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语文观”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思考
427 ) 54 0
、
( ) 语 文 学科 的 特 点 决 定 的 二 是 “ 程 标 准 ” 出语 文 学 科 的性 质 特 点 是 :语 文 是 最 重 要 课 指 “ 的交 际工 具 , 是人 类 文 化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工 具 性 与人 文 性 的 统一 , 语 文 课 程 的 基 本 特 点 。 ” 是 现代 著名 学 者 夏 丐 尊 先 生 在 《 习国 文 的着 眼 点 》 文 中指 出 : 国文 科是 语 言 文 字 的 学科 , 学 一 “ 除 去文 法 修 辞 等 部分 以外 , 无 固定 的 内容 。只 要 是 白纸 上 写 并 有黑 字 的东 西 , 当做 文 字来 阅读 、 味 的 时候 , 么都 是 国文 课 玩 什 的 材料 。 他说 的就 是 “ 语 文 ” 问题 。 体 说 来 , 语 文 就 是 ” 大 的 具 大 指 凡 对人 的语 言文 字 能 力 、 想 情 感 、 德 修 养 等 方 面 产 生 影 思 道 响 的 一 切 书 面 的 、 书 面 的 材料 , 应 是 语 文 课 学 习 的 内容 。 非 都 ( ) 语 文教 学 对语 文 的漠 视 淡 化 现 状 决 定 的 三 是 因 为 汉语 文是 母 语 , 牙 牙 学 语 开 始 , 说 汉 语 , 说 、 从 就 会 会 写 , 达 上 不 成 问题 , 文 没 有 什 么 可 学 的 ; 使 努 力 学 习语 表 语 即 文 学 科 , 常 的考 试 课 本 上 的 内 容也 不会 考 多 少 , 与不 学 没 平 学 有太大的差别 ; 即使 知 道 语 文学 科 重 要 . 考 分 值 所 占 的 比例 高 也 相 当 大 , 时 即 使 不 认 真 学 习 , 高 三 现 用 功 , 突 击 会 战 平 到 搞 也 来 得 及 , 必 平 时 浪 费 太 多 的 时 间 : 文 学 科 的考 试 机 制 制 何 语 约着 语 文 的课 堂 教 学 , 果 在 教 学 中 渗 透 高 考 知 识 点 . 堂气 如 课 氛可 能 枯 燥 无 味 ; 果 不 渗 透 高 考 知 识 点 . 文 教学 又脱 离 高 如 语 考 实 际 , 学 生 在 考 试 中失 掉 一 些 分 数 . 盾 的 教 学 思 想 。 让 矛 导 致对语文学科产生偏见。 因此 , “ 语 文 ” 来 指 导 我 们 的 语 文 教 学 . 以 大 观 是语 文 教 学 改革 的必 然 趋 势 和 有 效 途 径 。 二 、 何 在 教 学 中 实施 大 语 文 观 如
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在当今教育领域,“大语文观”正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
它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狭隘范畴,将语文学习融入到更广阔的生活和文化背景中。
那么,在大语文观的引领下,语文教学又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和新特点呢?大语文观强调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和教材,而应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无尽的素材。
从日常的交流对话,到街头巷尾的广告标语;从影视作品中的精彩对白,到网络世界的多样表达,处处都蕴含着语文的元素。
例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一天的经历,这其中就有叙事、表达情感和观点的语文实践;走在街头,店铺的招牌、宣传海报上的文字,既体现了语言的创意,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特点。
在大语文观下,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侧重于对教材中有限篇章的分析和解读,而大语文观则倡导广泛阅读、多元阅读。
学生不再仅仅阅读文学作品,还包括科普文章、历史传记、新闻报道等各种类型的文本。
通过广泛阅读,学生能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大语文观更加注重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深度阅读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培养批判性思维。
比如,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人性的复杂,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而广度阅读则鼓励学生涉猎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作品,感受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
写作教学在大语文观下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命题作文,而是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灵感。
一次旅行的见闻、与朋友的一次深刻交流、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写作形式也更加多样化,除了记叙文、议论文,还包括书信、日记、文学创作等。
大语文观还促使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与数学、科学、历史、艺术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数学中,清晰准确的解题步骤和思路表达需要语文能力;科学研究报告的撰写离不开语文的规范和准确;历史文献的解读需要良好的语文素养;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论也依赖于语言的表达。
“大语文教育”背景下的跨学科语文教学
“大语文教育”背景下的跨学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论文“大语文教育”背景下的跨学科语文教学张晨“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还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
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允许对课程设计做出不同的尝试,各学科的课程设计可以打破学科界限,进行相互渗透和整合,而跨学科课程方案便在这种理论下应运而生。
一、跨学科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近年来,中外教育部门都开始有意识地淡化专业界限,设置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基础教育理应逐渐向高等教育靠拢,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因此,可以说跨学科学习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通过其他学科来学习语文当然也是可能的。
同样,语言文字也是其他各学科知识的载体,各学科教材可以说都是用语言写成的,那么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同时应该也都能学习语文。
换言之,各学科知识的获得可以说是以语文学习为基础的,而反过来,各学科的优秀教材也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素材。
所以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整合学习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
二、跨学科语文教学的学科整合方向“大语文教育”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整合不只局限于语文学科内部,即单篇课文的整合、专题的整合、模块的整合、必修与选修的整合,更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的整合。
首先,语文学科与传统领域学科的整合。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文史哲向来是不分家的,例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为它既是杰出的史学著作,也是不朽的文学经典,很难将其单独划归于某一单一学科。
