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练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习目标]1.掌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

2.理解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

3.分析探索建设道路中获得的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①1.国民经济的恢复(1)背景①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②交通落后,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2)恢复: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实施(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2)时间:1953~1957年。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底。

(2)概况1.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2)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提出当前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影响: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1)“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3)后果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4.政策调整(1)目的: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某学生搜集了以下相关资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你认为他研究的主题是( )A.政权巩固B.曲折探索C.改革创新D.盛世华章,故A项错误;由材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可知有成功有失败,在曲折中前行,故B项正确;改革创新是在1978年以后,故C项错误;盛世华章是在21世纪,故D 项错误。

2.1953年11月,我国开始实行油料计划收购和食油的计划供应,1954年9月开始实行棉布计划供应、棉花计划收购。

这种统购统销政策( ) A.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B.遏制了不法商人的投机行为C.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D.暂时缓解了供求之间的矛盾,基本产品匮乏的情况下实行的,它暂时解决了供求之间的矛盾,稳定了物价,对保障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社会改造,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有一证件的文字是:兹有顾福初君依章于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7亩2分3厘3毫,折合6股7分,特发给此股单为证。

此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7亩2分3厘3毫,折合6股7分”可知,通过土地入股等手段,开展农业合作化,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C项错误;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故D项错误。

4.1957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7.5万人,比1952年增长两倍。

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达到1 019万人,比1952年增长66%。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农村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B.文化教育事业长足发展C.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D.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年,国家正在大力开展“一五”计划建设,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工业建设不断发展,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部门的职工不断增加。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2

同步测试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背景: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原因:)意义:工农业生产,为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背景:我国现代工业。

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的;有步骤地对、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由此。

成就: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地区,代表企业有。

意义:我国改变的面貌,为奠定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年起,我国开始对、、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年底,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转变为,标志着在我国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年)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次全国代表大会。

内容:大会指出,我国主要矛盾:我们的主要任务: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

、、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指导思想:年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从主观上说,它反映了,从客观上说,它违背了。

表现:“大跃进”片面追求;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在农村建立,是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评价:危害:到年,国家和人民面临3.国民经济的调整背景:内容:首先从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的八字方针。

成果: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年,中国爆发。

1966—68年,国民经济急剧恶化。

原因:的扩展。

1973年,国民经济。

原因:1975年,国民经济迅速,原因:不久,再次被打倒,形势又陷于混乱。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训练14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训练14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训练14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1.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运动2.“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3.“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

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4. 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5.右图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幅宣传画,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6. 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7.“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练习】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练习】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关键字】练习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根底夯实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解析:上海、天津等地区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因此成为中国的工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但这些地区的工业是以轻工业为主。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把主要建设项目集中在东北地区,因而上海、天津等地的工业产值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了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

答案:C2.导学号“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根底,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解析: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目的是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答案:A3.到1956年底,参加高级社的农户达到农户总数的87.8%。

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B.推动了工业化进程C.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D.加速了农村贫富分化解析:材料反映了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A项正确,C项错误;B项与题意无关;D项本身说法错误。

答案:A4.右图是一张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凭证,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B.民国晚期官僚资本的膨胀C.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D.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解析:依据图片中“公私合营”的信息可判断出C项正确。

答案:C5.据《剑桥中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国家颁发下图所示凭证(上海市公私合营企业私股凭证)的目的是(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B.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打击不法商人,整顿经济秩序D.保持多种经济成分,促进经济恢复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情况。

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形式及赎买的政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B2.下图反映的是1956-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解析:从题中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十年探索时期。

依图中所示曲线可知其产量自1958年开始下降,1960年后开始上升。

依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左”倾错误,工农业比例失调,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此图反映的是粮食生产基本状况。

答案:B3.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解析:依据教材内容,①③属于八大内容,②④则不属于。

故选A。

答案:A4.“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但是在1973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增长9.2%,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B.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D.周恩来调整经济政策解析:本题中的“关键时间”是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好转,原因主要是周恩来调整经济政策,故选D。

答案:D5.“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惨重教训是( )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析:B、C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2018-2019学年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习题: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18-2019学年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习题: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18-2019学年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习题: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5.下图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D.“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解析:题目提供的图示直接反映出,当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直线上升,而农业总产值却大幅度下降。

