡一直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基于P S R 模型选取苏州市2008-2017年人口密度,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13项指标,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1)苏州市近1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土地压力系统㊁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响应系统的综合评价数值均呈上升的趋势.苏州市近1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改善.2)通过建立障碍度模型,分析13个障碍因素对苏州市2008-2017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障碍度.从系统层3个系统的障碍度来看,状态层的障碍度最高,2008-2013年响应层的障碍度高于压力层,2014年压力层的障碍度高于响应层.从各指标的障碍度来看,2008-2012年障碍度最高的是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13-2017年障碍度最高的是人均建设用地.3)苏州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不断改善的状态,这得益于苏州市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对土地集约利用予以高度重视,但是人口的增长造成的人地关系紧张㊁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造成的生态绿地面积的减少等问题,依旧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去改善.参考文献:[1]姚士谋,张平宇,余 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 ].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2] 姚士谋,冯长春,王成新,等.中国城镇化及其资源环境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 王 静,郑振源,黄晓宇,等.对中国现行土地利用战略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反思[J ].中国土地科学,2011,25(4):9-12.[4] 孙宇杰,陈志刚.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研究[J ].资源科学,2012,34(5):889-895.[5] 张乐勤,陈素平,陈宝平,等.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测度 以安徽省为例[J ].城市问题,2014(2):75-82.[6] 张 祚,周 敏,金 贵,等.湖北 两圈两带 格局下的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2018,27(2):65-75.[7] P R OM P E R C ,P U I S S A N T A ,MA L E T J P ,e t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L a n d C o v e r C h a n ge s i n t h e P a s t a n d t h e F u t u r e a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 L a n d s l i d e R i s k S c e n a r i o s [J ].A p p l i e d G e o g r a p h y,2014,53:11-19.[8] T A L E A I M ,S HA R I F I A ,S L I U Z A S R ,e t a l .E v a l u a t i n g t h e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of M u l t i -F u n c t i o n a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r b a n L a n d U s e s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A p pl i e d E a r t h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n d G e o i n f o r m a t i o n ,2007,9(4):375-391.[9] WA R D D P ,MU R R A Y A T ,P H I N N S R.A S t o c h a s t i c a l l y C o n s t r a i n e d C e l l u l a r M o d e l o f U r b a n G r o w t h [J ].C o m pu t -e r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U r b a n S ys t e m s ,2000,24(6):539-558.[10]P O N T I U S G R ,MA L A N S O N J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A c c u r a c y o f T w o L a n d C h a n ge M o d e l s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f G e og r a ph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2005,19(2):243-265.[11]熊 鹰,陈 云,李静芝,等.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仿真模拟[J ].地理学报,2018,73(3):562-577.[12]杨 忍,王 洋,徐 茜,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空间特征及其优化战略决策解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10):53-58.[13]魏宁宁,陈会广,徐 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对比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10):1556-1563.[14]吴 佳,邓旭晖,刘平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9(5):828-831.[15]谢 天,濮励杰,张 晶,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3):279-284.701第4期 孙小祥,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8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 t t p://x b b j b.s w u.e d u.c n第43卷[16]廖喜生.基于S T I R P A T模型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效应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2):94-97.[17]李景刚,张效军,高艳梅,等.基于改进熵值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 以广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118-123.[18]吴嵩,姜琦刚.基于R S和G I S的小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S1):53-57.[19]王群,王万茂,金雯.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综述与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1):95-100.[20]乔伟峰,孙在宏,兰晓华,等.