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修改)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美学在西方的发展总体上来说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
在古代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笛卡尔以来的近代美学主要是一种认识论的美学;而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美学则开始了“语言学”的转向,主要是一种语言论的美学。
一、西方美学的发展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美学研究一直都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而西方古代的哲学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因此,古代的美学也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
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
从巴门尼德创立“存在之学”以来,这种本体论的存在之学一直是西方古代哲学的中心。
柏拉图把美分为“美的东西”和“美本身”,认为美的东西是“分有”了美的理念才美的。
因此,他真正关心的是“美本身”,他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
”柏拉图的这种美论是其理念的哲学本体论在美这个问题上的具体运用,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同样把“存在之所以为存在”的本体论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他设立一个普遍的、抽象的本体世界: “善本身”、“美本身”、“存在本身”,同时还设立一个与这个本体世界相对的感性世界: “善的怎是”、“美的怎是”。
只是亚里士多德纠正了柏拉图对一般与个别的割裂,指出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
“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而且, “每一事物的本身与其怎是并非偶然相同而是实际合一的”。
以此看来,亚里士多德的美论仍然属于本体论的美学思想。
随着文艺复兴“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西方进入了理性大发展的近代社会。
人们的关注中心从客观世界是什么转向关注主体自身怎样才能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的整体思维模式从客观世界转向主体自身,西方由此进入认识论时期。
美学也由此进入认识论的发展阶段。
笛卡尔认为一切都是可怀疑的,只有“我在怀疑”这一事实不可怀疑,由此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结论,从主体自身的认识推导出世界的存在,是一种典型的认识论哲学。
第一章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
第一章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
一、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历史
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可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以来,古希腊的两位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通过其对自然、社会、以及审美等领域的探索,提出了西方最早的美学思想。
之后,基督教时期,又有了思想家如贝
尔蒂、奥古斯都,他们把美学思想从传统宗教哲学中独立出来,提出了具
有唯物主义基础的美学观点。
从中世纪时期开始,美学理论开始形成,多种元素汇聚,包括传统的
文学理论、宗教理论、哲学理论等。
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艺术的内
容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专注于赞美上帝。
这一时期,法国学者伯特兰·德·贝尔蒂提出关于艺术创作的审美理论,并强调了正确的审美观点
与宗教观点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能够把神圣的美与世俗的美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中世纪审美思想的基础。
16世纪,德意志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形而上学”,以及“审美理性”等思想观点,宣扬美为一种理性,而非感性认知;晚近期,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家华兹华斯和莱拉特等人,把审美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力量,热衷
于探索大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内在关系,大胆建构出一种新的美学视角,使
美学思想达到高潮。
美学原理01西方美学的开始与发展
总结
• 1、西方美学源于三个基础: • 对事物本质的追求 • 对心理知情意的划分 • 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 2、近代美学是由德国的哲学、 英国的心理学和法国的文艺批评 三者构成的。
(2)鲍姆嘉通主要的美学观
• ①美学为感性认识提供一般规律 • ②完善感性认识 • ③以美的方式进行思维
• 注:科学和艺术都追求真,但方式 是不一样的。
3、美学是艺术哲学
• (1)康德:
• 生平:伊曼努尔·康德 (1724-1804) (Immanuel Kant),德 国哲学家,古典哲学创始 人,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 要哲学家,是对现代欧洲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主要美学观
1、美是艺术哲学 • 美是一种自由的关系 • 艺术是现实情感关系的优美化表达 2、艺术家是神的代言人,自然美是无用的 3、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艺术不能脱离感性而存在 • 艺术是绝对精神自我觉悟过程中的关键
海德格尔解读 梵高的作品《农鞋》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 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 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 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双寒风料 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 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 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 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孤 零零地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 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 的召唤,显耀着大地对成熟的 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 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是朦胧的 冬冥。这双器具浸透着对面包 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 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 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 死亡逼近时的颤栗。
主要美学观
① 整体上是人本主义美学 ② 内涵上体现为:美感不同于快感 ③ 行为上体现为:自由的游戏 ④ 两种形态:
• 自由美(纯粹美) 体现美的一般规律 • 附庸美(依存美) 体现美的理想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一、古希腊哲学与美的探索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概念进行了探索和阐述,这为西方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古希腊,美被视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理念,在艺术和自然中都可见其体现。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都提出了关于美的观点,并深化了对美的认识。
二、中世纪的宗教意味美学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使美学与宗教相结合。
美不再只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而是可以通过宗教仪式和圣经中的故事来体验。
圣母玛利亚和救世主耶稣成为中世纪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追求超验的美成为中世纪美学的主旨。
三、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崛起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对宗教的过度依赖,开始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人文主义观念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对人类的尊严和个体灵魂的独立性产生兴趣。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学者在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中发现了美学的新视角,并加入了对自然美和人体美的追求。
四、启蒙运动与审美理论的形成启蒙运动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对人类的理性和自由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关于美的新的理论。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美是基于客观和普遍的原则,而非个人情感的主观感受。
康德提出了审美观念的主观与客观结合,认为美感体验需要同时满足主体的主观情感和客体的客观形式。
