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让听觉和视觉动起来
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中学音乐教案
![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中学音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e6697b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a.png)
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中学音乐教案音乐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艺术形式,早在上古时期,人类就开始创作和欣赏音乐,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利用电子设备让音乐更加精彩,同时也可以通过现代化的视觉呈现方式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
因此,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开拓思维,不断地创新和探索,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一、活动设计在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选择录制一张CD或播放一些音频文件来进行音乐欣赏,让学生通过听的方式进入音乐的世界。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于音乐的需求,因为只有单一的音乐和声音会让学生感到单调和枯燥,缺少生动的表现力。
因此,这里我们提出一种新型的音乐欣赏活动教学方式,即“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让我们通过一次实例来了解这种活动的具体流程和操作。
1、第一步:教师选取一首适合中学生听的歌曲,并下载对应的MV。
2、第二步:由教师播放该歌曲的音频文件,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情感、旋律和节奏等元素。
同时,可以向同学们问一些问题,加深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如“你觉得这首歌曲是哪种音乐风格?”、“哪一句歌词让你触动最大?”等等。
3、第三步:教师播放该歌曲的MV,让学生通过视频的方式来感受到视觉的表现力和情感的渲染。
同时,通过观察MV中的画面、色彩等元素来加深同学们对于音乐的理解。
在此步骤中,可以设立一些问题,如“你认为MV中的画面和音乐之间有什么联系?”、“MV中的色彩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感?”等等。
4、第四步:结合前三步的活动,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并要求他们完成一份音乐欣赏的报告,记录下对于这首歌曲的真实感受,并加深对于音乐的理解程度。
二、教学效果采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的伴奏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感受音乐,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内在精髓和感受到MV中所展示的情感。
让音乐欣赏课“动”起来
![让音乐欣赏课“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732d1d0479563c1ec5da71a0.png)
让音乐欣赏课“动”起来【摘要】音乐欣赏课一直是众多老师认为最难上的一种课型,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学生主要通过语言来阐述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教师过多的语言使学生学习很被动,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应该让学生有效地“动”起来,通过“动”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亲身实践的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探索音乐的各种表现要素,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音乐欣赏课动起来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开发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但是一直以来,音乐欣赏课是很多音乐教师认为最难上的一种课型,学生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低学段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语言上的表达都有着一定的难度。
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用语言来解释音乐,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很被动,很难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那么如何改变以往学生的学习状态,我认为丰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动”态的课堂,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去感知音乐体验音乐,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创造一个“动”态的课堂在课堂中如何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要靠教师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要引导他们对音乐的敏感性。
在课堂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先要创造一个动态的课堂。
1.1 教师要以自己在音乐审美中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控制语调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
1.2 引导学生自主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使音乐欣赏课充满活力。
教师自创设一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说、多做。
可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脚,多种感观多方位参与到乐曲的感知与体验中来,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74daff0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3.png)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盲生是我们社会中的一部分,他们虽然受到视觉方面的限制,但是仍然有着极为丰富的感官世界和对音乐的热爱。
因此,如何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下面,我将从配合多种教学方式、营造音乐氛围、开展音乐启蒙活动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
一、配合多种教学方式盲生缺乏视觉刺激,因此对听觉和触觉的依赖更为强烈。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可以通过配合多种教学方式来刺激盲生的听觉和触觉,从而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
第一种教学方式是唱歌,盲生有很好的音乐记忆力和音乐感受力,唱歌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体验音乐,并且有利于加强他们的音乐语感。
