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古玺印式
篆刻初学必知:“缪篆”的由来
篆刻初学必知:“缪篆”的由来之前写过一篇有关篆刻初学有三种印式必知的文章,大致提到过,初学篆刻,需要了解我们现在进行的篆刻创作的三种主要“印式”,即古玺印式、汉印印式、元朱文印式,并清楚地给初学者列出过这三种印式所使用的不同体系的篆书文字,它们分别是古玺印式使用的大篆文字(大致包括金文、甲骨文、石鼓文等高古文字),汉印印式使用的缪篆文字,元朱文印式使用的小篆文字,已经忘记了这件事的,回头去看原来的文章,否则没必要看这篇文章了。
请先确定你的篆刻学习,已经明白以上三种文字基于印式的区别。
其实中国篆刻古往今来的印式,除了上述三种印式,可能还可以表述出来的有秦印印式,隋唐官印印式、宋明官印印式,元押印式等,配合相应的印式,当然也有相应的文字与之配套,只是发展到现当代印坛,这几种印式渐趋式微,大家都不怎么采用,与之相配套的文字,也渐渐不为人们重视,但其实,要讲到我们常用的“缪篆”的由来,可能还会跟其他文字相关联。
一、啥是“缪篆”?说到篆刻学习,一定会提“印宗秦汉”,而汉印里的文字又与秦印里的文字略有区别,我们可以简单地在脑子里有一个概念,缪篆就是汉印里的文字。
比如下面这些汉印:(假司马印、广汉大将军印、弋居丞印)(军曲侯丞印、昭城门侯印、黄室私官右丞、新成顺德单右集之印)不管是西汉、新莽、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凡在我们说的汉印范畴之内,入印的文字大都是缪篆。
汉代的官方文字是大都是隶书,汉篆继承秦代传统,略微加了隶书体势,形成了汉印特有的文字风格。
因为汉篆大致都存在于碑额里或少数碑刻里,流传不广,但汉篆的特殊形式——专门用以制作印章的文字——却因为汉印的广泛流传,因此流传了下来,这种特殊风格的文字就是缪篆。
缪篆是汉篆的特殊形式,汉朝政府规定,这种文字专门用来制印,因此,从官印到私印,入印的大致都是这种字体。
注意:汉代的官方通用文字是隶书,但入印文字是缪篆。
后来我们但凡刻汉印印式的印章,也基本上是用这种文字入印,那种拿小篆来刻印,却用了汉印印式的,似乎不妥。
方形篆刻附解析
:篆刻学习中“方”与“圆”的理解这是古玺临摹作业的第28方(共50方),我们来简单说说在篆刻学习中的“方”与“圆”。
方与圆中国哲学的一对基础概念,比如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概念;比如中国的中原与九州的方圆概念;又比如中国最经典的钱币样式,就是圆形方孔钱……同样,方与圆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篆刻的“一对儿”重要基础概念,只有理解了方和圆,才能充分理解篆刻审美:(圆形方孔印举例)一根线条,两端的起收有方有圆;一个文字,字形有方有圆;文字之中的转折同样有方有圆;篆书的基础审美概念是圆转,但印面,最常见的印式是方的,用圆转的文字放到方形的印面上,才有了篆刻这门艺术。
其实,书法概念中,方与圆的理解也极重要,比如姜夔在《续书谱》中说:“方圆者,真草之体用。
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
”也就是说,书法只有方中寓圆,圆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统一,才能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天坛的天圆地方设计)为什么呢,因为方是静态的,它安静,稳定;圆是动态的,它流动,活跃;方是端正的,直线的、它阳刚味十足;圆是弯斜的,曲线的,它充斥着阴柔之美。
一味的方,就过于呆板、生硬;一味的圆,就会趋于柔媚、疲软。
好了,说会这次的作业。
就是这方“曲昜君颁”:(曲昜君颁)释印这是一方楚玺。
实际上,有明显的“田字格”是秦玺的标准特征,但因为秦与楚多有联姻,因此,文化交流亦较多,在楚玺中也习见有“田字格”的印例,比如黄宾虹藏的这方“安里之玺”:(楚玺:安里之玺)据曹锦炎《古玺通论》载:曲昜,读为“曲阳”,地名,颁,人名。
据《汉书·地理志上》,扬州九江郡属县有“曲阳”,为侯国;徐州东海郡属县也有“曲阳”,应劭注皆曰:“在淮曲之阳。
”东汉时,前者改名为“西曲阳”;后者改属下邳国。
按九江郡属县的曲阳,战国时位于楚国的腹地;而东海郡的曲阳,战国晚期处于齐、楚两国交境之地。
从印文风格看,此为楚玺,所以印文之“曲阳”地望无论指哪处,皆属楚地无疑。
古玺印断代方法概论(续)
古玺印断代方法概论(续)断代鉴别结论的形成,需要以印章内涵与形制诸要素的统一为前提。
如果从某一方面的特点得出判断,却不能获得其他方面的协同,那么这个判断的可靠性还要重新考虑。
因此,细致准确地掌握各个方面的标准十分重要,综合的验证避免片面性尤其不可忽视。
以下结合实例,试作断代方法与过程的分解例析。
一、以文字字体书风为中心在断代鉴别的诸条件中,首先需要分析印文。
