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必修一至五古代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在高一的历史教学中,苏教版作为一种常见的教材,在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苏教版高一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古代历史1. 旧石器时代:人类从猿类演化至最早的人类,工具的使用和火的掌握。

2. 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兴起与定居生活的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3. 文明的起源:古代文明的发展,如巴比伦、古埃及等。

4. 古希腊:雅典民主、斯巴达军国主义等,古希腊文明的繁荣。

5. 古罗马: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时期,罗马法、建筑等对后世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三代之间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的演变。

2.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

3. 秦汉时代:秦统一六国,汉朝的兴起和繁荣。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的曹魏、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乱象。

5.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代的盛世,宋代的科技与文化发展,元代的蒙古统治,明代的大航海时期,清代的封建专制。

三、世界近代史1. 文艺复兴:欧洲的艺术、文化、科学的复兴运动。

2. 大航海时代:欧洲国家探险家的大规模航海探险活动。

3. 工业革命:由农耕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历史转折点。

4. 法国大革命: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在法国掀起的革命浪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的战争,纳粹德国对欧洲的侵略,日本对亚洲的侵略。

四、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中国封闭的历史结束,西方列强进入中国。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3. 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的抗击外敌的艰苦斗争。

4. 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

5. 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中国的现代发展与对外开放。

以上是苏教版高一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历史是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综合学科,希望你能够通过学习历史,培养自己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历史意识。

重要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苏教版必修一)

重要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苏教版必修一)

苏教版必修一重要文学常识文化常识1、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

代表作:《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2、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今存《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3、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文集》。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文句意思表达完整叫“句”,句子中间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句读”在这里泛指文字的诵读。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传,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

6、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6、陶然亭,中国四大名亭之一,亭名取自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其余三亭为醉翁亭、爱晚亭、湖心亭。

7、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代表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根鸟》《青铜葵花》等。

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2017年3月31日,获得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017年12月,凭借特殊文体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8、刘亮程,当代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

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虚土》《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一片叶子下生活》等。

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知识整理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知识整理

必修一文言知识整理一、实词劝.学:勉励。

木直中.绳:合于。

虽.有槁暴..:即使;枯;同“曝”晒干。

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君子博学..乎己:广博地学习。

检验反省。

..而日参省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跟。

声非加.疾也:更加;疾,洪亮而闻者彰.:清楚假舆马...者:凭借、利用。

车马。

而致.千里:达到。

而绝.江河:横渡。

蚓无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

驽马十驾.:马行走一天。

锲.而不舍:用刀雕刻。

下饮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心躁...也:用心,因为心思;躁,浮躁,不专一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

今之众人..:一般人。

是故圣益.圣:更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代词,指书。

句读,文字诵读。

小学而大遗.:丢弃。

士大夫之族:这类彼与彼年相.若.也:相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君子不齿..:不屑提及,鄙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

圣人无常.师:固定。

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

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

研究。

六艺..经传.:《诗》、《书》、《礼》、《易》、《乐》、《春秋》;传,对经的解释。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作《师说》以遗.之:赠送始得西山宴.游记:快乐。

恒.惴栗..:恒,常常;忧惧不安。

施施..而行:缓慢行走的样子。

穷回.溪:萦回曲折。

意有所极.:至,到达。

觉.而起:睡醒。

缘.染溪:沿着。

攒蹙..累积:聚集收缩。

外与天际.:交会。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独立。

不与..为类:小土堆。

悠悠乎与颢气..俱:天地自然之气。

引觞满酌....:拿起酒杯,倒满酒。

与万化冥合....:自然万物。

浑然一体。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先前。

未曾。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举酒属.客:致意,引申为劝酒。

纵.一苇之所如.:任凭。

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依;伴奏。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细丝。

高中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

高中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

高中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必修1《沁园春·长沙》1.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

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⑵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汇总(必修一至必修五)必修一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的谦称。

5、执事,办事的官吏,有时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6、竖子,对人的蔑称。

7、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8、中庶子:掌管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9、郎中,宫廷的侍卫。

10、关中,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11、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12、伯仲叔季是兄弟辈长幼的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最小。

13、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度三个月,每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

比如,春季的第一个月称为孟春,第二个月称为仲春,第三个月称为季春,以此类推。

14、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

15、参乘:亦作:“骖乘”,古时候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必修二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采薇》“曰归曰归,岁亦阳止”中,阳,指的是阴历十月。

