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详细资料)
初三历史部编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2022年学习资料
![初三历史部编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2022年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1e0ff4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e.png)
新课导入》-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前-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主要是 机器取代人力,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飞梭”-珍妮纺纱机-1765-人力-想一想当时我们国家的社会状况,假如珍妮机-被发明在当时的中国,情况会 样?为什么?
答案提示:如果当时珍妮机出现在中-国有两种可能即:-一可能是县花一现-二可能成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而被欧洲人利 用。-反正绝对不会像当时英国一样引起工业革-命。原因是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专制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不能为 事物提供适-宜的条件。
四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背景:瓦特蒸汽机为人类提供了有效便捷-的动力-时间:进入19世纪30年代,传统的手 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工场”与“工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场”是指资本主义萌误区警示-芽阶段的大型手工作坊,“工厂”是指机器化生产的现代生产方式。-而工业革命正是以“工厂”取代“工场 ,以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回大工厂由几平
蒸汽机的影聊-蒸汽时代-良-人力、畜力-水力、风力-蒸汽动力-农业-工业-文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
动脑筋?-■-据说,瓦特小时候看到水壶中的水烧开时-,蒸汽顶开壶盖,受到启发,激起了他的探求欲望-,最终促 他的伟大发明。你对这一说法怎么看?
畅丘欲言-伟大的发明来源于亲身实践,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 于思考,勇于创-新,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精神。-成功来源于好的习惯。好习惯,好人生。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https://img.taocdn.com/s3/m/3a67553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f.png)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中心开始的工业变革。
这一时期的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变革。
1. 时间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1760年至1840年。
这一时期正值英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这段时间内,英国经历了农业革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交通运输革命的重要发展。
2. 关键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关键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机械化生产:利用蒸汽机、纺织机械、矿山机械等机械设备,实现了农业、制造业和矿业的机械化生产。
•能源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从传统的水力和风力驱动向燃煤供能的能源转变。
•工厂体制:工厂体制的出现,将劳动者聚集在一起,实现了劳动力的大规模集中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的工业城市,吸引了农村地区的劳动者涌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中心的工业革命。
这一时期的工业革命在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1. 时间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1871年至1914年。
这一时期正值美国和西欧国家在科技、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兴起和发展。
2. 关键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键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电力和化学工业: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以及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工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改善和创新。
•大规模制造业: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企业,如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标志着工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交通和通信革命: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如蒸汽火车和汽车的广泛应用,以及电报和电话等通信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和人员的流动。
•城市化和国际贸易: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工业革命(详细资料).
![工业革命(详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f5a3128eefdc8d376ee3299.png)
本质特征: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18生产技术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生产组织:手工工场
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的概念: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 纪中期),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重 大飞跃, 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次社会革命。
手工生产
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与工厂的比较:
⑴相似点: ①都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因而都 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 ②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率。
⑵不同点: ①手工工场以手工操作为主,而工厂主要运用机器 大生产;(本质区别) ②手工工场的雇佣工人往往是在较分散的状态下生 产,而工厂的工人则相对集中; 通过上述可见,工厂比手工工场更能提高劳动生产 率。
机器生产
工厂制度
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1、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1)、直接原因: 市场的需求 圈地运动造就了广阔的农村市场 国内: 国外:18世纪中期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2)、条件 圈地运动 ①劳动力: ②资本: 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圈地运动 ③技术: 手工工场的技术积累 ④原料: 圈地运动、煤铁资源、殖民掠夺 必 要 性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 主义市场 三、“蒸汽”的力量
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用机器大生产代 替手工劳动的飞跃。18 世纪 60 年代首先发生于英国, 18 世纪 60 年代首先发生于英国 到19世纪中期,法、德、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 命。它既是生产技术的一次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一 场革命。它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 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