“鲁勺”(图57)印文属战国文字。
“勺”又是战国燕系特有的字构。
再看其钮式为高台层阶式的鼻钮,亦为燕私玺钮式普遍特征,据而结论可定。
“抚羌都尉”(图58)印文为摹印篆而非小篆,则其下限不晚于南北朝。
但此印体势已趋恣放,笔画系凿刻风格,有尖利之风,提示时代不能及于西晋。
再考虑古羌族居于西北部,“抚羌”是中原王朝对其他部族的语汇,如汉代曾置护羌校尉一官。
据此可以判断此印不属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及北朝,因为北方诸朝不会沿用汉的指称并置“抚羌”一官。
进一步观察,其印面略小,印钮风格晚于西晋。
通过这样几方面的分析,即将印章的时代限定在一个比较接近的区间――东晋。
“令”(图59),在对馆藏玺印进行甄别的过程中,发现此印文字为楷书,风格具北朝特色,印钮虽未出秦汉印系的范围,但可以排除其为汉晋之制。
其龟钮式造型仍存魏晋余韵,而上有穿鼻则又为魏晋所无。
这些迹象都表明它距魏晋渐远而又不近于隋唐。
遂断为北朝时期。
后陕西出土北周独孤信多面体石印,上有一“令”字,与此完全相同(图60),这样初步的鉴定结论又得到了出土资料的印证。
二、以形制为中心“归义侯印”(图61)印为马钮,造型及雕刻均为细腻写实的风格,此式马钮与汉魏晋不同,而南北朝官印则无马钮之制。
这样,此印的时代区间只能在北朝十六国时期。
又因其印文风格同于“归赵侯印”、“率义侯印”一类(图62),“赵”为十六国之前赵或后赵。
前赵政权重视任用汉人官吏,典制效法汉朝,匈奴贵族刘氏初亦称汉王。
马钮、驼钮本是汉晋中原王朝颁给北方民族的官印钮式,故仿照汉制亦合其典制性质,这也是仿汉朝的做法。
古玺印作文
古玺印作文古玺印式的风格多样化,其主要根源是由于入印古文字的地域国别不同所造成的构形风格和特点上的差异。
古玺印式创作如按形成发展的历史时期来划分,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秦代以前实用官私印古玺,也可称为“原型”创作阶段;第二阶段,明清流派拟古玺印式创作阶段,也可称为古玺艺术创作初级阶段;第三阶段,近现代古玺类风格创作阶段,也可称为古玺印式创作成长发展阶段。
文字的演变历史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印章也是一样。
谁能够了解掌握古文字的演变发展规律、风格变化历程,谁就能够抓住古玺印式创作的关键。
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的先秦实用古玺印体系,为我们今天的篆刻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型范本。
古玺印式国别体系的考定划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触摸到不同风格创作范本的核心,为挖掘我们所需要的审美内涵开辟新面提供施展平台。
舍此,古玺印国别的研究于篆刻创作毫无疑义。
由于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和叶蜡石的发现广泛采用,从实用印章体系中演变生发出了篆刻艺术。
古玺印创作随之进入了第二阶段,明清流派拟古玺印式创作阶段。
因为对古玺印认识上的滞后偏差,加之对古文字的释读障碍,先天底气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导致了整个明清流派时期古玺印创作水平的不高。
这个阶段的创作家们对古玺印的创作还只是停留在比较表象化的形式上。
数量不是很多,大多数是偶一为之,为的是增加些形式变化,还没有能够进行比较系统的深入细致的创作探索和目的明确的艺术研究。
即便有个别创作者偶一为之的成功作品,也如星星之火,未能形成燎原之势。
而这些相对成功的古玺印创作作品,比之其他形式类型的创作作品,在艺术含量上也要相对逊色一些。
尽管这些古玺印作品还或多或少地带有创作者的个人风格。
《战国文字编》古玺文订补
《战国文字编》古玺文订补《战国文字编》是一部收录了战国时期文化遗产的书籍,其中包括了许多古代玺文资料。
在这些玺文资料中,有一部分是经过订补的内容,下面是其中的一部分。
1.补《中山王盖印》箝:高10.1mm;长14.2mm;宽17.8mm;重39.09g。
此玺印形制为铜质三厚管式,器形类似笛子。
印面呈犁形,顶端有三个突出的小凸点,底部为长形凸土,两侧有三窄一宽的平行线。
印面题记:“中山王盖印”,是齐国的一位王侯所持印章。
玺印印面为古篆,“穆”字环内,上下两行“於齐宸下”字。
署名为“筬房”,是当时著名篆刻家。
2.补《商羊氏盖印》箝:高49.9mm;长50.3mm;宽64.3mm;重475.16g。
此玺印为巨型青铜玉玺,印面呈圆形,印文为“商羊氏盖印”,纹饰始于印面的外边缘,绕印而下,构成缠结的牛角状叶饰和勾线弧形饰,显得华丽而又不失典雅。
3.补《召公与管仲交欢盖印》箝:高25.8mm;长33.4mm;宽42mm;重80.72g。
