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子生物学课件-第五章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五章 1 转录
表 12-1 E.coli RNA Pol 的结构和功能 亚基 基因 分子量 数目 组分 可能的功能 (KDa) α rpoA 40 2 核心酶 酶 组 装 及 与 调 节 蛋白作用 β rpoB 155 1 核心酶 和底物(核苷酸) 结合 β ’ rpoC 160 1 核心酶 模板结合 ω 10 1 核心酶 σ rpoD 70 1 σ 因子 和启动子结合, 识 别模板链 参照 B. Lewin:《GENES》Ⅴ.1994, Table 14.1 14.2
转录过程中,DNA双链中的一条链为模板链 (template/antisense strand ),而另一条链为 编码链(coding/sense strand)。
转录起始于RNA聚合酶和启动子(promoter) 结合之后,转录起始的第一个碱基称为转录 起始点(start point) 。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 合成RNA,至终止子(terminator)终止。 由启动子到终止子之间的序列称为转录单位 (transcription unit)。转录起始点前面的序列 称为上游(upstream),后面的序列称为下游 (downstream)。
亚基可能参与全酶的组装及全酶识别启 动子。另外, 亚基还参与RNA聚合酶与 一些转录调控因子间的作用。 亚基具有与底物(NTP及新生的RNA链) 结合的能力。利福霉素可以阻断转录的起 始,链霉溶菌素可抑制延伸反应,二者均 是通过与亚基的结合而发挥作用的。
’亚基可能与模板结合。 肝素可与’亚基结合而抑制转录,并且可 以和’亚基竞争DNA的结合位点。 亚基和’亚基提供了RNA聚合酶的活性 中心,其一级结构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 大亚基有同源性。 亚基的功能是帮助全酶识别启动子并与之 结合。 亚基也可被看作一种辅助因子,因 此又可称为因子( Sigma factor)。
分子生物学-第5章-分子生物研究法(上)精选全文完整版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RE)
一类能识别和切割双链DNA分子中特定碱基顺序的核酸 水解酶
Bam HⅠ
GGATCC CCTAGG
GCCTAG+
GATCC G
分类: Ⅰ、Ⅱ、Ⅲ (基因工程技术中常用Ⅱ型)
命名
Hin dⅢ
Haemophilus influenzae 自主 复制能力的 DNA分子( vector),如 病毒、噬菌体 和质粒等小分 子量复制子都 可以作为基因 导入的载体。
1970年Mandel和Higa发现,大肠杆菌细胞经适量氯化钙处 理后,能有效地吸收λ噬菌体DNA。
1972年,Cohen等人又报道,经氯化钙处理的大肠杆菌细 胞同样能够摄取质粒DNA。
把磷酸基团加到多聚核苷酸链的5'-OH末端(进行末端标记 实验或用来进行DNA的连接 在双链核酸的3'末端加上多聚单核苷酸
从DNA链的3'末端逐个切除单核苷酸
从DNA链的5'末端逐个切除单核苷酸 切除位于DNA链5'或3'末端的磷酸基团
1972 - Paul Berg,
Produced first recombinant DNA using
5.1 重组DNA技术回顾 5.2 DNA基本操作技术 5.3 RNA基本操作技术 5.4 SNP的理论与应用 5.5 基因克隆技术 5.6 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技术
5.1 重组DNA技术回顾
三大成就 :
1. 40年代确定了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即基因的分子载体 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解决了遗传的物质基础问题;
• 基因工程是指在体外将核酸分子插入病毒、质粒 或其它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使之 进入原先没有这类分子的寄主细胞内并进行持续 稳定的繁殖和表达。
2024版年度现代分子生物学(全套课件180P)ppt课件
链的延伸
RNA聚合酶沿DNA模板 移动,催化RNA链的延