再如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有鉴于此,语文学科和历史、政治、地理学科的教材完全可以相互渗透,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也都存在着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为适应这一改革,语文教学也必须改革旧的完全依靠教科书的模式,代之以一种全新的“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观是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将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过去的语文教学,由于教学内容过于狭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考试内容又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把学生圈在一个小圈子里,只教课本上规定的内容,对考查的内容重点讲,其他内容粗讲或干脆不讲,加上考试手段的单一,使语文教学走入一个误区:重知识,轻能力;重基础,轻写作。
许多学生学习了九年语文不会写一个“合同书”、一个“民事诉状”,甚至连个人总结都写不好,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我们现实生活不相适应,怎能不令人对语文教学表示担忧呢?实施“大语文教育”则很容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因为它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学可语文的渠道,就连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际活动都是学语文的好机会,如交谈、致辞、开会、打电话、看电视、看书报、写信……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用报纸作学习语文的第二教材首先,报纸有利于架设从小语文教育到大语文教育的桥梁,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要形成一种内存的语文素质,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训练,还要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到社会生活的海洋中去学语文,而报纸是反映社会、报道生活的,恰好能负担起从“应试语文”到“生活语文”的转化任务。
报纸肩负着传播政治、经济、文体、科教、军事等信息的重任。
学生通过读报,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一种实际语文交际能力。
大语文观下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录。后来学生都 以《 我 的新发现》 、 《 有趣的实验》 等题 目写成 作文 。这些作文 容真实 , 富有 实感 , 他们从不 同的方面写
自己的重点 :有的侧重于怎样捉 昆虫 ,在捕捉 时的心里感
观察昆虫 的动静 。实验证 明, 会使人手痒和感到不舒服的芋 子皮等 , 同样也会使一些昆虫害怕和受伤害。在整个 实验过 程 中, 学 生兴趣浓厚 , 动手积极 , 观察仔细 , 并有 同学负责记
理解 与掌握 , 并能提高知识 的运用 能力 和迁 移能力 , 为学生
的全 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下面就谈谈在“ 大语 文观” 的指
刘 艺娇
为了开拓学生 的生活空 间 ,使学生 的习作真 正展现生
活风采 , 我们应多关注其他学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点 , 利用 其他学科资源丰富学生 习作素材。如劳动课上学的新本领 , 科学课上的各种 实验 , 美术课上精美的小制作 , 体育课上的 活动等都可成为学生习作 的材料 。 有一 次我看到班级 同学 带了不少 瓶瓶罐罐来 学校 , 一 打听, 他们带 的是盐 、 油、 洗发水等 , 原来下一节科学课要做
在近 几年来 的语文教学实践 中,我有意识 的加强小 学 语文和其 他学科及学生生活的整合 ,重视对教材知识 内容 的拓展与补充 , 改变 以往单纯死教语文知识 的不 正确做法 , 更有 效地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语文学科 知识 的
罐, 冉往塑料罐里注入适量 的用芋子皮制成 的“ 药液” . 仔细
“ 大语文教 育观 ” 主张语文教 学 以课 堂教学为轴 心 , 向 学生生活 的各个领域拓展 、 延伸 , 全方位地 与学 生的学校生 活、 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 并把教语 文同教做 人有机结合起来 , 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 、 发展智
树立大语文观_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新教材将语文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调整为“语文是培养素质的重要手段”,这意味着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学科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学科,语文素质的培养是人类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而我们语文教育的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的,这是因为:我们的教,基本上还处于被动状态。
在语文课本面前,教师处于被动状态,完成着一篇篇课文的程式化的分析、讲解,心里总在盘算,把书教完,然后投入总复习;而所谓总复习,又是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和学生一头扎进某些资料的题海之中,做完了一册又一册;而临近中考,各地的试卷纷至沓来,于是教师忙着组织测试、阅卷、讲评,一份又一份。
最后,惶惑地看着学生走进考场,心里茫然地占卜着自己为教的命运……学生的学,基本上处于无趣味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规规矩矩的正襟危坐,接受,同化,记忆和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不起兴趣,有时却还要硬着头皮记那没完没了的笔记。
有的阅读试题,让学生如堕五里云中,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听了老师的讲解,似乎还不能自圆其说,只好认可,实在乏味。
我们常听有些学生说:“学了十几年语文,现在倒不知道语文怎么学了。
”真叫人心寒……面对着语文教育的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语文素质培养,需要有更为自由广阔的空间,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全面地培养学生素质。
那么如何开发语文大课堂,扩大语文学习空间?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呢?不妨从以下方面作些尝试:第一、开设语文活动课这里的活动课主要指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与传统的必修课有明显的区别,它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了学生自主实践,而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以学生的自我活动为主的。
在这些课上,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例“小记者行动“、“编写手抄报“、“快速阅读“等专题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感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大有用武之地,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又觉得很实在。
基于新课标的大语文教育观下中职语文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探索