这充分说明“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D6.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想把父亲用的包着铁皮的箱子交给街道干部炼钢。

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发生在()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B.三大改造运动中C.“大跃进”运动中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解析:大炼钢铁是“大跃进”运动的产物。

答案:C7.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解析:柱状图显示的时间是1960~1965年,这段时间是我国国民经济从开始纠正“大跃进”错误到逐渐恢复发展的一个时期,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因此,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的变化和农业从遭到破坏到逐步恢复都是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

答案:A8.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

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D.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解析:“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破坏严重,周恩来、邓小平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A项从时间上排除;“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排除B、C两项。

答案:D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

最新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时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最新0

最新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时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最新0

第11课时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一、选择题1.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

右图宣传画应创作于( )A.北伐战争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 B2.1956年,北京同仁堂经理乐松生作为北京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递了北京市私营企业全面实行公私合营的喜报。

此时的同仁堂( )A.归乐家所有,向国家缴纳税收B.归国家所有,乐家得到部分利润C.归全体员工所有,平分企业利润D.归国家和乐家共有,均分企业利润【答案】 B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答案】 C4.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文化大革命”D.邓小平全面整顿【答案】 A5.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答案】 D6.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答案】 A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2018·江西南昌高一检测)下面宣传画是“为全面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对该计划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A.造成国民经济全面崩溃B.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C.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热情D.新中国建设成工业强国答案 B解析“为全面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宣传画,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选B项;A、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与题意不完全一致,故排除。

2.1953~1957年间,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生产增长约3.8%,中国人均寿命从1950年的36岁增长到1957年的57岁,城市工资大约增加了三分之一,农民收入增加了五分之一。

这表明( )A.社会主义改造成绩斐然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很大的成功C.巩固新中国的任务胜利完成D.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答案 B解析题干材料中分别从国民收入、农业发展、人均寿命、城市工资和农民收入的角度来解读了1953~1957年间我国经济发展的全貌,这些数据的背后均是由经济发展所支撑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是“一五”计划建设时期,反映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从而促进各项有关经济的指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故选B项。

社会主义改造指的生产关系的变化,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没有紧扣当时的时代背景。

3.如图反映了建国初期(1952年和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一五”计划的开展C.中共八大决策的实施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答案 A解析依据材料图表中1952~1956年公有制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私有制逐渐下降可知,这是实施三大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结果,故选A项。

4.(2018·山东济南期中调研)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同步习题:第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答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同步习题:第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答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冶金、机械、能源工业企业分别是20个、24个、52个,化工企业7个,轻工业和医药企业3个,国防军工企业44个。

这表明(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我国实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C.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D.我国已经形成了合理完善的工业布局3.下表是中国某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该表中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开始年41.5 3.2 4 30.7 20.6结束年54.5 17.1 27.2 0.04 1.2C.1966年;1976年D.1952年;1978年4.右图为华君武、朱会然创作的宣传画《大豆过江》,图中的题诗为:“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

”该作品描述的是中国哪一阶段的历史( )A.20世纪50年代初期B.20世纪50年代末期C.20世纪60年代末期D.20世纪70年代末期5.1958年一则新闻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 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这是“大跃进”,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6.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图一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图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C.“大跃进”改变经济落后局面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7.阅读下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956~1965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A.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B.“大跃进”运动使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C.导致1959~1961年粮食产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D.1961年后粮食生产的恢复得益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8.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失误。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历史】高中历史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过关训练 +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历史】高中历史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过关训练 +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过关训练: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考点扫描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课标回顾1.年中共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其内容简称为。

2.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年,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转变为,标志基本建立起来。

3.中共八大召开,大会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把。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4.1958年,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出现的“左”倾错误主要表现在和。

5.“文化大革命”中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着手恢复调整经济,年经济复苏。

后来提出思想,1975年经济迅速回升。

基础自评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3年,中共提出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规定这两大任务A.同时进行 B.先改造后工业化 C.同时完成 D.先工业化后改造2.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①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②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③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3.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的主要目的A.发展社会生产力 B.健全党内民主制度C.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4.中共八大的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其主要贡献不包括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提出了尽快实现共产主义的任务C.提出了尽快使中国变成先进工业国 D.确立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5.《人民日报》连续发表题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小麦亩产5000斤”“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宣传各地大放“卫星”。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经济恢复(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____________的长期掠夺和________的肆意搜刮,加上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恢复:到____________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__________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现过渡(1)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____________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2)进行工业化建设①概况:优先发展重工业,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工厂、某某第一汽车制造厂、某某机床厂和______________等先后建成投产。

