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1.A2.D3.C《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2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10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①月色入户()②但少闲人()③念无与为乐者()④相与步于中庭()7.翻译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分)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附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附答案)导语:下面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学好语文相关知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下面的题。
(计10分)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1,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2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3,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4,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5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6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注】 1虎丘:苏州名胜 2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3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4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5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
6两脚盘腿打坐。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①念无与乐者( ) ②遂至承天寺( )③但少闲人( ) ④尝秋夜坐钓月矶(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B.相与步于中庭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C.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D.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2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小题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了什么景色?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妙处?(2分)小题5:承天寺的夜色和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点(2分)答案小题1:①想,思考②于是,就③只是④曾经(答对一个给0.5分) 小题2:B小题3:、(2分)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解析】A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
B古今异义,考虑,想到。
C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D一起。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B)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解析】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解析】D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解析】C苏轼被贬谪后,想到没有可以共同作乐(游乐或赏月)的人。
欧阳修是与民同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二)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班级姓名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A.贤于.材人远矣B.于.我如浮云C.于.厅室之东北角D.积于.今六十岁矣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请结合全文;说说“闲人”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虎丘①小记李流芳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尝.秋夜坐钓月矶未尝.识书具B.时闻.风铎一老河兵闻.之C.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矣风烟俱.净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自康乐以.来C.非淡泊无以.明志D.以.刀劈狼首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14.虎丘的夜色有什么特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练及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月光透过窗户照进屋内。
2)XXX也:是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XXX亦未寝:指XXX也没有睡。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2.用“/”为文中划线句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XXX。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4.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5.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6.“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的心境是超脱名利,有情趣高雅的人。
7.下面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对月夜的赞美和对有情趣高雅的人的羡慕和敬佩。
XXX?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作者自称是“闲人”,他是一种心怀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同时也是一种超脱名利、有情趣高雅的态度。
9.月夜美景:在月色的照耀下,竹林和柏树的影子在地面上交错,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令人心旷神怡。
在这样的美景中,有情趣高雅的人们欣赏着这美丽的夜景,感受着人生的深刻意义。
《记承天寺夜游》选择、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二、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财轻信》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
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 “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③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④而退。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打印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打印版)一、阅读理解1. 问题:请根据《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述作者在夜游承天寺时所感受到的自然景观。
答案:作者在夜游承天寺时,感受到了月光如水,树影婆娑的自然美景。
他观察到月光在地面上的投影,如同积水空明,清澈见底,而水中的藻荇交横,使得整个夜晚充满了静谧与神秘。
2.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何会将月光与积水相提并论?答案:作者将月光与积水相提并论,是为了形象地描绘月光的清澈和明亮。
他通过比喻,将月光照射在地面上的效果与积水的反射效果相联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夜晚月光的美丽。
3. 问题: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对夜晚的描述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作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答案:作者在描述夜晚时,不仅提到了月光和树影,还细致地描绘了“藻荇交横”的景象,这显示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同时,他将月光比作积水,将树影比作藻荇,这种想象力的运用,使得整个夜晚的景色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
二、词语解释1. 藻荇:指的是水中生长的植物,通常用来比喻月光下树影的交错。
2. 空明:形容月光清澈明亮,如同清澈的水一般。
3. 交横:形容事物交错复杂,这里指树影在月光下交错的样子。
三、文本分析1.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如何?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显得宁静而愉悦。
通过对夜晚景色的细致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夜游时的轻松心情。
他没有被日常的纷扰所困扰,而是沉浸在自然美景中,享受着夜晚的宁静与美好。
2.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有什么特点?答案:作者在描写自然景观时,注重细节的捕捉和情感的传达。
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明亮的夜晚。
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自然景观更加生动,更能触动读者的情感。
四、写作练习1. 题目:请以“夜游”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在夜晚散步时的所见所感。
2. 提示:在写作时,可以借鉴《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描写手法,注意观察夜晚的自然景观,如月光、树影、星空等,并尝试表达你的情感体验。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作者的夜游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以下是根据这篇文章设计的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安石答案:C2. 文章中提到的“承天寺”位于哪个城市?A. 北京B. 南京C. 杭州D. 苏州答案:C3. 苏轼在文中描述了哪些自然景象?A. 月色、江面、山峰B. 星空、田野、河流C. 日出、云海、瀑布D. 花园、小桥、流水答案:A二、填空题4.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提到“________”,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答案:月色入户,欣然起行5. 文章中,苏轼用“________”来形容夜晚的江面。
答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三、简答题6.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了哪些人生哲理?答案: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
他通过夜游的经历,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四、阅读理解题7. 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苏轼在文中为何会“欣然起行”?答案:苏轼在文中“欣然起行”是因为他看到月色入户,感到非常愉悦和兴奋,因此决定起身去夜游。
(2)苏轼在夜游中遇到了谁?他们一起做了什么?答案:苏轼在夜游中遇到了张怀民,他们一起在承天寺的中庭散步,欣赏月色和庭院中的美景。
五、作文题8. 以“夜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描述一次你的夜游经历,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注意表达你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以上练习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导语:《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语文重要一课,更是考试的重点知识,所以,同学们在日常中要多做相关的练习题。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欢迎阅读!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篇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作者,字,号,眉州眉山人代家。
2、解释加粗的词。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有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1)、理由:。
