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的传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和的传说
1、南和县里好牌坊,邢台城里好城
墙。

2、瓦固出了个“妙庄王”。

3、祁庄出了个秃娘娘。

4、三思(村)出了个“菜”状元。

5、金胳膊老李宋丞相。

6、天下黄河富银川。

7、神童县官的传说。

8、“透灵碑”的传说(文物古迹)。

9、“纱帽城”和“纱帽井”的传说。

10、南和、任县不求天,天旱就把辘轳扳。

11、产业谣。

12、古代名牌“麻头纸。

13、“盖房”和“种瓜”。

14、呼唤古代文明。

1、南和县里好牌坊,邢台城里好城墙。

一句民谣道出了南和县的特点。

南和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的东邻。

南和县面积很小,南北不过二十公里,东西不到三十公里。

解放后,建国初期,人口不到十三万。

但却是早在远古时代就已有历史记载的古城。

南和县共有大小牌坊30余座,每座牌坊都是一个名人、大官的标记。

南和县的牌坊可称全国之最。

小时候听我奶奶说:相传古代全国共有12顶“八抬大轿”(省级以上的大官才能乘坐),南和县就占了8顶。

南和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南和县域,禹贡属冀州。

周职方属邢。

自西汉始置南和县。

历历往事,悠悠烟云。

在这古老之城,确有一度朝官之盛。

据南和县志记载,在明代,南和县籍的举人以上的官员记录在册的有180多名,清代有120多名。

流传至今的《朝官谣》,当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两李二白一督堂,
宾亨侯泰宋丞相,
三思出个菜状元,
瓦固出个妙庄王。

两李: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户部尚书李起元;一是历时明神宗、光宗和熹宗三帝的刑部尚书李若圭。