4、《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5、《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中,朕,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7、《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必修一梳理(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达到)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7、用心一也(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修饰/转折)顺风而呼(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蟹八跪而二螯(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4、之青,取之于蓝(代词)輮使之然也(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定中之间,无义)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二)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4、如是而已(罢了)三、虚词1、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惑而不从师(转折)吾从而师之(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小学而大遗(并列)则群聚而笑之(修饰)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取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取独)圣人之所以为圣(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类,这一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作《师说》以贻之(代词)3、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其皆出于此乎(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那)吾其还矣(祈使,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一定)其孰能讥之乎(反问,难道)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对于)其皆出于此乎(从)不拘于时(被)5、乎生乎吾前(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6、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7、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译:2、不拘于时(被动句)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总结

劝学一、通假字:1.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2. 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次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二、古今异义:1. 劝学:劝:古义:勉励;今义:劝说2. 假舆马者:假:古义:借助;今义:与“真“相对3. 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蟹腿;今义:跪下4. 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5.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指容身、存身;今义:付托、寄寓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参:古义:检查;今义:参加、加入7.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或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8. 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它)做成;今义:认为,用于对人或事物做出判断9. 而神明自得:神明:古义:人的智慧;今义:神的总称10. 下饮黄泉:黄泉:古义:地下的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11. 用心一也: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两个词;今义:对某事肯动脑筋12. 而绝江河:江河:古义:特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三、词类活用: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2.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3. 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4. 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5. 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6. 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7. 不积小流:流:动词作名词,水流8. 积善成德:善:形容词作名词,善事、善行四、一词多义:1. 绝:A. 而绝江河:横渡B. 来此绝境:隔绝、隔断C. 群响毕绝:终止D.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E.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2. 强:A. 筋骨之强:强健B. 挽弓当挽强:有力的弓C. 赏赐百千强:有余D. 乃自强步:竭力、勉强3. 假:A. 假舆马者:借助、利用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C. 无所宽假:宽容D. 请假设草具:暂且E. 乃悟前狼假寐:假装F. 假有人焉:如果4. 望:A. 吾尝跂而望矣:向远处看B. 日夜望将军至:盼望C.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D.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5. 闻:A. 而闻者彰:听到B.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C. 博闻强志:见闻、知识6. 一:A. 用心一也:专一B. 骐骥一跃:数词C. 四海一:统一D. 一闻人之过:一旦E. 一如既往:一概7. 焉;A. 风雨兴焉:兼词,于此B.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它C. 焉得虎子:哪里8. 而;A. 而青于蓝:转折连词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C. 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连词D. 锲而舍之:承接连词E. 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9. 于:A. 取之于蓝:从B. 而青于蓝:比C. 善假于物也:引进对象10. 利:A. 金就砺则利:锋利B. 非利足也:使......走得快C. 利其然也:以......为利11. 明: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B. 而神明自得:智慧C.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12. 生:A. 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B. 蛟龙生焉:生长五、文言句式: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结构后置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结构后置6. 善假于物也:介宾结构后置7.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师说【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⑦⑧⑨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拜师)2.(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⑤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道理)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消独)3.(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4.(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5.(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6.(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7.(于)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词类活用】①惑.而不从师(名作动,有疑难问题)②吾师.道也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名作动,学习)③或师.焉,或不焉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作动,从师)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在……之下,低于)⑤君子不齿.(名作动,挂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⑥则群.聚而笑之(名作状,成群地)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作名,圣人、愚人)⑧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⑨吾从而师.之 /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以……为师)⑩而耻.学于师 / 则耻.师焉(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认为……可耻)【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②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今:小学生的学校③今之众人古:普通人今:表示大众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⑤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⑦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气今:道理【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苏教版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必修五知识点总结第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从古代的哲学思想,礼仪制度,文学艺术,医学科学,农业技术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成就。

其中,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儒家思想影响至今。

古代文化的发展也成为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代表作品展现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其中,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等。

而古代小说也有着丰富的内容,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第三,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古代也有着丰富的科学技术成就。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也有着独特的成就,如水利工程、农业耕作工具等,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四,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近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现代社会的独特风貌。

其中,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对中国现代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现代文明的曲折发展过程。

以上就是对苏教版必修五知识点的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内涵。

同时,也可以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提升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为我们的人生道路注入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第一篇: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3、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

