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农课文
朝花夕拾——范爱农
句子赏析
句子赏析
• 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 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 这句话表面上的意思是衙门里的人的穿着很华贵,深 层含义是在“光复绍兴”后,衙门里的人都穿上了皮 袍子,讽刺了当时社会中像衙门里的人一样的人,在 绍兴没有光复时,做缩头乌龟,不敢做,不敢言,但 在光复后开始摆架子,当自己为大人物的人,也在一 定程度上体现了鲁迅对死难者的同情。
读完文章后我的心得
• 鲁迅先生通过回忆自己与范爱农的交往, 从一开始的势不两立,到两人化敌为友, 表达了鲁迅对旧民主主义的失望,对范爱 农的哀悼和感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 手法,用朴素优美而简洁的语言,展现了 鲁迅对死难者的同情,对社会上像衙门里 的人的讽刺和批判,以及他肩负的责任感。
谢谢大家
• 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 却有了白发,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 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 寒素。
• 此处运用了外貌描写,如“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 鞋”“头上却有了白发”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鲁迅 多年后在故乡遇见范爱农时看到范爱农的惊讶和范爱 农的变化,表现了范爱农放弃留学回国后受到了排斥 和迫害,处境困迫。
句子赏析
• 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不给他逝世的老师发 电报并刻意针对自己而感到愤怒和对范爱农的厌恶, 认为他胆小怕事,表现了鲁迅对范爱农的厌恶之情。 引出了下文,为下文鲁迅和范爱农又在故乡见面以及 之前范爱农针对鲁迅的原因作铺垫。
朝花夕拾
——第十章 范爱农
讲解人:
本章情节简介
• 主要人物:我,范爱农 • 主要情节:鲁迅在文章中追述了自己回 国后和范爱农在同乡会上起了争执,后 来又在故乡重逢,在学校共事,发生报 馆案,到最后范爱农落水而死的几个生 活片段,写了范爱农在革命前对社会现 实不满而追求革命,但在革命后又被打 击迫害的现实。
最新鲁迅《范爱农》赏析
鲁迅《范爱农》赏析原文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
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
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 “安徽巡抚恩铭被JoShikiRin刺杀,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
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了。
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物,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
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
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
人心很愤怒。
有几个人便秘密地开一个会,筹集川资;这时用得着日本浪人了,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荪的家属去。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
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
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
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
”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
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
于是又争起来。
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
范爱农课文
范爱农课文范爱农课文原文如下: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晨报》或《日日新闻》,我因在大伏热中,懒得摇蒲扇,便看报纸消闲。
说着就检了一份书面写着“琅铛(锒铛)榜”的相闻来读,这是关於“教育总署佥事徐伯荪(子英)被告发配到黑龙江去的一场官司的记载(按:这记载查考后竟与事实不符)的。
现在的中国,简直是装着鬼似的可恶的动物的可疑之国了;“旧社会”的黑漆漆的暗夜要反衬着“新招牌”的荣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孟郊诗)要反衬着“轏言气语里面有说‘独于余而相污焉’者在”,甚至于请看:“呜呼!盛哉!我民国之为足嘉文(?)也;虽然,待到凶宅探险家徐子英先生的官司打得干凈(干净)了的时候,大约还要有一二十年才能真相大白哩,然而天下事真也奇怪……”正看得津津有味,隔壁忽然有人大嚷起来,向那声音低下去就像“木桶汲水”一般了。
仔细听时,才知道是有人在拗竹筷。
那人仿佛突然觉得有了精神似的,声音立刻宏亮起来,往往发疯似的拗一下,拗断了便停止;间或偶然拗不断,便发出第二重的“拗断”的声音来,仿佛是向同客人们挑战。
真是奇怪,我到现在为止,遇见好些绍兴人了,却还无意听见过比那声音还要尖厉而讨厌的假撇清的口音。
大抵拗竹筷的多为茶房们所担任;并非他们的饭食较丰,乃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职业。
其实这样的拗法,也真不容易拗得断;至多拗弯了再用脚踩;用脚踩断了的筷子的那一种声音,是瞒不过一根灵敏的听觉神经的。
也许有人还要说茶房们讨厌的缘故更在此罢。
我当时听了那问话,又好笑又诧异;心想这就是范君所谓“女吊”(绍兴戏的主角;同戏子也叫“男吊”相对;鲁迅在北京观看绍兴戏时所写的一篇随笔就叫作《无常》),未必就是他家乡的特产,因为那么尖声尖气地说话的人,是不会有什么悲壮的气质的。
直到后来读了范君给我的第二封信;才知道原来是他朋友家里一个堂前的司事在拗竹筷。
范君又说起他自己的主张来,这回是将酒瓶盖子统统丢在大堂门槛里不准捏取了;这样干枯干枯的门槛,堂前和厨房一样气味,大家可以平等了。