伸。
转录终止
RNA聚合酶在特定信号 作用下停止转录,释放
RNA链。
16
转录后修饰
包括5’端加帽、3’端 加尾等修饰过程。
RNA的加工与成熟
剪接
去除内含子,连接外显子,形成成熟的 mRNA。
编辑
对某些核苷酸进行修饰或替换,改变RNA的 编码信息。
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的突变 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
料。
疾病发生与发展
DNA复制和修复异常可能导致 基因突变和基因组不稳定,进
而引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024/2/3
14
04
RNA转录与加工
2024/2/3
15
RNA转录的过程与机制
转录起始
RNA聚合酶与DNA模板 结合,形成转录起始复
合物。
疗。
基因治疗
通过导入正常基因或修复突变基 因,恢复细胞功能,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精准医疗
结合基因诊断与治疗,为患者提 供定制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
效果和生活质量。
2024/2/3
26
07
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应用
2024/2A重组技术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等工具酶,实现 DNA片段的切割、连接和重组,构建重组DNA分子。
8
基因组的组成与特点
基因组的定义
基因组是一个生物体所有 基因的总和,包括核基因 组和细胞器基因组。
2024/2/3
基因组的组成
基因组由DNA序列、RNA 序列和蛋白质序列等组成, 其中DNA序列是主要的遗 传物质。
基因组的特点
分子生物学第5章、第6章
•DNA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遗传信息的重新组合,称为 遗传重组,或基因重排。→ 重组DNA •真核生物基因组间重组多发生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 色体之间的交换;细菌及噬菌体的基因组为单倍体, 来自不同亲代两组DNA之间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遗传 重组。 •DNA重组对生物进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重组分类: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 位点特异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转座重组(transposition recombination)和 异常重组(illegitimate recombination)。
1. 互变异构体:碱基发生烯醇式-酮式互变异构或者氨 基-亚氨基互变异构时,使碱基错配。 2. 脱氨基作用:碱基上氨基自发脱落,或在诱变剂的 作用下脱去氨基,则C→U、A →I、G →X,引起子 链错误。 3. DNA聚合酶“打滑”:DNA复制时发生碱基的环出现 象,引起一个或数个碱基的插入或缺失,易发生于 几个相同碱基串联的部位。 4. 活性氧(O3)引起的诱变:①氧化碱基与C、A配对, 造成GC → TA颠换,这种损伤可以积累;②H2O2造成 的DNA氧化损伤,此类损伤一般能被修复。
核苷酸切除修复
错配修复
错配修复对 DNA复制忠实 性的贡献力达 102-103,DNA 子链中的错配 几乎完全都被 修正,充分反 映了母链的重 要性。
大肠杆菌甲基化引 导的错配修复
重组修复
易错修复和SOS反应
•SOS反应:当DNA损伤广泛难以继续复制时,由此而
诱发出一系列复杂的反应。
•这种修复特异性低,对碱基的识别、选择能力差。
5.3.4 基因突变的后果
基因突变的后果主要是生物功能的丧失。 某一基因突变后使其所表达的蛋白质或酶失活, 有时还会引起多种酶的缺乏。 有些突变可产生功能获得性显性表现型。 典型的人体细胞突变每个基因每代发生率为107~10-5,但并非所有的突变都会导致疾病。
分子生物学第5章
(2)当色氨酸充足时,色氨酰tRNA供给充足,核糖体迅速翻译序列1