五、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对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主义追求革新和创新,拒绝传统的审美观念,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提出了质疑,以多元化的观点挑战传统的美学原则。
后现代主义认为美是多样化而主观化的,无法用单一的标准来定义。
六、当代美学的多元发展在当代,美学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不同学派和理论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美学观点和理论,如存在美学、环境美学、身体美学等。
同时,跨学科的研究也促进了美学理论的交叉融合,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进行合作与探索,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美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总结起来,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哲学的探索、中世纪宗教的影响、文艺复兴的崛起、启蒙运动的形成、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以及当代美学的多元化。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思想。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首先提出了美的概念,并研究了美的本质和价值。
然而,在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由于各个哲学学派之间的观点不一致,美的理解也存在着分歧。
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为后世的西方美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哲学家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思考问题。
在古希腊,最早开始关注美学问题的是毕达哥拉斯派,该学派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完美的秩序,而美就是这种完美的表现。
毕达哥拉斯派重视对数的研究,认为美的本质可以通过比例和对称来体现。
而之后的柏拉图提出艺术的目的在于对于“理念”的追求,认为艺术家是“理念”的缔造者和传播者。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可疑的,因为它只是对现实的影子,并无法达到真实世界的高度。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在整个西方美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亚里士多德则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评判美。
他强调了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并把美归纳为形式和目的的和谐统一。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对后来的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罗马,赫拉克利特提出了通过感官的观察和体验来理解美。
他主张通过审美体验和情感来实现对美的欣赏和理解。
随着中世纪的到来,美学思想在宗教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改变。
在这个时期,基督教的审美观念逐渐取代了古希腊时期的思想。
在基督教的美学思想中,美被视作是上帝的创造,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人们的灵魂并与神灵相连。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成为了艺术和美学的中心。
该时期的哲学家笛卡尔强调了理性和科学方法对于美学研究的重要性。
同时,笛卡尔也质疑了人类感官的可靠性。
启蒙运动时期,美学的讨论转向了对于审美标准和价值的探索。
康德关注审美经验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并提出了“纯粹美感”的概念。
他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体验,并且与个体的主观感受无关。
康德的美学观点对于后来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形式主义美学的发展。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了艺术对于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并认为艺术是精神觉醒的一种手段。
[整理版]西方美学史(摘要)
西方美学史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章西方美学的缘起西方美学的直接源头是在古希腊。
.观点1:美学思想最早包含在艺术之中。
(塔塔凯维奇)观点2: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于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过渡阶段。
(鲍桑奎)观点3:哲学孕育了美学。
(吉尔伯特和库恩)观点4:美学问题只能出现于哲学问题之后。
(克罗齐)(作者赞同)第二章前苏格拉底美学一毕达哥拉斯学派1和谐(harmony)是宇宙的本质特征。
神秘的和谐现象是由比例、尺度和数造成的,而和谐本身则是以各个组成部分的数学关系为基础的。
和谐是一种宇宙内在的规律和本质,音乐通过声音与音调表现了这种和谐,而哲学(数学被包括在哲学之中)则是对事物之间和谐关系的思索,美因此成为宇宙和人的最终目的。
2音乐可以净化(cathartic)灵魂。
从表面上来看,他们以音乐和哲学为修养手段,用音乐来净化人的灵魂,似乎与奥尔弗斯教派的酗酒、癫狂的神秘体验不同,但是,实质上,平静的哲学与和谐的音乐亦可产生精神上的迷狂感。
在这种迷狂中,灵魂亦能够摆脱肉体,进入神秘境界。
————这种思想也是希腊非理性精神的一个来源。
3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的和谐的构成。
最聪明的事物是数,最有力量的事物是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是幸福,最优美的事物是和谐。
与数相关的和谐原则是西方从古希腊到19世纪全部古典艺术的理想。
二赫拉克利特1和谐产生于对立和斗争。
“看不见的和谐(hidden harmony)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实质上是对于自然中一种和谐的模仿,因而艺术家应该具有一种对自然界内在和谐的把握和认识。
2美具有相对性。
美学家们总是不断的讨论美的概念与具体的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实质上就是美的永恒性与相对性的问题,也就是哲学上的概念的相对性与真理的具体性问题。
三德谟克利特1模仿说。
艺术是模仿的观点,是古希腊人们的普遍看法。
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同时也指出了艺术的模仿性质,提出了一种艺术本体论的看法(包括艺术的创作论)。
西方美学史课件
(三)伊壁鸠鲁派
1、伊壁鸠鲁认为,只有给我们带来快 乐的事物才是美的。 2、卢克莱修的美学具有反神学的唯物 主义特征,另一个特征就是感觉主义。 3、艺术起源于模仿和需要。
(四)怀疑派
怀疑派哲学的基本特色是否定知识的可能性
(五)折中主义
1、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 的颜色。 2、对美作了多方面的分类 3、提出了美感的内在感觉说,内在感觉即判 断力。
3、艺术模仿论的新发展
(1)艺术与技艺的区分 他最早把一般技艺称作实用的艺术,而把我们今天所讲的艺术称作模仿或 模仿的艺术。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这是他整个美学体系的基础。 (2)艺术与人生 艺术和人生有密切的关系,艺术模仿的对象主要不是自然而是人生,他把 艺术模仿社会生活提到了首位。 (3)史与诗 把诗(艺术)和历史加以比较。“诗人的职责不再描写已发生的事。而在 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二者的 区别在于一个叙述已发生的事,一个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是他全部美 学思想的精华。 这实际上提出了最早的典型理论。是对美学史的一个 重大贡献。对于艺术真实的见解很深刻、辩证。列举三种模仿方式,照事物 本来的样子、照人们所想的样子,和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第三种最 好。 (4)艺术的根源 模仿能力从哪里来?天性或本能。 (5)艺术的审美作用 艺术能给人知识,也能给人快感。
五、希腊化和古罗马时期的美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二)斯多葛派 1、基本主张是:审美价值完全从属于道德价值,一切与道 德无关的美都是毫无价值的。 2、此派的美学所注意的另一个中心,是关于自然和艺术的 关系问题。首先肯定了世界的美,其次认为自然高于艺术, 对称、适度、比例是美的基础与本质。 3、给“得体”这个概念加上审美意义,是对美学史的一大 贡献。
西方美学史笔记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一章古希腊美学思想萌芽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由数学家组成,他们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原素是树,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现象。
因此,他们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
首先他们从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认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
由此得出一个辩证原则,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也是“寓杂多于整一”文艺思想的最早萌芽。
其次,他们将数与和谐的原则推广到雕塑,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范,如“黄金分割”等,这是美学形式主义的萌芽。
第三,他们还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天文学方面,形成“宇宙和谐”的概念,把整个宇宙看做美学的对象,而并不限于艺术。