《范爱农》完整版
(2)‘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 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样说。 如何理解这句话? 范爱农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什么 事也没得做‛,此时的范爱农存着的微茫 希望就是鲁迅的帮扶,而在那样的混乱社 会里,作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想为他 在北京寻点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 而没有机会‛,正在这时听到噩耗,作者 的负疚自责可想而知。
“赞成‛表现出范对局势的清醒认识, ‚凄凉‛表现出范对知己的不舍。
‚又是那样‛表现出范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现状的失望。
行为
27段:‚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 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30段: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 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闲谈。他办事 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
从范爱农从未有过的的笑容和办事的勤快中,我 们看到了他对革命、对改造社会有极大的热情。
范爱农是冷是热?
外冷内热。Fra bibliotek外冷:外表极冷,以白眼看人,面对看似 热切实际无聊的争执,把不满藏之于心, 冷静理智的后面是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决 绝态度。
内热:内心极热,对师友,对知己有极深 的感情,对改造社会,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有极大热情。
此处借眼睛的刻画,很好地表现了范爱农 憎恶分明、傲岸耿介的性格特征,为他后 面的不合世俗,‚各处漂浮‛,‚大家讨 厌他‛,‚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 找到的,直立着‛等内容埋下伏笔〕
语言
6段:‚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 屁电报呢。‛ 范爱农的话是针对发电,还是针对鲁迅?是 情感钝滞,还是积久突发?是冷,是热?
(3)文章多次写到喝酒,既有两人的喝酒, 也有范爱农的爱喝酒,甚至范爱农的落水 是在一次酒后失足,这对刻画范爱农有什 么作用?
名著阅读《范爱农》(附答案)
名著阅读《范爱农》(附答案)名著阅读《范爱农》(附答案)名著阅读《范爱农》名著阅读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他眼睛还是那样,然⽽奇怪,只这⼏年,头上却有了⽩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到。
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谈起⾃⼰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回到故乡之后,⼜受着轻蔑,排斥,迫害,⼏乎⽆地可容。
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个⼩学⽣糊⼝。
但因为有时觉得很⽓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
他⼜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
从此他每⼀进城,必定来访我,⾮常相熟了。
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尔听到了也发笑。
⼀天我忽⽽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那⼀天你专门反对我,⽽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你不知道?我⼀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怎么不知道。
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还记得么?”我略略⼀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年前的事。
那时是⼦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
汽船⼀到,看见⼀⼤堆,⼤概⼀共有⼗多⼈,⼀上岸便将⾏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双绣花的⼸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细地看。
我很不满,⼼⾥想,这些鸟男⼈,怎么带这东西来呢。
⾃⼰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
检验完毕,在客店⼩坐之后,即须上⽕车。
不料这⼀群读书⼈⼜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坐在这位上,⼄要丙去坐,揖让未终,⽕车已开,车⾝⼀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
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想:连⽕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
⾃⼰不注意,也许⼜摇了摇头。
然⽽那群雍容揖让的⼈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天才想到。
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这⼀群⾥,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被害的马宗汉烈⼠;被囚在⿊狱⾥,到⾰命后才见天⽇⽽⾝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两⼈。
北京版语文必修一第1课《范爱农》课件3
(3)细节特写: 范爱农“喝酒”的细节 范爱农死时的细节:直立
(4)事件特写: “报馆案风波”似乎与范爱农的关系不大, 作者为什么要特别写这件事呢?
