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的财政对策
试论我国扩大内需的对策
试论我国扩大内需的对策我国扩大内需的对策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外部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加,对国内经济造成一定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从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的角度,探讨我国扩大内需的对策,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扩大消费需求消费是我国内需的主要组成部分,扩大消费需求既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为了扩大消费需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革税制,适度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提升收入分配公平性。
此外,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职工基本养老金等政策利好,提高居民收入。
2.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售后服务,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提高消费者购买信心。
此外,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多高品质消费场所,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3.培育新消费业态: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发展智能制造、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选择。
二、加大投资力度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加大有效投资能够带动经济增速提升,拉动内需需求。
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衔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此外,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质量。
2.鼓励民间投资:积极推动PPP模式发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降低投资风险。
3.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支持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能源节约环保产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三、加大政府支出政府支出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大财政支出,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2023 克服财政困难 提案
尊敬的各位领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各国面临的经济问题也日益凸显。
2023年,我国也将面临克服财政困难的重大挑战。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的财政困难提供一些参考和解决思路。
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精准施策1. 合理调整财政支出重点领域。
对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基本民生需求。
对于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可以逐步降低财政支出,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2. 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资金监管。
对于一些基建项目和重大投资项目,加强审计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合理高效,防止浪费和滥用。
二、增加财政收入,拓宽财政来源1. 扩大税收范围,提高税收效率。
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减少税收优惠,加大对高收入者和大企业的税收征收力度,提高财政收入。
2. 多渠道增加非税收入。
鼓励土地出让、资源开发等方式,增加政府非税收入,为国家财政提供更多来源。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宏观调控能力1. 完善财政体制。
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划分,形成合理的财政体制,保证中央财政有足够的支出和地方财政有足够的自主权。
2. 设立财政稳定基金。
建立一定规模的财政稳定基金,用于应对财政困难时期的支出和债务偿还,增强财政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加强风险防范1. 加强财政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的财政监督制度,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2. 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对于财政支出和投资进行风险评估和防范,避免财政资金的损失和浪费。
以上是我对2023年克服财政困难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得到各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财政问题是国家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为我国的财政困难找到一条可行的解决之道。
谨以此函,敬请批示。
此致敬礼经过前期的努力,我们已经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和建议来克服财政困难,接下来我将继续探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能够为我国的财政困难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参考。
当前进一步扩大消费面临的制约及对策建议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更是当前新形势下稳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强劲复苏的重要动力机制。
由于我国经济多年来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增大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扩大消费的难度。
2011年和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有所提升,但削弱或制约扩大消费动力的因素仍然不少。
一、进一步扩大内需面临的制约1.扩大消费的意愿和激励不足扩大消费既需要消费者有钱消费、有意愿消费,更需要地方政府有主观愿望扩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
但是,目前这两个"意愿"都不足。
一是居民对扩大消费有后顾之忧,存钱买(建)房、供儿孙上学、留钱看病和养老等不敢消费的倾向普遍存在。
二是地方政府扩大消费的意愿不足,认为投资和出口建设周期短,见效快,而消费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乘数效益不明显,因而更愿望扩大投资和出口,以促进当地GDP 的快速增长。
三是对地方政府扩大消费需求的激励不足。
因GDP 、财税收入等是考核地方政府的硬指标,扩大投资和增加出口能满足政府绩效考核要求,又有利于地方增收,而扩大消费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贡献有限,因而扩大消费政策长期难以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视,致使一些地方的消费难以扩大。
2.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环境不完善主要是消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如: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完善,低收入阶层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助,税收调节政策力度有限,阻碍了全社会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
另外,消费金融政策也不完善,消费者购买轿车、住房、信用卡等个人消费品贷款很难,等等。
3.扩大消费的安全环境阻碍了消费者放心消费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生产、销售有毒食品、有害食品屡屡被媒体曝光,增大了对购买食品的恐惧感,以致造成“买什么都不放心”、“什么都不敢吃了”的社会舆论,大大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和积极性。
扩大内需和消费的财政政策选择
扩大内需和消费的财政政策选择
■ 王 向 红
扩 大 内 需 一 直是 我 国政 府 实 现 经
速 增 长是 宏观 经济 政 策 中的核 心 问题 . 也是 财政政 策 的首 要任 务
要 的动 力 而 市 场 需 求 。首 先 是 消 费
济平稳增长 的重要手段 。尽管如 此 ,
面 的产 生 .很 大原 因是 来 自于 体 制 障
碍 .包 括 收 入 分 配 的 不合 理 、城 乡二
多地 区 经 济 增长 主 要 是 依 托 开发 资源
型 、耗 能 型和 污 染 型 产 业 ,这 些产 业 技 术 含 量 低 、进 入 门 槛 低 。容 易 造成 盲 目发 展 和 投 资膨 胀 。经 济 增 长 过度
协 调 .消 费 和 投 资 比
因 素都 有支 持 财政 政 策 的实 施 .通 过
财政收支 等手段建 立 “ 费主导 型” 消
经 济增 长 模 式 应 是财 政 政 策 的今 后 一 段 时期 内的 目标 。
财 政 政 策在 扩 大 内 需 和 消 费 中的
目标 定 位 和 作 用
为 优 化 公 共 支 出 结 构 的 配 套 措 施 . 同
大消 费 .将 经 济 增 长 模 式 由 “ 资 主 投
导 ” 型 转 变 为 “ 费 主 导 ” 型 .充 分 消
发 挥 消 费 需 求 在 经 济 增长 中 的 主 导 作
用 .把 扩 大 消 费 作 为 促 进 经 济 持 续 、 较 快增 长 的 着 力点 。
一
例 严 重 失 衡 .会 影 响
到 经 济 增长 的质 量 。 所 以 .消 费 和 投 资 均
进一步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的财政对策
1投 资 需求 是 拉 动经 济 增 长 的 .