可 能 性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 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工业革命的相关资料
![工业革命的相关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e0c3b2b9ec3d5bbfd0a74f2.png)
工业革命相关资料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这个术语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阶段。
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引起了根本性变化。
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到19世纪上半期,连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以后欧美各国也相继进行。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英国首先出现工业革命的原因首先,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
17~18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不仅在传统的毛织业,也在冶金、金属加工、制盐、酿酒、丝织、棉织等工业中进一步发展,拥有欧洲第一流的手工工场。
它们规模大而集中,如:1736年,一家大呢绒工场拥有600台织机。
生产技术有很大提高,如:18世纪中叶,金属加工已有500种以上不同形状的锤。
分工十分精细,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在《国富论》中写道:“分工的结果,已经使针的制造,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
……计抽铁线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磋锋者一人,钻鼻者又一人。
但要钻鼻,已须有二三种不同的工作。
搓之使利,擦之使白,乃至以针刺于纸上,纳入匣中,皆须一人分任。
综合全部作业,可依此分为18种业务。
有些工场,这18种业务,是分别由18个特殊的职工担任。
固然,亦有时一人兼任二三门。
我看见一个小工场,只雇用10个工人,各种业务,遂由彼等兼任。
像这样一个小工场的必要机械设备,虽不甚完全,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12磅。
以每磅中等针4 000枚计,这10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4.8万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 800枚。
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漫说一日制造20针,就连一针,也不易制成。
”在这种手工工场内,生产过程被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操作,生产工具也日益专门化,为把手工生产转变成为机器生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1ba2880383c4bb4cf7ecd138.png)
第一次工业革命总结资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联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联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构成和壮大起来。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雨天心情简介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
兴起原因①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
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构成。
环保标语口号②资产阶级透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带给了所务必的货币资金;大规模的圈地户外,为工业革命带给了超多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③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个性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④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
工业革命(共张PPT)-PPT课件模版
![工业革命(共张PPT)-PPT课件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6c7ea81489eb172dec63b72d.png)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
三角奴隶贸易
2、资本与市场:通过海外殖民掠 夺、贩卖黑奴、海外贸易等,积累 了大量原始资本,拓展海外市场
材料
《圈地法令》
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足 的流动劳动力… …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
至不圈全得地部不运的 去土 城动地 里使, 找大被工量迫作当…的租…农地虽民人然成或圈打为占散土了工地廉的的人价过,程劳否是动则使力就人
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大量的农民成为廉价自由劳动力
技术: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棉 纺纱 纺 织 业 织布
这种纺车发明于16世纪早期, 它是通过工人脚踏踏板,带动纺 轮转动来进行纺纱的。这种纺车 能够同时进行搓捻棉线和缠绕棉 线两项工作,但是生产力很低 。
织布机上的长线是经线,穿 梭于经线间的是纬线,织布 机下设有踏板,织工通过踏 板来进行工作。
处 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 死 (教材P38<名家史论
>) ——道格拉斯·诺思 《西方世界的兴起》
1、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产阶 级的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君主立宪 制),扫清了束缚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材料
归程: 从美洲 运金银到欧洲
欧洲隶
非 洲 “
口 载 上
出 程
:
美洲
英国对印中度程的殖:运民奴掠隶夺最 为印典度型公。司到据在美统175计洲7,年贩英-1卖8国15东
发达的手工工场 —分工、技术
一、英国最早工业革命的条件(原因)
政治前提: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资源: 国内丰富的资源(英国的煤、铁资源丰富, 可以大量炼铁,提高铁产量。)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讲义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829860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1.png)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讲义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这一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的英国。
它就像一场悄然降临的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世界。
在当时,英国拥有一系列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首先,英国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英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铁矿石,这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再者,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巨额的财富,刺激了国内的生产需求。
同时,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进入城市成为劳动力,为工厂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工业革命最初的标志是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
飞梭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而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则使得纺纱效率大幅提升。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蒸汽机成为了工厂的主要动力来源,取代了传统的水力和风力,使工厂的选址不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二、工厂制度的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在传统的手工工场中,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规模较小,分工也不明确。