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化比较 以江苏省苏州市和安徽省宿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12):127-132.[21]邓际洪.基于P S R模型的四川省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5.[22]曹竞文,李淑杰,李高行,等.基于P S R模型和熵权法的扶余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1(1):125-132.[23]钟少华,时鹏,杨文刚,等.基于P S R模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以延长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2):283-289.[24]郑华伟,张锐,杨兴典,等.基于P S R模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9):1099-1105.A n E v a l u a t i o n S t u d y o f U r b a n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U t i l i z a t i o n i n S u z h o u B a s e d o n P S R M o d e lS U N X i a o-x i a n g1,3, Q i n Y i-j u a n21.C o l l e g e o f U r b a n a n d P l a n n i n g/N o r t h J i a n g s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a n d R u r a l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Y a n c h e n g T e a c h e r s U n i v e r s i t y,Y a n c h e n g J i a n g s u224007,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 P u b l i c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N a n c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c h a n g J i a n g x i330031,C h i n a;3.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W a t e r s h e d G e o g r a p h i c S c i e n c e s,C A S,N a n j i n g210008,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n o r d e r t o f u r t h e r p r o m o t e t h e e c o n o m i c a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s e o f l a n d i n S u z h o u a n d t o p r o v i d e a s c i e n t i f i c b a s i s f o r t h e i n t e n s i v e u s e o f l a n d i n o t h e r d e v e l o p e d c i t i e s i n t h e e a s t o f C h i n a,a n e v a l u a t i o n i n-d e x s y s t e m o f u r b a n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b a s e d o n P S R m o d e l w a s c o n s t r u c t e d.T h e w e i g h t w a s c a l c u-l a t e d w i t h t h e e n t r o p y w e i g h t m e t h o d,a n d t h e o b s t a c l e f a c t o r d i a g n o s i s w a s c a r r i e d o u t,u s i n g t h e o b s t a c l e d e g r e e m o d e l t o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e v a l u a t e t h e i n 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l a n d i n S u z h o u.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f r o m2008t o2017,t h e o v e r a l l t r e n d o f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s e i n S u z h o u r o s e i n a f l u c t u a t i n g w a y,a n d t h e s c o r e s o f p r e s s u r e,s t a t e a n d r e s p o n s e w e r e c o n s t a n t l y r i s i n g,b u t t h e g r o w t h r a t e s o f t h e t h r e e s u b s y s t e m s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d i f f e r e n t;t h a t t h e f i r s t o b s t a c l e f a c t o r o f t h e i n d e x l a y e r c h a n g e d f r o m t h e a v e r a g e r e t a i l s a l e s o f c o n s u m e r g o o d s t o t h e p e r-c a p i t a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a n d t h e c o r e f a c t o r o f i n t e n s i v e l a n d u s e i n S u z h o u s h i f t e d f r o m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 p o p u l a t i o n p r e s s u r e;a n d t h a t t h e o b s t a c l e d e g r e e o f p r e s-s u r e a n d s t a t e s y s t e m w a s g r o w i n g,a n d t h e l a n d s t a t e s y s t e m w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f a c t o r t h a t h i n d e r e d t h e i n-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l a n d i n S u z h o u.K e y w o r d s:i n 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l a n d;P S R m o d e l;e n t r o p y m e t h o d;o b s t a c l e f a c t o r责任编辑胡杨。
我国土地发展权研究综述
展权 转移归 国家所有 土地所有者或其他 使用者若想 变更 土地的使用性 质 . 在实行开发之前 . 须先 向政府 必 购买发展权 英国创设土地发展权制度 , 目的在 于 其
相对较多 .见解不一 .大致可分 为狭 义和广义两种理
解。
21 狭 义 的 土 地 发 展 权 .
更有效地控制土地 开发使 用及 实现土地“ 涨价归公” 。
1 国外 土地 发 展权 简 介
土地发展 权首创于西方 国家 .至今其研究 成果丰 富 .因此 了解与借鉴 西方发达 国家发展权制度设 计与 实践模 式 .有利 于 比较分析及探讨 我 国土地 发展权 问
题 11 英 国的 土 地 发 展 权 制 度 .