第二种教学方式是使用乐器,通过手指敲击或弹奏乐器可以提高盲生的触觉和听觉体验,例如用手拍鼓或敲击木鱼等。
第三种教学方式是使用音乐作品同时发出文字说明,在盲生听到音乐的同时,读出或用盲文挂起来,让盲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二、营造音乐氛围营造音乐氛围对于盲生来说尤为重要。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造一个具有音乐气息的环境来引导盲生投入到音乐中,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首先,可以在教室里放一些背景音乐,例如:纯音乐、流行歌曲等。
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音乐气息。
其次,可以用音乐图画、音符、五线谱等装饰教室,让盲生在视觉上也能感受到音乐的美。
最后,可以在课堂上从音乐节奏、音高、音量等方面让盲生感受音乐,例如请盲生跟随节拍跳舞、制造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等。
三、开展音乐启蒙活动音乐启蒙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开展一些音乐启蒙活动,让盲生从小培养音乐兴趣,进而"动起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
首先,可以在学校中开设音乐启蒙班,让盲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唱歌、简单乐器的演奏、听力训练等。
其次,可以定期组织音乐比赛和音乐晚会等活动,让盲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最后,可以通过读唱儿歌、唱唱童谣等方式让盲生了解和喜爱音乐。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0a573f8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6.png)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盲生是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和我们一样有对音乐的热爱和渴望。
由于盲生的特殊身体条件,让他们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只要我们精心设计,用心呵护,完全可以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尽情享受音乐的美妙。
我们需要了解盲生的特殊身体条件以及对音乐的感知方式。
盲生依靠听觉来感知世界,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可以通过声音和节奏来引导他们。
盲生对于触觉的依赖也十分重要,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上,可以通过触摸乐器、触摸乐谱等方式来让盲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我们需要为盲生精心设计音乐欣赏课的内容和活动。
在音乐欣赏课上,可以安排盲生参与打击乐器的演奏,让他们通过手部的触摸和感知来感受节奏和音色。
我们也可以通过编排一些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让盲生在音乐的节奏中“动起来”,享受舞蹈的乐趣。
还可以安排盲生触摸乐器的细节和结构,让他们通过触觉来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式。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为盲生创造更多参与的机会。
可以通过现代设备,让盲生用手指在屏幕上触摸不同音符,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演奏技巧。
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盲生呈现音乐会和演出的场景,让他们通过听觉和触觉来体验音乐的魅力。
除了课堂上的活动,我们还可以鼓励盲生参与学校音乐团体和演出活动。
通过参与学校合唱团、管弦乐队等活动,让盲生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演出,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音乐技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在学校音乐会和表演活动中,也可以为盲生特别设置触摸乐器和演出舞台,让他们在舞台上自如地展示自己的音乐天赋和魅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始终需要给予盲生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在音乐欣赏课上,让盲生在音乐中“动起来”,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享受音乐的美妙,还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为盲生提供更多的音乐欣赏和演出机会,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展现自己的价值和才华。
希望所有的盲生都能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感知和表达音乐的美好。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cf28600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66.png)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盲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不能看到,但是他们身上有很多闪光点。
其中,对音乐的热爱就是一大特点。
对于盲生来说,音乐是一种魔力,可以让他们从黑暗中走向光明。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常常很难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为了让盲生能够更好地参与音乐欣赏课程,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方法,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
一、体验乐器音乐欣赏课程中,乐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虽然盲生无法亲眼观察乐器的型号和构造,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触摸和听觉感受到乐器的魅力和特点。
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让盲生亲自体验乐器,让他们感受到乐器的不同材质、大小、形状和声音。
这样一来,盲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欣赏课程中的乐器知识,也可以更好地培养乐感和音感。
二、听音乐互动盲生的听觉比正常人要发达得多,可以听出微小的差别和细节。
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盲生用听觉感受音乐的魅力。
同时,教师可以和盲生互动,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感觉,帮助盲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三、舞蹈动作的指导音乐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舞蹈可以让盲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感觉。
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指导盲生进行简单的舞蹈动作,让他们更好地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感觉,同时也可以锻炼盲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四、制作音乐卡片音乐卡片是一种可以让盲生感受音乐的创意活动。