最后,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也有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当人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就可以爱美和欣赏艺术。
另外,人的内在和谐还会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最重要,而且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
辩证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美不是绝对永恒的。
“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
德谟克利特近似“余力说”: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与正在发展的奢侈,这是近代席勒和斯宾塞“余力说”的萌芽,并说明他开始从社会发展方面看艺术的起源。
原子论和认识论:物体表面分泌出的液体微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使人对物体产生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必须经过理智,才能达到理性认识。
这说明他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苏格拉底由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转变为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待美学,这是希腊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
美即效用:有用则美,无用则丑,但由于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效用,因此美具有相对性。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西方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这是西方艺术和哲学的发展之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柏拉图认为美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是一种超越存在的精神境界。
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美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强调美在客观实在中的存在。
随着古希腊文化的衰落,中世纪的欧洲看到了美学的相对沉寂。
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美学重新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艺术家和学者开始重新探索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和哲学,为其创作提供了灵感和指导。
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也推动了美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人类个体的感知和体验。
17世纪的启蒙运动是西方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启蒙思想家们强调理性和经验的重要性,并将美学视为一种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和批判来理解的领域。
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认为美的体验是一种主观的、但具有普遍性的判断。
19世纪是美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时期,不同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
康德的理论受到了赫尔德和斯基勒等人的拓展和批判。
赫尔德强调艺术和美学的独立性,将其视为自主的创造和表达。
斯基勒则注重美的发展和历史的连续性,将美视为文化和社会的产物。
20世纪美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新的思想冲击。
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艺术运动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
诸如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哲学家也通过对语言、符号和现实的批判,对美学进行了新的思考。
近年来,美学领域的研究更加关注了多样性、跨学科和文化的问题。
后殖民主义美学等新兴理论涌现出来,拓展了我们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西方美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的理念到启蒙和现代的思考,以及当代的多样性,每个时期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美学观点和理论,丰富了我们对美的理解。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然而,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领域直到18世纪才真正形成。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之一。
他主张通过追求高尚和永恒的理念,人们可以达到真正的美。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将美学与科学联系起来。
他将美学视为一门系统的科学,通过观察和理解自然界来揭示美的本质。
在中世纪,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下,修道院成为艺术和美学的中心。
修道院的建筑和艺术作品都承载着宗教的信仰和教义。
中世纪的美学理论主要围绕宗教和神圣的主题展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潮重新关注人类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达芬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研究人体解剖,追求人体的比例和真实性。
美学开始逐渐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不同时期的艺术家们也提出了各自的美学理论,如达芬奇提出的“万物是相通的”理论和伦勃朗的“让光线成为你的主题”。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推动了美学的发展。
启蒙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将美学与哲学和科学相联系,认为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揭示美的本质。
德国哲学家康德则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哲学理论,称美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体验,存在于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中。
19世纪是美学理论的重要发展时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强调了美的历史和社会维度,认为美是自由精神的表达和体现。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主张“艺术为艺术”的理念,将诗歌视为纯粹的艺术表达,与现实无关。
20世纪各种派别的美学理论日益丰富。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主张艺术是“自由的选择”,反对传统的美学规范。
结构主义者巴特认为,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是由符号系统所构成的,要通过解读符号系统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在后现代主义理论中,各种观点纷争并存,包括后结构主义理论、身体美学、社会美学等。
近年来,美学也开始快速发展和变化,受到了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的影响。
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美学问题和讨论。
西方美学原理发展历程
西方美学原理发展历程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理念”的概念,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之美。
此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美学理论,他将美与完美联系起来,认为美是一种有秩序、有结构的完美形式。
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使得美学更加与宗教相关。
在这个时期,美被视为上帝的创造之一,通过艺术来体现神性。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带来了对人的重视,美学开始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创造力。
伦勃朗、达·芬奇等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个体的独特性和情感表达。
18世纪的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的思想盛行,美学也受到影响。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观念,认为美感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
他还强调艺术的目的是纯粹的审美享受,而不是传递信息或追求功利。
康德的美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浪漫主义兴起,美学进一步强调个体的情感和直觉。
浪漫主义者们追求自然、个性和真实,他们通过艺术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也给美学理论带来了新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学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艺术与阶级斗争密切相关。