展现范爱农的真实生活环境。 为“同乡会争执”中范爱农的冷峻作解释。
弟于旧历正月二十一日动身来杭,自知不善趋 承,断无谋生机会,未能抛得西湖去,故来此 小作勾留耳。
现承傅励臣函邀担任师校监学事,虽未允他, 拟返绍一看,为偷生计,如可共事,或暂任数 月。
造成范爱农悲惨结局的原因
范爱农的死是社会造成的,范爱农的悲剧是社会 的悲剧,是辛亥革命不彻底性和封建势力复辟的 必然结果。范爱农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命运 的根源在于他的觉醒,愚昧而腐朽的社会中是没 有觉醒者的生存空间的。他在社会中四处碰壁, 几番挣扎,虽然他始终保持着桀骜不屈的性格, 但终于因为自己的觉醒而被社会吞噬。范爱农的 死是必然的,范爱农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 而是旧中国众多觉醒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
范爱农
鲁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今散文
古代:散文——韵文 韵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并称四大韵
文 散文: 政论、史论、奏疏、传记、游记等记
事、论理、达意者为散文
现代:散文、小说、戏剧、诗歌四大基本文 学体裁
广义:杂文、报告文学、小品文、随笔、传 记、游记等
狭义: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
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线索。
事件
同乡会争执 酒楼 叙旧 报馆案风波 范爱农之死
时间
绍兴起义 革命前一年 绍兴光复 革命后第二年
情感
厌恶 冰释前嫌 牵挂 自责
范爱农形象分析
《范爱农》课件
总结全文,表达对范爱农的怀念和对时局的担忧。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范爱农
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正直倔强 ,追求革命,不满黑暗社会现实 ,但无法找到正确的道路,最终 落魄潦倒。
鲁迅
作为文章的叙述者,展现了同情 和关爱,对范爱农的悲剧命运感 到愤慨和无奈。
独特语言风格与讽刺手法运用
语言风格
鲁迅运用简练、质朴的语言,通过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展现社会现实 。
人日记》、《阿Q正传》等则更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露。
同
鲁迅的所有作品都贯穿着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批判精神,都体现了作者对自由、民 主和进步的追求。同时,他的语言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
术性。
06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文化背 景下人物性格差异分析
东西方文化对个体性格塑造影响比较
讽刺手法
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对封建礼教和黑暗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例如,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后依然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排挤,揭示了革命的不 彻底性和封建势力的顽固性。
03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批判封建礼教,呼唤个性解放
抨击封建礼教束缚
通过范爱农的悲剧命运,深刻揭露了 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束缚,表达 了对封建制度的强烈批判。
01
价值观差异
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家庭、社会的和谐,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
人主义,追求自由、独立和竞争。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对个体性格的塑造
产生深远影响。
02
社会结构差异
东方文化中的社会结构较为紧密,人们更注重身份、地位和面子,而西
方文化中的社会结构较为松散,人们更注重平等、自由和个人成就。这
种社会结构的差异也会对个体性格产生影响。
语文《范爱农》课件1(共33张PPT)
大圜犹酩酊,微醉自沉沦。
鲁迅的诗句已触及到了辛亥革命之所以未能成功的一个重 要原因,即没有真正唤醒民众。革命为酩酊的民众所不理 解,“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真正革命志士又为黑暗的 社会现实所不容。在当时浑浑噩噩的国度里,范爱农的死 可能是具有不满现实、不屈不挠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心志 和性格的范爱农们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而言,范爱农 的悲剧就不是孤立、不是个人悲剧,而是具有典型社会意 义了。因为,在范爱农身上鲁迅先生看到了那一代处于彷 徨、苦海中的知识分子的身影。
《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 独醒 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作者深夜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 请你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而悲凉?