而工厂则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具有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特点。
工厂的规模通常较大,能够容纳大量的工人和机器设备。
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取代了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工厂内部,分工变得更加明确和精细,每个工人只负责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从而提高了劳动熟练程度和生产质量。
同时,工厂实行标准化生产,产品的规格和质量都有了统一的标准,这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工厂制度的形成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变革。
工厂主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工人进行管理和监督。
同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们还需要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三、工业革命对工厂制度的影响工业革命为工厂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新的机器设备不断涌现,如蒸汽机、纺纱机、织布机等,这些设备的应用使得工厂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同时,工业革命还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铁路和蒸汽轮船的出现使得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更加便捷,降低了运输成本,扩大了市场范围。
高三一轮历史复习资料:第29课时 工业革命
![高三一轮历史复习资料:第29课时 工业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580d269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f.png)
[专家视角] 就某一方面条件,或某些条件来说,在欧洲大陆也有比英国更好 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开始: 棉纺织业 的技术革命。如“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等, 棉纺织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2)工厂: 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
第十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 世界殖民体系、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阶段特征
1.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凭借雄厚的资本 力量扩张领土、掠夺和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并把它们发展成资本主义国家的 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以及投资和殖民场所,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从而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变, 工业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形成,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高涨。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 化,大批以工厂为中心的城市兴起,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化进程开始并加快。 工业革命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工作条件恶劣、工人缺少个人权利、 大量使用童工等。
4.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达到 顶峰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 独立运动。这些运动大多肩负着反对外来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 重革命任务,反映了在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之下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渴 望独立和自由的强烈愿望。尽管这些民族独立运动多以失败告终,但它们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 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为这些地区获得最终独立奠 定了基础。
中考世界历史复习资料第三讲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
![中考世界历史复习资料第三讲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f5c61c9770bf78a652954af.png)
2011年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世界历史第三讲: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它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到19世纪上半期,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即出现了机器制造业),用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英国之后,法、美等欧美各国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①1764年,英国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②1785年英国机械师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③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④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它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人类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3、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一、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活的中心由农业和农村向着工业和城市的方向转变。
第二、工业革命后,形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大对立的阶级。
无产阶级开始了自觉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科学技术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新能源的开幕式发和利用;②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创制;③新通讯的发明,特别是新能源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①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弟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②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③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④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设计制成三轮汽车;⑤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备注:本次工业革命后,石油和电力成为了主要的能源;一般的家电,如电灯、电影放映机出现了,另外,飞机、汽车、轮船、电话、电报、电车、蓄电池、装甲车也已应用于生活之中。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直接的影响是促使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②导致了垄断组织的出现,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复习资料两次工业革命等