20世纪,现代主义运动对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代主义艺术家们试图打破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形式,追求对现实的新的表达方式。
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兴起,使美学理论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21世纪,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对美学产生了进一步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否定了一切普遍真理和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美学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各种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并存。
总结起来,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理念之美到个体表达的转变。
古希腊的理念之美为西方美学奠定了基础,中世纪的宗教影响使得美与神性联系紧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启蒙时代的康德将美感置于主观的位置,浪漫主义注重情感和直觉的表达,现代主义试图打破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形式,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多样性和相对性。
西方美学原理发展进程
西方美学原理发展进程
西方美学原理发展的进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美学被认为是一种关于美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艺术的美。
最早的美学理论是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提出的。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一种模仿现实的虚妄形式,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再现,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在中世纪,美学的发展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
基督教将美与神性联系在一起,将艺术作为教育和宗教崇拜的工具。
美学的研究被纳入到神学和哲学的领域。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的研究开始恢复到古希腊的传统。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学者对古希腊文化和艺术的热衷促进了美学的研究。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在他的著作《君主论》中将艺术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并认为艺术可以塑造和表达政治权力。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美学的研究开始与理性主义相结合。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美学思想家之一,他认为美学是独立的领域,并提出了“审美
判断”的概念。
康德将美学视为人的智力和感官之间的调和,认为审美体验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19世纪以来,美学的发展受到了许多不同学派和思想的影响。
例如,德国浪漫主义强调情感和个人体验在艺术中的重要性,而法国象征主义则关注象征和隐喻的力量。
另外,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也对美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西方美学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丰富的过程,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经历了中世纪的基督教影响、文艺复兴的回归和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到19世纪后各种思潮的影响,形成了现代美学的多元化世界。
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历程
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历程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美被视为智慧、道德和和谐的象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通过对美的研究,发展出了对美的理解和重视。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理念,是超越感知的形式,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美的实际体验和可感知性。
在古希腊思想的基础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对美的理解和重视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追求理性和人性的完美,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自由创造的方式。
他们强调个体的审美体验和自由发展的重要性,为后来的美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对于美的理解逐渐与理性和道德联系起来。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美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和道德原则上的审美体验,艺术的目的是引导个体发展理性和道德的能力。
他们强调美的教育价值,主张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个体的品味和思考能力。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一种以审美经验为基础的美育理论。
他认为美育的目的是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判断力,通过美的感知来提升理性和道德。
康德的美育理论对后来的美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美育思想逐渐与教育体系结合起来。
教育家约翰·杜威主张将美育纳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中,认为艺术和美的体验是培养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在20世纪后半叶,美育思想从传统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教育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一些学者提出了社区美育和文化美育的概念,强调美育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他们认为美育不仅仅是个体的发展,还应该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相结合,促进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数字艺术和媒体艺术的出现也对美育思想产生了影响。
数字艺术和媒体艺术提供了新的艺术表达和体验方式,重新定义了美的概念和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了古希腊哲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美育思想从最初的对美的理解和重视到后来的教育和社会价值,不断演变和发展,为今天的美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
古希腊时期,美学主要关注艺术和审美的本质,并试图探索美的标准和规范。
这一时期的美学理论奠定了后来的发展基础。
古希腊美学理论主要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设计。
柏拉图强调超越物质世界的理念,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意念和精神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则关注艺术和表演的实际效果,并探讨了造型艺术、音乐和戏剧等各种形式的审美价值。
在中世纪,美学的发展受到宗教和神学的影响。
基督教文化强调虔诚和信仰,相对于世俗的美学原则更为重要。
在这一时期,美学理论主要关注于解释神性的体验和感知。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探索古希腊美学的理念。
艺术成为表达个体情感和创造力的媒介。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注重对人体、自然和景观的再现,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
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强调人的完美和自由。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为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启蒙运动的哲学家鼓励人们用理性思维来理解和分析事物,美学理论也开始更加注重审美经验和心理的研究。
康德的美学理论强调审美经验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9世纪,浪漫主义产生了对启蒙主义的反思,美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
浪漫主义者强调个人和情感的体验,并对神秘和幻想的美产生了浓厚兴趣。
同时,也开创了对非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探索。
20世纪的美学理论经历了多重转变和分支。
现代主义在艺术和美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推动了对传统美学理论的重新评估。
现代主义强调抽象和实验的艺术表现形式,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美学的定义和界限变得更加宽泛和模糊。
后现代主义挑战了传统美的观念,强调多元和异质性。