教师可以让盲生在卡片上用凹凸笔画出音符和节奏,然后用音乐播放器播放相应的音乐,让盲生感受卡片上画出的旋律和节奏。
这样一来,盲生不仅可以更好地领会音乐知识,也可以提高手工制作和触觉感受能力。
总之,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专注力、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同时,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盲生更多的关注和理解,让他们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感受到同样的快乐和美好。
探究大班音乐课中听觉与视觉的互动教案
![探究大班音乐课中听觉与视觉的互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328f3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1.png)
探究大班音乐课中听觉与视觉的互动教案。
一、教案背景本次教学针对大班学生的音乐教育,重点选择了古典音乐中的“小星星”、“欢乐颂”和古代戏曲中的《春江花月夜》等经典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学习。
这些作品都是孩子们比较熟悉,并且在音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作品。
二、教案目标1.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和演奏,培养孩子们的音乐兴趣和欣赏能力。
2.通过视觉效果的呈现,引导孩子们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协助孩子们打下音乐基础,比如八度,大调、小调等音乐基础概念,并向孩子们介绍音乐作品的名称,并适当简要介绍作品背景和创作背景。
2.欣赏环节老师给孩子们播放《小星星》等著名音乐作品的录音,让孩子们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感,了解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音乐作品欣赏的机会。
在播放音乐作品的同时,老师还可以向孩子们介绍音乐作品的起始音符、节奏、乐器演奏的位置等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3.演奏环节在播放完乐曲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演奏。
对于初学者,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音乐韵律和节奏,并分配相应的乐器并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测试,以检验他们的演奏技巧。
4.视觉辅助环节老师可以利用PPT等更具有视觉效果的媒介,播放与音乐作品有关联的画面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比如在欣赏《欢乐颂》时,可以将音乐作品与象征着中国的旅游胜地风景的照片进行组合。
5.合唱学习环节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孩子们需要不断地练习口鼓合作,合唱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学习互相合作,强化协调性和感知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视觉辅助配合学生的演唱,以加深孩子们对歌曲的认识和理解。
6.结课环节在课程结束时,老师可以鼓励孩子们对音乐作品进行分享,并展示孩子们一起完成的音乐作品,提醒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音乐作品和音乐人们进行尊重和理解。
四、教案效果通过听觉与视觉的互动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和文化修养。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fd95d7c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1.png)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刺激越来越多,我们的身体却变得越来越懒惰。
对于盲生来说,他们失去了视觉这个最为普遍的刺激来源,更需要通过音乐等其他方式来补充,并且在音乐欣赏课上让他们“动起来”,可以更好地激活他们的身体,提高他们的感官体验。
我从事义工工作已有多年,一直致力于关注和帮助失明人士。
在其中一个音乐欣赏课上,我得到了一个关于盲生的经验。
在这个课堂上,整个教室内只有我和几名盲生。
我们的指导老师是一位古典音乐专家,带领我们仔细欣赏古典音乐。
最初几个课堂十分平静,很难引起盲生的兴趣。
即使在听了一段莫扎特的曲子后,他们也只是轻怔了一下,没有什么反应。
我想到了一个想法,将音乐与身体结合起来,让盲生们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动起来”。
我向指导老师提议,在欣赏古典音乐的同时,为盲生们提供动态刺激。
通过运动来使身体更敏感,加强音乐和身体之间的联系,创造更多的感官体验。
在下一个课堂上,我带了若干枚小球,开始与盲生跳舞。
初时,他们有些困惑,但很快就开始与我一起舞动。
音乐渐渐变得声势浩大,我们每个人都变得充满了能量,被节奏所征服。
就在当时,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并且盲生们也变得兴奋起来,他们独自跳了起来,甚至开始狂欢般的跳起舞来。
在后续的课堂中,我不断寻找更多的创意来让盲生们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充满兴趣。
我们用带有光线的球、棕榈叶和海胆殻等道具进行音乐体操和钢琴表演,大家的意气风发。
随着每个课堂的深入,我们学到了更多的音乐题材,然后加上动态任务,打破了每个人的身体极限,同时获得了高度情感的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盲生的需求,还发现他们在身体中有更多的天赋和潜力。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更多的刺激,而动态刺激可以使我们的视觉、听觉和身体更加充分地体验音乐。
通过这个过程,我不仅帮助了盲生,还清楚地记住了音乐欣赏应该如何让更多的人喜欢、参与和分享。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和审美能力?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和审美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c184cf4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1.png)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和审美能力?活动简介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和审美能力。
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音乐欣赏环境和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和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听觉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活动内容1. 音乐欣赏角落在幼儿园的教室中设置音乐欣赏角落,通过精心挑选的音乐作品和舒适的环境布置,营造具有艺术氛围的空间。
教师定期更换音乐作品,以满足幼儿的需求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音乐鉴赏活动定期组织音乐鉴赏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
活动中,教师会选择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引导幼儿仔细聆听,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和美妙旋律。