![历史复习资料两次工业革命等](https://img.taocdn.com/s3/m/92713c61a0116c175e0e4892.png)
历史复习资料一、两次工业革命: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的原因:①政治前提:英国确立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②直接原因:不断扩大。
2、必要条件:①雄厚的;②充足的;③丰富的资源和原料;④生产技术的革新。
3、起止时间:4、开始行业:(开始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5、变化:生产方式从到。
生产组织形式从到。
6、发明:哈格里夫斯发明、1785年改进(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交通工具:1825年发明(火车)。
7、19世纪30年代,成为主要动力来源,传统的逐渐被所替代,制度最终确立。
19世纪中期,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8、扩展:18世纪后期,法、美、德等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
9、工业革命的特点:①国率先开展;②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③首先开始于领域。
10、工业革命的影响:①生产力: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
②生产关系:出现和两大群体。
③世界格局:工业革命后,最终战胜;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的局面。
④初步形成。
⑤加速了进程。
⑥带来、等消极影响。
11、工业革命的启示:①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②我们要坚持“”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创新。
③发展科技的同时,要趋利避害,。
12、工业革命与中国: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发动了(军事);1840年起中国社会性质改变,开始沦为(政治);中国被卷入了体系,开始解体,产生(经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思想)。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背景:①制度前提: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②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步;③经济条件:欧美主要迅速发展。
二、开始的时间:最显著的成就: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世界进入“”)三、特点:①与紧密结合;②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处于领先地位是和;③在一些后起的国家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④从领域开始。
专题五第一次工业革命共20页PPT资料
![专题五第一次工业革命共20页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f87b212453610661ed9f4e7.png)
焊接方法油箱焊接
油箱焊接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1. 电弧焊接:电弧焊接是一种常用的焊接方法,通过产生电弧加热焊接部分,使金属材料熔化并形成焊缝。
对于油箱焊接,常用的电弧焊接方法包括手工电弧焊、气保护电弧焊、手工焊条电弧焊等。
2. 氩弧焊接:氩弧焊接是一种惰性气体保护的焊接方法,采用氩气作为保护气体,防止焊接部分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
氩弧焊接适用于焊接不锈钢等材料,可以实现高质量的焊接。
3. 感应焊接:感应焊接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的一种非接触性焊接方法。
通过加热感应线圈产生的电磁场,对工件进行局部加热,使金属材料熔化并形成焊缝。
感应焊接通常需要使用特殊的焊接设备和工艺。
4. 熔化枪焊接:熔化枪焊接是一种热喷涂焊接方法,通过将焊丝加热到熔化状态,并通过气流喷出,使其与工件熔化接合。
熔化枪焊接适用于焊接薄板和组装面积较大的零件,可以实现高效的焊接。
在进行油箱焊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焊接前需要对油箱进行清洁处理,确保焊接区域干净无杂质。
2. 使用适当的焊接设备和合适的焊接材料,根据油箱的材料和要求选择合适的
焊接方法。
3. 控制好焊接参数,包括焊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等,以确保焊接质量。
4. 对于较大的油箱,可能需要采用多道焊接工艺,分阶段进行焊接。
5. 在焊接过程中,需要对焊接区域进行保护,防止热影响区域过大。
6. 焊接完成后,对焊缝进行检测和处理,确保焊接质量符合要求。
16.欧美的工业革命资料
![16.欧美的工业革命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4b002e4804d2b160a4ec051.png)
1.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
爱迪生发明的炭丝灯
气时Biblioteka 代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内燃机诞生 柴油机创制
石石 油油 开化 采工 业业 发产 展生
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为迅速传递信 息提供了方便
世界各地的 经济、政治 和文化联系 进一步加强
4.化学工业的建立
80年代从煤炭中提取氨、苯等化学产品 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 80年代改良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和使用
骡机
英国
改良蒸气机 英国
克隆普顿 (工人)
瓦特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汽船
美国 富尔顿
*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何特点?
1、科学、技术和生产真正结合,科 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 重要的作用。
2、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 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 围,发展迅速。
3、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 叉进行。
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根本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1)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棉
纺
飞梭(1733,凯伊)
织
珍妮纺纱机(1765,哈格里夫斯)
业 的
水力纺纱机(阿克莱特)
技
骡机(克隆普顿)
术 革
水力织布机(卡特莱特)
新
“骡机”
水力纺纱机
水力织布机
(2)机器动力的革新
1782 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都不过
分。它提供了开发和利用热能来驱动机械的手
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由
来已久的依赖。 ……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
工业革命概述
![工业革命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eb19e2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b.png)
工业革命概述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经历的一系列技术、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以机器制造和工厂生产的崛起为特征,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工业革命的来源、影响和重要性进行概述。
一、背景和起源工业革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国。
18世纪末,英国发生了农业革命,这一革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提升,从而释放出了大量的劳动力。
同时,英国还具备了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等矿产资源,这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二、机器制造的兴起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是机器制造的兴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机器,用以替代传统的手工劳动。