合成前导肽,并对序列2形成约束,使序列2、3不能形成茎环结 构,转而序列3、4形成转录终止子结构衰减子,使下游正在转 录结构基因的RNA聚合酶脱落,终止转录
转录衰减机制:
新生肽链 核糖体
5’ 1 2
衰减子结构 (attenuator)
3
4
mRNA
UUUU 3’
DNA
trp 密码子当色氨酸来自度高时核糖体5’
1
2
3 4
当色氨酸浓度低时
高Trp时: Trp-tRNATrp 存在
核糖体通过片段1(2个Trp密码子) 封闭片段2
片段3,4形成发夹结构 类似于不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序列 RNA聚合酶停止转录,产生衰减子转录产物 转录、翻译偶联,产生前导肽
前导序列:在trp mRNA5'端trpE基因的起始密码前一 个长162nt的mRNA片段。
第10和第11位上有相 邻的两个色氨酸密码子
转录与翻译的偶联是衰减调控的基础 色氨酰tRNA浓度的变化是衰减调控的信号
(1)当色氨酸缺乏时,色氨酰tRNA供给不足,合成前导肽的核糖体
停滞于序列1的色氨酸密码子位点,序列2、3形成茎环结构,使
结合乳糖、G存在与否及与操纵子正、负控因素、 基因开放与关闭情况如下:
葡萄糖(G) 乳糖 基因开放 基因关闭 机理简述(学生填充)
①
×
× √ √
√
× × √
√
√ √ √
CAP正控、乳糖去阻遏、基因开放、转录进行 不能诱导去阻遏,CAP即使结合,基因未开放 细菌优先用G,无CAP结合,无诱导去阻遏 CAMP-CAP复合物无,CAP位点空,去阻遏 也无RNA pol结合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五章 3 真核生物的转录后加工
各种参与剪接的成分形成一个剪接体系, 称为剪接体(spliceosome)。该体系由 几种snRNP和大量的其他的蛋白质分子 组成,这些蛋白质分子称为剪接因子, 估计有40多种。 剪接点和分支点序列由剪接体识别, snRNA和蛋白质都参与了识别,特别是 snRNA之间以及与mRNA间的碱基配对 起重要作用。
RNA印迹法(RNA blotting)可用于分析核 RNA剪接过程中的中间体,从而确定内含 子的去除顺序。 实验中可以发现含有不同内含子的中间产 物,因此内含子的去除似乎没有特定的顺 序,但也发现有一定的规律,说明剪接有 特定的途径。
剪接反应并不是按内含子在RNA前体上 的顺序进行的。 RNA的构象影响剪接点的选择。在去除 特定的内含子后,RNA的构象发生一定 的变化,再选择新的剪接点。
剪接体Splicesome: snRNA:U1, U2, U4, U5, U6 snRNP:U+蛋白 质
剪接体按一定的顺序组装,已分离到一些 组装的中间体。只有组装完整的剪接体才 有功能。在剪接反应中,剪接体还会释放 和添加某些成分。 转酯反应只是磷酸酯键的直接转移,没有 水解反应的出现,因此不需要外部的能量, 也不需要供能物质如ATP或GTP的参与。 剪接体中起催化转酯反应的成分尚未弄清 楚,也不知道是蛋白质还是RNA在起作用。
一、核基因mRNA的剪接 一、核基因mRNA的剪接
mRNA的基因在低等真核生物中只有少数含 有内含子,为不连续基因。随着进化程度的 增高,不连续基因的数目不断增加。 细胞核中有一类RNA,十分不稳定,平均长 度比mRNA要长,序列的复杂程度非常高, 称为核内不均一RNA( 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hnRNA )。
RNA processing 1
5第五章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DNA、RNA及蛋白质操作技术
DNA的基本操作技术——核酸凝胶电泳 以琼脂糖凝胶电泳为例:
DNA的基本操作技术——核酸凝胶电泳
凝胶浓度的高低影响凝胶介质孔隙的大小,浓度越高,孔隙越小, 其分辨能力就越强。反之,浓度降低,孔隙就增大,其其分辨能力 就越弱。
DNA的基本操作技术——核酸凝胶电泳
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能插入到DNA或RNA分子的相 邻碱基之间,并在紫外灯光照射下发出荧光,所以常用EB来检测凝 胶介质中的核酸条带。
x 25 中的聚合酶可能很多正处于复制状态,
如果此时降到室温,将会影响最终产 率。所以再留出5分钟,以使正在复制 中的DNA能够复制完全,以合成更多 的目的分子。
DNA的基本操作技术——重组载体构建 PCR完成之后,需要有什么操作?