教师会与幼儿互动,询问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舞动音符游戏通过舞动音符游戏,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节奏和音乐的运动感。
教师会播放有节奏感的音乐,然后引导幼儿用身体模仿音乐的节奏,舞动自己的身体。
这样既锻炼幼儿的大肌肉运动,又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通过以上活动,我们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提高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使他们能够细致地感受和辨别音乐中的细微差异。
2.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评价优美的音乐作品。
3.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和协调能力,通过舞动音符游戏使他们对音乐的运动感有更好的表达。
教育效果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们观察到幼儿们的听觉感知和审美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他们在音乐欣赏角落能够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能够辨别出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情感表达。
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幼儿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在舞动音符游戏中,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能够更好地通过肢体表达音乐中的感觉。
总结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培养了听觉感知和审美能力。
我们发现,这种以欢乐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未来,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活动和方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让高中音乐欣赏“动起来”
![让高中音乐欣赏“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6d3a8628f8c75fbfc77db2e8.png)
让高中音乐欣赏“动起来”摘要: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应遵循音乐课的教学规律,依据音乐课的教育目标,结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成为欣赏课的主体,其核心也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自主;音乐欣赏;主体;教育模式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编撰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文件汇编》中提出,普通高中音乐课形式为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是使学生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但要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很不容易,它不单是一节唱歌课、器乐课、音乐知识课、或是舞蹈课,而是一节综合课程。
那么如何进行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呢?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许多教师热情高涨,使出浑身解数试图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而学生却往往是正襟危坐,死气沉沉。
少有双边互动,常常出现任凭讲者“风吹浪打”,听者“我自岿然不动”的现象。
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违背了教学规律。
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成为音乐欣赏的主人,则是摆在我们的面前的新课题。
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课必须遵循音乐课的教学规律,依据音乐课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教师要敢于打破框框套套,冲出固定教学模式的限定,创造出来符合音乐教学规律的新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一、身体“动起来”我国音乐家赵宋光先生这样说:“假如你能把音乐不仅仅理解为听觉的艺术,而且进一步理解为运动觉的艺术,那么你对音乐美的理解就大大深化了。
”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表明:这个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情感更加丰富多彩,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觉能力很强,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强烈,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
因此,我们要在音乐欣赏课堂中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欣赏音乐作品必然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自然、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还要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等等。
让音乐欣赏动起来的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精选
![让音乐欣赏动起来的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27cb95c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9.png)
关于让音乐欣赏动起来的音乐教学反思一、“动起来”加深感受了歌曲欣赏歌曲,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的理解。
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
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
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
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如:欣赏《嘀哩哩》出示歌谱后,六个人一小组游春,不要求每个同学的动作都一样,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
只要他们能被歌曲的情绪感染,在教室里自由自在地创造“春天”。
而在欣赏完《可怜的秋香》后,要求每一小组推荐一人朗读歌词,朗诵时让他们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不要求语调统一,但要投入,最后还要谈一谈为什么这样朗读。
二、“动起来”表现了音乐语言音乐作品是靠音乐语言来表达的,音乐语言包括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歌词等。
通过多媒体营造一个与音乐情绪相符的环境气氛。
然后根据音乐情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做伙伴扮演角色,随着音乐“动”起来,增强学生对音乐语言表现能力。