此玺印为青铜器,印面呈矩形,题记为“召公与管仲交欢”,古篆字体,印文呈现两行,上文为“即事不谋”,下文为“不如安燕”四字。
箝:高26.3mm;长34.8mm;宽40.9mm;重65.32g。
此玺为楚国贵族持有的青铜玺印,印面呈长椭圆形,印文为“楚炀王盖印”,其左右两侧各有一根凸起的条状饰物,下方为一条铭文,内容为“某皇子愧无成法”,字体细婉、排列整齐。
5.补《秦始皇所用印》箝:高17mm;长18mm;宽24.8mm;重45.83g。
此玺为秦始皇所用青铜玺印,印面呈椭圆形,印文为“始皇帝之印”,玺身四周有勾弧纹饰,印文朴素端庄,历经千年仍然具有强烈的辨识度。
战国时期的玺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水平,且艺术价值极高,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补订内容,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宝藏。
先秦古玺赏析
先秦古玺赏析
千秋
“千秋”是一方战国吉语玺。
纵13毫米、横13毫米。
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印章法布局十分有趣,给人的感觉既像一个字,又像三个字。
“秋”字右部占居了整方印的中间位置,下部“火”的左边两撇略长于右边;“千”字的横画写得比较偏下,刚好和“秋”字的“禾”部形成左右对照,其中竖画直中有曲,收笔处有向左下延伸之势。
此朱文印的边框并不作阔边状,而是与印文笔画粗细大致相仿,显得刚劲有力,十分挺拔。
整方印的笔画含蓄内敛,印面布局错落有致,和谐自然,耐人回味。
善寿
“善寿”是一方战国吉语玺印。
纵14毫米、横13.5毫米。
此印“善”“寿”二字笔画多少相差不多,而且均取纵势,在印面布局上各占一半空间。
这方玺印用笔以圆转为主,且笔画厚重,颇富金石味。
“善”字上部两个三角形一正一反,而且形成局部对角呼应。
这两个字看似都是圆笔,其实也有一些直线和方折笔画,如“善”字上部的两个三角形,呈斜角相对,对于调节整方印的笔画形态起到了关键作用,即方与圆始终是相互结合,而且在方圆对比中平添了一些活泼峻
宕的气息。
“寿”字笔画粗细变化十分明显,但粗处不显臃肿,细处不显柔弱。
如果说“善”字用笔的精彩处在于方圆结合,“寿”字用笔的精彩处则在于轻重变化,两字最终又达到了协调统一。
印章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
印章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本文是关于印章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感谢您的阅读!印章,是中国与西方共有的古老文明,也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产物。
领钱,请盖章!签约,请用印!举凡公文书信、日常琐事,不押个印章,总觉得不够正式、不够庄重,就连道士画符,乃至中元普渡的大猪公身上,也免不得盖几个红印子,增加法力、保平安、祈祥福──印章之功效大矣哉!甭说今人,古人也如此,印痕处处可见,且与三千岁的老汉字紧密结合,用各种质材作印身、以各式巧工制印钮、参各体书法写印文;融千古官制地理、姓氏人名、箴言吉语、诗文名句,以及生动图象,成为印面的丰富内容──玺印之乾坤大矣哉!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清朝皇室搜集与制作的历代铜印1650余枚、玉石宝章近250件;有国人捐赠与寄存的近现代篆刻名品、竹木牙石角章610多方,更有原中央博物院早期购藏的两方中国最早的商代铜玺。
时空跨距三千年,琳琅满目,漪欤盛哉!方寸之印,蕴含无限。
每一个泥上鸿爪,往往有感人的故事;边款斑斑,也期待与你心心相印,唤取共鸣。
游走在既传统又现代的印章世界,是否也令你印象深刻呢?印章大观——各种印材与印钮印章是什么?有印身、印面,可复印(重复压抑印文),能征信的,都叫印章。
印章在世界上已有五千年历史,在西方的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均见印章使用,可是唯独在中国,印章不仅历三千年不衰,往上跻登篆刻艺术巅峰、往下普及民间印鉴,更外扩影响日本、韩国。
在优雅的传统读书人的认知里,印章篆刻,早已与古诗、书法、绘画合为文人必备的四大素养。
印章的取材是多元的,除了铜、瓷、琉璃须经镕铸或窑烧外,其余玉、石、牙、骨、竹、木、犀角等,均从大自然中取料整治,然后加工。
印钮是印身的一部分,早期加穿印绶,便于钤抑,后来印身增高,已利持握,更于顶端装饰各式钮形,十分生动。
晚期石章或雕平钮,或刻薄意,浅饰印身,饶富诗意。
1.金石刻画臣能为——印材金石刻画臣能为——印材中国印章起源于三千多年前,初以生活周遭常见的黏土、硬石刻画,供抑压复制纹样和记号,后扩大取材于各类的玉石、牙角、竹木等。