(以……为异。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汇编(附有答案)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汇编(附有答案)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必修一梳理《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草创未就(完成)诸侯各就国(回到封地)侯嬴乃谢客就车(登上)就极刑而无愠色(遭受)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达到)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送到)致意(表达)致食客三千(招引,引来)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7.用心一也(因为)用之所趋异也(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修饰/转折)顺风而呼(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蟹八跪而二螯(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4.之青,取之于蓝(代词)輮使之然也(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 (助词,定中之间,无义)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4.如是而已(罢了)三、虚词1.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惑而不从师(转折)吾从而师之(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小学而大遗(并列)则群聚而笑之(修饰)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取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取独)圣人之所以为圣(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类,这一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作《师说》以贻之(代词)3.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其皆出于此乎(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那)吾其还矣(祈使,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一定)其孰能讥之乎(反问,难道)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对于)其皆出于此乎(从)不拘于时(被)5.乎生乎吾前(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词)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6.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7.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学生版.doc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学生版.doc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班级:高三()班姓名:___________目录01.《劝学》 (2)02.《师说》 (3)03.《赤壁赋》 (5)04.《始得西山宴游记》 (6)05.《六国论》 (7)06.《阿房宫赋》 (9)07.《五人墓碑记》 (10)0&《廉颇蔺相如列传》 (12)09.《鸿门宴》 (13)10.《烛之武退秦师》 (14)11.《指南录后序》 (15)12.《谏太宗十思疏》 (17)13.《秋水》、《非攻》、《察今》 (18)14.《季氏将伐颛臾》 (19)15.《寡人之于国也》 (21)16.《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22)17.《滕王阁序》 (23)1&《秋声赋》 (25)19.《陈情表》 (26)20.《项脊轩志》 (27)21.《报任安书》 (29)22.《渔父》 (32)23.《逍遥游》 (33)24.《兰亭集序》 (35)01.《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就(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就砺则利(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仓寸未就(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侯各就国(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侯嬴乃遍客就车(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极刑而无愠色3.声菲加两也,而闻者彰__________________4.致(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銀千里(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3) ___________ 致意 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食客三千5.非胡水也,而络江河______________6.弩马十驾,功击不含______________7.用(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_也(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之所趋异也二、虚词1.于(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水为之匝寒于水(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博学顾日参省乎己(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尝终日而思矣(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尝跋帀量矣(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匝扌召,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风匝呼(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善成德,匝神明自得(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蟹八跪匝二螯3.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________________(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__________4.之(1)青,取乙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隸使乙然也_______________(3)不如须臾乙所学_____________________(4)蚓无爪牙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非蛇疇乙穴无可寄托者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02.《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_______________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苏教版语文必修1_5文化常识积累

苏教版语文必修1_5文化常识积累

文化常识积累必修一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2.故不积跬步..跬步: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为“读”。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记。

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技艺。

传,古代解释六经的著作。

如《春秋左氏传》《诗经毛氏传》等。

“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夫儒者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5.壬戌..之秋壬戌:这里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壬戌之类。

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干支纪年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故称“甲子”六十一循环。

6.七月既望..既望:望日的后一日,指农历十六日。

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

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晦”。

7.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二十八宿,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

斗和牛都在其中。

斗宿,位于北方七宿之首,由六颗星组成,位于中天偏南,形似斗杓,相对于北斗而称南斗。

牛宿,有星六颗,即摩羯座六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8.寄蜉蝣..于天地蜉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促,仅数小时,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最新苏教版必修一至五古代文化常识

最新苏教版必修一至五古代文化常识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苏教版文化常识整理必修一一、古人称谓:1【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2【称郡望】韩愈昌黎人(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3【称官名】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4【称爵名】名将郭子仪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5【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6【直呼姓名】用于自称: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用于厌恶的人:不幸吕师蒙构恶于前;用于给人作传记: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7【称号、字、斋号、谥号】称号:青莲居士、东坡居士;字:王子安,白乐天;斋号:聊斋先生;谥号:乡先辈左忠逸公、欧阳文忠公二、古人文集命名:1.以作者姓名命名。

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

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

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

如《聊斋志异》(蒲松龄)5.以作者字、号命名。

如《李太白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

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

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三、三省六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文化常识整理必修一一、古人称谓:1【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2【称郡望】韩愈昌黎人(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3【称官名】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4【称爵名】名将郭子仪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5【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6【直呼姓名】用于自称: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用于厌恶的人:不幸吕师蒙构恶于前;用于给人作传记: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7【称号、字、斋号、谥号】称号:青莲居士、东坡居士;字:王子安,白乐天;斋号:聊斋先生;谥号:乡先辈左忠逸公、欧阳文忠公二、古人文集命名:1.以作者姓名命名。

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

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

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

如《聊斋志异》(蒲松龄)5.以作者字、号命名。

如《李太白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

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

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三、三省六部1.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2.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3.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4.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

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5.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6.户部:负责土地、户口、财政、国库等。

7.礼部:负责科举、祭祀、典礼、学校等。

8.兵部:负责军事、军政事务。

9.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

具体审判事务另有大理寺负责。

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10.工部:负责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劝学》1.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今存《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2.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师说》1.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传: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

《获得教养的途径》1.符箓:道士所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声称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

《想北平》1.中国四大名亭:陶然亭、醉翁亭、爱晚亭、湖心亭《始得西山宴游记》1.箕踞:古人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称“箕踞”。