如:《可怜的秋香》中设置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听音乐,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如太阳、月亮、星光、金姐一家、银妞一家、可怜的秋香和一群小绵羊。
在“动”中,学生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教室,完全融入了悲苦、凄婉的音乐氛围中。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林其境的感受到不同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不同音乐内容。
体会到歌曲的小调色彩,4/4拍旋律的悠扬、柔和,缓慢的速度、忧伤的情调等等。
而在欣赏《嘀哩哩》时,让学生讨论选择歌名,学生在讨论中,结合歌曲的情绪,发现小黄鹂“叫声”比“找春天”的旋律更欢快。
从而体会了这首歌是二段体歌曲,应选择比较欢快的'小黄鹂的叫声“嘀哩哩”为歌名。
三、“动起来”,塑造了音乐形象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等来塑造的,它可以在人的想象和记忆中产生,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动”是把联想进一步深化的过程。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eed5d98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17.png)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
盲生是一群用手和耳朵来感受世界的人,他们在学校里面的课程同样需要体验到快乐和认知的乐趣。
音乐欣赏课上是盲生们感受音乐的好地方,而如何让盲生们“动起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节拍,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首先要把握盲生的视觉障碍,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感受音乐,如通过触摸和听觉来感知音乐的强度和速度,或者通过闻香识曲等形式对歌曲的演唱样式进行辨识。
同时,为了让盲生们更好的感觉音乐,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具有感官刺激的方式。
例如,针对盲生听觉灵敏的特点,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音乐把节奏快慢调整成不同的强度,通过增加、减少、迅速变化的音量和使用醒目的颜色来引导盲生“感觉”到音乐的变化和波动。
又比如,利用安分守己、稳健优雅的广场舞和现代流行舞,等不同的舞蹈方式可以让盲生们不断接触和感受到各类节拍和节奏,准确把握到音乐的“脉搏”。
除了课堂内的教育,我们也可以增加音乐欣赏课外的活动,邀请一些乐手、歌手来校提供演出。
这些演出不仅可以让盲生们体验到音乐盛宴的狂欢,还可以通过亲眼看到音乐家演奏的方式,深刻理解音乐中的曲调和情感。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除了给盲生带来快乐和学习的体验外,还可以让大家更好的认识这些特殊而又珍贵的同学,增加彼此的交流和互动,让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和信任的大家庭。
让孩子在音乐欣赏中动起来 ——浅谈小学音乐课中的欣赏教学
![让孩子在音乐欣赏中动起来 ——浅谈小学音乐课中的欣赏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e413a1f7b90d6c85ec3ac6cc.png)
让孩子在音乐欣赏中动起来——浅谈小学音乐课中的欣赏教学摘要】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只要精心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听觉视觉【正文】引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
“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欣赏教学重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而以往的欣赏教学大都处在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欣赏教学以听为主,而且是学生被动的听为主,缺乏学生主动与音乐的交流与共鸣,导致学生对欣赏过的音乐没有深入的认知,有听没有赏,不能够认真体验音乐带来的各种情感体验,也就不能真正从音乐欣赏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欣赏教学再实践不同教具综合运用1、乐曲和乐器赏曲目的选择和再加工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基础。
首先,从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
由于各个教师具备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不一样的,对音乐本身也都有自身独特的体验和偏好,对课堂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技巧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
其次,注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的情况。
2、教具和学具针对音乐欣赏的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具学具,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4ca6c80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7.png)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音乐欣赏课对于盲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不仅能够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由于盲生无法通过视觉接触到音乐的形式和节奏,他们在音乐欣赏课上常常感到“孤立”和“被动”。
我们有必要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能够“动起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我们可以通过引入身体律动和舞蹈等元素来激发盲生对音乐的兴趣。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活泼、节奏明快的音乐作为教材,结合简单的舞蹈动作,让盲生在音乐的节奏中跟随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
可以通过指导盲生的身体动作和技巧,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让盲生参与到音乐演奏中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乐器演奏活动,让盲生亲自演奏乐器,感受到音乐的乐感和节奏。
可以选择一些易学易演奏的乐器,如口琴、小手鼓等,为盲生提供机会去亲手感受音乐的乐趣。
可以借助一些辅助设备,如盲文乐谱等,帮助盲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音乐演奏技巧。
我们还可以通过音乐创作来提高盲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可以引导盲生通过自己的声音和肢体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组织一些创作的活动,如编写歌词、创作简单的旋律等,让盲生从中体验到音乐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可以鼓励盲生将自己的创作作品进行表演和分享,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作品为他人带来的喜悦和共鸣。