最著名的例子是由詹姆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它的出现革命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
蒸汽机的应用使得工厂得以利用机器来进行大规模生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工厂制度的建立随着机器制造的兴起,工业革命还带来了工厂制度的建立。
传统的独立工坊逐渐被机器制造的大型工厂所取代。
工人们离开了家庭作坊,进入工厂进行劳动。
工厂制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但也带来了劳动条件恶劣和工资低下等问题。
四、交通和通信的改善工业革命还带来了交通和通信的改善。
铁路的出现使得商品可以迅速和廉价地运送到各处。
同时,电报的发明和使用,大大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
交通和通信的改善使得商品能够更广泛地流通,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五、社会和经济影响工业革命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大规模的工厂建设吸引了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涌向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城市人口。
这也带来了城市问题的加剧,包括拥挤、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公等。
其次,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
工厂主和工人之间的对立激化,劳工运动兴起,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
这也为后来的工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奠定了基础。
最后,工业革命也推动了技术和科学的发展。
历史工业知识点总结初中
![历史工业知识点总结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4942a36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6.png)
历史工业知识点总结初中一、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英国发生的一场由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转变的运动。
这场运动以煤炭、铁和纺织工业为代表,开创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 工业革命的起因工业革命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农业革命的成功,让农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一部分工人靠手工业为生,形成了雇佣关系;其次是资本主义的兴起,资本家们希望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迫使他们使用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工业机器;最后是科技进步,特别是机器制造业、冶炼业及交通运输巨大的发展。
2. 工业革命的特点工业革命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机器生产的兴起,以前靠手工生产的商品都开始采用机器生产,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其次是劳动力的大规模利用,工业革命后,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工资低廉;再者是工厂制度的建立,大规模的生产促进了工厂制度的发展,资本家和资本家的雇佣工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后是交通运输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蒸汽机车的发明和铁路的兴建,加速了城市之间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
3. 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经济上的影响是制造业的大力发展,促进了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和流通,也为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演变提供了基础;其次,社会上的影响是农业人口流失严重、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再者是政治上的影响,工业革命导致了资产阶级的崛起和劳动者的觉醒,不断的爆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社会运动,这些都对当时的国际格局和国内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工业革命的传播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然后逐步向欧洲大陆和整个世界传播。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资本输出、工业技术输出和移民输出。
1. 资本输出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大量的资本积累起来,资本家们开始把资金投入到国外的工业企业中。
工业革命简介 革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工业革命简介 革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https://img.taocdn.com/s3/m/1fa3a9bb5ef7ba0d4a733b81.png)
工业革命简介革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本文导读: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
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
起源背景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庚寅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
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
英国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所以工业革命的开始的标志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但蒸汽机不是瓦特发明的,而是瓦特改造的。
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工业革命传播到英格兰再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后来,工业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国。
兴起原因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传统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18世纪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
但是,为何工业革命率先发生在了英国而非欧洲大陆国家或是亚洲国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主要内容如下:1.政治前提:英国较早地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日益加强;更加进步的政治制度为英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进入18世纪以后英国本土没有出现过较大规模的战乱。
2.农业进步:英国在17-18世纪基本完成了农业革命,具体表现为:轮作制的推广、生产工具的进步、新作物的耕种以及肥料的使用等。
通过圈地运动,地主获得了大量成块的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而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则向城镇转移,或是为资本主义农业服务,进而扩大了国内市场。
[总结范文]第一次工业革命
![[总结范文]第一次工业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653d3044a45177232f60a246.png)
[总结范文]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总结资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联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联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构成和壮大起来。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简介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
兴起原因①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