(2) 理由:。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诗夜游》即写于此时。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6、“念无与为乐者”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8、“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处景色描写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9、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突出这一点“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10、本文作者借月抒情,与其《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相似之处是哪一句?并谈一谈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11、德国的荷尔得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人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 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 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 (睡觉)D.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
答案:1.A(念:想到)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④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4.旷达(豁达)试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2)念. 无与为乐者()3)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案:1.高兴地想到形容水的澄澈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试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试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
(2分)2.填空:(3分)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分)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分)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5分)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②这是一首赞咏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实际上是用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第二部分:(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2分)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的美妙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3·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
③民:指汉族人。
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试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试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译下列句子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7、从划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8、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什么?9、填空:全文以为线索,依据作者的,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10、你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的含义。
11、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了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参考答案:1、念:想到。
遂:于是。
2、但:只是。
3、盖:原来是。
4、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到庭院散步。
5、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6、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翠绿苍柏?只是那里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悠闲的人罢了。
7、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月光、行踪旷达10、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显其中。
11、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处一个空明澄清,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词语解衣欲睡欲:想要。
月色入户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至:到。
怀民亦未寝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交横: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表判断,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 念无与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三)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月色入户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解.衣欲.睡(2) 欣.然.起行(3) 相.与.步于中.庭.(4) 庭下如积水空明..(5) 何.夜无月(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欲:欣然:相与:中庭:空明:何:闲人:(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内容理解。
(1) 本文的月色描写历来被文学名家称赞,试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
(2) 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
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3) 写作《记承天寺夜游》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受当地官员监视,近乎流放。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精题演练4.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B .欣然.起行然.则何时而乐耶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迷,不复得路D .盖.竹柏影也盖.石性坚重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 深长。
B .文章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 .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 .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民皆动摇
第1页 共4页
②吾在是
③轼诣武卫营
④卒全其城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 事急矣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2页 共4页
B.“而”的用法不同。表修饰/表转折。 C.“为”的用法相同,都是“是”的意思。 D.“其”的用法不同。代词/表反问,难道。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在 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故断为: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 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 装句,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部分补充完整。 ①关键词:溅、怒:名词作状语。句意:(瀑布)像雪一样飞溅,像雷声一样怒吼,让人又喜又怕。 ②关键词:迹:足迹。句意: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在被贬时于友人一同欣赏美景,既有对美 景的赞叹,又有被贬的悲凉。《游白水书付过》“顾影颓然”同样体现了作者游山玩水后除了喜悦,还 有一些愁闷苦楚。只要抓住这两个核心点,言之合理即可。 答案: (1)①大概 ②吃 ③回头看 ④动词,写 (2)C (3)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①(瀑布)像雪一样飞溅,像雷声一样怒吼,让人又喜又怕。 ②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5)赏景之乐和贬谪之悲。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描绘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的散文。
以下是习题
及答案的内容:
习题一: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自然景观?
答案: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了月光、古树、寺庙的宁静以及夜晚
的寂静。
习题二:请简述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案: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开始的好奇和期待,逐渐转变为对寺庙
宁静氛围的欣赏,最后在月光下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平和。
习题三: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如何描绘月光?
答案:作者通过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将月光描绘得既明亮又柔和,
如同轻纱覆盖在古树上,给人以宁静和神秘的感觉。
习题四: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对寺庙的描述有哪些特点?
答案:作者对寺庙的描述突出了其古老、宁静和神秘的特点,通过细
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在夜色中的庄严与宁静。
习题五: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通过游览体验到的哲理是什么?
答案:作者通过游览体验到的哲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以上习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通过对文章细节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哲理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1.释词。
⑴欣然起行(欣然:)
⑵怀民亦未寝(寝:)
⑶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耳:)
2.译句。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作者,宋朝文学家,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
4.对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记一次夜游的经历以及所见美景。
B、记夜游所见的美景,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C、向读者介绍只有以闲适的心情才能发现美的审美经验。
D、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与不平。
5.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原文填写。
①夜游的原因是;
②夜游的背景是;
③夜游的心情是;
④写景的一句是;
⑤抒发的感慨是;
⑵“寻张怀民”一句中,将“寻”改为“访”好不好?为什么?
⑶本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时写下的,综观全文,你觉得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态?
6、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A、念无|与为乐者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庭下|如积水空明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2.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
②积水空明:________。
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
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⑴高兴的样子
⑵睡觉
⑶一同,共同⑷句末语气词,罢了
2.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
⑵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苏轼;苏洵;苏辙
4.B
5.⑴①月光入照,引发兴致
②月光美好的夜晚
③欣然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不好。
“寻”有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确切地写出作者渴望与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同时也暗写出怀民也在院中赏月的情状。
⑶有贬谪的悲凉,有人生的感慨,有赏月的欢喜,也有漫步的悠闲,还有壮志难酬的郁闷及自慰自嘲自解的无奈。
(意近即可)
6.C
课后能力提升:
1.A.√B.×C.√ D.√
2.(1)①于是就②形容水的空无澄澈③原来是④只,只是
(2)月光。
(3)月光的轻盈荡漾。
(4)语言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3.(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月光竹柏影比喻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ǐn,睡觉,废寝忘食等。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