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经营模式的最有效途径

合集下载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讨――以“超大模式”为例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讨――以“超大模式”为例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讨――以“超大模式”为例[摘要]我国的农业化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但由于我国是实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土地制度,家庭经营始终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坚持的原则。

本文认为,“超大模式”动摇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同时提出农业产业经营模式的最有效途径应是“土地家庭经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超大模式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作者简介:郑茜(1987-),女,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其主要经营模式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

作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大现代农业集团提出了一种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即“公司基地一体化,农民工人化”。

对于这种模式,有人认为其对于引导国内外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土地“流转”到那些龙头企业,如果公司经营不善或是遭遇其他市场风险,谁来保护“农业工人”的利益。

当然,超大这种崭新的经营模式所取得的成就不容抹煞,但是农业产业化是否一定要把土地交给龙头企业,“超大模式”是否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超大模式”,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关于“超大模式”的特征分析“超大模式”的核心是实现“公司基地一体化,农民工人化”。

其具体做法是:公司基地建设所需土地,由地方政府作为中介向农民租赁,租赁期一般与农民承包期相一致。

通过土地有偿租赁的形式把农民的耕地经营权租赁给公司,这样基地相当于一个车间,农民相当于这个车间的工人。

农民除了定期向“超大”收取租金外,还当起了超大产业的“产业工人”,不仅有效解决了结构调整中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的困难,还避免了自然灾害风险、自主经营的市场风险及生产上的技术风险。

二、“超大模式”的效率评价“超大模式”的实质是资金或技术所有者依赖土地经营权来实现三种要素的组合,它改变了土地经营主体,并且使土地的集中程度提高,具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特征。

实现农业用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

实现农业用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

实现农业用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农业用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农业用地有限的情况下,合理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从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探讨实现农业用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

一、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是一种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共同经营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形式。

农业合作社通过集中土地和农业生产要素,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合作社可以集中购买农业机械设备,共同使用,降低成本。

合作社还可以统一管理农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作物轮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合作社还可以集中销售农产品,增加市场议价能力,提高农民收入。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从事同一农业生产专业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经济组织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同一专业农户的资源,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营。

例如,若干养殖户可以组成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购买饲料、药品等生产要素,共同销售产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专业合作社还可以共同研究和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保障产品质量。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通过整合农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实现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模式。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可以与农民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确保农产品的供应。

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统一安排农业生产计划,提供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要素,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加工和销售渠道,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用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通过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实现农业用地适度规模经营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比如,农民组织能力不足,合作意识不强,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

企业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的专题介绍范文

企业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的专题介绍范文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众多企业积极投身其中,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以及农村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将对某企业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专题介绍。

一、企业背景与发展历程该企业成立于[成立年份],总部位于[具体地点]。

企业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以农业为核心业务,致力于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战略。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创新的精神和卓越的管理能力,逐步在农业领域站稳脚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企业在发展初期,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种植和初加工业务。

通过对当地农业资源的深入调研和分析,企业选择了具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品种进行规模化种植,并建立了相应的种植基地。

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初步转化。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逐渐意识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

于是,企业开始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逐步构建起了包括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在内的完整农业产业链。

在种植环节,企业进一步扩大了种植规模,优化了种植品种结构,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在养殖环节,企业建立了规模化的养殖基地,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确保了畜禽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在加工环节,企业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加工工艺水平,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产品;在销售环节,企业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和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农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在物流环节,企业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提高了物流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一)“公司+农户”模式企业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收购等服务,农户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

企业通过统一收购农户的农产品,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同时也提高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和收入水平。

农民合作社推动农村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模式

农民合作社推动农村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模式

农民合作社推动农村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模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集聚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的关键举措。

农民合作社作为推动农村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农民合作社在推动农村产业集聚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有效模式。

一、农民合作社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民个体经营模式存在着土地规模小、农资使用不规范、技术水平低等问题,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而农民合作社通过集中土地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

农民合作社可以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种植和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农资和技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产品的产量。

