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特殊年代下女性的自省与救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之路》:特殊年代下女性的自省与救赎
摘要:《革命之路》是美国“焦虑时代伟大的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处女作。该小说是一部关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社会现实的小说。本文尝试以女性主义为研究视角,结合小说所处的特殊年代背景,分析《革命之路》这部小说,从而揭示出女性寻求独立自由的解放路上的自省与救赎精神。
关键词:《革命之路》女性自省救赎
1.关于《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是美国现代作家理查德·耶茨1961年出版的小说,小说描写了1955年美国康涅狄格州郊区别墅中一对平凡的中产阶级中年夫妻所经历的婚姻生活中从到失望到希望,从希望到绝望、从绝望到变革的过程,小说以女主人公爱普尔身上充满的“变革”精神,反讽资产阶级程式化的社会生活。该小说是作者理查德·耶茨的成名作,出版当年不仅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还引起好评如潮的反响,有评论家甚至将其评价为“我们这一代人的《了不起盖茨比》”。
2.特殊年代的特殊革命
故事所发生的年代是《革命之路》描述的重点。时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刚刚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处于经济复苏阶段,经济地回暖使得人们的整体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独立和自由的个人意识显得越来越强烈,整个社会处于思想变迁的大动荡时期。而且当时法国女权主义作家西蒙·德·波伏娃的撰写的《第二性》一书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如书中所描述的一样,广大女性的个人意识开始悄然酝酿,进行得如火如茶的女性运动对理查德·耶茨的创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革命之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男主人公Frank和女主人公April,如同成千上万的夫妻一样都在经历过初识、交往、热恋的过程之后再走进真实的婚姻生活。起初的婚姻是温存而幸福的,他们在“革命山庄”购买下别墅,育有一儿一女,过着外人看来美满的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流转,昔日浪漫不再,甜蜜的家庭生活也慢慢地被生活琐事取而代之。Frank和April陷入了无尽地争吵。男主人公Frank早已丧失青年时的勃发激情,繁复累赘的工作磨灭了他的进取精神,日复一日,对于现状麻木无睹,女主人公April 投身演艺事
业却无疾而终,每日面对琐碎的家务和不思改变的丈夫,使得她对家庭生活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变得了然无期,她处于焦躁和莫名的烦恼之中找不到出口。他们生活的“革命山庄”地处美国的西康涅狄格州近郊,是中产阶级家庭们聚居的地方。夫妻二人与周围的很多邻居的生活和交流方式都表现出格格不入。女主人公April厌倦了这种毫无生气的死板生活,萌发了全家移居去巴黎的计划,她首先成为了“革命”的缔造者,她极力说服丈夫Frank去找回自已年轻时的梦想,并且提出由自已来养家的想法。然而正当夫妻二人为全新的生活兴奋筹备无限憧憬时,Frank却有幸得到了职业空间提升的机遇,当他告诉老板他要和妻子去巴黎开启新的生活时,他老板对他说:“人生只有几次机遇,如果你熟视无睹.浪费它们的话,以后你唯一能做就是不断思考别人是怎样成功的。”,这句话说服了本性怯懦的Frank,而April却在这个时候发现自已也已经怀孕了,于是夫妻二人又开始陷入了不断为巴黎计划的冷战热斗中,最终万念俱灰的April决定自己在家进行流产,却不幸身亡。深爱着妻子的Frank从此心灰意冷……然而生活依然要继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搬迁进革命山庄,预示着这样的悲剧将永远不会终结。
纵观整个故事的发展,可以显见April夫妇的婚姻与人生悲剧,源于交流的失败,而交流的失败即可以认定为是两性中某一个人的错误,也可以说是源于两性间的性别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最终导致矛盾冲突。夫妻不再相信交流而问题仍存在,妻子一意孤行导致的悲剧结局。故事里,他们无论是直接的争吵,还是长时间的冷战,亦或只是心平气和地谈话都透露着压抑和悲剧气氛。
3.女性的自省与救赎
在小说中,耶茨将大量的笔墨用于对April女性形象的塑造。在追求女性独立的道路上,她有别于其她保持沉默的女性,她率先觉醒和反抗。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她在父权制社会从属于家庭,没有自己独立的个体身份,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被置于“他者”地位,在婚姻家庭里因循女性这个角色,逐渐失去了自我。当她从男权的神话中觉醒,她要寻找自我,寻找生活的真正意义。然而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她争取独立自由的“巴黎计划”只能是一个理想。
作为小说的女主角,April有着不幸的童年经历。父母的离异使她从小寄人篱下,缺乏关爱。这也造就了她自我保护意识强,孤傲,任性,与周围格格不入
的性格。而小说的男主人公Frank,从小到大,都被父亲的“大手"牢牢地掌控着。他的人生时刻影射着父亲对其人生及思想观念的影响,他的一生都在与这双大手抗争。相似的性格结合在一起,但一切远没有想象的美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二战后年轻人精神世界里的空虚沉闷和生活里处处可见的新鲜事务相互交织着,整个社会向着中产阶级安稳无趣的价值观迸发,被保守沉闷的气氛压抑着,人们内心对于自由、理想、自我的渴求也自然而然地被忽略了。也同样是在这样的社会里,男性界定和规范着社会的话语权,女性只能在她们的性别角色里生活。在他们居住的革命山庄,丈夫们白天做着重复无聊的工作,妻子们在一起交流衣着打扮和烹饪心得,April和Frank也难逃这样的处境。但是April并不满足于相夫教子的生活,即使是在社会舆论压抑着女性的需求与自信的大背景下,她的言语也依然透露出女性与男性一样有能力在任何地方和任何领域来发展自身的想法,女性同样也可以养家糊口,她的性格中一直都有这样的自信。在她参加完话剧《化石森林》的演出后,这个家庭主妇开始客观审视生存的现实,反思自我,思考想要什么的生活这个问题。她意识到父权制社会下的家庭将女人牢牢地困在里面,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会将自己变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成为他们的“出气筒”。她甚至敢于重新审视自已的丈夫,Frank曾经是她见过的最有意思的男人,现在物是人非。她要改变死气沉沉的家庭生活,她要摆脱和邻居女性一样的压抑的生活困境,她要确保自已不能成为一个容易被驯服的妻子。在和孩子一起为丈夫庆祝生日的当天,她大胆地提出了移民去巴黎的计划。这个在丈夫眼里看来几近奇幻的计划恰恰是终日困守家庭生活的April的自我救赎。她为她的救赎之路设计了周详的计划:全家迁往巴黎,在未来的生活中她出去工作赚钱养家,丈夫在家看书,学习,散步,思考。这样的计划挑战了男权社会中男人的地位,令Frank 感到强烈的恐惧。他无法正视未来的生活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于是当他发现自己有升职能力,并且可以独立赚钱养家时便打消了去巴黎的念头。April的救赎之路理所当然会遭到父系文化观念的竭力阻挠。心灰意冷地她终于意识到他们之间什么都没有了。在《革命之路》的小说中,女性的自省与救赎是悲剧产生的源头,April一心想全家移民巴黎,摆脱周遭苟延残喘的生活,她给予厚望的丈夫轻而易举地放弃了全盘计划。她在在男权制的社会中苦寻生活的出口,但是却将个人的独立与自由又全部寄希望于男权。所以她不彻底的觉醒使她最终依然无力冲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