DNA的基本操作技术——重组载体构建
DNA的基本操作技术——重组载体构建
转化(transformation):是指重组质粒DNA分子通过与膜蛋白结合 进入受体细胞(一般指细菌),并在受体细胞内稳定维持与表达的 过程。
转染(transfection):是真核细胞主动或被动导入外源DNA片段而 获得新的表型的过程。(与转化类似,只是受体细胞不同)
转导(transduction):是指通过病毒(如λ噬菌体)颗粒感染宿主细 胞将外源DNA分子导入到受体细胞内并稳定遗传的过程。
DNA的基本操作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DNA的基本操作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常用的PCR反应体系:引物、DNA聚合酶、dNTP、模板、缓冲液。
常用的PCR反应程序:
预变性 95℃ 3 min
变性 95℃ 30 s
退火 55℃ 30 s
x 25
延伸 72℃ 1 min
分子生物学(全套课件557P)
分子生物学(全套课件557P)简介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核酸、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的研究,以及它们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功能。
本文档是一套全面的分子生物学课件,共有557页。
本课件旨在帮助读者系统地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原理、实验技术、研究方法以及应用等。
目录1.第一章:分子生物学概述2.第二章:DNA结构与功能3.第三章:RNA结构与功能4.第四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5.第五章:基因表达调控6.第六章:基因突变与遗传变异7.第七章: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8.第八章: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9.第九章:分子生物学的应用领域第一章:分子生物学概述1.1 什么是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研究,以及它们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功能。
1.2 分子生物学的历史与发展分子生物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发现DNA是物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后,科学家们开始研究DNA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
1.3 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于了解生命的本质和机理至关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解释遗传现象,还可以揭示细胞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甚至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2.1 DNA的组成与结构DNA是由基因序列组成的生物分子,它由核苷酸组成。
本节将介绍DNA的基本结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对的配对方式。
2.2 DNA复制与遗传信息传递DNA复制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确保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稳定性。
本节将介绍DNA复制的过程和机制。
2.3 DNA修复与突变DNA在生物体内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损伤,因此细胞拥有多种修复机制来修复DNA损伤。
本节将介绍DNA修复的方式和维护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性。
3.1 RNA的种类与功能RNA是DNA转录的产物,它在细胞内发挥着多种功能,包括mRNA的编码信息传递、tRNA的氨基酸运载和rRNA的构建核糖体等。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五章基因表达调控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16
AraC蛋白同时显正、负调节因子的功能。阿拉伯 糖操纵子的操纵基因受AraC蛋白调节。AraC蛋白具有 两种不同的功能构象,即正、负调节因子的双重功能 构象。一般认为Pr是起阻遏作用的构象形式,可与操 纵区位点相结合,Pi是起诱导作用的构象形式,通过 与PBAD启动子结合进行调节。Pr和Pi两种构象处于动态 平衡之中。当缺乏诱导物阿拉伯糖时,AraC处于Pr状 态,不结合araI而是结合操纵基因位点,阻碍araBAD 的表达。当阿拉伯糖存在时,由araC编码的激活蛋白 AraC与其结合,改变了AraC的构象显出Pi,该复合物 结合于araL区后可激活PBAD转录。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8
2.乳糖操纵子的调控机制 当培养基中没有乳糖时,调节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结合到操纵基因上,阻 止了结构基目的表达。将大肠杆菌转到乳糖培养基中时,由于诱导物分子结 合在阻遏蛋白的特异部位,引起阻遏蛋白构象改变,而不能结合到操纵基因 上,操纵子被诱导表达。在这个系统中的诱导物分子不是乳糖本身,而是乳 糖的同分异构体——异乳糖。乳糖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后被转化成了异乳搪。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3
(一)细菌细胞对营养的适应
为了生存,细菌必须能够适应广泛变化的环境条件。这些环境条件包括 营养、水分、溶液浓度、温度、pH等。而这些条件又必须通过细胞内的各种 生化反应途径,为细胞的生长繁殖提供能量和构建细胞组分所需的小分子化 合物。一般细菌如火肠杆菌所需的碳源首先是葡萄糖,利用葡萄糖发酵获得 能量,维持生存。在缺乏葡萄糖时细菌也可以利用其他糖类(如乳糖)作为 碳源维持生存。 (二)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 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是编码蛋白质或功能RNA的基因。细菌的结构 基因一般成簇排列,多个结构基因受单一启动子共同控制,使整套基因或都 表达或者都不表达。结构基因编码大量功能各异的蛋白质,其中有组成细胞 和组织器官基本成分的结构蛋白、有催化活性的酶和各种调节蛋白等。调节 基因(regu1ator,gene)是编码合成那些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RNA和蛋白质的 特异DNA序列。调节基因编码的调节物通过与DNA上的特定位点结合控制转录 是调控的关键。调节物与DNA特定位点的相互作用能以正调控的方式(启动或 增强基因表达活性)调节靶基因,也能以负调控的方式(关闭或降低基因表达 活性)调节靶基因。它们通常位于受调节基因的上游,但有时也有例外。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件