同时,农民合作社还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现代农业设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农民合作社推动农产品产销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的产销衔接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难题之一。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分散性和农民个体经营模式的困境,很多农民无法找到稳定的销售渠道,导致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

而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自我组织的经济组织,可以协调农民生产与农产品销售之间的关系,推动农产品的产销衔接。

通过整合农产品资源,农民合作社可以与企业、超市等主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拓市场、确定订单,提供销售平台,帮助农民实现农产品的有效销售。

同时,农民合作社还可以发挥农民自身优势,拓展农产品深加工、流通和服务等附加值环节,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农民合作社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和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和农业产业发展农业技术是农村产业集聚发展的关键。

传统的农村技术推广方式效果有限,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而农民合作社作为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组织,可以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和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农民合作社可以组织专家技术团队或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农业技术示范和培训活动,向农民传授新技术、新知识,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

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创新了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形成了企业带农、惠农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理念过去我国农业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影响,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思路不活、眼界不宽、办法不多,很长时间难以摆脱农民和市场主体积极性不高、供给难保障,增产不增收,农产品买难卖难时有发生的被动局面,农业难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思考和谋划农业的发展,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了一片新的天地,找到了切实的工作抓手。

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市场引导生产发展的理念,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确定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开展经济合作,减少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用工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理念,按照工业化的要求推动农业向着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组织化迈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一体化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拓展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构建农业完整产业体系,提升了农业的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农为本带农富农理念,要求龙头企业必须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通过制度安排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传导到生产环节和农户,使农户通过产业化经营真正得到实惠。

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互助共赢,和谐发展的理念,既抓住发展龙头企业这个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又下大力量,大力扶植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各类服务组织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企共发展,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将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而其创新路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

本文将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进行探讨。

1. 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是指由农民自愿组成的、依法登记的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社统一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整合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民的组织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2. 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是指农业生产者或经营者依法注册成立的企业法人,主要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农业产业经营。

农业企业以其自身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可以在农业产业链的多个环节进行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3. 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是指跨越一定规模和层次的农业企业,其规模、技术和管理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龙头企业可以负责整个农业产业链,从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到销售等环节,带动周边农户进行产业化经营。

4. 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是农民自愿组成的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社的形式进行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一种新型合作组织。

农民合作社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宗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新路径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障,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加工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

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生产技术方面,可以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在加工技术方面,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品保存期限,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在信息技术方面,可以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1. 引言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定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业生产经营通过产业化加工、流通、营销等环节,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经营的过程。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它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还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也在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传统的分散单一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一系列规模化经营组织,如合作社、公司、农户联合经营等形式。

这些组织形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率,还推动了资源整合、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能够加强农业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协作关系,促进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其收入水平。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为农业现代化走向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实施产业化管理,将农业生产从传统的家庭农场或散户经济转变为现代企业化经营的一种模式。

其意义在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实现规模化经营,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推动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拓展农产品市场,提升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带动农村就业,促进乡村振兴。

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先进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方法,发挥农业生产各环节优势性,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服务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包括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经营、农业龙头企业等。

在这些组织形式中,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比较基础的形式,龙头企业较为复杂,土地托管经营是一种比较新型的组织形式。

合作社是通常由一群具有共同利益的农民组成的。

这种组织形式需要合理组织所属村庄的土地和劳动力,再集中投入生产资本,进行统一生产、统一经营。

此外,合作社也能使农民统括管理和运营农业企业,从而避免资源的隔绝和浪费。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为了发展各自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而组成的一种合作经济组织。

它可以整合农民专业社区内的农业资源和技能,实现高效的生产和销售,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土地托管经营是指农业发展公司、农村资产经营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将自己占有的土地租给农户经营流转的经济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可以使农村社会劳动力有效流动,并促进废弃农地资源的再利用,同时避免了土地大面积闲置或盲目扩张。

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模式不仅能实现农业规模化,而且能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以及为政府塑造农村现代化提供保障。

农业龙头企业是一种领头组织形式,它是以某个农产品为龙头,整个供应链条为依据,将各个环节的农业生产组织起来的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可以逐步取代其他组织形式,成为集农业生产、加工、贸易、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企业。