我们需要注意创设一个有盲生参与的音乐欣赏环境。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盲文资料,如盲文乐谱、盲文歌词等,帮助盲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音乐知识。
可以配置一些辅助设备,如盲人钢琴、盲文乐器等,让盲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和操作音乐设备。
需要注重对盲生的指导和支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cefc019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c.png)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能够传达情感,唤起回忆,甚至让人感受到幸福与快乐。
对于视障人士来说,享受音乐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在音乐欣赏课上,盲生们通常无法像其他同学那样通过观察和看谱来感受音乐,这给他们的音乐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也能够“动起来”,尽情享受音乐之美。
要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乐器和器材来帮助盲生更好地感受音乐。
盲生无法通过直接观察乐谱来理解音乐,但是通过触摸和感知乐器的振动和音响,他们也能够获得音乐的美感。
学校可以准备一些适合盲生使用的乐器,比如敲击乐器、摇晃乐器等,让盲生们在课堂上亲手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还可以提供一些特制的音乐器材,比如触觉音乐琴、震动声音棒等,让盲生们可以通过触觉方式去感知音乐。
要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就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体验机会,帮助他们用身体去感知和表达音乐。
盲生无法通过视觉去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律动,但是通过身体的运动和感觉,他们同样可以领略音乐的魅力。
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可以引导盲生们进行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摆、跳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
也可以组织盲生们参与一些打击乐合奏的活动,让他们通过敲击乐器来体验音乐的魅力,释放内心的激情和情感。
要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还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来激发盲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选取一些富有节奏感的音乐作品,比如鼓点明快的民族音乐、欢快轻快的拉丁舞曲等,让盲生通过音乐的节奏感去感受和表达情感。
也可以引导盲生们通过声音表达情感,让他们用自己的声音来模仿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通过发声和呼吸来感知音乐的美妙。
还可以通过音乐游戏和互动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让盲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神奇,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要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论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视听结合
![论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视听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ba161d0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4.png)
论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视听结合小学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孩子们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而视听结合是这一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视听结合指的是将音乐与图像、视频等视觉元素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欣赏。
接下来,我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讨论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视听结合。
一、视听结合的理论基础音乐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需要通过听觉感受来体验。
然而,只有通过视觉的辅助,在听觉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元、更深入的理解,才能真正提高孩子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视听结合在音乐教育中被视为重要手段之一的原因。
视听结合不仅可以增加音乐课的趣味性,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素养。
视觉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将音乐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加深对音乐的感受。
如将一首古典音乐与它所描绘的场景搭配起来演示给学生,让学生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音乐的背景、时代特色和音乐家的创作理念,进而激发学生的感情和联想,获得更加广泛和深入的音乐体验和感受。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视听结合的实践在实际教学中,视听结合是非常常用的教学手段。
具体操作包括:利用多媒体设备,搭配音乐,让学生观看规定的画面或者视频作品,形象生动地展现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和魅力;让学生听一首音乐之前,先放映与音乐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的内涵;利用影像技术,让学生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看到音乐家的弹奏、指挥和动作,向学生展示音乐家们在演奏的过程中的特征、表情和动作,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表达的情感和特点。
具体的教学案例,比如选取一支优美的音乐,通过放映一段绿野仙踪的片段进行视频配合,让学生看即能看到片段的画面又能听到音乐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情景,更好的理解音乐背后有意要表达的含义;或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弦乐四重奏,同时让学生看到这几位音乐家演奏时候的神态和动作,学生从视觉上看到音乐家的神态形象和专注力,生动深刻地感受到音乐家对音乐的热情和投入,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幼儿的听觉感受和情感表达?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幼儿的听觉感受和情感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2ec8eca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6.png)