主 动 力 。 0 1 以 来 , 随 着 工 业 化 20 年 伴
和城 市化 进 程加 快 ,全 省 固定 资 产
投 资 总 额 逐 年 扩 张 ,投 资 率 逐 步 上 2消 费 需 求 是 促 进 经 济 增 长 的 . 重 要 力 量 。 消 费需 求 是 最 终 需求 , 对 投 资 需 求 的 持 续 增 长 和 国 民 经 济 的 稳 定 发 展起 着 决 定性 的 作 用 。 投 资 需 求 具 有 “ 为 当期 需 求 、 名 实 为 下 期 供 给 ” 两 重 性 . 是 一 种 的 只 相 对 意 义 的 “ 终 需 求 ” 能 否 保 持 最 ,
用
份 以来 连 续第 五 次 降低 利 率 、第 四
面对 复 杂 多 变 的 国 内外 形 势 , 次 降 低 存 款 准 备 金 率 ,也 是 央 行 继 1 月 8 宣 布 双 率 下 调 后 第 j 次 双 0 日 率 同时下 调 。 银 行 信 贷 政 策 也 做 了 剧 烈 的 方
遇 。 出扩 大 内需的几 点建 议 。 提
财政对 策
一 江 西 省 财 政 厅
一
、
财 政 政 策 对 内 需 的 刺 激 作
时 间 . 悉 . 是 央 行 自2 0 年 9 据 这 07 月
长 。 上经济预期 、 业预期变坏 , 加 就
不可 能增 加 消费支 出。 与 货 币 政 策 不 同 。财 政 政 策 主 要 是 政府 通 过 减 收 和直 接增 加 公共 支 出 , 响 经 济 增 长 。减 税 可 以 增 加 影 居 民 可 支 配 收 入 .从 而 增 加 消 费 需
财 政 政 策 对 需 求 的 刺 激 作 用 显 然 比
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十二五”时期我国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选择
高度依赖生 产和投入 , 在经济增 长的结构方 面片面依赖投 资和 而储蓄 的比例越 来越大 , 这就意 味着在社 会生产和收入不 断增 出 口, 在收人分配方 面也通过将 国民收入过多分 配给企业来促 加 的同时 , 们消 费支 出的增 加量 小于生产 的增加 量 , 人 如果储 进 生产发展 , 在社会保 障制度方 面也 倾 向于支 持生产企业 的发 蓄不能转化 为投 资 , 那么增 加 的产 品就不 能全部卖 出去 , 时间
发后 , 为防止经济下 滑 , 国政府 提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 , 我 同 时增 加银 行贷款等等 , 这都是凯恩斯需求管理政 策的应用 。但 是 到了 2 1 , 0 0年 最终消费需求并没有 明显增 长 , 通货膨胀 却越 来越 严重。在现阶段 的中国, 凯恩斯 的需求 管理 政策是否还适 用 ,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 的办法 来刺激中国消费需求 的增长 , 对于促进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革、 大规模减税 。
【 键 词】 消费需求; 关 最终消费支出; 需求管理; 供给管理 【 中图分类号】 16 【 F2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42 6(020 -00 0 10-782 1)30 1-3 -
从凯 恩斯 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 消费需求是总需求 的重要 组 成部分 , 是经济增长 的重要 手段 , 照凯 恩斯 经济学的解释 按 为 促进 消费需求增长应采取需求管理政 策 , 即财政 政策和货币政 策。从 我国国 内的情况来看 , 消费需求也是 我国近年来刺激经 济增 长的“ 三辆 马车” 一 , 之 尤其是 20 年国际金融危机 以后 , 08 消费需求 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的作 用越来越凸显 。多年来 , 我 国也一 直按照凯恩斯经济学 的方 法 , 通过采取 需求 管理政策 来刺激消费需求增长 。但是 , 当前我 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经济 长 的拉动作 用最为明显 , 消费并没能成为刺激经济增 长的主要 手段 。从表 1的数据来 看 , 最终 消费需求虽 然总量上 升 , 但在 G P中的比重却逐渐下 滑 ,这不仅影响居 民消 费水平 的提高 , D 更重要的是消费作为一种重 要力量 , 将最终 影响供给 。尤其在 20 0 8年 国际金 融危机爆发 之后 , 外需 逐渐 弱化 , 投资 过剩更为 明显 , 为有效缓解 投资消费失衡 , 促进投资消费均衡 , 国提 出 我 扩大 内需 的对策 , 并把扩大 内需作为一项长期 工作写入 了党 的 十二五规划中。 按照凯恩 斯经济学 的解释 , 为了扩大 就业 刺激需 求 , 实 应 行需求管 理政策 , 比如 政府必须 实行扩 张性的 财政政策 , 其 尤 是主张政府开展公 共投资 , 带动消费 , 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事 实上 ,在 12 - 13 99- 9 3年经 济大危机后需求管理政 策不仅在美 - 国得到广泛应用 , 世界上很多 国家 在调控宏观经济 的时候也都 采用 了这种需求管理政策 , 中国也不例外 。 改革开放 以来 , 我们 所取得 的很 多成就都与凯恩斯需求管理政 策有 关 , 的财政 积极 政策在我 国也 实行 了很多年 。尤其是 2 0 0 8年国际金融危 机爆
财政扩大消费需求的若干政策建议
积 极 推行 “ 合 办 公 ” “ 联 、 一站 式 ” 服
务 , 高工 作效率 和服务 质量 。 提 ( ) 新 启 动 化 肥 等 重 要 农 业 三 重
消费 者 .使 工业 供 给 和农 民需求 有
效 对 接 , 成 良性 互 动 和 循 环 , 财 形 是
入 阶 层 由 于 没 有 足 够 的 可 支 配 收
入 . 有 消 费欲 望但 购买 力不 足 , 虽 其 潜 在 消 费 需 求 难 以 转 化 为 有 效 需 求 。因此 , 须 千方百 计增 加 城乡 居 必
民收入 特 别是 低收 入居 民的收入 。 ( ) 方 百 计 增 加 农 民收 入 。 一 千 围 绕 增 加 农 民 收 入 ,调 整 财 政 支 农
生产 资料 储 备制 度 。 肥 、 药等 农 化 农 业生 产 资料 , 是农 民首 要 开支 . 是 也 最 大 的消 费之 一 。近年来 , 农业 生产 资料价 格 居高不 下 。初 步估算 , 民 农
种 一 亩 地 .至 少 要 多 支 出20 元 0多 钱 。农 业 生 产 资 料 价 格 上 涨 过 快 , 不 仅 直 接 增 加 农 产 品 生 产 成 本 , 冲 销 了 国 家 对 农 民 的 补 贴 效 果 . 使 农 民
25亿 元 的消 费需求 。 36 ( ) 善 农 村 生 产 生 活 条 件 和 一 改
消 费环 境 。农 村 消费 不 旺 ,究其 原 因. 在于 农 村 的基础 设 施落 后 , 限制
了农 民对 各 种 产 品 和 服 务 的消 费 。
今后 。 结合 城 镇化 和 新农 村 建设 , 应
力 量 。消 费偏 低 、 费需 求 不足 , 消 一 直 是 影 响我 国经 济 发展 质 量 的重 要 问题 。去年 以来 , 世界 经济 放缓 等 受 多 种 因素 影 响 ,出 口增 幅 大 幅度 回
扩大消费需求的理论及对策建议
沂人 , 州商 学 院 马克 思 主 义基 本 原 理 专 业 20 兰 0 8级研 究 生 。
Absr c : n u t n s a sg iia te o o c b h vo h t wili f e c o e c unr t a t Co s mp i i in fc n c n mi e a ir t a l n u n e n o ty’S e o o c o l c n mi
消 费 , 经济学 中永恒 的核心话题 , 是 历来为经 济学 界和经 济理论 家 所关 注 , 为 国家实 际部 门 更
} 收稿 日期 :o l 20 9—1 1—0 1
作者简介 : 张存刚 (96 ) 男, 16 一 , 山西应县人 , 经济 学博士 , 教授 , 究方向: 研 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 融理论与政策 ; 金
g o h.T o u h tc n u e n sn te o g n Ch n sben s u s d snc heg o e e o o r wt he fc st a o s me d ma d i o n u h i i ai i gdic s e i e t l b c n - my i lc a e y te Un td S ae u s sa k c us d b h i tt ss b—la rss e o n c ii.Th a e x o n st e we tr o s me te — e p p re p u d h se n c n u学报
J u l fL n h u C mmec a C l g o ma o a z o o r il ol e e
南阳市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消费需求的对策