基于新课标的大语文教育观下中职语文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探索李卫卫(中华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京210012)[摘要]“一轴心、四结合”是职业学校大语文教育的实施模式,它强调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教语文与教做人有机结合,语文学习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读、写、听、说有机结合。
从中职语文的学科定位、教学评价现状及评价方式几个方面对基于这一模式的教学评价作了探索。
[关键词]中职语文;大语文教育模式;教学评价;多元化[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08-0218-02“一轴心、四结合”是职业学校大语文教育的实施模式,它强调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教语文与教做人有机结合,语文学习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读、写、听、说有机结合。
这一理念是职业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那么基于这一模式的教学评价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革新呢?下面我将从中职语文的学科定位、教学评价现状及评价方式的探索几个方面阐述观点。
一、中职语文的学科定位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
提高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与形成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其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
在培养语用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情感体验,接受熏陶感染,使思维能力、审美情趣,以及传统文化素养在润物无声中逐渐形成。
正因如此,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应该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此过程中,思维素养自然得以提升。
这对职校一线老师提出了注重语言文字实践、情境体验浸润、突出“语文味”的教学要求。
三分语文:大语文观下的课程重构——重构语文课程 促进深度学习
l 【 名 校 课 改 】 l
责任编辑 王结东
三分语 文 : 大语文观下 的课程重构
长期 以来 , 语文教 学靠 的是一 个教材 、 一个大纲 、 一本教 学参考书。 因此 出现 了教语 文就是教 “ 教 科书” ; 语文答
案“ 公式化” , 不敢越“ 参考 书” 半步 ; 语文分析 出现 “ 假、 大、 空” , 伴 随些许“ 政治 口号” 。语文课程设计 固化、 单一 的模
力的培养和训练。 本 项 目的 设计 符 合课 程 重构 的基 本 理 念 。 从 形 式 上 看, 本 项 目是 国家 课 程 校 本 化 的 过 程 ; 从 内容 上 看 , 是 学
追求“ 社会要求 、 学科要求 、 学 习要求 ” 三者的均衡 , 在提 升学生深度学 习能力 的同时 。 带动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整
科 内容 与教授者 、 学习者 的经验 和体验 的统一 , 显性 与
隐性 课 程 并 重 , 学 校 课 程 与 校 外 课 程 的有 机 整 合 ; 从 效 果上看 , 不 仅 强 调 目标 与 计 划 的 落 实 , 还 强 调 课 程 建 构 的过 程 价 值 。 二、 课程重构意 图 本 项 目从 大 语 文 教 学 观 出发 ,根 据 我校 学 生 特 点 , 实施三分语文课时制 . 将 语 文 教 学 分 成 独 立 且 又 联 系 的
个 语 文 课 程 的建 设 。
一
、
课 程 重 构 背 景
从 当前 语 文 教 学 现 状 来 看 , 即 使 正 在 推 进 新 课 程 改 革. 学 生对 学 习语 文 的厌 倦 和 由此 产 生 轻 视 语 文 的现 象 还 是 很 普 遍 。本 项 目建 设 的 目的 , 在 于 建 立 起 基 于 大 语
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是一门具有重要性质的学科,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落实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本文将从大语文观的角度来谈论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什么是大语文观?我们所谓的大语文观,是指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不仅仅是学生对于语言符号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打通理解,影响和感悟能力的提升,即语文课堂是学生探索自我、认识社会的重要平台。
大语文观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理念,更是教育的理念,要求学生学会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二、大语文观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大语文观强调语文教学不应该是简单地讲解语文规则,而是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认字到“读句,悟意,明理”,使他们能够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因此,大语文观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思辨、感悟和表达能力。
大语文观强调的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提高,更注重学生认知和思维层面的提高,即锻炼学生复杂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理解、感悟和表达文字的能力,这样便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课文内涵,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从而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
2.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大语文观强调语文学科的全面发展,它不仅关注文字的纯熟和应用,还涉及到对于生活和社会的认知,帮助学生积极认识社会,探索问题,提高思维水平。
这样的语文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对于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从而培养更具有实践能力的未来的人。
3.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在大语文观下,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写能力为目标,并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例如利用互联网、教育软件和网络课程框架等,加强学生的语文训练,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
大语文观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大语文观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在大语文观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教育界逐渐提出了大语文观的理念,即将语文教学从简单的文字阅读拓展到更广阔的人文视野和思想境界。