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如何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幼儿的听觉感受和情感表达?活动简介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音乐欣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听觉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音乐的律动和旋律的表达,引导幼儿思考、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活动内容1. 热身活动:音乐的律动在活动开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热身活动,通过简单的音乐律动游戏,让幼儿们感受音乐的律动。
我们播放了一首活泼欢快的音乐,让幼儿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动作,如拍手、跳跃、转圈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听觉感受和肢体协调能力。
2. 音乐欣赏:情感表达在音乐欣赏环节中,我们选择了一些具有情感表达力的音乐,如慢板、快板、欢快、忧伤等。
我们让幼儿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音乐,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情感。
有的幼儿会跟随音乐的律动摇晃身体,有的会用手做出表情和动作,还有的会有些害羞地轻声哼唱。
通过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幼儿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思考和分享在音乐欣赏后,我们组织了小组讨论环节。
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轮流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情感表达方式。
这样的讨论不仅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让他们进一步思考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我们引导幼儿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并互相交流、讨论。
通过思考和分享,幼儿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4. 创意表演:展示才艺为了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我们安排了一个创意表演环节。
幼儿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和表演形式,如舞蹈、演唱、乐器演奏等,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情感表达。
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幼儿的音乐能力,还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在音乐欣赏中培养了幼儿的听觉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
幼儿们通过热身活动感受音乐的律动,通过音乐欣赏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和创意表演进一步思考和展示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们的音乐欣赏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446a8c0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8.png)
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在音乐欣赏课上,让盲生“动起来”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
不同于普通学生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来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旋律,盲生只能依赖听觉来感知音乐。
因此,我们需要采用一些创新的方法,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能够“动起来”。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引导盲生跳舞的方式来让他们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动感。
在课上,老师可以准备一些优美动感的音乐,然后引导盲生跳舞,帮助他们感知音乐的节拍和节奏。
同时,老师也可以使用一些有节奏的方式来演示和解释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比如通过手势或用助手敲打教学板。
其次,老师可以组织盲生进行音乐游戏,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音乐欣赏课中来。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抓鸟的游戏来演示半音阶的概念。
老师可以用人声或钢琴演奏一首半音阶旋律,然后要求盲生抓住旋律中的一些音符,就像是抓住飞鸟一样。
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锻炼盲生的听力,还可以增强他们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理解。
最后,老师可以带领盲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声音合成和创作。
因为盲生对于声音的感知非常敏锐,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他们参与到音乐创作中。
例如,可以通过合成不同的声音来制造一个完整的乐曲。
老师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声音合成器来让盲生尝试创作不同的声音,然后将这些声音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音乐作品。
综上所述,让盲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需要采用一些创新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可以通过跳舞、音乐游戏和声音创作等方式,帮助盲生更好地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音乐欣赏课中来。
这不仅可以丰富盲生的生活和学习体验,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
![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1128d7cf58fafab069dc02d2.png)
从不像其他老师一样,要求学生
坐姿端正,手放到背后,相反,
让他们选择舒服放松的姿势,鼓
励他们随着音乐摆动身体,特别
是面部表情,要随着音乐的变化
而变化。只有“动情”,才能让学
生听进去,记忆深刻,并把自己
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表情,传递给
身边的人,形“共情”。
三、“身动”是音乐欣赏的
永动机
音乐
“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
是,我把这些新媒体请进课堂,
让它们“为我所用"°在七年级欣
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我展
示了 “抖音”中拥有148万粉丝的
钢琴大师郎朗的视频9短短十秒 的视频,让座位上的学生坐不住
了, “瞧他的手速”,“好震撼
呀”,“这
了”
学
的 中,我 他们“心动”
了 9这,我时的展示黄河 不的视频,轻轻的对学
们说:“你们想不想听听用音
,过我们的教
中
的音乐欣赏
欣赏,
让
我们教 欣赏 中
的
,是一种以+
”为的的教
的
,让
,程 I 了 “音
乐的 ”,+
”,彳
音乐欣赏课为了 的+
课”