南阳市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消费需求的对策摘要长期以来消费需求不足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立足于南阳经济发展的实际,从当前消费需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消费需求;需求不足;现状;存在问题;消费措施;河南南阳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21-0365-01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世界各国始终把扩大国内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培育消费热点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
笔者立足南阳市目前的消费需求现状,对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消费需求的对策作一探讨。
1南阳市消费需求现状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指导下,南阳消费水平稳定增长:一是消费规模逐渐扩大。
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68.6亿元,同比增长23%,与1990年相比,年平均增长17%以上。
二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到4 770元,剔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7.5%。
三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2008年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25%,与1990年相比,恩格尔系数下降16.95个百分点;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而1990年为54.5%,下降14.5个百分点。
2存在的问题2.1农村消费增幅低于城市消费增幅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看,城乡市场增幅差距较大,以当年价格计算,1990~2008年,南阳市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市场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8%,县及县以下比市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1.8个百分点。
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看,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 570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2000年的水平,收入水平落后直接影响到消费水平的提高。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现实购买力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全市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
2.2居民消费增速明显慢于经济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增速长期慢于gdp增速,按可比价计算,1990~2008年gdp年均增长17.4%,而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2.7%,居民消费增长比gdp增长慢4.7个百分点。
2018-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精选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摘要: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制约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消费动力不足,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保持稳健发展的长期战略。
通过分析消费对辽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现消费对辽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偏低的水平。
在此基础上,探索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因素,并就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分配;经济增长;辽宁省投资和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两个关键因素,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拉动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增加投资是各国政府常用的刺激经济回升的重要手段。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长期看,市场需求规模是决定着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
投资需求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经济增长进入正常运行后必须有消费需求相应的增长加以配合。
因此,我们应该在增加投资的同时,相应地重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多方面启动国内市场,这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意义。
一、消费、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步入了出口导向与投资驱动快速发展的发展模式,但是投资和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内需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
消费、投资、出口难以共同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了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即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例)偏高,而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则相对偏低。
基于1991―201X年间数据,采用国民核算支出法来测算辽宁省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01X年以前,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大(见下页图1),1991年和1992年两因素的贡献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最终消费贡献率为62%左右。
在1993年,资本贡献率一度超过消费贡献率,上升幅度与下降幅度都较大。
XXXX年对扩大消费需求的调研对策(可编辑).doc
XXXX年对扩大消费需求的调研对策(可编辑)对扩大消费需求的调研对策引言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我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商务经济处于开放性经济前沿亦是“三驾马车”的主要力量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感受尤如“春江水暖鸭先知”那样真切。
目前全球经济继续处于下行态势金融危机何时见底仍然是未知数。
在世界各国都在为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实施疗伤的时候我市商务经济同样感受着世界经济“严寒”外部需求急剧萎缩是全球金融危机传导我国的最主要途径造成我市外贸出口持续下降消化外需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就成为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重要历史使命。