DNA聚合酶
▪ DNA分子切割
限制性内切酶
▪ DNA片段与载体连接
DNA连接酶
▪ DNA凝胶电泳
▪ 细胞转化及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等
2020/12/8
16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DNA重组技术
三大基本工具: ➢ “分子手术刀”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 “分子缝合针” DNA连接酶 ➢ “分子运输车” 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4)基因组、功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基因组(genome): 生物有机体的单倍体细胞中的所有DNA,包括
核中的染色体DNA和线粒体、叶绿体等亚细胞器中 的DNA。
P. 456
2020/12/8
24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基因组计划: 测定基因组序列。
- 人类基因组计划 目的是揭开人类所有的遗传结构, 包括所有的基因(尤其是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和基因外 序列的结构。1990年-2001年,美、英、法、德、 日、中 6 国的合作已完成人类基因的全部序列测定工 作。见表2-1, P. 19. - 小家鼠、果蝇、线虫、拟南芥、水稻、啤酒酵母,以 及多种真菌、细菌的基因组研究相继展开,其中拟南 芥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已完成。
结构分子生物学
结构分子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定的空间结 构及结构的运动变化与其生物学功能关系的科学。
主要包括三个研究方向: ✓ 结构的测定 采用X射线衍射、二维或多维核磁共振等方法 ✓ 结构运动变化规律的探索 ✓ 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的建立
2020/12/8
23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3.2 108bp)。 ➢2001年, 完成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3.5 109bp)。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五章 3 真核生物的转录后加工
真核细胞中rRNA的加工途径 真核细胞中rRNA的加工途径
(1) 切除5′端的前导序列; (2) 从41S的中间产物中先切下18S的片段。 (3) 部分退火,形成发夹结构; (4) 最后修正。
真核细胞中rRNA的加工 真核细胞中rRNA的加工
目前还不清楚45S前体在剪切位点断裂后是否 就产生成熟的末端,还是要经进一步的加工。 整个加工过程需要蛋白质的参与,可能形成核 蛋白体的形式。 rRNA的加工过程还需要snoRNA (small nucleolar RNAs )的参与。 真核生物的5S rRNA是和tRNA转录在一起的, 经加工处理后成为成熟的5S rRNA。
真核细胞核mRNA的加帽反应 真核细胞核 的加帽反应
不同真核生物的mRNA可有不同的帽子结构, 同一种真核生物的mRNA也常有不同的帽子 结构。 帽子结构的作用: 1.为核糖体识别RNA提供信号 2.增加mRNA的稳定性 3.为mRNA向胞质的运输提供信号 4 与某些RNA病毒的正链RNA的合成有关。
各种参与剪接的成分形成一个剪接体系, 称为剪接体(spliceosome)。该体系由 几种snRNP和大量的其他的蛋白质分子 组成,这些蛋白质分子称为剪接因子, 估计有40多种。 剪接点和分支点序列由剪接体识别, snRNA和蛋白质都参与了识别,特别是 snRNA之间以及与mRNA间的碱基配对 起重要作用。
1. rRNA的转录后加工 rRNA的转录后加工
真核生物有4种rRNA,即5.8S rRNA、18S rRNA、28S rRNA和5S rRNA。其中前三者 的基因组成一个转录单位,产生47S的前 体,并很快转变成45S前体。 45S前体上有许多甲基化的位点,在转录 过程中或转录后被甲基化。甲基基团主要 是加在核糖上。甲基化是45S前体最终成 为成熟rRNA区域的标志。
分子生物学课件第五章 同源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
The Holliday Model
* This model of recombination was first proposed by Robin Holliday in 1964 and re-established by David Dressler and Huntington Potter in 1976 who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posed
Fig. 22.5 f-h
8. The nicks are sealed by DNA ligase, yielding a Holliday junction.
9. Branch migration occours, sponsored by RuvA and RuvB.
10. RuvC resolves the structure.
6. The invading strand basepaired with a homologous region, releasing SSB and RecA.
7. RecBCD nicks the loopingout strand. RecA and SSB helps strand exchange.
Roles
Generating new gene/allele combinations (crossing over during meiosis)
Generating new genes (e.g., IgG rearrangement)
Integration of a specific DNA element DNA repair
* The two molecules must share a region of homologous (i.e. nearly identical) DNA sequence - a minimum of 30-151 bp is required.