在大语文观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首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文字的解读和理解,而在大语文观下,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的美、思考作品所传递的深层次的思想和价值观,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多媒体展示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读文本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大语文观下,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使学生不仅仅是消极地接受和理解文本,还能够对文本进行评价和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内在逻辑,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等进行分析和解读,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通过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并和同学进行讨论和对话,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大语文观下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通过阅读来感悟人生、传播文化、培养情感和情操。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历史文化、社会风貌等,培养学生的历史和人文关怀。
同时,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以及其对我们当下生活的影响。
除此之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要重视跨学科的融合。
(完整版)“大语文教育”刍议张孝纯
“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以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
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大规模培养的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显然,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的、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能力和智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语文课,对上述任务的完成肩负着重大责任。
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只让学生读几本语文课本、每年在作文课里写十几篇短文的旧式语文教学,能担当这样的重任吗?绝对不能!为了培养出大量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学校中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必须改变,中学语文教育也不例外。
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中学语文课的改革就不应当总是仅仅从微观着眼,而应当更多地从宏观着眼,使微观方面的问题接受宏观的合理控制。
这样,中学语文课就必然要冲破当前的“狭的笼”,而走入“大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
而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旧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破除,新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死守着当前的“狭的笼”,只求在局部或细部修修补补,那么,改变旧的思想、内容和方法,便会大半流于空谈。
“大语文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呢?从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出发,着眼于可以预见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以为,我们目前应当大力提倡的“大语文教育”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1联系社会生活;2着眼整体教育;3坚持完整结构;4重视训练效率。
多年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封闭式的,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地读文、作文。
“大语文”教学观背景下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在班 内设立 图书角 , 每个学生拿 出 自己喜爱 的图书在班级 图书角交 流 、 推介 , 办读书博览会 , 流 自己在读书 活动 中的 举 交 心得体会, 在班级 中形成 良好的读 书氛 围。 利用学 校的多媒 体教学 和 网络 系统 ,充 分发挥 多媒体平 台、 电视 、 广播 、 报刊杂志及校 园里 的时事报廊 的作用 , 通过 “ 看 新 闻、 评时事 ” 的活动 , 来培养学 生关心时 事政治 的好 习惯 , 将 学 生 的视 野拓 展 开 。 寒暑假是拓展 阅读面的大好时机, 学校利用寒暑假开展假期 学生 网上读书活动 , 开展 网上征文活动, 学生参加网上读书活动, 可作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及学 习生活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考核 。 这些活动不仅较好地推 动了学生 的阅读兴趣 , 在校 园形成 浓厚 的读书氛 围 , 推进 了校 园文化建设 , 更 培养 了学 生的学 习 能 力 , 正提 升 学 生 的道 德 情 操 。 真 ( ) 四 创办文学社等各类社 团 , 抒写真 、 、 的校 园语文生 善 美 活 。成立演讲与 口才协会 、 主持人协会 提高学生 的口头表达能 力; 创办文学社 , 加学生 习作 、 增 学生新 闻 、 生学习体会 等 的 学 登载 比例 , 给学 生更 多的表现 自己的机会 , 每次 文学社 刊物 出 来之后 , 必分 发到班级 作为学生课外读物 , 扩大刊物 的影 响 , 吸 收更 多文学社社员积极投稿 。在编稿 、 组稿过程 中, 我们发现 了 许多平时课堂作文无法看到 的好文章 , 了解 了学 生的真实心理 状况 , 适时引导他们涤 荡丑恶 , 激扬真 、 、 , 善 美 在学校 营造 良好 的文 化 氛 围 。 ( ) 五 开展校 园公共 场所 命名活动 , 营造使学生感 到亲切的
大语文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课程基地建设方案
二、概念界定
❖ 二、概念界定
(一)“大语文教育”的概念提出及研究现状
❖ 1.概念提出
❖
“大语文观”和“大语文教育”的概念首先由邢台市第八 中学特级 教师、“大语文教育”实验研究组组长张孝纯 在本世纪80年代初提出。张孝纯(1926—1992), 名世继,河北丰南县人,曾多次担任全国中语会理事、河 北省教育学会理事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会委员等重要 职务。
二、概念界定
❖ (二)新课标下“大语文教育”的内涵拓展
❖ “大语文教育”首先应该是“全民语文”, 具有综合性;其次“大语文教育”还要重视 人文教育的培养,语文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 育必须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结合起 来,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做人和作文 是一致的;“大语文”的外延即我们的生活, 我们应该树立语文课程的资源意识,在教学 过程中注重利用周边的学习资源,从而丰富 我们的语文教学。
四、建设内容
❖ 1.乐慧听说课程群 ❖ (1)课程目标
❖ 乐慧听说课程群的开设旨在通过听说训练,让学生 达到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耐心 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 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 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 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根据需要调整自 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四、建设内容
❖ 本课程重点是引领学生学会有效、准确地表 达自我思想,简洁、生动地传递信息,能根 据不同的需要,灵活、有条理地组织表达内 容。让学生自主选定角色,本课程持续学生 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为 学生创建自主交流、表演故事的平台,培养 学生表达与表演的能力。(8课时)
四、建设内容