据传,因其为当朝元老,抱过皇太子登基,被敕封为金胳膊,世称为金胳膊老李。

二白:一是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白储绍;一是储绍的亲侄白俊官。

一督堂:就是明神宗时,金戈铁马,戎马偬倥,平定边疆,治理宁夏,右副都御史朱正色。

宾:即力扶后赵王石勒成就帝业的右侯张宾。

亨:指的是辅佐元世祖忽必烈奠定基业的户部尚书马亨。

侯泰:就是拥载明建文帝登基、力主反对“燕王扫北”的刑部尚书。

宋丞相:唐四大名相之一,促成“开元盛世”的重臣宋璟。

“菜状元”:三思村人,系清咸丰时镇守福建的王世青。

“菜状元”为世俗戏称。

妙庄王:相传瓦固村人。

北周时在南和地域建兴林国。

2、瓦固出了个“妙庄王”
相传隋朝时期,南和县瓦固村的妙庄王起兵造反,建立兴林国。

妙庄王的小女儿“三皇姑”在“白雀庵”出家修行。

白雀庵位于南和县东北部的“白佛村”,距县城有二十来里路,是我女儿的奶妈所在的村庄。

“白佛村”的名字的来源应是取自“白雀庵”的“白”字和佛教的“佛”字。

该村每年都有庙会,全国各地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朝拜菩萨。

“雀”字在华北地区发音为“翘”,南和县好多人都把“白雀庵”叫做“百草庵”。

因为农民大多不识字,按照声音互相转告,时间一长就产生了变种。

南和县好多村庄的叫法和书写的名字都不一样。

如下文中的“大会塔”叫做“带锅塔”。

“瓦固”村叫做“抓
固”。

我外婆的村子“邵凝屯”叫做“邵里屯”等。

三皇姑名叫妙善,自幼心地善良,立志出家修行。

妙庄王为了阻止三皇姑出家,出了三个难题。

三皇姑机智地解决了三个难题。

最后,妙庄王只好答应三皇姑到白雀庵出家为尼。

当时,白雀庵里有五百个尼姑。

妙庄王下了一道圣旨:只许三皇姑打柴挑水,推磨捣碓,擂鼓撞钟,带发修行。

有一天,妙庄王突然接到一封密报,说三皇姑在白雀庵里,男女混杂,整天同附近白雀寺的一个和尚鬼混。

妙庄王立时火冒三丈,下旨“火烧白雀庵”。

五百御林军手持五百火杖,连夜赶到白雀庵,点起了熊熊大火。

顿时,白雀庵成了一片火海。

可怜五百众尼姑,全让大火活活烧死了。

地上的火光,人间的哭声,惊动了天上值日令官韦陀。

他把三皇姑驮到墙外,才免遭一死。

三皇姑不敢停留,就顺着大路一直超前走。

他走到邢台县双楼村前,歇了歇脚,倒了倒鞋壳里的沙土,又继续朝前走。

据说,双楼村南一溜儿三个土疙瘩,就是三皇姑那时候从鞋壳里倒出来的三堆黄沙。

走呀走,不知走了多少天,他才走到了苍岩山下。

三皇姑眼望高山,心里却想起了五百个无辜死去的姐妹,不由得泪如雨下,放声痛哭。

哭啊,哭啊,哭声惊动了太白金星,派山神化作一只斑斓猛虎,将三皇姑驮上了苍岩山。

后来修成正果。

被活活烧死的五百冤魂,一起去阴间地府告状。

阎君便命五火神用阴火去烧妙庄王。

从此,妙庄王得下一种怪病----人面疮。

经御医多次治疗无效,于是到处张贴皇榜,寻求名医。

药引子需亲生儿女手眼,两位皇姐不肯献,妙庄王命在旦夕。

三皇姑不计前恶,一心只念养育之恩,毅然剁下右手、剜下左眼,治好了人面疮。

从此,妙
庄王改暴从善,降旨敕封三皇姑为全手全眼观音菩萨。

不料,传旨官误听为“千手千眼”。

这就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来历。

至今石家庄东面,正定县的大佛寺(隆兴寺)中,还存有全国最大的千手观音木雕像。

三皇姑的遗体一直打坐在苍岩山的洞中。

作为观世音菩萨的故乡人,南和县经常有人去拜访三皇姑的遗体。

遗体活活如生。

据说有人为了检验三皇姑是否还活着,就用针去扎,看是否流血。

引起神灵生气,山洞的门就被封死,人们再也找不到洞口了。

现今苍岩山还留有古迹“老虎洞”。

苍岩山位于石家庄西面的太行山中,因三皇姑在此修成正果而享有盛名。

现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所有这些情节和人名,都和国内有关观世音的书籍上记载的完全相同。

这些地名和古迹也都健在。

关于“白雀庵”以及三皇姑的遗体,曾和河南省发生过争议。

最后考证结果,认定还是南和县为正宗。

所以最后结论是:南和县是观世音菩萨的故乡。

我和菩萨是同乡。

3、祁庄出了个秃娘娘
很早以前,在南和县祁庄村一个农民家里,有一个女孩叫祁武燕。

她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哥嫂过日子。

武燕从小长了满头秃疮,成天烂糊糊的满头秃疙瘩。

鼻子里经常流着两筒鼻涕,看了叫人寒碜。

由于她长得丑,哥哥嫂嫂都不待见她,成天叫她采桑喂蚕。

一年一年过去,武燕越来越大,可还是找不到婆家。

一天早上,武燕爬上村头的桑树,喊着:“桑叶青、桑叶黄,朝廷选俺当娘娘!桑叶黄、桑叶青,朝廷选俺当正宫!”嫂子听见了,把嘴一撇,嘲笑她说:“秃妮子,就你那个丑样,连婆家也找不下,还想当娘娘,坐正宫哩!”武燕斜看她一眼说:“俺不光当娘娘,上轿时还要
踩着你的肩膀头哩!”嫂嫂气的把脸一扭,哼了一声走了。

适逢这一年,妙庄王当了朝廷,打算从民间选一位美貌贤淑而又深明大义的女子做正宫娘娘。

可就在这皇帝准备降旨的头一天夜里,皇帝做了个奇梦:梦见有一个美丽的金凤凰在一个麒麟院前后飞来飞去。

皇帝醒后,感到很奇怪,就招满朝文武大臣来解梦。

可这些大臣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其中的道理。

最后,还是皇帝的首席宰相启奏圣上说:“陛下,这个金凤凰本是正宫娘娘的化身,皇上可派使者到有麒麟影壁的人家去寻找这位女子,这个女子必有做正宫娘娘的缘分,并有助于皇上治理朝纲。