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构成。
②资产阶级透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带给了所务必的货币资金;大规模的圈地户外,为工业革命带给了超多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③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个性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④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
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影响-2023年学习资料
![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影响-2023年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d460a5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3.png)
第一次科技革命-中国所处历史时期:清朝中后期。-中国未得到发展原因: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 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①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近 工业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比轻-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项目-1、极大地提高了生-1、生产 迅猛发-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产力,资本主义制度得-展;-生产力的发展一提高劳-到巩固与广泛建立;-2、社 关系:垄-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社会结构发生重-断与垄断组织形成,-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大变革,社会 益分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为两大对立阶级;-帝国主义阶段;-化一一第三产业比重上-3 经济结构发生重-3、帝国主义列强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加紧瓜分世界,殖民日常生活发生 革;-进程;-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4、世界格局发生变-为主的时期-局的调整一一扩大了 -化,东方从属于西方-4、政治经济发展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5、自由资本主义发-的不平衡加刷,世界家的经济 距。对发展-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变。-又是 战。
它们最早出现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第一次的是(BD,第二次的是-ACE-第三次的是FG
三次工业革命背景条件比较-are always in my-筝-第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 -项目-时-18世纪60年代开始-19世纪70年代开始-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1、前提一资产阶级-1、政 保障一资本主-统治的确立;-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2、资本一海外贸易、立;-垄断资本 义发展;-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2、生产技术一自然科-2、先决条件一科学理-3、劳动力一圈地运-学的突破性 展;-论的重大突破,;-动:-3、资金一资本的积累-3、必要手段一科学技-4、技术一工场手工-和对殖民地的 夺;-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业积累丰富生产技术-4、市场一德、意、日物质和技术基础;-知识;-等国的统一开 了国内-4、推动力一社会需要-5、市场一先后打败-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二战中的军事需求、-西、荷、法,国 市-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战后军备竞争和发展经-场不断扩大。-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济的要求-商品的需求。 co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
工业革命前后, 英国农村人口占总 1 2人口的比例
25%
1 2 18世纪 60年代 19世纪中期
生活方式变化 (城市化)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 1851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如曼 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等。1851年,英 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 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 城市化。
①棉纺织业: 珍妮纺纱机——开始标志 第一座水力纺织厂(时间、人物)----标志机器大工业和工厂制诞生 ②动力: 瓦特改良蒸汽机,并广泛应用---“蒸汽时代”
使工厂摆脱了水力等条件限制,加快了工业化步伐 工厂开始集中,促进工业城市兴起 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③交通运输: 富尔顿(美)---汽船(1807) 史蒂芬孙(英)----蒸汽机车(火车)(1814)
0
棉布产量
15.5 1 1
煤产量
12.8 1
0
0
1796年 1830年 1
1700 年 1840年 2
1740年 1850年
3 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工业革命前后,农业、工业在英国 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变化
工业
21%
21%
农业
1 2
农业
79%
Hale Waihona Puke 工业79%工业革命前
工业革命后
经济结构变化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 主义市场 三、“蒸汽”的力量
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用机器大生产代 替手工劳动的飞跃。18 世纪 60 年代首先发生于英国, 18 世纪 60 年代首先发生于英国 到19世纪中期,法、德、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 命。它既是生产技术的一次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一 场革命。它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 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
可 能 性
3)、政治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政治保障)
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
手工工场的发展
资金、海外市场
圈地运动
技术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劳动力、国内市场
政治前提
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资产阶级代议制) 1、前提: 2、条件: (1)市场:——必要性 圈地运动(国内)、殖民扩张与掠夺(国外) (2)技术: 手工工场的发展 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3)劳动力: 殖民扩张与掠夺、 (4)资金、原料: 圈地运动
机器生产
工厂制度
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1、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1)、直接原因: 市场的需求 国内: 圈地运动造就了广阔的农村市场 国外:18世纪中期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2)、条件 ①劳动力: 圈地运动 ②资本: 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圈地运动 ③技术:手工工场的技术积累 ④原料: 圈地运动、煤铁资源、殖民掠夺 必 要 性
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国际市 场的扩大 “重农抑商”、 “海禁”、“闭 关锁国”
劳动力 技术 ……
国家 政策
思想观念
(二)工业革命的概况
1、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2、开始标志:珍妮机的问世 结束标志:机器制造机器 3、过程: 棉纺 机器 采矿、 织业 动力 冶金等 4、扩展范围:
2、具体表现: (1)英国生产能力超过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总和 (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3)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次世界博览会
三、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期) 条件: ⑴根本动力;工业革命的扩展
⑵主要途径;列强在世界范围扩张
⑶物质条件:工业革命密切国际交流,各国经济实力 增强 ⑷技术条件:交通运输的技术革命(交通的作用?) ⑸重要保障: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标志: 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 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
工业化
经济结构
价值观念
阶级结构
贝尔先生边说边咳嗽。这是来到城市后,空气污染造成的, 因为在煤烟弥漫,空气不流通的工厂长年累月工作,看多少次 医生也治不好。 我对贝尔先生说,我还得访问中产阶级的人物,因为他们的 人数不但急速增加,其社会地位、经济势力和政治影响也日与
阶级结构
俱增。
贝尔先生建议我访问他常光顾的杂货店店主布彻先生。 现年42岁的布彻先生证实说,中产阶级的下层的确因商业的 发达而数目不断增加,中产阶级的上层也因新兴工业而持续增 长,当中专业人士因教育的普及而势力扩大。 不过,他坦言:“中产阶级内比较缺乏安全感的是中产阶级 的下层。我们一方面竭力保持自己的形象,不与社会下层的工 人混在一起,另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开源受到工商业盛衰的影响, 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都不受尊重。” 向布彻先生道谢后,我驱动时空转化器。临行前,我安慰贝 尔先生说,让爱丽丝接受良好教育,她将能帮家庭脱离困境。 贝尔先生苦笑说:“真的吗?希望我能支撑到那天。”
2、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原则:自由主义;核心:自由贸易)
内容:
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
在国际贸易中给予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 表现: 1)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
2)拿破仑三世时
3)1860年,法英条约及其他条约
手工工场与工厂的比较:
⑴相似点: ①都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因而都 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 ②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率。
⑵不同点: ①手工工场以手工操作为主,而工厂主要运用机器 大生产;(本质区别) ②手工工场的雇佣工人往往是在较分散的状态下生 产,而工厂的工人则相对集中; 通过上述可见,工厂比手工工场更能提高劳动生产 率。
英国 俄日
交通 运输
法国、美国等欧美国家
(三)工业革命的进程:
• 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大工厂制度的出现) 拉开工业革命的序幕 • 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出现 动力革新,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 • 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业革命 •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蒸汽轮船、火车的出现 •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 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美国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
本质特征: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18生产技术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生产组织:手工工场
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的概念: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 纪中期),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重 大飞跃, 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次社会革命。
手工生产
手工工场
(4)文化及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促进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
的诞生 (5)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6)世界格局: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经济格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政治格局:欧美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确 立起其统治地位;东方从属于西方 3、消极影响:环境污染
二、打造“世界工厂”
工业时代:生产力的辛酸史 ● 翁丽清(1805年)伦敦报道 伦敦街头煤烟弥漫、灰尘飞扬、机械隆隆声不断,这里1805 年的情景不正是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笔下的世界吗? 我静悄悄进入一家纺织厂,不动声色取出相机,把镜头瞄准 在一个正在工作的小女孩身上,冷不防有人轻拍我的腰间,害得 我的相机差点滑出双手。 一名小女孩瞪大着眼睛,目不转睛望着我。我连忙向这小女 孩解释说,我不是外星人,我来自未来,身负了解工业革命如何 影响英国社会的重任。 这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告诉记者,她在这工作了一年多,每天 工作14小时。 童工是当时棉织业不可缺少的员工,因为他们能在机械下自 由跑动,修补断线,确保织布机和纺锤照常操作。 爱丽丝是在两年前跟随父母亲告别乡村,来到了人地生疏的 伦敦。选择离开生长的纯朴乡村其实是形势所逼,农业的机械化 提高生产力,以及人口增长,促使过剩的人力如缺堤般涌入城市 讨生活。
(四)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类别 年代 棉纺 1765 织业 1769 成就 珍妮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 国别 发明人 英 英 身份 哈格里夫斯 织工 阿克莱特 理发师
1779
1785 动力 1785 交通 1807 运输 1814
骡机
水力织布机 万能蒸汽机 汽船 蒸汽机车
英
英 英 美 英
克隆普顿
卡特莱特 瓦特 富尔顿 史蒂芬孙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 况》中指出:“新生的工业能 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 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 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 级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 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 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民间 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 之间的对立。” 上班途中的童工
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变化
城市化
爱丽丝说,制造陶瓷器具的邻居——汉特叔叔的生计也受 到打击。这是大势所趋,谁叫一部机器的工作效率,可以抵上 100人的工作效率,手工业在工业革命中当然首当其冲。 我忍不住指出,如果18世纪的英国没有具冒险精神,勇于 投资新兴工业发明的资本家,工业革命可能胎死腹中。 汉特先生受访时,一脸无奈地说,资本家操纵原料与市场, 并大规模生产,手工业者迟早被淘汰。 他承认,原先手工制作的产品现在大规模生产,使产品价 格较大众化。工人的收入普遍提高,子女受教育的机会也较多。 这时,刚好回家的爱丽丝父亲——贝尔先生插嘴说,不 过工业革命也让我们看到利欲熏心的资本家如何剥削工人,甚 至像爱丽丝这样的童工也无法幸免。工人一天工作超过12小时, 辛劳所得的报酬勉强可糊口罢了,健康却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 每况愈下,爱丽丝的母亲就这样病倒了。
(3)、行业进程
棉纺织业 动力革新 采矿、冶金等 交通运输业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
资本主义萌芽缓 慢发展的原因: 土地买卖制 度和高额地 租吸引商业 资本买田置 地,影响了 资本积累。 国家重农抑商 政策,农民被 局限在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