这种企业不仅使农业规模化,而且在依托自身优势和行业内规模效应的基础上,可以在市场周边修建相应配套设施,影响到较大范围内的农业经济生产。

在这些组织形式中,创新路径也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要推进科学种植技术、设施农业、生态养殖等进一步形成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同时,需要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积极打造品牌,开发新的销售渠道,使生产、加工与销售相结合,增强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种模式选择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种模式选择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种模式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从传统经营模式向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选择取决于不同的地域特点、农产品品种、资源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1.农业企业化模式:该模式是指通过建立农业企业,将农田、农机具、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一系列农业环节集中管理,实现从种植、养殖到销售的全程产业化经营。

这种模式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合作社模式:合作社模式是指农民通过组织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共同经营农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活动。

合作社可以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市场营销渠道等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收入。

合作社模式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资源共享,同时也能够减轻个体农民的经营风险。

3.互联网+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通过建立农产品交易平台、农产品溯源系统、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实现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和信息共享。

互联网+农业模式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信息透明度,加快流通速度,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5.农产品加工模式:农产品加工模式是指将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或深加工,生产出具有附加值的农产品。

比如将水果制作成果酱、果干、果脯等产品,将粮食加工成粉、面、饼干等制品。

农产品加工模式能够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选择,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和适用条件。

农民可以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经营能力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以实现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的目标。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下面是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几个有效途径:1.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产和经营的条件。

加强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2. 推进农业现代化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动农业科技与实践紧密结合。

3. 加强农产品加工和营销能力建设:建设现代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中心,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分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打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农业产业集群。

5. 加强农民培训和技能提升:组织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和生产经营管理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鼓励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和创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6. 加强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投入,提供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7. 加强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积极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性。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需要政府、农民、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技术创新、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民素质、加强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以及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等措施,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的地 位 是 显 而 易 见 的
党 的 十 七 届 三 中全 会 再 次 对
三农

三农
问题 做 出了 重 要 的 决 策
足 以证 明 党中

央对新 农 村 建 设 和 解 决 社会 的 稳定 模式

问题 的 极 大 关 展 问题
形 成农 工 商

而且 关系着


和 教 育 部新 世纪 人
0 6 12
一 一
课 题 的 阶 段 成果

作 者 简介

刘 禹宏



1 9 6 3
经 济 学 教授

博士

主要 从 事产业 经 济学

区 域 经 济 学 的教 学 与科 研

《 国际商 务研 究》2 0 0 9年 第 1期
( )产 业 化经 营 可 以强 化农 业 高 新技 术 应用 二
在 经济利 益 的 驱动和 市 场竞 争 的压 力下 ,农业 产业 化 的各 类主 体接 受 和应 用先 进农业 科 技 的 积极 性 大大 提高 ,农业 产业 化 为应 用农 业科 技 提供 了组 织基 础 ,龙头 企业 成为 农业 科技 推广 的 重 要 媒体 。龙 头 企业 、专 业 协 会 对 农 民进 行 科 技 知识 和 技 术 培训 , 提 供技 术 指导 ,使农 业 的 科技 素 质不断 得到 提 高 ;龙头 企 业 、农 村社 会化 服 务组 织购 置并 向农 民提 供大 中型农业 机 械设 备 , 使
三农


问题 立 足 点 之

党 的十 七 届 三
中全 会 的 土 地 制 度改 革 也 为 农 业 产 业 化 经 营 的 推 进提供 了 可 能

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准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准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准一体化摘要:分散经营的农业如何走向市场,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产业化运作的组织形式是至关重要的。

农业产业准一体化经营是目前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合作制是又快又好地发展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主要途径;准一体化经营必须创新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准一体化一、农业产业准一体化经营是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准一体化经营是通过特定的契约安排形成的特殊组织,是指为了打破分散的小农经济运作模式,为了建立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下的小农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机联系而通过农户与中间组织、龙头企业按照最大化准租的一致目标组成的,既不等同与企业、也不完全是市场交易的复合经济组织。