②结果:我国开始改变______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进行三大改造①概况: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_,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____________________高潮。

②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__________变为先进的__________。

②意义:是对我国建设________________的一次______探索。

(2)国民经济调整①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_、巩固、________、提高”的方针。

②成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______和发展,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1)1958年总路线1958年,中共____________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人教版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人教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1.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C.“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解析: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但与图片无关,故A项错误;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B项正确;“大跃进”是“左”倾错误的体现,故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与图片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2.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A.1949年B.1952年C.1956年D.1979年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从图片信息可知,我国公有制占有绝对主体地位,该现象最早出现在三大改造完成的1956年,故选C项。

答案:C3.“共产主义是天堂,公社就是登天梯;如果天梯搭得好,我们就能上天堂。

”这类歌谣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社会主义改造B.人民公社化运动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建设。

从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大办人民公社,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4.右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调整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B点到C点体现了1957—1960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在经济领域“左”倾错误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C5.“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

”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 A.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D.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根据题目中关键词“高炉”“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可以看出是大炼钢铁,是“大跃进”大办工业的表现,“大跃进”是“左”倾错误指导下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的运动,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大炼钢铁(过度注重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大跃进”是一次严重挫折,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故D项错误。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例题与探究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例题与探究

典题精讲例1(经典回放)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概念。

解答时,关键是要明确“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是指以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答案:D绿色通道:凡是分析社会制度确立依据的题目,解答时,应注意抓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进行分析和理解。

变式训练(经典回放)我国基本上解决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时间是在()A.1949年B.1951年C.1953年D.1956年思路解析:我国是通过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的。

答案:D例2(经典回放)“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开始于(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思路解析: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认识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

1956年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科学分析,指出了题干中所指的矛盾答案:B绿色通道:解此类题关键是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论断的依据。

变式训练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A.B.C.D.思路解析:确定社会矛盾的依据是当时社会的客观实际。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阶级矛答案:B例3(经典回放)《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小麦亩产12万斤”“皮棉亩产5000斤”“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宣传全国各地大放“卫星”这一现象发生在()A.1956年B.1958年C.1960年D.1962年思路解析:考查对“大跃进”运动的基本历史概况的再认。

从材料的内容可知,这一历史现象是1958答案:B绿色通道:解答材料选择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与已有的历史知识相互印证。

变式训练下图为“大跃进”时期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反映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浮夸风B.高指标C.瞎指挥D.不尊重客观规律思路解析:浮夸风就是不切实际地夸大经济建设成果。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记一记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结构填一填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答题术语1.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3.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失误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辨一辨1.怎样正确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如何准确区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019-2020】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2019-2020】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1.“过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过渡时期”是指( )A.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1949~195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C.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D.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D [“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即1949~1956年,选择D项符合题意。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A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故选A 项。

]3.1953年,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农业改造的主要特征是( )A.合作化B.人民公社化C.发展小农经济D.实行生产责任制A [由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中对农业改造的主要方式就是实行合作化,故A项正确。

]4.“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 )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 [从“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平均地权是民国时期的土地政策,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才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对农业的改造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为其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建立农业合作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D项错误。

习题: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含解析新人教版

习题: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含解析新人教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1、1961年,邓小平负责起草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企业对国家要实行“五保”: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

由此可知,该条例的主旨是( )A.减轻人民公社化带来的损失B.调整企业生产秩序C.阐明国家实施计划的必要性D.优化工业经济结构2、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

”由此可见中共八大( )A.对我国国情有正确认识B.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C.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D.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8年,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

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二十多年价格几乎没变。

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A.实行大力发展民生的经济政策B.采用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C.有利于扩大消费搞活市场经济D.市场上大米等商品粮供应充足4、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主要是依据(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D.我国当时生产力状况5、《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这里的“新的社会组织”是( )A.农业互助组B.农业合作社C.人民公社D.村民委员会6、毛泽东在同工商界人士的谈话中表示:“在中国消灭资本主义似乎过早,还要实行一段‘新经济政策’,保留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1、1961年,邓小平负责起草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企业对国家要实行“五保”: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