为这个执着的正直的革命者的英年早逝而悲悼。 为这个让“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的时代而悲 哀;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对小人投机得势,现实 的冷酷无情,知识分子被扼杀而感到沉痛不已。 这无尽的悲凉中蕴含着对黑暗势力的愤激、控 诉。
赏析——文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对光复后 的绍兴换汤不换药的描述。这其实已埋下了范爱农 悲剧的伏笔。鲁迅对范爱农没有一句正面的赞扬, 只是从他的神情“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从 他的行动“实在勤快得可以”表现了革命后的范爱 农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爱农心里产生的希望越大, 失望也就越大,鲁迅其后又用了很多笔墨写光复后 绍兴的现实,其实就是在探讨造成他的朋友悲剧命 运的原因。
最新鲁迅《范爱农》赏析
鲁迅《范爱农》赏析原文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
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
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ShikiRin 刺杀,刺客就擒。
” 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
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了。
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物,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
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
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
人心很愤怒。
有几个人便秘密地开一个会,筹集川资; 这时用得着日本浪人了,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荪的家属去。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 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
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
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 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
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 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
”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
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
于是又争起来。
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 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
名著阅读《范爱农》附答案
名著阅读《范爱农》(附答案)名著阅读《范爱农》(附答案)名著阅读(8分)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
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
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
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
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尔听到了也发笑。
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你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怎么不知道。
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
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
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细地看。
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
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
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
不料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上,乙要丙去坐,揖让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
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
自己不注意,也许又摇了摇头。
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
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
北京版语文必修一第1课《范爱农》ppt课件2
第一部分: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 1鲁迅和范爱农两个人为了什么发生争执?。 • 答:为要不要发电报,由谁来撰写电文发生争执间。 • 2初次相逢范爱农让鲁迅有何突出的感受?用一个字概 括。这种感受从何而来? • 答:冷。 • 细节描写:钝滞的声音。 • 外貌描写:眼球白多黑少[1],看人总像在渺视。 • 语言描写:“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 报呢”。“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 • 3他的“冷”的实质是什么呢? • 答:正是由于他是徐锡麟的爱徒,较之他人感受到的悲 愤更加强烈,对这个黑暗的现实和社会状况认识的更加 深刻、理智,所以才深知几个学生撰写的区区一份电报 对于当局统治者来说根本不存在任何影响,因此,正如 他所说,这份电报写不写,由谁写根本就无关紧要,只
第三部分: 作者主要写了报馆风波,与范爱农有什么关系? 同乡会争执: 报馆争执 双方:鲁迅和范爱农 鲁迅与少年、会计 内容:该不该发电报 该不该收钱 结果:范爱农退让 鲁迅退让
对比报馆风波和同乡会争执,鲁迅和范爱农 都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