所 有权 中[ 但 随着我 国土地 市场 的建 立 与发展 . . 城市 化进程 的加快致使土地使 用性质改 变 .土地发 展权 的
12 美 国 的 土 地 发 展 权 制 度 _
狭义 的土地发展权 .强调 土地用 途 的变更或在 土 地上兴建建筑改 良物而获取更 多利益的权利 沈守愚
美 国的土地发展权制度是在 土地分 区制度没 有有
效地 防止 城市对农 地大 量蚕食 的情况 下 于 16 9 0末 仿
照英 国设 置的 美国实行土地私有制 . 美国土地发展权
展权 征购制度组成
土地发展权转让 是指受限制开发 区的土地权利人 通过交易市场将其 土地发展权转让 给可开发 区土地权
利人 .土地发展权受 让人 因此获得 土地发展权并支付
对价 土地发展权 征购是指美 国各 州或地方政府 出于 保护农地 的 目的 .用 公共资金 向土地所有者购买 土地 发展权 土地所有者将 土地 发展权卖 出后 . 仍然 可保 留 该农地继续耕 种 .但没有改 变土地用途 以获取更 多利
论述如何对建设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
论述如何对建设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摘要: “工程造价”是一种通称, 在不同的场合下其含义也不同,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对建设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
分别就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实现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几点思考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工程造价造价控制动态管理自1978 年以来, 我国建筑业实行了多项改革, 这其中也包括了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上的改革。
建筑市场的价格体系逐渐放开无疑活跃了建筑市场, 并极大地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 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如何借鉴工业发达国家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成熟经验, 深化我国工程造价管理, 使之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 适应当代国际建筑市场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已成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1 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现状建设工程造价是指完成一个建设项目的全部花费的费用总和。
它包括业主、设计单位、总承包商、分包商的费用。
从我国现行工程建设项目费用组成的规定内容看, 它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和工器具购置费及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 即对工程造价动态因素的管理。
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 是指那些影响工程造价增减的变动因素, 就基本建设工程造价而言, 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是量变因素, 二是价变因素, 三是定额取费的变动因素。
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 就是对造价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及预测管理方法。
自1998年起, 我国的建筑业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招投标承包制。
它结束了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工程分配任务的局面, 是我国建设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成为当前建设市场中确定建设任务的主要形式。
所以, 近几年我国的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工作主要集中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
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增强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在努力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 以承包合同价为控制目标, 根据工程合同按时完成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 处理好工期、质量、造价三者间的关系, 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选择质量保证, 价格合理的材料, 有效地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要点》
t-1
t
口径要求
与本《手册》附录 《用地分类及含义》 对应。
可依据土地利 用现状变更年末面 积汇总表整理得到。