这种组织形式既可以克服企业的激励不足的弊端,也可以减少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机会主义行为等不利的影响。

农业产业准一体化经营,有利于根本上解决农业走向市场的问题。

农业产业准一体化经营的核心,是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这个产业体系是“贸”字当头,把产品的销售放在了第一位,依据市场的需求兴办农产品加工业,依据农产品加工业的需要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

这是对过去“生产什么卖什么”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改革。

农业产业准一体化经营,有利于农业从单纯原料生产向完整的产业体系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产品的生产在农村,加工和流通往往在远离产地的城市,而且产、加、销三大环节又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形不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形不成利益共同体,农民的收入只限于出售初级产品,不能分享加工、流通利润,因而农业比较效益低。

建立贸工农准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将关联产业纳入农业的范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国内外的情况均表明,农业必须从单纯原料生产向贸工农准一体化经营的完整的产业体系转变;农产品必须在初级产品的基础上加工、转化,多层次增值;农民必须在出售原料的基础上分享加工、流通利润,以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农业产业准一体化经营,有利于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通过分户联片生产、联合加工和销售的途径实现规模经营效益。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县域经济是指县作为经济单元进行经济活动的总和,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主体。

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组织形式,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为目标的一种农业生产管理模式。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提高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途径。

下面将从政策扶持、产业融合、科技支持、农民培训等方面探讨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政策扶持政府部门在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政府部门需要通过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提高现代农业经营的生产投入效益,降低农业经营成本,鼓励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引导他们走向现代农业经营。

政府部门可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为农业生产和经营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政府部门还应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企业合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二、产业融合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需要深化农业产业融合,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可以通过产业联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流通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政府可以鼓励农业企业与农户、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主体开展合作,共同建设现代农业种养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可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扩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其进入农村地区开展加工业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农业休闲产业,激发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与乡村经济的深度融合。

三、科技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和绿色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一、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和意义农业产业化是指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通过科技进步、农业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管理模式的引入,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和专业化转变。

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可以提高农产品种类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实施途径1. 科技创新: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增效。

2. 垂直整合:建立统一的生产、处理、销售和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和协调。

3. 经济规模化:通过整合农村资源,实现经济规模化运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4. 合作社发展:农民通过组建合作社,集中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资源,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5. 农产品加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6. 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农业产业园、生态农业等模式,促进农业增值,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1. 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业产业化可以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2.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3. 促进农民专业化就业:农业产业化可以培养专业化的农业技术人才,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带动农民转岗就业。

4. 多样化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可以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推动农村经济的多样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益风险抵御能力。

四、农业规模化的定义和意义农业规模化是指通过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农业规模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五、农业规模化的具体实施途径1. 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将零散的农田整合成规模合理的农业生产基地。

2. 合作社发展:通过合作社的组织管理,将农民集中起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3. 农机具共享:建设农机具共享平台,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农业产业化途径与手段

农业产业化途径与手段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农业竞争已经不是单项产品,单个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是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值和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性竞争。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利于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联结起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按照国际规则,把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全面引入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创出自己的品牌;有利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全面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产业化经营项目管理和资金安排的原则“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以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为指导,突出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按“五个统筹”的要求,科学规划,精心布局;“规模开发,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连片开发、规模经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注重效益”——以科技为支撑,加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力度,增强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完善竞争立项等市场机制,实现择优选项,提高产业化经营项目质量;“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以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任务为依据,优化资源配置,适当提高沿海经济较发达、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等地区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资金比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保证其它地区必要的投入力度,实现共同发展;“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以农业主产区和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突出扶持优势主导产业,同时,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要求,突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兼顾对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作用较大的中小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集中投入,不留缺口”——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严格选项,宁缺勿滥,同时,科学确定项目投入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保证项目需要,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发挥效益一个;“奖优罚劣,激励竞争”—-以创新投入和管理机制为切入点,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奖惩政策,打破基数,克服平均主义,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分类设置1。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组织形式的选择对于农业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1. 合作社模式合作社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种常见组织形式。