由此可知,该条例的主旨是( )A.减轻人民公社化带来的损失B.调整企业生产秩序C.阐明国家实施计划的必要性D.优化工业经济结构2、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

”由此可见中共八大( )A.对我国国情有正确认识B.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C.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D.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8年,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

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二十多年价格几乎没变。

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A.实行大力发展民生的经济政策B.采用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C.有利于扩大消费搞活市场经济D.市场上大米等商品粮供应充足4、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主要是依据(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D.我国当时生产力状况5、《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这里的“新的社会组织”是( )A.农业互助组B.农业合作社C.人民公社D.村民委员会6、毛泽东在同工商界人士的谈话中表示:“在中国消灭资本主义似乎过早,还要实行一段‘新经济政策’,保留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这个谈话出现在(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人民公社化时期C."大跃进"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7、在“大跃进”时期,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其办法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定产到户,超额归己”。

责任田效果明显,促使更多的农民起而仿效。

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

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

这说明( )A.农民热烈响应国家的跃进计划B.农村政策调整提高生产积极性C.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D.兼顾公私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8、中共中央在某时期一份文件中规定: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压缩城镇人口,减轻农民负担,充实农业劳动力。

这些政策( )A.体现了"左"倾错误的影响B.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9、1979年,中国政府进行了最初的改革尝试:允许企业之间在分别拥有对自己所在地区的市场的垄断权之前,在全国其他地区展开竞争;一改以往政府计划只重视生产总值指标的做法,而更加重视利润指标。

这些尝试( )A.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B.增加了市场调节的作用C.削弱了政府的经济权力D.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10、下面是我国1950—1985年城镇人口变化折线图。

其中城镇人口缓慢增长的时期是( )A.“一五”计划时期B.“大跃进”运动时期C.改革开放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11、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C.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12、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

这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C.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D.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材料二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怎样认识?2.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为什么?3.根据材料三,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综合上述信息归纳,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

英、美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注:1902年《中英商约》和1903年《中美商约》都申明一旦中国的法律制度经调查确认为“皆臻妥善”,两国即放弃在华法律特权,至少在原则上承认领事裁判权存在的有限性)。

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

1905年,如剐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

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

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修改。

——摘编自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比较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相同之处。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全景式地表现了“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面貌。

小说梗概如下: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卑;少平高考落榜后,回乡生产。

但他并没有消沉,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面的世界。

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1979年春,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

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大部分为贷款),成了公社的“冒尖户”。

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

少平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他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从医院出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反映的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应该准确全面)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

人民公社属于农村领域,而题干是国营工业企业领域,排除A;“五保”的内容,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在经过“大跃进”运动后,企业生产秩序混乱,因此需要进行调控,故选B:材料中没有体现实施计划的必要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工业结构的相关信息,排除D。

2.A解析:材料信息“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表明中共八大坚持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是对国情的正确认识,A项符合题意。

3.B解析: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我国物价几乎未变,是因为实行国家计划定价,采取以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B项正确。

材料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我国物价几乎未变,这与大力发展民生无关,A项错误;材料中物价二十多年不变,体现了计划经济特点,非市场经济,C 项错误;联系史实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困难,粮食供应并不充足,D项错误。

4.D5.C解析:从材料“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来判断,人民公社体现“政社合一”,故C项正确;农业互助组、农业合作社、村民委员会不能体现“政社合一”,故A、B、D三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探索与失误6.A7.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大跃进”、“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等,本题实际上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相关内容。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B项“农村政策调整”,C项“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不符合史实。

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大跃进”时期的相关探索8.C解析:根据材料文件的规定可以判断这一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时期,这些政策是对当时“左”倾错误的纠正,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项正确, A项错误当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并没有改变,B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20世纪50年代,D项错误。

9.B解析:根据材料“更加重视利润指标”可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市场的作用,B项正确,根据材料“1979年”可知当时主体实施计划经济,A项错误;根据材料“改革尝试”可知只是在这种计划中增加了一定的市场因素,C项错误;21世纪初, 我国才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