审美经验也被重新思考,以包括个人和社会的多重视角,以及与政治、身份和权力关系的联结。
总体而言,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呈现了从对艺术和审美本质的探索,到对个体和社会经验的关注的演进。
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开始,美学的研究逐渐扩展到包括宗教、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个领域。
中西方美学发展史
第一编中国美学史第一章、先秦美学思想一、孔子以前的美学思想一、味、色、声之美..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美:能直接给人以感官享乐的声、色之美;味美也包含在内..二、以“和”为美..提出“和”;是要把对味、色、声的官能快感的追求同真正的美感区分开来..“和”;是“以他平他”;也就是把相异的东西综合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产生出新的事物..如果“以同裨同”;即只把相同的东西加到一起;虽然在量上可以有所增加;但用尽了也就完了;不可能产生出原来没有的更多的新事物..这种看法;是古代对于世界的多样性以及世界只有在相异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才能发展的朴素认识..三、美与善的统一..对于声色之美的追求同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要求之间有矛盾;在官能感受上使人觉得美的东西不一定是善的..二、孔子的美学思想一、思想基础——仁学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学;其美学是从仁学出发解决审美和文艺问题而得出的结论..“仁”的根本是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子之爱;是人性的内在欲求..艺术观念——“成于乐”、“游于艺”艺术的作用——“兴”、“观”、“群”、“怨”二、美学观念——“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中庸”1、充分肯定美的意义和价值的前提下要求美与善相统一..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事物外在的形式美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同一的内容;可以表现在一种美的形式中;也可以表现在一种不美的、简单粗陋的形式中;而两者的价值显然是不一样的..3、自然美..从人的伦理道德的观点去看自然现象;把自然现象看作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4、美学批评尺度..“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中庸”原则是社会生活中各种互相矛盾事物的和谐统一..是政治学的最高表现;也是孔子始终追求的理想..运用到美学上;要求在美和艺术中处处都应当把各种对立的因素、成分和谐地统一起来;不要片面地强调某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对立因素的统一;每一因素发展的适度;这是作为美学批评尺度的“中庸”的基本要求..三、易传与美学一、易传和易象1、易传:即周易大传;是对易经周易古经的解释和发挥..2、易传和易经易传对易经进行了根本性质的改造:保留了易经的宗教巫术的形式;扬弃了易经宗教巫术的内容;它借助于易经的框架;建立了一个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所以;二者有本质的不同;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易传是一部哲学着作..3、易传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阴阳为核心的辩证法;对于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主要的;还在于它突出了“象”这个范畴;并对“象”作了两个重要的规定——“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4、系辞传的“象”和审美形象:系辞传的象≠审美形象;但是接近于审美形象因为易象更接近于审美形象;更带有美学意味;后代有一些思想家、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易象作为艺术最早的起源;并从易传中寻找艺术创造的法则..二、“立象以尽意”1、含义:借助于形象;可以充分的表达圣人的意念..“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包含着这样一个思想:概念不能表现或者表现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可以表现的很清楚;可以表现的很充分2、特点: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意”是深远的、幽隐的..3、发展:“立象以尽意”把“象”和“言”区分开来的同时又把“意”“象”联系起来;指出“象”对于表达“意”有着“言”所不能及的特殊功能;从而对“象”做一个重要的规定——“赋”“比”“兴”是对“立象以尽意”做进一步规定——魏晋南北朝出现“意象”的美学范畴..三、“观物取象”1、“观物取象”的三层含义:1说明了易象的来源:是圣人根据他对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来的;易象是圣人的创造而非“自我表现”;这种再现不仅限于对外界物象的外表的模拟;而且更着重于表现万物的内在特性及宇宙深奥微妙的道理2说明了易象的产生: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3说明了“观物”所应采取的方式:不能固定一个角度;也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孤立的对象;而应“仰观”“俯察”;既观于大宏观、又观于小微观;既观于远;又观于近2、“观物取象”在美学史上的影响:1被多数人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法则;2“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影响也很大:这是中国哲人和诗人的关照法;构成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四、孟子的美学思想一、对个体人格美的认识和高扬1、象味、声、色能够给人的口、耳、目带来感官愉快—样;人的道德精神也能给人的心灵带来愉快..2、人的道德精神为何能够引起审美愉快美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肯定;所以当善的实现表现为人的自我肯定时;善同时就是美..只要有自觉的努力;个体就一定能实现善..个体具有实现善的伟大力量..3、“养气”说:“浩然之气”;是个体的情感意志同个体所追求的伦理道德目标交融统一所产生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4、内在的精神状态通过人的外部形体而表现出来..人格的善在于人们的行为的社会本质;它是通过冷静的理智分析去判定的;人格的美则在于人们的高尚道德在人们形体活动中的表现;它是通过感性的直观去把握的..5、“充实之谓美”尽心下..“充实”;指的就是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把他所固有的仁义等善的本性“扩而充之”;使之贯注满盈于人的形体之中..二、美感的普遍性、共同性1、美感的共同性来源于人的生理感官的共同性..2、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上去找寻人的美感的共同性的原因..3、美感的共同性基于人类的共同性;“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尧舜与人同” 离娄下;审美能力是一切正常发展的人都具有的能力..三、审美活动的社会性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五、老子的美学思想一、美学特征——无为无不为1、要消除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就要停止对文明的追求;纯任自然;不要人为去干预..这样做的结果;又不会无所作为;恰恰能够成就—切事情..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2、“道”具有的根本特性是“无为而无不为”..二、老子论美1、美与丑美与丑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是应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美丑问题的开始.. 2、美与真和善老子指出了美与真、美与善之间存在矛盾;并不一致;但并不是意味着他认为真、善、美根本不能统一..在老子所批判的文明社会中;真善美是无法统一的;但在理想社会里;真善美却是完全统一的..3、美与“无为”之道真善美包含在“道”中;符合“道”就是真善美;违背“道”就是假恶丑..只要得到了“道”;实行了“道”;一切无不幸福美满;真善美都在其中了..六、庄子的美学思想一、美学与哲学浑然一体1、重视人的生命价值..“重生”、“养生”、“保身”是贯彻庄子全书的基本思想..追求和赞颂个体人格的主动性、独立性;竭力要把个体人格的价值扩大到无限的整个宇宙;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的境界..追求人的自由..赞美远古原始蒙昧社会..抛弃孔子鼓吹的仁义之道..2、美学特点..第一;个体的自由和无限的实现正是美之为美的本质所在..第二;庄子力求达到个体的自由和无限;而它采取的方法是对于生活采取一种超越于利害得失之上的情感和态度..这样一种态度恰好带有审美的特点..二、庄子论美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在“无为”:自然无为即是美;而且是最高的美..2、“圣人法天贵真”——美与真肯定美与真的一致性;凡美的东西都应该是真实无伪的东西;而不能是虚假做作的东西..要求美必须符合于人的“性命之情”;也就是符合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的要求..3、“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对无限之美的追求美在于“道”的自然无为;而“道”是无所不在的;它是一种创造宇宙的无限的力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穷的..4、“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有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5、“孰知天下之正色哉”——美的相对性第一;美与丑是相对而言的..第二;同一个对象;由于人和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其好恶故异”至乐;因而对美丑的感受也就不同..第三;美是在变化着的..第二章、两汉美学思想一、淮南子的美学思想一、美学的基础——“道”无形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与基础;“道”是一个形而上的终极本体..