古玺:作为印式的接受与运用
作者: 辛尘
作者机构: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中国书法
页码: 116-12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1期
摘要:<正>一古玺是我们所知的中国实用印章最早的形态,但作为宋元以来逐渐形成的文人篆刻之印式,它确乎又是最晚的。
从王子弁《啸堂集古录》曾摹录一枚类似古玺的私印,到赵子固白描水仙上所钤'彝斋'一印采用类于古玺的阔边细文样式,我们可以想见,两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即已遇见过、甚至已经注意到古玺的存在。
然而,自吾丘衍《三十五举》的一句'三代时却又无
印'的判断,力推汉魏印章为最经典的印式,又使古玺再度尘封了三百年。
尽管其间也零星夹杂
着'三代未尝无印'之。
文化揭秘█分分钟涨姿势!印章的各种钮式、雕刻技法及寓意
文化揭秘█分分钟涨姿势!印章的各种钮式、雕刻技法及寓意印章又叫做印信,是个人或组织身份的凭信,在隋唐以前,这一重要信物都是随身佩带的。
最初,古人并不讲究印章的观赏价值,只简单粗暴地在印章顶部打一小孔,用丝带穿过其中,佩于腰间,这就是最原始的印钮。
而后世,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印钮的艺术创作逐渐被重视起来,在视觉、触觉上都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
一、常见古玺印钮形式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古玺印钮的形式有很多,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分类:(一)鼻钮这是最为通行的钮式,从战国始至明清都有,时代不同,钮的形状及孔的大小略有不同,秦汉以后印钮逐渐加大。
(二)瓦钮这是鼻钮的一种延伸形态,沿用时间的较长,钮孔较大,形如筒瓦,故称瓦钮。
汉以后的私印中瓦钮的跨度与印边相接,又称之为桥钮。
(三)台钮形如一斗倒覆,又称覆斗钮,多见于汉魏时期的官印。
有些台钮有多层台,往往逐级缩小,台上有柱钮式鼻钮,多见于元官印。
(四)龟钮汉代起官印中多用龟钮代表职务较多的官衔,西汉时期的龟钮多作低伏状,到了魏晋时期,龟身隆起,四足直立,制作也更加精良。
(五)驼钮形如一卧姿骆驼,是汉至魏晋时期授予少数民族官印常见的钮式。
(六)其他动物形钮有蛇钮、龙钮、羊钮等多种,有些是颁给少数民族首倾及官员的封印,有些是私印。
(七)器物形钮包括亭钮、环钮、带钩钮、柱钮等,多见于私印。
(八)套印出现于汉盛行于魏晋,特别是到了晋代有三套印,充分体现出精湛的工艺技巧。
(金石印坊微信公众号:godseal)二、印章的钮式如今,印钮的创作手法已经很完备了,按照雕刻方式,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印钮创作分为以下两大类、八小类:钮头雕钮头雕,指的是在印章顶部进行的雕刻,旗下可分为五个小类:(一)肖形钮肖形钮,是在印章顶部雕刻成各种飞禽走兽及虫鱼类等动物造型的钮式。
所雕刻的形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动作,神态鲜活,跃然章上。
所雕刻的动物多为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也有古书上所描述的,或是古器物上所塑造的。
篆刻:细说“九叠篆”
篆刻:细说“九叠篆”最近一直有人问到“九叠篆”印章的问题,而且在群里很多新人陆续进来就有可能会争论“九叠篆”的事儿,所以,今天打算把“九叠篆”印章的问题做个汇总,再有问到这个问题的,就以此文回答。
谈到“九叠篆”,就还得讲篆刻史。
我们已经知道,先秦古玺不说,在秦汉时期,甚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的印章都是“皆用白文,大不过寸许”(吾衍《三十五举》),也就是说,在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官印只有一寸见方,即3.3厘米之内(我们暂不考虑古制与今制尺寸的区别)而且大都是白文印。
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纸张的应用还没有全面普及,白文印盖在其他材料上,要远比朱文印显眼,这跟早期的封泥是一个道理。
于是,我们见的汉印大都是这样子的。
(汉.校尉之印)(汉.鹰扬将军章)“大小寸许,白文印”。
秦汉系印章的总体特征。
大致到了南北朝时期,南齐有一方“永兴郡印”,是这样的:注意,印章在这时开始变大,印文开始变成朱文。
原因有二:一是纸张大面积应用,朱文印盖在纸张上,比白文印更清晰明朗;二是原来的一寸以内的尺寸满足不了官家威严的需要,需要较大一点的印面。