指本年度新增建设 占用农用地和未利 用地面积。
为变更调查的流量数据,不是两个年度 相减的数据
3.2.4 土地供应状况调查
年份
初始评价年份 更新评价年份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EEI1=[(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可比价)-2011 年地区生产总值(2010可比价))/2011年地区生产总 值(2010可比价)]/[(2014年建设用地面积-2011年 建设用地面积)/2011年建设用地面积]
注:1.地级以上城市,应分别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下辖各县(市、区)的EEI1; 2.县级市仅测算城市行政辖区整体的EEI1
2.2 基础调查
3.2.1 人口状况调查
初始评价年份 年份
更新评价年份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
t-3
t-2
t-1
t
口径要求
常住总人口
常住人口 (万人)
常住城镇人口
常住农村人口
六普口径 六普口径 六普口径
户籍总人口
户籍人口 (万人)
户籍农业人口
户籍非农业人口
户籍口径 户籍口径 户籍口径
农村人口与 村庄建设用 地增长弹性 系数(PEI31、PEI3-2)
指标口径1:指评价基准年之前3年(含 基准年)的常住农村人口增长幅度与同 期村庄用地增长幅度的比值,反映农村 人口与村庄用地变化的匹配协调程度。
指标口径2:指评价基准年之前3年(含 基准年)的户籍农业人口增长幅度与同 期村庄增长幅度的比值,反映农村人口 与村庄用地变化的匹配协调程度。
土地监管模式的客体类型分析及其法治化路径论纲
管模 式中作为物 的客体。 由于土地上所 附着的法律关系 的稳
农盈经济
2 1/ 01 8
土 地 监 管 模 式 的 客 体 类 型 分 析 及 其 法 治 化 路 径 论 纲
◎ 张 艳 丽
摘 要 :监 管模 式的合理性 决定 的土地监 管结果 的有 效性 。土地监 管模 式 的优 化 ,必 须解决诸要 素及其 关 系问题 ,包
括监 管主体 、客体 、 内容 、时 间等 。其 中监 管客体 的类型化 ,是 完善 土地监 管模式 的关键 要素 。我们 需要从 土地 、政府及
接地与权利义务 、权力职 责相 关联 。 4 . 的时间要素 监管 前几个层面 共同构成静 态的监管模式 的结构 ,而再加上
土地监管模 式 ,是进行土地 监管必须解决 的诸要素 及其 要 素之 间的 关系 问题 。模式 的合理性决定 土地 监管结果 的有 要素的 内容及 其之间的 内在联 系 。总体 而言 ,笔者 以为土地
腐败现象会使 人们产生行 为标准 的错 乱 ,人们需要衡 量 “ 潜 象与忽视 监管客体要素 的系统性有直接 的关联 。本文 的重 点
规则 而得到利 益 ”呢 ,还是 “ 式规则 而得不 到利益 ” 呢? 即在于建立监管的客体类型 ,下文详述之。 正 久而久之 ,在 正式的法律之 外滋生 出的潜规则又反过 来侵 占 3监管的内容要 素 . 土地 监管模式结构 中的 内容要素 ,指 的是土地的各种 利
地产价值飙 升 、官 员腐 败率高 、自然灾害频繁发 生等等 。这 的土地监 管主体包括 中国共产党 的纪 律监管 、人 民群 众的 民 些土地利用中出现的负面现象 ,几乎都与土地监 管模 式相 关。 主监管 、人民代表大会 的监管 、人 民法院的监管和舆 论的监 从理 论上讲 ,土地 监管是涉及 自然和社会不 同学科交叉 管 。 的领域 ,除了需要土地 资源 学 、管理 学 、矿业学 、环 境学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静态模式到动态分析建设用地指标法律属性探析摘要:对建设用地指标法律属性进行科学的定性,是构建建设用地指标制度的理论前提与基础。
学界对于建设用地指标是资格还是财产,对指标的权利属于公权还是私权均存有较大分歧。
由于观察方法的静态性和视角的单一性所限,既有学说均未能准确、全面地揭示其本质属性。
以动态化、类型化方式对不同阶段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研究,可发现其从产生到交易,法律属性依次表现为“资格性公权”、“财产化的公权”,以及“财产性私权”。
这一发现更加准确地阐明了建设用地指标的法律属性,对相关制度的构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建设用地指标;法律属性;资格性公权;财产化的公权;财产性私权中图分类号:D9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2-0151-005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订确立了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
具体到对建设用地的控制,体现在该法第18条第2款的规定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根据上述规定,地方政府只有获得建设用地指标才有合法资格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自此,建设用地指标成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变更用途,将农用地用于非农业建设进行适当管制的主要工具。
[1]中央政府、上级政府通过对建设用地指标的指令性管理来实现约束农地非农化转用、保护优质耕地资源及控制城镇化发展的速度。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明确指出,“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以需求引导和供给调节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对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安排的调控。
