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国文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讲主题】:改革开放与中国文化产业的新发展
一、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真正向世界敞开国门,这个时候,世界各国的文化开始大规模地涌入中国人的视野中,而许多作为中国对外宣传的部门或者说是机构抑或是组织,它们也正在逐步改变它们在政治形态或者说是带有政治语言的角色,而开始逐渐转型为“文化产业”,就像一些报业,一些电视传媒页,他们也尝试把自身的角色变得更加多样化,并不局限于代表官方正统角色的一种外宣或者是内宣,他们逐渐变得灵活,试图向文化产业方向迈进。
文化产业是一个至今依然有颇多争议的概念。因为人们很容易地想到,市场并非文学艺术等强调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活动理想的发展场所。我们并不否认艺术创造基本上只能是一种个人行为,但这只是站在艺术的立场上所作的评判。倘若我们的最终关怀是人而不单单是艺术,我们就可以从社会发展以及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待文化。因此,在我们的视野中,文化可以作为产业被运作。文化产业首先是一种产业,制作的是大众文化,目的是追逐市场利润。那么,除却满足企业的经济利益,文化产业还能有什么功能呢?我们认为,文化产业还可以在意义形态上满足大众的精神诉求,在意识形态上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作为一个传统共识,人们都认为企业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大众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文化产业乃是一种商品拜物教的结果,文化企业生产什么商品,取决于这些商品能够实现什么市场价值,利润的追逐决定了文化形式的性质;消费者在文化产业中占据的不是主位而是客位。换言之,文化产业的内容不是大众自己所为,而是文化企业按照自己的判断炮制出来强加给大众的,其初衷并非为满足公众自身的精神诉求。但是,文化产业的内容果真是权力阶层或知识精英的一种强势控制和傲慢教导,而不是来自大众自身,来自他们经验模式的自然表达?果真能诱使大众为一种虚假的感官快乐而牺牲许多历久弥新的价值观念?事实上,传统共识的前提即大众之于文化产品仅是消费者而非生产者,是值得怀疑的。任何一个文化产品,都具有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的双重价值。金融经济注重的是交换价值,流通的是金钱;文化经济注重的是使用价值,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这“意义和快感”是消费行为的结果,消费者在此成了“生产者”。因此,将文化产业框定在纯粹的利润追逐之中,是有失偏颇的。
还需指出,文化产业的内容不纯粹是一个底层社会的自唱自叹,它还是一个具有潜在解放力量的自足的资源。从社会经济角度看,电影的生产和汽车的生产一样,为市场经济的原则所决定,文化和物质的产品似乎没有真正的区别。但是,文化产品毕竟不同于一般商品,它承载着一定民众乃至一些国家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以某种隐蔽的形式和方法,表征了对现存社会秩序的叛逆和反抗,表述了对统治阶级推行之意识形态的抵制和颠覆。因而,文化产业实际上提供了可能是完全不同于主流或官方文化的另一种视野和行为方式,维护了社会稳定。
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变迁在三个方面起着促进作用:第一,文化产业发展是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基础。(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真正向世界敞开了国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各国的多种文化开始涌入中国,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文化产业发展使意识形态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更广的影响范围。(文化产业就是一种大众传播)第三,文化产业发展使意识形态变迁更具隐蔽性。
二、改革开放后,中共对处理文化产业发展与意识形态变迁关系的探索历程
改革开放后,文化产业发展与意识形态变迁关系的三个时期
简单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进步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兴起、发展和壮大的。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生活相当贫瘠,主要是是由于当时政府的方针政策对于国民文化生活的不重视乃至于无视。特别是上世纪670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也位列其中,我们并不否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依然能有如此多的优秀且经典的诞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心血的结晶。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状况严重束缚了文化的健康发展,而意识形态依靠这样毫无生气的文化也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和深入人心。
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后,随着领导人班子的更迭,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增加以及国际文化产业的挑战,我国的文化产业开始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发展前景最好的产业。
我国文化产业在意识形态上的转变大概可以分三个阶段。
1978一1992先进思想与传统观念的矛盾期
这个时期,从国外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开始逐渐传入国民脑中,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禁锢已久的思想,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禁锢已久的思想,渴望了解新的生活和新的知识,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由于“左”倾思想的牢笼,人们对于新文化新思想的追求还是略显畏手畏脚。
1992一2001文化产业崛起和思想文明的迸发期
随着党和政府对文化管理政策的放宽,文化产业发展开始呈多样化趋势,大众文化日益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要对象。
2001-至今文化产业初见规模思想文明日益成熟
在日益宽松与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说开始走上规范化的轨道过去,中国的老百姓一直习惯于量入而出的消费习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愿借钱购物。而现在“超前消费”这个在西方发达国家流行很久的消费方式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如贷款买房、贷款买车、助学贷款等超前消费的方式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先享受、后赚钱”为一部分人津津乐道。
过去,由于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居民经常是排队购物,每当节假日前,就会出现抢购风,消费集中在几个节假日期间,尤其是春节期间。而现在,由于市场繁荣,商品充足,过去那种过年买半头猪的情况很难再现,尤其是在城市。
【结语】:我国的文化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兴起发展和壮大的。通过上面两个幽默风趣的人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文化方面不断丰富,流行歌曲、相声、话剧等优秀文化作品源源不绝!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一直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部门,主要发挥其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意识形态硬性灌输的功能,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竟然发展到“八亿人看八个戏”的荒唐局面。7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的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被八个样板戏包围了。后来的人概括为:八个样板戏被八亿人看了八年。
这八个样板戏是:
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
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