”于是,皇帝便派了钦差大臣到民间寻那位女子。

一晃过了好多天,眼看限期就要到了,钦差大臣还没有找到那位女子。

这一天,他带人来到祁庄村,发现村头有一户人家,影壁墙上画得正是一只大麒麟!钦差大臣赶忙派人去问家中可有年轻女子。

原来,这正是武燕的家,当然有位年轻女子。

钦差大臣一听,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了。

有趣的是,这位钦差大臣只为找到麒麟院而高兴,竟忘了看姑娘的模样,就匆匆忙忙宣读了圣旨,说圣上已封武燕为正宫娘娘,并选择吉日前来迎娶。

就回朝交旨去了。

武燕要当正宫娘娘了,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开了。

八月十五大吉之日,一支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过来了,前面是金瓜钺斧朝天蹬,后边是旗锣伞扇仪仗兵,锣鼓喧天,吹吹打打地来到了祁庄村。

进了门,宫娥彩女呈上凤冠霞披,乡亲们欢天喜地为秃娘娘穿衣系带。

武燕却跑到嫂嫂房里说:“嫂嫂,让俺使使你的木梳。

”嫂子一听,“扑嗤”一下,笑得差点岔了气,说:“你头上一根毛发也没有,用木梳梳啥呀?赶紧戴上凤冠算了!”武燕也不言声,从头上扒下一个疮疙痂,随手一扔,“当啷啷”滚到墙角。

变成了是一个金光闪闪的金碗。

鼻子里的两筒鼻涕掉下来,变成了一双金筷子。

嫂嫂一看,急忙跑过去拣了起来,等她回过头来,只见武燕满头浓密的青丝乌黑透亮,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好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把个嫂子惊得目瞪口呆。

天快晌午了,武燕放着煮好的饺子不吃,却对嫂子说:“嫂嫂,我就要走了,你我姑嫂一场,能不能在小妹临走之前,亲手为我做碗小米粥呢?”嫂子一听,连忙做了一碗小米粥,让她吃了。

临上轿时,嫂子殷勤地把武燕送到轿前。

武燕一低头,“喷”地吐出一口米饭,嫂子一看却是遍地珍珠、玛瑙,便没命地趴下去拾起来。

武燕趁机踩住她的肩膀上了轿。

4、三思(村)出了个“菜”状元
“菜”是草包、无能的意思。

说某人无能,就说该人是个“菜货”。

“菜状元”并不姓“菜”,真名叫王世青,忠厚、朴实,不谋私利。

王世青身为武状元,但足智多谋,名扬四海,威震天下。

皇上嘉奖,奉旨建造状元府。

规定一箭射程之内,均归状元府占地。

王世青不忍心侵占乡亲耕地,有意拉弓不过半,射在咫尺。

奸人献计,要状元府先盖门楼。

按照朝规,门楼盖好即为完工标记。

门楼刚刚建成,县衙即上报府第告成。

监工御史来到南和,先盈私囊,而后到村草草一看,便回京交旨。

所余银两,均由县衙私吞。

而今只留下了古迹—“状元门楼”。

光绪六年(1880年),台湾受敌寇骚乱,王世青受命前往御敌。

寇兵摄于状元威名,不战自愧。

地方官吏及乡绅,隆重迎接世青凯旋,并唆使他报功请赏。

世情决意不肯沽名钓誉、无功受赏,对此严加拒绝。

乡绅怕事情败露于己不利,趁设宴洗尘之机,以毒饵加害。

王世青逐死于非命,时年49岁。

世情死后,家贫如洗。

后家人将其幼女聘卖,方得解回尸体。

夫人及子女,
竟难得温饱。

世情身居状元,爵显三品,廉洁奉公,两袖清风,本应受到颂扬,然而却被豪门贵族挪揄为“愚”,落下个“菜状元”的诨名。

5、金胳膊老李宋丞相
唐代宰相宋璟,出生于南和县城西南方的宋台村。

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经由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帝,在任52年。

一生为治理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宗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明朝李若圭怀抱太子登极,人称金胳膊老李,执掌朝中大权。