《赤壁赋》1.既望:望日的后一日。

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2.孟德:曹操,字孟德3.周郎:周瑜,字公瑾,任中郎将时仅24岁,当时人们称他为周郎。

必修二《说书人》1.惊堂木:一块长方形的硬木,说书艺人在说书过程中用它敲击桌面,引起听众注意,或加强气氛。

又称醒木或响木。

2.庙祝:寺庙中管香火的人。

3.定更炮:旧时初更时(晚上八点钟左右)放的一声报时的炮。

《阿房宫赋》1.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文学家。

唐文宗太和二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

有《樊川文集》。

2.妃嫔媵嫱: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

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

媵是陪嫁的人。

3.锱铢:古代重量单位。

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形容极为细微。

4.九土:九州。

《六国论》1.六国:战国时代的燕、赵、韩、魏、齐、楚六个诸侯国,后被秦国统一。

2.先祖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祖辈和父辈。

《念奴娇赤壁怀古》1.羽扇纶巾:汉末至魏晋时名士的装束。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祭神。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词人。

有《稼轩长短句》。

2.京口:南北朝时镇江旧称。

3.扬州路:路,宋代行政去划名。

扬州路之淮南东路,辖境在今江苏北部、安徽东部,治所在扬州。

《金岳霖先生》1.鳏寡孤独: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

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

孤,年幼丧父的孩子。

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林黛玉进贾府》1.待漏:封建时代大臣每天五更前到朝房里等待上朝的时刻。

2.宋代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

3.总角:儿童向上分开的两个发髻,代指儿童时代。

4.请安:问安。

清代的请安礼节是,男子打千(右手下垂,左腿向前屈膝,右腿略弯曲),女子双手扶左膝,右腿微屈,往下蹲身,口称“请某人安”。

5.寄名锁:旧时怕幼儿夭亡,给寺院或道观一定财物,让幼儿当“寄名”弟子,并在幼儿的项下系一小金锁,称作寄名锁。

6.膏粱:肥肉精米,借指富贵子弟。

《祝福》1.送灶:旧时把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视作“灶神”升天的日子,在这一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以图“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

明清两代进国子监(由封建中央政权建立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叫监生。

清朝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3.朱拓:用朱红色的颜料从碑刻上印下文字或图形。

4.新正:农历新年正月。

5.传统节日:新年(元日)——正月初一元宵节(上元节)——正月十五上巳节(修禊)——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4月5日前后端午节——五月初五七夕节(乞巧节)——七月初七中元节——七月十五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寒衣节——十月初一下元节——十月十五腊八节——腊月初八冬至节——12月22日前后祭灶节——腊月廿三或廿四除夕——腊月廿九或三十必修三《语言的演变》1.出恭:上厕所。

明代考场为防止考生随便进出,凡是上厕所都要领块小牌子,上书“出恭入敬”。

《咬文嚼字》1.柳岸灞桥:古代长安灞桥两岸有柳树长堤,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在此折柳赠别。

2.端木遗风:孔子弟子子贡(姓端木)遗留下的诚实经商的风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付梓:古代雕版刻书以梓木为上,后称书籍刊印为“付梓”。

4.杀青:古时把书写在竹简上,为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须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

后泛指写定著作。

5.六书:首见于《周礼》,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

清代以后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指南录后序》1.除:授官。

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

2.缙绅:也叫搢绅,指古代缙笏(将笏插于腰带)、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

3.阃: 统兵在外的将帅。

4.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的名称,相当于现在的“省”。

5.九庙:古代帝王立九庙祭祀先帝,后以此指国家社稷。

6.正丘首:相传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把头朝向洞穴所在山丘。

后多以此表示死于故乡或故国。

《五人墓碑记》1.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每月十六;晦,每月最后一天。

2.编伍:指平民。

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3.谥号:褒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

4.剪发杜门:除削发为僧外,古代男子皆留长发,“剪发”含有自绝于社会之意。

杜门,塞住门,不与外界交往。

《拿来主义》1.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

《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

”(2)指第一;首位。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体面。

《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烛之武退秦师》1.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谏太宗十思疏》1.三驱:语出《易经》“王以三驱”,从三面驱赶野兽,留一面放生。

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廉颇蔺相如列传》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

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

(司空、司徒、司寇、司马)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7.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8.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

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秋水》1.伯夷之义: 辞让君位不受,一是不食周粟而死。

2.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

意为懂得大道理的人,泛指见识广博,学有专长的内行人。

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1.《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

2.夫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3.有国有家者:指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

4.萧墙之内:宫廷之内。

萧墙,古代宫廷内的屏风,一说宫墙;臣子朝见君王,至此而肃然起敬。

《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氓》1.《诗经》为我国最早的诗集。

总共有305篇诗歌,又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三类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