但这个时期,众多的官印还不是这个样子,还大致保留汉印的制式:白文,寸许。
南北朝时期是官印白文与朱文交汇并用的时期。
后来,北周的杨坚称帝,建立隋朝,这是一个大混乱之后的统一国家,于是,印章样式又一大变,上一次是秦始皇嬴政,这一次是隋文帝杨坚。
隋政府开始大规模使用朱文印,如:“广纳府印”,“观阳县印”:注意,这里的官印全部是朱文大印,我们说,过去戏里唱的,一个县官捧着个大印放在案头,大致就是这个时期以后的事儿,秦汉时期的官印可以绑在腰上,走哪儿带哪儿,现在都放在县衙里或者办公的地方,不随身了,也不好随身携带,太大太重,但这样的大印章,使做官的显得更加威严。
秦朝搞了个印章制度,结果存在了15年;隋朝又搞了个印章制度,存活了37年,都是短命王朝。
唐朝继承隋印章制度,除了年号印贞观、开元等小印外(注意,唐朝是个有意思的朝代,我们现在说的斋馆印、纪年印、诗词印等等,都始于唐朝。
当代古玺篆刻的创作特点及审美特征
当代古玺篆刻的创作特点及审美特征摘要:古玺因其具有较强的写意性和丰富的特点,其篆刻形式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审美特点,同时,古玺印的形式也越来越为现代印人所喜爱。
古玺篆刻艺术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时期,而人们对它的理解与研究也经历了一段曲折。
因此,本文从研究古玺篆刻的发展入手,探讨其创作特点和审美特征,以期为其在当代的创作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玺篆刻;创作特点;审美特征引言:当前,我国的篆刻创作正处在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虽然在篆刻上的艺术表现不如书法的奔放,但是印人的求真务实却值得我们尊重和肯定。
篆刻史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中国美术家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生命的发展,而篆刻史上的审美文化更替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古玺篆刻工艺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特色。
一、古玺篆刻创作受到关注的原因1.汉印风格篆刻作品主宰现象的厌倦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中国的汉印风格是篆刻艺术最主要的特征。
在汉印篆刻艺术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艺术领域中,人们的创作意识越来越弱,对汉印篆刻风格的盲目追逐,给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而其发展的空间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2.大腕级印家退出舞台近几年,大部分的篆刻作品都是以汉印为主,目前国内知名的篆刻家大都从事汉印的创作,这个时期的古玺印式创作略显冷淡,但是,尚未完全发展起来的古玺印却成了越来越多人选择的对象。
3.古玺印式篆刻创作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古玺印式篆刻中,印字多为异体字,多通假字,字体风格多样,十分符合当今印人的审美情趣,也极大地推动了印人的发展。
二、当代古玺篆刻的创作特点1.要掌握古玺篆刻,必须具备扎实的汉印基本功和高超的刻印技术。
古玺篆刻风格因其与其他流派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古玺篆刻必须正确地选取文字,科学、合理地通假、挪让,并以高超的刻印技术来完成。
另外,古玺篆刻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保证所印的文字语言优美,寓意深刻,使观众反复诵读。
2.创新是自我发展的一个主要推动力,而优秀的艺术家则能够打破目前的发展限制,发挥自己的潜力。
中国古代印玺
秦汉成语印,特别是汉成语印, 数量作多的是吉语。“宜官内财” 属秦。
西汉文景以后的吉语印与秦及汉 初印,内容方面最大的不同是镌 刻“官”字的印章几乎绝迹,而 “利”、“倍”、“大”、 “巨”、“光”等字大量出现, 如:“大利旦中公”、“大利吴 子侠”、“巨侯千万”、“羊 利”、“常利”、“出入大光”。
武帝至西汉末官印。汉摹印篆的风 格已经形成,字形宽博方正,笔划 略取曲势,刚柔相兼。印文排列整 齐,印面丰满庄重、雄浑典雅。是 汉印篆刻艺术的代表。
新莽官印。笔划匀称圆润,字形稍 长,工整秀丽。每字所占印面空间 均有一定比例,章法考究,刻铸亦 极精美。