他少年时代,胸怀大志,进士出身。

官晋刑部侍郎,死赠刑部尚书。

微观励精图治,勇斗邪恶,一身正气。

历经明神宗、光宗、熹宗、思宗等四帝,倍受皇帝器重。

因而为其在南和县连造三座高大石坊,分别为西大街的“恩光三世”牌坊、南门里的“掖桓都谏”和“节制三省”牌坊。

在明王朝时期,南和籍的大官重臣特别多。

南和县城的城隍庙中,城隍爷的塑像就是大宦官魏忠贤真人的塑像。

这是明王朝中权力斗争在南和县的实际体现,也表明了南和县在明朝的地位和重要性。

6、天下黄河富银川
自古天下黄河百害,只有一处得利。

那就是宁夏的银川,引黄灌溉田地。

南和籍官员朱正色任宁夏督堂。

在银川治理黄河。

修水闸,灌溉田地,形成了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

朱正色在任期间平定叛乱,得罪不少绿林好汉。

传说朱去世后,头被响马割去。

只好将尸体装上金头。

送殡时,他女儿哭棂:“金头,银头,不如我爹的肉头!”
南和朱家营的陵地是南和县一大景
观。

陵地上的石人、石马、石羊雕塑群和北京的十三陵相似。

7、神童县官的传说
相传南和县有一任县官是9岁上任的。

他是顺德府(邢台专区)知府的弟弟。

因为给他嫂嫂看小孩有功,他嫂嫂就让他哥哥赏他个官做。

在上任途中,轿夫欺负他年龄小。

从邢台到南和的路上,沿途经过百泉河。

他问轿夫:“这是什么河?”
轿夫答:“下雨流水河。


看到路旁的柳树,又问:“这是什么树哇?”
轿夫答:“风吹拨来的木。


“拨来”是南和的方言“摇摆”的意思。

形容树木被风吹,树枝左右摇摆。

中国民间流传有一种最普遍的玩具,叫“拨浪鼓”。

“拨浪”和“拨来”是同一种俚语和含义。

一个小鼓,类似人头,安着一个把手,类似长长的脖子。

鼓的两侧各有一根绳,犹如小姑娘的两个小辫子。

绳末端各有一个小球。

玩的时候,手抓木把,正、反方向不停地转动把手,小鼓就像小姑娘摇头一样,两个小辫子左右摆动,两个小球打在鼓面上,咚!咚!做响。

这就是“拨浪鼓”,是古代中国儿童最高档的玩具。

在中国早期的几部小说中,几乎都有这样的情节描述。

轿夫一面走,一面得意地哼着小调,同时把轿子颠的越来越高,像电影“红高粱”里那样。

因为知县的体重太轻了。

这时候,路旁的田地里有人在“打土坯”。

这是一种简便的制作过程。

农民需要在田地里盖简易房屋时,就在近处挖一个坑,取土。

取出的土也不用加水和成泥巴,而是将挖出的湿土,直接放到木制的模具内,用石夯砸实,晾干后,就可使用。

小县官看到路旁有人在“打土坯”。

就指着土坯问:“这是什么?”
轿夫答:“这是‘人打坯’。


小县官就说:“这‘人打坯’倒也挺好玩的,老爷我从来没见过。

给我往轿子里搬上几个来,让我带回去好好研究研究。


几个轿夫只好搬了几块土坯,放到轿子里。

土坯很大,长4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

每块重约20公斤。

可把几个轿夫累坏了。

南和县、平乡县和威县三县交界处有一口水井。

井口有三个出水池。

每个县一个。

有一次,交界井里淹死一个人。

要求三个县里的县官前去处理案件。

南和的小县官到达现场之后,就假装好奇。

站在南和县的水池里往井里看。

当死人被打捞上来以后,小县官仍旧死死地站在水池里,不动地方。

打捞上来的死人只好被放到了平乡县的空水池中。

小县官马上就说:“这是发生在平乡县境内的案件,和我们南和县无关。

”说完就打道回县。

8、“透灵碑”的传说(文物古迹)。

城外的透灵石碑。