“道”是一切美的根源..对美的追求;使淮南子对“无为而无不为”作出全新解释..“无为”只是教人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去行动;并不是不要行动..与“无为”相反的“有为”;指的是那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动..淮南子代表汉代美学的新倾向——一种对认识、掌握和占有广大外部世界的强烈渴望..二、美的多样性、相对性和客观性淮南子指出美是有条件的..以适宜为美..适宜在于人对各种事物的利用处理是否符合于客观事物的规律..淮南子认为世界上并没有绝对完善的美..不能因美的事物有不完善的地方就抛弃它、否定它..主张在美丑问题上;要看到事物的主要方面;略其小而取其大;不要苛求..二、董仲舒的美学思想一、“天人合一”说中国美学认为;没有人与自然的统一就决不会有美..董仲舒更为具体地描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同自然存在着类似和相通的东西..二、天地之美天所具有的“仁之美”;在于它所生长的一切都是为了用来奉养人..董仲舒保持着先秦儒家以及道家以人为本位的思想..认为天之美在于仁;其核心是认为天使人的生命得到了健康的发展..所谓“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循天之道..天地的美还在于“和”或“中和”..说天地之美在于“和”就是说只有阴阳二气协调统一;天地才能产生出奉养人的各种美好的东西..以“和”为美;即是以自然生命的合规律的、协调和谐的发展为美..董仲舒所说的“天地之美”的实质;就是爱护人的生命;使人的生命得到协调和谐的发展..三、扬雄的美学思想一、“丽以则”与“丽以淫”赋讲求文词的华丽富美;穷极文词之美..“丽以则”;即美丽而合乎圣人之道;“丽以淫”;即美丽而不合乎圣人之道..二、“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问神“言”和“书”;实际是指一种带有社交性、政治性和文学性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第一;指出文艺创造同文艺家主观思想感情的关系;突出中国古代美学把文艺看成是人的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这一根本观点..第二;在理论上明确地指出艺术作品同艺术家人格的不可分的联系..后世“文如其人”、“人品”与“画品”的高下密切相关等..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一、魏晋玄学与美学一、玄学与美学玄学的产生起于魏齐王曹芳正始公元240年-249年年间..玄学与美学的连结点在于超越有限去追求无限..“贵无”和先秦道家或汉初淮南子所讲的“无”或“无为”有重要差别..它主要不是从宇宙的生成和自然的规律来讲的;而是从无限与有限的关系来讲的;并且是针对人生的意义价值问题来讲的..在现实的人生之中;特别是在情感之中去达到对无限的体验;进入一种超越有限的、自由的人生境界..二、阮籍1、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死于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2、清思赋清思赋一是充满着庄周、屈原的邀游宇宙的奇丽幻想;二是渗透着阮籍的哲理玄思..第一;追求超越形色声音的精神性的美..是比仅仅停留在形色声音上的美更为高级的美..第二;“清虚寥廓”、“冰心玉质”、“恬淡无欲”;触及审美中一种重要的心理状态;即超越物欲私利的冲突交战;排除一切低级的感官欲望;在精神上达到了高度纯洁宁静的状态..第三;“清虚寥廓”、“飘飖恍惚”触及到审美中伴随着情感想象的力量..3、大人先生传;阮籍假想中的“大人先生”其实也就是阮籍自己的化身的思想与生活..对于无限的追求..对于美与无限的关系的强调;是魏晋美学;特别是阮籍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美是对人生中一切有限的功利、实用、利害关系;一切束缚人的个性、才能的全面发展的有限事物的超越的结果..当然;这种超越不是阮籍所说的单纯精神上的超越;在根本上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成果..但对这种超越的体验中;精神是起着重要作用的..阮籍说“大人先生”飞越太空;“直驰骛乎太初之中;休息乎无为之宫”;就是一种精神的超越..二、陶潜的美学观念一、人生之道生于公元365年晋哀帝司马丕兴宁三年;死于公元427年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四年..思想既受着儒家、道家、玄学、佛学的影响;但又与之都有所不同..二、艺术境界历代对陶诗的评论集中到一点;就是推崇陶诗“平淡”..陶诗的“平淡”同魏晋玄学美学所追求的“平淡”虽有相通之处;但实质不同..这种“平淡”的境界是一种超越尘世的物欲追求和扰攘纷争而与无限自由宁静的人格本体相合一的境界;带有十分浓厚的哲理色彩..陶渊明把玄学以及佛学所追求的人生解脱放到了门阀世族名土们不屑一顾的日常最平凡的农村田园生活之中..陶诗艺术境界的特出的地方;就在它把平凡的生活中所蕴含的美极为自然质朴地写了出来;同时又把它与玄学、佛学所要解决的人生解脱问题联系起来;因而使得这种艺术境界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意味..这就是陶诗“平淡”的特色所在..陶渊明只把生死看作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虽然这现象令人无比哀伤;但不应当因此就弃绝有限的人生的欢乐;终日怀着对死的恐怖..陶诗“平淡”的本质就在于彻悟人生的苦难;但又不否定现世的人生;而仍然率真、质朴地肯定现世人生有美好可亲的东西;从日常的生活中去寻求心灵的满足和慰藉..三、刘勰文心雕龙与美学一、刘勰论“隐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铸成“意象”这个词;而他对审美意象的分析;首先表现在他提出的“隐秀”这一组范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秀”:指审美意象的鲜明生动“隐”:①指审美意象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不直接用文词说出来;不表现为逻辑判断的形式..②审美意象的多义性..审美意象蕴含的情意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丰富的..二、刘勰论“风骨”:1、“风骨”的提出;是着眼于文章的教育、感化的作用..2、刘勰的突破是把这种力量分为:“风”“骨”=“情”“理”=“感染力”“说服力”..3、“风”从情感中来;但情感不等于就是风;情感要和“气”结合起来..“风骨”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对于审美意象的认识的深入..三、刘勰论“神思”1、“神思”的概念是从对审美意象的分析进到了对审美意象创造过程的分析..2、内容:1艺术想象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2艺术想象需要人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的全部力量的支持..3艺术想象一方面要保持虚静;另一方面要依赖外物的感兴..4艺术想象是创造性的想象;它的结果是产生审美意象..5每个人艺术想象力和对外物的感应力是不同的;则一个作家平日就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感应力..四、刘勰论“知音”——审美鉴赏问题1、“知音”难的原因:1从比较外在的层次说:人们往往为各种偏见蒙蔽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偏见①“贵古贱今”②“崇己抑人”③“信伪迷真”..2从比较内在的层次说:知音难逢有两个原因:①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②人们的审美趣味有差异;这就影响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出客观的全面的判断..2、如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博观”1“博观”:扩大自己的视野、多读各种文学作品..2提高了鉴赏力、还要讲究鉴赏的方法:①观位体②观置辞③观通变④观奇正⑤观事义⑥观宫商3、知音的影响:表明南北朝文人开始注意对文学鉴赏的研究;它也不是孤立的四、魏晋南北朝的画论一、人物画的传神论1、以形写神:神;指人充满生气的内在精神;形;指表现内在精神的外貌形相..2、迁想妙得为了表现对象的典型特征和精神风貌;艺术家可以不为描绘对象的表面形貌所拘束;而应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通过广泛的联想和想象;捕捉和创造那些足以凸现人物性格、气质的典型细节;并用巧妙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以“妙得”其美好的形象..3、谢赫六法谢赫;南朝齐画家、画论家;善写人物;尤工写貌..着古画品录二卷;以“六法”为标准对前人的绘画作品进行品评;并将其区分为上、中、下三品;开创了将人品上、中、下之分运用于文艺品评的先例..谢赫的“绘画六法”论;在古画品录中: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气韵;首先为谢赫提出..“六法”即以气韵为核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气在艺术中;指由自然宇宙的生命力和创作主体精神统一所形成的勃勃生气和力量..韵;由人物品藻中发展而来;指人物的精神情调和个性神韵..谢赫的气韵之说;突出了透过人物的外在感性形象而表现出的精神、生气..因此;“气韵生动是也”;就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去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在生气和情韵..气韵与以形写神的“神”是基本一致的;都是要求通过对人物外形动态美的描绘;达到刻画人物内在精神风貌和抒发主体情感的目的..“谢赫六法”的其他五个方面;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骨法用笔”;是为了凸现人物的内在生气而讲究其骨相筋骨脉络;而骨相的刻画有待于用笔;所以说“笔法”是一种绘画手法;“应物象形”;写人要象形;即指形体相像、肖似、逼真;“随类赋彩”;按照各自的品类;赋予不同的色彩;“经营位置”;要妥帖安排位置;指结构、构图;“传移模写”;指对传统佳作的模写、临摹和继承..二、山水画的畅神论畅神论;既集中代表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更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欣赏的基本指导思想..畅神论的提出;是古代自然美观发展到魏晋六朝时期的历史必然..1、澄怀味象宗炳;字少文;南阳今河南人..南朝宋时的着名画家..他的画山水序;实为中国古代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宗炳的美学思想表现出儒、道、玄、佛结合的特点..澄怀味象的“味”即品味;体味;体察;古典美学中用来表述对于审美对象的审美观照观赏、鉴赏、欣赏..“味”;从客观上讲是指向具体物象的;所以谓之“味象”;在宗炳主要指自然山川和山水画..但“山水以形媚道”;自然山水物像只有通过有限的“形”来呈现、体现无限的“道”;才能成为审美的对象;才能使主体与之构成审美关系;从而反观自身..