东汉官印。东汉初期官印文字与西 汉中后期印相近,东汉中期以后, 时代特点才逐渐明显。这时印文篆 法受隶书影响,笔划多取直势,转 角方折,字体更趋方正,而甚少章 法西汉印文之圆转体态。
二、典型常用字的笔划形态
三、印面构图与装饰
(一)界格
印面施界格已见于古玺。燕官 玺均不见施界格。秦印及西汉高祖 时期的官印均有界格,其中方印施 田字格,半通印施日字格。战国方 玺中施用的竖格,至秦就废止了。 田字格印的下限在“武帝太初元年 以前”。
(二)边栏
朱文印见于古玺及隋以后大印, 此类印均加边框。宋以前官印均为 窄边,金晚期以后逐渐加宽,清印 边框宽度有的可达1厘米。白文印见 于战国及秦汉南北朝时期,战国玺 多数有边框,秦及汉初田字格均有 边框。无界格的汉魏南北朝官印, 仅少数三国、十六国的北燕官印有 边框,两汉印、新莽印、北朝印及 绝大多数的魏晋十六国印均不加、秦、汉各个时 期。
箴言印和吉语印,除少数专为随 葬而刻制的吉语印外,大多应是当 时人们佩带之物,既是饰品,有蕴 涵着特殊的意义。箴言印镌刻修身 警语,佩在身上,时刻提醒自己, 类似后世之座右铭;吉语印则用以 辟邪,祈求吉祥如意,类似汉代的 刚卯。
篆刻章法分布五十例(上)
“虚”与“实”是章法分类的总纲,纲举才能目张。
邓散木在《篆刻学》中将章法分为14种,后又有人将章法分为25种,但在“虚实”这个准则下,14种乃至25种方法都只是谋求虚实效果的手段而已。
这里所谈章法分布50例,每—种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在一方印章的构思布白中,可以由多种布局方法综合而成。
1.满实法满实法亦叫匀称法。
如下图中“安北将军章”、“宜春禁丞”、“琅邪柏印章”、“梁清标印”四印,入印文字分布匀称,印面较满、较实,布白浑厚平正,字画之间距离较繁密,印之四角充实,黑白虚实虽有变化但没有大起大落。
笔画少的印文,通过穿插、加叠或面积对比法,使少画字满而不虚。
大多数字画是横平竖直,曲在直中求,圆在方中见。
无论用冲刀、切刀,均以粗壮为宜。
用满实布局刻就的印章,其特点庄重、朴实、大度,且稳如泰山,给人以端重浑穆的印象与美感。
这类印作是汉印中的典范,富有传统性,初学篆刻可从这里临摹起步。
为了使印章“满”而且“实”,必要时可采取一些附加手段。
如白文印四周加一道白边,将印文作隔边、顶边处理,或在印中加“田”字格、“井”字格、“十”字格,使印章更加丰满充实。
满实法印章另有三点须加说明。
(1)印文字画粗壮—致的前提下,要注意变化。
字体结构简单、笔画少的字,线条可粗—些,字体结构烦琐、笔画多的字线条可稍细一些。
这种变化以不影响谐调为宜。
(2)印文平正端庄之中要有斜曲灵动的变化。
满实法印章要避免平板和过于规矩,可用一些短斜、带曲的线条增加动感。
(3)入印文字匀称、整齐之中,可辅以大小不同的变化。
满实法印章大多是匀称等分的,但不能墨守成规,不知其变。
入印文字面积对比法最适合文字繁简、疏密悬殊的印章设计。
2.满虚法满虚法印章是指印面以稀、疏、虚为主,视觉效果空灵、简明、疏朗,如下图中“长金之玺”、“皮聚”、“蔡湫”、“心伯氏”四印,人印文字一般笔画较少,线条较细,布白空虚,字画之间距离相对较远、较大。
对白文印而言,留红较多;对朱文印而言,留白较多。
古玺印篆刻印文七字
古玺印篆刻印文七字
在古玺印篆刻中,七字印文的组合有很多种可能性,但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的章法和美学原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七字印文组合示例:
1. 姓名七字印:这种印章以个人姓名或别号为主体,常用于书画作品上。
例如,“张三印信长寿”、“李四之印信”。
2. 吉语七字印:这种印章以吉祥语、名言警句或诗文为主体,常用于表达祝福、寄托情怀或展示个人信仰。
例如,“吉祥如意万事胜意”、“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3. 图案七字印:这种印章以图案为主体,常用于体现印章主人的性格、品位或喜好。
例如,“龙凤呈祥”、“松鹤延年”。
请注意,这些只是示例,具体的七字印文应根据个人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和设计。
在篆刻过程中,建议寻求专业篆刻师的帮助,以确保印章的质量和效果。
古代肖形印,你所不知道的肖形印知识都在这里,收藏
古代肖形印,你所不知道的肖形印知识都在这里,收藏肖形印是我国篆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肖形印是指肖像某种物体形状的印章,只有图像,没有文字。
肖形印的出现应早于文字印,因为汉字的起源是象形的基础,考古证明,岩画上的图形比最早的文字还早了上千年。
一、肖形印的概念肖形印,是中國古代玺印的一个单元,古玺印概论,罗福颐,文物出版社,历代玺印欣赏。
若将整个中國古玺印划分为两个单元,那么肖形印无疑与文字印共同组成了古玺印体系,且文字印的起源很可能晚于肖形印。