传说在碑旁可以听到城内县衙大堂里审案的声音。

后来有一个“南蛮”(南方沿海有本领的聪明人)来到南和。

他在透灵碑附近搞柴草买卖生意。

买来了好多高粱秸(去掉穗的高粱杆),将透灵碑团团围住。

几天后,南蛮不见了。

人们将高粱秸搬走一看,石碑从中间断裂,中间的宝物已被取走,只剩下安放宝物的一个光滑的空洞。

以后,在石碑旁再也听不到县衙大堂的断案声了。

我在南和县上中学时,曾多次用手摸过此洞。

9、“纱帽城”和“纱帽井”的传说
南和县城在古代称为“纱帽城”。

城的轮廓和外形,像朝中官员头上带的乌纱帽。

城东西两边突出的长条部分像纱帽翅,城北面中部突出的部分像帽篓,南和县的土语称为“纱帽壳
篓”。

“帽篓”对应的部位中有一眼井,叫做“纱帽井”。

据说有人看到井底有纱帽翅。

每当有人向井底看到一次纱帽翅,县里就出一个大官。

相传此井也在近代被南蛮所毁。

让在井上盖庙,井口被石磨封死,使风水遭到破坏。

10、南和、任县不求天,天旱就把辘轳扳。

自古以来,南和县人民勤劳、朴实。

南有战国时期西门豹处理“河神娶妇”的漳河水进行灌溉,北有百泉河汇聚到海河经天津入海。

又普遍采用自制的抽水工具“辘轳”进行井水浇田。

过着旱涝保收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由于水源丰盛,自古南和是一片风水宝地。

水足可以种稻田,河中盛产鱼虾,这是北方少有的鱼米之乡。

在唐代有“小江南”之称。

曾记得,我小时候的家乡,河渠纵横,水源丰富。

我出生和生长的西侯庄,村周围由河流环绕,称为“月河”。

我猜测其名称可能是来自其形状和月亮相似。

半边河内流水时,形似月牙;全部河床流水时,形似满月。

另有一条河流,自西到东从村中央穿过。

村中有一条南北大街。

河流和街道交界处建有一座石桥。

石桥两侧有石头台阶通到水中。

村妇们经常步入台阶,到河中洗菜、洗衣服。

最近我有幸到上海的“周庄”旅游。

周庄是当今江南水乡风景的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其代表性的景观就是“小桥、流水、人家”。

我参观了闻名于世的周庄风景和轰动世界的“周庄小桥”名画,又回忆儿时村中的小桥,感觉两者好像没有多大差别。

由于好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人口大量聚集。

村与村之间距离很近,好多村庄都是连成一片。

形成了村连村。

人口稠密又造成了人均占有的生产资料太少。

每人平均不到一亩地。

这又造成了贫穷。

贫穷又促进了人们的勤劳。

由于人多地少,打下的粮食不够吃,逼得人们在农闲的时候也不能清闲。

都要想方设法搞点副业。

木工、造纸、纺织、染布等行业普遍盛行。

“勤劳”、“贫穷”是家乡的两大特征。

11、产业谣
南和县广为流传的“产业谣”,记录下当地各个村庄手工业流行的盛况。

大会塔,编荆笆,
一溜营,庵菜瓜;
邵里屯,合丝线,(将蚕丝绞合,编成绣花用的线。


前后寺上解箩圈(磨面时,筛面用的细筛子);
丰化庄,熬小盐,
白佛就把油担儿担;
范家庄,纸坊多,
冀屯会抠织布梭,(将木棒挖制成为织布用的梭子)北葭旋盆最拿手,(用陶土烧制成各种日用的“盆”)
郑庄都会编蓆篓(用芦苇编制的筐篓);
南韩韭菜连成片,
郭平打瓜滚成蛋儿(打瓜是西瓜的一种。

个儿小,籽多,甜味差);
任城铁匠东林的锉,
岗上盖房的把式多;
程、徐、梁庄粉条细(食用的粉丝),南高粉皮旋的薄(音bo);
北高锯盆又锯碗,(用金刚钻在破碗上钻洞,用钉子钉起来。