所以;“味象”也就是“味道”..具体而言;“味象”“味道”是对客观物象;自然山水内在精神、意旨情趣的品味和把握;抽象言之;是对宇宙生命本体的体验和观照..“味”的获得与体悟;从主观上讲;更需要主体的“澄怀”;即澄清怀抱;胸无尘滓..所以说;澄怀味象就是以心怀澄澈去寻求味美的形象;肯定着审美活动中清心寡欲、“不争”、“无为”的虚静态度..可见;澄怀味象论也是一个具有审美心理意义的命题..它反映了宗炳对审美心态和审美愉悦性的认识和强调..2、卧游畅神卧游之趣;来自于以原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通过联想和想象;去回味、设想、体验;从而得到的一种亲临其境的愉悦感受..卧游即神游;也就是畅神..从创作的角度分析;畅神论的本质在于主体借助外在自然之“质有”来抒写主观内在之灵趣;主体之“道”思想、精神、情趣、意愿等通过山水及山水画得以呈现..3、万趣融其神思宗炳提出“万趣融其神思”;作为绘画创作中正确处理心物关系的原则..4、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王微字景玄;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历代名画记载其叙画一篇;同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山水画论..在叙画中;王微从绘画的艺术特征出发;具体描画了山水画畅神状态中的精神愉悦感受: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圭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第四章、唐宋美学思想一、韩愈的美学思想一、以道论文:“修其辞以明其道”原道阐明他对道的认识..“道”或“古道”;其含义从广义上说;既包括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之道;也包括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最终落实为儒家的仁义道德规范..1、强调文词要创新;反对因袭摹拟..2、要求作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道德修养;以使文章宏博富赡..3、本人爱好文词;并致力于修辞练句;力求文章拔萃超群..二、主张文学创作抒发不平之气:“不平则鸣”1、所谓“不平则鸣”;是指事物或人的心理由静到动;即从平衡、静止状态进入不平衡、运动状态;因而发出各种声音或言语..自然界的事物在它物的作用下;进入运动状态;振动或激荡而发出种种声响..人的内心在外物的感应下;情感或思绪萌发;打破了平衡静止状态;进入思维想象的活动状态;发出语言或声音..2、“不平则鸣”是作家出于天性自然的歌唱咏叹;既涉及愉快欢乐心理状态下创作的发生;又包括悲哀愁苦心理情绪下言词、声音的产生..。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进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进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进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这个时期,美学的概念还没有明确提出,但是人们已经开始研究美的本质和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提出了许多关于美的理论和观点,为后来的美学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世纪时期,宗教美学盛行。
基督教成为社会的主流信仰,宗教艺术成为美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这个时期,美被视为上帝的象征,艺术成为传达信仰和教义的工具。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古典美学。
艺术家们回到了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传统,强调了形式美、比例美等因素。
同时,人文主义思想盛行,美被视为人类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对传统的美学观念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新的美学观点。
20世纪初,克罗齐和贝尔等美学家提出了“形式主义”理论,强调了艺术的形式美和内在意义。
同时,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学美学的理论,从心理角度解释了美的产生和感受。
20世纪中叶,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对传统的美学观念进行了挑战和反思。
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思潮对传统的美学理论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新的美学观点和理论。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不同时期的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美的理论和观点,不断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西方美学思想的历史与发展
西方美学思想的历史与发展在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西方美学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这个思想体系凝聚了许多哲学家和艺术家的心血,通过历史进程和展现手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了自己。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西方美学思想的历史和发展。
一、美学思想的起源西方美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那时的艺术概念基本上是与宗教相关的,而人们也只关注它的工艺性质。
但是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断变革,使得人们在艺术制品中发现了一种超越实际形象所能传达的东西,这也正是美学思想的确立基础。
例如,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与真、善是劣、真、善的一种体现,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美是一种感知体验,是基于审美主体感受的。
二、美学思想的变革美学思想的进化展现了一系列的变革。
17世纪代表着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大转变,它标志着宗教美学、哲学美学向人文主义美学的转移。
有不少哲学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推动了这一进程,例如,物理学家伽利略的进一步解析了美学常识,而前述的柏拉图及其门下学派为哲学使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学思想又迎来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20世纪特别是后半段,美学思想逐渐从理论与现实的关系中超越出来,对艺术形式和审美经验进行了更多的探究,致力于在一个后现代的大格局背景下,扩大美学的适用范畴,同时也推进了人类世界的全面进步。
三、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对于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认为美的属性在艺术之中,这种属性被寻求和抗拒的审美主体所感知。
换言之,美学思想更关注艺术形式的表达和观念的传达,也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前进艺术的实践和技术。
同时,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美学思想也强调了人类的快乐和幸福,认为这也应该是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四、美学思想对文化的意义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美学思想可以为人类文化进化作出重大贡献。
一方面,它早期的寻求和抗拒以及后期的发展推动,引领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潮流。
特别是现当代,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就更加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 世孙,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写意画艺术大师。绘画风格:冷峭凝练、生硬狂猛。
3、内模仿的美学意义 指出了美感的生理基础,有人把它 称为审美筋肉论或者艺术生理学。
颜真卿(708——784),字清 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字体方严正大、雄浑拙朴、 大气磅礴,世称颜体,在书法 史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作品:《多宝塔感应碑》、 《大唐中兴颂》、《颜家庙 碑》。
黄山谷:“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 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 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 绳墨之外。” 苏轼:“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 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 矣。”
理性主义美学
法·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莱布尼茨:混乱的认识 沃尔夫:完善
意 象 的 完 善 性
鲍姆 嘉登
“诗人需要的是什么
呢?生糙的自然还 是经过教养的自然? 动荡的自然还是平 静的自然?他宁愿 哪一种美?纯净肃 穆的白天里的美? 还是狂风暴雨雷电 交作,阴森可怕的 黑夜里的美呢?诗 需要的是一种巨大 的、粗犷的、野蛮 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美学家 的气魄。” 狄德罗
德国古典美学
倡导美育的席勒在美学上是康德的信徒 康德的主要著作被称为“三大批判”: 其中《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知,《实践 理性批判》研究意,《判断力批判》研 究情,从而构成完整的哲学体系。 康德
语言学阶段的当代西方美学
核心问题: 人如何生存于世界? 人如何谈论世界? 人如何谈论其对世界的认识?