一、背景和基础
大语文观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思考
大语文观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思考作者:李辉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02期一、大语文观何为“大语文”观?所谓大语文,其实是“大语文教育”的简称。
这一概念是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是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教育教学思想,该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开拓和延展,将他们的学校和家庭生活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语文教学同做人做事相结合,将知识传授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相结合,将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相结合,让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大语文观与大教材观教师,是课堂中不容忽视的主体,是课堂的经营者、课程的设计者与编制者,作为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教师在教学中决定提供哪些知识,如何进行教学,控制着课堂节奏,左右着课程的实际面貌,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
身处价值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中,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深潜的观念,也应具有多元性化。
只有多元化、整合性的课程价值观,才能确保教师处理问题的多样化和合理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家庭背景,以及独特个性等因素,设计出多元化的课程,进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比如在实验班、重点班授课,和在普通班授课就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气氛不同,其次是学生的精神面貌不同,所以,采用的授课内容、授课技巧也应该有所不同。
大语文观是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然而,我们发现,仅以语文教材为准,已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也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针对语文教材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应大力倡导“大语文”观。
“大语文”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
语文学习不但要从教材入手,还要从报刊杂志中,从影视中学习,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
“大语文”可以是报刊、杂志,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大部头的小说,也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雅文。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作者:杨君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第07期摘要:现实让语文学习走入了误区,更多时候,人们是为了学语文而学语文,为考语文而学语文。
这就让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孤立甚至盲目。
这里来浅谈一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观。
关键词:语文;语文学习;大语文观一、语文及生活,生活有多宽广,语文领域就有多宽广。
语文的学习不能囿于书本,也不能囿于教室长期以来,可能是为了应付考试,也可能是考试的指挥棒使然,封闭式管理成了人们推崇的管理模式。
殊不知,这与语文的学习背道而驰。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的目的不只为了考,更应为用。
在广阔的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会更有趣、更有效。
所以,学语文需我们走向生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语文的学习不能囿于书本,读书是走向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读古人的书,我们走向了古人的生活;读外国人的书,我们走向了外国人的生活;读年轻人的书,我们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
读书让我们走进了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的生活。
因此,除了我们的教材外,我们一定要广泛地阅读,读杂志,读名著,读身边一切健康的、有价值的书。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反之,生活也是读书、学语文。
所以,学语文要求我们走向生活。
搞语文活动要走向生活,做生活观察要走向生活,阅人生百态更要走向生活。
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在生活中掌握了学语文的方法,在生活中加深了情感的体验,在生活中获得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应挣脱种种束缚,走出校门,到辽阔的现实生活中学习。
二、语文学习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而不只是考试时的读与写。
所以,语文的学习要始终灌输听说读写的训练课文的讲解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听、说、读、写的机会。
语文阅读强调的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对话,就能训练学生的听和说,要寻求答案,也就必然要读与写,在理解的基础上梳理形成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学生要认真倾听老师的提问,明白题意,认真地去读课文,通过思考找到答案或答案的暗示,然后整理书写答案,最后通过说实现问题的解答。
语文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作为语文教师,拥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和教育观是非常重要的。
大语文教育观是指,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正确的语文思维,发掘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语文实用化的一种教育观。
一、重视语文实用性语文是学生与社会沟通交流的必备工具。
因此,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理念是注重语文的实用性。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规范性知识,而应该注重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语言实用化的目的。
二、注重语文思维教育语文思维是指通过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语文思维与学习成绩、能力、综合素质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语文教育即是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语文思维。
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语文思维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领悟等能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掌握知识,更能学以致用。