内需包括国内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是指生产主体对生产投资所形成的需求基本包括农业、工业及政府的公用设施建设投资三大需求。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万亿投资计划成为我国扩大投资需求的重要推动力量促进了一批政府投资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宏观决策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投资项目建设。
无论是经济理论还是国内外经济实践约有的投资需求通过工资等形式转化为消费需求而最终投资需求有赖于外需和消费需求来实现其最终价值目标。
由于投资中信贷的放大作用和产能的不断扩张往往容易引起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报告中强调要“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温家宝总理强调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特别要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农村改革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作为重中之重。
可知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农村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无论是促进投资还是最终实现社会产品的价值都有赖于社会总需求去实现扩大消费需求都是扩大内需增长、消化外需不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现结合**实际围绕扩大消费需求的课题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力求寻找扩大内需的对策。
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基本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方面,具体而言,财政政策手段有:税收、财政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货币政策即是通过一系列手段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利率及汇率政策等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方面各有优势,运用得当可以互为补充。
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现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小,不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应积极推进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为重点、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为目标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个人所得税对高低收入的调节作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形成“两头小、中间大”橄榄形的收入分配结构。此外,我国的储蓄率水平很高,这是消费的基础,但政府储蓄、企业储蓄相对于居民储蓄增加快、比重大,这又不利于扩大内需。可以考虑用好用足这部分政府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方面,可考虑加大对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以及基本社会保障等社会性服务的投入力度,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使之有钱敢花。企业储蓄方面,可在推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实现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和分红之后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改善国民福利体系,以此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最终实际可支配收入。
当前扩大内需的政策选择
扩大内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居民消费的直接拉动,另一方面是投资的间接驱动。居民消费的直接拉动,标本兼治,但见效较慢,具有一定的时滞性;投资的间接驱动,现实性强,立竿见影,但易造成投资冲动,且挤占民间投资空间。那么,如何合理的协调两方面关系,最大限度的扬长避短,便成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要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力改善和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当前,亟待解决的农村公共产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农村市场服务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农村地区整体有效需求的形成,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将改变农村居民消费预期,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村市场服务体系的建成将健全农村消费市场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的软环境。此外还要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关于扩大内需的对策及建议
关于扩大内需的对策及建议一、题目:加强消费依赖,推动内需扩大的发展内容:分析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提出加强消费依赖,推动内需扩大的对策和建议。
二、题目: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与内需的关系内容:分析文化产业对内需扩大的作用,提出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内需扩大的对策和建议。
三、题目:科技创新,推动内需扩大的升级转变内容:分析科技创新对内需扩大的影响,推出升级转变的对策和建议,以提高内需结构和质量。
四、题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内需扩大的均衡性内容:分析城乡协调发展对内需扩大的重要性,提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内需扩大的对策和建议。
五、题目: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内需扩大提供保证内容:分析社会保障体系对内需扩大的影响,提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内需扩大提供保证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消费依赖,推动内需扩大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内需市场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内需市场需进一步扩大,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因此,要加强消费依赖,推动内需扩大的发展,可按照以下思路:首先,要进一步推进财税改革,为扩大内需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要逐步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力度,促进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推进消费税改革,降低必要生活品消费的税负。