通过成立合作社,农民可以集中农业资源,实现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模式适用于一些小型农业生产者,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收入水平。

合作社还可以促进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

2. 农业龙头企业模式农业龙头企业模式是指一些大型农业企业通过与农户合作,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龙头企业可以为农户提供种子、农药、肥料、技术指导等支持,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水平。

农业龙头企业还可以统一采购农产品,建立自己的品牌,拓展市场,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农业合作社+公司模式是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

在这种模式下,农业合作社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农业生产和经营。

农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公司则为合作社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支持,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这种模式将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的优势相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创新产业组织模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农产品特点,创新产业组织模式。

可以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方式,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从种植、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应该注重创新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可以通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代化农机具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农产品市场。

3. 创新营销模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应该创新营销模式,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前景和措施(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的现状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有效途径,实施产业化战略可以推动农业的大发展,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进入市场的需要。

如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如何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如何抵御市场风险,这些问题在90年代以后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之后变得日益突出.二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效益不高,比较利益低下,严重影响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是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农业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但主要是农业政策、农业投入以及科技在农业中的运用。

如果对这些因素进一步细分和具体化,除了农产品价格水平及其与工业品的比价关系这一影响农业比较利益高低的重要因素外,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农业专业化分工状况,以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等因素,都对农业效益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这些已经为我国农村走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所证明.山东省自1993年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来,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

3万个,连接700万个农户,带动基地5500多万亩,全省已确立18个主导产业。

实施农业产业化,推动山东农业出现新突破,农业经济全面增长。

过去农民只得到生产环节的收益,而实行农业产业化,还可以从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和流通利润中分享一部分。

而黑龙江省由于近年来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各地对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收到了显著成效。

如双城雀巢公司投资4。

3亿元,日处理鲜奶530多吨,带动了全市27个乡镇和附近市县乡镇奶牛饲养业的发展。

现在黑龙江省的经济作物也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加工企业增多,市场竞争能力增强.海南省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抓住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海淡水养殖几个主导产业,组织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贸工农、产加销有一体化,同时下大力气解决了运输流通环节严重妨碍农产品市场实现的难点,推动了海南市场农业的大发展,农业比较利益大为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对农业生产进行规范化、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经营的一种方式。

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也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文将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采取以下四种组织形式:一、企业化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企业化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由企业牵头带动,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以及销售渠道等资源,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销售的一种模式。

企业化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具有资金充足、管理规范、技术精湛、市场触角广泛等特点,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农民合作社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农民合作社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由农民自愿组成的法人组织,通过成员的共同劳动和共有资源利益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的一种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具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资源配置等特点,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专业合作社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专业合作社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由某一特定领域或某种特殊产品领域的农民或企业等组成的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和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经营活动。

这种组织形式具有资源整合、成员互利、市场协调等特点,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

四、农户直接销售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农户直接销售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民将自己种植的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避免了中间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

这种组织形式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市场广阔等特点,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除了以上四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外,目前还有一些新型组织模式不断涌现,如“产业联盟+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农村电商+物流+扶贫”等,这些新型组织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并取得一定成效。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将传统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有效整合和协调,形成有序的、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是指农业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

1. 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是由农户自愿组成的,通过集体劳动和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

农业生产合作社能够提供统一的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

农业企业能够整合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4. 农业联合体:农业联合体是农业企业、农户和相关农业经营者等多个经营主体间建立的一种组织关系和合作形式。

农业联合体能够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实现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1.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创新。

加强农业企业的管理体制创新,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促进农业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推动农业生产合作社与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 加强农业技术创新。

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基层农业经营组织转化,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3.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力度。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提供专门的贷款和信贷政策,降低农业企业的融资成本。

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的金融机构,提供专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解决农业企业的融资难题。

4.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体系。

加强市场监管和消费者保护,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加强对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渠道建设的支持,推动农业产业化产品向市场推广和销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产业经营模式的最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其主要经营模式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