三、倡导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和教育方法。
因此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教育,通过兴趣小组、课堂游戏、情境教学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上传业务,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使自己具备创新教育的能力。
四、培养综合素质除了语文知识外,语文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完整性。
五、以学生为主体大语文教育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引导和辅助。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六、培养中国文化自信心语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也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实践及应注意的问题
“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实践及应注意的问题素质教育的要求提了一年又一年,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还是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施行,语文教育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突破传统观念,走大语文教学之路。
即使在一直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科举取士时代,我国传统教育也非常重视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
作为科举取士的经典著作《论语》,其中的很多章节都体现了教育教学活动要渗透在其他各种活动中。
这或许就是大语文教学理念所说的“渗透性”“隐含性”。
一、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2022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素养不单是过去的“听说读写”,而应是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多种内涵的综合素质。
如此,只有运用大语文教学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样活动,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大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扩大化、广泛化,语文课堂结构的生活化、社会化。
教学内容的扩大化、广泛化就是以教材为范文,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其他文字材料,包括报刊、杂志、影视作品,可以是古典名著,可以是中外佳作,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美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课堂结构的生活化、社会化就是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跳出课堂教语文”,将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同时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把阅读、提问、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还原阅读材料所创设的独特的社会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
作为基础学科,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是无处不在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去学习其他各个学科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说过:“所有的知识都是彼此相关的。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上在一节数学课之后,可以帮助学生寻找数学中的语文美——一幅几何图、一道应用题,甚至解题过程的逻辑关系。
运用语文知识学好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其他学科的知识就会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大语文教育”刍议
“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以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
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大规模培养的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显然,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的、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能力和智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语文课,对上述任务的完成肩负着重大责任。
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只让学生读几本语文课本、每年在作文课里写十几篇短文的旧式语文教学,能担当这样的重任吗?绝对不能!为了培养出大量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学校中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必须改变,中学语文教育也不例外。
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中学语文课的改革就不应当总是仅仅从微观着眼,而应当更多地从宏观着眼,使微观方面的问题接受宏观的合理控制。
这样,中学语文课就必然要冲破当前的“狭的笼”,而走入“大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
而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旧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破除,新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死守着当前的“狭的笼”,只求在局部或细部修修补补,那么,改变旧的思想、内容和方法,便会大半流于空谈。
“大语文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呢?从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出发,着眼于可以预见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以为,我们目前应当大力提倡的“大语文教育”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1联系社会生活;2着眼整体教育;3坚持完整结构;4重视训练效率。
多年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封闭式的,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地读文、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语文观”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作者:————————————————————————————————日期:
论“大语文观”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论文
论“大语文观”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 狄泳秋
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层出不穷,成为了教坛最为靓丽的风景。