”在城镇化背景下,上述被称为“最严厉的土地用途管制”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严格控制的政策迅速导致了地方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捉襟见肘,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例如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在5年的时间内就用完了10年的计划指标,甚至有些省份早在2000年就用完了2010年的计划指标。
[2]现在虽然距离2020年尚有时日,早已用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置给该地区的指标的省市也不在少数。
(1)为获得额外的建设用地指标,从中央到地方做了各种努力。
其中如增减挂的变通模式已经在全国广泛适用。
有的创新如“成渝地票”受到中央认可,但仅为封闭试点;有的实验如浙江的“易地代保”则被叫停。
面对各类建设用地指标的形态和制度创新,实务界面临的困惑是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为什么?由于至今各式对建设用地指标利用的灵活化处理,都是在顺着市场化、流转化方向努力,我们也不禁思考,建设用地指标究竟是否具有可流转性?如果可以流转,其对价应当在何种范围内按什么原则分配?如果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流转,其理论基础和区分标准在哪里?当然,上述问题极为复杂,非本文篇幅所能阐明,但前述所有问题似乎都会归结到一个基础命题,即建设用地指标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资格还是财产,公权抑或私权?对这一作为整个建设用地指标制度构建的逻辑起点的关键问题,学界的研究尚十分薄弱,亟待攻关。
本文愿为此领域的抛砖之作,期待引起更多同行的重?,将对这一重要论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二、建设用地指标法律属性认识的“1.0与2.0版”:静态思维模式(一)建设用地指标法律属性认识的“1.0版”如前所述,目前学界对于建设用地指标法律属性的研究极为匮乏,不成体系,仅有一些片段的、零星的研究。
黄忠教授曾围绕地票(建设用地指标的典型形态之一)的法律属性做过一些基础研究。
他将目前学界的观点梳理为转移支付说[3]、级差地租说[4]、中心-外围说[5],以及土地发展权说[6],而黄教授自己则认为应将建设用地指标界定为地役权。
[7]由于在法律语境中,任何研究对象的属性均应归结为权利或权利客体,诸如转移支付说、级差地租说、中心-外围说等经济学角度的解释论只能帮助我们认识现象,而无法触及法律本质属性。
土地发展权说源于英美,在我国的财产权体系中尚无位置,尽管有学者从立法论角度阐释其为应然的定位[8],但就现行法的权利体系而言,的确难以找到比地役权更加合适的解释工具。
申而言之,有学者进一步主张通过地役权的“现代化”,引入“强制地役权”的概念,作为对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9]不过,建设用地指标是否仅为民事财产权意义上的概念?答案绝非如此简单。
考虑到政府在建设用地指标(以下为行文方便,如无特别说明,“指标”均指“建设用地指标”)创设和流转的大多数环节,均发挥着绝对主导作用,指标一定具有某种公法属性。
同时,由于指标的持有人大多数场合下为政府,除地票的受让人外,民事主体无法进入指标的一级市场,因此指标还具有“身份性”或“资格性”。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关于指标研究的各种学说大都将视野局限于私法领域,而对于“资格性”、“公法性”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
本文将目前的研究境界称之为对建设用地指标认识的“1.0版”。
(二)建设用地指标法律属性认识的“2.0版”如果将视野更开阔些,把建设用地指标与排污指标(学界通常用“排污权”的提法,本质相同)作类比,一体考虑,则会发现很多问题会更加清晰,一通皆通,此为对建设用地指标属性认识的“2.0版”。
“2.0版”有不小的认识论进步,可为梳理和辨析目前对建设用地指标的各类观点分歧提供更为多元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模型。
建设用地指标之所以可与排污指标作类比,是因为他们有着极为类似的制度前提和技术设计,在很多领域具有可通约性。
例如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度前提是耕地保护逻辑,以及从18亿亩耕地红线推算出的未来一段期间内的可对“农地非农化”的“建设用地容量”;而排污指标制度的前提是环境保护逻辑,以及由此推算出的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即所谓“环境容量”(2)。
更重要的是,在制度设计上,建设用地指标制度改革的路径大体是向市场化方向努力,但思路尚不清晰,理论尚不完备。
而排污权在国际上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市场化交易实践,尤其是其中最为热门的“碳交易”[10],不但我国已有多个省市进行试点[11],甚至被升格为金融形态。
[12]因此,较“土地发展权”、“地役权”等民法模型,已有多国多年实践的排污指标制度与理论对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深入认识建设用地指标的属性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可以有效弥补目前学界对建设用地指标属性理论研究的不足。