最新 课标的 实
要求,以音乐欣赏课的现,
在 时的欣赏课教 中
总结了 "心、情、
”的
“三”教 ,让音乐欣赏课堂
起来”,指导 运
的 感受 欣赏音乐,
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好的乐器。欣赏进行 ,乎
所有同学都能随着音乐踏出整齐
划一的步伐。随着音乐 度、速
度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调
整自己的动作,不知不觉的 脚
打拍子,摇晃身体, 者做出
让欣赏课“动”起来
![让欣赏课“动”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d619d7c908a1284ac85043d9.png)
让欣赏课“动”起来——在活动中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木偶的步态舞》设计思路传统音乐欣赏课大都局限于单一的“听”。
但学生天生活泼,爱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不可能整堂课都安安静静地作在座位上欣赏音乐。
根据儿童以上这些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他们把听到的音乐及时对音乐的感受用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充分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鼓励学生跳、唱、说、演,把学生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音乐知识,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小学阶段的欣赏一定要在聆听中交给学生一定的任务,让他们无声的参与,如果光是强调安静聆听的话,学生会听得无趣。
所以在每一次欣赏中,教师要善于找准突破的点,用有效的活动调动学生有效参与聆听。
《木偶的步态舞》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于1910年为其爱女写了题名为《孩子们的角落》(也译作《儿童乐园》)的钢琴曲集,《木偶的步态舞》是曲集中的最后一首。
曲中大量运用切分音和带顿音的八分音符,这是美洲黑人糕饼舞音乐的常用节奏,因此这首钢琴小曲成为欧洲音乐作品中吸收黑人舞蹈音乐的先例。
乐曲正以此描绘一个红眼黑面、毛发耸然、外形。
让身体随音乐动起来在《木》是一首节奏鲜明的乐曲时,全曲出现了许多的切分音节奏,生动地表现木偶那种轻盈活泼而又带几分滑稽可笑的步态。
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学生就会进入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体验音乐的情感。
运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可以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随音乐做身体律动听音乐即手舞足蹈,让孩子“闻乐起舞”。
我认为学生应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运动。
根据音乐的变化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音乐能加深学生对音乐音乐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结构。
孩子们对木偶的形象往往十分感兴趣,木偶的活泼可爱,动作的机械性是他们感兴趣的焦点。
因此我就以木偶舞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在听懂音乐的前提下进行木偶动作的模仿。
可爱的、机灵的、滑稽的等等动作还可以根据音乐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欣赏课让听觉和视觉动起来
以人为本的新教学观是现代教学观点的核心。
它认为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是一种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来促动主体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实质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持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个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
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
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
如果过度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的听,着仅仅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
如果能使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的协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
能够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
这些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
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
所以,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
有一项调查显示:视听与只听获得的收益,视听明显大于只听效果。
而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学生积
极的参与。
新的课程中也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与参与空间。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可参考:
第一,角色转换。
即以学生为本体,改变以往被动的角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问题,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
组织学生生机勃勃的参与,带给学生以快乐,使课堂内充满笑声。
师生共同讨论,教学容量大,学生印象清晰、受益匪浅。
第二,设疑。
这是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提出问题。
设疑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是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找到准确的答案。
“疑”能够是针对教学重点而设,也能够是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还能够为启发诱导加深印象而设。
第三,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但仅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动力就能够利用多余课内教学时间的多少倍,去寻找比音乐课堂内多若干倍的音乐作品。
传统的音乐教学把内容与注意力重点放在过去是被中西文化的阐释或演绎,而这些东西虽具历史性,不过历史感太沉重,与现代生活的艺术相隔的时间太过久远,无法跟上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学生前进的脚步与需要。
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但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中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兴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的社会价值的理解。
”所以,我们作为基层教学中的一员,要持续创设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