《现代分子生物学》PPT课件
完整版课件ppt
13
遗传密码
• 遗传密码的破译 • 遗传密码的特性:无逗号、不重叠、通用
性、简并性、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
完整版课件ppt
14
tRNA的结构与功能
• tRNA的二级结构:三叶草型——四环四臂 • tRNA的三级结构:倒L型 • tRNA的功能: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配对 • tRNA种类:起始tRNA与延伸tRNA、同工
完整版课件ppt
35
免疫球蛋白
• 免疫系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 B细胞的分化过程 •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 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产生多样性
完整版课件ppt
36
果蝇胚胎的模式发育
• 重要基因:BICOID和HUNCHBACK(前端 形成),NANOS和CAUDAL(后端形成)
• 同源域基因:存在于生物中的一类高度保 守的基因,可能与模式发育有关。
完整版课件ppt
21
酵母双杂交系统
• 用于分离能与已知靶蛋白质互作的基因 • 基本原理:真核生物的转录因子大多有两
个结构分开、功能上独立的结构域组成: DNA结合域(BD)和转录激活域(AD), 只有两者在空间上相互靠近才能起始转录。
完整版课件ppt
22
第六章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上)
知识要点
• 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 • 操纵子模型
• 激素调节、热激蛋白调节、金属蛋白调节
完整版课件ppt
31
第八章 疾病与人类健康
知识要点
• 癌症发病机制 • 癌基因概念和分类 • 基因治疗的概念
完整版课件ppt
32
癌基因的概念和分类
• 癌基因:体外引起细胞转化,体内诱发肿 瘤。分为v-onc(HIV和HBV)和c-onc两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在 PCR 反应中所选用的一对 引物,是按照与扩增区段两端序列 彼此互补的原则设计的,因此每一 条新生链的合成都是从引物的退火 结合位点开始并朝相反方向延伸的。
整个 PCR 反应的全过程,即 DNA 解链(变性)、引物与模板 DNA 相 结合(退火)、 DNA 合成(链的延 伸)三步,可以被不断重复。经多 次循环之后,反应混合物中所含有 的双链 DNA 分子数,即两条引物结 合位点之间的 DNA 区段的拷贝数, 理论上的最高值应是2n。
(5)引物3‘末端碱基:原则上要求引物3’末端与模板 DNA一定要 配对。 (6)引物5'末端碱基:PCR反应物5'末端碱基并没有严格的限制, 只要与模板DNA结合的引物长度足够,其5'末端碱基可以不与 模板DNA匹配而呈游离状态。
图 5-6 λ 噬菌体可 以作为克隆载体
Ampr
1)限制酶切 2)DNA重组 无DNA插入
Tc
有DNA插入
Ampr
Tcr
转化
Ampr
Tcs
外源DNA
Ampr Tcr
无菌落 筛选重组子 阳性菌落
Ampr Tcs
提取DNA 电泳
Ampr Tcs
重组DNA
5. 2. 3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 首先将双链 DNA 分子加热分离成两条 单链, DNA 聚合酶以单链 DNA 为模板并 利用反应混合物中的四种 dNTP 合成新生 的DNA互补链。 因 为 DNA 聚 合 酶 需 要 有 一 小 段 双 链 DNA 来启动(“引导”)新链的合成, 所以,新生 DNA 链的起点由寡核苷酸引 物在模板 DNA 链两端的退火位点所决定。
(2)DNA连接酶
图5-2 DNA连接酶能把不同的DNA片段连接成一个整体。 a. DNA的粘性末端; b. DNA的平末端; c. 化学合成的具有EcoRI 粘性末端的DNA片段。
(3)分子克隆的载体
仅仅能在体外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 DNA 连接酶进行DNA的切割和重组,还不能满足基 因工程的要求,只有将它们连接到具备自主复 制能力的DNA分子上,才能在寄主细胞中进行 繁殖。 具备自主复制能力的DNA分子就是分子克隆 的载体( vector )。病毒、噬菌体和质粒等小 分子量复制子都可以作为基因导入的载体。