在上述例子中,筋肉运 动起源于摹仿。筋肉运动有 时为了摹仿,有时为了适应, 当外物没有动作可摹仿时, 感官就适应外物,产生种种 生理变化。下面我们以几首 中国古典诗词为例说明之。
幸霜疏众 有禽影芳 微欲横摇 吟下斜落 可先水独 相偷清鲜 狎眼浅妍 ,,,, 不粉暗占 须蝶香尽 林檀如浮风 逋板知动情 共合月向 金断黄小 樽魂昏园
流派: 人本主义美学:关注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语言。 心理距离说、移情说、内模仿… 科学主义美学:关注作为思想的表达媒介和意义的 符号工具的语言。格式塔心理美学…
语言是 美学思考 的中心
近代美学所侧重 的问题是:
“在美感经验欢问的“什么样的 事物才能算是美”的 问题还在其次。 ——朱光潜
侧重于以生理学和心理学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审美
心理与审美感受,
汤姆生在观照花瓶时的 反应: “双眼盯着瓶底, 双足就压在地上。接着随着 瓶底向上提起,她自己的身 体也向上提起,随着瓶体上 端展宽的瓶口的向下压力, 自己也微微感觉到头部的向 下压力,……有一套完整的 平均分布的身体适应活动伴 随着对瓶的观照。”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四、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诞生: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针对构
造主义心理学提出。格式塔是德语 Gestalt的音译,相当于英文 Configuration,含有“完形”、“整 体”、“全境”的意思,所以格式塔 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创始人物:韦特墨、考夫卡、库洛
2、观点:
第二章 美的历程
对美的本质的探求 美感经验的研究
美
美感
第一节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
中世纪 本体论阶段主旨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 神学 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是使一切事物
成为美的共同本质。 古希腊早期—16世纪文艺复兴结束 上 真帝 核心问题:美的本质(体)是什么? 善之 追问:抽象之美(原美学) 美手 代表人物: 毕达哥拉斯(数)、柏拉图(理念或理式) 普洛丁 亚里士多德 太一,神性美 205-270 (大小和秩序、美与善、和谐产生美)
贺 铸 《 青 玉 案 》
梅满一试彩飞 子城川问笔云 黄风烟闲新冉 时絮草愁题冉 雨 都断蘅 几肠皋 许句暮
—
流 水恰多 问只犹 雕首 故东 小往时 春 向似愁 君是在 栏月 国风 楼事了 花 虞 李 东一 能朱 玉明 不 昨知 秋 美 煜 江 有颜 砌中 堪 夜多 月 人 春 几改 应 回 又少 何 —
山 园 小 梅
——
汉西音咸乐灞年秦秦箫 家风尘阳游桥年楼娥声 陵残绝古原伤柳月梦咽 忆 阙照 道上别色 断 秦 音清 秦 娥 李 尘秋 楼 白 绝节 月 ——
一江卷惊乱三人故千浪大 时山起涛石国道垒古淘江 多如千拍穿周是西风尽东 少画堆岸空郎 边流 去 苏豪 雪 赤 人 轼 杰 壁 物 《
念 奴 娇 》 ——
●
移情作用的定义
用简单的话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 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 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 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 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 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
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
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实体,而 是对象的形象。 二、审美的主体不是实用的自我,而 是观照的自我。 三、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 系,而是统一的关系。
自然物的运动、形状、
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 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 结果。
人内在的感 情活动也受 到力的支配
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 理中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即外部 事物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 那么外物能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 外物本身就能表现人的感情。
4、移情说与同形同构说的 区别
《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778——865),字诚 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筋柳 骨”。字体方圆兼施,平正精确, 挺拔清朗,世称‘柳体“。 作品:《玄秘塔碑》、《神策军 纪圣功德碑》。
《玄秘塔碑》
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别 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吴兴 (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赵 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 年十四,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 宋亡后,他作为南宋遗逸而仕元 朝,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 夫,他生前“被遇五朝,官居一 品,史满天下”。死后封魏国公, 谥号文敏。 字体秀媚圆润,袅娜轻盈。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 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 名天下”。
《文艺心理学》
一、心理距离说
●
距离说的提出 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
●
距离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 离。
●
距离产生美
诗 人 商 人
植 物 学 家
岸上绚丽的风光与水中美丽的倒影
始近十侬 舟 知日二家 还 家忽珠家 长 在从帘住 沙 郭 画江夕两 六 图上阳湖 芳 中望红东 。,。,
第一节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
认识论阶段(P31-34)
核心命题: 流派:
审美何以可能? 审美如何构成?
-经验主义(感知和经验——归纳法) -理性主义(感觉经验服从理性逻辑) “近代美学之父”鲍姆嘉登等 -法国启蒙主义(物内、物物、人物关系) -德国古典美学(康德、黑格尔)
培根的想象说
分化、重组、运动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使用了“距离”这个术 语。
北京著名画家
周智慧
油画
●
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要保持距离
不即不离 距离不及——实用功利 距离太过——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
二、移情说
●
亚里士多德 《修辞学》
“那些无耻的石头又滚回平原”
“矛头兴高采烈的闯进他的胸膛”
鲦鱼出游从容, 子非我,安知 是鱼乐也! 我不知鱼之乐?
移情说侧重主体—美是(有选择
性的)外物与人心相融合的结果
同形同构说侧重客体——美在外
物本身
挺端直孤此青开万题 如如立根树山国草 画 壮君撑邈生遍披已 士子鸿无何沧古凉松 胸身蒙倚峰海松露
李 商 隐
——
文森特· 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 ~1890) :荷兰画家。 代表作:《向日葵》、《鸢尾花》。 绘画风格:炙烈的色彩,如火的激情。
主客融合,物我同一 由我及物—把我的感情移注于物 由物及我—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美感,其实不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 往复回流而已
三、内摹仿
1、内摹仿学说简介 内摹仿说是移情说的一种 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 谷鲁斯
2、观点:摹仿和游戏是本能,审美活动中
二者联系在一起,摹仿是审美活动的主要 内容。审美的摹仿不同于一般知觉的模仿, 而是一种内模仿。
想象
表象
新表象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联想
一种事物
另一种事物
第三种事物
(创造性的想象)
杜甫诗云: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
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
第六感官决定审美 善是美而恶是丑
Shaftesbury
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人
而优美的事物共同 的特点是可爱。博 克认为,这些可爱 的事物是能够引起 人的怜爱或类似爱 博克认为,崇高的 的情欲的某一或某 事物有共同的特点 些性质。 即“可怖”。如浩 瀚 的海洋、晦暗的神 庙、狂奔的烈马、 一望无际的天空, 都让人有可怖的感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觉,因而引起崇高
云烟中苍翠的群山
细雨下葱翠欲滴的嫩叶
薄雾中宁静的村庄
●
鉴赏判断说:审美不涉及利害理论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 审美不涉利害——审美与功利、欲念无关。 《判断力批判》 区分了美感和快感
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到利害计较,
都只是欲念的满足 。
[俄]
艾伊凡佐夫斯基 《九级浪》
“如果危险或痛苦太紧迫, 它们就不能产生任何愉快, 而只是恐怖。 但是如果在某种距离之外, 或者受到了某种缓和, 危险和痛苦也可以变成愉 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