其次,要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提高消费质量。
要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打造优质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者购买体验和满意度。
第三,要引导和支持互联网消费的发展,提高消费市场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推广“互联网+”消费模式,发挥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和信任度。
第四,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将更多资金投入内需市场,支持对内需市场的投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二、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与内需的关系文化产业是一个向消费转化最快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可带动内需的增长。
我国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我国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调整收入分配和保障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财政支出效益不高在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我们要看到这些支出并不都能够切实提升经济效益。
部分地方和单位倾向于过度依赖基建投资,加大了金融风险,并且对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
此外,在教育、医疗等社会领域,并未取得应有的成效。
2. 收入分配失衡问题突出虽然近年来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并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高收入者数量仍相对集中,居民消费需求受限制。
社会公平与正义感受损失。
3. 财税体系需要改革完善当前我国财税体制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之处。
诸如税制设计上过于繁杂复杂、缺乏合理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多,隐性债务问题尚未根治;税收征管水平不够高效等。
二、对策为解决上述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管理,注重项目选址的合理布局以及环保要求。
鼓励投资者进行技术创新,并引导投资流向具有长期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的行业和领域。
另外,应该增加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改善公共服务供给。
确保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并提高财政支出在人力资源开发、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使用效率。
2. 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致力于优化税收制度,在深化个税改革的同时适当考虑增值税调整。
坚决打击非法避税行为,加强财产及遗产监管审查以减少不合理积累。
此外,推动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稳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衔接,并实现劳动报酬合理分配;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
3. 改革完善财税体制要建立简明合理、公平透明的税收制度,减轻企业和个人税负。
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有效监管,并清理整顿隐性债务问题。
同时,推动政府预算透明化, 以信息公开为基础, 建立全面覆盖财政预算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 提供实时数据和审计跟踪。
运用财政手段拉动消费增长的对策探讨
要扩 大居 民消费 , 就要增加 居 民的可支配收入 。 因此 , 从财 政上 而 言 , 实 行 结构 性 减税 , 减少 居 民赋税 与 费用 支 出和加 大转移支 付力度就 显得尤 为必要 。这就 需要加快 推 进 收入 分配 制度 和 财税 体 制 改革 ,积 极 调整 收入 分 配 格 局 。一 是在 继续适 度提 高个 税免 征额 的 同时 , 应改 按家 庭 和综合 收入 征税 ; 二 是要 继续 推进 营业税 改征 增值 税 和房 产税 改革 试 点 , 合 理 调整 消 费税 范 围和 税率 结 构 , 逐 渐 提 高居 民收入 在 国民收入 分配 中的 比重 , 提高 中等收 入者 的 比重 , 从而提高国内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 ; 三是通过转移支付 , 大力改善地区之 间人均 收入 的状况 。应健 全转 移支 付制 度 , 逐 步减少 专项 转移 支 付, 增 加一般性 转移支付 。 ( 二) 运 用财政补 贴手段 直接 刺激 消费 是加 大对农 民的直接补 贴和消 费补贴 ,提 高农 民的 消费水平 , 要继 续对农 民购买种子 、 化肥、 农机、 汽车 、 家电 、 建 材和 种植 、 养 殖 等方 面 给予 补贴 , 带 动农 村 消 费力 的增 加; 二是 提高 对 城镇 困难家 庭 、 低 收入 家庭 和 在校 学 生 的 生 活( 物价) 补贴标准 , 进一 步改善他 们的生 活状况 , 提高 消 费能力 ; 三是加大城市廉租房建设的补贴 , 解决城市弱势 群体 住房难 的问题 。
一
按照有效 需求理论 ,消费需求 是经济 总量构成 的主要 部分 , 也是 实现 经济稳 定增 长与 发展 的主导 因素 。当经济 增 长达 到一定 阶段 时 , 消费 需求将 成 为拉动 经济 马车 前行 的主力 因素 。同时 , 扩 大消 费需求 又 为实现 经济 发展 方式 的转 型创造 了有利条件 。 财政资金的投入 , 能够推动内需特 别是 消费需求 持续 稳定增长 ,在增加城乡居 民收入 的同时 , 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进而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 三) 财政公 平收入分 配可为扩 大消 费需求提 供前提 扩大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缩小收入分配。因此 , 努力 提 高居 民收入 ,缩小 收入 差距是 扩大 社会 总需求 、 加 快 消费结 构升 级 、 促进 经济增 长 的有效措 施 之一 。财政 作 为 调节 国民收入 分 配 的重要 杠 杆 , 在初 次分 配 中 , 要 为 各 个不 同的市场 主体创 造平 等竞争 的财 政政 策环境 , 给予 制 度上 的国民待遇 , 充 分激 发社会 活力 , 促进公 平竞 争 , 努力 增加 社会 财富 。在二 次分 配时 , 要充 分运 用支 出 、 补贴 、 税 收 等政 策 , 调 节社 会 成员 之 间 的收入 差 距 , 建 立 一个 科学 合理、 公平 公 正 的社会 分 配 秩序 , 形成 以中等 收 入人 群 为 主体 的两头小 、 中间大的橄榄 型社 会分 配结构 。 ( 四) 财政政策作用的发挥 可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保障 经济学基础理论告诉我们,财政政策的直接政策效应 是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变化、 转移支付的变化或税收的
市场监管部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建议
市场监管部门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部门之一,负责监督和管理市场秩序,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市场监管部门需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刺激内需,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在此背景下,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措施建议:一、加大财政政策力度,增加内需投资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国内外需求环境变化,政府应加大财政政策力度,增加内需投资。