将二者看成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整体去综合考察,或许是研究古玺印最为科学的门径之一。
通常意义上,肖形印也称象形印、画像印、图案印或图纹印等。
是将广义上的先秦、秦汉时期的社会、人文、神话、民俗、历史等题材通过与其同时期相匹配的生产技术制作出来的玺印或类玺印(如西周时期的图纹印,或与生产,制作青铜器、陶器相关,所以其时之玺印称“类玺印”似乎更加妥贴)。
二、肖形印之内容大抵是当时社会、人文、神话、民俗、历史之缩影,通过不逾方寸的空间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人的审美取向、内心世界、个体憧憬等多个层面。
具体包含有人、龙、凤、鸟、鹤、虎、鹿、豹、牛、熊、马、猪、羊、犬、鸡、骑射、出行、楼阙、蹴鞠、狩猎、花卉、歌舞伎乐、斗兽、汉代百戏、四灵、道家谶纬及《山海经》所记神话内容如帝夋、禺彊、灵龟等。
真是应有尽有、包罗万象。
三、肖形印之功用过去学者在讨论其功用时,无不以“配饰” 论为主,并列举与其同时期之箴言、吉语类印,认为两者皆不具备征信功能。
而随着一些新材料的渐次发表与公布,以往的“定论”看来要改写了。
如《鉴印山房藏古封泥菁华》著录之49号封泥为肖形印之功用提供了新答案。
此封泥为战国时期之楚系,可以类推,与其同时期的国家及晚于其后的秦汉时期也一定会有肖形印被作为封泥使用,只是同样的材料目前尚未找到而已。
抑肖形印于泥,无论是封物还是封缄文书,其功用在“征信”层面的意义便可确立,至于其为单独使用还是与文字印配合使用,又将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
楚默谈印:历代篆刻风格流变——隋唐至现代
要有 :
( 1 ) 丁敬与 浙派
笔 画 不 尚增 减
。
,
。
布置匀
、
整
,
雅静 秀润
。
这 种 印 式 为 元 代赵 孟 叛
丁 敬 ( 16 9 5 年 砚林
衣
, 、
一
17 6 5
。
年 ) 字敬 身
,
号
吾衍所 倡导
3
.
钝丁等
“
,
杭州人
,
他 是个市井 布
。
明代 流 派 印
,
以 卖酒 为 生
然 博 学多 才
,
,
如
“
观
,
的左 部
,
印
”
的下 部 都作 气 势骏 爽
,
黄士 陵的印
,
”
线 条光洁峻拔
。
布置
“
● _
_
l
_
『 l
■ ■■
●
J
■ ■
■t Ⅲ ,
上 冲斜 势
而刀 法锋芒 外 露
吕
、
,
工 巧 典雅
开黟 山派新风 拟瓦 当文
。
代表作如
,
外 个
有怒猊 抉 石 的取 法 广 泛 秀胜
渴 骥 奔 泉之 趣 风 格 多样
,
魏 锡 曾评
”
自从 花 乳 石 作 为 印材
到了迅猛 的发展
寄情金 石
, 。
文 人 篆 刻才 得
,
他 的印
寸铁 三 千年
,
秦汉 兼 元 明
,
。
他
,
于 是 流派 四 起
文 人们
篆刻入门:从“字典上查来的字”到“印面上的字”
篆刻入门:从“字典上查来的字”到“印面上的字”前面说过,要做篆刻创作了,一定要到字典上去查找选定的入印文字的正确写法,至少从“字法”上要保证这个字完全正确,不写错别字。
但问题来了,查到了某个字,就真的能把它放到印面上,成为一个适合印面的字吗?这中间有一个“印化”的过程,今天就说这个“印化”。
有个成语,叫“削足适履”,出自《淮南子·说林训》,直接的意思大致买一双鞋子,为了使自己的脚能配合这双鞋子,把脚削得正好合适。
这当然是贬义的,但我们从字典上查来的字和印面的关系,恰恰是这种情况,有时候,就是要把选定文字放到自己选定的石头上,石头已经无法变更,只好在文字变化上下功夫。
(篆刻大字典中的字)所谓的“印化”,其实就是把选定的文字为适合印面的形式而进行一些有目的的变化。
这种变化,大部分是削弱文字的书法特征,而“化”成更适合印章特征的文字,说起来就是一句话,做起来却很复杂。
在秦印、汉印印式的创作中,这种“印化”的工作反倒较小,因为,我们日常在秦印(例如《秦印文字汇编》)、汉印(例如《增订汉印文字徵》)字典上查到的字,多出自秦印和汉印本身,这些字书里收集的各种字,大都来源于印章本身,已经经过了“印化”,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做的工作就是在篆法、章法上进行调整,大致就能写出“印化”较好的印稿。
但古玺印式的呢?元朱文印式的呢?古玺印式的印章,文字来源于古玺或者金文、石鼓文、甲骨文,来自于古玺的,自然也经过“印化”了,但金文、石鼓文、甲骨文并不来自于印章,所以,查出来的字,本身并没有进行“印化”,这项工作就交给了篆刻创作者。
元朱文印式的印章,文字来源于《说文解字》或者《康熙字典》里正统的小篆,这些文字基本是从文字学角度保证其正确,或者再加上从书法学角度保证其美观,但却不一定适合印章,用这些文字入印,“印化”必不可少,这也是篆刻创作者的工作。
“印化”的工作很复杂,很难通过一篇文章就解决掉,于是,我们在这里只是进行一点探索,希望把复杂的东西通过汇总简单化,以方便初学者学习,具备丰富艺术创作经验的大师,可以忽略此文。