图5-4 溴化乙锭染料的化学结构及其对DNA分子的插入作用。 由于插入了溴化乙锭分子,在紫外光照射下,琼脂糖凝胶 电泳中DNA的条带便呈现出橘黄色荧光,易于鉴定。
5.2.2 细菌转化与目标DNA分子的增殖
所谓细菌转化,是指一种细菌菌株 由于捕获了来自另一种细菌菌株的 DNA 而导致性状特征发生遗传改变的生命过 程。
图5-3 重组DNA操作过程示意图
目的基因的表达
5. 2 DNA基本操作技术
5. 2. 1 核酸凝胶电泳技术
自从琼脂糖( agarose )和聚丙烯酰胺 ( polyacrylamide )凝胶被引入核酸研究以 来,按分子量大小分离 DNA 的凝胶电泳技 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分析鉴定重组 DNA 分子及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重要实验 手段。
转化是一个自然存在的过程。细菌处于容易吸收 外源DNA状态叫感受态,用理化方法诱导细胞进入感 受态的操作叫致敏过程。 重组DNA转化细菌的技术操作关键就是通过化学 方法,人工诱导细菌细胞进入一个敏感的感受态,以 便外源DNA进入细菌内。 这项技术始于Mandel和Higa 1970年的观察,他们 发现细菌经过冰冷的CaCl2溶液处理及短暂热休克后, 容易被 λ 噬菌体 DNA感染,随后 Cohn 于 1972 年进一 步证明质粒DNA用同样的方法也可进入细菌。
表5-1 重组DNA技术史上的主要事件
年 份 1869 1957 19591960 1961 事 件
F Miescher首次从莱茵河鲑鱼精子中分离DNA。 A.Kornberg从大肠杆菌中发现了DNA聚合酶I。 Ochoa发现RNA聚合酶和信使RNA,并证明mRNA决 定了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序列。 Nirenberg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Jacob和Monod提 出了调节基因表达的操纵子模型。 Yanofsky 和 Brenner 等人证明,多肽链上的氨基酸序 列与该基因中的核苷酸序列存在着共线性关系。 Holley 完成了酵母丙氨酸 tRNA 的全序列测定;科学 家证明细菌的抗药性通常由“质粒”DNA所决定。
2001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够识别 DNA 上的特定 碱基序列并从这个位点切开DNA分子。 第一个核酸内切酶 Eco RI 是 Boyer 实验室在 1972 年发现的,它能特异性识别 GAATTC 序 列,将双链 DNA 分子在这个位点切开并产生
具有粘性末端或平端的小片段。
图5-1 几种主要DNA内切酶所识别的序列及 其酶切末端。
琼脂糖凝胶分辨DNA片段的范围为 0.2~50kb之间。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分辨范围为1到 1000个碱基对之间。 凝胶浓度的高低影响凝胶介质孔隙的 大小,浓度越高,孔隙越小,其分辨 能力就越强。
表5-2 琼脂糖及聚丙烯酰胺凝胶分 辨DNA片段的能力
凝胶类型及浓度 0.3%琼脂糖 0.7%琼脂糖 1.4%琼脂糖 4.0%聚丙烯酰胺 10.0%聚丙烯酰胺 20.0%聚丙烯酰胺 分离DNA的大小范围(bp) 50 000~1 000 20 000~1 000 6 000~300 1 000~100 500~25 50~1
1983
1984 1986 1988 1989 1992 1994 1996 1997 2000
获得第一例转基因植物。
斯坦福大学获得关于重组DNA的专利。 GMO首次在环境中释放。 Watson出任“人类基因组计划”首席科学家。 DuPont公司获得转肿瘤基因小鼠—“Oncomouse”。 欧共体35个实验室联合完成酵母第三染色体全序列测 定(315kb)。 第一批基因工程西红柿在美国上市。 完成了酵母基因组(1.25×107bp)全序列测定。 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获得克隆羊。 完成第一个高等植物拟南芥的全序列测定 ((1.15×108bp)。 完成第一个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2.7×109bp)。
5 分子生物学研究法(上)