• 1.报馆风波揭露了社会的冷酷,也就为范爱农的 悲剧提供了社会背景。 • 2.报馆案风波是范爱农命运的转折点,因为报馆 风波,鲁迅与范爱农分离,范爱农失去工作,让 读者对爱农的命运有无限的担心,为他的死埋下 伏笔。
范爱农
鲁迅
写作背景
文章写于1926年11月18日。适值北伐战争 节节胜利,南方的革命高潮正在蓬勃兴起。鲁 迅先生从北平来到厦门,在厦门大学的小阁楼 上,鲁迅写下了这篇怀念亡友范爱农的散文。 鲁迅在写完该文章的第二日,因无法忍受厦大 校长以及一些教员的排挤而离开厦大。第二年3 月来到广州。
本文时代背景
• • • •
(三)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 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 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 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2.愚昧而腐朽的社会没有觉醒者、坚守理想者的生存空间。 辛亥革命给社会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化(换汤不换药,报馆案风波); 旁观者的冷漠加剧了范爱农的悲剧命运。(生前受排斥,死后亦有族人争学 费) 革命之所以未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没有真正唤醒民众。革命为酩酊的 民众所不理解,“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真正革命志士又为黑暗的社会现 实所不容。范爱农的死可能是具有不满现实、不屈不挠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 心志和性格的范爱农们的必然结果。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范爱农课件
豫才先生大鉴:晤经子渊,暨接陈子英函,知 大驾已自南京回。听说南京一切措施与杭绍鲁卫, 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 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弟于旧历正月二 十一日动身来杭,自知不善趋承,断无谋生机会, 未能抛得西湖去,故来此小作句留耳。现因承蒙 傅励臣函邀担任师校监学事,虽然允他,拟阳月 抄返绍一看,为偷生计,如可共事,或暂任数月。
阅读思考:
1、文中写了有关范爱农的几件事? 2、从这几件事中你能看出范爱农是
一个什么样的人? 3、你认为作者对范爱农怀有怎样的
情感?
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对人物的刻画,鲁迅一向是主张“画眼睛 勾灵魂”的。在《范爱农》一文中鲁迅是怎 样来描绘范爱农这个人物的?透过这些极节 省的文字,范爱农外表之下又有着怎样的灵 魂呢? 2、相传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常作 “青白眼”,每对“礼俗之人”即“白眼球 对之”。范爱农和阮籍的“白眼”有何共同 之处? 3、都说男人的爱喝酒大多都是有些原因的, 范爱农是怎样变得爱喝酒的?结合当时的背 景及文中的描述谈谈你的看法?
范爱农
鲁迅
鲁迅(1881~1936)现代伟大的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 开始使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光辉的一生,得到中国共产党和全国 人民的崇高评价。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 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 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 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 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 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 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 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 向。”
《朝花夕拾》范爱农内容
《朝花夕拾》范爱农内容哎,说起《朝花夕拾》里的范爱农,那可是个让人心里头五味杂陈的人物。
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就像你我身边的邻家大哥,范爱农也不例外。
记得第一次在东京见到他,那时候他还是个留学生,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长衫,头发乱糟糟的,眼睛里却闪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咱们那时候都年轻,想着出去学点新东西,改变国家的命运。
范爱农呢,他不一样,他更像是那种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人,一开口就是国家大事,社会不公,听得人热血沸腾,又觉得心里沉甸甸的。
他爱喝酒,每次聚会,总少不了他。
几杯酒下肚,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从孔乙己的迂腐谈到革命的前途,从旧社会的陋习说到新思想的曙光。
他说得慷慨激昂,咱们听得也是热血沸腾。
但有时候,他又会突然沉默下来,眼神里满是忧郁,像是想起了什么伤心事。
咱们问他,他也不说,只是摇摇头,又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后来啊,咱们都回国了,各奔东西。
再见到范爱农,是在辛亥革命之后。
那时候的社会,说是变了天,其实还是老样子。
范爱农呢,他更加消沉了,穿着还是那件旧长衫,但已经洗得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他脸上的皱纹多了,头发也更乱了,但那双眼睛,还是那么亮,只是亮得让人心疼。
咱们一起喝酒,他还是那么爱说,但说的不再是那些激昂的话,而是些生活里的琐碎,工作上的不顺,还有对未来的迷茫。
他说,他以为革命能改变一切,但到头来,改变的只有他自己。
他笑了,但那笑里藏着苦,藏着无奈。
再后来,就听说他走了。
咱们都不信,那么一个倔强的人,怎么会就这样走了呢?但事实摆在眼前,咱们也不得不接受。
每当想起他,我就想起咱们在东京的日子,想起他那些激昂的话语,还有他那双永远亮着的眼睛。
范爱农啊范爱农,你就像那朵在清晨绽放的花朵,美丽而短暂。
你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你的精神,你的那些话,却像夕阳下的余晖,温暖而持久地照耀着我们的心田。
咱们会记得你,记得你的那份执着,那份不屈,还有那份对生活的热爱。
你走了,但你的故事,你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咱们的心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聆听!
