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改革

作者:王漱蔚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22期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传统新闻传播教育的弊端及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入手,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2-0110-02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是其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0%;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可见,我们正全面步入新媒体社会,而学生和青年群体更是其中的中坚力量。

一、传统新闻传播教育的弊端

1.理念陈旧。目前,大多数的新闻传播专业的课堂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仍为传统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口述加PPT和板书,学生耳听、笔记,尽管在这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究其本源,还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不咀嚼只吞咽、不思考只记忆的习惯。这种教学模式短则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无法对专业产生认同感,长则会对于整个新闻传媒产业的健康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创新不利。

2.手段落后。很多教师口中的多媒体教学更多地只是局限于PPT的大量使用上,而PPT俨然已经不是先进教学手段的体现了,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对PPT的理解不够正确,导致PPT完全演变成了教学大纲和目录的简单展示,沦落为不用擦的黑板。

3.缺乏新知。新闻传播专业应该是替时代把握潮流脉搏的专业,在专业教育中自然要引入最尖端最前沿的知识。然而,在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懂得新媒体并有熟练操作能力的教师甚为缺乏。这也就带来一个恶果,那就是无法及时根据媒介的发展来调整课程体系,编写更新教材。即使有些院校设置了新媒体专业,但是往往是聘请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教授技术方面的课程,新闻专业的教师讲授理论课程。两张皮式的教学,使得外专业的教师无法对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无法融合。

二、新媒体带来的冲击

1.打破信息不对称。新媒体普及前,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占有呈现出一种不对等的态势,由于教师占据了知识和信息的高地,因此在课堂中具有着绝对的控制力,学生大多数时间则表现为信息的接受者。但新媒体兴起后,大学生凭借着对于新媒体的熟练使用,将教师从信息占有的优势地位拉下,原有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被彻底地打破。

2.拓展教学时空。随着4G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教育作为学习充电的方式应运而生。网络远程学习的优势在于,集合了相关领域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无论是在近处还是远方,只要拥有网络和终端及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均可学习知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在满足学习个性化的同时能够将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

3.革新学习模式。以往的教育模式是全体学生按照一种教学计划进行的整齐划一的学习,自由空间和个性化都不足。但是新媒体下的教育方式则显得灵活而自主,例如慕课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自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网络平台的多渠道传播和互动性,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融媒介的出现。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介,其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数字技术为不同的传媒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为不同传媒形态提供了新的基础。传统媒介之间、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包容,转化整合。

三、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改革路径

1.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1)借鉴“翻转课堂”。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老师为那些耽误上课的学生录制在线视频课程,创造了“翻转课堂模式”。学生晚上在家看教学视频,第二天则跟同学一起在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跟传统的“老师自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新闻传播课堂完全可以借鉴此种模式,将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完成,这样就为课上的拓展和案例讨论赢得了时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都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思考中来,而不再是悠闲地刷手机和发呆度日,让原本枯燥的理论课堂能够变得活跃而又紧张。(2)将手机引入教学。既然学生割舍不开手机,不如我们把手机纳入教学体系中。英国考文垂大学通过手机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通过手机将视频片断、文件、静止图像和音频片断文件发送到学生的手机中,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下载授课内容。这种新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随时都收到最新信息,并保持联系。所有的学生还可以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想要发表的意见、参与讨论的看法、作业答案发送到教师的手机上,而教师则可以翻看手机就能随时看到全体学生的回答,那些性格内向或对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有所迟疑的学生,则不必担心回答错误或者因为害羞而只能旁观。(3)跨时空“社区型”学习。群体动力学的创始人勒温认为,群体对个体接受信息方式和态度上有很大影响。在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通过新媒体传播技术,建立起跨时空的协作学习社区。将学

生划分为不同的团队,促使团队内成员形成群体归属意识和群体情感。确保每位团队成员都拥有发表见解的空间,激发群体内部成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4)个性化教学。所谓个性化教学即根据个人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提供不同的信息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实现面向个人的多元化教学。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囿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做到个性化和针对性的交流。不过在新媒体技术成熟的今天,师生可以突破课堂的限制,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点,利用软件大数据的分析,向学生精准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信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同时,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种自主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从而实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2.改革课程模式,加大媒介融合。(1)课程体系的变革。新媒体出现导致的媒介融合催生了新闻传播业务的变革,那些具有全新的头脑、全新的思维方式,能在网络上自由穿梭于文字、音频、视频之间,根据采访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采访手段和呈现方式的记者才是当今媒介的中流砥柱。为了和用人单位实现良好对接,新闻传播专业院校首先要针对媒介融合的要求设立媒介融合新闻学、数字新闻学等相关课程;其次,要更新传统新闻传播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比率,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2)培养环节的革新。“密苏里模式”所倡导的注重实践的理念,对于我们革新新闻传播培养模式具有启发意义。院系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将实操纳入考核指标中。开设媒体融合实验室,变抽象的纸上谈兵,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和作品。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于2008年建成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并与多家媒体和IT企业开展了多种合作。浙江大学建设了由认知研究实验室、数字影视与文化产业实验室、电子编辑与数字出版实验室组成的新媒体实验室,其中,认知研究实验室配备全球最先进的眼动仪和脑电仪,旨在利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手段为新闻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3)师资结构的调整。媒介融合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业界实践经历,能够熟练使用多种媒介工具,但纵观现有的新闻传播师资,大多是新闻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理论功底深厚,但实践方面欠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请进来”,直接从媒体中引进资深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送出去”,鼓励教师到媒体单位进修,将最新的媒介技术、动态带回到课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钟静之.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J].今传媒,2016,(10).

[2]周红春,梁静.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教学方式的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08).

[3]彭志贤,张玮玮.手机教学的应用[J].大家,2012,(09).

[4]王漱蔚.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媒体人才培养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