作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大现代农业集团提出了一种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即“公司基地一体化农民工人化”。

对于这种模式有人认为其对于引导国内外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土地“流转”到那些龙头企业如果公司经营不善或是遭遇其他市场风险谁来保护“农业工人”的利益。

当然超大这种崭新的经营模式所取得的成就不容抹煞但是农业产业化是否一定要把土地交给龙头企业“超大模式”是否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超大模式”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关于“超大模式”的特征分析“超大模式”的核心是实现“公司基地一体化农民工人化”。

其具体做法是:公司基地建设所需土地由地方政府作为中介向农民租赁租赁期一般与农民承包期相一致。

通过土地有偿租赁的形式把农民的耕地经营权租赁给公司这样基地相当于一个车间农民相当于这个车间的工人。

农民除了定期向“超大”收取租金外还当起了超大产业的“产业工人”不仅有效解决了结构调整中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的困难还避免了自然灾害风险、自主经营的市场风险及生产上的技术风险。

二、“超大模式”的效率评价“超大模式”的实
质是资金或技术所有者依赖土地经营权来实现三种要素的组合它改变了土地经营主体并且使土地的集中程度提高具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特征。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这种模式对改变农业的经营方式迅速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有明显的作用但是更进一步从微观和宏观层面上来分析我们不难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微观层面:企业内部存在过高的代理成本“超大模式”实际上就是雇佣劳动的组织形式而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雇佣劳动组织形式内部存在过高的代理成本。

在农业生产中劳动监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劳动者具有自身利益最大化倾向、机会主义和偷懒的动机因此农业产业中的劳动与其他经济活动中的劳动一样劳动本身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投入劳动的实际供给才是一个有效的投入。

而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的最终成果缺乏之间联系的情况下劳动的实际供给显然取决于劳动监督的有效性。

然而农业经营的分散性增加了劳动监督的困难。

与集中的工业生产不同农业生产散布于广阔的空间。

因此农业生产受时空的影响劳动监督极为不便。

土地经营规模越大所使用的劳动力越多经营者与直接劳动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就越远有效地组织劳动者并激励其努力劳动的难度也就越大。

因此随着企业投入精力的增多劳动监督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二)宏观层面: 1.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保障。

据了解很多农户与超大集团都没有签定过正式的书面合同有关基本工资与效益工资的确定、劳动时间与劳动强度的安排都是口头承诺的。

农户们的真正意愿没有得到反映究其原
因有两点:一是公司于农户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公司与农户存在力量不对等的问题。

正由于这两方面的客观差异存在使得农户在与公司的谈判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公司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强势地位不与农户发生契约关系。

由此农户便无法参与企业运作模式各方面的商讨中使得自身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2.缺乏有效的劳动计量降低农业生产效率。

对任何经济活动来说劳动者之所以有工作的积极性是因为其每一份边际努力都能得到一份边际报酬。

如果缺乏有效的劳动计量就无法真正实现按劳付酬劳动激励的作用势必大大减弱。

在家庭经营模式中由于每一个农户在自己经营的土地上的收入基本是该农户投入劳动的成果。

劳动越多劳动质量越高农户所得就越多。

农户的每一份边际努力都得到了一份边际报酬并且闲暇与偷懒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为劳动者的私人成本从而产生最大的刺激激励。

而“超大模式”的扩散有可能肢解许多家庭经营的农户。

当这些农户作为农村社会经济的细胞不再发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功能时农业的生产效率将受到重大影响。

3.存在逐渐瓦解家庭经营制度的隐忧。

土地集中规模经营虽然显露出一些优势但公司凭借资本、信息和技术优势抢占农村土地。

公司进入农村经营土地虽然在名义上他们获得的仍然是土地的使用权但由于价格低、面积大、期限长他们事实上成为了这片土地的真正主宰。

原土地上的主人变成了新土地主(公司)的雇工或“佃农”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冲击了家庭经营制度的基
础。

事实上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国家对公司进入农村经营土地都有较严格的限制如美国很多州都制定了限制公司从事农业活动的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