具体措施包括: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进度,提升国家软硬件设施水平,拉动城乡居民消费。
2.支持民生领域投资。
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居民消费。
3.促进科技创新投资。
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力度,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二、优化消费环境,提高用户信心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市场消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提高用户信心,增加消费。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商品质量监管。
加大对商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障用户权益。
2.加强用户权益保护。
加大对用户权益保护工作的力度,建立健全用户投诉和维权机制,保障用户合法权益。
3.促进消费扶贫。
支持和鼓励消费扶贫工作,引导用户关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三、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1.扩大市场准入。
简化市场准入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更多的企业进入市场,促进市场竞争活跃。
2.优化营商环境。
加强对营商环境的监督管理,减少企业经营成本,促进企业发展。
3.促进外贸发展。
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大出口退税力度,促进出口贸易发展,增加外贸需求。
四、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
具体措施包括:1.加大市场执法力度。
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欺诈行为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扩大消费需求的难点与破解对策
21 00年 6月 2 0日
收入增幅不仅没有 明显增长 , 而且大大低于城镇居 民人均收入的增长 , 幅差距 呈扩大趋 势 口。城 乡 增 ]
居 民人 均收入 绝对差距 : 9 1 0年为 8 4 ,0 9 9 2 元 20 年 城镇 居 民人均 可支 配收入 115 , 民人 均纯 77 元 农
过低 的消 费导致生产 与消 费失衡 ,居 民消费需求 拉动没有后劲 。
表 120 年 全部 金融机 构本 外 币存贷 款及 其增 长速度 09
近 年来 , 民消费率持续走低 已经成为 困扰我 居 国经济 发展 的一大 问题 。20 09年, 为了摆脱国际金 融危机 的影 响, 转变 经济 发展方 式 , 国推 出 了一 我 系列 的扩 内需、 促消 费的举 措 , 各职 能部 门做 了很
多努 力, 保 持 国 民经济 的可 持续 发 展。 从 20 来 09
周 晓峰
(南京政 治 学院, 江苏南京 ,103) 200
I 摘要 l受 国际金融危机 的影响 ,出口导 向型增长模 式举 步维艰 ,国家把扩大 内需作 为经济复 苏的主要宏观政 策 ,但 出现 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过大的局面 ,投资消 费结构不合理 ,有效需求不足。 虽然 国家采取 了一 系列刺激消 费的措施 ,“ 两高一低” 的结 构并没有从根本上 得到扭转。扩 大消费需求就成为 当前 最主要的经济任务之 一。文章在
更加突 出地爆 发 出来 。投 资 的增 长 必须 以消费 的 同步或更快增 长为前提 。
二 、 国消 费水平提 高 的制 约性 因素分析 我
( ) 一 收入差距扩大 和预期支 出不稳定 , 制约消 费需求增长 作为我 国最大 的消 费群 体 , 农村家庭的人均纯
各国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及措施
各国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及措施内需不振往往是导致经济增速放慢甚至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各国政府采取扩大公共投资、减税、降息等措施。
现将情况综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德国政府扩大内需的主要政策措施在80年代至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在扩大内需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1、注重运用财政政策,充分发挥税收、国债和政府支出等财政政策工具在抑制经济衰退、促进社会有效需求增加的导向作用。
(1)在税收政策方面,德国政府及专家一致认为,高额的直接税不利于促进投资和创造400万失业大军急需的工作岗位。
为此,德国政府于1992年着手进行以所得税改革为重点的税制改革,其中心内容是降低所得税税率和调整税收规模与结构。
具体方案及措施是,个人最低所得税税率由以往的%降至15%,而个人最高所得税税率由53%降至39%;免征所得税的界限由过去的年收入万马克提高到万马克;企业所得税最高税率由过去的47%降至35%.与此同时,适当开征一些新税种,如矿物油税,每公升汽油征收6芬尼,取暖油、天燃气和电等费税也相应上升。
(2)在公债政策方面,德国在1967年制定的《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法》中,严格禁止政府在经济过热时期发行公债,但它不反对政府在经济衰退时期发行公债。
(3)在财政支出政策方面,9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在增加政府采购和扩大公共工程支出方面均有较大的举措。
2、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有效发挥微观经济机制在刺激经济增长、增加社会供给的基础作用。
(1)减轻企业负担,并积极扶持和帮助中小企业。
德国政府于1997年元月取消了财产税。
财产税的取消意味着减轻企业50多亿马克的负担。
德国政府下一步的计划是取消营业资本税。
与此同时,德国政府还积极鼓励并大力扶植中小企业发展。
德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小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如制定并实施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计划,其资金来源于欧洲复兴计划,目的是为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为服务行业与市场营销工作提供资助。
关于我国扩大消费需求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
关于我国扩大消费需求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作者:荆林波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7期一、现状分析1992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2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上每年上一个万亿台阶,2003年突破5万亿元,而后只用了5年时间就又攀升了5万亿元。
2008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9年突破13万亿,再次实现了超过两位数的增长(参见表1)。
(一)我国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1、消费率偏低并呈现下降的趋势我国的消费率长期徘徊在60%上下,最低年份的2004年仅为53.6%,大大低于7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
在2002年以来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消费率全都处于60%以下,而且创下了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在消费率逐年走低的同时,投资率却连年攀升。