——DNA、RNA及蛋白质操作技术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分子生物学 研究得到高速发展,除了基础理论的 重大突破,主要原因之一是研究方法, 特别是基因操作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进 步。
基因操作主要包括DNA分子的 切割与连接、核酸分子杂交、凝胶 电泳、细胞转化、核酸序列分析以 及基因人工合成、定点突变和 PCR 扩增等,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核心 与基本技术。
基因工程是指在体外将核酸 分子插入病毒、质粒或其它载体 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 使之进入原先没有这类分子的寄 主细胞内并进行持续稳定的繁殖 和表达。
基因工程技术是核酸操作技术的一 部分,只不过它强调了外源核酸分子在 另一种不同的寄主细胞中的繁衍与性状 表达。 事实上,这种跨越物种屏障、把来 自其它生物的基因置于新的寄主生物细 胞之中的能力,是基因工程技术区别于 其它技术的根本特征。
一种分子被放置到电场中,它就 会以一定的速度移向适当的电极。我 们把这种电泳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 移速度,叫做电泳的迁移率,它与电 场强度和电泳分子本身所携带的净电 荷数成正比,与片段大小成反比。
生理条件下,核酸分子中的磷酸基团 呈离子化状态,所以,DNA和RNA又被 称为多聚阴离子(polyanions),在电场 中向正电极的方向迁移。 由于糖 - 磷酸骨架在结构上的重复性 质,相同数量的双链DNA几乎具有等量 的净电荷,因此它们能以同样的速度向 正电极方向迁移。
提供转化 DNA 的菌株叫作供体菌株, 接受转化 DNA 的细菌菌株则被称为受体 菌株。
转化(transformation) 特指以质粒DNA或以它为载体构建的重 组子导入细菌的过程。
转染 (transfection) 是指噬菌体、病毒或以它作为载体构成 的重组子导入细胞的过程。
转导 (transduction) 以噬菌体为媒介,将外源DNA导入细菌 的过程。 上述概念往往容易混淆。
最后,将反应混合物的温度上升到 72℃左右保温 1- 数分钟,在 DNA 聚 合酶的作用下,从引物的 3'- 端加入 脱氧核苷三磷酸,并沿着模板分子 按 5'→3' 方向延伸,合成新生 DNA 互 补链。
聚合酶链式反应示意图。(a) 起始材料,双链 DNA ;( b ) 反应混合物加热后发生链分离, 降温使引物结合到待扩增靶 DNA 区段两端的退火位点上; ( c ) Taq 聚合酶以单链 DNA 为 模板在引物的引导下利用反应 混合物中的 dNTPs 合成互补的 新链 DNA ;( d )将反应混合 物再次加热,使旧链和新链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e)合成新的互补链DNA; (f)重复b;(g)重复 c、、、、、、
1964
1965
1966
Nirenberg,Ochoa,Khorana,Crick等人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
1967
1970 1972-1973 1975-1977 1978 1980 1981 1982
第一次发现DNA连接酶
Smith,Wilcox 和Kelley分离了第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Temin和 Baltimore从RNA肿瘤病毒中发现反转录酶。 Boyer , Berg 等人发展了 DNA 重组技术,于 72 年获得第一个重组 DNA分子,73年完成第一例细菌基因克隆。 Sanger 与 Maxam 和 Gilbert 等人发明了 DNA 序列测定技术, 1977 年 完成了全长5387bp的噬菌体φx174基因组测定。 首次在大肠杆菌中生产由人工合成基因表达的人脑激素和人胰岛素。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微生物基因工程可以被专利化。 Palmiter和Brinster获得转基因小鼠,Spradling和Rubin得到转基因 果蝇。 美、英批准使用第一例基因工程药物 ——胰岛素,Sanger等人完成 了入噬菌体48,502bp全序列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