零基础学篆刻:三种印式与最初的10方汉印临摹样本
零基础学篆刻:三种印式与最初的10方汉印临摹样本这里所指的三种印式,是指三种不同篆书文字入印的印章表现形式。
篆刻是古典艺术,而古典的印式种类当然并不只有这三种,只是我们认为这三种印式较为经典,我们把了解这三种印式作为篆刻学习的入门钥匙,了解这三种印式是为了给初学者找到提纲挈领的入门捷径,篆刻无捷径,但入门却可以抄抄近路。
这三种印章格式分别是:1、以大篆为入印文字的古玺印式;2、以小篆为入印文字的宋元朱文印式;3、以缪篆为入印文字的汉印印式。
没办法,为了解决这三种印式的问题,又必须简单地解决“识篆”的初级问题,预先了解大篆、缪篆、小篆这三个重要概念,分别细说一下:(《增订汉印文字徵》)一、以“大篆”为入印文字的古玺印式这里的大篆是指广义上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石鼓文、六国文字等文字,这些文字在大概念上又都可以统称为“大篆”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结果。
中国的文字在甲骨文时期已经成为较严格的文字系统,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大部分汉字,在甲骨文里基本都能找到对照字(目前甲骨文的识别情况是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800多字)。
(甲骨文)金文,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这种文字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金文:散氏盘铭文)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石鼓共十枚,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718字。
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章起源与“印式”的生成
• 商玺:小型范铸青铜器
印式之一:先秦古玺
• 玺:从金、从土、从玉
阴与阳 先秦地域文字
齐 玺 玺
楚 玺
燕
三 晋 玺 玺
秦
古玺印式分析
• 自由活泼的风神 • 多边形的古文字(字有体本,正与奇,留空的可能性) • 以行为单位与以格为单位的书写 • 字繁则大,字简则小 • 字行间的呼应关系
什么是“印式”
• 从艺术学的立场,我们可以为“印式”作界定: 印式,作为篆刻艺术形式的规定或原则,是艺术家在 长期观照古代玺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是艺术家基于中国 传统艺术观念对古代实用玺印形式的自觉选择,是艺术家 对篆刻这一独特艺术形式之理想与普适性标准的认知。 印式内化为篆刻家的艺术理念,外化为篆刻艺术的样 式与典范,既是篆刻技法诸因素融合一体的重要依据,也 是篆刻艺术理论诸方面赖以成立的基本范畴。
古玺印式分析
• 古玺产生最早,而古玺印式形成最晚。因为宋元人不识古 玺,认为“三代无印”。 • 古玺印式观念形成于明代后期。而此时基于对汉印、唐印 的理解的印式观念业已形成确立,这是明清文人篆刻难以 充分古玺印式之优长的根本原因。至于近现代,篆刻家虽 然重视古玺印式,但一方面对古玺文字认识困难,二是研 究时间较短,这一印式没有能像汉印印式、圆朱文印式那 样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篆刻史的遗憾。
中国篆刻艺术史略
——印式生成演变与印式选择活用 ——印式生成演变与印式选择活用
辛 尘
概 说
• 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学习篆刻史不是去死记时代、制度,而是要 了解并确立“印式”这一概念。 • 一部篆刻史,是“印式”生成演变史,更是“印式”选择活用史。 • 还原技法,究其本质,了解其稳定性与可变性。 • 了解既有的艺术成就,发现其艺术创作规律和发展规律。 • 研究风格如何形成,寻找适合自己的语言。 • 为品鉴、批评建立历史参照。 • 为理论研究寻找历史依据。
古玺图例
古玺图例
古玺图例
Hale Waihona Puke 古玺图例古玺图例古玺图例
古玺图例
古玺印式分析
• 显然,古玺印式之所以自然生动、富于变化,关键 在于它的写稿,如同晋唐人写简札,字字相承,行 行相应,正侧相生,无拘无束。绝非碑版刻锲的铭 石书,先立行格,填充文字,方块堆砌,平正排布。 即使分行、甚至分格,也因其自由书写意识而变化 无方。与制作工艺并无直接联系。 • 结行:中轴形,摇曳形,各有变化方式。(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