在此背景下,“大语文观”被诸多教育界人士重新提上了桌面,这一理念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提出“大语文观”的核心是强化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力求教学效率的提升,特别是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强调对学生的启发引导。
要重视以更加科学全面和素质化的“大语文观”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本文主要就这一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应当着力构建立体体系
“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活动,要求走出单纯课堂教学的范畴,它包含了课前自主预习活动、课外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学习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在教育界通常称为“一体三翼”。
“一体”是坚持以课堂为主体,“三翼”包括课前自主预习、课后辅助课堂的专题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拓展活动三部分。
对预习环节充分重视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好方法、新技巧。
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推行学案教案一体化。
具体的做法就是在新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发学生学案,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除了每天一次的语文课,我们学校在十多年前就开始推行课外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比较丰富,有写作、朗诵、参观考察、听报告讲座、沙龙等,我们还会不定期的组织多种辅助课堂的专题活动如:文言文赏析专题、诗歌赏析专
题等。
我们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要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爱上语文课。
苏教版语文教材每学期都会安排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在以前我们几乎都是不上的。
但是在近年来“大语文观”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这部分内容。
我曾经与我校一位语文老师采取了类似相声的形式两人同上一堂课,内容就是语文实践活动课《广告多棱镜》,这堂课受到了同学和听课老师们的广泛好评。
二、“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应当强化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许多学者认为,“大语文观”强调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特别是要带领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强化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打破传统封闭的语文教学格局。
我觉得在作文教学方面我们可以有所侧重,让学生在作文构思、素材选择等方面与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譬如说指导学生平时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每一个人物,以及大家关注的事件等等,学生从观察中可以获得丰富的素材,成为作文创作的充足养料。
我班曾有学生仔细观察了每天上学放学都会看到的学校保安,并以他们为主角写了一篇文章后来发表在了《小荷报》上。
他的写作体会就是,原来写作真的是要走到生活中去,不是自己坐在书桌前想想就行的
三、“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提倡“大阅读”模式
“大语文观”下的教学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中像诗歌这种文体,教师可以采用以阅读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反复阅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传授阅读的技巧和赏析的技巧以吸引学生通过课内阅读延伸到课文,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在上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时,我就采用了听朗诵带、老师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配乐读的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过程中稍加点拨,学生自然而然对诗
歌的内容有了理解,而且很多学生对余光中的作品产生了兴趣,我趁势介绍了余光中的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给学生们,引导学生们去自主阅读。
四、“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注重思维启发引导
“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工作,应当充分强调教学的效率,不是采取大量重复训练的方式来提高掌握效果,而是应当运用少而精的启发引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与思考的方法,实现授人以渔的最佳效果。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多向学生问“为什么”,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特别是要采取个人思考和集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特别是在重点难点的突破方面发挥作用。
为了体现学生的思维启发引导效果,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特别是提问的内容精心设计,要巧妙地将教学难点融合进去。
我在教学中通常运用一组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小组开展学习研究,大家相互之间交流讨论,小组之间也要交流汇报,最终在大家的积极思维支撑下取得较为圆满的学习成效,同步实现了知识性目标和能力性目标的实现。
五、“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应当着眼综合能力培养
“大语文观”对语文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更高层次的定位,特别是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涵盖了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记忆能力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融入能力培养内容。
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循序渐进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与特点,在掌握技巧的基础上加大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既要熟练掌握语法习惯,同时也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语言技巧。
另外,要强化学生记忆技巧的指导,引进一些新的记忆方法,与语
文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扎实提高学生记忆的准确率和有效性。
教师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实现学习的自我总结和提高。
综上所述,“大语文观”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素质化程度更高,需要广大教师深入研究和转化运用,形成推动语文教学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莫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