这样,我们对于建设用地指标“资格性”、“公法性”的认识便可站在学界对排污指标的研究的肩膀上,看得更加清晰。
例如,学界在研究排污指标法律属性时,形成了很多富有见地的观点。
有学者在论述碳排放权的属性时指出,配额(即“排污指标”)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向排放主体颁发的、允许排放主体排放特定数量二氧化碳气体的许可。
这种许可是非永久性的,以实现减排目标为目的,体现政府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与市场主体自主选择履行方式两者的结合,是一种特殊的公法性权利。
[13]尽管欧盟对配额的法律属性进行了模糊处理,但是它对持有配额的操作者授予了排放一定数量温室气体的公共性权利,可以被视为一种可以交易的行政授权。
[14]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对指标的公法性给予特别的重视。
又如,有学者从主客体多个方面进行论证,提出排污权是人类和企业与生俱来的权利,应当被归纳入私权的种类。
进一步说,在私权的体系之中,排污权具有鲜明的物权属性,至于是何种物权,环境法的学者则更倾向于将其纳入准物权或用益物权范畴。
[15]上述对排污指标属性的研究,无疑对理解建设用地指标的属性具有不小的启发意义。
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发现,不论是建设用地指标还是排污指标,目前学界对其本质属性的研究,方法上还是限于静态思维定式,未有突破,结论上也仍有较大分歧,难以形成共识。
三、建设用地指标法律属性认识的“3.0版”:动态分析路径既然对建设用地指标属性认识的“2.0版”仍然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有无更为高级的认识论版本?有的。
本文认为,目前学术界对建设用地指标法律属性的考察视角均为静态的,未能认识到建设用地指标在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性。
如能从动态角度分阶段分析建设用地指标的属性,将可以把“2.0版”仍未厘清的困惑逐一解开,此为建设用地指标认识的“3.0版”。
(一)形成阶段的建设用地指标(指标I):资格性公权标的建设用地指标最初由中央政府做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时设定。
由于此为指标的初次形成,我们称之为“指标I”。
中央政府设定“指标I”的主要理由有两方面:一是为坚守耕地红线,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因为土地总量有限,新增建设用地就意味着农用地会减少。
二是防止城市过度扩展,适度限制城市规模,因为城市盲目过度扩张,反会带来各种“城市病”。
两点理由中第一点显然是首要的,因为据统计,全国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的耕地后备资源仅有大约8000万亩,且除了东北和新疆部分地区外,大多分布在水土光热条件差、补充耕地难度大的生态脆弱地区。
[16]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逐步推进,耕地占用的压力必将继续存在并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避免。
为保障十几亿人的粮食安全,我们必须从中央政府开始,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的顶层设计,在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不破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建?O。
我国《土地管理法》第4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的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正是上述背景的法律阐释。
如此,根据中央和省市各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从中央政府开始,自上而下层层下达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和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以释放一定数量指标用于农地的非农化建设。
换言之,从土地用途管制的角度来说,必须同时拥有“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和“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农用地才可以合法转换为非农建设用地。
可见,我国利用计划工具,对建设用地指标(“指标I”)统一分配、层层分解、指令性管理。
“指标I”实际上是中央政府运用规划权对农地非农化进行干预和限制的产物,具有土地规划权的性质。
政府的此种权力属于公法上的单方行政行为,可以直接限制一定区域内人民的权利、利益或增加其负担。
[17]因此,“指标I”当属公权无疑。
加之其在具有特定身份的各级政府间分配,私权主体无从介入,带有鲜明的“身份性”或“资格性”。
据此,我们认为,“指标I”的法律属性宜界定为“资格性公权”的标的。
(二)进入一级市场的建设用地指标(指标II):财产化的公权标的1.政府通过有偿调剂而流转的建设用地指标:有限财产化公权标的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对建设用地指标的需求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