而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大国的投资率一般为20—30%,消费率一般为70—80%。
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消费率偏低,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容易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商品供求失衡(参见表2)。
2、消费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从经济运行看,前一阶段启动消费需求的系列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消费者心理预期好转,缓解了消费品市场销售增幅下滑的压力,但消费品市场严重的供过于求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据商务部调查,多年来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近1/3,为28.7%;供过于求的商品约占2/3;基本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300种投资品中,基本平衡的占大多数,供不应求的仅占很少比重,并且主要集中在能源、有色金属和木材等上游资源型投资品上而不是一般的下游产品上。
3、收入政策效果不佳消费增长低于收入增长,低收入户的收入与消费增长严重滞后,消费倾向偏低的状况依然存在。
从消费增长看,最低收入户消费1997年人均为2333元,2002年仅增加到2388元,5年仅增长2.36%;低收入户消费从2859元增加到3260元,5年仅增长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确保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态势,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及保持和促进社会消费、投资需求的适时适度增长,除了应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外,还需有针对性地调整当前的相关财政政策。
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主渠道,国家财政分配和再分配的状况及其政策取向,对于社会消费与投资需求的规模和结构,从而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制约。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是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1994年的财税体制大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财政收支规模增长迅速;但另一方面,国家的财政困难,财政对经济社会稳定及发展的“瓶颈”性制约现象也日渐突出。
从现实情况看,这种财政“瓶颈”,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财政经常性收支方面的突出矛盾和“瓶颈”制约。
一国财政的经常性支出,是有效履行国家(政府)职能的基本财力需要,也是安邦定国的必要财力保证。
近些年来,政府管理部门和公检法机关的行政经费欠缺,本应由国家预算解决的教材文卫、公用及其他事业单位的经费紧张,不少地方甚至连正常的工资发放都成为问题,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政府职能“缺位”,由此而诱发的“三乱”(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和行为扭曲等,就在很大程度上与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不足有直接关联。
二是国家财政调控上的“瓶颈”制约。
这方面的突出问题又主要有三:1、政府投资调控上的“瓶颈”制约。
即由于财政困难,使政府投资特别是中央政府投资,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持续地非正常下降,从而弱化了政府的投资调控功能。
国外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投资,一般应占社会总投资的20%~25%左右,而在我国1995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投资仅占3.1%。
2、中央政府在实行财政纵向平衡方面的“瓶颈”制约。
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时,采取了照顾各地既得利益的“税收返还”办法。
这种过渡性的、非规范化的转移支付数额,高达近2000亿元左右,且对各地财政能力差异的平衡作用十分微弱。
而自1995年实行的较为规范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则因其投入的财政资金数额很小,亦起不到多少纵向平衡的作用。
就是说,中央政府因其可支配财力上的“瓶颈”制约,故使其现有的财政纵向平衡、纵向调控能力较弱,既不利于为全国各地提供大体相等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对各地公共投资需求的平衡与满足,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对无收入和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的财政“瓶颈”制约。
随着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下岗及失业职工的人数,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对低收入人群的经济补偿问题,将在近期内变得十分突出。
按照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这一类再分配问题的解决,包括对下岗、转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对职工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和必要购买力的维持等,都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强力支持。
而当前我国的财政状况,则与这种财政政策干预和收入分配调节的现实需要相矛盾。
很明显,上述这些紧迫的财政“瓶颈”制约问题,如不能尽快得到有效缓解,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和基础性的障碍。
这方面的总体思路是:从切实加强国家财政实力中“增”一块。
即通过切实增加政府的可支配财力数量,以提高其对促进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支撑力。
从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移”一块。
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通过解决财政职能的“越位”问题,为加强和改善财政的投资地位腾出必要的财力。
从减少农民和各类企业繁重的“非税”负担中“促”一块。
即通过切实解决农民、乡镇企业和其他企业的非税重负,以增强其投资和消费需求能力。
从加快建立政府间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中“调”一块。
即通过打破当前以保护各地既得利益为主旨的税收返还办法,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以提高国家财政平衡和调控区域投资需求的能力。
从适度适量增发国债中“用”一块。
充分发挥财政经济杠杆在扩大需求中的引导与刺激作用。
具体地说,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为了保持适度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确保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头,似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紧迫问题,即采取如下的财政对策:(一)尽快增强国家财政实力,提高财政对社会需求的调控能力。
这可以说是振兴我国财政、缓解和消除财政“瓶颈”的一个核心内容与基础性环节,也是缓解与消除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的一个必要的“固本”之策。