果寨户户糖稀锅;
张相人人编拍子,(用麦草编制的锅盖),
左村迓固编簸箩。

(磨面时用的长方形的筐)。

12、造纸工业—古代名牌“麻头纸”
南和县的造纸业在华北平原久享
盛名,曾经造就了一代中原文化和
民居特征。

造纸的原料主要来自碎麻绳。

麻绳用久了,磨细了,就会断开,断开的一小段绳子称为“绳头”,用麻绳的绳头造的纸就称为“麻头纸”。

麻绳的纤维细而长,且强度高、韧性好,所以造出的纸张质量就好。

南和县的麻头纸一向以“质白”、“层薄”、“结实”、“透光”而著称。

用“麻头纸”糊窗户,透光度比现代的毛玻璃还要好。

窗户纸透明度好,但又很结实、挡风,冬天房间的保暖性能好。

形成了北方民居的一大特征。

虽然纸层薄得透亮,却又结实得用手都撕不破。

古代小说和戏剧中有很多描述从窗外向屋内偷看的情节。

如:描写“才子佳人”的戏剧和小说中,小姐和丫鬟来到书房窗外,偷看未来的心上人。

都是用手指沾上唾液,将窗户纸浸湿后,才能捅出一个小孔。

因为纸太结实了。

直接捅,很难捅破,而且要发出“嘭!嘭!”的声响。

这窗户上糊的就是“麻头纸”。

用“麻头纸”书写和做画,其效果和宣纸相当。

但由于纸张薄,价格要比宣纸便宜得多。

13、“盖房”和“种瓜”
“大会塔”,编“荆笆”。

一溜“营”,庵“菜瓜”。

庵的菜瓜赔了本儿,躺在炕上撇着咀儿。

“大会塔”--村名。

(是电影“天下无贼”中“傻根”的扮演者王宝强的家乡。

)
“荆笆”--芦苇编制的类似于“席子”一样的编织物。

建筑房屋时必须的材料。

房子上最粗的是大梁,大梁之间放置稍细的檩条。

檩条之间再排放椽子。

椽子之间的间隔约10厘米。

椽子上面放“荆笆”。

荆笆上面就可安放瓦片,就是瓦房;如果抹上泥土或石灰就是土房。

将石灰和碎砖的颗粒混合在一起,覆盖到房顶上,好多人用大木棍往碎砖块上“打、砸、锤”,将砖块砸碎成砖泥,砖泥和石灰浆混在一起。

等凉干以后,就成了和水泥一样坚硬的房顶。

这是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土法制水泥。

这种房顶既坚硬,又不漏水。

叫做“厦房”。

高楼大厦的名称就来源于此。

这种盖房的工序叫做“打厦子”。

一溜“营”----“营”就是小村庄。

是由古代驻扎军队的兵营演化而来。

朱督堂出生的村庄叫“朱家营”;还有“宁家营”、兰家营……等,共七个“营”;每个“营”中居住的都是同一姓氏的村民。

七个村庄相连在一起,排成一长串,一大溜,叫做“一溜营”。

庵“菜瓜”----大批量种植菜瓜。

在大量种植时,为了栽培、管理的方便,但主要是防止蔬菜被偷。

都要在园地里搭上草棚,名叫“草庵”。

瓜农昼夜住在庵中。

所以“庵”就成了大量种植的代名词。

大量种西瓜就叫“庵西瓜”。

菜瓜这种蔬菜,呈圆形,也叫做“酥瓜蛋”,品种很不好。

瓜皮绿色发白,籽瓤像香瓜,却一点甜味都没有。

味道像黄瓜,但瓜籽壳又太硬而不宜食用。

所以这种瓜不好卖,就要赔钱。

我长大以后,到中学时,这种品种就消失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发现了这种品种恶劣的菜瓜的来源。

1965年,我从天津南开大学转到兰州大学。

兰州的白兰瓜举世闻名。

1967年夏天回家探亲时,从兰州买回几个白兰瓜,回家后送给亲朋好友。

他们品尝后感到味道太美了,第二年就有人把瓜籽种下,希望把这种优良品种在家乡推广。

种出的白兰瓜长得特别好。

瓜成熟后,就专门请人来品尝。

品尝的结果——一点甜味都没有。

和从前的“菜瓜”的味道一模一样。

就连外型,颜色等,各种特征全都一样。

原来过去的菜瓜就是前人从兰州带回的白兰瓜,造成了“一溜营”的悲剧。

但是,也可能是内地的菜瓜传到兰州以后,经兰州的气候和水土的培养,最后成了优良品种。

14、呼唤古代文明
目前的南和县,由于华北平原严重干旱缺水,所有的河流全都没有了,全都填平种上了庄稼。

地下水的水位的下降,深度已超过了30米。

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了,平均不到一亩。

又没有任何自然资源可供利用。

经过历年的政治运动和生存竞争,许多名胜古迹都已绝迹。

在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破四旧,将南和县的牌坊全部拆除。

好多可利用的旅游资源也已不复存在。

随着世界工业科技的发展,家乡的手工业逐渐被先进的技术所淘汰。

目前,南和县没有一家像样的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

县里的经济极度落后和贫穷。

就连县委书记也发
不出全工资。

离、退休人员的工资也一直没有着落。

成为河北省最穷的县。

15、南和区划
南和县辖3个镇、5个乡:和阳镇、贾宋镇、郝桥镇、东三召乡、阎里乡、河郭乡、史召乡、三思乡。

共有218个行政村、203个自然村。

县政府驻和阳镇。

三思乡:东北部村西宋村村淮庄村东宋村西大队村东宋村东大队村里首村西南部村东南部村西北部村前郭平村后郭平村辛村村南韩村
河郭乡:北豆村南豆村东徐旺村
西徐旺村南徐旺村张相村迓祜村孔村村西里村西郑庄村左村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