报馆案风波 后
同乡会争执
鲁
范
迅
爱
农
的年 少轻 年气 们盛
理自 解责
的有 鲁点 迅“
世 故 ”
报馆案风波
形成对比
为“同乡 会争执” 中范的冷 峻作解释
同乡会争执 时
? 6段:“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 电报呢。” 范爱农的话是针对发电,还是针对鲁迅?是情 感钝滞,还是积久突发?是冷,是热?
3. 依照时间顺序,分析鲁迅对范爱农的情 感态度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变化?
惊闻噩耗 学校共事 故乡邂逅 同乡会争执
悲痛与悼念—天人相隔
?
不舍与牵挂—挚友 前嫌尽释 -- 非常相熟
自
责!
“可恶”—冷漠怯懦
把握人物形象
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
外貌 语言 行为(人物对事情的骜不驯
范爱农的话主要是针对发电,是痛失师长的情感爆 发。 面对看似热切实际无聊的争执,保持着冷静的理智 和对问题的深刻认识。 内心极热,对师友有着极深的感情。
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
? 外表极冷,以白眼看人,面对看似热切
实际无聊的争执,把不满藏之于心,冷
静理智的后面是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决
绝态度。
外表极冷
内心极热
? 内心极热,对师友、知己有极深的感情, 对改造社会,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有极大 热情
对时代有清醒认识的知识分子!
深入探究:爱农之死
第48和53段中,鲁迅分别表明对 爱农死讯及死因的不确定。你认为范 爱农是死于失足,还是自杀?为什么?
1926年11月18,正是 初冬时节 ,独自坐在 书房,鲁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 悼念亡友的呢?
惊闻噩耗 学校共事 故乡邂逅 同乡会争执
悲痛与悼念—天人相隔
?
不舍与牵挂—挚友 前嫌尽释 -- 非常相熟
自
责!
“可恶”—冷漠怯懦
?
但是作者“夕拾”这片“朝花”仅仅 为了表达自责之情吗?
1926年 鲁迅四十六岁
? 3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于山本医 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 寓。
? 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 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 系主任
范爱农
鲁迅《朝花夕拾》
梳理内容
1. 作者围绕范爱农,一共写了几件 事情?请加以概括。
2. 这些事情是以什么为线索串联在 一起的?
四件事:
同乡会争执 1—11段 故乡邂逅 12—26段 学校共事 27—44段 惊闻噩耗 45—结束
东京学习时 辛亥革命的前一年 辛亥革命后初期 我从南京调到北京后 以时间为线索
对革命、对改造社会有极大的热情
2. 语言 同乡会争执 时
? 6段:“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 电报呢。” 范爱农的话是针对发电,还是针对鲁迅?是 情感钝滞,还是积久突发?是冷,是热?
? 42段:然而事情很凑巧,季茀写信来催我往南 京了。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说:“这里 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
? 9月《彷徨》印成。 ? 12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 艰难的一年
小结:
? 范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鲁迅看范爱农就像 看镜中的自己。鲁迅对范悲剧命运的感伤中 包含着对所有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知识分子 的悲悯,也包含着对自身命运的感伤。
?《朝花夕拾》小引: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 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 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 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 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 作者在沉痛 的自我剖析和对朋辈的真挚怀念中,寻找着 继续前进的勇气。
? 7段:“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 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 15段:“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 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 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 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 24段:“还不是我们师母的?”他瞪着他多 白的眼说。
? 27段:“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 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