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这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又主要有三:1.尽快改变国家财力分配过度分散的不正常局面,增加财政的可支配财力。
造成我国近些年来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的原因,固然与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直接关联,但国民收入和财政分配格局的失调与扭曲,也是一个带基础性的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财力分配向地方、部门、和居民的过度倾斜,不仅形成了财力分配和使用上的散、乱局面,也使国家提高“两个比重”的努力因缺乏可资动员、可供支配的财力基础而屡屡受挫。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分散面广、数额巨大的预算外资金,特别是各种收费和基金挤占税收及侵蚀税基的问题。
其结果,不仅使很大一部分规范的国家税收收入即所谓预算内收入,变成了非规范或不甚规范的预算外收入,从而减少了国家的可支配财力,而且使这些“费”或“基金”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财政的运用与监督范围之外,既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往往给某些财经违规乃至腐败行为开了方便之门。
事实和资料显示,当前在中国的不少企业已经出现了“费”大于税的情况,一些地区也出现了非税收入的增长规模和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税收收入增长规模与增长速度的不正常现象。
这种税收收入“缺位”和非税收入“越位”的状况,不仅已对国家财政收入的正常增长和我国财经状况的好转造成了严重威胁,而且也极大地损害或降低了农民、乡镇企业和其他企业的投资与消费需求能力。
其中,特别是在住房建设中,由于各种名目繁杂的附加收费过滥、过多、过高,从而成了抬高房地产价格和抑制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大力整顿和规范预算外收支,改革税费制度,已迫在眉睫。
诚然,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或准预算管理的轨道,在增加国家财政可支配财力的同时,也相应扩大了财政的支出范围,在短期内并不一定有明显的增收减支作用。
但从统筹安排、集中运用国家财力、加强财政管理和预算监督以及减少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等方面来看,则无疑能收到维护国家预算的完整性原则,有效利用有限财政资源,从而有利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良好功效。
2.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财政投融资制度,以便从制度上解决财政投资需求与投资供给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无论是从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经验,还是从中国的迫切需要来看,积极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财政投融资制度,都是积极开拓财政性投资来源、保证和加大国家财政的基础性建设投入、缓解“瓶颈”产业制约、从而在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促进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增强国家财政稳定和发展功能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这方面,特别是日本已实行40多年的财政投融资制度与政策,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无论从我国当前的迫切需要,还是从长远的战略考虑;亦无论是从解决我国财政性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困难,还是从强化国家财政宏观调控与经济稳定功能的角度来看,逐步摸索、推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投融资政策,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3、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切实加强税收征管。
财政收入的主渠道是税收,因而不断优化税制,充分挖掘税收潜力,就成了增强国家财政实力的重要环节。
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在1993年各地竞相扩大税收基数的基础上,1994年增加税收871亿元,1995年增收912亿元,1996年增收1100亿元,1997年又增收1114亿元。
连续四年税收的大幅度增加,充分显示了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基本成功。
然而,尽管如此,现行税制结构(如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税源税率的进一步调整完善,一些新税种(如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利得税等)的开征,减免税的继续清理整顿等,仍然有着很大的财政增收潜力。
至于加强税收征管可能带来的财政增收效应,就更是极其可观、众所周知的了。
如果再考虑到我国目前的总体税负水平,无论与经济发达国家还是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明显偏低,即存在着提高总体税负可能性的情况,则财政增收的前景就更为明朗。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20年的xx:新世纪的发展挑战》指出,如中国做好对非国有企业的纳税工作(它们是经济增长中最为迅速的部分),改进对税收征集的激励机制,制订有效的审计程序,采用计算机化信息系统,以及实行对各种逃税行为进行严厉而公平的罚款新制度等综合举措,其所能增加的税收份额,到2000年将达到gdp的6%。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比如到20年,甚至可能达到gdp的10%。
无论世行报告的可靠性如何,我国税收的增收潜力无疑是十分可观的。
(二)认真调整、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就当前的突出矛盾而言,其任务或重点则可概括为三句话,这就是:调整范围,突出重点,强化支出效益约束。
所谓调整范围,就是要严格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级财政事权,来重新规范和界定支出范围,特别是要彻底从过去那种大包大揽、惯于插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免在新形势下重蹈超负荷运转、越位运转的覆辙。
通过这种调整,就可用退出某些领域和项目、削减部分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达到同时加强那些应该加强的政府投资的目的。
这也是调整、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的客观需要。
从当前的实际需要看,这方面的要点:一是配合政府机构改革,大力整顿和压缩近年来增长过速、膨胀过度的行政管理经费;二是配合国企改革和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善,逐步减少巨额的企业经营性亏损补贴和价格补贴;三是争取尽快退出国家财政在竞争性加工工业、一般性商业服务领域的相关支出。
通过这些“压、减、退”的途径,尽快使国家财政从职能“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矛盾与困境中解放出来,面对新的形势和问题,加强其应有的宏观调控和需求管理功能。
所谓突出重点,就是要根据现有财力状况,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以及轻重缓急的优先次序来安排财政的支出重点。
根据多年的经验,在这个问题上,尤其不能用撒胡椒面的办法,为后续财力安排留下窟窿、造成被动;同时也不能再用鼓励各单位、各部门、各地区通过“创收”的途径,去解决财政范围内的支出缺口问题,以免造成分配秩序的混乱和分配规则的破坏。
最后,所谓强化支出的效益约束,就是要把支出效益作为财政支出决策的出发点及其归宿,坚持用必有效、有效方用的理财原则,从而在支出到位和尽力避免损失浪费的基础上,促进和保证财政收支的积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